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63|回复: 27

释大愿法师:弥陀要解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31 13: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弥陀要解 第一讲

   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至心信乐,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若临命终,自知时至,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顷,生极乐国。花开见佛,即闻佛乘,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三十六万亿一十一万九千五百同名同号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从今天开始,很高兴在释迦佛、阿弥陀佛慈光的加被之下,我们能有殊胜的因缘来共同在永宁寺学习《佛说阿弥陀经》。
   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了帮助一切如母有情能速速地从生死轮回的六道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圆满成佛,唯有成佛才真正地有大能力、大智慧、大福德,帮助一切众生超出生死轮回。而在这末法时期真正能让我们横超三界,顿出轮回,一生成佛的最殊胜的法门是净土法门。在净土法门之中讲四种念佛下手最方便且真正三根普被的是持名念佛。
   我们此次所学习的《佛说阿弥陀经》就是专讲信愿持名,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最殊胜圆满的典籍;并且这部经非常精要,是释迦牟尼佛的心髓法要,可以说一部《大藏经》三藏十二部归纳起来就是这部《弥陀经》,再进一步浓缩就是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洪名。
   怎么可以知道呢?我们看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弥陀经》总共只有1857个字,但在这部经典之中,释迦牟尼佛一直叫声闻弟子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的名号总共就叫了36次。经里总会出现:“舍利弗,又舍利弗”。而在玄奘法师翻译的经典里叫做《称赞净土佛摄受经》那里释迦佛叫舍利弗的名字总共出现了54次。所以我们可以看到释迦牟尼佛这种悲心殷切,也可以知道此部经典里所讲的法门特别殊胜。
   我们想想作为父母,如果特别希望子女要明白某件事情,要引起重视,就会一直重复地叫着他的名字。如果作为父母对子女讲话,一两千个字的话也就十来分钟,在十几分钟之内重复地叫名字会叫到36次,可见是多么重视。所以不要认为《弥陀经》每天都念,我都会背,每一天都要念,这应该很容易。但其实看看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就可以知道,整个三藏十二部几乎都包容在其中。如果展开来说,是义理浩瀚,所以净公上人说要懂得《阿弥陀经》起码要能懂得半部《大藏经》,不然难以真正通达。
   在净土宗的典籍五经一论之中,流通最广泛的是《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典的注解从古至今也非常多,单单说古代关于《阿弥陀经》的注解,比较著名并且现在可以看得到的就超过48种。
   其中有天台宗智者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义记》一卷;法相唯识宗玄奘法师的弟子窥基法师作有《阿弥陀经疏》一卷、《阿弥陀经通赞疏》三卷;唐朝时新罗国元晓法师作的《阿弥陀经疏》一卷;唐朝时新罗国一位太贤法师作的《阿弥陀经古迹记》一卷、《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古迹记》一卷。
   太贤法师是一位很有成就并示现很多神通的大德。他本来是新罗国(现在的韩国)的王孙,他很小的时候就出家,然后来到大唐求法,之后隐居终南山修行。
   终南山里面有一尊三丈高的石雕弥勒佛像,太贤法师去绕佛。很奇特的是,太贤法师绕到哪个方向,这尊石雕弥勒佛像的头就会转到哪个方向,所以这是一位很有成就的法师。他为鸠摩罗什法师、玄奘法师所翻译的两种《弥陀经》译本各作了一种注解。
   在这些无量的《阿弥陀经》注解之中,最权威的注解出自明末清初两位大德。大家都知道明末四大高僧是莲池大师、蕅益大师、憨山大师、紫柏尊者。
   莲池大师作的《阿弥陀经疏钞》非常广博浩瀚,他是在禅宗里面开悟之后回过头来归心净土,也是净土宗第八代祖师。还有一部是净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师所作的《阿弥陀经要解》,印光法师对这部《佛说阿弥陀经要解》推崇备至。
   印光法师赞叹说:“即使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作注解,亦不能超出其上”。也就是说这部要解就等于阿弥陀佛亲自为《阿弥陀经》来作注解。我们知道,印光法师是大势至菩萨的化身,蕅益大师如果不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也必定是观世音菩萨的化现,不然当不起大势至菩萨如此的赞叹。
   所以此次我们选定《阿弥陀经要解》作为学习的法本。
   在净土的五经一论之中,这些注疏特别值得学习的还有唐朝时善导大师为《观无量寿经》所作的《观经四帖疏》。
   善导大师以前的大德往往解释说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容易的。而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示现再来,他就在《四帖疏》里特别地开示:“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而且来说“佛心偏怜,常没众生”。也就是佛陀说此净土法门,虽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其实特别是为末法时期经常淹没、沉沦在六道轮回里,用其他法门难以超出轮回的凡夫众生而说。所以善导大师的《观经四帖疏》,我们学了以后对于往生就更加充满信心。
   还有,天台宗的智者大师也是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都知道,智者大师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来弘扬天台教法,他都有示现念佛求生西方。他有作一部《净土十疑论》,对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容易产生的十大问题作了很透彻的阐述。还有昙鸾法师为世亲菩萨的《往生论》作一个注解叫《往生论注》。
   这位昙鸾法师也非常神奇,他原来想学长生不老,想成仙,而且也到南朝来找当时著名的陶弘景,求了很多修仙的典籍。但后来遇到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师就劝他:“你与其去修长生不老、去修仙,不如念阿弥陀佛,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是真正的无量光明无量寿。”他听后大喜,就把那些修仙的典籍通通烧掉,专修净土。
   还有道绰法师编撰的《安乐集》,里面也有很重要的开示,尤其重要的就是“凡夫入报土”。我们虽然是业重的凡夫,没断一丝毫的见惑和思惑,但只要伏住见思惑,不让它起现行,就能到达念佛成片。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都能入实报庄严净土。所以“凡夫入报”是个非常透彻的见地。
   还有唐朝时飞锡法师所作的《念佛三昧宝王论》,还有明朝时传灯法师(天台宗的大德)所作的《净土生无生论》等等,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重要的净土宗经典注疏。
   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要真正生起信心,一定要能够像蕅益大师所开示的:“要具足六信——信自、信他、信因、信果、信事、信理。”具足六信,这要有大智慧、大善根、大福德。大家如果能对以上所说的这些典籍深入地闻思,就一定能破除凡夫的愚痴无明,开大智慧,生大信心,将来决定往生西方。
   当然,当代净公上人、黄念祖居士为《无量寿经》所作的注解也非常值得我们赞叹。
       
       
       
       《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清西有沙门蕅益智旭解
   《序》【原夫诸佛愍念群迷,随机施化。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则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则莫若信愿专持名号。】
   这一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个内容是总序多门。
   第二个内容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第三个内容是特显信愿持名殊胜。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同以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愍念九法界众生:愍念六道凡夫众生并帮助他们离分段生死;愍念二乘声闻、缘觉众生,帮助他们离方便变易生死;愍念菩萨,帮助他们离实报变易生死。所以说“愍念群迷,随机施化”。
   〔随机施化〕随顺众生的根机而施以教化。教是由因上来说,化是由果上来说。佛陀教导我们,使我们在身心气质上有变化、提升,这样是教化。好像观世音菩萨一样示现三十二应身,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应以何法得度,即为说何种法。此为“随机施化”——随他的根器而施以不同的教化。
   对于善知识来说应机说法,观察众生得度的根机而说法很重要。他的意乐及兴趣在哪方面,哪个法门能让他迅速解脱,就应该为他说哪个法门。对于修学者来说,择法觉支很重要。要选择适合于自己修的法门,所以在七菩提分(也就是七觉支——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里,择法觉支排在第一,是最重要的。如果我们选择的不是适合于自己修的法,要成就相当困难。
   释迦牟尼佛住世时有两个人来求出家。一个在家是打铁的,一个出家以前是看公墓的——专门帮人守坟墓的。佛陀的弟子就教打铁的人修不净观,教看公墓的修数息观。两个人修了很久都不能成就,觉得自己业障重,反正修行也难以上进,就一起准备还俗。佛陀知道了就把他们叫过来问是什么原由,这两个人一五一十都说了。佛陀就说:“哦,你们择法觉支没修好,是因为没有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法门”。
   佛陀的阿罗汉弟子来教他们,当时也没有特别地观察根机,佛陀就教两个人把所修的法门换过来再修——打铁的人修数息观就很容易相应,看公墓的修不净观也很容易相应,不久以后两个人都成就道果。所以随机施化特别重要,容易得到利益。只有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法门才容易成就。
   〔虽归元无二,而方便多门。〕归元就是令一切众生都能就路还家,复本心性;归元也就是归到我们的真如自性,圆觉妙心。一切法都依心而建立,“万法唯心,心外无法”。一切依正因果无不从心建立。但迷昧的人就执著于诸法为心外实有,而妄生爱、憎、取、舍,所以就迷惑颠倒、造业受报、流转生死。诸佛出现于世的大事因缘就是为了帮助众生从错觉的世界里解脱出来,把凡夫的实执转过来,开示悟入佛之知见,由错觉的世界里、在无明系统里转过来进入到明觉系统。所以说“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因此佛陀应众生的根器而广说了八万四千法门。
   比如《大佛顶首楞严经》里就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门门皆可成佛。但在无量的修心法门之中归纳起来其实也就是两大类:一类是凭自力截断妄识流注,比方修禅宗,修天台宗的止观,都要凭自力来断八十八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这个就很困难;还有一类修心的法门就是凭佛力转得凡心即佛心。我们透过念阿弥陀佛,执持万德洪名就能由有念而入无念。一开始是有念,念念都是在念阿弥陀佛,念念都是在入佛法界;功夫深了就能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就能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本体。因为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全体就是本觉,全体就是实相般若;我们所求生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全体就是本觉,就是实相般若。所以这是非常殊胜的方便,能让我们迅速地明心见性,花开见佛悟无生。
   第二部分是别显净土横超殊胜:
   〔然于一切方便中,求其至直捷至圆顿者,莫若念佛求生净土。〕在这一切的方便法门之中,最方便、最直捷、最圆顿的就是念佛求生净土。净土法门具足四种殊胜方便:
   第一种方便是不值佛世,常得见佛方便。我们在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示现的应化身只有八十年,所以我们要亲见佛陀很困难;而弥勒菩萨要下生成佛,按人间的时间来计算还要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因此我们要见佛,要听佛说法非常困难。最好的方法就是能念阿弥陀佛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就能够常见阿弥陀佛,听阿弥陀佛说法。
   而且西方极乐世界以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来成就、来庄严,所以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单单可以听阿弥陀佛说法,还可以听十方一切佛说法,因为在极乐世界的那些宝树之中有宝罗网自然映现十方佛净土。就像我们在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把电视打开,一调频道,想看哪个台就可以看哪个台。同样,我们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想听药师佛说法,在宝树之中就会显现出来,想听弥勒菩萨在兜率内院说法,一动念也能显现出来。所以这是特别的殊胜方便。
   第二种方便是不断惑业,得出轮回方便。我们末法时期业重的众生要断见惑和思惑非常困难。经云:“如断四十里流”。一条大河流了四十里,突然要把它截断,那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但是修净土,持名念佛,不需断惑业,只要把见思烦恼伏住,能达到念佛成片,就可以带业往生,超出轮回。
   第三种方便是不修余行,具足六度方便。
   第四种方便是不经多劫,得疾解脱方便。
   在一切的方便之中,可见净土法门是最方便的。十方诸佛都有种种的方便法门教众生得解脱或者教众生诵经、持咒、观想、修禅定等等,但对一般末法业重的众生来说都很困难;而阿弥陀佛的殊胜方便就是把他一切的大愿力,及修行功德都凝聚在一句万德洪名之中,众生只要执持名号就能以名召德并成就多福德、多善根,所以这是最方便、最殊胜的。
   〔至直捷〕指念佛之人,横超三界,顿出轮回,就像由小学一年级直接升到博士班一样。我们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非常直捷痛快。直接就超越菩萨的五十一个阶级。念佛成佛,生净土而证佛果,所以没有一切的繁琐,是最直捷的。
   〔至圆顿〕净土法门是圆教之中的圆教,念一句佛号就是圆满地具足修佛陀的八万四千法门,圆满地修禅、教、律。昨天已经说过了:“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禅宗是修佛意功德;教下、天台、贤首是修佛语功德;律宗是成就佛身功德;而我们修净土执持一句万德洪名是圆满地具足修阿弥陀佛的身、语、意功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以阿弥陀佛果地上的究竟觉悟作我们现前的一念心,即念念佛,即念成佛。
   可见《阿弥陀经》已经超越了《华严经》、《法华经》是极圆之教。所以在《要解》里蕅益大师赞叹说:“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都融摄在这一部《阿弥陀经》里面,并且净土法门又是顿悟法门里最迅速顿出轮回的方法,是顿中之顿教。
   莲池大师说:禅宗里面要开悟的人须具足福德智慧,不然难以开悟。在禅堂里能打坐开悟的人,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他的福报要三辈子能做皇帝,他的智慧要能七辈子都考中状元,要有这样广大的福德和智慧才容易开悟。所以今生今世能够修禅而顿悟的人,其实是过去生之中已累劫在修行。禅宗虽说是顿悟,但如果从多生来看,是顿中之渐教,因他过去已经多生多劫都在修,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
   《永嘉大师证道歌》里也说:“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我已经多生累劫在修了,所以今生今世才能开悟。而净土法门,信愿持名,往生径登不退。虽是凡夫却能顿超到一生补处,都是阿裨跋致,都是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就与一生补处的等觉大菩萨平起平坐,做同学了。故说光寿同佛,是顿中之顿教。可见净土法门是圆中极圆、顿中极顿之教。
   因此说:念佛法门是以阿弥陀佛一乘愿海,六字洪名的究竟果觉来作为众生的因心。以果为因,因果同时,从果起修,即修即果。心作心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这是《观经》里讲的净土法门的根本理论。
   “是心作佛”——我们现在能念阿弥陀佛,这个心当下就在作佛;如果不念阿弥陀佛,心一定会念五欲六尘,一定会起种种的烦恼妄念,那就是在念六道轮回。“是心是佛”是指我们的本觉,所以说所念的阿弥陀佛,所求生的极乐世界都是我们的本觉。其实就是以始觉念本觉,成就究竟觉,因此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第三部分是特显持名念佛殊胜:
   〔又于一切念佛法门之中,求其至简易至稳当者,莫若信愿专持名号。〕佛法之妙,妙在净土;净土之妙,妙在持名;持名之妙,最妙就莫过于《佛说阿弥陀经》里所开示的信愿专持名号。
   念佛法门虽分为实相念佛、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持名念佛四种,但按佛陀的本怀来说,希望众生能用最简易、最稳当的持名念佛方法。这部《阿弥陀经》是最独特的,从始至终都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无问自说,(在佛经的十二种体裁里属于无问自说)畅佛本怀。教人具足信愿,专持名号,在四种念佛法门里是最为简易、最为稳当的。
   〔至简易〕是不必参究,不劳观想;简单易行,人人可修;不废世法而证佛法,不离佛法而行世法。非常简单,非常容易。虽执持一句阿弥陀佛,但成就非常迅速。
   一般的凡夫众生难以理解净土法门,他认为这太简单了,念阿弥陀佛谁不会呀,随便一个不认识字的阿婆都会念,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
   如果有一个人打坐能入定三天三夜,大家一定去赞叹、去顶礼、去供养。认为这很了不起,修行功夫很深。另外一个人一心一意在念阿弥陀佛,他就觉得这没什么了不起。但是一定要知道,能入定三天三夜的人若不归心净土,他不一定能超出生死轮回,也就只是生到天道——色界天、乃至于无色界天而已,没有超出轮回;而旁边被你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人,他具足信愿,执持名号,他就能顿出轮回。
   凡夫众生是迷惑颠倒的,他看不清事实真相,所以此法门极为殊胜,特别简易。不要以为这个法门简单,我们也做得到,就看不起,不要去求玄妙,为什么?《大日经》云:“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最方便而能迅速成就的法门才是最殊胜的法门。
   比方有人生命垂危,你如果给他开个药方再去抓中药,还要熬,等到你搞好了,这人都可能死掉了。如果旁边另外有个人,有粒灵丹,马上给他服下去,这人马上病就好了,当然是这个方法最妙。此方法最简单、最直捷。所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等于是阿伽陀药,等于是救众生法身慧命的灵丹。
   〔至稳当〕其他法门是自力教,要仗自力的修持来断惑证真。要断见惑、思惑,易遭魔障,易成间断。因为要依靠自己的力量来断无始劫的见惑、思惑,那你还没有成就可能就命终了,所以容易有隔胎之迷。
   古来历来有一句话叫:“山中无衲子,朝中无宰相。”第二世大富大贵的人在前生是有修行的,但他如果是修禅没有开悟,只是感得第二世的大富大贵而已。而这种大富大贵会让他迷失真性,所谓:“富贵学道难,贫穷布施难”。大富大贵之中他迷失真性,不知修行就会退堕,而且在高位之中也容易造恶业,下一辈子会堕落,所以这叫三世怨。而我们持名念佛,稳当成就。为什么能稳当成就,原因略说有三种:
   第一种是念佛众生,有四十里光明烛身,常得阿弥陀佛光明照耀,常为十方诸佛之所护念,所以不遭魔障。
     第二种是念佛之人,一生精进,临命终时,蒙佛接引往生净土,可以免除隔胎之迷。修习其他法门,一生功行没有圆满的话,一经转胎,前生的愿力,前生求解脱的志向就会迷失。
     第三种是念佛之人,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纵使他一生念佛没有明心见性,也能往生净土。
     正如永明延寿大师所说:“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所以信愿持名是最稳当成就的法门。
     《序》【是故净土三经并行于世,而古人独以《阿弥陀经》列为日课。岂非有见于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这是蕅益大师在前面解说的基础之上特别来说《阿弥陀经》最为不可思议。佛法的最妙处在于净土法门,净土法门四种念佛里最妙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讲述得最透彻、最简捷的就是《阿弥陀经》。所以净土三经里古人最重视的是《阿弥陀经》,把她列为五堂功课之一。
     因此蕅益大师说:“持名一法,普被三根,摄事理以无遗,统宗教而无外的。”
   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是详细讲说阿弥陀佛因地做法藏比丘,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大愿,然后摄及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殊胜,以大愿大行来成就净土、以愿力成就极乐世界,接引十方众生往生成佛。
   《无量寿经》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境界、方法、事理、因果都有圆满的解说。当然特别地强调持名念佛,所以也称为大本弥陀经。
   《观无量寿佛经》是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说净土十六观,对于四种念佛法门都有阐述。在凡夫的眼中就会认为佛陀晚年还是遭遇了一些不如意的事:一是他两位最重要的国王护法都发生了变故,一位是憍萨罗国的国王波斯匿王被他的儿子琉璃王发动宫廷政变,把王位夺去,波斯匿王被迫离开自己的国家;琉璃王又率兵攻打释迦佛的祖国迦毗罗卫国,佛陀先后在树下打坐三次,让琉璃王退兵,但后来佛陀知道定业难转,就没有再去琉璃王进军的路上打坐。
   另外一位护法是中印度摩竭陀国的国王频婆娑罗王,他晚年时也给其子阿阇世王子发动宫廷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不给他食物,国王最终饿死。
   频婆娑罗王的夫人韦提希觉得非常难过,就非常至诚恳切地向释迦牟尼佛祈祷,觉得人世间充满太多的苦难,父子之间为了争夺王位,儿子会发动政变把父亲关起来。而且母亲韦提希夫人要给频婆娑罗王送饭,阿阇世王子不准。韦提希夫人没办法,就把面饼煎好以后贴在自己胸口,把喝的水、蜜、浆藏在璎珞里带进去,用这种方式让国王吃点东西。可阿阇世王子知道以后还非常生气,拿起剑要杀掉自己的母亲,给大臣制止了。
   韦提希夫人觉得娑婆世界太苦了,一点意思都没有,所以就请求佛陀开示有没有一个非常清净庄严、没有这些是非斗诤的净土能让我求生呢?在这样的因缘之下,佛陀应韦提希夫人的请求讲了西方极乐世界,并讲了求生的方法——净土十六观,那个法门也是非常殊胜的。
   频婆娑罗王虽然最后饿死了,但因为闻到佛和佛弟子为他说法,他死以前已证得初果。初果就是预流,预入圣人之流,最多再有七番生死就能得解脱。
   《观无量寿经》也是非常殊胜的法门,我们专门讲过一本《迦陵仙音》,她讲的法门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实相念佛、持名念佛,四种都有。善导法师的《观经四贴疏》是特别赞叹持名念佛。早期那些净土宗的大德大部分都修《观经》,庐山东林慧远法师、天台宗的智者大师等,很多既修持名念佛,也修净土十六观。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本来的名字应该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鸠摩罗什法师就知道中国人喜欢简单,直接把本经的心要提出来,名为《佛说阿弥陀经》,当下直截了当把本经的心髓法要——信愿持名彰显出来。而且这部经是一切诸佛通通都要讲的不可思议的法宝,因为十方诸佛都赞叹,在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里把她浓缩为六方诸佛赞叹。
   可见诸佛都要说这部经,并且本经强调:一句阿弥陀佛就是释迦本师于五浊恶世之中所得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因此古人极为推重,把她作为早晚功课之一。
   可见持名念佛这一法是“普被三根,凡圣齐收”。上上根的等觉大菩萨全体能够承当,下下根的众生也可以依之而得度。
   《净土圣贤录》里讲到一个业重的众生张善和,一辈子专门杀牛,但临终时恶业现前,那些牛来索命,他很害怕。可他宿世有善根,所以能得遇善知识,那时也能头脑很清醒,所以善知识跟他说:“你赶快念阿弥陀佛”,依靠临终念佛都能得佛接引,往生极乐。所以下下根也可依之而得度,是非常不可思议的法门。
   上上根比如等觉位的大菩萨,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也都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文殊菩萨的发愿偈说:“愿我命终时,尽除诸障碍。面见阿弥陀,往生安乐刹”。读《华严经·普贤行愿品》也可以看到普贤菩萨发愿偈,每一句都多两个字:“愿我临遇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可见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从《华严经》就可以看到,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
   有些人说:“念佛法门我看起来没什么奇特,为什么那些大菩萨都始终不离念佛呢?”凡夫都觉得这没有什么神奇,没有什么了不起!莲池大师有一个很巧妙的比方,说:“就好像你做高官、做宰相、做三省六部的尚书,天天都要见皇帝,向皇帝请示,但如果是个普通的人,距离京城很远,在一个山沟里面自己耕作,当然觉得见不见皇帝无所谓,事实上他也是见不到的。
   这其实是比喻诸佛度众生有无量的方便,而最方便、最殊胜的就是依靠持名念佛来让我们超出轮回。所以十地菩萨始终不离念佛,因为时时念佛就能迅速成佛。而薄地凡夫在六道里轮回,业深障重,反而不知念佛法门的妙处。
   下下根的比方经常被引用的湖南衡阳王打铁,他每天都要打铁,觉得很辛苦,但不劳作生活费就没有着落。刚好有位法师经过,他就请教那位法师用什么方法可以不用如此辛苦。法师说:“你打一锤子就念一句佛号。”他觉得很开心,扎扎实实念了几年,因为心很专注,而且成就了。
   他自己预知时至,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临终说一首偈子:“叮叮当当,久炼成钢。太平将近,我往西方。”拿起锤子敲一下,念一句佛,站在那里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了。要知道临终时没有任何病苦,站着走一定是上品位。
   你看一个普通的人以前没有闻过佛法,以后也没有怎么听过教理,他真正有善根、有信心,边打铁边念佛都能上品生。宋朝时《龙舒净土文》的作者王龙舒居士也是面西念佛,站着往生。
   〔摄事理以无遗〕念佛一法有事念和理念,事念就是以能念之心念所念之佛,能所分明念念无间;行住坐卧惟此一念更无二念;内不被欲望所驱使,外不被环境所诱惑;佛号绵绵密密不间断、不夹杂,这样名之为事一心不乱。事念虽然对于净土的理论没有透彻地明白,但他能专注念佛念到心地清静,智慧自然开显,自然可以达到理念,理一心不乱。
   理念是了知能念之心外,无有佛为我所念;所念之佛外,无有心能念于佛。佛即是心,心即是佛。心佛一如,无有二相。唯是一心,寂然不动。这样名之为理一心不乱,所以说“摄事理以无遗”。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含摄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含摄事念和理念,一切的诸法性相都包含在其中。
   〔统宗教而无外〕古人说:“若人但念阿弥陀,即是无上深妙禅。”就是说能够统宗。
   一句阿弥陀佛,竖彻五时,横该八教,所以统教。宗教就是指宗门教下,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圆满地含摄禅宗的修法——禅宗讲明心见性,我们就执持一句阿弥陀佛,念佛功深也自得心开,就是明心见性,所以它能够含摄宗门的修行。而一句阿弥陀佛能包含五时八教,藏、通、别、圆、顿、渐、秘密、不定,一切的修法都可以包含在这一句万德洪名里。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就具足三无漏学,我们能一心持名,收摄六根,就是戒增上学;一心不乱就是定增上学;历历分明就是慧增上学。
   所以《华严经》上所讲的一真法界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妙法莲华经》里讲的:“唯有一佛乘,无二亦无三”。这一乘实相也就是一句阿弥陀佛,所以故古来的大德如马鸣菩萨、龙树菩萨、智者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念佛生西方。可见持名念佛是不可以心思、不可以口议的微妙法门,所以说尤为不可思议也哉。
   《序》【古来注疏,代不乏人。世远就湮,所存无几。云栖和尚著为《疏钞》,广大精微。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盖如日月中天,有目皆睹。特以文富义繁,边涯莫测。或致初机浅识,信愿难阶。】
   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为《阿弥陀经》所作的注疏非常多。比如唐朝窥基法师有注疏《弥陀经通赞》等等。还有净土宗的二祖光明善导大师为《阿弥陀经》也撰有一部《法事赞》等。但时代久远,有很多都看不到了。
   蕅益大师在此地列举了两种著名的《阿弥陀经》注疏。
   〔云栖和尚〕是指净土宗的八祖莲池大师,莲池大师与憨山大师、蕅益大师、紫柏尊者并称为明末四大高僧。而事实上蕅益大师晚年时已是清朝,所以上面写的是清西有沙门。
   莲池大师是一位宗说兼通、解行并重、宏宗演教、著作等身的大德。他在宗门里参禅开悟了,明心见性了,又归心净土。写有很多著作,如:《竹窗随笔》、《禅关策进》、《缁门崇行录》、《往生集》等等。
   莲池大师的法名是祩宏,字佛慧,号莲池。杭州仁和县人,三十一岁时出家,到处寻师访道,参访了很多善知识。后居杭州五云山,远近的学人都来参学,那个地方迅速成为一个丛林,名为云栖寺。
   文殊菩萨也曾化作一个童子来参访莲池大师。莲池大师看到这个童子就问他:“你两脚有泥,必是远来客”。脚上有那么多泥巴,肯定是远道而来吧。
   童子回答:“闻知莲池水,特来洗一洗。”这是禅宗的机锋。
   莲池大师就说:“莲池深万丈,不怕淹死你。”
   童子就说:“两手攀虚空,一脚踏到底”等等。有个比较长的禅宗公案,此地讲净土就不展开说了。
   莲池大师主张持戒为本,华严为体,净土为归。著有《阿弥陀经疏钞》,妙理广大,文义精微。我们读过《阿弥陀经疏钞》觉得非常浩瀚,如果讲一遍,起码要一个月的时间,因为她几乎把整个佛法三藏十二部都包含进去了。性相天贤这些妙理也都包含在其中。
   疏是解释经文的。莲池大师先作了个《阿弥陀经疏》,后来觉得这个疏还是太深,又作一个钞来解释疏,合起来就名之为《阿弥陀经疏钞》。
   莲池大师的侍者古德法师又看到后来的学人连钞也看不懂了,就又再细一点来讲叫演义。以《阿弥陀经疏钞演义》来解释钞,现在流通的本子就把疏、钞、演义通通合在一起叫《佛说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莲池大师还作有一个很著名的《西方发愿文》,从古到今很多人按照这个来作佛前大回向,来发愿,有很多不可思议的感应。就是“稽首西方安乐国,接引众生大导师……”这个发愿文。
   蕅益大师尊称莲池大师为云栖和尚,是以地名来表示尊重。莲池大师住的地方叫云栖寺,为什么尊称他为和尚呢?和尚的意思就是力生,教化之力能够生弟子的智慧就叫力生。蕅益大师在莲池大师的塔前受戒,所以尊称他为云栖和尚。
   〔幽溪师伯述《圆中钞》,高深洪博。〕幽溪也是地名,指浙江天台县天台山幽溪高明寺传灯大师的道场。传灯大师虽然是天台宗的大德,晚年他也像智者大师一样专修净土,并且因为他心非常清净,所以每次讲《佛说阿弥陀经》时都感得天乐鸣空,大众都能听到。
   他为元朝苏州北禅寺大佑法师著的《阿弥陀经略解》作了一个钞,就把大佑法师的《弥陀经略解》再深入地按照天台宗的教理来解释,故称之为《圆中钞》。
   〔原理高深,中道广博。文富义繁,不便初机。〕是说其内容非常浩瀚广博,一般初机的人根本就摸不到头绪。传灯大师还著有《净土生无生论》,在《净土十要》里也有汇集进去。
   民国时候谛闲法师有位弟子叫季圣一,是位居士。这位季圣一居士为《净土生无生论》写了个讲义,也讲得比较透彻。
   所以莲池大师、传灯法师这两位大德对《弥陀经》的解释虽然是尽善尽美,但一般的人看不懂,对净土法门就难生信心,难发求愿往生之心。因此净土宗的九祖蕅益大师就特别地再作一个《要解》。
   《序》【故复弗附揣庸愚,再述《要解》。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侧看成峰,横看成岭,纵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将释经文,五重玄义。】
   蕅益大师为了便利初机来作这部《阿弥陀经要解》,将净土宗的心要和盘托出,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所以内容上也不必勉强跟莲池大师、传灯大师完全相同。
   并且蕅益大师借苏东坡游庐山的诗来描述、表达,蕅益大师其实已经亲证西方净土的境界,亲见庐山真面目。苏轼写的是一组三首诗:第一首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蕅益大师很谦虚说:“我虽然对净土法门没有完全透彻地了解,但横看成岭侧看成峰,我已经看到一部分。”其实他是佛菩萨的化现,不过是非常谦逊罢了。
   苏轼的第二首诗就是:“庐山烟雨浙江潮,未到千般恨未消。到得原来无一事,庐山烟雨浙江潮。”是说其实诸法实相、真如妙心是凡夫日用而不知,一旦豁然开朗,明心见性,当然就能够明白:噢,原来一切现成。
   接下来是讲五重玄义。五重玄义是天台宗讲经的方式,开经以前先讲玄义,用很短的时间把全经的大意作一个综合的介绍,即释名、辨体、明宗、论用、判教相。
   先解释经名,有智慧的人听到经名,对全经要旨就通达了。辨体是讲这部经以什么为体,大乘当然都是以诸法实相为体,明宗就是阐述修学的宗要,修行的纲要,修学以后他得到的利益。作用就是论用。判教相就是看这部经在五时八教之中是属于哪一种教相。
   贤首宗讲经就会先讲十玄门,比方说莲池大师作疏钞是先说十玄门、教起所因、藏教所摄,乃至于总释名题、别解文义等等。这是按照贤首宗讲经的方式,而蕅益大师按照天台宗五重玄义讲经的方式。
   《解》【第一释名。此经以能说所说人为名。佛者,此土能说之教主,即释迦牟尼。乘大悲愿力,生五浊恶世。以先觉觉后觉,无法不知,无法不见者也。】
   这是第一重玄义,先说释名。
   《佛说阿弥陀经》在七种立题里属于单人立题——以娑婆极乐两土的果地的人、果地的佛陀为名。七种立题为:单三复三具足一。
   单人立题如《佛说阿弥陀经》;单法立题如《大般若经》;单喻立题如《梵网经》。还有复三,人法立题如《地藏菩萨本愿经》;人喻立题如《菩萨璎珞经》;法喻立题如《妙法莲华经》;人法喻具足立题如《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
   《佛说阿弥陀经》这部经题的“佛”是指此土能说之教主释迦牟尼佛,意为能仁、寂默。
   〔乘大悲愿力〕佛陀以大悲愿力来世间度众生,所以是生死自在的;凡夫众生以业力来世间受报,所以是生死系缚不得自在的。娑婆世界众生的毛病,一个是缺乏慈悲心,一个是妄想执著太重,所以释迦牟尼佛就立名为释迦牟尼。能仁表示利他,对治众生的缺乏慈悲心;寂默表示自利,对治众生的妄想执著。
   凡夫众生为什么会到世间来?
   佛陀说:“人生为酬业而来”是以业力来受报。
   所以念佛之人要能随遇而安,万缘放下,单提万德洪名,不要去攀缘,不要逞世智辩聪,世间的人无论怎样用凡夫的这些小聪明,都不过是世智辩聪。
   比方说乾隆皇帝微服私访,下江南时就到了苏州,看到一户人家正在办喜事娶媳妇,他想试一下这地方有没有人才,就也跑去参加,交了三个铜钱,就出了一个上联:“三个铜钱贺喜,嫌少勿收,收则爱财。”你要嫌少就不要收,收了就是爱财。让在场的人对下联出来,大家都不晓得怎么对,一个小孩子只有七岁,马上就脱口而出:“两间茅屋待客,怕穷莫来,来者好吃”,赢得满堂喝彩,大家说:“哦,这小孩子很聪明。”
   这其实都是世间的小聪明,我们要向佛学习: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转业报身为愿力身。
   自觉是觉知自心本不生灭。凡夫众生会著有,心逐境生,常迷不觉。如果能觉了自性本空,毫无烦恼生死,如从梦觉。在生死轮回的大梦中觉醒过来,这是自觉。
   自觉就是本觉内熏为因,善知识与经教外熏为缘,内熏外熏因缘具足就能发起始觉之智。了知生灭身中有不生不灭的真性,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这样是自觉。
   觉他就是觉了他性本空,自他凡圣平等,觉一切法无不是如。
   按照净土宗的法门来说,自觉最妙的方法就是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觉他最好的方法也是引导众生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
   可见释迦牟尼佛于此娑婆世界所得的无上正等正觉法就是一句阿弥陀佛。
   好,我们作回向。
   
