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22|回复: 8

念佛三昧论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7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华严念佛三昧论讲记
黄念祖居士一九八八年讲于北京居士林
(本记据黄老居士录音带整理成文后,复经黄老居士亲自校订)
壹、释名
贰、辨体
参、明宗
肆、论用
伍、教相
解释论文
诸位大德,我们共同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实是一个非常殊胜的因缘,一切法是从因缘生,不离因缘。此中有殊胜因缘,可分五方面来说:
一、我们都知道,华严是经中之海。‘海’表示广大无边,无穷无尽。华严是经中之海,无所不摄。华严在佛法中又称为经中之王,最尊贵、最高深。华严讲四种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只有华严讲得最清楚透澈。华严的特点是事事无碍法界。华严有十玄,因此最尊。今此‘论’名为‘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二字,就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此名太长,故取‘华严’二字代表。《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圆教,乃最高之法。在华严中讲了种种三昧,无量无边无穷的三昧,‘念佛三昧’是其中之一。但是,念佛三昧是《华严经》中所有一切三昧之‘王’。此论单讲华严念佛三昧,‘经’是经中之王,所提倡的‘三昧’又是三昧之王。很自然的,此‘论’是王中之王、殊胜中的殊胜、尊贵中的尊贵。因此,称为法殊胜。
二、讲此论要有书可读。圆德法师印《龙舒净土文》,将此论附印出来。有书是另一殊胜。若无书空谈、没有文字可看,讲完就完了。譬如受‘灌顶’,灌顶时很有收获,过了几天什么也没有了,现在有了书本,此为另一殊胜因缘。
三、现有这么多人来听。‘居士林’的诸位大居士、‘通教寺’的受戒大德,想深入研究。有这样一些发大心的信众,是讲经条件。否则,像生公对著石头讲:‘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此为特例,不希望成此特例。这么多人在座,又是一个缘。在家、出家、大德、大居士顶风冒雨来参加,共成一个殊胜的法会。
四、‘居士林’的提出,理事长吕老居士再三提出要谈此论。此即有因有缘,我才来向大家汇报。
五、我大病不死,得讲此论,此为另一因缘。
有这些因缘,所以人人应当生出殷重心,难遭难遇之想。另外要提一提,当年佛在说华严的时候,在座的都是阿罗汉,智慧第二的舍利弗,神通第一的大目犍连,连他们都不懂,其余更不用说了。这些阿罗汉们如聋如盲,好像跟聋子一样,好像跟瞎子一样,参与了法会。但对法会殊胜的内容,殊胜的言教,听了,与没听一样,此为如聋;看到,与没看一样,此为如盲。因此,今天的内容,碰到一些道理,自己一时想不通,不要灰心,不要不满意。就连大目犍连、舍利弗都还吃不消。至于不明白,听了有什么好处?这因一经于耳,功德就不可思议。这里许多文句来自《华严经》,今天的研究等于研究《华严经》,研究《华严经》三昧中的王,亦即经王中的三昧中的王。是如此重要的论,大家应有庆幸之心,说者、听者都生难遇之想。
若说佛教经、论,在开始研究之前,要应当先知道这部经、论的纲要。心中先有一个轮廓,再去看经、看论,收获就大。所以,天台宗经典,一开始先讲五重玄义。华严宗更多,十门分列。第十门讲经文,讲经文之前有九门,此九门都是经文之外,是总结提出的。我的大经解,就是用华严十门。这次按天台的五重玄义,较简。五重玄义为:
一、释名。解释论的名字。研究经论,先要把名字弄清楚。日本到处都是南无妙法莲华经,石头上都是,有些大德临终就请人念经题。所以说,名字很重要。名字把一部经论的特点包括进去了。因此,先讲经名,大家看其他经论也应注意此点。
二、辨体。经以什么为体,本体是什么?经中说了很多文字到底以什么为本体。言说是形相,是文字相。这些相是从什么体里显现出来的?知道体,才知道根本。所以,我们看一部书,要能抓住它的根本,知道体是什么。
三、明宗。宗旨是什么。上次《净土资粮》就讲了一个《阿弥陀经》的宗,即蕅益大师指出的‘信、愿、持名’四字。全部的内容,全部的理论,全部的修行方法,都在其中。《阿弥陀经》就是要‘信’,发愿往生。难信之法,要信。发愿,愿生彼国。还要念。一经宗旨就是‘信、愿、持名’。四个字把一部经就概括了。就是要好好信、好好发愿,好好持名。
四、论用。作用,讲此论的作用。
五、教相。讲此论属于哪一教。小乘教、大乘教,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不同的教就是为了不同的物件。佛是随机说法的,说的内容就有分别。小乘就不谈成佛;始教羼提不能成佛;终教羼提也能成佛,但要三大阿僧祗劫;顿教一刹那可以成佛。所以,先要知道是属于那一教。一刹那成佛或三大阿僧祗劫成佛,都是佛说的,但物件不同,所说便不同了。再说,时间是由于大家的妄念,说一刹那、说三大阿僧祗劫,都是平等的。要知‘依了义教,不依不了义教’,要知此论是了义的,还是不了义的。两种说法不一样的时候,应该依了义教。所以要知道它的教相。
以上就是五重玄义。有时看书、看论,不看注解倒容易,一看注解,‘拦路虎’,就拦住了,因为它讲五重玄义。我们现在是‘解剖麻雀’的性质,虽只是十五页的短论,仍分析到其中的五重玄义。
壹、释名
‘华严念佛三昧论’。华严是《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简称。《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只有七个字,这个经题是最全面的经题。经题往往包含三个内容:人、法、喻。《佛说阿弥陀经》只有‘人’。‘佛’是人,是本土的佛,‘阿弥陀’是彼土的佛。此方的佛说彼方的佛。《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没有人,‘金刚’是喻,‘般若波罗密多’是法。‘大方广佛华严经’中,‘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七字中人、法、喻具足。‘大方广’有二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大’讲‘体’,以常遍为意。体是大,是常,无生无灭,竖无初际,无始,找不到开头,未来也没有头,此就时间来讲。空间则遍满十方一切处。此‘体’就是如此,无生无灭、无始无终,遍满一切处。所以,大即常与遍。‘方’是以轨持为意。法是持其自相,一切法都有它本身的相。桃树的桃花就是那样子,保持它自己的相。李树的花、叶、果子又有自己的相,自己的形式。法就是如此,一为‘持’,各个法各有其表示的形式。再有‘令人生解’,提之则知其含义,轨持为意,此为‘方’。‘广’言‘用’,以包博为意。包是包含一切,博是广博无边。
第二种说法,‘方’是相大,‘广’是用大,第一‘大’字代表体大。体是离开言与思的,体是什么?用语言,思想都不能解。是法非语言分别之所能解。语言就是言,分别就是思,一思就是分别。那么,此体大是什么?离言思,就是说现前自己一念介尔之心,介尔之心就是极微小的一念之心。永远没有变异而包摄一切。(底下还要细说),此部论,此点说得很精彩。‘大’就是言一念之心,瞥尔一刹那一念之心,而这一心就是永远没有变异,不生不灭,摄一切法。一切法都从此体生。从体流出相,流出用。一切法都从体生,体就是你的一念之心。‘方’是相大,也是离言思,非语言分别之所能知。就是介尔之心,就是大智慧光明,就是清净自在、常乐我净,无量无边的功德。方的含义如此,此相大,一切殊胜之德皆此相。用就横具十界因果。十界的一切因果都不出于此。‘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就是佛法界。‘广度众生’就是菩萨法界。‘自觉’就是罗汉法界,一切因果,以四谛十二因缘为因,就得声闻缘觉的果。以六度万行为因,就得菩萨的果。以大方广为因,就得佛果。我们一般说大,都是一个对待的大,桌子比相机大,房子又比桌子大,还有比房子大的东西。总之,某物是大,也是小,此为对待的大。华严之说,是没有对待的,绝对的。有二才有对待,到了无二,还有什么对待?所以维摩诘入不二法门。入不二法门是什么?离开了二。谁要能离开二,就入不二法门。不要等别人给你证明入了不二法门。离开了一切分别,就入不二法门了。以上解释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修行证到什么?证到大方广。
佛是觉者,佛是最平等的,是觉悟的人。是觉圆果满,觉都圆了,圆觉;果都满了,果头的佛,最尊!觉满了,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觉圆满。自觉也圆满,觉他也圆满,觉行也圆满,所以,成了佛。据《华严经》,佛有十涵意:
一、具一切智。
二、具一切种智。
三、离烦恼障。
四、离所知障。所知障,知识份子确实要注意。都知道烦恼障——贪嗔痴不好,而不知道本来不懂的,现在懂了,懂了很多很多,这些所知,可能就成障。不成障就是智慧;成障,就是所知障。所知障非常麻烦,所谓事障易遣,理障难除。所知成障,就有一固定的成见,承认这个,不承认那个。要闹派系,这宗说那宗,这一派说那派。固执一宗一家之说,不能圆融。这些都是理障,以为就是自己这个意,其实呢,不见得。四十二章经:‘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偏偏要信自己这个意,这个意就是所知障。所知都成障碍,佛就离开这个障。
五、于一切法,能自开觉。
六、能让他开觉。
七、于一切种相,能自开觉。
八、于一切种相,能让他开觉。
九、如睡梦觉,佛就是睡醒的人。我们就是在梦中的人,佛就是这么平等。佛醒了,我们在作梦。作佛也是在梦中,大作梦中佛事。是个好梦,但是还是究竟没醒。要知道它是梦。我们作梦都有此经验,梦里头,‘啊!我这是作梦嘛!’,这就要醒了。我们知道这是梦,那就要觉。佛就是睡梦中觉醒了。
十、如莲花开,莲花开了是极其自然的。每一个花苞都要开,佛开了,我们还没开。
佛就是这十个涵义。到华严,什么都是十。此其特点。此为第四个字—‘佛’,是‘人’。
‘华严’是‘喻’,比喻。‘华’就是开花的花。比喻修因得果,果就是庄严法报化身。‘芬馥万行,荣耀众德’。花又香又好看,表示万行所结的果,是一切众德所形成的。花喻此。一切神通,一切妙相,来作为庄严,此‘华严’之意。花也有十个涵义。花不仅仅是草木之花,也包含了珍珠、金、银、作装饰者。如密宗的佛像的璎珞,是宝所成的,这也算花。耳环、钏镯也都是庄严之具。飘幡,身上披的飘幡为衣、绸缎的重裙,这一切庄严之具。珠玉金宝也可以严身,也是花。花有二种,一种是草木的花,一种是金玉所成的花。都可庄严其身。花有十种涵义:
一、含实。花能结果结籽。
二、种子表示含有性德。一切都是性德之所流现,由性德再出现修德。
三、光净。表示本性本来是很明显的,花很光莹、很洁净、很微妙。
四、适悦。谁看了花都很高兴。‘顺物之机’,应一切众生的机,大家欢喜。
五、引果。能结出果子。
六、端正。
七、无染。
八、巧成。花开的形相很好,很美。
九、芬馥。花味香美。
十、开敷。心开。‘不假方便、自得心开’。开悟、开解。心被捆上了,又放开了。开敷为意,从此点看,有很深的涵义。
这十种里,有的是通于二种花的,有的只限通于草木花的。
‘严’是庄严之意。万德、万行都圆满了,拿来装饰佛的十身。所以‘佛华严’是‘喻’与‘人’放在一起。佛是觉悟的人,万德圆满之所庄严。这个代表‘人’,能证的人。此人证了‘大方广’,大方广是所证的法。也可以说大方广也是体、是性德。从大方广起修,修是事,事就是佛华严。有一点觉悟,便有一点庄严。最后,又证得大方广,是修德。所修又全在性中,这就是‘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以上,经题七字中,解释了六字,此为别名。
‘经’是通名,一般解是‘贯、摄、常、法’。到了华严又是有十个涵义。
一、涌泉。像泉水涌出来。
二、出生。经里能辗转出生殊胜的妙意。
三、显示。显示佛的知见。
四、绳墨。木匠用带墨的绳子在木上弹出一条墨线,然后完全依照这墨线来施工。表示经中指示,应依教奉行。等等。
智者看到经题就能知道经的全部意思。忙人见经题亦能得利益。华严是经中之海、经中之王。这个经题只能很粗浅的做一介绍。
‘念佛三昧’。此三昧在《华严经》内,所以才叫华严念佛三昧。华严里讲了种种三昧,什么叫‘三昧’?三昧的含义就是正定、正受。正定:戒定慧,禅定。定有种种的定,正定,相对的还有邪定。很要知道有邪定,一入邪法,不符合圣言量的法,入了定,是邪定。正受,受是受用,定中就有受用。正定有正受用,邪定就有邪受用。所以,有很多人很快的就出现了许多奇异的事;不是佛教的法,都称为邪法。大家知道向上很难,趋于下流是很容易的。不是走正路,就是走邪路,是走下流,往下跑,就很容易,就容易入邪定。所以,有的人修行说:‘你这不好,你开了鬼眼,通了鬼脉’。就跟鬼打通了。所以,看到许多阴间的情形,看到许多死人,他自己也出现鬼的特点。妖魔鬼怪都有通,鬼有鬼的通,墙壁挡不住鬼,地也挡不住鬼。人就不行,不能从墙过去,从地下出来。得鬼通是进步是退步?这问题要好好想一想。许多佛教徒对这些事,还不能很明白。有人自己可以坚持,但不能够劝动别人。这些东西要有分别。无分别中还有分别,有分别中还无分别。此处是正定、正受,分别于邪定。
