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此可知,打七的真正内涵,就在于“用根不用识”,所谓“不可言言,宁容识识”,指的是把所有的“识”都扫荡干净,容不下它有半点回旋的余地,分别意根去除掉了,只剩下明历历、露堂堂的“三谛圆融,离言绝相”。正是虎溪大师所说: 境为妙假观为空,境观双忘即是中。
忘照何尝有先后,一心融绝了无踪。24 修行人如果于此不能咬定,任你费劲周折,百般辛苦,也只是落得一个“舍本逐末”的下场,终是徒劳,岂不冤枉!如能于此认得,便可一念不生、了了分明,念念不停、心心无住。一心读诵《法华经》,不作读经诵经想,亦不作不读诵想;一心礼拜《法华经》,不作礼拜恭敬想,亦不作不礼敬想。时时回归自性,处处活泼天然。这才真正做到了《法华经》中“以佛庄严而自庄严”的重要开示。打七的内涵,到此也就算是全盘透露,彻底无遗了。 其次,我们再来谈谈结七的含义。 这是指修行法华七的外在形式和操作方法。“结”字具有组织、总结的意思,也就是在集体修行的时候,组织一伙同修道友,组织一段空闲时间,组织一种修行方法,组织一个安静地点,总结精神力量,总结功德利益等等。由于组织能量、集中精力的缘故,一般在特定的短暂时间内就可获得突破性的进展,这就叫做“克期取证”了。而这个期限也一般就确定在七天,因此名为“结七”。就象慧远大师在庐山一百二十三人结莲社念佛一样,把众多的事相组织成一个整体,把众多的烦恼妄想组织成一真法界。那么,法华七就是要将自己的妄想杂念收摄回来,象莲花一样清净庄严,使内心团结平等,由此进入佛法的智慧大海。 我们这里就从具体方法和时间安排上作一介绍。关于《法华经》的修行,形式非常多,有礼拜经文,有随文入观,有依经而忏悔,有专门读诵,甚至有焚身供养的,举不胜举。今就诵经这一种修法作一回顾。历代祖师对于诵经这种修法的要求也不尽相同,这有一个逐渐完善的过程,如慧思大师提倡的“有相行”就比较简单,他说: 有相行,此是《普贤劝发品》中,诵《法华经》散心精进,如是等人,不修禅定,不入三昧,若坐、若立、若行,一心专念《法华》文字,精进不卧,如救头然,是名文字有相行。25 这里对于诵经的仪式方面没有提出任何要求,而且说是“散心”,是“不修禅定、不入三昧”,甚至还强调“若坐、若立、若行”都是可以的,只要“一心专念《法华》文字”就行,这种修行方法,在表面形式上是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其内在的实质却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那就是“精进不卧,如救头然”。其实,这种做法和要求,对于个人自修“法华七”是最适合不过了,因为没有繁琐的仪轨,也不用佛前上供,也不用洒净结坛,甚至也没有提到起赞和回向等,就只有一个“一心专念《法华》文字”,何等简洁爽快!这就是“自修法华七”所应采纳的基本模式。 我们再结合智者大师所提倡的“法华三昧忏仪”的行法,就个人自修的特点,作一些适当的增补和调节,从而构成“自修法华七”的定式。分三个方面来讨论:一是准备工作(即前方便),二是正修方法,三是时间安排。 1、准备工作 智者大师指出:“修行有二种,一者初行,二者久行。教初行者当用此法(即法华三昧忏仪),教久修者依安乐行品。”26也就是说,对于老修行的人来说,没有必要再经过这么繁琐的仪式了,直接以“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雪,慧日能消除。”的思想来读诵《法华经》就可以了。或者散心精进,只管读诵《法华经》,如上述慧思大师所说的那种方法也行。但对于初入佛门,没有长期修行经验的人来说,还是要有一定的仪式,或者说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够获得更加有效的法喜。 因此,自修法华七的时候,就看个人的条件而定了,如果自己有足够的经验,那就不需要作任何准备工作,直接进入正修阶段,依据慧思大师的教育去做就行了。如果经验不是很足,或者有条件可以讲究的,那就准备充分一些,作个有备无患,使得更加庄严圆满,也是非常必要的。总之,看个人的习惯和条件而定,如果是好简约安静的人,找一个安静的地方,一心读诵经典;如果是好庄严细致的人,那就布置一个满意的道场,香花供养,再一心读诵经典。我们这里就从心理准备和事相准备两方面来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