   


弥陀要解 第二讲

红尘白浪两茫茫,忍辱柔和是妙方。
到处随缘延岁月,终身安分度时光。
见闻知觉尽常光,心地莲花吐暗香。
若使六根无染著,自然触目是西方。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今天上午讲到《弥陀要解》的五重玄义,请大家继续保持菩提心,具足信愿行来闻法。
   《解》「说者,悦所怀也。佛以度生为怀,众生成佛机熟。为说难信法,令究竟脱,故悦也。」
   上午已经讲到《佛说阿弥陀经》的“佛”字。接下来就是说“说”,说就是非常喜悦,“说”通“悦”字。本经之中释迦牟尼佛说:“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就是佛陀畅佛本怀来说,在五浊恶世之中示现成佛。五浊恶世之中,各种障碍、障缘多,所以要成佛难。无上正等正觉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持名念佛是难信易行之法),是为甚难,就是说释迦牟尼佛见到众生念佛成佛的机缘成熟,依此信愿持名的殊胜法门,能脱离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远离二种生死苦,所以佛陀非常喜悦地来宣说。并且来说,不单单是释迦牟尼佛畅佛本怀来说信愿持名的法门,而且阿弥陀佛也畅佛本怀,十方诸佛也畅佛本怀。
   释迦佛权现于娑婆世界,以劝娑婆世界的众生念佛归于净土而畅佛本怀。阿弥陀佛示居于西方极乐净土,以四十八愿摄受十方佛世界念佛众生归于净土,令究竟解脱而畅佛本怀;六方诸佛以出广长舌相劝信而畅佛本怀。可见诸佛都把自己世界的众生推荐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说:“誓生净土者,即称诸佛本愿也。”我们可以知道,至诚发愿求生西方,就是能令娑婆、极乐两土的导师和十方诸佛都心生喜悦的,这是悦所怀。
   《解》「阿弥陀,所说彼土之导师。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者也。」
   阿弥陀是经里所讲的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的导师。昙鸾法师就有说过:“《无量寿经》的名号是《无量寿经》的体,弥陀名号即是本经之体。
   以四十八愿,接信愿念佛众生,这是明宗。生极乐世界,永阶不退,这是用。所以辨体、明宗、论用都在其中。这其实就把本经的内容用简单的三句话都包括、含摄进来了。
   不退转,经上称之为阿裨跋致。我们在其他任何的佛刹土修行,修一切的法门,都是进进退退,唯独念佛法门,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皆是阿裨跋致。有说三种不退,有说四种不退。
   第一是位不退:小乘证到初果圣人,须沱洹果就预入圣人之流,已经断见惑,他不会再退到凡夫位,所以叫位不退。
   第二是行不退:菩萨大慈大悲教化众生,不会再退堕到小乘,单求自利。这是大慈大悲菩萨行不退。
   第三是念不退:念念趋向无上菩提,这是指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在圆教来说是指初住菩萨以上,在别教来说是指初地菩萨以上,才能真正做到念不退。但我们念佛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能圆证三不退,也就是说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已经等同于法身大士,圆证三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
   蕅益大师在《要解》之中还开示了一种毕竟不退,乃至于散心持名都能为将来解脱种下种子,毕竟因斯而得度脱。
   本经的经名《佛说阿弥陀经》本来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是说不是一尊佛来称赞不可思议功德,而是一切诸佛都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可见本经所讲的信愿持名念佛法门好到极处,妙到极处,圆到极处,顿到极处。所以所称赞的是不可思议功德。
   功是功夫。就这部经来说,功夫就是执持名号、一心不乱。执持名号是方法,一心不乱是目的。德就是得到,即带业往生,顿超圆证(圆证三不退)。
   下半句经题是“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护就是弘护如来慧命,念是圆证无上菩提;护侧重于化他,念侧重于自行。所以这部《阿弥陀经》是诸佛教化众生最殊胜的法门,因此一切诸佛都要讲此经,都要劝他们国土的众生上至等觉,下至业重的凡夫,都要念佛求生到阿弥陀佛的西方极乐世界。
   因为众生福报不够,智慧不够,难信净土法门,尤其不肯相信持名念佛法门,佛陀才教化别的法门,但最后还是要回到这个法门,才能究竟成就。所以祖师开示说修行用功的根本就是:“持戒为本,净土为归。观心为要,善友为依”。
   我们看历代的大德中有些是先参禅,明心见性以后归心净土;有些是以般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华严为行,净土为归;有些是以天台为行,净土为归。都是以净土为归宿。
   真正有大福报、大智慧、大善根,肯相信的,直截了当,信愿持名,一生就能成就。
   《解》「梵语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亦云无量光。要之,功德智慧,神通道力,依正庄严,说法化度,一一无量也。」
   这是进一步解释阿弥陀。
   梵语阿弥陀译为中文可以翻译为无量寿,也可以翻译为无量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无量神通、无量道力、无量依正、无量庄严、无量说法、无量化度。从时间上来说是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所以名之为无量寿;从空间上来说是横遍十方、无量光明。
   无量智慧:已经圆满证得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无量神通:具足三明六通。并且极乐世界的殊胜是由于阿弥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时所发的愿力非常殊胜,所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哪怕只是带业往生,没有断见思惑,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仗承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都能具有无量神通。
   经上就讲:“饭食顷,即能供养十万亿佛。”经上描述极乐世界的人生活状况是怎样呢?他们一早上“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用盛花之具,装满很多鲜花(鲜花有天降花雨,也有宝树的花),然后就以神通力到无量佛刹去供佛、去闻法。
   释迦牟尼佛特别地悲心愍念娑婆世界的众生,所以他说能历十万亿佛土,就是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回到娑婆世界来,也是仗阿弥陀佛威神加持。这个神通力非常广大,一刹那之中就能遍供十万亿佛。
   “还至本国”,到中午时就返回极乐世界,然后经行,生活非常自在、随意,闻十方诸佛说法。
   无量道力:已经成就了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等等无量的功德力。乃至无量化度,度十方佛世界一切有情。
   一般的其他十方诸佛每一尊佛教化的区域都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阿弥陀佛的愿力特别殊胜,是度十方佛世界一切有情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且化度有情不是把他化度到暂时的化城里面,不是让他成阿罗汉,成缘觉,而是直接度化他一生成佛,所以这是最究竟最圆满的化度。化度有情真正了生死出轮回,一生成佛这才是最究竟圆满的度脱。
   但在娑婆世界一般的众生,心很迷昧,看不清楚。如果他看到有个参禅的人能入禅定,能坐在蒲团上一定三个月,大家都会去顶礼说:“这位法师了不起啊,修行很有成就。”旁边有个念佛的人,一般人不明白净土法门的殊胜,就瞧不起旁边念佛的人,他觉得他没什么了不起,阿弥陀佛谁不会念啊。
   其实能入定的人比不上真正具足信愿持名念佛的人,因为成就禅定,临终时也只不过生到四禅天、四空天,他成就四禅八定,只是生到天道而已。
   信愿念佛的人能带业往生,能顿脱轮回。可见念佛法门是不可思议、化度无量有情。所以阿弥陀也可以翻译为无量化度,一一皆是无量。
   《解》「一切金口,通名为经。对上五字,是通别合为题也。教行理三,各论通别。广如台藏所明。」
   〔一切金口〕佛陀金口宣扬的法都通名为经。
   事实上“经”通于五人说,有些是佛弟子说,但佛印证了,也名为经。具体解释经字有贯、摄、常、法,乃至于涌泉义、绳墨义等等很多说法。到本经来说,“佛说阿弥陀”是别名,“经”是通名。
   本经有三种译本。
   第一种是刘宋时,求那跋陀罗所译,名为《小无量寿经》一卷,已经失传了。
   第二种是唐朝时,法相唯识宗的玄奘法师所译,名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
   第三种是最广泛流通的,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所译的《佛说阿弥陀经》。
   中国历史上以秦为国号的有四个,所以前面加上国君的姓,有嬴秦、姚秦、苻秦等等。弘传最广,最受欢迎的是鸠摩罗什法师的译本,原因有四。
   一是上符经旨:此经是开示信愿持名念佛,所以直接以佛名为经题,这是最巧妙的。
   二是下契众机:阿弥陀佛的名号,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一切大众所乐听闻,故契合众生得度的根机。
   三是义无不摄:佛名含摄无量义,阿弥陀佛以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同时也以他的愿行来庄严成就这一句万德洪名,佛陀功德大海,称名就圆满周遍地含摄了,故义无不摄,并且诸佛护念也都含摄在佛名之中。
   四是语从简要:经题没那么长,中国人喜欢简洁,《佛说阿弥陀经》直截明了,让后世弟子持诵非常容易,故广受欢迎,流通最为广泛。
   可见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以阿弥陀佛的名号作为经题正显本经的精华要义。
   〔教行理三,各论通别。〕《阿弥陀经》之中所说的信愿持名之教与诸经不同,故为教别。同名为经,故为教通。还有行别、行通,依教所起之行。本经所讲的不是观想念佛,不是观像念佛,也不是实相念佛,而是持名念佛之行,所以是行别。同归于极乐,故行通。依行所契之理,有唯心四土——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这四土差别,所以理别。四土都不出唯心,所以理通。
   接下来就是第二重玄义:辨体
   《解》「第二辨体。大乘经皆以实相为正体。吾人现前一念心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非青黄赤白,长短方圆。非香,非味,非触,非法。」
   辨体是佛说此经的理论依据。小乘经都以三法印为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大乘经都以实相为体,实相无相无不相,大乘经都为一实相印之所印。
   实相是描述心性的,我们的真如妙心。实就是真实,相就是相状,实相就是我们心性的真实相状。依真谛来说:实相无相,离一切虚妄之相。好像《金刚经》上所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这所见的如来就是法身如来;依俗谛来说,是依体起用而生种种的现象,显现种种的相,所以说实相无不相。
   〔吾人现前,一念心性。〕指现前念佛的一念心性。心有灵知之用,性乃不变之体,用不离体,所以合称为心性。
   非三处,非三世:非三处是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非三世就是心性——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
   这在《大佛顶首楞严经》里有七处征心,佛陀开示阿难陀:“心不在内”。如果我们的心在内,应该先看到里面——先见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所以我与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我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你要离开了信自,单纯地信他,那就很糟糕了,那佛法就跟基督教混淆了。
   底下会讲到关于净土法门有些不正确的、尤其是本愿念佛法门的一些错误,原因就在于他们完全排斥信自,只讲信他,当然就违背了佛陀的根本教理。
   所以我与西方极乐世界是一不是二,我与阿弥陀佛也是是一不是二,所以我们往生西方其实是回家,是就路还家,回归到真如自性,显发我们的性德。所以修此法门,一生当中决定生净土,见阿弥陀佛。因为我们都是回到自己心性的家乡,当然可以了,这样我们就能有强烈的信心。
   比如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晚年时把自己的家宅舍出来,做一座寺院叫香山寺,他自己也在寺院里专门修行,号香山居士。他把自己做官的俸禄三万钱拿出来找一位著名的画师,按《无量寿经》的描绘,绘了一个西方极乐世界图,其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
   白居易在此图上作了首诗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他不单单是口发空愿,每天都真正在很精进地修持名念佛法门。
   他晚年时作了一首诗描绘自己的生活状况,描绘自己的修行状态:“吾年七十一,不复事吟哦。看经费眼力,作福畏奔波。”我七十一岁了,不再写诗,看经典我眼力不够,要去修福报,去供斋,去做其他,我又很怕这种奔波劳碌。
   “何以度心眼?一句阿弥陀。行也阿弥陀,坐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废阿弥陀。”行住坐卧都在念阿弥陀佛。
   “日暮而途远,吾生已蹉跎。旦夕清净心,但念阿弥陀。”现在我年纪大了,如果此生此世不超出轮回,这六道险途要超出就很遥遥无期了,而且我前半生都蹉跎度过了,所以现在一天到晚都是用清净心来念阿弥陀佛。
   “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普劝法界众,同念阿弥陀。”所以这是白居易也给我们一般的人做一个榜样,他也天天精进修持名念佛法门。
   我们回向,愿法界众生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三讲