三昧是正定、正受。念佛三昧,持名也好,观想佛也好,实相念佛也好,用这个去修,这个是在修的因地上所谓的‘念佛三昧’,修这个三昧。当修行有所成就的时候,得了定,生了智慧,入了一心,见了种种瑞相,此为果上三昧。当然,三昧有深有浅,得到了受用,得到了成就,就是果上三昧。念佛三昧也是华严讲的。
妙叶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中说:念佛三昧是三昧中最上的三昧。无量法门,唯念佛一门,圆摄无外。圆满摄了一切法门,没有不包的。一切法、什么禅定、什么密法都包括在内。这就是华严的道理。懂得华严之后,就是圆人。一法就摄一切法,不然就忙了:今天生病,赶紧念药师;有人死了,赶紧念地藏;没有钱用,赶紧修财神法;有点恐怖,赶紧修观音。有人说念阿弥陀佛只为往生。不知道任何一法都能包括一切法,都有无量无边的妙用,不是那么机械。有的人就忙乱不堪。念佛一门,圆摄无外,悉皆具足。此念佛三昧,如大海吞纳众流,悉无分别。如如意珠,能出生无量无边的宝,以满众生愿,故称如意之宝。能满一切的愿,它也没有什么减少。要什么给你什么,但如意珠是不是损失了什么?也不是。故又名为王三昧,念佛三昧又叫王三昧,此妙叶大师在宝王三昧念佛直指里说的。
蕅益大师说:‘念佛三昧所以名为宝王者,如摩尼宝,如摩尼珠,出生一切诸三昧宝’。不是世间所要的宝、要饮食、要汤药要卧具。而是,能给你一切无量无边的三昧之宝。所以,一个念佛三昧包括这么多。‘如转轮王’,转轮胜王统摄四天下,统摄一切诸三昧之王。‘盖是至圆至顿之法门也’,最圆最顿,顿是顿然成就,一生成办。要修三大阿僧祗劫就不是顿法,顿法是刹那成就,至圆满至顿之法。以上是二位净土宗大德所论。
大智度论说:‘念佛三昧能除种种烦恼及先世罪’。所以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这个话大家要好好想一想、算一算帐,劫是极长的时间,没法说了。亿劫:万万劫,数位大的不得了,电脑都表示不出来。那么多生死重罪,一句佛号就能消。想一想才知道念佛的殊胜.
‘论’里说本来一个人就具足了法身、报身、化身,本来是佛,一念能相应,就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入了念佛三昧,就摄一切三昧。所以,此即‘念佛三昧’的解释以及念佛三昧何以称为宝王三昧。
华严是经中之王,念佛法门是法门中王,念佛三昧是三昧之宝。所以念佛三昧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称为宝王三昧。这是一个极殊胜的因缘,能遇能闻都不偶然,‘若不往昔修福慧,于此暂闻亦不能’。若不是往世多劫修了福,修了慧,听到一点都不可能。这是给我们证明。大家能闻,证明往劫修了很多福,修了很多慧。我常劝大家,多生辛苦到了今天,我们今天要叫它有个决断,叫它成功,不要跟过去一样,下回再来,要有个决断。
‘论’就是优婆提舍。指佛涅槃以后,佛的弟子对于佛的教义,做了一些解释,设了一些问答,这些著作称为‘论’。
以上说明了‘华严念佛三昧论’的论题。下面介绍作者。他是受过菩萨戒的大居士彭际清,字绍升,号二林居士,是乾隆年间大居士。世代宗儒。此论有篇自序。《居士传》是他做的,《居士传》最后:有自撰的‘知归子传’很简单。只说:为儒,父亲都以文字官于朝。年未冠(不到二十岁),就以儒言取科第。就我所知,他父亲是尚书,他本人是进士。后为官,最后都放弃了,专研佛教,著作很多。第一部著作是‘无量寿经起信论’,对《无量寿经》做了一些删节。
王龙舒著有《龙舒净土文》。他把四本《无量寿经》会集成一本,称为‘大阿弥陀经’。作了第六种《无量寿经》。《无量寿经》一共九种。净宗学会把九种合印,很好。(一)汉译、(二)曹魏译、(三)吴译共三本。(晋译了五、六次,都未传下来。)唐《大宝积经》中有一会,是无量寿如来会,是第四本,唐译本。第五种宋译。存世者,即此五种。王龙舒居士取四种原译会集成‘大阿弥陀经’。流行很广,大德引用多采此本。王是站著往生的,是宋朝进士。此本缺点是会集本中有用自己的语言写的内容。此点有毛病,后人若用自己的语言作为佛说的,便是大妄语,这个例开的很不好。彭二林就想补救,但没有会集,他把魏译本加以删改简化,成第七种。丁福保的《无量寿经笺注》,注的就是彭二林的本子。第八本是魏承贯,清咸丰年间人,用五种原译会集,想尽量不要犯王龙舒的毛病,可是不知不觉还是犯了。仍有些文句不是经中原有的。所以,夏老才著第九种,公认完善了,圆满了。此事就完成了,此事到一九四五年以后才完成。
《无量寿经》出现了善本,是现代人的福报。现国外大量印刷,我的大经解国外也在印,在讲,录音复制。此经大放光。
彭二林删节了一种,成了第七种,而且还作了‘无量寿经起信论’。另外,他有‘观无量寿经略论’、‘阿弥陀经略论’、‘华严念佛三昧论’、‘一乘绝疑论’、‘居士传’。还有‘二林居士集’。他是一位深入禅宗、深入净土的大居士,不可多得。跟莲池大师的风格很近,禅与净土密切结合。
贰、辨体
本论之‘体’,就是一真法界。华严宗说一真法界,就是天台宗所常说的‘诸法实相’。诸法实相与一真法界实际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统摄一切万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说一真法界呢?体是绝待的,没有对待,不是二,称为一。是真实无妄,所以叫真。不二,离妄,统摄万法,就称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释,‘无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彻融摄’。这比统摄万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彻’,你能‘彻’我,我能‘彻’你,此交彻也。融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融、互相摄、互相交、互相彻,可以拿屋里的灯光作比方。烛台有光,顶上的灯各个有光。屋子里的光亮,是由于烛台与全部电灯所发的光。谁能分别这室内哪一块是烛台的光?那一块是顶上的灯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个光都遍满全室。每一处都有各各发的光。这就是交彻、交融、相摄之意。你摄了我、我摄了你,你融到我里头,我融到你里头,交彻融摄。以我们的譬喻推广到一切法,一切法无不如是。
这样的一个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刚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法身还有什么高下,不但佛与佛的法身无有高下,一切都不二,还有什么高下,大平等之法。从本以来就不生不灭、非空非有、离名离相、无内无外、唯一真实不可思议。都没有,那不就是断灭了?不,唯一真实。唯一真实,那你说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诉你不可思议。刚一要想,禅宗多少捧打下来,赶出去。所以称为一真法界。
一尘一毛无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广大无边的是一真法界,极微细的电子、比电子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华严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刹海’。一个毛端就能容纳刹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们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华严一多相即。一万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万。又华严延促同时,一秒钟和一万年是一样的时间。艾雷斯艾,爱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个朋友死了。他说:‘你死了,不久我也就会来了。’他又说这都是错话,时间是人的错觉,物质也是错觉。错觉与妄想正好相似。错似妄,觉似想。我们说妄想,他们说错觉。时间就是错觉。现在时间、空间、物质,这些概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我们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现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养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头。科学家非常惊讶释迦牟尼的大智慧,现在如此努力,才以实验做出来,可是两三千年前释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为什么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本体?因为清凉大师把华严的一真法界,分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事,种种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这是一个法界。理法界,都是本体。离言思、离名相,本来就不生不灭,这也是一个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现种种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碍,叫理事无碍法界。还有事事无碍法界,是华严所独有的。小跟大,本来有碍,它无碍。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与一,人们是有碍,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三包括十,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常情就不好懂了。它无碍,事事无碍。一秒钟包括十万年。华严分为四法界,《起信论》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们说,以一真法界为体,是有所依据的。
彭际清(二林居士)如此说:‘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参杂别的。不是念佛之外,还练气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就入了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入理法界’。念著念著,心与佛在自己心中都没有了;本有的一真独然透露,就这一句佛号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动,生佛俱泯,这些事相都没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入理事无碍法界’。这个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从体起用,从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齐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满全法界。小说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对凡夫说的。要是圆人,遍满一切,大用齐彰,理事无碍。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尘刹,广度无边众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满一切处,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无测、入事事无碍法界’。非心非佛就离开一切了。神妙不测,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无碍。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华严念佛三昧论以一真法界为体,以诸法实相为体。净修捷要:‘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我们所念的阿弥陀佛就是我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生起念佛之心才是开始觉悟,故名始觉。念的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是本觉,始觉就合本觉,‘始觉合本’,此最重要。始觉合本觉才称为觉悟。‘始本不离,直趋觉路,’就到究竟觉。由于一真法界为体,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来念,念什么?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无量光寿就是你的本体。
参、明宗
我个人体会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整个华藏世界就是毗卢遮那说的法。说华严经时四处在天上说、三处在人间说。七处八会、或九会,由于两种译本不同。华藏世界讲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庄严,持名就入华藏,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华藏。再加上一句‘华藏入名字’,如果能够信、能够理解,这个名字有这样殊胜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为什么说‘华藏入名字’?根据此论所言:‘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切一切就是华藏世界。‘华藏依正悉入弥陀名字’。华藏世界一切依报,就是一切佛土庄严,一切正报,就是一切佛菩萨;都入在阿弥陀佛名字里面。所以说‘华藏入名字’
‘持名入华藏’,彭二林又说:‘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论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异报化’。一个名字,法身、报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大多数人是此情况,还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这种惑业未断,但专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种人‘欣厌既切’,欣慕极乐的心,厌离娑婆的心都很切。厌离的心很要紧,很多人厌离的心没有生出来,对娑婆世界还是很留恋,那就欣愿不切。‘粗漏渐除’,惑业即漏,所谓见惑、思惑。见惑有十: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贪、嗔、痴、慢、疑,断了见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贪、嗔、痴、慢,细的。一直到无色界的贪嗔痴慢都断了,证阿罗汉。现在不去证小乘极果。但欣厌很切,粗漏渐渐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见、身见、边见、粗的贪嗔痴慢渐渐消除。并且‘闻法增进’,这样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余土。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圆教为因’。我们所讲的华严是圆教,以圆教作因,从这里发心。‘深达实相’,很深的了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普贤十大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实报庄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
所以,此论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还希望大家以圆教为因,可以上升到实报庄严土。生实报庄严土,就是大菩萨,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无量佛国去闻法、去受记,到无量的世界说法广度众生,分身无量无边。净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须以圆教为因。若没有圆教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论的意思。把‘华藏入名号’,华藏的一切都入名号之中,如此念,深达实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华藏就是极乐世界。
肆、论用
‘用’是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为用。首先叫你发菩提心,三辈往生要发菩提心。论如此细说,就是要你发菩提心。菩提心浅说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结合,此是最粗浅的说法。以大智慧来说,此论所表达的就是大智慧。发起此心,一向专念,是《无量寿经》所说三辈往生的共同条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此可往生极乐世界,‘一生成办’,过去多少生没有成功的事,现在这一生成功了。
我还可以抖胆的向大家说,修什么法门,如果不求生净土,一生成办就没有可能。纵然是有,那是极少的。密法,统计下来,从解放到现在,有六个人化光。中国有十亿人口,解放以来四十年。四十年来,十亿人之中,只有六个。一亿人也摊不到一个,一万万摊零点六,经过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万人口,离一万万还远啦。总之,此百分数看来,是很不容易的。
论上说:‘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如果真正能够有决定的信、决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离开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要觉他,既要觉他,先要自觉。‘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劝人发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决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起了勇猛心、担荷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一样。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就是华严的道理,因果同时。都是‘超情离见’。如果大家都在情见之中,对于这些事就是怀疑,这怎么行?咱们的情见都是错觉。爱因斯坦说都是错觉,佛早就告诉你是妄想出来的。
而且《无量寿经》说如果对于佛的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智、最上胜智,不能明了的话,就是往生,也在边地。若对于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对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无所欠少,你也只能生边地。所以造论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还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点。此即造论的苦心。我们今天有这个共成会聚,也就是希望在这个地方提高一点。这个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边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个就是‘用’,就是劝你发菩提心,你这样发菩提心,就跟释迦牟尼佛当年发菩提心是一样的。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样往生,不会落到边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见佛,只有菩萨来跟你说法。为什么?佛跟你说,你也不懂,华严会上的阿罗汉们都如聋如盲。
伍、教相
至于属于什么教呢?教里分三藏:经藏、律藏、论藏。此属论藏。律藏是戒藏,经藏是定藏,论藏是慧藏,戒定慧。所以论很重要。有的时候光读经,草草的念过去。论给你一解释、一分析,大家就深入了,此为慧藏。
在大乘、小乘中,此为大乘教,而且是一乘教。
判教里,天台判四教:藏、通、别、圆。藏是小乘,通是通于大小乘,别是大乘。此论为圆教。
华严判为五教:小、始、终、顿、圆。此论属于圆顿教。这是最高的、最圆顿的,最殊胜。
把这个染入心神,这么去念佛,品位必高。还有,若真正圆解能开,就是圆人。圆人和不圆人的分别,修行是日劫相倍。圆人修一天,等于不圆的人修一劫。这是件了不起的事。大家要知道,开圆解也不是勉强的。要好好的发心,好好的修,见解一天天圆起来,别人望尘莫及,日劫相倍。以上就是论的五重玄义。名、体、宗、用和判教。底下解释论文。
解释论文
【念佛法门,诸经广赞。约其总贯,略有二途:一普念、一专念。】
二途:二个方面。普念:普念一切佛,如南无佛,密宗的南无布达亚。专念:专念某一尊佛叫专念。
【如观佛相海经、佛不思议境界经等,但明普念。】
此二经等都是讲普念的。刚才所说的南无佛,南无布达亚都是普念。
【药师琉璃光如来经、阿佛经、无量寿经等,特明专念。】
阿弥陀经是专念阿弥陀佛。
【今此华严,一多相入。】
华严经一多相入,一入多,多也入一。
【主伴交融。】
一切世界有主。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是主,观音、势至、诸大菩萨都是伴。主伴交融。说主,则伴在其中。说伴,则主亦在其中。彼此交融,主伴不二。
【即自即他。】
一切佛。阿弥陀佛即是释迦牟尼佛,即是毗卢遮那佛。从阿弥陀佛看,阿弥陀佛是自佛;释迦牟尼佛,毗卢遮那佛是他佛;他佛就是自佛。
【亦专亦普。】
念阿弥陀佛就是念一切佛。说是专,也是普。此即不可思议之处。
【略标五义以贯全经。】
以下提出五个胜义来贯彻华严全部经,来总摄、来总结华严全经八十卷。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门。】
念佛的法身,就是直指众生的自性。此论的殊胜功德,在此很突出。从法身流出报身、化身。念佛最后是证法身。佛是凡夫所仰望最高的。而佛最高的是法身。‘念佛法身’就是‘直指众生自性’。在学人分上,这十个字,前四个字与后六个字连不到一块。连不到一块,是众生见。能融会,是佛知见。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门。】
佛来显现这一切佛刹、一切国土,显现种种的佛身。这是佛的殊胜功德,佛的功德之所庄严、之所成就。为了摄受众生,念佛的功德。佛因为有这种功德,所以才能流现出这些国土,这些法门。而佛能够流现这些国土,这些法门,正是佛的殊胜功德。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门。】
法身,报化身怎么念呢?念名字就够了。就念‘南无阿弥陀佛’。彭居士是大智慧,用的字不多。这五条大家若能吃得消,大家就大大的向圆人的路上迈进了一大步。最胜方便门:最殊胜的方便门。大家有时候往往总是不满意,盼望哪一天得个什么法、灌个什么顶,现在彭居士在此处告诉你,念佛名字这就是‘最胜方便’。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门。】
华严是毗卢遮那佛说的。毗卢遮那佛即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顿入华严法界门:一下就入了华严法界,十玄四无碍。四法界:理、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十玄重重无尽。这表示尊师重师。修行人不能忘本、本师啊。就是要尊师之教。释迦牟尼佛教我们念佛。阿弥陀经,无量寿经都是佛说的。佛教我们念佛,应当发愿往生,听佛的话,才是尊师。不只是上供嗑头。上供嗑头是纯皮毛的表现。根本是从内心中接受佛的教化、听佛的指示,依教奉行,这才是尊师。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
此处点到主题了。念名字,念谁的名字?最后,就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门’,这样就圆满了普贤的十大愿。普贤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最近台湾来了一位法师,他在国外非常受人景仰,在美国、在加拿大、在台湾、在香港、在马来西亚、在新加坡。他这个人本来是念哲学的,后来学了佛,讲这讲那、讲楞严、讲华严,后来从华严上醒悟了,念佛了。华严不离念佛,说来说去,导归极乐。他现在变得是专修专弘净土法门,专弘无量寿经,而且就是夏老师这一本。圆满普贤大愿,他就从普贤大愿,转向净土。导归极乐世界,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最后还是从华严的总结。
【别申问答,豁破群疑,普与见闻,同归一乘云尔。】
除了上述五条之外,又提了几个问答。破解群疑,愿一切见闻者,都同归到一乘之法,都得成佛。
【一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者。】
念佛法身、直指众生自性是什么呢?