皈命娑婆说法主,西方接引大慈尊。
不可思议佛护经,舍利文殊诸圣者。
二土六方遍尘刹,过去现在及当来。
无尽三宝咸证知,唯愿慈悲摄受我。
我今妄以秽土见,蠡测如来清净心。
仰承三宝大威神,加被凡愚成圣智。
使我言言符佛意,流通遐迩益含灵。
见闻随喜悉往生,同证寂光无上果。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菩提心来闻法,愿法界一切众生皆能信愿持名同生极乐。
  昨天已经讲到五重玄义里的明宗,本经以信愿持名为修行宗要。信有六信:
   《解》「信自者,信我现前一念之心,本非肉团,亦非缘影;竖无初后,横绝边涯;终日随缘,终日不变。十方虚空微尘国土,元我一念心中所现物。我虽昏迷倒惑,苟一念回心,决定得生自心本具极乐,更无疑虑。是名信自。」
   这是讲六信里的第一信——信自,相信自己,相信我现前一念真心。这个真心不是指我们肉团的心脏,也不是攀缘六尘缘影的第六意识,这个第六意识是妄心——意思是迷失真性追逐妄尘的妄心,而我们不生不灭的真心是周遍广大的,我等虽然现在在迷昧之中,但也并未失去。
   “竖无初后,横绝边涯。”因竖无初后,我们的性德是无量寿;因横绝边涯,所以我们的性德是无量光;并且若能一念回转昏迷倒惑的妄心,专持阿弥陀佛的万德洪名,即能决定往生自心本具的极乐净土,名之为信自。
   信自对于现在来说尤其重要,我们一定要能够树立正见。
   中国净土宗历代的祖师都倡导以自力、他力、具足三资粮往生净土,我们要感通阿弥陀佛本愿威神力的加持,得到弥陀佛接引。我们自力也需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执持万德洪名,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但日本本愿法门净土真宗就主张纯他力论。认为你只要相信阿弥陀佛,用感恩心念几句佛号就可以了,持戒、行善统统都不必要,他们一直说可以舍圣道门,反正全部都交给阿弥陀佛,所以不需要持戒,这种说法当然是非常错误的。
   民国时候本愿法门也曾经传到中国,教界的大德、印光大师等等都有批评。尤其是金陵刻经处的创办者杨仁山居士,他曾逐一批判过日本传过来的《真宗教旨》和日本法然所著的《选择本愿念佛集》。
   比如说《选择本愿念佛集》最后有个四偈三选上说:“欲速离生死,二种胜法中,且搁圣道门,选入净土门。”就是说你可以舍弃圣道门,选入净土门。当然圣道门、净土门这二门是中国的祖师(像道绰法师他们)都这么说,但从来没有哪位祖师说要舍弃圣道门。我们可以说专修净土,但不能说舍圣道门,因为净土门其实也是圣道八万四千法门里的其中一个,我们可以说专修净土,就是可以把所有圣道门都融入到净土一门,但不能说舍圣道门。
   所以本愿法门宣称舍圣道门。杨仁山居士就批驳:“阿弥陀世尊,以圣道修成本愿。若云舍圣道,则是违本愿矣。因果相违,岂得往生?”“生西方之人,亦由圣道而证妙果。”
   这是非常有力的破斥。阿弥陀佛在因地也是修圣道,修六度万行才成就本愿,以四十八愿大愿力和六度万行的大愿大行庄严极乐世界。现在如果按照本愿法门说要舍圣道门,就是违背阿弥陀佛的本愿,并且念佛的众生往生以后在极乐世界也是修圣道门。《弥陀经》上讲:“三十七道品,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等等。
   针对本愿法门所说的纯他力论,杨仁山居士有个破斥:“信心者自心所起也;他力者自心之所见之他力也。”“用凡夫臆想捏造一法,以驾于佛经之上,罪过弥天。”
   就是说法然他们用自己的凡夫之见违背经意、佛意,自己捏造一法,且把它凌驾于佛经之上,这样歪曲佛意过失很大。所以说如果是完全不讲自力,纯讲他力,就把阿弥陀佛看做像是基督教、天主教的上帝一样了,这当然非常错误;完全舍自力,不讲修清净心,只讲他力,把阿弥陀佛等同于上帝,这样当然就非常错误。
   佛教跟其他宗教的根本差别就在于自依止、法依止。佛陀在临入涅槃的时候也开示:“自依止、法依止、不异依止。”所以中国净土宗历代的祖师都主张说自力,信自。自力是往生的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是增上缘。
   所以我们一定要树立一个正见,往生净土的亲因缘是具足信愿的念佛人自己的真心,自己的真心才是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是增上缘。本愿法门却胡说往生之事,佛已代我成就,佛将此成就白送给你,你都不要吗?这样似是而非的说法,会误导很多众生,曲解佛经,歪曲佛意,所以我们一定要有正见。
   因为我在湖南、湖北、安徽等等很多地方都看到这些流传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书,这些书在流传,就会误导很多众生。尤其是有些个别的出家人,他自己不想严格要求自己,也不想清净地持戒,他听说本愿法门说不用持戒,只要你有信心就好,其他什么都不管。这样当然就很糟糕。
   净土真宗的开创者是法然的弟子亲鸾,本来他是一个比丘,后来就公然地娶妻生子等等,就是因为他自己的知见错了,他说只要对阿弥陀佛有信心,持不持戒没关系,这是导致日本佛教变质的一个因素之一。
   所以念佛人具足信愿持名,自己的真心是往生的亲因缘,阿弥陀佛的本愿力加持是增上缘。学过佛法都知道,色法成就要有两个条件,心法成就要有四个条件,色法成就的两个条件,就是亲因缘和增上缘。
   比方说有一颗稻谷的种子,这颗种子本身没有被破坏,它本身具有能发芽的这种潜力,这是亲因缘。还有增上缘,要有土壤、阳光、水分等等。这样才能发芽、结果。
   心法是四缘成就,色法是二缘成就,心法的四缘成就即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我们念阿弥陀佛能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亲因缘就是念佛人自己信愿持名,自己真如妙心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等无间缘就是我们念念念弥陀,不间断、不夹杂;所缘缘是我们缘这句阿弥陀佛,“以名召德”,因为这句阿弥陀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大愿大行所庄严、所成就的;增上缘就是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力,就是我们的增上善业、信愿持名,所以具足这四缘当然能往生净土。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日本的本愿法门再次传入中国的台湾,台湾有位慧净法师,就跑去日本学了净土真宗,回到台湾后编了很多书来宣扬本愿法门。在大陆这边流传,我所看到的有《净土三经一论大义》、《净宗要义》、《善导大师要义》、《净宗要旨》、《净宗讲义》、《善导法然二祖纲要》等等,应该有十多本。
   1996年,他又吸收中国安徽宣城敬亭山弘愿寺的一位净宗法师一起在大陆宣扬本愿法门。其实本愿法门宣扬舍圣道,这是让正法没落的因素,宣扬舍圣道可以不持戒,是使日本佛教陷入到变质的困境和庸俗化的原因之一。并且日本本愿法门是日本的僧人源信、法然歪曲错解佛经而建立的,我们看《选择本愿念佛集》上很多都是似是而非、歪曲佛法的。
   杨仁山居士就专门写了一本书《阐教篇》,一条条地来批驳。法然的弟子亲鸾又创一个净土真宗,在亲鸾的弟子唯圆记录其师言行的一本书《叹异钞》中,宣扬纯他力论,歪曲佛教的教义,反对因果,宣扬他作我受,反对自作自受,违背了佛法因果的基本理论。
   因此当代的很多大德:印顺导师、圣严法师、净公上人对此都有批评,并且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日本的本愿法门就沦为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当时他们在中国很多地方都建了本愿寺,为日本的军队服务,并宣扬说:“杀了中国人也可以进入到极乐世界。”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帮凶。
   我们一定要能树立正见,正信、正见非常重要,所以我们需要特别地强调信自。事实上信自、信他、信事、信理、信因、信果,这六信是所信,能信的唯是一心——都是我们的真如妙心。
   《解》「信他者,信释迦如来决无诳语,弥陀世尊决无虚愿,六方诸佛广长舌决无二言。随顺诸佛真实教诲,决志求生,更无疑惑。是名信他。」
   我们要相信释迦牟尼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妄语者、不异语者、不诳语者,不会欺骗我们。因为佛陀已经圆满成佛,六度万行一定修到最圆满了,如果他有妄语,欺骗众生,那他的持戒度就修得不圆满,就不能成佛。现在佛陀已经成佛了,所以可以知道佛陀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
   我们也相信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度众生,愿愿不虚、愿愿圆满,所以才能成证无上正等正觉,一定能不违本愿,这都是信他。
   相信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赞叹净土法门,为什么佛能出广长舌相呢?因为他累生累劫都从来没有犯过妄语。经上说一个人三辈子不妄语,舌头伸出来就能舔到自己的鼻子尖。佛陀累生累劫都不妄语,所以他的舌头伸出来能舔到自己头发的发髻;如果现神通,广长舌相,可以遍覆三千大千世界,乃是因中不妄语所感得的果相。因此我们要能遵循诸佛的教诲,决志求生净土,坚信不移,这是信他。
   本经也名之为“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依本经来修信愿持名,一定能得到一切诸佛的护念。所以我们死心塌地念这一句“阿弥陀佛”,就是信自、信他,就是随顺释迦牟尼佛的教诲,随顺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随顺六方诸佛的劝导。
   《解》「信因者,深信散乱称名,犹为成佛种子,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信果者,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亦如影必随形,响必应声,决无虚弃。是名信果。」
   这就是讲信因信果。《妙法莲华经》云:“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共成佛道。”你看,只是散乱心念了一句南无佛,都能毕竟当来得成就,能够成佛。
   佛陀住世时,曾经有位八十岁的老人,家人对他也不好,觉得年纪那么大,也做不了什么事,也不孝顺他,他就来投佛出家。舍利弗尊者用智慧眼观察,知道这个人八万劫以来毫无善根,就不同意度他出家。老人就很悲伤,自悲障重,嚎啕大哭,觉得在家里也不开心,来出家又不收。
   佛陀知道此事就问他:“你有什么事情呢?”老人就原原本本地把经过都说了,佛陀说:“你可以出家。”又对舍利弗说:“这个人虽然八万劫以来没有什么善根,但他八万劫以前曾经做一个樵夫,在山上砍柴时看到老虎很害怕,情急之下爬到树上念了一句南无佛,以此念佛的善根,将来也可成佛,所以现在可以度他出家。他出家以后精进修行,现生也能成就阿罗汉果。”
   我们看散心持名,或者是危急情况下念了一句佛,都能有这样大的成就,何况是我们具足信愿,专持名号,当然决定可以往生西方。
   《要解》上讲到:“况一心不乱,安得不生净土,是名信因。”事实上有些人就担心说:“一心不乱的标准很高,我们可能未必做得到。”其实若比照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他翻译的是一心系念,但一心不乱有没有错呢?当然没错,玄奘法师是直译,鸠摩罗什法师是意译(把意思直接地表达出来),念佛人能一心系念(按照玄奘法师的说法是一心系念,没有说一心不乱,其实这是相通的),念到功夫成片,到临命终阿弥陀佛来接的时候,先有佛光照到行者,业障立时消灭,功夫自然加倍,然后达到一心不乱。如果本来就已经修行念到了事一心不乱,经佛光一照就能达到理一心不乱,这是阿弥陀佛本愿威神的加持。所以不要顾虑自己达不到一心不乱,只要老实念佛,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定能成就。
   第二就是信果。就是深信作善得善报,作恶得恶报。《要解》里讲的不是一般的因果,是妙因妙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信愿持名是因,决定往生不退是果,所以这是妙因果。因为无论我们作善业,善因善果也好、作恶业,恶因恶果也好,都没有超出六道。现在我们不着善恶两边,这是真善,是真正的妙因妙果,横超三界,顿出轮回。
   蕅益大师开示:“深信净土,诸善聚会,皆从念佛三昧得生,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就是因必有果,果不离因。瓜豆的种子里已经含有瓜豆之果的潜力特质,名之为因赅果海,以因显果所以,果徹因源就是以果证因。
   接下来是信事:
   《解》「信事者,深信只今现前一念不可尽故,依心所现十方世界亦不可尽。实有极乐国在十万亿土外,最极清净庄严,不同庄生寓言。是名信事。」
   信事就是以境界为事,境由心现。我们现前的一念心性是不可穷尽,竖穷三际,横遍十方。心性不可尽故,所以十方世界不可尽。实有西方极乐世界,实有阿弥陀佛,不是打比方的,是真实有,所以蕅益大师自称西有沙门,净土宗的十二祖彻悟禅师把自己的书房命名为“二有室”。二有室就是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现在说法,是名为二有室。
   娑婆世界是我们贪瞋痴慢心变现出来的,西方极乐世界也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是阿弥陀佛的清净心变现出来,也是一切念佛人的清净心变现出来,因为佛心众生心,是一不是二,这样我们明白了实有极乐世界,实有阿弥陀佛。这个是讲信事。
   下面是讲信理。
   《解》「信理者,深信十万亿土,实不出我今现前介尔一念心外,以吾现前一念心性实无外故。又深信西方依正主伴,皆吾现前一念心中所现影。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即性,全他即自。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譬如一室千灯,光光互遍,重重交摄,不相妨碍。是名信理。」
   这是六信的最后一信。
   信理就是以法界为理,这一段文其实就包含了《华严经》所讲的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都包含在其中了。
   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的庄严都是我的现前一念心性所变现出来的,一念心性就是理法界,所现的极乐世界就是事法界,“全事即理,全妄即真。全修在性,全他即自”。这四句就是理事无碍法界。
   “我心遍故,佛心亦遍,一切众生心性亦遍”。这三句就是事事无碍法界。
   全事即理:就是事依理成,事不离理。所以我们就知道整个现象就是理体,一切现象,一一的相通通都是理体,所以说:“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这些都是从这个角度来讲的,因为全事即理,现象的本质就是理体。
   全妄即真:因为妄依真起,妄是没有自体的,全体就是真如。譬如冰是依水而起,冰就无有自体,全冰即水。也就是说妄是相,真是体;真是能变,相是所变。比如做梦,能变现梦境的是心,所变现的就是梦境,因此也可以说全梦即心,全心即梦。在睡眠作梦时,可以知道全妄即真。
   这段是说,信理要真正能通达是不容易的,但是关键要注意两点:
   第一点是心境相即。可以说心外无境,境外无心,但不可以拨境唯心,不可以离境而说唯心净土,这是执理而废事,错了。所以祖师大德历来都说:“执事而不能悟到理,但能老实念佛,不虚入品之功,也能往生极乐世界。执理而废事,徒受落空之惑”。你要离开境界来说唯心净土,根本就是错误的,所以不可离境而说唯心净土,这要特别注意。
   第二点是性修不二。可以说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但不可以执性废修。不可以说我是禅净双修,我不需要念佛,这个错掉了,执性废修;或者说,开口闭口就说你在修实相念佛,这都是求升反坠,弄巧成拙。印光法师对禅净双修有很透彻的破斥,后面会详细地展开来说。
   我们要知道老老实实信愿持名,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称性起修,全修在性。虽然理上不能真正通达,但全事即理,我们只要执持这句阿弥陀佛,这个理体的、自性的无量功德也就圆满地包含在其中了。
   《解》「如此信已,则娑婆即自心所感之秽,而自心秽,理应厌离。极乐即自心所感之净,而自心净,理应欣求。」
   这一段是讲愿,愿离娑婆,愿生极乐。
   古德曾开示:“娑婆心险,感陵谷之高深。极乐心平,致宝地之如掌。”
   娑婆世界众生心有种种的分别、执著、不平等,所以就感得外在的世界也有高山、峡谷,有种种的荆棘;而极乐世界的众生都是信愿持名,上至等觉、下至薄地凡夫都是平等地修信愿持名,心行平等,感得地平如掌,黄金为地。所以我们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愿将来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回入娑婆,广度众生。由此可见,念佛人求生西方是积极而非消极的。
   有些人说:“念佛的人一天只念阿弥陀佛,这个不是小乘法吗?他没有想到怎么去度众生,怎么能说其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的大乘妙法呢?”其实要知道,我们今天想救度娑婆世界的苦难众生,但以凡夫身的智慧不够、能力不够、福报不够。所以要求生西方,成就无生法忍以后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
   出离心是修行的基础,要能觉悟到人生是苦,八苦交煎;人生是空,不管多少功名富贵,无非都是大梦一场。“万贯家财带不去,一双空手赴幽冥。”人生无常,所以苦、空、无常、无我。
   正如善导大师所说:“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假饶金玉满堂,难免衰残老病。纵有千般快乐,无常终是到来。唯有径路修行,但念阿弥陀佛。”具足信愿,但念阿弥陀佛是捷径之中的捷径。
   《解》「厌秽须舍至究竟,方无可舍。欣净须取至究竟,方无可取。故《妙宗》云:取舍若极,与不取舍亦非异辙。设不从事取舍,但尚不取不舍,即是执理废事。既废于事,理亦不圆。若达全事即理,则取亦即理,舍亦即理。一取一舍,无非法界。故次信而明愿也。」
   这是蕅益大师进一步把凡夫的疑惑破掉,有些人容易产生疑惑,他觉得:“《六祖坛经》讲‘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净土法门要舍娑婆取极乐,这个有取有舍,不是有轮回吗?”凡夫众生就是因为有取有舍,所以有分别,有轮回呀,这个他想不通。我们学了蕅益大师的《要解》就豁然大悟,《要解》说得非常透彻。
   蕅益大师开示我们:“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舍离至无可舍离之处,方成为究竟。”因此念佛人在生活中要一切随缘,人生是为酬业而来(业报身),你还向外求什么?要看破放下,专念阿弥陀佛,这是真正的放下、是真正做到了“离之又离,舍之又舍”。
   欣净:我们欣求极乐净土,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方为究竟。这话说得很妙,“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方为究竟。”也就是说我们因往生而证无生,你真正能往生,成就无生法忍,才知道本来心性周遍含容,没有来去之相,所以由有念而巧入无念,因往生而巧证无生。这是取求至无可取求之地,是真正的究竟。
   因此念佛人要有强烈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愿心,阿弥陀佛的悲愿力十劫以前早已圆满,只要我们愿心强烈就必定能与佛力感应道交,临命终时往生净土。
   所以“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这是非常不同于世间凡夫分别念的取舍,是非常巧妙的由相而见性的方法。凡夫众生心体不能无念,佛陀就巧妙地教我们以一念代万念,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念头,念念入佛法界来证无念。凡夫众生心体不能真正的无相,他总是遇到什么就执著什么,陀佛就巧妙地引导我们要发愿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而一得往生,就能成就无生法忍,真正证无生,证入到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有些人说:“我念佛,但不曾有急于往生净土的念头,或虽然知道要求生净土,但愿心不强烈。”这要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你不要只是听了,觉得口里也说相信极乐世界,相信净土法门,也愿意求生极乐世界,但你的行动呢?你内心深处求生净土的愿心强烈吗?
   其实很多人是不强烈的,为什么?因为对于娑婆世界的苦感受不强烈,他平时没有病,也没有什么违缘、没有什么逆境,觉得也还蛮不错,没有真正觉得娑婆世界三界火宅、八苦交煎,对于这个苦感受不强烈。因为凡夫的愚痴无明和执著心在作怪,所以虽然念佛,但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从遥远的过去(无量无量劫以来),一直到现在,在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的世界,本质就是苦恼的世界,凡夫众生因为愚痴无明,住惯了,所以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世间有一句俗话叫:“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狗窝。”再简陋也是自己的家,住惯了,觉得这就是乐土,这其实是凡夫的坚固妄想,执著心在作怪。
   所以我们才真正地五体投地佩服蕅益大师说得非常透彻:“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不要认为西方极乐世界难生,其实你具足真信切愿一定得生,但关键是问自己:“我真信吗?真正愿意求生极乐吗?”这全在信愿之有无。
   我们学《弥陀要解》,关键是透过学习要能真正产生真信切愿,“品位高低,全在持名之深浅。”要注意,用的是深浅,而不是多少,并未说一天念五万、十万就一定高,不是这个样子的,而是你持名念佛的功夫是深还是浅,在后面也会详细地展开说。
   所以我们要多闻思净土的经教,生起真信切愿。厌离娑婆,要离之又离,舍之又舍;欣求极乐,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善导大师在《般舟赞》中说:“凡夫生死,不可贪而不厌。弥陀净土,不可轻而不欣。”这就是凡夫的状态,善导大师一针见血,说得很透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毫不留情。凡夫因为愚痴无明,执著心作怪,虽然知道生死,理上因为闻法的缘故知道不可贪,但内心没有真正地厌离。
   我们要真正地欣求极乐,要知道生西方极乐世界有无量的利益,归纳起来就是四种:
   第一种是无量寿。一生极乐即是无量寿,寿命很长,娑婆世界寿命很短,做什么事情都不够,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无限,所以能一生成佛。
   第二种是见佛。佛是最好的老师,我们看经典里释迦牟尼佛说法时,很多弟子们听到一半就证得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得法眼净,远尘离垢”。因为佛陀有十种智慧力(十力),所以他最能观察众生的根机。有时候众生对自己的习性、愿望、根机都不了解,但佛陀知道,所以见机说法,几句话就能说得心开意解,能断愚痴无明,开大智慧,豁然大悟。所以我们生到极乐世界以后,能时时闻阿弥陀佛说法,时时能够随意想听十方诸佛说法都可以。
   第三种是闻法,西方六尘皆演妙法,闻法不间断,一切生活环境,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所以我们不会退转,自然地提起正念。
   第四种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等觉位的大菩萨都是我们的道友。譬如在娑婆世界学《七十空性论》、《六十如理论》、《中观论》,怎么学也学不明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请教龙树菩萨,因为龙树菩萨也求生极乐世界,这非常妙啊。
   所以我们要下定决心,发愿一定要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正如莲池大师所教诲的:“三藏十二部,让给别人悟。八万四千门,饶与他人行。”我们现在住娑婆世界寿命短,就专心致志,信愿持名,专念阿弥陀佛,一定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法门无量誓愿学”,将来去了西方极乐世界,再去广学。因为极乐世界那些鸟鸣叫,孔雀、鹦鹉、迦陵频伽都在说种种法,想听什么都可以学;我在娑婆世界想学,但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到那里可以学个够,我不明白、也不知道请教谁——到那里就有地方请教,龙树菩萨的经典我就直接请教龙树菩萨,文殊菩萨的经典我直接请教文殊菩萨,所以这就非常妙。
   其他的自力法门是要凭自力去断惑证真,取舍至于究竟才能成就妙觉佛果位,我们如果修自力法门,要真正做到取舍到究竟,其实什么时候才做得到?到妙觉佛果位才是真正地做到,“取舍至于究竟”就是不取不舍才能无取舍。
   而净土法门的殊胜就在于横超三界,但得往生净土,即是取舍至于究竟,所以就能把我们凡夫这些疑惑的地方消除。
   刚刚这两段都是讲要如何发愿,接下来就是讲持名:
   《解》「言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者,名以召德,德不可思议,故名号亦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不可思议,故使散称为佛种,执持登不退也。然诸经示净土行,万别千差。如观像、观想、礼拜、供养、五悔六念等,一一行成,皆生净土。」
   六字洪名,万德具足。一心念佛,六度齐备。因此莲池大师在《疏钞》里就说:“举其名兮,兼众德而具备。专乎持也,统百行以无遗。”因为名以召德,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名号也不可思议。持名念佛是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稳当的一生成佛法门,用功、用力很少而成就很快速,成功品位很高。
   蕅益大师还为了彰显持名念佛最殊胜,说了其他种种净土的修行法门,比方说观像念佛,这是《般舟三昧经》上所讲的观像之法。
   般舟三昧有很多大德修,常行三昧,能在一个关房里挂上西方三圣的像,一直观像来念阿弥陀佛,九十个日夜都不会坐下来,不会躺下睡觉,这要真正有大魄力,真正发大心,然后能成就三昧。观想念佛主要是讲《观无量寿佛经》上所讲的净土十六观。
   接下来还有礼拜、供养。礼拜是指《普贤行愿品》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所修的行门,即礼敬诸佛,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是属于此地讲的供养。还有五悔、六念:忏悔、劝请、随喜、回向、发愿,这五个法门称之为五悔。其实礼拜、供养、五悔,合起来就是十大愿王。忏悔就是四者忏悔业障。劝请就是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都是劝请。随喜是五者随喜功德。回向就是十者普皆回向。发愿就是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合起来就可以知道礼拜、供养、五悔,就是十大愿王。
   六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我们念佛、念法、念僧就是用佛菩萨的智慧、德能、慈悲来转变我们的凡夫心,在自身之中成就三宝的尊贵品质,来克隆自己,用佛菩萨的标准把自己克隆成为心同佛心、愿同佛愿、行同佛行。
   所以说修一切法门都是念佛、念法、念僧、念施,修布施度;念戒、念天是长寿安乐。净土法门就是以持名念佛为正修,以其余的法门为助道,回向发愿,皆得往生。
   《解》「唯持名一法,收机最广,下手最易。故释迦慈尊,无问自说,特向大智舍利弗拈出,可谓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故云: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也。」
   这一段是特别地彰显持名念佛最为殊胜,具足事理二妙。事妙,就是收机最广,也就是三根普被,上上根的等觉菩萨也是修信愿持名,最下等的愚痴无明障重的凡夫也是信愿持名,所以普被三根。
   下手最易,但持六字或四字的万德洪名,理妙有三种:
   第一方便、无上了义、最极圆顿,这里面讲“方便中第一方便,了义中无上了义,圆顿中最极圆顿”,这都是理妙。方便中第一方便,是在行持上来说;了义中无上了义,是从教法上来说;圆顿中最极圆顿,是从证入理体上来说;我们修一切佛法都一定包含了教、理、行、果,这是从法门来说。如果从个人修证来说就是信、解、行、证,都是相通的。所以教是了义中无上了义,教义最了义;理就是圆顿中最极圆顿,从理体上来说是圆中之圆、顿中之顿;行,行持又最方便,方便之中第一方便;当然果就是最殊胜——往生不退,一生成佛。可见此法门持名念佛最妙。
   第一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行住坐卧都能修持,都能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一定要破除那些错误的见解。
   有些凡夫众生往往自作聪明,自己想出来之后还要去跟人家说,不照佛意,往往歪曲了。有些人说:“持名念佛这么简单,最好能密净双修,我加念什么咒。”这其实是没有理解“方便中第一方便,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你不需要持咒,不需要止观,不需要用那些其他的方便法,你就一直信愿持名,自然大开圆解、明心见性。
   昨天我还听说助念送往生要拿温度计来判断其往生与否,这是个很奇怪的做法。人走了,拿个温度计测,头顶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个一两度,就说这个人往生了,这是完全不懂,我们在后面会专门抽一点时间来回答大家的问题。
   理妙第二种就是了义中无上了义。佛说法教导我们有四依四不依: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人天福报跟二乘佛法声闻缘觉法比起来,人天福报是不了义,因为不能出三界;二乘佛法跟大乘法来比较,二乘佛法虽然出三界,但不能成佛,是不了义;菩萨法与佛法来比较,菩萨分证未圆,也是不了义;持名念佛的法门是一超直入如来地,直接修一佛乘,直接以阿弥陀佛果地上圆满的德能作为我现前一念的因心,念念念佛,念念即佛,所以这是最了义,无上了义。
   第三种理妙就是最极圆顿,不落渐次,不落阶级,“知幻即离,不假方便。离幻即觉,亦无渐次。”没有那些渐次,我们哪怕就只是薄地凡夫,一往生极乐世界都是圆证三不退,所以他没有这些渐次阶级,顿超圆证,因此是最殊胜的法门。我们就可以真正从内心明白,相信这个信愿持名是最殊胜微妙的。
   接下来蕅益大师打了一个比方:“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水不清用明矾划几下,很快就清下来。同样,凡夫众生这个生灭的乱心,佛号投进去,乱心不得不佛,全体即是在佛法界之中。我们明白以后,要真正地信愿持名,关键是要真信切愿,而且要有这种大雄力,真正精进去修。你修行不精进,就说明信心还不够,愿力还不强。佛陀主要的殿叫大雄宝殿,大智、大悲、大雄力,智慧、慈悲和大能力三者是能修一切法门得成就的条件。所以大精进力,大雄力也很重要。
   在《发心集》上讲了一个往生事迹的公案,是有个恶人,他突然之间听到佛法,马上就精进去修,迅速往生了。
   是日本镰仓幕府初期的时候,香川县有个人叫源大夫,姓源,不知道名字,就只叫他源大夫。这人以前是个浪子,专门以杀生为业,经常去打猎,也经常跟人家打架,很粗暴。有一天他打猎回来,看到有一大群人围在一起听法,他从来没有见过,就很好奇,粗暴地把听的人赶开,给他让一条路出来,挤到最前面去。他对着那位说法的法师也很不礼貌,非常粗暴地吼叫:“你要说明白一点,要说得让老子也听得懂!”法师也不计较他,很详细地跟大家讲解阿弥陀佛的誓愿,讲解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快乐,讲解世间无常、痛苦的道理。
   这源大夫从来没有听过,一听了以后当时就很高兴说:“啊,原来有这种事情啊,太好了!”就问那个出家人:“如果我出家的话,诚心念佛,是不是也能往生极乐世界呢?”出家人回答:“当然肯定可以了。”这人虽然很粗暴,但他做事情有大勇力,敢作敢当,马上就说:“那好,你马上给我剃度。”
   周围的人就劝阻他说:“唉呀,你不要那么着急,回去准备一下,换一点衣服再来吧。”
   源大夫就很粗,拿起刀来大叫一声,怒喝说:“老子想做的事情,你们谁能够阻拦?”吓得大家都不敢说话了。当场那个出家人就给他剃度,他要了一件袈裟就走了。
   听净土法门就听了一次,但他有大雄力、大勇力,要了一件袈裟就一直往西走,一边走一边尽自己的全力大声念南无阿弥陀佛,一直念一直念。日本是个岛国,陆地很有限,他一直往西走,走不了多久就走到海边,海边刚好有个小半岛(一个小山),他就站在海边那个小山上,面向西方,声嘶力竭大声念阿弥陀佛,七天七夜之内没有吃任何东西,就喝一点点水,一直就站在那里念。因为大家前面都听到他很大声,喉咙都嘶掉了,还在大声念阿弥陀佛,但是到第七天的时候听不到声音了,就去看他。原来他站在那里面向西方,合掌站着就已经往生了。很奇特的就是往生以后隔不了几个小时,看的人越来越多,很奇妙的这个人已经走了,但舌尖上看着看着就生出一朵莲花,是青莲花盛开。
   青莲花开以后,(佛经上说的青莲,其实就是白莲花,洁白的莲花)。很奇特,就有人发现,原来根就在舌头上,把它拔下来种在香川县一个寺院的池子里面。到现在都还有这种青莲。庐山东林寺,寺院前面那个池子里的青莲,就是从日本把这个莲花再引过来的。
   其实净土法门你要真信真愿,踏踏实实去修,就连这么一个平时非常恶劣的人,很快都生净土,而且站着往生很自在。
   《解》「信愿持名,以为一乘真因,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举因则果必随之。故以信愿持名为经正宗。其四种净土之相,详在妙中钞,及梵网玄义,兹不具述,俟后释依正文中,当略示耳。」
   《妙中钞》是智者大师所作的,这里就是归纳成就一佛乘的真因,就是信愿持名,我们就直接地修一佛乘,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一乘圆修的妙果就是生到四种佛净土,所以四种净土以为一乘妙果。那四种净土我们当然都听多了: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和常寂光净土。而极乐的妙处就是一生一切生,哪怕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净土,都能圆具上三土。
   因此莲池大师就说:“着事而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执理而心实未明,难免落空之祸。”这话是肺腑之言。我们虽然对这个理论没有完全通达,但真正地深信切愿,老老实实地持名念佛,那“念能相继,不虚入品之功”,一定能九品往生。
   如果有些人只是注重多闻,不肯去念佛,他学很多理论,这看看那听听,这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弄巧成拙。“执理而心实未明。”执著于理体,老是说要把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要销归自性,但其实自性并没有开显出来,“心实未明,难免落空之祸。”到头来自力也没有成就,佛力也无法感通。因为你没有真正求生的心,只是销归自性,当然就难以感通佛力,最后落空。所以所谓的禅净双修,其实就是无禅无净土,是很错误的。还有一些人他会倡导禅净密三修法门,更加错误。
   所以对于净土法门的理论虽然不能完全通达,但能老实念佛,不间断、不夹杂,这一生决定往生,三辈九品有份。
   蕅益大师在《灵峰宗论》中就开示:“一声阿弥陀,无论解与不解,如染香人,身有香气,念念都是成佛真因。”这说得很透彻,一句阿弥陀佛,我们就是没有透切了解,但一直念都能念念是成佛的真因。蕅益大师的《灵峰宗论》,大家如果有余力能看更好,尤其是出家人。
   有一位法师说过:“如果读了《灵峰宗论》以后不痛哭流涕,这个人是铁石心肠,是没有真正地心与法相应”。都是非常直截了当,一针见血的肺腑之言。把我们修行道路上那些迷惑颠倒,那些凡夫的错误知见、毛病统统挑出来,痛下针砭。
   《解》「第四是明力用。此经以往生不退为力用。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
   这段开始就讲力用。有人讲,我们念佛有什么好处呢?
   本经就是以往生不退为力用,以九品往生为功力,以圆证三不退为德用。
   信愿持名为因,往生四种净土就是果。以持名功夫的深浅,四土,每土各论九品往生。
   其他法门凭自力而竖出轮回,我们要依靠自力,要修四禅八定。更进一步还要修受想灭尽定,才是真正地超出三界。要依断惑证真的深浅而有四土的差别。净土法门是依阿弥陀佛的愿力和自己的信、愿、行三资粮力而横超三界、圆证四土、圆证三不退。所以蕅益大师说:“横超四土,故九界众生应念能睹佛境,圆满妙觉。时时应现十方。
   我们看西方极乐世界描述的依正庄严,哪怕生到凡圣同居净土都能享受这些妙用。为什么?虽然自己的能力不够,但阿弥陀佛的本愿威神加持,比方说极乐世界是想衣衣来,想食食至。凡夫众生在娑婆世界有吃饭的习气,一天吃二餐、吃三餐,去到极乐世界以后,虽是莲花化生,但习气还在,他如果想吃东西,念头一动,想吃什么美妙的食物就在面前显出来。“食已化去”,吃完了以后,也不要去洗碗筷,它自然就化掉。
   这怎么理解?其实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很好理解。爱因斯坦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小小的一点质量,把它转化为能量就很大,原子弹爆炸就是这个原理。现在的科学家就知道:物质是能量变现的,能与质可以互相转变。可以说物质是闭锁的能量,能量是释放的物质,互相能够转变,质能互变。但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早就已经做到了:需要物质的时候,能量就随心所欲变化出这个物质来;念头也是能量,所以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吃什么就一念现前,吃完又变空了;变空了就是物质又变为能量,物质的相没有了。
   其实我们学《中论》,上面讲不生不灭也很容易理解,不生不灭为什么?我们为什么看到这个世间有生灭,看到物质相?打个比方,能量它是不生不灭的,不管它现什么相,它现在现这个物质相,然后因缘散灭,物质相消亡了,但它并不是消失了,还是转化为能量。因缘聚合,又变化为另外一种物质。其实体是不生不灭。我们在娑婆世界,每天都要为衣食而奔波,浪费了很多时间。到了极乐世界就不像此土了,只是闻经听法,供佛经行,是最圆满、最美好的世界,所以六方佛赞。
   因此要把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我们人生最大的一件事情,其余的都是小事情。如果你还有很多放不下,还是不肯真正地深信切愿,万缘放下,单提名号,这就说明你还没有真正了解,真正地开智慧。
   并且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的殊胜还有五种,简单归纳起来就是:
   第一,虽有凡夫,纯是念佛净业得生,非是有漏惑业所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虽然也有凡夫,但都是念佛信愿持名而得生的。
   第二,但有人天,无四恶趣,亦无四空天,无魔王等天。
   第三,纯入正定聚,无不定聚,无邪定聚。但因见思烦恼未断,暂时名为凡夫。
   第四,娑婆世界也是凡圣同居秽土。凡夫要跟圣者相见要有特殊的缘分,比方说法照法师在五台山大圣竹林寺见文殊菩萨,他是有特殊因缘,后来再找过去就只看到一片荒地,看不到文殊菩萨。三昧水忏里悟达国师见阿罗汉,见迦诺迦尊者,也是要有特殊因缘才能偶尔相见。所以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是隔开的,没有特殊因缘见不到佛菩萨。而极乐同居土见佛闻法随意自在,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没有任何的阻隔,随时都见阿弥陀佛。
   第五,一生到凡圣同居土就能圆生上三土、圆证三不退。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因为断见思惑的深浅不同,也分为九品,所以四土各分九品。方便土以尘沙惑分为九品;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净土以断无明惑的深浅而分九品。当然,真正地圆证就是像佛一样完全地住常寂光净土。那么圆教初住、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他是断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能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我们上午学到此地,愿大家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四讲
          