【吾人固有之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
每一个人本有的性,(固有即本有),很坚固、不生不灭、不会什么时候没有。此本性‘湛寂光明、遍周尘刹’。寂:寂净。而且用‘湛’字形容,清湛极了。寂是寂净。湛寂指一点灰尘、一点渣子、一点污垢都没有。本性就是这么样的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尘刹,尘尘刹刹无量无边的世界。现在可以知道,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员。再往上不知多少银河系、星云。再大是什么?还不知道,无量无边。有的天体的光到我们这里要多少亿年。以光的速度到我们这里还要万万年,这个世界有多远。这还是肉眼的世界,科学所了达的。实际上是远远超过科学的水平。科学所能知道的就是这一小块。虽然说比从前的一小块大多了,但还是一小块。自己的自性是湛寂光明,而且是遍周尘尘刹刹。现在科学所不能及的地方,以及将来也不能及的地方,可是你的自性都遍达该处,都包括在内了。
【诸佛别无所证,全证众生自性尔。】
诸佛成了佛,证了佛。信解行证,开始要信、信了之后如实的解,解了之后就实行,行了之后,最后是证。诸佛证什么?别无所证,全是证的‘众生的自性’。佛所证实到的是什么?就是我们每一个人本有的本性。在座的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性。佛证的是什么?成了佛,证了最高的境界,是什么?就是众生每一个的本性。底下引华严。
【如来出现品云:‘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诸大菩萨你要知道你们的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在你心念之中,有佛成功了。
【‘何以故。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诸佛如来就不离众生之心,而成佛呀。
【‘如自心,一切众生心亦如是’。】
每一个人有自心,一切众生也都是如此。
【‘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
每一个人心中都有无穷无尽的佛,随时随时在那里成佛。而且此心广大周遍,无处不有,永远是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此为一段,下第二段就是释迦牟尼佛成佛时,看见星星,大觉大悟,成佛了。)
【又云:‘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
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具有’,表示已经有了。在座的人,每一个人,承认这句话吗?这是佛说的,佛成佛时所证明的。成佛就是因为证实到这一点,每一个人都有如来的智慧,所以我们要大精进,要大惭愧。我们有如来的智慧,可是我们就堕落成这个样了。这是事实,但是我们要懂,我们并不是很难,只要把这些虚妄都去掉,恢复本有就是了。不是变个什么、得个什么、修成个什么。气功是讲究从头上出了个小人(元神),小人再修,又再出个小人。佛法不如此,此为心外取法,佛教不是这样。众生有佛一样的智慧,但就是因有妄想、有颠倒执著。想的都是错的,还执著,还把错的抓住不放。这不好办了,所以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无碍智,则得现前。’】
就是这样。这一段十分殊胜。这一段论文,十方诸佛都放光;一切佛世界都天雨妙花;一切魔宫都震动。就像我们地球发生了唐山大地震,九级,魔宫都倒塌,魔王都昏倒在地,不可思议。
所以,一切神通,现在的奇异功能,均无法相比。神通太渺小了。阿罗汉的神通,能把太阳和月亮换个位。阿罗汉还是小神通,菩萨神通更大。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是佛神通。能直指凡夫的心。让凡夫见了自己的本性,就成佛,这是佛的神通。佛现大神通,直指:念法身佛,念的就是自己的自性。这和净土宗是结合的。观经的话:‘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在解放前夕,江西有个比丘尼,逝世之后火化,顶骨不坏,上面有四个字:‘心作心是’。圆彻法师已经有了此拓片。此是很殊胜的事。心作心是。是心是佛,是心作佛。你现在念佛,就是‘是心作佛’。你作佛这个心就是佛。此就与彭二林完全一致了。实际说,夏老师说,《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三部经是一部经。华严是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三本是一部经。
《弥陀疏钞》也是一上来就说:‘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常明,是灵明。非常彻,是洞彻。非常寂,是湛寂。恒就是常,又用常来形容恒,绝对的恒。‘非清非浊、无向无背’。没有清浊之分,也没有向背之别。‘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个真体,不可思议的,就是每一位的自性。所以弥陀疏钞、观经的宗旨和此论是一样的。这是‘根本’:‘体’和‘本’。
彭二林居士是造诣很深的居士,很稀有。其论非常透彻,斩钉截铁,不允许你模棱两可。我们知道念佛有四种,念佛法身,此处指实相念佛。法身就是实相。念佛法身是直指众生自性。什么叫念佛法身?不是要念一个什么咒?或一个什么?就是告诉你,众生自己的本性,你要是认识你的本性,你就是见到了佛的法身。念念不离自性,就是念佛法身。这就是直指:直接、究竟、最殊胜的成就。所谓成佛,就是成的这个。‘诸佛别无所证’,诸佛证得什么?另外没有什么证的,‘全证众生自性’,他所证的全部就是众生自性。此说直接了当,斩钉截铁。说证得什么?别的没有,就是在座每一个人的本性。佛证,就是证这个,成就这个。
自性是湛寂光明。清湛极了,一点尘渣都没有,清净极了。光明无量,遍周尘刹,此光明遍周一切刹土,一切虚空、世界,这也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为什么说我们众生是迷呢?就是迷了这个本性。自己有了这个本性,不能认识,迷了这个本性,这就是迷。觉悟了,证到了,就是佛。所以这个事情就是这么简单明了。一切法门,就都是为这一件事。底下引据经文来做证明。说这些话是根据圣言量,是佛说的,是诸大菩萨说的,这就有根有据了;就可以为人演说了,可以告诉别人了。把自己个人的见解随便拿来和人谈,时下很多人有此毛病。这是谤法。
引了华严两段,一段是如来出现品,‘菩萨摩诃萨应知自心’。一切大菩萨应当知道你们自己的心,佛教导菩萨第一句话就是此话。今天在座诸位也是菩萨摩诃萨,应当怎么样呢?应当‘知自心’。自心之中,念念之中,常有佛成正觉。诸佛菩萨在哪成正觉?就在众生的心念之中,我们不知道,所以是凡夫在迷。何以故?因为‘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一切如来都是不离这个心成正觉。佛的成就,就是知自心,如自心,证自心。当时华严会上诸菩萨摩诃萨的心是如此,一切众生心亦如是,那就包括今天在座的人了,每一个人都包括在内了。一切众生心,都是这样,‘悉有如来成等正觉’。在你心念之中,都有如来在心念之中成佛、成就正觉。你的心是‘广大周遍,无处不有,不离不断、无有休息’。我们的自心,没有断灭,没有停止的时候,在念念中常有诸佛成正觉。这是在华严会上释迦牟尼教导诸大菩萨的。当时说华严的时候,称为毗卢遮那佛,称为卢舍那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另一段话也是我常常引的,‘无一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没有一个众生没有如来的智慧、德相。大家听到点奇异的功能,就羡慕得不得了。我修了多少年,还没有什么,他一下就有神通,很奇异,很羡慕他。其实这算什么!咱们每一个人本来就有如来全部的智慧,如来的全部的功德。什么奇异的功能,九牛一毛,可以忽略不计。我们既有与佛一样的智慧,一样的德相,为什么不显现呢?为什么还在迷呢?为什么还胜不过烦恼?烦恼来了,例如有个老居士与街坊闹气,后来得病种种,烦恼还是胜不过。为什么呢?现指出这个原因:‘但以妄想、颠倒、执著,不能证得’。有妄想,就颠倒,你就错了,不知道是非。执著:碰到什么事就抓住了,沾著。这是我的亲人,那是我的仇人,我所讨厌的人,我怎么也不让他好。执著的非常厉害,不能平等。那么,就不能证得,就不能显现。‘若离妄想’,离开了妄想,一切智、自然的智慧、没有障碍的智慧,就现前。事情就是这样。此为前次所讲,很重要,所以今天再重覆一次。
上次我说,说这段话时,十方诸佛都欢喜、放光,一切天女都散花,魔宫都震动,因为此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是最殊胜的一件大事。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就是大事因缘。所谓‘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佛的知见;这不是众生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学者的知见,也不是任何宗教教主的知见,他们都没有。佛的知见,最平等,一切众生本来具足,但是妄想执著,不能证得。问题就这么一点点。到这里大家自然会问:‘这个妄想执著,我们怎么去啊!’,问题矛盾在这,焦点在这。我们跟佛一样,但是现在不能证得,不能证得,就是为了妄想执著。这个妄想我们怎么去啊?
【云何离于妄想。】
怎么离妄想呢?底下的话,大家要注意,就是彭居士极殊胜之言,是净土宗登峰造极的话,也是禅宗的登峰造极的话,也是密宗登峰造极的话。从密宗看,今天能听到这个话,等于毗卢遮那如来给大家做大圆满灌顶。怎么去这个妄想?