   说着莲邦两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
   遥指家乡落日边,一条归路直如弦。
   空中韵奏般般乐,水上花开朵朵莲。
   杂树枝茎成百宝,群居服食胜诸天。
   吾师有愿当垂接,不枉翘勤五十年。
   诸位善知识,首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愿法界一切众生都能信愿持名,同生极乐。今天下午继续讲五重玄义的第四“明力用”。
   上午讲到了我们要“愿离娑婆,愿生极乐”,要愿当来成就无生法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讲到了“厌秽”,要舍之又舍,离之又离。我们愿离娑婆,要舍之又舍,只有一句佛号,其它所有的牵挂执著统统都放下,才是真正舍到究竟。欣求极乐,求生极乐的心也要极为强烈,要取之又取,求之又求。
   正如智者大师在《观无量寿经妙宗钞》里所讲:“取舍若极,与不取不舍,亦非异辙。”就是舍到究竟,取到究竟,能往生极乐,径登不退,证无生法忍。也就是不取不舍,也就是见性成佛道。
   上午我们讲到了生凡圣同居净土,要能够念佛成片,现在我们继续学习持到事一心不乱:
   《解》「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
   西方四种净土,除常寂光土以外,其它的凡圣同居,方便有余,实报庄严,每一土都有三辈九品,是以其断惑的不同而安立的。
   凡圣同居净土主要是断见惑、思惑,本来只是伏住了,此时没有断,因为凡夫众生生到极乐,所以去以后,首先是断见思惑。
   方便有余净土是已经断见思惑,他本来是修小乘法,可习气还在,所以暂时显现的是阿罗汉,其实是大乘,他主要修的是断尘沙惑,生到实报土主要是断无明惑。
   〔事一心不乱〕我们在生活之间念佛,行住坐卧都不离这一句万德洪名,在一切顺境和逆境之中都不起贪爱和瞋恨,不被见思惑所乱。正念佛时,虽然有人赞叹,也不生欢喜;有人恼乱,也不生瞋恨,实际就是已断了贪、瞋、痴、慢、疑五钝使。其实也就是断八十一品思惑,人相、我相、众生相皆空,人我相统统都空掉,其实也就是断了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利使,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见思惑都断尽了,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为什么叫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譬如有个打铁的人,要把铁打成一把锋利的刀,打的过程中,那些渣子、粗垢就会先脱落,但他不以为喜,因为他的目标不是要除去那些渣子,而是要打成一把刀。同样,念佛人的目标也是要生西方极乐世界——意在生西。“粗惑虽落,不以为意”,也就是说那些粗重的见惑、思惑,虽是任运先落,自然它就断掉了,不以为意,因此才说“见思任运先落”。
   他没往生时,在娑婆世界念佛,其见思惑就已经在念佛的过程之中成就了事一心不乱,自然就先断掉了,所以临命终时就能得生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净土。
   〔理一心不乱〕就是从事一心不乱进一步往上修,不落空有二边,见中道理,破无明惑,成就理一心不乱。理就是心性,理一心不乱就是禅宗所讲的明心见性,但比禅宗的方法更巧妙——禅宗要用参究的方法,而且要有“三朝天子福,七世状元才”才能真正明心见性;而净土宗只用一句佛号就能破无明惑而明心见性,能了知心即是佛,佛即是心,能真正见真如本性。
   见惑是指迷理的恶见,由分别而起。主要的根源是我见,或也译为身见。最准确的译法是“萨迦耶见”,“萨迦耶”译为中文就是坏聚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是五利使,展开说就是八十八使见惑。
   思惑是迷事的恶见,是俱生而起,主要的根源是贪瞋痴三毒,展开来说即贪、瞋、痴、慢、疑。更进一步就是八十一品思惑,断尽见思惑后信愿持名,就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
    经典上说:十方诸佛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九种人共居。首先是藏教中的声闻、缘觉,其次是通教中的声闻、缘觉、菩萨,合起来就五种,然后是别教里的十住,十行,十回向有三种,加上圆教的十信位,总共合起来是九种人共居方便有余土,都是断见思惑才能居方便有余土。
   〔究竟寂光〕就是在常寂光净土之中,前面的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和实报庄严土都属于事相,常寂光土是理体,“常”是法身德,“寂”是解脱德,“光”是般若德。
   十方世界情与无情都是心性变现出来的,称之为法身德。十方世界,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所变现出来的,如果我们能回光返照,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心,当下就安住在一真法界。
   解脱德就是指我们的心性本来自在。我们似乎是被烦恼所缠缚,但去觅烦恼是了不可得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心体本来自在就是解脱德。
   般若德:般若是指智慧,智慧光明,所以常寂光,这个“光”是指般若智慧。世出世间都是心性所变现,本来应当无所不知,但变为所知有限,就因为坏在所知障上,所以说般若无知,无所不知。如果心存知解,有所知就一定会有所不知。
   因此有所知就是所知障,有所得就是烦恼障,《心经》上说:“无智亦无得”。般若无知,成道无所得,圆满的智慧德能就恢复。
   《解》「不退有四义:一念不退,破无明显佛性,径生实报,分证寂光。」
   在《要解》里,蕅益大师把阿鞞跋致解释为四种不退:
   第一念不退。是法身大士,念念都入真如性海。
   第二行不退。就是声闻、缘觉已经断尽见思惑,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进一步趋向无上菩提。
   第三位不退。就是已经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不会再退堕下来,不会再退转。实际上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证位不退,最起码要断八十八使见惑;但在极乐世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就是伏住见思的凡夫都能得到位不退,而且能圆证三不退。
   第四毕竟不退。
   所以首先是念不退,念不退指圆教初住以上、别教初地以上的菩萨,念佛生到实报庄严净土。其实实报庄严净土,除了西方极乐世界以外,其他的佛世界如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都无法证入理体,都无法入实报庄严土,但极乐世界是圆生四土,生到实报土才能分证常寂光土,这是其他佛世界。只有真正破无明、显法身,才能生实报土,分证常寂光土,但在极乐世界是一生一切生,念念趋向无上菩提,我们现在念念都是妄念、无明——如果有念,也是妄念;如果无念,只是无明。
   《解》「二行不退。见思既落,尘沙亦破,生方便土,进趋极果。」
   见思惑已断,尘沙法执惑也破,度生之行精进,名为行不退。
   菩萨修六度万行,不会退到二乘,这也是修行不退转。行不退要能在顺逆境界里修,如大迦叶尊者,他代表了苦行,是在逆境里锻炼出来的。《华严经》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是由顺境里锻炼出来的。其实顺境淘汰人更厉害,如果满足于现状,向上奋发之心就没有了,进一步求证无上菩提之心就容易懈怠。
   生到方便有余净土的阿罗汉,都是小乘人发菩提心,念佛求生净土,虽然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是带着小乘的习气,就像娑婆世界的凡夫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还有吃饭的习气一样,因此方便土的阿罗汉回小向大,进一步断尘沙惑,进趋成佛的极果。
   《解》「三位不退。带业往生,在同居土,莲华托质,永离退缘。」
   在娑婆世界,要证得位不退,起码要能断三界八十八使见惑、断见惑,成就预流果,才可真正位不退,已入圣位不会退堕到凡夫。但极乐世界的妙处就在于凡夫念佛生极乐,只要念佛成片,伏住烦恼了,即使没断惑也能带业往生,而证位不退,莲花化生,可以天天见佛,时时闻法,与诸大菩萨俱会一处,在这样殊胜的环境之中没有退转机缘。
   《解》「四毕竟不退。不论至心散心,有心无心,或解不解,但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此经名字,一经于耳,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如闻涂毒鼓,远近皆丧,食少金刚,决定不消也。」
   这是讲“毕竟不退”。显示阿弥陀佛的名号不可思议,《佛说阿弥陀经》经名不可思议,六方佛名不可思议。功德无量无边,能使众生一听闻便“一历耳根,永为道种”。“毕竟因斯而得度脱”。不管你理解不理解、用至诚心还是散乱心、有心还是无心,只要一听闻到就能种下一个解脱的因,所以叫 “毕竟不退”。
   下面用两个比方来说明:
   一是如涂毒鼓,据说有一种鼓,就像现在的化学武器毒气弹一样,军队打仗时,自己的军队这边有解毒法,对方的军队听到鼓的声音都死掉,也就比喻阿弥陀佛的佛号能活我的真常法身、能够死我的虚妄生死;能使我的法身慧命开显出来,使我们觉悟,超出虚妄的生死轮回;能活我的菩提慧命,能够死我的虚妄烦恼,以此喻为涂毒鼓。
   二是如金刚。好像一个人,哪怕吃了一点点的金刚石、钻石,但无论怎样都不会被消化,以此比喻不会被破坏。我们闻到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名,将来一定能“毕竟因斯而得解脱”。
   《解》「复次只带业生同居净证位不退者,皆与补处俱,亦皆一生必补佛位。夫上善一处,是生同居,即已横生上三土,一生补佛。是位不退,即已圆证三不退。」
   这段是弥陀要解的眼目。薄地凡夫带业往生同居净土,就已经横生上三土,与等觉大菩萨在一起,一生必补佛处。
   能居位不退,即已圆证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圆证三不退,乃至于临命终时才听闻佛法,能够念佛,神智清楚,有善知识提醒,听以后真能奉行,也能带业往生,可见持名念佛法门不可思议。甚而畜生道有特殊的机缘,有人能教它念阿弥陀佛,也能往生。
    莲池大师在其汇编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湖南长沙有人养了一只八哥鸟,这人教它念阿弥陀佛,那只鸟天天就跟着主人念阿弥陀佛。死后就把它放在一个小棺材里埋掉它,但忽然间就发现小坟上长出一朵莲花,挖开来看发现那朵莲花的根在八哥鸟的口里生出来,所以有人作了一首偈颂:“有一灵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花发,人不回心争奈何。”
   最近看庐山东林寺办的《净土》杂志,2004年春季号也有一个报道,内蒙古包头市青山区有位王居士家里养了一只绿毛红嘴的鹦鹉,念佛十一年后也得往生。
   王居士在八七年时,有人送这只鹦鹉给她,这只鹦鹉本来就不会跟人学说话,有人教它很久,它不会说,所以就把它送给王居士。但很奇怪,一送到她家里就自然对王居士念阿弥陀佛,南无观世音菩萨。
    有很多人不信佛,就来看热闹,就教这只鸟说“你好”“请坐”,但它不学,有人教它说“你好”, 它就回答:“念佛吧”,有人教它“请坐”,它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其它的你教什么它也不学。
   一直养到九八年五月份时往生了,有一只猫扑过来,这只鸟受了点惊吓死掉了。往生以后十几天,其身体一直都很柔软,火化以后拣出一条完整的舌头,而且还有20多颗洁白、微微带一点红色的舍利花,见者、闻者都很赞叹称奇。这当然是非常特殊的,乃至于畜生道有这种因缘让它能持名念佛,都能往生极乐。
   《解》「如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宗教之士,如何勿思!?」
   这一段是把净土持名念佛法门拿来跟宗门教下作一个比较,显出持名念佛的殊胜。
   〔斯力用,乃千经万论所未曾有。〕这个是与教下比。
   千经万论,五时八教,没有其他法门讲到凡夫一生就能圆证三不退,这是其他任何经典,任何法门都没有讲到;唯有净土法门讲到凡夫在短短一生之内,就能依靠信愿持名往生极乐而圆证三不退,候补成佛。唯有信愿持名一法能使凡夫而登补处,超尽四十一因位,就像刚刚小学一年级马上直升到博士班,这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可见此经力用不可思议,因此印光法师赞叹说:“若知自是具缚凡夫,通身业力,非仗如来宏愿力,决难即生出轮回。才知净土一法、一代时教皆不能比其力用耳。”
   其他法门教下所讲所学的,都不能跟《弥陀经》里讲的信愿持名相比。
   接下来的《要解》文章是与禅宗修行的方法来比较:
   〔较彼顿悟正因,仅为出尘阶渐。生生不退,始可期于佛阶者。不可同日语矣。〕此段是将持名念佛法门与禅宗参究法门作一个比较。禅宗里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灵佑禅师的《沩山警策文》上说:“可中顿悟正因。便是出尘阶渐。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禅宗里参禅开悟、顿悟正因佛性,相当于教下的大开圆解。我们说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顿悟正因佛性就等于是开悟了。但这时其实还只是入名字即佛位中,仅为出世阶层,仅仅只是开始走上真修行的道路刚开始迈出第一步,不是理论上知道,而是真正证到皆有佛性、即心即佛。
   所以他真正开始能悟后起修是真修,但要生生都不退转,渐次地入观行即佛位、相似即佛位、分证即佛位,才可以进趋佛果位。
   何况是单凭自力,容易退转。阿罗汉有入胎之迷,菩萨也有隔阴之昏,这一期没有究竟成就,再入胎很多就会迷掉,哪能与持名念佛法门横超三界、圆证三不退相比呢?
   因此莲池大师赞叹说:“一念顿超,片言即证。力用之妙,何可思议。……其余法门,或浩博而难持,或幽深而罔措。今但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即方便而成圆顿。神功胜力,不归此经,将谁归乎”。
   这是莲池大师极为赞叹《佛说阿弥陀经》,其他的法门或是“浩博而难持”,非常浩瀚广博,你要学通很难。或者“妙理幽玄”,要很有智慧,不然你根本不懂她在说什么。但净土法门“片言名号,便入一心。既得往生,直至成佛。”所以“即方便而成圆顿”,特别殊胜。
   接下来蕅益大师提醒说:
   〔宗教之士,如何勿思!?〕蕅益大师就提醒说,宗门教下那些参禅学教的人士,为什么不思考、不省察?不及早回心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还要去聪明反被聪明误呢?一定要能及早回心来信愿持名。
   宗门教下有很多大德都明心见性彻悟以后回心念佛,归心净土。如永明延寿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都是开悟以后再回心念佛的。
   天台宗智者大师也是如此,也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他著有《净土十疑论》。《十疑论》里智者大师回答第六疑:“具缚凡夫,得生彼国,云何即得不退”?为什么一个具缚凡夫,见思惑一丝毫都没断,生到极乐世界以后就能得不退转?
   智者大师回答,极乐不退之因缘有五:
   一是“弥陀大悲愿力摄持”。
   阿弥陀佛因地所发的四十八愿,大悲愿力非常殊胜,因为阿弥陀佛在世间自在王如来面前发四十八愿,已经吸收了二百一十亿佛净土的种种殊胜,依此种愿力摄持,所以能让众生得往生以后不退转。
   二是“佛光常照,菩提心增进。”
   三是“六尘水鸟,悉演妙法,增其正念”。极乐世界的一切都是阿弥陀佛教学的道具,一切都是弥陀佛所变现的,所以往生的人眼所见、耳所听、身所触,都是阿弥陀佛大智慧变现的教学境界,因此不退转。
   四是“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
   五是“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所以能得生彼国,即得不退转。这是讲第四明力用,即往生不退。
   第五就是判教相。
   《解》「第五教相。此大乘菩萨藏摄。又是无问自说,彻底大慈之所加持,能令末法多障有情,依斯径登不退。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阿伽陀药,万病总持,绝待圆融,不可思议。」
   教相:教是圣人利物被下教化众生之言,相是根据众生根器的不同教法有深浅不同,所以有差别之相。教有大小权实、偏圆顿渐、半满之相的不同,故分别判之就名为判教相。就是在佛陀教化众生的教学之中,此经应放在哪个层次来教。
   本经在大小乘之中属于大乘佛法。在声闻、菩萨二藏法要之中是属于菩萨藏,圆满地具足解脱道、菩萨道。
   有些人会问:“大乘的佛法以自利利他为本,修净土的人厌离娑婆苦,趋求西方乐,似乎是专求自利,为什么称此经为大乘的菩萨藏所摄呢?”
   莲池大师有个回答:“求生净土者,正为见闻佛法,得无生已,还来此世,救苦众生,是菩萨行,非声闻道。”
   所以还是用菩提心,不是单求自利,是去极乐世界以后成就无生法忍,还要回入娑婆,“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所以本经是大乘菩萨藏所摄,同时也是大乘圆顿教所摄,在十二分教之中,属于无问自说。末法有情障碍多,要想一生了生脱死圆成佛道,要依本经来修就能够圆证三不退。
   “故当来经法灭尽,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这是特别地说。《无量寿经》上也说:“当来经法灭后,特留此经,住世百年,广度含识。”而本经就是小本的《无量寿经》。
   有些人就会怀疑:“现在印刷术很发达,激光排版也非常快,经书印起来很容易,各大图书馆都有收藏,应该可以长久地保存,怎么可能会灭尽呢?”要知道经典虽在,但如果没人相信,没人读诵,没人弘扬就等于是灭尽。
   所以佛陀在《法灭尽经》上说:“将来末法时期,到最后的时候,经典就开始没有人相信、没有人弘扬了,第一部消灭的就是《首楞严经》,从民国时开始是日本人说《首楞严经》是中国人伪造的,就开始让这个法渐渐地隐没了。
   “诸经相继灭尽,留此经住世百年。念一遍者皆得往生净土。”到那时只要有人能念一遍《无量寿经》或念一遍《佛说阿弥陀经》都能往生净土,此经灭后,留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住世利生。
   〔阿伽陀药,万病总持〕“阿伽陀”翻译为中文就是普去,能普去重病,本经能治疗众生的一切烦恼心病,能让众生断见思惑、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所以比喻为“阿伽陀药,万应灵丹”。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是指能念之心,心即是佛。所念之佛,佛即是心。能所双亡,心佛一体。绝诸对待,圆融无碍。所以称为不可思议。
   接下来蕅益大师进一步归纳赞叹说:
   《解》「华严奥藏,法华秘髓,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矣。欲广叹述,穷劫莫尽,智者自当知之。」
   〔华严奥藏〕《华严经》所有的奥藏皆归《阿弥陀经》里来。为什么《华严经》最后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才圆满。而本经全部都讲圆中极圆之教,就是讲极乐世界依正庄严,讲信愿持名,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在华严会上要念佛往生净土才圆满成佛。
   〔法华秘髓〕《妙法莲华经》上说:“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还说听闻到《妙法莲华经》,读诵《妙法莲华经》,当来皆生西方极乐世界。本经正是专门开示信愿持名,念佛成佛,所以是法华秘髓。
   并且成佛的法华,开悟的楞严。《首楞严经》上讲到二十五圣修证圆通,二十五圣里就包括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文殊菩萨选择最好的法门,他就选了观音菩萨耳根圆通,说:“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从闻中入。”那要知道,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最利,所以选择耳根圆通。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是十方佛世界都契机的法门,有人学《首楞严经》就会提一个问题:“既然念佛法门这么好,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在首楞严会上为什么选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不选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呢?可见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肯定要比念佛圆通高明吧?”其实不是,其实是我们不懂经意。
   观世音菩萨的耳根圆通被文殊菩萨选出来,是因为娑婆世界众生耳根最利,耳根圆通契娑婆世界众生的根机,而大势至菩萨的念佛圆通是契十方佛世界一切众生、整个法界无量佛世界的根机,所以是最为殊胜的。
   所以也可见《首楞严经》也是汇归到《阿弥陀经》上来才究竟圆满,以西方极乐净土为指归才是究竟圆满。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就是诸佛的传心法要,就是菩萨无边行门所修六度万行的指南,因为菩萨修无量的六度万行也以导归西方极乐世界、求生净土为归宿,所以说“一切诸佛之心要,菩萨万行之司南,皆不出于此也”。
   〔欲广叹述,穷劫莫尽。〕广泛地赞叹和阐述,但“穷劫莫尽”,经过很多大劫都说不完,因为本经的体就是法界,而法界无尽,所以“叹述皆莫能尽”。
   可见本经是释迦佛一代教法的指归,也是十方诸佛教法的指归,所以印光法师说:“一代时教,皆念佛法门之注脚。”一代时教都只是为净土法门,尤其是为本经信愿持名这个法门做注解、做前导、做前行,归根结蒂说到正题,说到佛陀彻底的悲心彰显,就是说这个信愿持名法门。
   透过五重玄义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佛说阿弥陀经》是无比的殊胜,是释迦牟尼佛在娑婆世界所成就的无上正等正觉,他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核心就是《佛说阿弥陀经》,“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底下就开始进入到经文的学习:
   《解》「入文分三:初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此三名初善、中善、后善。序如首,五官具存。正宗如身,脏腑无阙。流通如手足,运行不滞。故智者释《法华》,初一品皆为序,后十一品半皆为流通。又一时迹本二门,各分三段。则法师等五品,皆为迹门流通。盖序必提一经之纲,流通则法施不壅,关系非小。后人不达,见经文稍涉义理,便判入正宗。致序及流通,仅存故套。安所称初语亦善,后语亦善也哉。」
   这是先说一切经都可分为序分、正宗分、流通分。蕅益大师对《阿弥陀经》的分科与古来大德有所不同,所以他特别地举出天台智者大师解释《妙法莲华经》的分科来作为一个例子。古大德就将:“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这一句判为正宗分,蕅益大师有非常独到的见解,就把这一段经文判为序分,是属于本经的发起序,这是大师的独到之见。而且蕅益大师将经文里的六方佛赞判为流通分,都是非常卓越的见解。
   我们来看序分,先是通序,即正信序:
   
   (甲)初序分二:初通序、二别序。初中二:初标法会时处、二引大众同闻。
    
   《经》【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解》「如是,标信顺。我闻,标师承。一时,标机感。佛,标教主。舍卫等,标说经处也。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
   先讲经首的六种成就,称为正信序。
   信、闻、时、主、处、众,六种成就,证明此经确是佛金口宣扬的。
   首先是解释信成就“如是”。通序是诸经共有的,别序就是彰一经特别的发起因缘,通序又名为证信序,分为六种成就。
   〔如是〕是信成就,就是信顺义。信顺释迦牟尼佛的咐嘱、信顺阿弥陀佛的本愿、信顺六方诸佛的赞叹劝请。因为信顺,所以能信愿持名念佛。经文的最后是“欢喜信受”,也就是与信顺首尾呼应。
   “如是”两个字意义非常深广,有些大德可以讲很长时间,比如智者大师九旬谈妙,《大智度论》一百卷之中,讲“如是”两个字就有三卷,我们略微地说一下:
   蕅益大师就说:“实相妙理,古今不变名如;依实相理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曰是。”这就非常简明、透彻地把“如是”阐发出来了。实相妙理就是我们现前一念心性,依此心性念佛求生净土。能念是实相心,所念是实相佛;能求是实相信愿,所生是实相净土;能信所信,能愿所愿,能持所持,能生所生,“无非实相正印之所印,决定无非”所以名之为是。
   这个实相妙理,我们的真如妙心是亘古如是,所以“古今不变名为如。”依这个实相理来念佛求生净土,“决定无非名为是”。同时万法俱寂,一心不乱,名为“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名为“是”。
   万法俱寂是讲境界,就比无生法忍还要高。在《仁王护国般若经》中就把菩萨的境界分作五个阶段:最高的是如来的境界,叫寂灭忍;寂灭忍往下一层是无生法忍。寂灭忍就是一切万法都是清净寂灭相,证得下品寂灭忍是十地法云地菩萨,中品寂灭忍是等觉菩萨,上品寂灭忍是妙觉佛果位。可见,我们要成佛,念这句阿弥陀佛得生极乐,就可以成就万法寂灭,一心不乱,名之为如。
   持名念佛就能证得一心不乱,由一心不乱入寂灭忍就能达佛境界。可见这一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真正不可思议,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修此法门,信愿持名就成功了。
   可见,所持的弥陀名号即是实相的理体,是十方诸佛共说之道,名为“如”。众生称念阿弥陀佛,以始觉觉本觉,必得往生,决定无非,就名为“是”。这叫“如是”。
   “我闻”是闻成就,表师承,表示当年我阿难亲从佛闻。
   佛陀当年说法并没有把它写成讲义,在佛陀入涅槃以后,佛经就经过了结集,大小乘公认的佛经结集经过了四次(小乘承认的佛经结集就有七次,大小乘都承认的就有四次)。
   第一次结集时就由多闻第一的阿难陀尊者诵出经藏。阿难一升座,那些阿罗汉都看到他身光如佛,大家就起了疑:一个是怀疑阿难是不是成佛了?或者怀疑是他方佛来了?或者怀疑是不是释迦牟尼佛再来了?阿难一开口说:“如是我闻,众疑顿息。”“是这样子的,我阿难当年亲从佛闻。”众疑顿息。大家知道阿难是佛力加持,所以身光如佛。这个公案讲的很多,大家应该都有所听闻。
   《解》「实相非我非无我,阿难不坏假名,故仍称我。」
   〔我闻〕是闻成就,这里就特别地讲“我闻”。 “我”其实是假名我,不是凡夫妄执的实我,也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阿难是随顺世间假名为我,并无我见我慢,但不坏假名,所以仍称为“我闻”。
    凡夫众生一天到晚打妄想,执著于身就是我,所以人我是非纠缠不断。佛陀住在真实境界里,如果一句话不说,凡夫众生无由开悟,所以假名说“我”,不同于凡夫妄执的实我,不同于外道妄立的神我。
   还有一个“闻”。
   《解》「耳根发耳识,亲聆圆音,如空印空名闻。」
   《首楞严经》上说:“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妄为色空及与闻见。”见就是能缘的见分,缘就是所缘的相分。其实能缘声尘的见分,所缘声尘的相分,乃至于根身器界都不离第八识,本质上就是自心取自心,所以说是“如空印空”,这样名之为“闻”。我闻。
    〔一时〕就是时成就。“师资契合之时,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合,说听周足名为一时。”时间有过去、现在、未来;空间有四方、四维、上下,都是由抽象概念中产生出来的,属于心不相应行法。
   《百法明门论》里将一切万法归纳为百法,百法又可以归纳为五类:心法、心所法、色法、心不相应行法和无为法。
   心法是心理现象,指八识心王;心所法是心理作用,有五十一个心所法;色法指物质,有十一个;心不相应行法,有二十四个,指那些非心法、非心所法、非物质法。就是抽象的东西,好像时空,都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叫心不相应行法,无为法有六个。如果学《七十空性论》、《中观论》上面对于时空有很深入的辨析。总之,它是由抽象概念中所产生的。
   《解》「时无实法,以师资道和,说听周足名一时。」
   师资道合:是指由佛心性之中流露出来的教导。学生机缘契合,领悟周圆,就名之为师资道合。众生闻法的根机成熟了,佛陀也应机说法,此师资道合就称之为“一时”。正因为时空是虚妄法,所以智者大师入法华三昧才能听到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听到佛正在说《妙法莲华经》。目前我们在这个末法时期能够说听周圆,能够共同学习《佛说阿弥陀经》也是非常殊胜的。
   善导大师说:“佛陀说净土十六观,说《观无量寿经》,主要是为凡夫,兼为圣人。五浊凡夫,但以遇缘有异,致令九品差别。九品往生,总在遇缘不同。”
   我们能学《阿弥陀经》,这个遇缘是无比的殊胜,所以精进地信愿持名,上品上生人人有份。我们每天从早至晚能够持名念佛、能够念阿弥陀佛是第一大福德人,世间的福报,如财富、名声、地位都是虚假的,只有临命终时能神智清醒、能信愿持名得阿弥陀佛接引往生净土,这个才是真正的大福报。
   接下来是说法主成就“佛”。
   《解》「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人天大师名为佛。」
   自觉是断八十八品使见惑,断八十一品思惑。觉他就是兼断尘沙惑,觉满就是断尽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
   接下来是说法处所成就:
   《解》「舍卫,此云闻物,中印度大国之名,波斯匿王所都也。匿王太子名只陀,此云战胜。匿王大臣名须达多,此云给孤独。给孤长者布金买太子园,供佛及僧。只陀感叹,施余未布少地。故并名祇树给孤独园也。」
    “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舍卫译为中文就是闻物,也可翻译为丰德,财宝、五欲之乐、多闻、解脱四皆丰足。生活在舍卫城的人都具足这四种丰富,所以国多财宝,五欲乐之丰,人多解脱,多闻之德。故名之为舍卫城。
   舍卫城是西北印度憍萨罗国波斯匿王的首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7 | 显示全部楼层
城里有座佛陀的精舍叫祇树给孤独园。祇园精舍成立的缘起是波斯匿王有一位大臣叫须达多长者,这位长者很有慈悲心,救济贫穷困苦、鳏寡孤独,所以大家都尊他为给孤独长者。
   长者有一次到中印度的摩揭陀国王舍城会见一位大臣,为他的儿子提亲。到的时候他的亲家正在准备明天请佛应供,因为他请佛应供不容易,要来的是佛陀及常随弟子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所以举家上下都在忙碌。
   他就觉得很好奇说:“你们都这么忙碌,在干什么呀?”他亲家告诉他:“明天我要请三界导师人天教主释迦牟尼佛来应供。”他听了很欢喜,马上连夜去拜见佛陀。
   礼佛以后,佛陀给他说法,他一听法就证得了初果。非常欢喜,当场就邀请佛陀将来机缘成熟能到憍萨罗国舍卫城来弘法,佛陀也默然允许。
   回来以后他就马上到处找一个大的、环境优美的地方能请佛说法,找来找去就找到祇陀太子的花园(这个故事大家都知道)。太子当时故意刁难他说:“你如果用金砖铺满它,我就卖给你。”他果然把库里的金块统统搬出来铺满地。
   祇陀太子觉得很奇怪说:“你要请一个什么人值得你要花这个代价?”
   他说:“我邀请佛陀来说法”。
   祇陀太子听了以后也很欢喜说:“那我们两个人共同成就这个功德吧。地你已经用金砖铺满了,算你供养佛,这些树你就没办法铺了,就算我供养佛。”就一起合名为祇树给孤独园。
   祇陀太子供养的树木花草和孤独长者供养的园子,这祇园精舍因此而建立。
   祇陀就是战胜的意思,因为他出生时,其父王波斯匿王刚好打了胜仗。
   佛陀在祇园精舍住了很多年,讲了很多重要的经典如《金刚经》、《妙法莲华经》、《华严经》第九会,都在祇园这边宣讲。《佛说阿弥陀经》也是在祇园精舍开演的。
   我们2003年2005年曾两次到印度朝拜过,去了祇园精舍,在佛陀说《金刚经》的说法台旁边,大家一起围着诵《金刚经》。在《佛说阿弥陀经》的说法台大家一起诵《佛说阿弥陀经》,结一个与佛陀更深的缘分。
    接下来是众成就,信、闻、时、主、处都有了,当时闻法的大众有哪一些?
   