【须知一切众生颠倒执著,全是诸佛法身。何以故。】
此话易懂,但其意十分难懂。颠倒执著是什么?就是诸佛的法身。你不知道这个,因此,颠倒执著就把你妨碍了,不能证得佛的智慧,你认识了这点,那成佛就是时间问题了。时间也是虚妄。至于何以颠倒执著就是佛的法身?因为:
【颠倒执著常自寂灭故。】
这些颠倒,其常恒的本身就是寂灭,(涅槃就叫寂灭)。妄想,大家想一想,我这一念妄想从哪来?你能找得著妄想的来处?从哪来?你说我听听,从外面来的?从里面来的?从什么地方来的?从美国来呢?从广济寺这出来的?从心里头出来,你心在哪?找个地方我看看。你说不出来,无所从来。再看这一念妄想过去了,哪去了?它到哪去了?亦无所去,去处你也找不来。所以,一个妄想,就是一尊佛出现,如来啊,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这跟楞严的道理相通了。楞严应该读作‘首楞严’,此三个字是专名词,没有翻译,跟‘般若’一样,没有翻译。‘首楞严’的意思是什么?一切事究竟坚固。所以,楞严是经中之王,最难读的一部经,最深入了。一切事究竟坚固。这个坚固,就是不生不灭,都是常恒的,离开生灭的,究竟的,是坚固的。一切事,就包括我们所谓的善事和恶事等等。楞严这个道理,跟这可以相通。
《圆觉经》:‘一切众生本来成佛’,跟这里也相通。你虽然颠倒执著,可是你本来成佛。因为,这里说:颠倒执著也是佛的法身,而且《圆觉经》说:‘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杀盗淫三毒,戒定慧三无漏业,它们平等啊。
所以《维摩诘经》指示不二法门。一切相不二,把这个体会了,就入不二法门了。一切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一切事都是佛的法身,所以‘一切事究竟坚固’。你在这里还有什么分别对待?还有什么叫‘二’?当然入不二法门很难,但可以由此向不二法门趋近。若真正能够信、承担,就入不二法门了。
这个道理很难懂,引经据典,经上是这么说的,但是怎么去体会呢?密教大圆满里说:如我们在水上,拿个手指头在水上写字,在水上画画。(大家回去拿个脸盆,可以试一试。)脸盆中是水,譬如咱们的本心,清净的心。你在水面上写个字,就出了字形,这是事相。这个事相是水上画出来的,就同水上生波一样。波代表妄想,水代表本心。但是波不是另外一件东西,波就是水里出来的。所以,波就是水。波不是水,是什么?虽有波之形相,但它就是‘水’。所以,《资粮》讲这个讲得很深入,大家可以参考。但是,若是水很静的时候,可以照见月亮及一些形相。水乱动,这会什么都不能反映了。但是,它还是水,不是别的。这一点,我们要知道,它还是水。有波,波就是水。波代表妄,水代表真。妄就是真,就是真,就是法身。在水上写字,这说明什么呢?随处出生,随处消灭。写的时候,出一道,写过之后,这一道就没了。没有形迹,只是净水。
【于此信入,诸佛法身,无处不现。】
你要在这个地方能够相信、能够入门,那么,诸佛的法身没有一处不实现。所以,咱们有很多修四臂观音法的,四臂观音法大圆满偈:‘所见一切皆法身’。修这个法的人,今天听见了此论,可以增加信心,与此论是一致的。看见所有这一切都是法身了。禅宗有此话:‘青青竹叶,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的竹叶,一片一片的,那是什么?不是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佛的法身。一朵朵的黄花、菊花,都是般若,都是大智慧。所以,大居士庞婆说:‘百草头上祖师意’。各种草的头上,都是祖师的心意。祖师的心意,都在百草的头上。这些话都是同一鼻孔通气的。这些是无上醍醐。但是,一个不小心,它就变成‘毒药’。既然都平等了,持戒跟犯戒平等了。那我就专犯戒吧!淫怒痴、戒定慧具是梵行,那我的淫怒痴就不用息灭了。这就成为毒药了。应知:
【清净圆满,中不容他。】
一切事究竟坚固,都是清净、都是圆满,其中没有另外的东西了。你说另外有一个东西,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中就缺一块。佛的法身遍一切,说这个不是佛的法身,那佛的法身不就缺这么一块了。无处不是,而且是清净圆满,这里头不能有其他的东西夹杂。
【念念不迷,心心无所。】
实相念佛也好,念佛法身也好,是个什么境界?就是念念自心都不迷。你知道这一切,知道颠倒执著就是佛的法身,是消灭颠倒执著的最好的方法。就是这样,比你要去压它、消除它、抵制它,种种的办法,来的直接。所以念念不迷、心心无所。一心和一心之间是相续的,没有‘所’。这个‘所’字很重要。什么叫心心无所?我们坏就坏在‘所’字上。所以《楞严经》说:‘所立照性亡’。你建了一个‘所’,你能照见五蕴本空的本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7 | 显示全部楼层
就丧失了。就坏在这个‘所’字。‘因明立所,生汝妄能’,《楞严经》是说:因为看见了,觉得明净,有一个感觉,就有了对方,就成了‘所’,有所感觉了。同时也出生了一个能感觉的,就对立了,就矛盾了。所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就是消灭这个‘所’。
观音耳根圆通第一句‘入流亡所’。观世音菩萨能成观音菩萨,是耳根圆通。他耳根圆通不是去听声音,他反闻自性,他就入流,入法性之流,忘了‘所’。此‘所’是所闻。众生一切都有所。所就指你所闻、所见、所知、所证、所恨、所爱,都是所。入流,不听声音就忘了声音这个所,一步一步的深入———还有个所觉,有个所觉,就有能觉,还得除去。于是,空之,就有一个所空和能空,又是能所,对立了。还得消灭,空也得灭。灭,生灭都灭完了,寂灭就现前了,就忽然出生二种殊胜。上与十方诸佛同一慈力,下与六道众生同一悲仰,二种殊胜。忘所,这就是心心无所。现在许许多多修练,练这个练那个,得到一些境界,都在‘所’里头,他不知道,这不可能究竟的。有‘所’感觉,‘所’感受,所谓的进步,所谓的境界,皆是‘所’。
【从此起行。】
所以修行应是这样的修行,《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上四字是‘念念无所’,下四字是‘而生其心’。而且这样,心心不迷,念念无所,从此起行。
【具足大悲,究竟大慈。】
很自然的,大慈大悲的心就起来了。
【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
境界就如此。第一句,对于这个身,不去取著它、不去保护它、不去留恋它。众生就是迷惑。最初的迷惑就是见惑,见惑中头一件就是‘身见’。所以有个练气功的人,去见明真长老。明真长老头一句话告诉他,你要去身见。练气功的人都为身啦,修的是‘身’,身体怎么怎么样,什么脉通了,什么什么周天了,什么什么又头上出了小孩了。都是身啦!
‘于修无所著’,对于所修法,无所执著。阿罗汉不究竟,只证人空,没有证法空。觉得确实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证。只证得有余涅槃。但法执还不空,对于修证有所执。‘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此‘法’不是指修法的法,法是一切事。这两句就是《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一念一念相继,但是‘于身无所取’,第一步从这做起。你老爱恋这个身体,老想它活一千年,这就是执著,就是贪恋,就是有我。‘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到了无住生心,就是地上菩萨的地位了。
【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
通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圆教四十二位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十个位次,十一地是等觉,再上去妙觉,就是佛。经过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不离当念,因果圆成’,这又很难懂。顿教,是不离当念,就是这一念之心,刹那间可以成佛,哪里需要三大阿僧祗劫。不离当念,因果圆满;所修的因也圆了,所证的果也圆了。所以,至圆至顿。
怎么说不离当念就能证得这么些次第呢?从初住到十住,从初行到十行,从初向到十向,从初地到十地,四十个位次。到等觉菩萨,四十一个位次,再破一分无明,就成佛了。举一个例子,一摩天楼,一百层,一个人坐电梯,中间不下,一坐电梯到了屋顶。这人怎么样?他不离他的地方,对不对?在电梯里站在东南角上,他没有离开东南角,他一步不要动,可是从平地上了一百层楼了。可以不可以?不离当处,就因也圆了,果也圆了,他上去了。这个譬喻可以帮助咱们得解,他没有离开他的地方,可是他已经达到目的地了。从他开始的出发点到目的地,一步也不要动。从这个譬喻我们可以懂得,这么信入的话,当念就因果圆满。
【故曰才发菩提,即成正觉。】
这又说明发菩提心的重要。现在我们很多人修行已经注意到修持的重要,这很难得。知道修行的重要,所以,礼拜、供养、修持、念诵都很勤。但是,往往有人还不知道发菩提心的重要。华严经最强调菩提心:‘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才发菩提心,就成佛了。就是这话:‘才发菩提,即成正觉’。因为,当念就圆成,所以,他发心时,就是成佛时。华严之顿、之超、之离见、之不容易懂,就在这个地方。
我的话,大家都能懂。可是,这里头的意思,极深!跟我们脑子里的东西是格格不入的。我是说老实话。这个要慢慢的来,我们现在先仰信,什么叫仰信?《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是最高的经,经上是这么主张的,我不敢不信,就叫‘仰信’。慢慢再去修持,逐渐逐渐修习。真能信入,就进入圆顿门中了。
【如贤首品初发心功德品,广明斯事,如是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
《华严经》有一品专讲发心的功德。这样念佛有什么殊胜处呢?这样念佛,‘能于一切处见如来身’,就可以在一切处见到如来。下又引华严,(本论所引均出华严。现在连中国佛学院都不讲华严,部头太大。是最深入的一部经,大家有缘来接触华严,应当庆幸。)
【又如光明觉品,世尊放百亿光明,从此三千大千世界,遍照十方,乃至尽法界虚空界。】
百亿:一百亿,虽为数,但其本意,并不限于此数,极言其多。释迦牟尼佛从咱们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是一佛国土,一个太阳系(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可能说是小世界,现在感觉不行,大到银河或是才是一个小世界。因为它有个须弥山(太阳所绕的中心)。一千个小世界成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就成为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不是三千个大千世界,是由三个千连乘,多大。)这是释迦牟尼佛国土的范围。所以,宇宙之大,非咱们心量所能比量。释迦牟尼就从这个大千世界放光,遍照十方,尽法界、虚空界,都是佛的光明。
【而文殊说颂,教人离于有无一异生灭去来种种诸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是为入佛正信。】
什么叫‘正信’?正信两字很难。我们现在还是要增加信心。一步一步从仰信成为正信。资粮里引了截流大师劝发正信文。正信跟普通信,出入太大。此处‘正信’讲得很深入,要离于八样事情。离于有无(有或没有,有无差别之见)。色即是空,色也即是有,空就是无,色就是空,空也就是色。你这个有无就离了。一和异,诸佛法身就是不一不异。你要从它的体性说,是一;要从事相说,它就是异。故宫珍宝品里,金子打成种种的东西,解说员告诉你这些东西都是不一样的,这是什么佛的坛城,那是什么佛的坛城,这是什么佛,那是脸盆,都不一样。他说不一样很有理。他又告诉你这些东西都一样,都是金子做的,也很有理。所以,一样和不一样同时成立。说一样就是一,说不一样就是异。所以大家一和异对立的见没有了,离开了一异。‘去来’,法身遍一切处了,佛向哪里去,从哪里来啊?都是自身,在自身中,从哪里到哪里,这话就说不出来了。没有去来,也就没有生灭。本来就无始、无终。所以离开了有见、无见、一见、异见种种的见,离开这种见,‘遍一切处观于如来’,见如来在一切处,‘是为入佛正信’。
从前,有一个禅宗的公案,一个人在佛殿上吐一口痰,听到有人批评:‘这是佛殿,有佛,怎么在这吐痰!’吐痰的人就问:‘你给我找个没佛的地方,让我吐痰。他答覆了。遍一切处有佛,大殿外面没有佛?但是这个我们不能提倡在大殿里吐痰。不是这个意思。恭敬很重要,一切‘福’从恭敬生。平等中的恭敬,这恭敬是真恭敬。
【出现品亦云:‘诸菩萨摩诃萨,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这又可以举一个很好的例子。释迦牟尼佛上天给母亲说法了。回来的时候,大家迎接。有个比丘尼,就觉得:一排队,比丘尼要排在比丘后头,还有很多很多天王,她排得很远,很晚才见佛。她修的很好,她有神通,她变现,她就变现成转轮圣王,大家一看是转轮圣王,就推她最前头。佛一看见她,就呵斥她:‘你为什么跑到大僧前头了?’比丘尼对大僧要尊敬的,八十岁的比丘尼看到小和尚要嗑头的。(密宗相反,密宗女身一样成佛,法会上女众坐上座。所以佛教中男女还是平等的)。她就说:‘我愿意早见佛’。释迦牟尼佛回答说:‘你没有看见我,须菩提才先见我’,须菩提在哪?须菩提没来,须菩提在山洞里打坐。他也知道今天佛回来,他想是否去接,他想到:‘佛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我怎么接?’,他就没来。他没来,释迦牟尼佛说他见到佛了。此与论上一致,‘不应于一法一事一身一国土一众生见于如来,应遍一切处见于如来’。
【‘譬如虚空,遍至一切色非色处,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故’。】
空遍到一切色里头。我把茶杯拿开了,搁它的地方,马上是什么呢?就是空,谁搬来的?空,就在茶杯在这的时候,空岂不就是在这里?所以,空到一切色里头,空至一切色。色和非色的地方都到。但空又不是到或不到,非至非不至。你说,空怎么到的?这个‘到’字也用不上。它没有从哪来,但它也不是不至。但是,东西一搬走,这里就是空嘛!你说它不到也不行啊!,非至非不至。何以故?虚空无身啦,所以没有障碍。我有身就障碍,过不来了。我要无身,就可以遍一切处了、遍一切法。
【‘如来身亦复如是,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
所以,如来身就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咱们身上都有如来身。如果说咱们身上没有佛的身,佛的身就缺一块。不只是我们学佛的人,就是五逆十恶,他的身体全部也都是佛身。佛不能缺一块,遍一切处,遍一切众生,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也非至非不至。所以,如来虽然有身,也就是无身,不落二边。所以,刚刚说的见惑,第一惑就是身见,第二惑就是边见。不是有、就是无;不是这,就是那;总落在一边,这叫边见。如来身无身,不落二边。说身就有身,但有身就是无身,不落有,也不落无。‘遍一切法、遍一切国土,非至非不至,何以故。如来身无身故。为众生故示现其身’。所以夏老师会集的《无量寿经》云:‘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无生无灭,非过现未来,但以酬愿度生,现在西方,去阎浮提百千俱祗那由他佛刹,有世界名曰极乐,法藏成佛,号阿弥陀’。这一切是为救度众生而做的示现。
【又云:‘菩萨摩诃萨以无障无碍智慧,知一切世间境界,是如来境界’。】
他的智慧没有障碍,不会说这里我不通了。世界一切境界都能知,知道一切世间境界皆是如来境界。
【‘知一切三世境界、一切刹境界、一切法境界、一切众生境界、真如无差别境界、法界无障碍境界、实际无边际境界、虚空无分量境界、无境界境界,是如来境界’。】
许许多多这些境界,都是佛的境界。
【‘佛子,如一切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
我们知道世间的境界是无量,种种境界。譬如在座每个人每个人的境界都不一样,没有一个人跟另一个人是相同的。世间咱们这几个人就有这么多的差别,这么多众生,这么多种种,差别无量。世间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因一切境界即如来境界。
【‘如一切三世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乃至如无境界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亦无量。如无境界境界,一切处无有。如来境界亦如是,一切处无有’。】
无境界境界无量,没有境界的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前说这些境界都是如来境界。此处说这些境界无量,如来境界也无量。无境界境界是无境界,一切都没有,它没有境界,它无。如来境界也如此,一切处无有。所以,这又主张不落边见。所谓具足一切境界,佛也具无境界境界,无境界境界是一切处没有,如来境界也是如是,一切处没有。一切处没有,然而一切殊胜境界都出现了。所以,极乐世界常寂光,寂而常照。在寂,就什么都没有,但是,常照啊!出现种种的刹土。所以,理事无碍,在理上说,一切空寂;在事上说,可以为度生,出现无量无边的殊胜,种种的妙用。这才是佛的道理。引了经文,引了佛的境界的殊胜,一切处是如来,如来的境界如此的殊胜。
【何以故?以自心智慧本无障碍故。无障碍智慧即如来境界故。】
为什么这样?因为每个人的自心本来的智慧本来没有障碍。没有障碍的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我常说,佛就是智慧。这个话大家总觉得太简单,实际是如此。根本就是智慧。不要谈圆、顿教、华严等,我们就说唯识,这是大乘始教,这是共同的。众生就是要转八识成四智,把前五识、耳眼鼻舌身,转成‘成所作智’。咱们是前五识,佛就是成所作智。第六识是意识,咱们是意识,起分别,佛就成‘妙观察智’。第七识是末那识,咱们执我,老执持这个‘我’,佛就转为‘平等性智’,那就不是我了,平等了。第八就是阿赖耶识,佛就成为‘大圆镜智’。在众生就是八识;八识成为四智,就是佛。
所以这个智慧是根本。六度之中,般若如目,其余五度是瞎子。前五度离开了般若,都不能成为波罗蜜,不能到彼岸,只是布施、禅定,不是布施波罗蜜,不是禅定波罗蜜。有了智慧,才是布施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无障碍智慧就是如来境界,所以佛的境界就是无障碍智慧。
底下真实指出:念自性佛也就是实相念佛。
【此名念自性佛,亦名自性念佛。】
这样就叫做念自性佛。念的佛就是自性佛,也就是咱们所说的实相念佛,(念自性,也就是禅宗扣自性而参,扣己而参。)一是在念实相,一是实相在念,‘亦名自性念佛’,即是实相念佛。
【自性念佛者,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念自性佛者,无念外之佛为自所念。】
自性念佛是什么?没有佛外之念,能念佛。能念的这个念头,就是佛。没有佛以外的念头能念佛。所以说是自性念佛。念自性佛,怎么讲?没有自己心以外的佛,是自己所念的。你念的佛,就是你的自心,此念自性佛。这与夏老师《净修捷要》讲得一样:‘无量光寿是我本觉’。无量光、无量寿(阿弥陀佛就是无量光、无量寿),是什么?就是咱们的本觉。‘起心念佛、方名始觉’。发了心来念佛,才开始觉悟。你念的是什么?念的就是你自己的本觉。所以,始觉就合乎本觉了。所以我们修行始觉合本觉很重要。要有始觉,始觉需要合本,合乎本觉,始本不离就直趋究竟。究竟觉,就成佛了。
【不入此门,所念之佛终非究竟。以不识法身自性故,将谓别有故。】
不入这个法门,你所念的佛,终非究竟。为什么?因为不认识法身自性故。此就是《弥陀要解》,所作的《资粮》六信中的‘信自’。这个不信,信愿行者,信愿不具足。往生是决定于信愿,念佛的深浅决定你的品位。所以,信愿不足,念得再好也没用。印光大师赞叹蕅益说:释迦牟尼佛自己来给《阿弥陀经》写个注解,也不能超过《弥陀要解》了。这个话非印老说不出,别人不敢讲。此话很好,恰如其分。信愿不具足,念佛念得如铜墙铁璧,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很多人都犯这毛病,就是想念,省事;但不去检查检查信愿是不是够。老贪恋世间,愿是‘欣厌’,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老对娑婆世界留恋不舍,愿就不足。六信,顶多能信事,有一个极乐世界,有一个阿弥陀佛,念佛能往生,信到这。六信中,信事、信理、信自、信他,你信事、信他。‘他’信得很低。不是法身境界的佛,而是看成一个化现度众生的佛,不是圆满究竟的境界。当年在印度,有人见佛,只见黄面比丘;有人见佛种种光明、种种殊胜;有人见佛像块黑炭;这就是他自己的心量。念佛人信他的心量,就像当年印度人把佛看成黑炭差不多。这样念,信不足,愿也不足,如蕅益大师的话,念得风吹不入,雨打不透,也不能往生。
中国佛学院有学员告诉我:国清寺有一个和尚,他听到什么声音、风声、雨声等等都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他佛号念得很好,结果他早上上吊,吊死了。所以,大家知道信、愿不具足,不行。证明了蕅益大师的话。所以,我们大家要读诵大乘提高自己的信愿,也是发菩提心。《华严经》的话:‘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为魔业’。这一点很重要。
不知道法身境界,不知道自己的自性,所想到的佛,就受自己心量的限制。不知道自性,就不能信自。‘将谓别有故’;以为佛是离开自性,另外有一个。所以常说:‘心外求法,心外取法’,都是错误。
【入此门时,一念功德,过于虚空,无有限量。】
能入了这个法门的话,念一句,功德就过于虚空没有限量。《无量寿经》也讲:你如果达到一念净信,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往生极乐世界。这是很殊胜的事情。慈舟老法师讲《无量寿经》,做了个科判,他特别提出一个‘一心三辈’。九品三辈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慈老很了不起的事,他提出一心三辈。那不就是这个限量了,就是一念净心、一念净信,皆得往生。
一种是不入此门、一种是入此门。再引证古德的话。黄檗,临济的师父。目前中国禅宗都是临济的儿孙。临济向黄檗问法,三次问法,三次遭痛棒。后来到大愚禅师处开悟了。三顿棒子打得好。黄檗是一个了不起的禅宗大德,他有一部书‘黄檗传心法要’,是很好的书,佛教徒都应该看。‘学道(此道非道教之道,是指佛道)人迷自本心,不认为佛,于是向外求觅,(向外去找佛),历劫寻求,永不成道。’又云:‘著相修行,以求功用’。你著了相,在那里修行,要求得到某种功用;现在有人贪境界、求功用,想学功能,都落在此话中;其结果为‘皆是妄想、与道相乖’,跟道是相反的。这是黄檗的话。