    (丙)二引大众同闻三:初声闻众、二菩萨众、三天人众。
    
    《解》「声闻居首者,出世相故,常随从故,佛法赖僧传故。」
   闻法的大众先说那些大阿罗汉,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把他旁边上首十六大阿罗汉的名号列出来。为什么要把声闻众放在前面?因为他们是出世相故。
   声闻:也有定性声闻和回心声闻两种。定性就是专修小乘的声闻,声闻因为听闻佛说四圣谛音声而悟道。回心声闻是回小乘心来向大乘法,有四果四向、四双八辈的果位不同。
   因为声闻辞亲割爱、出家修道、剃发染衣,具有出世之相,所以把阿罗汉排在第一位。
   〔常随从故〕他们感念佛陀教化的深恩,常随从佛陀不相离,所以常随从也排在第一位。
   〔佛法赖僧传故〕佛法久住要靠僧团的承传维系,所以特别地受到尊重,排在首位。
   《解》「菩萨居中者,相不定故,不常随故,表中道义故。」
   菩萨也有三个原因排在中间,一是相不定,有现出家相的,如地藏菩萨,有现在家相的,如文殊菩萨、普贤菩萨、观世音菩萨等等。
   〔不常随故〕因为菩萨代佛弘法,处处去教化众生,没有经常跟随佛陀,不像声闻,声闻是自己的学业尚未完成,所以不能离开佛,而菩萨是代佛宣扬,所以不常随佛。
   〔表中道义故〕定性的声闻欣乐于涅槃,是偏空、是滞空;人天凡夫是乐处于生死,是著有;菩萨不住涅槃、不畏生死,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所以“不住涅槃,处染若净。在俗恒真,不落空有二边常居中道。”所以将菩萨排在中间。
   《解》「天人列后者,世间相故,凡圣品杂故,外护职故。」
   也有三个道理,把闻法的天道和人道的大众排在最后面,因为他们都是世间的俗人相。
   〔凡圣品杂故〕天人大众之中有凡有圣,也有大权示现的佛菩萨,他示现为天人,如多宝如来就化现为毗沙门天王,“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北方的多闻天王本质上是多宝如来化现的。又比如《华严经·入法界品》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他参的那些善知识,出家的只有五位,其余的都示现在各行各业里的示现种种相的在家菩萨。
    〔外护职故〕天人的职责就是护法,护持三宝、出钱出力、维护道场,使大众身安道隆,是外护职。所以把他们排在后面。
   
   (丁)初声闻众又三:初明类标数、二表位叹德、三列上首名。
   
   《经》【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
   
   《解》「大比丘,受具足戒出家人也。比丘梵语,含三义:一、乞士,一钵资身,无所蓄藏,专求出要;二、破恶,正慧观察,破烦恼恶,不堕爱见;三、怖魔,发心受戒,羯磨成就,魔即怖也。」
   〔大比丘〕是因为他们内秘菩萨行,外现比丘身的回心声闻、大乘声闻。
   〔受具足戒出家人也〕北传比丘是受具足戒——沙弥戒、比丘戒、菩萨戒都具足了,具足戒法,不同于南传只是受沙弥戒、比丘戒。具足戒同时也可以说是具足三谛戒:真谛戒具足,出同居土之家;俗谛戒具足,出方便有余土之家;中谛戒具足,出实报庄严土之家。这样具足三谛戒,名之为具足戒。   
   比丘名含三种意思,实属五种不翻里的多含不翻。
   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性命,内就向佛乞法以资养法身慧命。
   破恶:就是破烦恼恶,不堕见思、不堕爱见。不堕爱就是思惑,不堕见就是见惑,能破见思惑,破这些烦恼恶。
   怖魔:能迅速得解脱,所以魔王恐怖。
   《解》「僧者,具云僧伽,此翻和合众。同证无为解脱,名理和。身同住,口无诤,意同悦,见同解,戒同修,利同均,名事和也。」
   〔僧伽〕和合众,同证无为妙理,解脱生死苦缚,“十方来聚会,同共学无为。此是选佛场,心空及第归。”名之为理和。事和即身、口、意、戒、见、利,六和。
   《解》「千二百五十人者,三迦叶师资共千人,身子、目连师资二百人,耶舍子等五十人。皆佛成道,先得度脱,感佛深恩,常随从也。」
   佛陀成佛后,先到鹿野苑度阿惹憍陈如等五比丘,再度三迦叶。
   三迦叶的大哥优楼频螺迦叶,优楼频螺译为中文就是木瓜林,他在木瓜林里带领徒弟修法,都是事火外道,师徒五百人。这时优楼频螺迦叶已经高龄120岁,举国都很尊敬他,他主要在摩羯陀国活动。
   当时的频婆娑罗王奉他为国师。佛陀要去度化他,开始他对佛陀没有信心,佛陀就在一个火龙窟里降服火龙,又在优楼频螺迦叶面前显神通十六次,让优楼频螺迦叶真正地心服口服,然后求佛度化,带领他的师徒共五百人一起拜佛为师学习佛法,把那些事火外道的用具统统都扔掉。
   第二个是伽耶迦叶,伽耶即象头山。他在王舍城外的一个象头山带领弟子们学道,总共有师徒二百五十人。
   第三个那提迦叶,那提译为中文就是河,迦叶是最小的弟弟,他们在尼连河边学道,所以叫那提迦叶,师徒也是二百五十人,所以三迦叶得度总共就有一千位弟子。
   〔身子〕指舍利弗尊者。
   〔目连〕是目犍连尊者。
   他们总共有两百人也随佛出家。耶舍长者子和他的朋友也有五十人随佛出家,合共一千二百五十五人。
   大家共同念佛,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五讲

   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
   观音甘露洒吾头,势至金台安我足。
   一刹那中离五浊,屈伸臂顷到莲池。
   莲花开后见慈尊,亲听法音可了了。
   闻已即悟无生忍,不违安养入娑婆。
   善知方便度众生,巧把尘劳为佛事。
   我愿如斯佛自知,毕竟当来得成就。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请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迅速地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信愿持名、往生不退,所以我们今天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要解》。
   昨天下午已经学到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接下来是说明这些常随众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是大阿罗汉,而且是回小向大的回心大阿罗汉。
   
   (戊)二表位叹德
   
   《经》【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
   
   《解》「阿罗汉亦含三义:一、应供,即乞士果;二、杀贼,即破恶果;三、无生,即怖魔果。复有慧解脱、俱解脱、无疑解脱三种不同,今是无疑解脱,故名大。」
   首先解释阿罗汉三义。比丘三义是乞士、破恶、怖魔,这是因位上的。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到了果地上就是应供、杀贼、无生。接下来是讲为什么称为大阿罗汉,大也是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无疑解脱阿罗汉,名之为大。
   《解》「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证此净土大思议法,故名大也。从佛转轮,广利人天,故为众所知识。」
   比丘是在因地上修持时的名字,阿罗汉是得果以后的名字,因果相契,所以果上也含有三义:
   第一应供是乞士之果。阿罗汉能为世间的福田,应该受人天的供养,比方说阿(少+免)楼驮在因地做农夫时,只是用一顿饭供养一位独觉,就感得九十一劫不受贫穷。我们如果能供养阿罗汉,所感得的福报是非常广大的。
   第二杀贼是破恶之果。已断尽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已杀烦恼贼,是名之为杀贼。
   第三无生是怖魔之果。已超出分段生死,不在三界之内受生,是名之为无生。经典上说阿罗汉有三种,有九种,先简要说这三种阿罗汉:
   第一种是慧解脱阿罗汉,因中修四念住而得解脱、得成就,身受心法。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而成阿罗汉;由慧根很利、智慧很利而成阿罗汉。但这类阿罗汉未必有大神通。
   第二类是俱解脱阿罗汉,因中修四念住,兼修四禅八定。这类阿罗汉不单单是断见思惑,得到解脱,而且他成就了大神通,具三明八解脱:宿命明、天眼明、漏尽明,这些神通自在。
   第三类是无疑解脱阿罗汉,因中除了修四念住和禅定以外,还缘念世出世法,皆悉通达,能决众疑,能破四吠陀外道。当时印度认为四吠陀是非常殊胜的经典,梨俱、吠陀等等是当时婆罗门教所依据的根本典籍。无疑解脱阿罗汉能破四吠陀外道,经中这些大阿罗汉都是无疑解脱阿罗汉,故名大阿罗汉。
   〔又本是法身大士,示作声闻。〕好像舍利子尊者,他过去已经证得金龙佛位,须菩提尊者也是青龙陀佛示现,本来都是法身大士,现在外现声闻相,内密菩萨行。
   〔证此净土不思议法,故名大也。〕来参与《佛说阿弥陀经》的法会,来证此持名念佛乃是一生成佛不可思议、极圆极顿的法门,所以名为大阿罗汉。不是定性声闻的那种单求自利,单求自己解脱,而是法身大士,并且还能证此信愿持名是大乘里捷径中的捷径,最殊胜的法门,因此才尊称他们为大阿罗汉。
   他们都是代佛宏化,转妙法轮的大德,为大众所共知、所共识,所以说众所知识。知就是听到名字,识就是见过面。接下来列举上首的十六位大阿罗汉的名字:
   
   (戊)三列上首名
   
   《经》【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拘絺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免)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
   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里,列举了十六位长老。
   《解》「德腊俱尊,故名长老。」
   这些常随大阿罗汉之中,各个都有自己的专长,这十六位长老有些是智慧第一;有些是神通第一;有些是天文学家;有些是教育家;有些是哲学家。有三种长老:
   第一种法性长老是德重智深。即道德很高尚,智慧很深广,若有此,虽然年纪不大,也可以称为长老。比如鸠摩罗什法师,他很小的时候跟随母亲一起出家,很年轻就能登座说法,龟兹国的国王很尊敬他,请他登座说法时,国王跪下来,让他踩着自己的背升上法座。这种称为法性长老。
   第二种是耆年长老,即腊久年高。出家人受戒一年称为一腊,受戒时间很长了,年纪也比较大,修行、修养、道德也比较好,名之为耆年长老。
   第三种是福德长老,福德智慧具足,能够统理大众,名之为福德长老。
   《解》「身子尊者声闻众中,智慧第一。」
   〔长老舍利弗〕舍利弗是声闻众里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和目犍连尊者,他们好像佛陀的左右手一样,当时佛陀应化于世间时,这两位大阿罗汉协助佛陀弘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舍利弗尊者智慧第一,他在母胎里时就能寄辩母口,使其舅父摩诃拘絺罗辩论失败。
   就是他还在母亲肚子里就能让母亲的智慧比以前大得多,而且他生下来以后,很小就对当时印度的各种学问及流派都通达,八岁时就能升座为大家解说各种各样的学问。出家以后七天之内遍达佛法——普遍通达佛陀所说的教法。他知道佛陀要入涅槃了,于心不忍,就提前回到自己的家乡,也是示现入涅槃,先佛入涅槃。
   当然有很多这样的公案。星云法师有本书叫《十大弟子传》,上面有很多这些大阿罗汉的故事,此地不详细说。
   《解》「目连尊者神通第一。」
   〔摩诃目犍连〕神通第一,中元节(七月十五)做盂兰盆供也是由尊者发起的,他向佛请教以后发起做盂兰盆供,能救众生倒悬之苦。
   “目连初得六通,欲度父母,见其母在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以钵盛饭往飨其母。”目犍连尊者刚刚成就,证得六神通时,用神通看到了母亲在饿鬼道中受苦,因为其母生时很吝啬,目连尊者用神通力装一钵饭送给母亲,但他母亲怕其他饿鬼来抢她的,即用手来挡,想自己一个人吃,结果变成火炭。
   目连尊者的神通力也没有办法帮到自己的母亲,所以请教佛陀,佛陀说:“这些出家众、大阿罗汉,结夏安居三个月圆满,你应该要做大供养,仗众僧之力能帮助你的母亲脱离饿鬼之苦。”
   《解》「饮光尊者身有金光,传佛心印为初祖,头陀行第一。」
   〔摩诃迦叶〕迦叶尊者是修头陀行第一,同时也是禅宗的初祖。译为中文就是饮光,因为他身有金光。
   宿世时,他做冶金师,有个贫困女子去拜佛,看到佛像金像剥落,所以就发心要为佛像贴金,但没有能力,起了这个善心以后就感应道交,捡得金币,找这位冶金师把他打成金箔,这冶金师听了以后很欢喜,也不要工钱,两个人就共同成就这个功德,为佛像贴金。
   迦叶尊者从此以后就感得九十一劫之中身体常有光明。释迦牟尼佛成佛的时候,阿难尊者才出生。佛陀成佛以后二十年,阿难尊者才来随佛出家,跟佛做侍者,之前就是这位摩诃迦叶做侍者。他身体有光,合掌时手的光明会让来拜见佛的人眼睛都睁不开,所以佛陀就特许迦叶尊者不用合掌,这样抱拳,用问讯的方法就好了。
   大雄宝殿里佛像两边的侍者,其中一个现年纪比较大的像,这就是摩诃迦叶尊者。
   〔传佛心印为禅宗初祖〕这出自于《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大梵天王以金钵罗花来供佛,“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禅宗的心法就传下来了。
   〔头陀行第一〕头陀翻译为中文就是抖擞,就是以十二种头陀行来抖擞尘劳烦恼,就是修十二种精进苦行来迅速摧灭烦恼。
   十二种头陀行中,第一种是住阿兰若,就是住寂静处……第六种是过中不饮浆的这种修苦行,过了中午,即午时以后,浆水及水都不喝。第七种是著粪扫衣……第九种是冢间坐,即经常在坟地里打坐。乃至于第十二种是但坐不卧。
   摩诃迦叶尊者因为受到佛陀的嘱咐,要把释迦牟尼佛的衣钵传给未来佛——弥勒佛,所以他在教化众生的因缘圆满以后就把禅宗的心法传给阿难尊者,阿难尊者就是禅宗的二祖。
   之后摩诃迦叶尊者就自己捧着释迦牟尼佛的衣钵走到鸡足山去入定,鸡足山两个地方都有这个说法:一个说是印度王舍城附近有山叫鸡足山,云南也有一个鸡足山,有个华首门,据说迦叶尊者也是在那个鸡足山里入定。他走到鸡足山,山就自动裂开,迦叶尊者就捧着释迦佛的衣钵入定,然后山又重新合拢。
   《解》「文饰尊者婆罗门种,论议第一。」
   〔摩诃迦旃延〕迦旃延译为中文就是文饰。
   迦旃延尊者用现在的话来讲是评论家,很善于辩论。
   当时有人执持一种断见,认为人死如灯灭,《阿含经》里就说:“有外道执此断见。”
   有人就跑来跟迦旃延辩论:“我认为人死了就像灯灭了一样,什么都没有了。‘我见人死不还,云何说其后世受苦’?如果他后生还有,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哪个人过来说他生命尽了以后,在饿鬼道,在地狱道里受种种的痛苦?因此知道没有什么后生,没有什么他世。”
   迦旃延尊者就回答:“如罪人被囚,宁得归否?”好像一个人犯了重罪,判了无期徒刑,关在监狱里,你说他能回家来吗?不能。
   这个外道又进一步辩论:“好,就算我承认你说的有道理,有些人可能造了恶业堕在地狱里没办法出来,也没办法回来告诉我们,但也有一些人做了善事生到天上,为什么他生到天上也不回来给我们一个信、传一个消息呢?”
   迦旃延尊者回答:“若生天上,何故不归?”“如人堕厕得出,宁肯更入?”他说天人为什么也不回来传递一个消息呢?这就像一个人掉进厕所很脏,好不容易爬出来,洗了澡,换上干净衣服,你说他还愿意再跳进去吗?”
   所以天人看娑婆世界的人间臭秽不可进,像厕所一样,哪里肯再进来告诉你一个消息呢?就这样有种种善巧的辩论。这是迦旃延尊者。
   《解》「大膝尊者答问第一。」
   〔摩诃拘絺罗〕答问第一,你有任何的疑难去请教他,他都能应声解答,博学多才,辩才非常广大、非常机智。
   摩诃拘絺罗是舍利弗尊者的舅父,平时与姊辩论时每次都是他胜利,姊输,但自从其姊怀孕以后,每次辩论都是其姊胜利,他输。
   他就想:“姊怀之胎必智慧过人,如果我不赶快学习,将来定被人耻笑,因为如果是姐弟两辩论我输掉了还没关系,如果将来舅舅跟外甥辩论,舅舅输掉了,我就脸上无光,被人耻笑了。
   他就很有紧迫感,马上离家去参学,总共学了十六年,把各种各样的外道典籍,整个印度可以学习到的所有学问及四吠陀这些经典都学通达了。
   他很精进,精进到用起功来连剪手指甲的时间都没有,手指甲很长很长,指甲长长了以后自己卷起来,所以当时人家叫他长爪梵志。
   他把四吠陀,印度最难的这些典籍都学会、都很通达了以后,认为自己差不多,应该可以教这个外甥了,外甥也长大了,他就回来了。
   结果听说外甥已经随佛出家,他不服气,说:“印度除了我之外,还有哪个智慧能够超过我吗?”就跑到佛陀那里要求佛陀把外甥还给他,跟他来学,不要跟佛学。
   他很傲慢,跑去找佛陀时说:“这样,我们干脆来辩论,如果我辩输了,我就斩头以谢;如果我辩赢了,你就把外甥还给我,让我的外甥跟我学习。”佛陀就笑笑说:“那好,你先说你的论题。”
   摩诃拘絺罗就说:“我一切法不受。”他就立这么一个宗。佛陀只问他一句话就把他卡住了。佛陀说:“那你现在说的这句话,是受还是不受?”他就不敢回答。为什么?因为要是说不受,那你就前后自相矛盾,你要是说受,起码还有一个法是受的,就跟你前面立的这个宗“我一切法不受”也自相矛盾。
   长爪梵志想了半天,老老实实承认:“我输了,请你斩我的头来谢罪。”佛陀就说:“我佛法之中只有剃头,没有斩头。”这样拘絺罗就心悦诚服来请佛给他剃度,随佛出家学习。因为拘絺罗随佛出家以前对整个印度的各种流派,各种学问都学通了,所以得到四无碍辩,触问善答。人家一提,他马上能回答,很有智慧。因此称为答问第一。
   《解》「星宿尊者无倒乱第一。」
   〔离婆多〕译为中文是星宿。
   他的父母亲之前没有怀上小孩,向星宿祈祷而生的他。离婆多又译为假和合,他这个名字有个公案:
   他没有出家以前,有天晚上在旷野中走路,比较疲劳,半夜时找了个亭子想休息一下,就看到一个小鬼背了一个尸体跑过来,一个大鬼在后面追,争这个尸体吃。
   两个鬼争来争去,刚好看到离婆多坐在那里,就说:“那好了,我们来请这个人给我们裁判,到底是谁先看到这个尸体,那就应该归先看到尸体的吃。”离婆多很害怕,但他很正直,就实事求是说是小鬼先看到这具尸体先把他背过来的,大鬼就很愤怒说:“我吃不到这个尸体就吃你。”把离婆多的手扯下来吃掉了,小鬼就可怜他,把尸体的手扯下来给离婆多补上去,这样手脚就统统给大鬼吃掉了,小鬼就把尸体的手脚给他补上。补上以后,天亮了,两个鬼跑掉了。
   离婆多心里就不晓得怎么办,怀疑这个身体到底是不是自己呢?如果是,可自己亲眼所见给大鬼吃掉了,如果不是,为什么这些手和脚能跟随自己行动呢?
   所以他回家,路上看到人就问:“你看到我吗?你看到我吗?”有个比丘就知道:“这个人容易度。”就跟他说:“本是他遗体,暂假和合用。”离婆多就真的悟到此身四大假合,即随佛出家。所以是无倒乱第一,没有什么颠倒妄想。
   《解》「继道尊者因根钝仅持一偈,辩才无尽,义持第一。」
   〔周利槃陀伽〕译为中文就是继道尊者。
   这个公案大家应该都听过,是说周利槃陀伽尊者,他的哥哥已经先出家,而且也有成就。弟弟也想出家,但他很愚钝,出家人每天要背偈:“守口摄意身莫犯,如是行者得度世。”提醒自己身语意要三业清净,就这两句他背了一百天都背不来,学了前句忘后句,学了后句忘前句,他哥哥就很生气说:“你这么愚钝不能出家,你回去吧。”他很难过,就哭泣。
   佛陀知道后就悲悯他说:“你这样吧,你赶快要为大众服务来扫地,在这个清净精舍一边扫地,一边就念‘净地’。”(有些说是叫他念“扫帚”)。
   净地净地净心地,三七二十一天之内,他突然之间就能清净心地,豁然大悟成阿罗汉。
   《解》「喜尊者,佛之亲弟,仪容第一。」
   〔难陀〕译为中文就是喜。
   前面的周利槃陀伽尊者,为什么会今生如此愚钝呢?是他吝法的缘故。
   他过去是三藏法师,但人家向他求法时他总要留一手,不肯完全告诉大家,所以得到这么一个愚痴的报,因此要能修法弘法。
   难陀尊者是释迦牟尼佛同父异母的亲弟弟,仪容第一,相好庄严。佛陀有三十二相,难陀尊者也有三十相,他自己的相貌就非常好,但他没出家以前也很贪恋他妻子的美色。
   他的妻子叫孙陀罗,译为中文是艳,(有些经典为了区别,也把难陀尊者叫孙陀罗难陀)。
   他贪恋妻子的美色,不肯出家。佛陀为了方便度化他,就故意到他家里托钵,看到哥哥来了,他马上进去把精美的食物放到钵里,佛陀转头就走,不接他的钵。他没办法,只好把钵送到精舍去。但他的妻子对他也很贪恋,就在他的衣服上吐一口口水说:“这口水没干以前你必须要回来,不然以后你就不要回来了。”他没办法,捧着这一钵饭送到精舍,佛陀就故意说:“这样吧,佛陀要带其他的阿罗汉弟子去应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你把这钵饭放下,把精舍扫干净,你就可以回去了。”
   他就想赶快扫干净,哪知道以佛陀的神力加持,他扫了东边再去扫西边时,风吹过来,垃圾又吹到东边,他又要从头扫起,扫来扫去也没办法扫干净。佛陀就让一位大阿罗汉给他剃度,虽然剃度了,但他心没有入道,还是留恋家室。
   佛陀就带他游天堂。在去游天堂的路上,看到森林里有猕猴,佛陀就问:这些猴子跟你妻子比起来哪个美丽呢?”难陀说:“当然是我的妻子美丽。”到天堂看了天女(天女非常庄严)之后,佛陀就问难陀:“这些天女跟你妻子比起来谁美丽呢?”难陀说:“如果跟天女比起来,我妻子就像那些猴子一样了。”
   这以后他就去到一个天堂,发现很多天堂都有天子,有很多天女,唯有一个天堂有很多天女,但没有天子。他就问她们:“你们这个天子是谁呢?”天女告诉他:“人间佛陀的弟弟难陀出家修行,将来以此福报能感生天上做我们的主人。”他这个心就开始想修行了。
   但他还是没有正念,所以佛陀就带他去游地狱,也是看到很多众生在受苦,但是有一个油锅还没有烧起来,很多狱卒在旁边打瞌睡。难陀就问那些狱卒,将来是谁在里面受苦,这些狱卒告诉他:“人间佛陀的弟弟难陀,他修行心念不正,享受天福以后将来要堕落,来受此地狱之苦。”难陀由此而真正生起道心。这类故事当然有很多。
   释迦牟尼佛出生以后七天,其母摩耶夫人因降诞佛子,福报很大,人间没办法给她提供跟她福报相应的享受,所以她就在人间命终了,七天以后生到忉利天。太子还很小,摩耶夫人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就继续照料悉达多太子,这个摩诃波阇波提跟净饭王所生的就是难陀尊者。
   《解》「庆喜尊者佛之堂弟,复为侍者,多闻第一。」
   〔阿难陀〕译为中文就是庆喜尊者,他是佛之堂弟,白饭王之子。经典里面,佛陀这个家族有很多年轻的贵族子弟随佛出家,很多王子来随佛出家。阿难陀跟佛陀是堂兄弟,跟提婆达多是亲兄弟,阿难陀和提婆达多都是白饭王之子。
   这个公案很多。我们就省略了。
   《解》「覆障尊者佛之太子,密行第一。」
   〔罗睺罗〕译为中文就是覆障。
   为什么叫覆障?因为他有三种障碍:
   第一种是障碍自己,他自己在母亲肚子里住了六年才生出来。因为他前生看到老鼠钻到洞里去了,那时候他还是小孩子,他把老鼠洞堵起来,老鼠洞有两个口,他把两头都堵起来,让它出不来。六天以后想想不应该这样,才把那个东西拉开,感得今生在母腹住胎六年。
   第二种是障佛,障碍悉达多出家。
   当时太子想出家,他的父王净饭王就找了个理由说:“你实在要想出家也不是不可以,你有这个志向我也没办法阻挡你,但你要有儿子我才允许你出家。”太子就用手指了一下耶输陀罗妃的肚子说:“当速有子。”这样耶输陀罗妃就怀上了小孩子。
   第三是障母,障碍他的母亲,使他的母亲耶输陀罗受诽谤。
   太子出家以后,耶输陀罗妃子怀了六年才生下罗睺罗,当时有些人就诽谤:“这个妃子肯定生活作风有问题,太子都出家去了,她怎么会隔了几年才生下一个儿子呢?孩子肯定不是太子的”。
   耶输陀罗有口莫辩,她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就去跟净饭王说:“父王,这样,请你准备很多檀香木,搞一个柴堆把火点起来。”耶输陀罗就抱着罗睺罗坐在檀香木堆上面,火烧起来,木头烧掉了,但他们母子俩毫发无损。
   妃子发愿说:“如果我作风确实有问题,那我就和小孩子一起烧死掉,如果没问题,我们就不会受伤害,这就证明了我是清白的。”所以我们唱那个赞子:“……火焰化红莲。”这典故就出自于此地。这个国家的人都相信她,所以才止息了这个谣言。
   他出家以后还是个小沙弥,开始很顽皮,被佛陀教化几次,他就真正精进用功。表面上是在玩,内心都在很精进地用功,所以称之为密行第一。
   《解》「牛呞尊者宿世恶口,感此余报,受天供养第一。」
   〔憍梵波提〕这位尊者大阿罗汉有个很奇怪的毛病,就是嘴巴一天到晚都在动,这个坏习惯从哪里来呢?是因为他过去恶口的余报。
   过去佛时,他也是一个出家人,做个沙弥,看到一个老比丘在诵经(这个老比丘牙齿掉了,嘴巴一直在动),念经的声音不是很清晰。小沙弥就嘲笑老比丘好像牛吃草一样,其实这个老比丘是已经证果的阿罗汉,马上就呵斥他:“你要赶快忏悔,我已证果,不然你将来要受大恶报。”
   小沙弥当时也很听话,马上就当面发露忏悔,但这个恶业余报还是让他堕五百世做牛。就算今生今世能得到人身,能随佛出家,但他在五百辈之中做牛的余习还在。牛有个反刍,吃下去的草一闲下来就会从胃里吐出来重新嚼一遍再吞下去。所以他也是这样子。
   佛陀恐怕世间人睹形不知观德——只看其外形,不知看他的修行道德,会造恶业,就让他不要在人间受供养,到天上去。所以他就长期住在天上的尸利沙园,受诸天供养。天人有天眼通,知道他是大阿罗汉,不会讥笑他。所以他是受天供养第一。
   释迦牟尼佛入涅槃以后,大迦叶尊者就想召集五百位大阿罗汉,赶快把佛经(佛陀说的法)结集、记录下来,不然时代久远了,这个经典会难以久传,恐怕传久了会变质。
   大迦叶知道憍梵波提在天上的尸利沙园受供养,也是大阿罗汉。他就派了一位阿罗汉,用神通力到天上请憍梵波提来到人间一起参加汇集佛经。
   憍梵波提看到这个使者以后一问,就知道佛陀已经在人间示现入涅槃了,憍梵波提又问:“我的亲教师舍利弗尊者呢?”(因为憍梵波提是舍利弗给他剃度的,所以是他的亲教师)。
   使者说:“尊者不忍见佛陀入涅槃,他已先佛入涅槃。”憍梵波提就决定不再住世,不再下生人间,他就现种种神变,从天上直接流下四股水,一直流到汇集经典的七叶窟面前,这四股水流声里还念一首偈子:“憍梵波提稽首礼,妙众第一大德僧。闻佛灭度我随去,如大象去象子随”。他现了这种神变之后也示现入涅槃。
   《解》「不动尊者久住世间,应末世供,福田第一。」
   〔宾头卢颇罗堕〕宾头卢就是不动,颇罗堕译为中文就是利根;宾头卢是名,颇罗堕是姓。印度人的名字是先名后姓,跟英文名字差不多,名在前,姓在后,译为中文就是不动利根。
   据说这个娑婆世界,如果供千僧斋就一定会有阿罗汉示现凡夫身在其中来应供,有可能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也就会示现为凡夫身来接受供养,所以他是应末世供,福田第一。他为什么会久住世间呢?因为是佛陀敕命要求他要久住于世间。
   佛陀住世时,有一位在家居士叫树提长者。他故意要看一看阿罗汉的神通,修行功夫怎么样,就把一个很珍贵的宝钵放在一枝木杆上面高高地立起来,然后就请了很多佛弟子来应供。之后他就故意说:“我家外面庭院里高高的木杆上挂了个宝钵,谁如果现神通,站在原地能把此钵取下来,我就把这个钵供养他。
   宾头卢颇罗堕尊者马上就现神通,大家看他的手越伸越长,一直长到能把这个钵取下来,然后手又恢复原状。我们看五百阿罗汉中有位长手臂阿罗汉就是这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当然没有特殊因缘,佛陀是不准现神通的,于是就呵斥他:“你不能这样。”而且命令他说:“不允许你入涅槃,你要在末世之中做大众的福田,要教化利益大众。”
   所以我在1992年时,住在成都,每天都两点多钟起来,开始念一些法本仪轨,其中有一种就叫做《供请十六大阿罗汉护教略仪》,那上面供养佛陀,在末世之中做众生福田的大阿罗汉就包括这位宾头卢颇罗堕尊者。
   《解》「黑光尊者为佛使者,教化第一。」
   〔迦留陀夷〕译为中文就是黑光尊者。
   迦留陀夷是佛门里的教育家,他很会教育众生,并且也是摩耶夫人的师父。
   他为佛使者,摩耶夫人已经生到忉利天去了,迦留陀夷就经常上升忉利天去给佛母说法,摩耶夫人也拜他做师父。他在人间也教化了很多的众生。整个家族受他的教化都能信佛,能皈依三宝的这些家族就有一千个,而且统统都是佛化家族;每家有一个,有两个来在他的教化之下能够信佛,能证果的就不计其数,所以他是佛门的大教育家。
   《解》「房宿尊者知星宿第一。」
   〔摩诃劫宾那〕译为中文就是房宿尊者。
   他是佛门里的天文学家,是其父母亲向二十八星宿里的第四房宿祈祷而生。
   《解》「善容尊者寿命第一。」
   〔薄拘罗〕薄拘罗尊者译为中文就是善容尊者。
   阿罗汉里白眉毛非常长的那位就是这位薄拘罗尊者,寿命第一。他为什么会这么长寿呢?一个是因为供佛,另一个是因为供养生病的法师,所以说八福田中看病福田是第一福田。他因为帮助生病的法师获得健康,所以自己也感得长寿健康,而且他持戒很清净。
   在过去毗婆尸佛时,他曾以诃梨勒果供养一位生病的法师,从此以后九十一个大劫中都感得生生世世没有病苦,不会中途夭折,都能长寿健康。又因为他能受持不杀生戒,所以感得五不死报——怎样他都不会受横死。
   他母亲刚刚生下他时是个大肉团,其父母觉得很奇怪,以为生了一个怪物,就用火来烧,没烧死;用开水来烫,没烫死;扔到河里去,水也没有淹死;又喂鱼,鱼看到一个大肉团,大鱼把他吞掉,也没有死,又给渔夫把那条鱼抓起来。
   渔夫看一条鱼肚子那么大,用刀把鱼的肚子破开,是个大肉球,又用刀把肉球砍开,原来里面有个男娃娃,渔夫很高兴说:“哎呀,我们都中年了还没有生儿子,天给我们生个儿子来了,很开心。五种都不死,所以叫五不死报。
   《解》「无贫尊者亦佛堂弟,天眼第一。」
   〔阿(少+免)楼驮〕译为中文是无贫尊者。
   也是佛陀的堂弟,他是天眼通第一。
   无贫是他累生累劫都不受贫穷之报,因为曾经供养过辟支佛,在《首楞严经》里面翻译为阿那律陀。
   在过去饥荒之世,有位辟支佛(独觉)在深山里修道,这辟支佛七天才出来托钵一次,但因为饥荒,剩饭都没得吃,所以没有人供养他。
   当时这阿(少+免)楼驮的过去身是一个种田的人,他知道这个辟支佛出来托钵,如果没人供养他,他又要再过七天。阿(少+免)楼驮就心生悲悯,不吃饭,把自己的那份杂粮饭供养他,就供养独觉一顿饭感得九十一劫之中不受贫穷,而且当生就变得富有起来,福报就增长。中国人说守株待兔,当时这个人就有一点这个味道,他刚刚供养辟支佛,福报马上就来了。
   他正在耕田时,一只野兔跑过来,突然间撞在他的锄头上死掉了,拿起野兔一看,变成金兔子了;而且七辈子都生为天王,又七辈子做人间的国王,生生世世都所求如意,直到这一世又能值遇释迦牟尼佛。
   但他在听佛说法时,听久了打瞌睡,佛陀就呵斥他:“咄咄何为睡,螺蛳蚌壳类。一睡一千年,不闻佛名字。”他一听以后很惭愧,恐惧会堕落,所以七日七夜都精进用功,不睡觉,眼睛都不闭。
   佛陀就劝他:“你还是要中道而行,要适当休息。”他还是不听,还很精进,他的眼睛就瞎了。佛陀悲悯他,教他一种三昧叫乐见照明金刚三昧。得到天眼通以后,虽肉眼坏掉了,但天眼通看什么都很清晰,他就说:“吾观三千大千世界,如掌中庵摩罗果。”好像我手里的一颗果子一样,看得很清楚。
   我们就把十六大阿罗汉都简略地讲了。
   《解》「此等常随众,本法身大士,示作声闻,为影响众。今闻净土摄受功德,得第一义悉檀之益,增道损生,自净佛土,复名当机众矣。」
   这些常随佛陀的大阿罗汉,都是破无明、证法身的大菩萨,示现来作声闻,在其它法会之中是影响众。什么是影响众?就是说他心里本来就明白此法,但是看到周围还有很多大众不明白,就故意向佛请教,示现做学生,是为了配合佛陀教化众生,好像为了度众生,大家一起演戏。
   在净土法门中,他们是当机众,得到第一义悉檀的入理益。净土法门正对他们的根机,他们依靠净土法门才能真正速成佛道,真正入理益,就是得到圆满契入不生不灭的真如法性之理。
   增长道业,了断六道轮回的分段生死,同时也了断三界外的变易生死——如果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些大阿罗汉,菩萨虽已断尽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所以他们也要求生到西方极乐世界。
   四悉檀:悉是普遍,檀是布施,是普遍地布施真实的利益——欢喜益、生善益、灭恶益、入理益。世界悉檀是得欢喜益;为人悉檀是得生善益;对治悉檀是得灭恶益;第一义悉檀是得入理益。
   〔增道损生〕增道是开显中道法身,损生是损无明的生长。
   接下来是讲闻法的菩萨众:
   