唐朝高丽国的普照禅师开示:‘不觉自性’,‘若言心外有法’,一个人不知道有自性,就说心外头有佛,有佛在自心以外,自性之外还有法。‘坚持此行,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烧身炼臂、敲骨输髓’,(烧身烧臂供养,把头骨脑髓拿出来供养),‘刺血写经、常坐不卧’,(晚上坐不倒单,有人练不倒单,无济于事。不从心里头解决问题,都是从外面事相上著手。)‘一食卯斋,乃至转读一大藏经,修种种苦行’,这种人怎么样呢?能修种种无量的苦行,怎么样呢?‘如蒸沙作饭。(把沙子蒸了来作饭。)这些话很坚决,很明白,很透彻。‘只益自苦尔’,只是增加自己受苦。所以说,‘不入此门’不行啊!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第一段,这一段也就是谈《弥陀要解》的‘信自’,也就是四种念佛的念实相佛,实相念佛,所谓‘理念’。
【二念佛功德,出生诸佛报化者。】
由于念佛,念即忆念之意,忆佛念佛,忆念佛的功德。佛有无量无边功德,出生诸佛的报身佛、化身佛。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法身是最高的。成就了法身,就是最高的成就。从佛的法身出现报身、化身。刚才说念佛的法身,是佛三身中最高的、最根本的。底下怎么圆满呢?还要念佛的报身、化身。因为佛现报身、现化身,正是为了救度我们。报身有自受用身与他受用身。他受用身就是为了利他,化身更是这样。化身分两种:一种是应身,像释迦牟尼佛,正式成佛的化身。还有一种化身,如鱼篮观音,化成渔家的女孩子,篮子里还有条鱼,由于貌美,求婚的男子很多,她就陆续拿出《心经》、《普门品》和《法华经》,并说:‘谁能先背诵,我就跟谁结婚’。用这变化身来救度众生。
净土法门四种念佛: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持名,我们都知道。观像,是看阿弥陀佛像,眼睛里看著像,心里头也是这个像,这也是一种念佛方法。观想念佛呢?(密宗很重观想,就完全用心想念佛像和境界),《观经》详讲此法。一步一步的练习,日观、水观、一步步上去。所观的,就是报佛的依正境界。
而我们现在为什么不大力提倡《观经》,实因众生是很困难。《观经》告
诉我们佛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六十万亿条恒河的沙子的由旬,由旬是长度单位,一由旬约吾人四十里,所以佛有多高?念佛赞唱:‘白毫宛转五须弥’,此根据《观经》而来。白毫是旋转圈的,有五座须弥山大。太阳是围著须弥山转的,咱们围著太阳转。想想须弥山有多大?佛眼如四大海水,这个心量与凡夫相较,我们的心量很粗、很小、很狭隘,观不出来。又云:无量寿佛有八万四千相,(不是三十二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所谓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化身的相貌。但是报身就不一样,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对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放光作什么?十方世界念佛众生,佛光都会摄受;而且不舍,不放弃我们,不舍离我们。所以说,我念佛时,就是佛念我时。为什么你能念佛,就因佛也正在念你,正在摄受你,你能念佛还有什么畏惧?应该是无所畏惧,因为佛常放光在摄受;而且阿弥陀佛派二十五位大菩萨随时随地护持你。所以,就没有魔障。这一点大家要坚决的相信。
这就是观报身。《无量寿经》里说:上辈往生之人,临寿终时,阿弥陀佛,与其圣众,现在其前。就是报身佛来接引。中辈的人,阿弥陀佛化现其身,化身来接引。报佛、化佛随著众生的修行,都来救度摄受。所以,第二要念佛的功德,出生诸佛的报化身。《观经》观阿弥陀佛的报身如此的伟大、如此的相好、如此的光明、如此的慈悲。报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有八万四千光明。光明作什么?摄受我们,真太慈悲了。所以,要念佛的报化。
《往生论》中五念法门,即五种念佛:礼拜、赞叹、作愿、观察、回向,都是念佛。观察包括观想,忆念佛的功德,观像、持名都在其中。
【一切如来称法界量,现种种身,示无尽庄严,作无边佛事,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
佛是如法界的量,这个量是无尽的、无边的、不可思议的。如这个量,和这个量相称,来示现种种身。佛身也无量,也无尽,也究竟,也不可思议。示现了无尽的庄严。因为法界无尽,庄严也是无尽的。作无边的佛事:佛八万多相,每一相八万多好,每一好八万多光明。这个光明遍照十方、摄受众生,作无量无边佛事。这只是相好,一个方面,佛还有其他种种方面,所以佛作的佛事无量无边。这些事,以什么为体?而能有这样的示现?‘一以普光明智而为其体’。智慧,佛是什么?就是智慧。普:普遍,普贤的普。普光明智慧是其体,于是乎流现无量的身、无尽的庄严、无边的佛事。以下又引证《华严经》世主妙严品。
【如世主妙严品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其身充满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
佛的智慧入三世。三世指时间,过去、现在、未来。‘悉皆平等’,佛的智慧,大平等的智慧。‘其身充满一切世间’,佛所现的这个报身,这个身充满在一切世间。‘其音普顺十方国土’,所以‘佛以一音演妙法,有情随类各得解’。佛用一个音声,但不同的有情,不管是中国人,苏联人、美国人、日本人、非洲人都懂。不但人懂,畜生、猫、狗、蚂蚁都懂。只有佛才能做到。‘譬如虚空具含众像,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以这个智为体,好像虚空中包括了一切像,一切形相都在虚空当中。佛也如是。以普光明智为体,出生种种示现。‘于诸境界无所分别’,上面讲平等,此处讲无分别。这就是佛的智慧。我们众生就是喜欢分别、喜欢执著,只是这样、不能那样。往往自己有一个成见,我这个是对的,别的那个不对。这就跟佛的智慧不相应了。佛是平等的,没有分别。但佛不是糊涂,还是什么都清楚,只是没有爱憎在里头。我们就是分别心,这是我喜欢的,那是我不喜欢的,但佛是平等普度的。
【以此智不思议故,无分剂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为能具足如斯力用。】
因为此智不可思议,没有限度、没有边界、没有分剂,所以具有这样的力用。因为这个智慧不可思议、没有局限。这就是说,诸佛报化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以普光明智、佛的法身为体,而能够有这种示现,出现种种的报身的、化身的佛。首先把报化身佛的体———智慧,提出来。底下为了利益学人,预先防止我们的偏差,所以指出:
【在凡夫地,闻法入理,得根本智,苟不能依智起行,圆修圆证,堕于二乘声闻境界,诸佛大用不得现前。】
在凡夫的地位闻法,能信此理,信法身了,并得到根本的智慧,称为‘得根本智’,这就是‘开悟’的人了。凡夫做到这一步,在当前地球上应该还是有的,只是不多。凡夫闻法、通理,能够契入,得根本智,就是禅宗破初关,就是见一见法身。
所以,这个境界不是气功那些境界所能比的。它们都是可思议的、有限量的。我们这是离开言说、离开思量、离开语言、说不清、道不出、想不到、想不明白。开悟的人把他开悟的境界跟你说,你还是摸不著头脑。
到了这个地步,见法身,得根本智,已经很难得了。(根本智就是破本参,初明自已的心地。)得根本智,如果他不能依更广大的后得智、差别智来修行,来圆修圆证,他也就跟二乘一样,堕于寂灭。堕于此一境界:法身无为、无相,不会生起诸佛的这种大用:要救度众生,示现殊胜的报身,建立殊胜的佛刹。报身放的光明遍十方虚空,救度众生,现种种的化身像观音菩萨化身美女,让打鱼的人因求婚,而背诵经典,来度他们。没有利他的心,没有成就国土的心,不就跟阿罗汉一样了吗?所以说‘堕于二乘声闻’。外道以升天为其得果的究竟,佛教以升天为堕落。小乘以成阿罗汉为究竟,成为圣人,(阿罗汉是圣人,是小乘极果),但是从大乘教、一乘教来看,还是堕落。所以‘堕’于二圣声闻境界。(密教里,跟声闻众同住七天是犯戒的,因为他们不是大乘行者。)
【是故此经初会六品,全显如来果德。】
《华严经》在初会六品,《华严经》是七处说法,三处在人间、四处在天上。华严很不可思议。说时,第一是忉利天,第二是夜摩天,还有兜率天、他化天。在四个天上,说此经时,有几次法会呢?晋译华严是八会,唐译华严是九会。(本论依唐译。)初会一共有六品,完全说的是如来证了果位的功德。
【二会至八会三十二品,明进修阶次,直至菩提。】
二会至八会就有四会在天上说的,一共有三十二品,就讲阶次,一层层,从十住、十行、十向、十地,一直到成佛。
【总之不出六位因果,为令行者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不取偏空而严佛土。】
‘六位’是专名词,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佛等六位。从‘初住’起到‘佛’是六位。所以在华严里头,都在介绍六位的因果。为什么华严要讲这么多呢?就是让‘行者昭廓智境’。原有根本智,再扩大你智慧的境界。所以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佛家这么富、这么广,不读华严不知道。
过去为什么出现《华严经》,就是因为龙树菩萨,大智慧,有一天他觉悟了,觉知过去行为都不对,就出家了,很快的就把世间所有的佛经都搞通了。他就想,这佛教也不过如此,我都掌握了,我也可以当教主,再创个新教。所以一个人进步之后,往往会有叉路出现。龙王怜悯他,知道他的情况,请他到龙宫。有很多人不信,龙宫怎么能去?很多人还是唯常识论,不合常识的,他就不相信。对于华严、楞严都是从龙宫中取出来的,都是龙树菩萨的功德,他们不能信。龙树菩萨进了龙宫,读华严,这才真拜服了释迦牟尼佛。在龙宫华严经最少的一种,就是现在流通的八十卷,加上最后一品普贤行愿品,成八十一卷。
读了华严,就‘昭廓智境、穷诸行门’。他在许多的行门里头,从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不取偏空’。空是对的,但阿罗汉证的是偏空,而不是第一义空。第一义空,空有不分,空即是有,有即是空。‘而严国土’,他也要庄严佛土。不是依偏空而庄严佛土,就不是阿罗汉,而是大菩萨了。怎么能使得了根本智的人,不堕落成阿罗汉呢?华严正应此机。种种佛、种种功德、种种过程,让行者免于走上这一条弯路。免于作了阿罗汉之后,多少劫,还得发心,还得求菩提果。因为法华讲:那是化城,没有三乘法,只有一乘法。最后还是都得成佛的。他走了弯路,这样就让他走直路。
【而初会中普贤三昧一品,正显佛华严全体。】
初会之中有普贤三昧这一品,这一品正显明了佛华严的全体。佛是怎么样以他的功德来庄严他自己,最后成了究竟佛。这就是‘佛华严’的意思。这一品就显现了‘佛华严’的全体。
【经明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
经里面说:普贤菩萨入一切诸佛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个三昧叫‘毗卢遮那藏身’三昧,这里的藏身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如来藏,毗卢遮那藏身就是如来藏。
【此三昧者,依于法界,称性遍周,一切刹尘,普身示现,教诸众生不舍尘劳,繁兴大用。】
这个三昧依于法界为体,称法性,遍周一切,遍满一切,遍圆一切。‘一切刹尘’,大为一佛刹土,小为一粒微尘,都‘普身示现’。佛的身体都示现在里面,教导众生。不舍尘劳,而能兴起大用。此三昧是什么三昧呢?在一切佛土、一切微尘中,都可以现身,都可以教导众生,可知:这不是沈空滞寂了,而是‘繁兴大用’。
【随说世界成就品,说华藏世界品,以示净秽诸刹,一切唯心。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时无非佛事。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寻文自见。】