   (丁)二菩萨众
   
   《经》【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
   《解》「菩萨摩诃萨,此云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佛为法王,文殊绍佛家业,名法王子,菩萨众中,智慧第一。非勇猛实智,不能证解净土法门,故居初。弥勒当来成佛,现居等觉,以究竟严净佛国为要务,故次列。不休息者,旷劫修行不暂停故。常精进者,自利利他无疲倦故。」
   这是讲闻法的菩萨大众。
   〔菩萨摩诃萨〕十住、十行、十回向,这三贤位称之为菩萨,登地以上的菩萨称之为菩萨摩诃萨。同时也可以说,三贤位称之为异生位或异生性菩萨,登地以上称之为同生性菩萨。
   〔大道心成就有情。乃悲智双运,自他兼利之称。〕大道心成就有情(觉有情),乃悲智双运,自利利他,称之为菩萨。菩萨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槃。时时教化利益众生,修习六度万行,所以称之为悲智双运。
   接下来列举了四位大菩萨作为菩萨众的代表。
   〔文殊师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译为中文是妙德,他同佛所证,微妙的三德——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圆满的开显,因其本来是佛,示现为菩萨。妙也可翻译为妙吉祥,因为菩萨出生时有十种祥瑞,光明满室,乃至象生六牙。在菩萨众之中,他是智慧第一的大菩萨。
   可见净土法门是难信易行之法,要像文殊菩萨这样的大智慧才能真正地听懂,真正地明白,才能证解净土法门。
   文殊师利菩萨是七佛之师,释迦牟尼佛因地都是受文殊菩萨的启发和引导发菩提心。文殊菩萨过去久已成佛,号为龙种上尊王佛,现在也在北方世界示现成佛,名为欢喜藏摩尼宝积佛,未来世他于南方离垢世界成佛,号为普见如来,过、现、未来都已成佛。
   〔阿逸多菩萨〕即弥勒菩萨。《无量寿经》中前半部是阿难尊者当机,后半部就是弥勒菩萨当机。他是候补佛,将来下生成佛,也要说这部《阿弥陀经》。
   弥勒是姓,译为中文就是慈氏;阿逸多是名,译为中文就是无能胜,慈氏无能胜。他修习慈心三昧最为第一。文殊师利菩萨表智慧庄严,弥勒菩萨表福德庄严。
   〔现居等觉〕他在兜率内院候补作佛,当来成佛龙华三会度众无量,有这个《弥勒三经》。
   〔乾陀诃提菩萨〕乾陀诃提译为中文是不休息。
   〔常精进菩萨〕十六位大阿罗汉是劝信。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尚且要信受奉行,念佛求生西方,何况是我等凡夫呢?更加要信受奉行。
   文殊、弥勒是劝发愿,文殊、弥勒是等觉位的大菩萨,他们尚且要发愿求生西方,我等凡夫更应效仿,发愿。
   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是劝行,要不间断、不退转、常精进、不休息来持名念佛,所以这都具足信愿行三资粮。
   《解》「此等深位菩萨,必皆求生净土,以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乃能速疾圆满菩提故。」
   〔深位菩萨〕是位邻极圣,深证等觉的大菩萨,菩萨摩诃萨。
   〔必皆求生净土〕因为他们能不离三宝,所以能迅速成佛。因此他们求生极乐。
   蕅益大师的侍者成时法师加的注解里就说“事是大因缘,理是秘密藏,不可忽过。”事相上来说,不离三宝就是成佛的大因缘,让我们迅速成佛。而且佛陀说本经的无上大因缘就是让十方佛世界的一切的众生都能信愿持名,能一生成佛,不退转,皆是阿鞞跋致,这是无上大因缘。
   理上来说是悟入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就是三德秘藏,证入法身德、般若德、解脱德三德秘藏之中,乃能速成正觉。
   所以要能不离三宝、不离见佛、不离闻法、不离亲近供养众僧,归纳就是不离三宝。为什么这些深位菩萨都要求生净土呢?因为能不离三宝,能速疾成佛。
   莲池大师在《往生集》里有一个比喻:“或疑菩萨道大,似已不必求生。”有些人有这个疑问:“这等觉位的大菩萨都要候补成佛了,还用得着去求生西方吗?”
   莲池大师打了个比方:“譬之爵弥尊而觐主弥密。”是说你做宰相,做大官,地位越高见皇帝就越密、越勤。
   “彼荷担挟锄之辈……绝望于九重,而曰:‘明主不足亲,可哂也夫’。”就是说你地位越高,越做大官,越要经常见皇帝,但如果深山里普通的老百姓,每天就是拿锄头去挖挖地,根本就“绝望于九重”,他根本看不到皇帝,反过来还说“明主不足亲”。我没有必要去见皇帝,大家一定嘲笑此人自不量力,自高自大。所以说“可哂也夫。”被人哂笑。
   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为什么这些大菩萨都要求生极乐世界,因为常不离三宝,速疾成佛。
   接下来讲闻法的天人众:
   
   (丁)三天人众
   
   《经》【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
   
   《解》「释提桓因,此云能为主,即忉利天王。等者,下等四王,上等夜摩、兜率、化乐、他化,色、无色无量诸天也。大众俱,谓十方天人八部修罗人非人等无不与会,无非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也。通序竟。」
   有很多的诸天大众也来听《佛说阿弥陀经》。列举了忉利天之主释提桓因,即帝释天,道教里称为玉皇大帝,释提桓因译为中文就是能为主。
   释提桓因生天的缘起是,过去迦叶佛时,有个女人发心为迦叶佛的舍利建塔,她邀集了三十二个人一起来成就,所以就一起感生到忉利天,感生为释提桓因。他未来成佛,号为无著尊佛。
   〔等〕包括等下的四天王天(忉利天是第二层天,底下还有四天王天),东方持国南增长,西方广目北多闻,四天王天在须弥山的山腰。
   往上还有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合起来就是六欲天。
   再往上还包括色界十八层天,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离喜妙乐地定、舍念清净地定,这四禅定,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四禅九天、色界十八层天。再往上就是四空天,这些通通都包含在“等”字里面。
   〔无量诸天〕是指大千世界之中四禅以下的无量天人。
   有些人不一定信佛,他可能信其他宗教,比如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天主、基督相信的是上帝,伊斯兰教相信的是真主,上帝和真主都不过是天道的天人、天神而已。
   上帝就是大梵天王。有些甚至还暂时排斥佛教,天主教、基督教认为佛教都是异教徒,所以受到他们的排斥,但其实他们自己不究竟,当然佛教是一切都能够包容。
   佛教是佛陀对于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虽然他们现生信其他的宗教,但他真正信天主(或者说真主、或者说是上帝),真正去做善事,将来就真正能生天上,也能跟他的天主一起接受到佛菩萨的教化,所以很长时间以后仍然还有机会学佛,念佛。
   可见,上从等觉菩萨,下至地狱众生,都是净土法门所摄之机,九法界平等修行,平等成佛。佛陀说法四十九年,唯此持名念佛法门是真正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证信序就讲圆满了,接下来就是别序即发起序——本经特别的发起因缘:
   
   (乙)二别序。发起序也。
   
   《解》「净土妙门,不可思议,无人能问,佛自唱依正名字为发起。又佛智鉴机无谬,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如《梵网》下卷自唱位号云我今卢舍那等,智者判作发起序,例可知也。」
   别序是一部经发起的特别因缘,其他经很多都是弟子们请问而发起,这部《阿弥陀经》是佛陀无问自说。
   因为净土法门但持六字洪名即得三界横超,念佛为因,而得成佛之果。不是大众的智力所能知、所能问的,所以佛陀就自己宣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今现在说法,以作为本经的发起因缘。
   〔见此大众应闻净土妙门而获四益,故不俟问,便自发起。〕四益是四悉檀之益,悉是普遍,檀是施与,悉地成就。
   一、世界悉檀,得欢喜益。就是把世间一切事实真相向众生宣布,令其生信乐之心。本经里众生听闻到佛说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正在说法,心生欢喜,这是得欢喜益。
   二、为人悉檀,得生善益。闻说欲生彼国,亲见弥陀,只要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就知道念佛即能生善。我们信愿持名就是持名念佛,能真正信愿持名,就是多善根、多福德,所以能生无上清净的善法。
   三、对治悉檀,得灭恶益。能依教专修,万缘放下,单提佛号,念念相续,每一句阿弥陀佛都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观经》里也说:“以念佛名故,能够灭罪,所以我来迎汝?”灭身语意三业之恶,这是灭恶益。
   四、第一义悉檀,得入理益。教令持名念佛,念到功深,念而无念,无念而念,豁然大悟诸法实相第一义谛之理,就能成就理一心不乱,这是得四益。所以佛来无问自说,作为发起序,说有极乐世界、说有弥陀现在说法。
   智者大师为什么要把这句经文判作是发起序,举个例子就是《梵网经》的下卷:“我今卢舍那,方坐莲花台。周匝千华上,复现千释迦。”
   因此蕅益大师也把佛无问自说有极乐、有弥陀说法,把这段经文判作是本经的发起序。这就与古德不相同了,以前的大德把这句经文作为是正宗分。
   《经》【尔时佛告长老舍利弗: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这一段经文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说依报庄严。佛陀无问自说,有一个世界叫极乐世界,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极乐世界的众生福报大,智慧圆满,才有极乐(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极乐)。如果只有福报没有智慧,往往是富而不乐;有智慧没有福报,就像颜回一样“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能安贫乐道,物质生活很缺乏,生活很艰苦,但精神生活很充实,有一点点乐。
   极乐世界是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灵性生活都非常丰足、圆满,都是阿弥陀佛说法的道具,都是提醒他增长道念,所以非常美妙,才名之为极乐世界。
   第二是说正报的殊胜。经文说:“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极乐世界教化众生的教主就是阿弥陀佛。
   第三是说事业的庄严。事业就是说法,阿弥陀佛是住世,正在说法的佛陀。
   所以依报庄严,正报殊胜,事业庄严,这一段就有这三重意思。
   《解》「净土法门,三根普摄,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圆收圆超一切法门,甚深难信。」
   〔绝待圆融,不可思议。〕净土宗十二祖彻悟禅师说过:“一句阿弥陀佛,具足四句宗旨。”第一是以唯心为宗,全佛是心;第二是以唯佛为宗,全心即佛;第三是以绝待圆融为宗;第四是以超情离见为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19 | 显示全部楼层
超凡情离圣见。
   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具此四句宗旨,非语言分别之所能及,故称之为“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六度万行,大愿大行,庄严成就了极乐世界。同样,阿弥陀佛也用他的大愿大行成就了这一句万德洪名,所以说是不可思议。
   〔圆收圆超一切法门〕一切教法归纳为经律论三藏,一切正法归纳为戒定慧三无漏学。
   净土法门可以三学齐收:正念佛时,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身语意三业清净,不犯众戒,这就是戒无漏学圆满;念到一心不乱而得正定,乃至理一心不乱,就是已经是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已是法身大士,当然是定无漏学圆满。了知能念之心自体本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这是空观;而能念之心又念念相续,所念之佛历历分明,这是假观;又了知佛即是心,心即是佛,空有见泯,能所双亡,这就是中观。空、假、中三观具足,而成就三观妙慧。
   所以一句阿弥陀佛具足三无漏学,圆收一切法门,圆收圆超。没有次第,他不需要经历次第,就能一超直入如来地,一往生,哪怕只是薄地凡夫都能圆证三不退。所以说这个法门妙到极处,圆超一切法门。
   《解》「故特告大智慧者,非第一智慧,不能直下无疑也。」
   念佛法门,事是帮助十方一切佛世界的众生一生成佛的无上大因缘,理是三德秘密藏,是难信之法,事理都不可思议。因此佛陀特告大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唯有大智慧才能够担当。
   为什么本经之中佛陀要无问自说净土法门呢?有三重意思:
   第一是因为法门深妙难知,无人能问。持名一法,圆收群机,圆超诸法,全体即是佛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能究竟,非九法界自力所能测,所以佛陀特告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
   第二是因为大悲所催,欲拔众生急出生死苦海,故不待人请,便自发起。莲池大师说:“良由此经,救世最急,不俟请故。末世众生,根钝障重,解脱禅定甚难可得。佛以大悲出此一门,横截生死,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故不待请。”
   为什么佛陀会无问自说?因为这个法门太妙了!佛陀的大悲心催使他要赶快说出来,尤其是末法的众生,修其他法门都难以成就。《大集经》上所说:“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
   乃至此时你要成就禅定都不可得,何况是要得解脱就更难了。民国时候的倓虚法师就说,他这辈子有看到修禅宗,得禅定的人,真正开悟的人没看到过。那时候只是看到很少的人得禅定,现在要得禅定就更困难了。
   所以佛陀看到众生难以出生死轮回,所以有这么好的一个法门,是众生危重病人的救命灵丹,所以马上要把她说出来。急救众生,唯恐不及,所以不待请而无问自说。
   第三是欲彰显佛出现于世的本怀,故特说此持名念佛法门。《华严经》、《法华经》虽然宣说佛的境界,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能入不可思议解脱佛境界,但唯有上根利智才能得入一佛乘的法门。如果不宣说净土法门,很多根器不够的众生就难以得度,释迦牟尼佛出现于世普度众生的本怀就不能圆满,仍有郁而不畅的遗憾。
   因此佛陀于很多经典之中,处处指归净土,并且特别地宣说净土三经,来彰显本怀之中的本怀,真正地畅佛意。
   这个是我们略说闻法的大众,还有这个发起序,愿大家同生极乐,我们回向。
   



弥陀要解 第六讲

   时光灭处命光微,到眼繁华转眼非。
   莫在险途贪五欲,弥陀日夜望儿归。
   天人莫不证神通,一一黄金色相同。
   散众妙华为佛事,尽尘沙界起香风。
   身光触体成柔软,乐具流音说苦空。
   却倚雕阑望宝树,无边佛国在其中。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无上的菩提心,愿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脱轮回之苦,信愿持名得生极乐,因此继续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蕅益大师所造的《要解》。
   《解》「西方者,横亘直西,标示现处也。十万亿者,千万曰亿,今积亿至十万也。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且以此土言之,一须弥山,东西南北各一洲,同一日月所照,一铁围山所绕,名一四天下。千四天下名小千世界,千小千名中千世界,千中千名大千世界。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
   这是解释佛土,从是西方过十万亿尊佛教化的国土,有西方极乐世界。
   〔佛土者,三千大千世界,通为一佛所化。〕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有多大呢?一尊佛教化的区域是一个三千大千世界。用现在的话来说,我们大家都知道,地球围绕着太阳公转,自身还在自转,整个太阳系又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在转。银河系的中心——黑洞,现在天文学家所说的黑洞,其实就是佛经上所讲的须弥山,一个银河系是一个小世界,一千个小世界叫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总共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这就是一尊佛教化的区域。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有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
   〔过如此佛土十万亿之西,是极乐世界也。〕过十万亿个三千大千世界,从娑婆世界一直往西(要知道,不是从我们这个地球,而是从释迦牟尼佛教化的娑婆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十亿个银河系,从这个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个佛世界),有极乐世界。
   慧律法师曾经提过一个问题:如果接受过通识的教育就知道,我们生活的娑婆世界是一个生灭的世界——你从娑婆世界往西,过一个世界那个应该还是生灭的世界,过一万个世界也还是生灭的世界,过十万亿个世界应该也还是生灭的世界。但极乐世界是不生不灭的世界,你怎么可能由生灭的世界瞬间就跳到不生不灭的世界呢?这如何解释呢?
   很多人会产生这个疑问,以前的人没有多少科学常识,反正你说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个佛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他也提不出疑问来,可如果你有科学常识以后,就会有这个疑问。只要你是数目字,你一直往西,不管过多少,不要说十万亿个,你就二十万亿、一百万亿个,应该也还是生灭世界,你怎么可能突然就推到一个不生不灭的世界来了呢?什么原因?怎么解释呢?我们如果对教理通达,这个疑问也很容易解决。
   第一点是因为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应化身。佛的净土也有四种:凡圣同居净土、方便有余净土、实报庄严净土、常寂光净土。佛的三身来说:法身是直线,无始无终、亘古如是,自性清净法身,人人本具,所以他是一条直线。
   报身是一条射线,他有一个起点,我们惑净智圆,功圆果满,圆成报身。修行成就、修德圆满了,当然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德圆满,累生累劫修智慧,修福德,圆满以后以智慧为身,就是报身,他有一个起点,成了报身以后,没有终点,所以是一条射线。
   化身就是线段,有始有终。众生有得度的机缘,佛陀就从本而垂迹,从法身本体而示现化身,应生化身、示生化身、胜应身、劣应身等等去教化众生。度众生这一期的因缘尽了,就示现入涅槃,好像线段一样,有始也有终。
   那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所以他示现降生,示现入涅槃,是线段。据阿弥陀佛《要解》上蕅益大师的解释,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的教主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佛,但阿弥陀佛化身佛寿命也很长,虽然化身佛也是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报身佛是无量的无量。
   据《无量印法门经》中说:化身阿弥陀佛,其佛住世无量劫,法灭之夜(正法灭尽之夜)后分,观自在即成佛,号普明高显吉祥峰王如来,此如来正法住世,六俱胝劫,正法灭后,大势至菩萨即成佛,号善住功德宝峰王如来。
   而且据《无量印法门经》所说:极乐世界的过去,世界名为无量功德宝庄严普现妙乐世界,其佛名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其世界之严净远胜极乐,犹如大海水与一毛端水;极乐世界的未来,即观世音菩萨成佛时,世界名为众宝普严世界,众宝普严世界的庄严严净又远胜于师子游戏金光王如来的刹土。
   由此可见,此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是真实不虚的。化身阿弥陀佛虽然是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这样我们就能理解。
   第二点是我们当仰信释迦牟尼佛所说的真实不虚,因为佛陀六度万行,修行圆满无缺。六度中有持戒度,妄语戒为四重戒之一,如果语言稍有不真实,则戒行就有亏损,戒行有亏损就不能圆满成佛。现在释迦佛和六方诸佛均已圆满成佛,所以知道佛语真实不虚。我们如果以凡夫的智慧力思考不清楚,“仰信佛陀金口宣扬”也是最好、最简便的方法。
   还有佛教的世界观,在小乘阿含里有一部叫《起世经》上有说、大乘里面的《华严经》有说。《华严经》上说:“华藏世界海,有二十重华藏世界,每一重都有无数微尘世界佛刹土,娑婆世界与极乐世界都在华藏世界的第十三重”。这如果展开来说就非常多,此地从略。
   第三点是极乐世界的妙处在于以具缚凡夫生同居净土,即是圆具上三土,这是最殊胜的。
   称理来说,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即是一真法界,是生佛同体的清净心体,十法界四圣六凡无不由此清净心体所流出,也就无不回归此法界心海。
   所以道绰法师在《安乐集》上说:“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是报身佛,极乐国土是实报庄严净土,是报佛报土。
   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上也是用这种解释,这也可以说得通,因为本身就是我们的清净心体,往生极乐世界就是无不还归此法界,也可以说是报身佛,实报土。
   在《安乐集》第七——略明三身三土义上,道绰法师有自己设问,问曰:“今现在阿弥陀佛是何身?极乐之国是何土?”答曰:“现在弥陀是报佛,极乐宝庄严国是报土。”《安乐集》里假设了多番问答,这是第一番问答。
   并且法师引用《大乘同性经》作证明,经云:“净土中成佛者,悉是报身;秽土中成佛者,悉是化身。”若以通途的教理来说,阿弥陀佛是寿命无量寿,但他是有量的无量,所以在其正法灭尽后夜分,观世音菩萨就示现成佛。从这样的角度可以说,正在极乐世界教化的阿弥陀佛是化身佛。
   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如果众生契入到这个清净心体,所见的阿弥陀佛就是报身佛,极乐世界的教主就是报身佛。
   《无量印法门经》里同样说到:“虽然是观世音菩萨示现成佛,但如果是与阿弥陀佛特别有缘分的众生,仍然可以得弥陀接引,见阿弥陀佛。”
   所以无论从化身佛、报身佛,还是从凡圣同居土或实报庄严土哪个角度来说都各有不同,所以古德的解释也不相同。但我们真正通达,从各个角度来看,都能让我们对净土法门了解得更深入、更透彻,由此更加生起坚定不移的信心。
   由此来归纳第四点: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
   娑婆世界的众生是不定聚,众生心浊,所以所感所见的是凡圣同居秽土。但若以佛的自受用报身来说,也是无非净土。凡夫眼中的娑婆世界是很污浊的,但从佛陀的自受用角度来说也是净土。所以不能用凡夫的分别念、实执心去理解。
   比方说《维摩经·佛国品》上,舍利弗尊者来问佛陀,十方佛土都是净土,为什么释迦佛您老人家教化的国土是秽土呢?释迦牟尼佛就以足趾按地,马上此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刹土,悉皆严净庄严,因为这是佛陀的自受用境界。
   因此,又可以归纳第五点: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者,如果以凡夫的肉眼,凡夫的这种分别心来看,他会觉得有一种很遥远的感觉,但如果净业成就,临终在定之心,目前便是极乐。因为无论娑婆世界也好、极乐世界也好,乃至无量佛世界也好,其实都是我们的真心本体,若是临终在定之心,当然目前便是极乐。所以要能从这个角度来圆满地理解“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
   《解》「问:何故极乐在西方?答:此非善问。假使极乐在东,汝又问何故在东,岂非戏论。况自十一万亿佛土视之,又在东矣,何足致疑。有世界名曰极乐,序依报国土之名也。竖约三际以辨时劫,横约十方以定疆隅,故称世界。极乐者,梵语须摩提,亦云安养、安乐、清泰等,乃永离众苦第一安隐之谓,如下广释。」
   或者有人要问:“为什么极乐世界会在西方呢?”蕅益大师的回答很妙。
   有些人会解释很多:“因为西方是落日的方向,是我们的归宿等等。”但蕅益大师直接从你问的地方来回答,所以非常妙,马上就直接反问:“如果极乐世界在东,你又要问为什么极乐世界在东方,这种发问就等于开玩笑。况且如果在十一万亿佛土,你回头来看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又在东边。
   所以我们要明白,时空是心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的东西,是凡夫为了用意识心来认识这个世界、来认识万事万物假名安立的。所以是心不相应行法,是抽象概念的东西,是假名安立,不可以用实执心来分别如来的圆觉法。用实执心来分别如来的圆觉法,那你永远都不能正确理解佛法,因为佛法是不生不灭法;你用凡夫的生灭妄心要想正确地理解,那是转求转远,犹如缘木求鱼。
   〔有世界名曰极乐〕世是迁流之意,过、现、未来三际;界是方位之义,四方四维上下,十方。世是时间,界是空间,其实就是时空;世是宇,界就是宙。实际上来说,我们就说它是时空好了。
   《解》「然佛土有四,各分净秽。凡圣同居土,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方便有余土,析空拙度证入者秽,体空巧度证入者净。实报无障碍土,次第三观证入者秽,一心三观证入者净。常寂光土,分证者秽,究竟满证者净。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这是来解释四种佛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特别指出:“现在的西方极乐世界是正指凡圣同居净土,横具上三净土。”这与道绰法师的就不相同,道绰法师认为是报土,当然各有角度,都是正确的。但如果以通途的教理、以凡夫能真正的信受来说,一般的凡夫都容易生到凡圣同居净土。依据蕅益大师的《要解》所说,是正指同居净土,这更容易理解,或者说是凡夫更容易信受奉行的。
   圣人应迹世间,与凡夫共同居住一处,名凡圣同居土。但又分为同居秽土和净土。秽土中,好像我们娑婆世界,虽然佛菩萨也在世间应化,但没有特殊因缘我们是见不到的。
   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五浊为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
   劫浊:它本来没有体相,以四浊交凑为体,迁流不息为相,指众生业重所感的乱世叫劫浊。
   见浊:就是对宇宙人生错误的见解。以五利使(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为体,诸见纷起为相。
   烦恼浊:以五钝使(贪、嗔、痴、慢、疑)为体,恼乱逼迫为相。内心起烦恼,所显现的相就是苦恼相。内心之中受煎熬,恼乱、逼迫。所以说地狱在哪里?我们内心的痛苦就是地狱,你对某样东西放不下,内心非常痛苦,你的心就在地狱里。
   《菜根谭》上说:“炎凉之态,富贵更甚于贫贱。嫉忌之心,骨肉尤狠于外人。”众生的这些烦恼浊于富贵人家炎凉之态中可能愈加明显。以前的宫廷政变,那些王子为了争夺王位,各种各样凶狠的手段都会使出来,“此处若不当以冷肠,御以平气,鲜不日坐烦恼障中矣”。所以要能够看破、放下。
   众生浊:以三缘和合为体,色心陋劣为相。三缘和合——父缘、母缘、自己的业缘为体,招感非常陋劣的色身,心的智慧也没有显发,色身也不够健康,“色心陋劣为相”,从大众来说就是生活环境的染污。
   命浊:以寿暖识三者为体,催年减寿为相。有些人说,现在医学发达了,人的寿命越来越长,哪还有什么命浊啊?其实是指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闻到佛法,寿命越长可能造的恶业越多,寿命越长这个生命对他来说反而是一种惩罚。因为每天造无量的恶业,迷惑颠倒,而且身体不健康,住在医院里或成为植物人,虽然有一口气在,但是非常痛苦、非常难受的。
   〔五浊重者秽,五浊轻者净。〕娑婆世界有五浊,而且很重,所以是凡圣同居秽土;极乐是五清,所以是凡圣同居净土。
   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之相:
   方便是佛陀权巧方便而设,是化城中途暂住之所。藏教的阿罗汉、辟支佛所证的是方便有余土;通教的三乘:声闻、缘觉、菩萨;还有别教的三贤:十住、十行、十回向;还有圆教十信位,已断见思惑,但未破无明者,也寄居在方便有余土。
   〔析空拙度证入者秽〕指藏教的声闻、缘觉二乘,他修析空观智,析色入空,分析此身,毕竟无我。但得我空,四大五蕴之法不空,所以用这个方法证入,方便有余秽土。
   南传的《清净道论》上讲的界差别观,就是用这种析空观的方法,用这种方法证入其实是不究竟、不圆满的,但对一般的凡夫下手非常容易。
   〔体空巧度证入者净〕指通教的三乘,修体空观智,观四大五蕴色法。现前此身,当体本空。非但我空,法亦如幻,体色入空。这种体空观智就很巧妙地证入,这叫方便有余净土。
   如果用通教和别教来比较,通教三乘不达中道,故称秽土。别教的三贤已达中道,故其所住的是方便有余净土。如果用别教三贤和圆教的十信比较:别三贤圆十信也仍然寄居在方便有余土——圆教的十信已伏无明,三谛圆明,故居方便有余净土;那别教三贤就是方便有余秽土。比较起来,越往上修法越巧妙,所以属于净土。
   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都是净土,无论你是哪种根器,藏通别圆,哪怕是藏教的声闻、缘觉,如果你能回小向大、发愿求生,生到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也毫无障碍,圆具四土,一生成佛。
   第三是实报庄严土,也称为〔实报无障碍土〕,实报就是真实果报土,种种庄严。实报庄严土是报身佛土,是诸佛由本性流出来的清净相,故其所感纯属智境,凡夫众生看娑婆世界是识境,而极乐世界是智境,智慧境,所以实报庄严土,不落劫数,恒常存在。所见佛身寿命、光明是无量的无量,圆教的初住以上、别教的初地以上,见性才能到此境界。
   〔常寂光土〕别教的妙觉佛果,他是从初地才开始断无明,直到十地、等觉、妙觉,已断十二品无明,无明未尽,所以说分证者秽。圆教的妙觉佛果位,从初住就开始断无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加上等觉、妙觉,破四十二品无明尽,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圆满无上菩提。所以说究竟满证者净,这是常寂光土,也可分为分证者是秽土,究竟满证者是净土。别教的妙觉佛属于分证,所以是常寂光秽土,圆教的妙觉佛果是究竟满证,断尽四十二品无明,所以名为常寂光净土。
   下一句是归纳:
   《解》「今云极乐世界,正指同居净土,亦即横具上三净土也。」
   极乐世界是圆具四土,因阿弥陀佛大愿大行所成就。众生以信愿持名,清净心所感,所以受用同佛,以佛陀的愿行,本愿威神加持受用同佛。
   凡夫信愿持名生极乐世界,正指生凡圣同居净土,“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为什么说他一生一切生、圆具四土呢?因为佛在同居土,即是常寂光净土;菩萨在同居土,即是实报庄严净土;声闻(这是回小向大的声闻)在同居土,当下也即是方便有余净土,所以说圆具四土。
   接下来的法本上没有,但另外版本上的《要解》,在边上有个小字的注释,是蕅益大师的侍者成时法师加注的一段:“此论性德,无论修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极乐净土宗旨。下明义处皆然。”
   此段特别讲西方极乐世界妙在同居土,此同居土是尽十方佛土所无,生同居即是横具上三土,这个是十方佛世界都没有,唯有极乐世界有。性德是真心本体,随举一法。体即法界,所以说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
   这里特别讲修德,我们以一句阿弥陀佛名号为不可思议的真因,感得极乐同居净土最极清净、圆具上三土的不可思议的妙果。可见极乐净土,修德圆满、性德全彰,这是净土法门的妙处。
   《解》「有佛号阿弥陀,序正报教主之名也,翻译如下广释。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单,指所证理性。报身单,指能证功德智慧。化身单,指所现相好色像。法身复者,自性清净法身,离垢妙极法身。报身复者,自受用报身,他受用报身。化身复者,示生化身,应现化身。又佛界化身,随类化身。虽辨单复三身,实非一非三,而三而一。不纵横,不并别,离过绝非,不可思议。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生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
   这一段蕅益大师就说得很透彻,他说极乐世界今现在说法的阿弥陀佛是化身阿弥陀佛,但是因为极乐世界妙就妙在三身圆具,所以也是即报即法。虽然是指同居土的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是报身阿弥陀佛、也是法身阿弥陀佛,因为三身圆具,这就说得非常圆融。
   前面的“有世界名曰极乐”是显依报的庄严,生活环境的庄严,有佛是显正报的庄严。先说依报,令欣慕;后说正报,令归命;欣喜、羡慕,愿求生极乐世界,再来说正报的教主阿弥陀佛,让我们归命阿弥陀佛,其依正庄严,总摄于六字洪名中。一切依报、正报的庄严,所有功德都可以融摄到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中。
   〔佛有三身,各论单复。〕法身、报身、化身。先说单,再说复。众生是积聚业障以为身,我们这是业报身;佛陀则圆具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十八不共法。
   法身:积聚理法以为身,理法平等普遍。所以法身遍一切时处,理法也就是宇宙万有的本体。
   报身:积聚智慧以为身,所以报身是惑净智满。报身是能证之智,法身是所证之理,理与智不二。
   化身:以机感为身,或说以大悲为身。机缘成熟,应时出世,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这是化身。
   法身:指所证的理性。报身指能证的智慧,彻底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化身指所现的相好色像,以此来教化普通的凡夫众生。
   凡夫身是随业受报的业报之身,六道轮回是自己迷失了自性,造善恶业变现出来的。
   接下来说三身的复。法身有自性清净法身和离垢妙极法身。自性清净法身是众生的本源自性天真佛,是人人本具,不假修成的本体。离垢妙极法身唯佛果方有,一定要修德究竟,要断尽最后一品无明才能圆成,所以说修德究竟所成就是离垢妙极法身。
   报身有自受用报身和他受用报身,用智德、断德、悲德就容易明白。自受用报身侧重于讲智德和断德,佛陀智德究竟,圆满无上菩提;断德究竟,永离二种生死。他受用报身侧重于从悲德,从根本智起后得智,由后得智所现,“如来现起他受用,十地菩萨所被机”。但一般的凡夫无法见到佛陀的他受用报身。
   化身有示生化身和应现化身。示生化身是示现降生,好像释迦牟尼佛一样示现八相成道之身,藏传叫十二相成道之身;应现化身就是随众生的机感,应众生之机而显现的身,现胜应身、劣应身等种种身。又有佛界化身、随类化身,佛界化身就现佛身,随类化身是随九界之类而示现其身。
   〔今云阿弥陀佛,正指同居土中,示身化身,仍复即报即法也。〕“其土有佛号阿弥陀”是论修德,是指在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中的示生化身。
   同时化身也不离报身、法身,同时也是指报身阿弥陀佛、法身阿弥陀佛,依法身体,现报身、化身之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身不相舍离,所以说是三身圆具。
   好像一颗摩尼珠,摩尼珠的珠体指法身,摩尼珠的光明指报身,摩尼珠的影像指化身。珠体、珠光、珠影不相离,所以虽正指化身阿弥陀佛,同时也即报、即法。
   《解》「复次世界及佛皆言有者,具四义:的标实境,令欣求故;诚语指示,令专一故;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破魔邪权小故;圆彰性具,令深证故。」
   这一段用四悉檀来解释为什么要说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呢?对众生来说就有四种教化的利益,叫四悉檀。
   第一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的标实境,令欣求故。〕的确标显,从娑婆世界往西,过十万亿佛土,有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这说得很肯定,而且直接就开示我们,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是现在实有之境,令众生心生欢喜,欣喜羡慕,愿意离开烦恼痛苦的娑婆世界,求生到清净佛土去。这是世界悉檀,令众生得欢喜益。
   第二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
   〔诚语指示,令专一故。〕释迦佛及六方诸佛以诚实言指示持名念佛法门,令得专一其心,净念相继。这是为人悉檀,令得生善益。我们相信佛陀是真语者、如语者、实语者,真实不虚。所以就能专一、专注地念阿弥陀佛,“即念他佛,成我自佛”。开显真如妙心,让我们生善。
   第三是对治悉檀:
   〔简非乾城阳焰(非魔)〕西方依报正报的庄严,这两者都是实有,不同于乾达婆城乃幻现出来。乾达婆是天龙八部之一,他有神通,可幻变出一个城市乃至一个世界等等,那是幻现出来的是假的。而极乐世界是实有,所以佛陀特别地强调,很肯定地告诉我们,有西方极乐世界,有阿弥陀佛,让众生归命。
   阳焰是指田间或沙漠里或海面上,因为水气和光的折射所显现出来的一个幻境,远看好像水,近看又没有,所以饥渴的鹿以为是个大湖,错认为有水,拼命去追逐阳焰,然后累死掉。也好像海市蜃楼,虚幻之境。但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不是虚幻境,而是实有的。
   〔非权现曲示〕这是破华严长者李通玄的观点。唐代有位王族的居士长者叫李通玄,他为《华严经》作了一个解释叫《华严合论》。
   他说西方极乐世界是权巧示现,曲引小根机的众生。蕅益大师在《要解》里破斥他,认为他讲得不圆满。李通玄是位很有道德的人,他写《华严合论》时,天人来给他送饭,但他都没办法真正理解极乐世界,可见这个境界很高,唯有佛才能够究竟了知。蕅益大师就破他这个观点:“极乐世界是圆顿法中最捷径、最圆满、圆收圆超一切法的解脱之道。
   〔非缘影虚妄(非邪)〕这个是破凡夫众生的邪见,前面“非乾城阳焰”是非魔,“非权现曲示”是破认为它是权教的这种不圆满的见解。“非缘影虚妄”是破末法众生,认缘影为真心,错认为西方依报正报都在于心外的邪见。第六意识是缘影分别,因此要转识成智。西方极乐世界是智境,不是识境,智境实有,识境虚妄。所以极乐世界也是非缘影虚妄。
   〔非保真偏但〕这是破权小。保真是指藏教的保真涅槃(化城),有一类众生根机比较低劣,若告诉他要三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会心生退怯,“闻佛道长远,心生退怯。观众生难度,心生疲厌。”对这类的小根机,佛陀就让他们先证人空,先证阿罗汉和缘觉的果位,这一类止于化城,叫保真涅槃。他证得真性,他证得空性,但不能从空出假,不能回小向大。
   偏是指藏教声闻、缘觉的偏中,但指别教的但中。现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二种庄严,是圆教圆中之妙有,所以是非偏非但。这是对治悉檀。
   整个的这一段:简非乾城阳焰,非权现曲示,非缘影虚妄,非保真偏但,都属于对治悉檀,是破魔邪权小,令得灭恶之益。让我们把有偏差、不圆满的见解统统转过来,能真正地认识到极乐世界,认识到净土法门的殊胜。
   第四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圆彰性具,令深证故。〕指圆彰西方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乃自性本具,虽过西方十万亿佛土之外,也不出现前一念心性,让我们能真正悟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得深证,明心见性的受用。深证我们自己的心性,开显我们自己自性的三德秘藏。这是第一义悉檀,得入理之益。
   《解:》「今现在说法者,简上依正二有,非过去已灭,未来未成,正应发愿往生,亲觐听法,速成正觉也。」
    今现在说法,表示极乐世界依报正报庄严,不是讲过去,不是描绘过去已经过了的,也不是未来还没有成的,而是正在说法。这是特别地显得极乐世界的殊胜。
    此土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已入涅槃,弥勒佛尚未下生成佛,而彼土西方极乐世界现在正在说法,所以我们应当要发愿往生,亲觐阿弥陀佛世尊,能速证无生法忍,见佛闻法,速成佛道。
    下一段讲发起序,虽短,但已圆满具有信愿行三资粮,具有三宝,具足五重玄义。
   《解》「复次二有现在,劝信序也;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复次阿弥序佛,说法序法,现在海会序僧。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从此起信愿行,序宗;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唯一佛界为所缘境,不杂余事,序教相也。言略意周矣。初序分竟。」
   蕅益大师的《要解》越读越觉得妙不可言,说得非常透彻。短短的三句经文就能给我们开显这么多无穷的妙义,且句句都是引导我们生起正见,引导我们真信切愿、持名念佛。
   此段发起序有三重意思:
   第一重是别序中具足信愿行,依正二报都是现在实有,所以我们要深信不疑,信有极乐世界,信有阿弥陀佛。这是劝信。
   〔世界名极乐,劝愿序也。〕就是劝我们发愿。因为这个世界不是苦乐相对的乐,而是究竟圆满之乐,跟娑婆世界一对比,当然我们厌离娑婆,欣求极乐,愿生极乐净土。
   〔佛号阿弥陀,劝持名妙行序也。〕佛陀名为阿弥陀佛光寿无量,这一句万德洪名就圆满地含摄了三藏十二部,念阿弥陀佛就是总念三藏十二部,闻者应当持名念佛。所以信愿行都具足了。
   第二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三宝,阿弥陀佛是佛宝,今现在说法是法宝,现在莲池海会圣众是僧宝。
   第三重意思是别序中具足五重玄义,佛、法、僧是住持三宝之名。这是指序名。
   〔佛法僧同一实相,序体。〕这是讲辨体,序体。佛是究竟实相,法是能诠实相,僧是分证实相。
   〔从此起信愿行序宗〕是序宗。从此实相之体,起深信切愿,力行持名,这就是修行的宗要,具体修行的方法。
   〔信愿行成,必得往生,见佛闻法,序用。〕按照这个修行方法用功,得到什么利益呢?就是力用,以往生不退为力用,我们信愿行成,就必得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能时时见佛闻法。
   〔唯一佛界为所缘,不杂余事,序教相。〕教相是圆中之圆、顿超中之顿超。心体本不生,生必随缘。若随佛界之缘,则全体是佛。此经唯以佛界为缘起,所以说是圆教之中的圆教。
   蕅益大师把发起序讲得非常透彻,所以说“言略意周。”虽只几句经文,但意思包含得很周遍。
   
     (甲)二正宗分三:初广陈彼土依正妙果以启信、二特劝众生应求往生以发愿、三正示行者执持名号以立行。
   这是科判,接下去的经文就是正宗分。蕅益大师也把它按照信愿行三资粮分作三大部分,蕅益大师的《要解》序分、正宗分、流通分里都有信愿行,所以非常巧妙,非常圆满。
   《解》「信愿持名,一经要旨。信愿为慧行,持名为行行。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故慧行为前导,行行为正修,如目足并运也。」
   我们经常被引用的“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就出自于此地。信愿为慧行,这是智慧行。你首先要真正地通达才会发自内心地相信。
   明朝时候的理学家王阳明有一句话叫“知而不行非真知”,你知道了不肯努力去做,不是真正知道,对于净土法门尤其如此。很多人认为他懂得净土法门,但不肯死心念佛,那不是真正知道。尤其有些人学了大乘经典,半通不通,认为净土法门是权巧方便,属方等教,不属于真正究竟的圆满教,比不上《首楞严》、比不上《华严经》、比不上《法华经》等等,这些都是没有真正通达。
   正如元朝时有位天如禅师所说:“悟后不念佛,保管此人没有大彻大悟。”就是说开悟的禅师,悟后不愿意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不是真正的彻悟。因为悟,不过是显发法身,有没有成就报身?没有。那怎么样?身土不二,真正大彻大悟的人知道身土不二,所以他一定会求生净土,然后才能迅速圆满成佛。历代净土宗后来的祖师,都是宗门底下开悟以后归心净土的。所以慧行很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透彻了解,真正地生起信心来。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低,全由持名之深浅”。底下整个《要解》都是重点讲这个,基本上是为这两句话作注解,如果再浓缩就是讲信愿行。
   〔得生与否,全由信愿之有无。〕在《无量寿经》上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要真正有信心。
   龙树菩萨也说:“以信方便,易行疾至阿惟越致。”阿惟越致就是阿裨跋致,不退转。在《十住毘婆沙论》里就有劝我们要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
   《莲宗宝鑑》上也劝发信心说:“心唯信佛,佛则知之,他心通故。口唯称佛,佛则闻之,天耳通故。身唯礼佛,佛则见之,天眼通故”。佛陀已经圆满具足了五眼六通,所以我们心信阿弥陀佛,口念阿弥陀佛,身礼阿弥陀佛,佛悉知悉见。佛光注照我们,让我们业消智朗,障尽福隆。
   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中说:“若我成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下至十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彼佛今现,在世成佛。当知本誓,重愿不虚。众生称念,必得往生。”所以这个信愿很重要。
   印光法师就有个归纳说:“唯净土一法,专仗佛力,以故不论断证,唯恃信愿。信愿若具,虽罪大恶极,将堕阿鼻地狱之流,尚可仗十念之力,径蒙佛慈,接引往生。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乐邦有路,起信即生。”这都是特别强调信愿行,信愿是慧行,持名是行行,所以要能信愿持名。
   〔品位高下,全由持名之深浅。〕从浅层义来说,持名念佛念到念佛成片,虽没断见思惑,但能伏惑令不起现行,能生凡圣同居净土;持名念到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见思惑断,能生西方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净土;持名到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能生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
   深层义是指依自力为浅,仗佛力为深。凭自力断惑为下,仗佛力横超为高。持名之最深在于信愿深,“不论断证,唯恃信愿。”能深信佛力,切愿往生,专持名号,这即是诸佛甚深行处,是诸佛如来的所行境界,是无上的妙行。一乘真因,是成就一佛乘的真因,真正信愿执持名号就是行超普贤、德同如来。我们真正把握住本《要解》的眼目,就是信愿行。
   接下来讲经文,释迦佛先向舍利弗提一个问,又在那自答,这样来发起正宗分。
   
   (乙)初文为二:初依报妙、二正报妙。(丙)初又二:初征释、二广释。(丁)初又二:初征、二释。(戊)今初。
   
   《经》【舍利弗,彼土何故名为极乐?】
   释迦牟尼佛再次悲心殷切地叫着声闻智慧第一的弟子舍利弗尊者:“阿弥陀佛西方净土为什么名为极乐呢?”释迦牟尼佛是自设问,引起下面的经文,下面的经文从能受用的人但受诸乐,故名极乐;从所受用的环境,西方极乐世界众生住处妙,生处妙。生处是莲花化生,七宝莲池八功德水。胜妙的五尘,一一圆妙。还特别针对娑婆世界的众生耳根利而讲声尘,讲佛陀化有情说法——变化作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来说法。化无情声说法妙,化有情声说法妙,有这些种种所受用的环境,种种的妙处,故称极乐。
   
   (戊)二释又二:初约能受用释、二约所受用释。(己)今初。
   
   《经》【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解》「众生是能受用人,等觉以还皆可名。今且约人民言,以下下例上上也。娑婆苦乐杂。其实苦是苦苦,逼身心故。乐是坏苦,不久住故。非苦非乐是行苦,性迁流故。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
   〔众生〕众缘和合而生,名为众生。不要认为很多才叫众生,其实每个人是众多的缘,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名为众生。有众多的生死轮回,异生性,这也名为众生。
   色、受、想、行、识五蕴相集而生,外身四大假合,名为色蕴;前五识,领纳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名之为受蕴;第六意识,攀缘六尘,忆想分别,为想蕴;第七末那识,恒审思量,念念迁流为行蕴,末那识是我执识;第八阿赖耶识是执持根身器界种子,为识蕴。
   《八识规矩颂》上说:“受熏持种根身器,去后来先作主翁。”所以从相宗的角度就可以这样解释色、受、想、行、识,五蕴。
   接着讲等觉菩萨以下,九法界皆名众生,是能受用人,世界是所受用的环境。
   〔娑婆苦乐杂〕娑婆世界译为堪忍。众生堪能忍受众多的痛苦,故名堪忍世界。虽然表面看起来是苦乐杂,但其实都是苦。
   〔苦是苦苦〕此身已是苦果,更加众苦逼迫身心即为苦苦。
   〔乐是坏苦〕乐不久住。“富贵还同三更梦,荣华终是草上霜。”
   〔非苦非乐是行苦〕这个舍受,不苦不乐是行苦,难免行阴迁流。
   〔彼土永离三苦,不同此土对苦之乐,乃名极乐。〕慈云遵式法师说:“有此土彼土修行难易十种来比较娑婆世界的苦和极乐世界的妙乐。”劝我们深信切愿。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之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之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上善人是什么人?要知道等觉菩萨才能够叫做上善人。一般的只可称为善人,不能够称为上善人。在《弥陀经》里,这个标准很高,上善人是等觉菩萨,生到极乐世界能与等觉位的大菩萨在一起。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这个魔不要想着是张牙舞爪、獠牙利齿的相才是魔,不是这个样子的——有些人用一些似是而非的见解来让你偏离正道,你就等于是受魔扰了。
   比如净土法门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见解,让众生走入歧途。我们批评过的《墓林僧陀苦行笔记》是很错误的见解,台湾的萧平实搞了个《念佛三昧修学次第》,那个是似是而非的东西。我们也讲了日本净土真宗本愿法门的纯他力教,那就等于把阿弥陀佛看成上帝一样,也是很偏离误导众生的法门,所以此土有群魔恼乱之苦。
   还有广东有个出家人,专门讲说用牛奶供阿弥陀佛是最好的,说怎么去请法,怎样看到阿弥陀佛等等。这些没有正见,很容易把那些对佛法理解不深入的人导向偏的路途。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之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之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之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之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之苦,彼土但受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之苦,彼土但受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一生成佛,有这样殊胜的乐。
   透过法师这个开示我们很容易明白,为什么彼国名为极乐。我们可以把这十个方面归纳为三类:在极乐世界常见佛、常闻法,与诸上善人俱会一处,这是讲能常亲近三宝;四、五、六是讲往生极乐世界,没有魔恼,能永出轮回,三恶道之名都听不到,有这样的乐;七、八、九是远离障道因缘。
   我们在娑婆世界修行要谋生活,尘缘障道,寿命短促,也难以修成。障道因缘多,修行容易退失。因此十者就是归纳为往生极乐容易成佛,一生成佛。
   《解》「一往分别。同居五浊轻,无分段八苦,但受不病不老,自在游行,天食天衣,诸善聚会等乐。方便体观巧,无沉空滞寂之苦,但受游戏神通等乐。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一往分别〕大略分别,就是依这四种净土来略明苦乐有无之相。
   先比较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跟西方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差别。娑婆世界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彼土是莲花化生,一往生就是一生补处,候补成佛,是最后身;所以没有分段生死之苦,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一生成佛。所以娑婆八苦,极乐皆无。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有生老病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
   首先是受十月胎生之苦,极乐世界但受莲花化生之乐。
   第二是娑婆世界有老苦:“渐渐鸡皮鹤发,看看行步龙钟。”有衰老之苦;极乐世界无衰老之苦,但受相好圆满之乐,一生极乐都是相好庄严同阿弥陀佛,这是阿弥陀佛因地的愿力所加持成就的。
   第三是娑婆世界有种种的病苦:求生不得,求死不能;西方极乐世界无内外诸病苦,但受自在康健之乐。
   第四是娑婆世界临命终时苦不堪言,四大分离,好像活龟要脱壳一样;极乐世界无四大分离死苦,但受寿命无量之乐。
   第五是极乐世界无恩爱别离之苦,但受海会相聚之乐。我们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以后,如果还想到娑婆世界来看看自己的亲友,还想来供养当来下生弥勒佛,一饭食顷就能自在随意来供十万亿佛,所以有海会相聚之乐——与海会圣众聚在一起学习,其乐融融。
   第六是极乐世界无怨憎会遇之苦,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第七是极乐世界无所求不得之苦,但受自然如意之乐。
   第八是极乐世界无五阴烦恼炽盛之苦,但受照见五蕴皆空之乐。想衣衣来,想食食至。想衣衣来,随意美妙之服自然在身;想食食至,食毕盛食之具自然化去。这就是质能互换,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说:能量等于质量乘以光速的平方。能量就是释放了的物质,物质就是闭锁了的能量。
   科学家研究了很久,现在造出原子弹来了,但要让它自由自在地切换那不可能,科学家还没研究到这个地步。
   极乐世界念头一动(念头就是能量),马上就转化为物质,马上美妙的衣服就披身,马上食物就现前了,吃毕,自然地物质又化为能量,所以也不用洗碗筷,这用现在的科学常识就很容易理解。
   好了,那我们明天继续学习,愿大家同生极乐。



弥陀要解 第七讲
               
   愿当安住三摩地,恒放光明照一切。
   感得广大清净居,殊胜庄严无等伦。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安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无边苦众生。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莲池海会佛菩萨!

   诸位善知识,先让我们共同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如母有情速速从六道轮回的生死苦海之中解脱出来,所以我们要具足信愿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将来再回入尘劳,广度众生。因此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佛说阿弥陀经》,蕅益大师所作的《要解》。
   昨天已经进入到正宗分的学习。
   释迦牟尼佛自己设问说,阿弥陀佛的世界为什么叫极乐世界呢?从能受用的众生这边来说,是因为彼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蕅益大师把她解得很细,分别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净土,两土众生的不同,娑婆世界和极乐世界分别的不同来作比较,彰显极乐世界的殊胜。
   昨天已讲过,娑婆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有分段生死之苦、有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而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因为是一真法界,所以一得往生就不再受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成佛,也没有变易生死之苦,诸苦永离。
   接下来讲比较方便有余土。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藏教析空观拙度证入者,有通教体空观巧度证入者,能知万法皆空,一切法了不可得。但都偏于空,常在定中,不起作用。
   所以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空滞寂之苦,极乐世界生方便有余土的众生能体观巧,修圆教的体摄入空观,没有沉空滞寂之苦。能从真出假,游戏神通。净佛国土,成熟众生。所以极乐世界方便土的行者是但受游戏神通之乐。
   再比较实报庄严土。〔实报心观圆,无隔别不融之苦,但受无碍不思议乐。〕娑婆世界有些菩萨是修空假中次第三观,有隔别不融之苦;而极乐世界的菩萨修一心三观,随拈一法即空即假即中,已入不思议无障碍境界。
   再比较常寂光土。〔寂光究竟等,无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指由始觉觉本觉,觉至心源。始觉本觉不二,成就究竟觉。这样来说寂光究竟等。
   佛住常寂光净土,身土不二,法性身与常寂光土一如。在娑婆世界别教的妙觉佛果,是从别教的初地才开始断无明,所以到别教妙觉佛果时,只是断了十二品无明,还有三十品无明没破,因此说法性之水,犹有渗漏流注——有法身渗漏。
   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因受用同佛之故,所以没有法身渗漏、无真常流注之苦,但受称性圆满究竟乐。
   这是蕅益大师按照四种净土更细地来开示我们:极乐世界,是其国四土众生都无是有众苦,但受诸乐。我们可以知道:“人天路上作福为先,生死海中念佛第一”。所以我们深入辨析以后,应该对净土法门更加真信切愿。
   《解》「然同居众生,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这是特别地彰显极乐世界最殊胜,最奇特就在于凡圣同居净土。能够生到凡圣同居净土的众生,持名念佛,正当念时,就能以佛之善根为己善根,以佛之福德为己福德,所以说〔善根福德同佛〕。
   《阿弥陀经》里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有些法师会解释说,这多善根、多福德是指另外要修种种的助行。但蕅益大师在这里有个很透彻的见解就是:“能真信西方极乐世界,真信阿弥陀佛本愿力不可思议,然后愿求生西方,这就是多善根。”
   世间的善根是无贪、无瞋、无痴;出世间的善根就是精进;善根就是菩提正道;如果我们只求小乘果位,这叫少善根;我们求圆满的大乘佛果,这是大善根、多善根。
   我们信愿求生极乐这种大愿力是愿成佛,是真正有愿生极乐的心,这就是多善根;你能持名念佛,就是多福德。不是说你还要去修种种的助行,才叫多福德。
   当然不可舍弃那些净业三福,但蕅益大师非常透彻地开示我们:“多福德就是持名念佛。”因为我们能念之心不可思议,心性无量无边,所以念一句阿弥陀佛,这福德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同时这句佛号就已经把阿弥陀佛的果觉,阿弥陀佛一切的神通智慧、福德、三昧、辩才,统统圆融包摄在其中,所以念阿弥陀佛就是多福德,故“以持名善根福德同佛故,圆净四土,圆受诸乐也。”
   多善根是因,多福德是缘,多善根是因为信愿,愿生极乐;多福德是因为持名,这样因缘具足定生极乐。我们持名念佛,能念之心属因,现在发菩提心,精进念佛,求成佛道,就是名为多善根之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31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能得往生的亲因缘,这亲因缘就是我们的真心。以一句佛号为所缘境,一句佛号具足万德,是名为多福德之缘,是助缘。因缘具足就能生极乐,圆净四土,圆受诸乐。
   我们以西方极乐世界之乐,回观娑婆世界之苦,自然能对娑婆世界深生厌离,自然能息灭对娑婆世界种种名利的妄求——如出牢狱。出离了这个分段生死、变易生死的牢狱,得到解放,所以非常欢喜。
   以娑婆世界之苦,遥观极乐世界之乐,欣乐自切,如归故乡。所以彻悟禅师在其所作的《念佛偈》上说:“说着莲邦雨泪垂,阎浮苦趣实堪悲。”比较起来,阎浮提种种的苦确实让人很悲伤,受三苦八苦、无量生死轮回之苦。
   “世出世间思惟遍,不念弥陀更念谁。”世间出世间统统都思惟了,不念阿弥陀佛更念谁呢?所以真正地知道生死海中念佛第一。
   《解》「复次极乐最胜,不在上三土,而在同居。良以上之,则十方同居,逊其殊特,下又可与此土较量。所以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佛说苦乐,意在于此。」
   极乐世界最殊胜的地方不在于上三土,而在凡圣同居土。
   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比十方一切佛刹的凡圣同居土都要殊胜,因为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有十法界,唯有极乐世界是一真法界。
   十方一切佛世界都是隔别不融通的,你在凡圣同居土就见不到方便土的声闻、缘觉,也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极乐世界一生一切生,所以是非常不可思议的。因为一生到极乐世界就圆具上三土,所以特别殊胜。
   并且来说,好像娑婆世界的同居土有六道轮回,有分段生死之苦,一生极乐世界,哪怕只是凡圣同居土,就永断分段生死、变易生死,因为它是一真法界,所以你不需要断,它自然就断了。
   〔凡夫优入而从容,横超而度越。〕凡夫要进入到西方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其实只要有信有愿,比我们要求生天道还要容易。
   你要生到娑婆世界这个天道中的色界十八层天,要修五戒十善,而且还要有禅定力,没有禅定力天道你生不到;你要生到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这些天道,没有定力你去不到。而我们真正有信有愿以后,只要念阿弥陀佛,念佛成片就可以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净土。
   没有说要你得到禅定,没有说叫你要成就离生喜乐地定、定生喜乐地定,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娑婆世界是极苦的世界,西方净土是极乐世界。厌苦求乐是人之常情,所以信愿持名者,求生净土是万修万人去,所以是“优入而从容”。
   有些人说:“净公上人不是说他的老师李炳南居士都说一万个人念佛,没有两三个人能往生,那怎么会说是优入而从容?怎么会说是万修万人去呢?”
    其实原因是什么?“得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这个信愿最重要,你有没有真正地相信?你不要认为这很简单,一点奇特都没有,或者认为只是方便说,这说明你没有真信切愿。
    我们一定要知道,我们是愿求生,心里是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求一心不乱,我们的目标是要得往生,所以我们就真信切愿,只管老实念佛。在念的过程中渐渐心就收摄起来,而能念佛成片,能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断了见思惑,但那还不是我们的目标,“得之不以为喜”,我们的目标是生西方。
    昨天讲了就好像打铁一样,他的目标是要打一把刀出来,打铁过程中,那些渣滓就自己掉下来了,他得之不以为喜。
    有些人说:“我念阿弥陀佛,我要成就一心不乱。”但你要知道,若你主要想求一心不乱,那就说明你还是依靠自力,不是这样的。我们具足信愿关键是要有信心、有愿力,然后自然能渐次成就念佛成片,事一心不乱、理一心不乱,能真信切愿就能万修万人去。
    娑婆世界的凡夫想超出轮回,用其他方法是非常困难的,要断尽见惑、思惑才可以超越,哪怕他已经成就了四禅八定,也只能生到色界天、无色界天。而信愿持名不需要禅定就可以“横超而度越”。所以彻悟禅师《念佛偈》说:“猛切持名如救头,娑婆哪更可迟留。即今撒手便归去,已较前贤输一筹。划断尘缘百不思,通身著力念弥陀。娑婆深厌轮回苦,早向花池占一枝。”可见佛说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是让我们能信愿持名,得往生的受用。
    这一句归纳起来说:“为什么阿弥陀佛的世界名为极乐世界呢?
    首先从能受用的人来说,是因为其国众生,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娑婆世界凡圣同居土的众生有分段生死苦、有六道轮回苦、三苦八苦、无量诸苦;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已入一真法界,没有分段生死苦,但受不病不老诸善聚会之乐。
    娑婆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有沉滞化城、偏空寂灭之苦,有变易生死苦;极乐世界的方便有余土是修圆教观,但受从真出假、从空出假、游戏神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之乐。
    娑婆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尚有空假中三观,前后隔别,三谛不圆融之苦,有变易生死苦;而极乐世界实报庄严土的菩萨,都是修一心三观而证入,但受无碍不思议乐。
    娑婆世界的别教妙觉佛只断十二品无明,尚有法身渗漏真常流注之苦;而极乐世界的常寂光土,但受称性圆满之乐。
    所以说极乐世界四种净土,其国众生都是无有众苦,但受诸乐,故名极乐。
   以下是讲所受用,从所受用的依报环境来说此世界名为极乐世界。
   
   (己)二约所受用释
   
   《经》【又舍利弗,极乐国土,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皆是四宝,周匝围绕,是故彼国名为极乐。】
   
   《解》「七重,表七科道品。四宝,表常、乐、我、净四德。周匝围绕者,佛菩萨等无量住处也。皆四宝则自功德深,周匝绕则他贤圣遍,此极乐真因缘也。」
   这一段讲极乐世界依报的庄严殊胜。首先是讲住处殊胜。
   极乐世界众生住的地方是什么样子呢?此地就给我们描绘:有种种的宝宫殿楼阁,宫殿楼阁之外还有种种的层层栏楯,重重宝树。空中用种种的璎珞罗网来为庄严,因此这个世界叫极乐世界。
   世尊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说:“又舍利弗,极乐国土的宫殿楼阁之外又有七重栏楯围护和庄严,天空之中有百千珍宝结成的宝网装饰着,前后相间布列着七重行树,都是四宝所成就,而且周遍围绕,非常庄严,美丽无比。
   《阿弥陀经》里这是略说,《观无量寿佛经》和《无量寿经》说得更详尽。
   《观无量寿佛经》云:“七宝行树,一一高八千由旬,一一花叶,作异宝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红色光。”又说:“妙真珠网弥覆树上,一一树有七重网,一一网间,有五百亿妙华宫殿。”这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你不要认为一定只有七重,其实是无量重,不过是表法而已。《弥陀经》里用七来作为圆满数,来表示七科道品。
   《无量寿佛经》中就说到,极乐世界的环境如此庄严,是因为法藏比丘愿力成就的,法藏比丘发愿说:“我作佛时,国中花树,俱以无量杂宝百千芬香而共合成,其香普熏十方世界,众生闻者皆修佛行。”
   极乐世界,一切都是阿弥陀佛善巧方便来教化众生的工具。宝树中能映现十方佛国,就像人间看电视一样,你想听药师佛说法,一动念,宝树中的宝网就显现出来了;你要想听弥勒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想听阿閦佛说法也能显现出来,你要想学密,也可以显现出来;任何法都可以自在地听,这些种种的庄严都是说法的工具。
   七重是表示七科道品,要知道三十七道品可含摄一切佛法。三十七道品为什么说是七科道品?她分为七类: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那为什么《弥陀经》里是从五根、五力开始讲起呢?因为前面的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极乐世界的众生已经不需要修了,已经圆满了。
   四宝表示常、乐、我、净四德。极乐世界的众生,哪怕只是生到凡圣同居土的修行人,他们都是人人具足四德:常则同佛无量寿,乐则但受诸乐,我则自在无碍。如本经所说:“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花,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以食时,还至本国。”
   这些种种无量的大神通,一念之中能自在地到十万亿佛土去供佛、去散花、去闻法。这种神通力不是凡圣同居土的众生自己修行修得的,而是报得的。他一生到极乐世界自然就有,因为这是阿弥陀佛因地愿力成就。所以本愿力的加持,是报得不是修得,净则清净庄严。
   栏楯表法来说表自性的纵横。“自性功德,竖穷三际,如楯之竖”。栏杆竖起来的叫做楯,横的叫做栏。所谓:“横遍十方,如栏之横”。
   行树表自性长养诸善根。古今许多大德,或在诵经时,或在念佛时,或在入定禅观时,都能见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庄严,都能现量地见到七宝行树、七重栏楯。如庐山东林寺慧远法师,一生之中三次见西方胜境,看到极乐世界的十四股水说法。
   还有莲池大师编辑的《往生集》中说:唐朝时的大行法师,“居泰山,修普贤忏法三年,感得普贤大士现身”。晚年时入大藏陈愿——自己到大藏经前向佛祈祷,请佛指示看自己修何种法门最易成就,随手从经架上拿了一本经,抽出来一看就是《佛说阿弥陀经》。
   “昼夜诵咏,至三七日,睹琉璃地上佛及二大士现身”。念了三七二十一天,就西方胜境在目前,看到琉璃地上阿弥陀佛和观音势至现身。
   “僖宗皇帝闻其事,诏入内,赐号常精进菩萨。”唐僖宗知道了,请他入宫廷内道场供养,并赐号他为常精进菩萨。
   “后一年琉璃地复现,即日而终。异香经旬,肉身不坏。”再精进修了一年。胜境又现前了。然后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经过了十天的时间,异香扑鼻都没有消散。而且往生极乐世界以后,肉身还留在人间做榜样,度众生。
   《解》「此等庄严,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亦圆五品观所感,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
   这一长段都是蕅益大师详细讲解得生西方极乐世界四种净土的因果。极乐世界环境这么美妙,住处如此庄严,是什么因果能生到极乐世界呢?详细的按照四种净土,来讲解极乐世界能感生的因是什么?得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的能感之因有两种:也就是增上善业所感或是圆五品观所感。
   第一种〔同居净土是增上善业所感〕,增上善业是什么?增上善是止于至善,也就是“真信切愿,老实念佛”,这是增上善业。世出世间的一切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所以经中说:信愿持名,老实念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因缘。”凡夫看念佛人没什么了不起,而诸佛菩萨看到念佛人肃然起敬,因为知道信愿念佛是因,成佛是果,他马上就能往生成佛,所以诸圣赞叹,龙天拥护。
   一个人能至诚念佛,自然佛光就照耀他。蕅益大师曾给人写过一篇序文叫《劝念豆儿佛》,上面讲到一桩公案,是跟蕅益大师同时代的人所发生的故事:有两个人是好朋友,一起结伴到外面做生意。有一个人突然之间得重病死在异乡,他的好朋友就把他安葬,因为离家太远,没办法运回去,所以就地安葬,之后把他的财产送回家乡。
   但他的老婆不相信,怀疑是这个朋友谋财害命,把他害死了,就骂他。他觉得很委屈,就又千里迢迢重新跑回安葬朋友的墓前来哭,说:“怎么办呀,你老婆误会我,认为是我谋财害命把你害死了。”这鬼就做人声来回答他:“这样吧,你赶快往家乡走,我就附在你身上,用我的声调来告诉我的老婆,我是自己得暴病死掉的,跟她解释一下。”这个人就答应了,然后就一路往回走。
   本来都好好的,可这个人原来进过寺院,听过人家念阿弥陀佛,心里越想这个事情越觉得难过,觉得自己无缘无故受这样的委屈很冤枉,心想:“这个世界真是苦,阿弥陀佛”。他就动了一个念头,没有念出声,脑海里只出现了一句阿弥陀佛,这鬼跟在他身后就很害怕说:“哎呀,你身体怎么突然发大光明了?我不能跟你走,我眼睛都睁不开。”
   所以一般人认为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没什么,但要知道,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
   这个人听到这鬼这么讲,就真正地发自内心对净土法门生起信心。他说:“哎呀,原来这个法门这么好,我只是动了一个念头,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光明都这么炽盛。”所以他就马上发心,生意不做了,出家剃度,专修净土,以后成为高僧。
   这是蕅益大师同时代亲眼所见的,所以一个人至诚念佛就能放光,诸天鬼神都能看到这些光明,所以对念佛人恭敬有加。一般的世俗人每天都费尽心机,追名逐利,所以身心灰暗,诸天神就不会去恭敬他、护持他。
   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上讲到一个公案说:一个有禅定的人,先是看到有一些天神鬼神聚在一起,很恭敬合掌围绕着两个法师,后来那些天神鬼神又马上指责那两个法师。虽然那两个法师自己看不到,但那个有禅定的等那两人看到了。等那两个法师走了以后,鬼神把他们的足迹都扫掉,就是很看不起他们。
   有禅定的人出定以后,(因为是同一个寺院里的出家人)他就去找那两个法师问:“你们前面在那里谈什么呢?”两个法师就把他们在说什么统统原原本本就说了一遍。
   原来一开始那两个法师都是在谈论怎样修行佛法,所以那些天神都合掌恭敬地来听。后来那两个法师慢慢的心就转到凡夫心来了,讨论哪天做什么佛事呀、做什么普佛呀、有什么供养呀,东家长西家短,天龙鬼神就看不起他们了。
   所以我们要时时刻刻警惕自己,进入到念佛堂,要能精进念佛。不过我看我们常住道风很好,大家进来都没什么散心杂话,天天精进念佛,这是非常难得的,一定有无量的天龙八部来护持和恭敬。
   这是讲增上善业所感,要知道老实念佛就是增上善业。
   为什么念佛能生极乐世界呢?我们讲到了世出世间一切理法,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间一切事法,不出因果二字。从理体上来说,一切都是心性所变现的;从事相上来说,一定是离不开因果二字。同样的,色法成就、心法成就,都是要因缘具足。色法二缘成就,即具足亲因缘和增上缘,就能成就色法。
   心法是四缘成就,就是亲因缘、等无间缘、所缘缘和增上缘。
   比如我心里起个念头,要由常州去南京,我想去南京这个念头就是亲因缘;然后要有等无间缘,我上了车,这个念头要一直有,如果我走到半路不想去了,那就去不了了,就不能达到目的地,因为想去南京的念头,这个等无间缘断掉了,然后我就折回头了;所缘缘就是目标、目的地,目的地南京是所缘缘;增上缘就是有一些增上的工具,如坐车去,车就是增上缘。
   同样,信愿念佛,得生极乐,也是心法四缘具足:我们的真心本体与阿弥陀佛无二无别,这是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一生成佛的亲因缘;我们以这一句佛号作为所缘境,这是所缘缘;净念相继,这是等无间缘,最低的标准也就是念佛成片,这是等无间缘。然后我们老实念佛,念佛的行持、实践就是增上的善业,这是增上缘。所以具足四缘,感生凡圣同居净土,感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种增上善业所感。
   第二种能感生的因是〔圆五品观所感〕,圆五品观是圆教观行五品位:
   一、随喜。二、读诵。三、解说。四、兼修六度。五、正修六度。
   第一随喜:随喜法很重要,如果我们跟对方的功德相等,他修什么功德,我至诚随喜他,就能得到和他一样的功德;如果我修行的功德超过对方,他修的善业、善法,我随喜他,所得到的功德还要超过他;如果对方的功德比我高很多,我随喜他,也能得到跟他差不多一半的功德。
   所以随喜法是最巧妙、最方便、最容易积功累德、又最广泛的法。哪怕我们起一念的随喜心,随喜一切诸佛菩萨的功德,随喜文殊菩萨的功德,随喜普贤菩萨的功德,这一念的随喜心都能感得无量无边的功德。
   又如禅宗六祖惠能大师,他到广州光孝寺,印宗法师给他剃度。印宗法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虽然是惠能大师的戒师,但是他给六祖剃度后,回过头来又拜惠能大师为师父,而且护持他,随喜他弘法的功德。惠能大师一生在南华寺弘法三十七年,度众无量,印宗法师因修随喜,也能成就与六祖一样无量无边的功德。
   所以修随喜非常重要,也非常巧妙、非常殊胜,我们要能多修随喜法。这个是圆五品第一个——随喜。
   在净土法门来说,闻实相妙理、信解欢喜,名为随喜。随顺一切善事,并且尽心尽力帮助他成就这些善事。随喜就能消除凡夫的我执心,能消除凡夫的嫉妒心、障碍心。我们听闻到净土法门这个不可思议的妙理以后,能信解欢喜,发愿求往生,这是真正的修随喜。
   第二读诵:读诵是每天都能读诵大乘经典,能用经典来观照自心,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心地都光明坦荡。
   第三解说:就是自己所懂的净土法门都为人解说,劝其信佛、念佛。解说就是讲经说法。
   第四兼修六度和第五正修六度。
   接下来是凡圣同居土。
   〔以缘生胜妙五尘为体〕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不同于娑婆世界以粗恶五尘为体,极乐世界以殊胜妙好的色、声、香、味、触为体。
   天台宗智者大师依《观无量寿经》修十六观,临入涅槃时徒众就问他:“师父啊,您老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品位是什么呢?”他就说他一生弘法利生,过早领众,并未专修,所以往生的品位只是圆五品,即圆教观行五品位,也就是生在凡圣同居土。当然智者大师是示现,如果能专修,往生的品位更高。另外他也是释迦佛的后身,只是示现而已。
   接下来讲方便有余净土。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能感之因也有两种:       
   《解》「方便净土是即空观智所感,亦相似三观所感,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
   一、〔即空观智所感〕,生方便有余净土的行者已经断了见惑和思惑,但尘沙惑、无明惑没有断,所以他修即空观智,不是通教即有之空,而是圆教即中之空。
   二、〔相似三观所感〕,相似三观是圆教中的相似即佛位,用功方便就是相似地修一心三观,一念之中相似圆满地具足空假中三观。方便有余土是〔以妙真谛,无漏五尘为体。〕妙真谛是圆教不思议真谛,即空即假即中,故名之为妙。
   生凡圣同居土的人只是伏住了见思惑,并没有断烦恼,他所享受的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变现的,故称胜妙五尘;生方便有余土的人有自己的一分断证功德,连同阿弥陀佛的加被,故称之为无漏五尘;已经断了八十八使见惑和八十一品思惑,故称无漏。
   接下来是生实报庄严净土的因果。
   《解》「实报净土是妙假观智所感,亦分证三观所感,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体。」
   以妙假观智、分证三观为能感因,以妙俗谛、无尽五尘为所感之果。要知道全圆道的佛法概括起来无非就是解脱道、菩萨道。
   声闻、缘觉偏重于自利,以修解脱道为主。回小向大、求生西方,将来能生到方便有余净土,菩萨是福慧显发,偏重于利他,是行菩萨道。利他就一定要能入假观,到十方世界协助佛教化众生,所以要修妙假观智。
   真观就是空观,观一切法的本体;假观就是俗谛,观一切诸法之相,是从空而出假,以种种的法相来度众生;分证三观就是圆教分证位之中的一心三观。
   因为菩萨要能修妙假观智,所以他在一切处用种种方便度众生。所以他感的实报庄严净土是以无尽五尘为体,这显示佛法无边。无量无边的世界之中,一切凡夫生死轮回之处,即是诸佛菩萨接引度脱众生之处。众生无量,世界无边,诸佛菩萨接引众生的方便也是无量无边。所以说实报庄严净土以无尽五尘为体。
   最后是生常寂光净土的因果,以即中观智究竟三观为能感之因。
   《解》「常寂光土是即中观智所感,亦究竟三观所感,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体。」
   常寂光净土感生也有两种因:也就是即中观智、究竟三观;所感之果就是以妙中谛,称性五尘为所感之果。称性五尘就是色声香味触,称合真如自性,一一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自性全体显露,称合自性,这不可思议的五尘为常寂光土之体。
   这段文蕅益大师就很详细地把为什么极乐世界依报如此庄严,四种净土能感之因、所感之果都分析得很细,含义甚深,境界很高,但下手又非常容易。我们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修行的方法很简捷、很方便——就是持名念佛。所以持名念佛是从始至终之法,不是说我现在是凡夫,能力太差,只要持名念佛就好。不是这样子的,你看我们圆成佛道,我们真正的是圆教的妙觉佛果位都是靠持名念佛。你不要认为这个这么简单,我现在能力差一点,我将来能力高了,我学更好的。不是这样子的,你想错了。我们学了这一段就可以明白,原来从始至终,从同居土到寂光土原来都就修一个法门,就是持名念佛。所以这个非常妙。
   持名至念佛成片,感生凡圣同居土,能控制见思烦恼不起现行,这其实是事一心不乱里最浅的功夫。
   持续地念佛用功,见思惑断了就证到事一心不乱,生方便有余土;进一步断尘沙惑、断无明惑,断一品无明,显一分法身,就入理一心不乱,就生实报庄严净土、分证常寂光净土;断尽无明惑、断尽见思惑、尘沙惑了,自性功德圆满,生常寂光净土,住常寂光净土。
   这时的色声香味触都是称合真如自性的,完全是性德显现的不可思议五尘,所以称之为〔称性五尘为体〕。
   前面为了让我们容易理解,把它分开来说,其实一体的,底下就归纳:
   《解》「欲令易解,作此分别,实四土庄严,无非因缘所生法,无不即空假中。所以极乐同居净土,真俗圆融,不可限量。下皆仿此。」
   这段说四土圆融,为了让我们容易了解,才分别说四种净土,其实四土是圆融无碍的。十方其他佛世界的四种土都是各别的,同居土的人见不到方便土的阿罗汉,见不到实报土的菩萨,而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的贤圣都在一起,只要能往生都能见到。这是极乐世界超胜于十方世界的妙处。
   有些研习经论的人就会提出疑问说:“常寂光土是讲理性(常寂光就是法身德、解脱德、般若德),既然是理性,你怎么可以说它有此庄严呢?前面的三土是事相,寂光土是理体,事可以说有相,理为什么也说有庄严相呢?为什么还要说常寂光土也是以称性五尘为体呢?为什么说它有庄严相呢?”
   底下经文的《要解》里蕅益大师作了一个圆满的解说。
   《解》「问:寂光惟理性,何得有此庄严?答:一一庄严全体理性,一一理性具足庄严,方是诸佛究竟依果。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
   蕅益大师回答说:“事与理是不二的,从事上讲,同居土、方便土、实报土,全体都是理体变现出来的,所以说〔一一庄严全体理性〕。
   同时常寂光土也不在三土之外,事在理中,理随事遍。所以说〔一一理性具足庄严〕。也就是说从佛边来说,全三土而成常寂光土;从众生边来说,全寂光而成三土。其实本来理体就是常寂光土,凡夫众生因为断惑深浅不同,就分别看到不同的土,所以全寂光而成三土。而在佛来说,任何土都是常寂光土,全三土而成寂光,所以经上说“诸佛住处名常寂光”。
   大师进一步解释说〔若寂光不具胜妙五尘,何异偏真法性。〕小乘阿罗汉灰身灭智,入偏真涅槃,万法皆空,难起利生的妙用。而佛在常寂光土中圆见四土,有胜妙五尘来广作佛行事业,教化众生,普利众生。
   如果你说常寂光土不具有胜妙五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23:23 , Processed in 0.20366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