世界成就品里说华藏世界是怎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有香水海,有多少重世界,这个里头有清净刹土,也有浊秽的刹土。咱们这个世界就是秽土。丘陵、坑坎、有鬼畜和地狱,是一个不干净的国土,是秽土。极乐世界清净庄严,不但没有三恶道,连三恶道的名字都没有。一切都是微妙殊胜,是净佛土。华藏世界之中,有许多是净佛土,也有许多是秽佛土。
因为众生种种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为什么众生生到净佛土呢?因为他心净,为什么我们在秽国土呢?因为我们的心还不净。但是我们希望很快就要到净国土去,赶紧要从不净变成净。一切都是唯心。
‘唯能深入普贤愿海者’,普贤十大愿王,深入到普贤十大愿王,就可以知道一切处无非佛土。佛学院的学生想去五台,参拜文殊。其实哪里不是五台?这,就是五台。哪儿不是文殊?你自己,就是文殊。
所以纵横自在,大安乐。‘一切时无非佛事’。所见一切皆法身,一切事究竟坚固,连颠倒执著都是佛的法身。还有什么不是佛的法身,哪一处不是佛事。所以,‘举足下足无非道场’,你行走的地方都是道场。
所以全在当人,全在你自己。你是什么见,你就是什么境界,你就有什么行动,也就是你的下场。没有任何人来管你,都是自主的。地狱是自己走去的,不是任何人拉去的。抱火柱,谁叫你抱的?是自己抱的。看成一个美女,赶紧过去,就抱。啊!烧死了。烧死了风一吹就活,可是这教训完全就忘了,再看还是美女,还要抱,又烧死了。所以,众生就是很顽固,千生万死,不能觉悟。不是佛责罚人让他入地狱。《地藏经》里,佛拜托地藏,众生有一毛一尘的善根,就别让他入地狱。所以我念《地藏经》看到释迦牟尼佛跟地藏菩萨给我们托情时,老流眼泪。
此三昧品贯彻全经,可以称性遍周一切尘刹,度化众生,其中有净土、有秽土。能深入此愿海者,一切处无非佛土,一切事无非佛事。至于华严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五十三参)。
【至善财童子遍参知识。而德云比丘、解脱长者、裨瑟胝罗居士、俱以念佛一门而得解脱。】
善财五十三参。咱们是居士林,居士不要气馁。当然,我们对出家大德一定要恭敬,但是居士也不是要自暴自弃自馁。五十三参的五十三位善知识里头,在家人是多数,有国王、有外道、有居士、还有妓女,都是在家人。真正的比丘、比丘尼,在五十三参里头是次多数的,多数是在家人。
底下引了三位五十三参中的善知识。根据他们对善财的介绍,让咱们知道念佛报身、化身的功德。第一位介绍的是德云比丘。第二位是解脱长者,长者就是居士,年长、富有、德高称长者。还有裨瑟胝罗居士。三位中二位是居士,一位是比丘。此三位都是依念佛一门而得解脱。首先介绍德云比丘。
【如德云言:‘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信眼清净,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具清净行。往诣十方一切国土,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
德云比丘说:我得自在的解力,(我是比丘自称),而且是决定的解力;不是那些含含糊糊,自己也不大信得及,像是对又像是不对,不是决定的解力;而是自在的决定的解力。‘信眼清净’,对于物质形色的鉴别靠眼,对于事理方面的取舍靠信,可信才取,不可信当然舍弃了。所以‘眼’很重要。开悟之重要就在此。开悟了他就‘具眼’了,他就有眼睛了。我们也称智慧为眼,般若如有目,不然就如盲。如盲而领了一群徒弟在一起修行,就是古人所说:‘一盲引众盲,相将入火坑’,一个瞎子领著一群瞎子,大伙一块入火坑。所以要具眼,眼很重要。参方需具参方眼,参善知识,得有参方的眼睛,否则你参访谁呀?看教要有看教的眼,看什么书,各种注解很多。现在书多得很,尽信书不如无书。什么书你都信,还不如没有书。所以学佛、看教、参访善知识,都需要有眼。
德云比丘有决定的解,所以信眼就清净,眼睛很明很亮,明察秋毫,善能抉择,所以‘智光照耀,普观境界、离一切障’。看一切境界,不于境界中发生障碍。不是现代所谓的眼通、透视。此指一切都能知道它的根本、照见五蕴皆空。不是透视眼,看到你肉身内部,这眼还是糊涂眼,五蕴对他一点也不空。‘善巧观察、普眼明彻’,又是‘眼’,用善巧来观察一切,普看一切,故名普眼。又极明彻。所见一切都是法身,没有不是法身的。于是所行没有不清净的,由于有清净信眼,故能‘具清净行’。此一段就是念法身佛的境界。底下就念报化身佛了。
‘往诣十方一切国土’,到十方的一切国土去,去‘恭敬供养一切诸佛’。‘常念一切诸佛如来’,老在持念佛的名号与功德,于是‘总持一切诸佛正法,常见一切十方诸佛。’这一段就是念报化身佛。这不是阿罗汉境界。阿罗汉不知他方佛,他只知道三千大千世界中有释迦牟尼佛。他方世界无量无边的佛,阿罗汉不知道。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随顺法身,起于报化。法身无量,所感报化亦复无量。故下文云:‘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
‘我得自在决定解力’以下,即念法身佛也。‘往诣十方’以下,即念报化佛也。由于法身,流现报化身。法身无量,所感报化更是无量。德云比丘说:‘见于东方一佛二佛十佛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如东方、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由于随顺法身,由法身就起了报身、化身,法身无量,所以它能流现报、化身亦无量。德云比丘到十方看佛。在东方,见多少佛?非是数量所能说得出来。东方如此,南西北方四维上下都是这样。
【是名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诸佛别无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
所以,常念报、化佛的功德,礼拜恭敬,忆念、赞叹、总持诸佛的法,这叫做‘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这是个什么法门?就是忆念一切诸佛的境界。忆念:老记著。念:想念。亿念诸佛的境界和智慧光明。
‘诸佛别无境界’,诸佛另外没有什么境界,‘唯以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这又把刚才说的话重覆加深了。诸佛没有别的境界;唯一的就是用智慧光明,随顺众生而作佛事。适合众生的根器,你所需要的、你所能接受的、你所能修行的,来告诉你、教导你、接引你、为你作佛事。所以,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大方便都在其中。这就是因为是智慧光明。有这个智慧光明,就可以知道众生种种的根,可以因你的根而救度你,这是为什么?只为佛是大慈悲。既是大智慧、大慈悲,这么作不就是大愿力吗?菩提心是什么?就是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的结合。所以,我们要想成佛、要发菩提心。要求智慧、要增长我们的慈悲、要发大愿。三个融合为一,不是三个东西拼成的,而是融合成一体的。
【此念佛人亦复如是。由信解具足故,能入佛智慧。由观行具足故,能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唯藉缘因得显发故。】
念佛人也是如此。由于你信解具足,一部《华严经》讲的就是‘信、解、行、证’。具足信解,最重要。首先是个‘信’字,所以信字上,我们必须要深入。深入这个信,还有一个很要注意的事,就是要‘破疑’。《金刚经》赞云:‘破疑生信、绝相超宗、顿亡人我解真空’。破疑:有疑惑要把它破掉,不要听任它存在。要主动,要作努力。那些地方有怀疑,要把它破除。破疑,疑与信是对立面,疑破了,信就生长了。
所以,信解二者,有时是不解不能信,有的时候是不信不能解;这两个可以互相促进。因为你信了,你就可以理解了。因为你理解了,你就真信了。就这么循环,这么增长。信一点,多理解一点;多理解一点,更信一点;更信一点,更深入理解一点。这就对了。信解具足的时候,就怎么样?就入佛智慧。就进入到佛的智慧,不要小看它。
‘由观行具足故’,你的作观、你的行持具足,你就可以见佛光明。‘智慧光明,不从人得’。智慧光明不是别人给你的。‘唯藉缘因得显发故’,智慧光明是靠缘因,才能够显发。
‘缘因’二字又是一个名词。我们讲三因佛性: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此处‘缘因’,即缘因佛性之‘缘因’。正因佛性就是众生本有的佛性。譬喻像木头里有火。古人钻木取火后,人才吃熟东西。木中有火,譬喻人中有佛性,就是正因佛性。
什么叫缘因佛性呢?木头有火,这桌子为什么不自己烧起来?必须得钻,它才出火。所以要有缘因,这‘缘’字,要有外缘。所以就是‘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你本来有性德,你必须修德有了功效,你本来的性德才显现。所以依靠缘因。
缘因钻而火出,达到目的了,火出来之后,木头也烧光了。一切了了,了因佛性。此譬喻很好。木中有火,是正因佛性。钻木取火,缘因佛性。火出木头也烧完了,了因佛性。这才究竟。
此处说明,智慧光明不是谁给你的,是靠了缘因。缘因也可能由于某人的启发、某人的帮助。但是,总之最后是通过你自己。这个缘因,靠缘因,你得修,修德有功,就能显发性德。
【下文又开诸大菩萨三七念佛门。尽于十方三世及一一毛端量处,念念佛出世,念念佛说法,念念佛灭度。一以自心无边智行而为其体,本具三身。一念相应,名为念佛三昧。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
十方:空间。三世:时间。一切时间,一切空间,每一个小小毛头里,一念一念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都有佛示现灭度。所以小的说法从来没有间歇,众生只是不闻。这一切,十方三世甚至一个小毛端的地方都有,一念一念间都有佛出世,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说法,一念一念之间都有佛在灭度。都是以咱们的自心及其所有无边的智慧和行持为本体。
‘本具三身’,咱们一个人本来成佛,此《圆觉经》的话。本来就具足三身,这就根据圆觉,本来成佛。一般说本具法身,修了之后,才能成就报身、现化身。《圆觉经》、《华严经》、最高的圆顿教,则言三身本具。‘一念相应’,自己的心念与此本具者一念相应,这才是密宗所谓母子光明会的正确含义。
相应是什么意思?打个比方,一台电视机把它调好了,发射台的节目就传到你这里来了。调好了,就是你的电视机与发射台相应了。调不好,什么也没有。没有相应,慢慢调,不著急,电视机没有坏,坏了则一点声音、一闪光亮也没有,电视机没坏,发射台也在发射,就是没相应。一但相应了,什么节目都来了,相隔万里如在目前。
一旦相应,这叫什么,叫念佛三昧。你本身就具有三身的佛,你现在能够念念之间相续,有一念跟本身的三身佛相应,就开始入念佛三昧。
念佛三昧为什么殊胜呢?‘入此三昧门,即能遍摄一切诸三昧门’。华严讲了无量无边的三昧,只要入了念佛三昧,这些三昧都摄在里头。不需要像王龙舒居士,自说的,在念佛号,还要念多少多少亿阿弥陀佛,因为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一念相应,念一佛就是念多佛。入一个三昧,就遍摄一切三昧。所以,我说过我们研究这个,华严,经中之王。《华严经》讲念佛,讲种种三昧,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这是王中之王、宝中之宝。我们要重视。
以上是德云比丘的无上开示。下面是第二位解脱长者对善财的说法:
【又如解脱长者言:‘我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
解脱长者讲我能够入什么呢?又是一个法门,他能够进入‘出如来无碍庄严解脱门’,也即进入这个三昧,如来没有障碍不能局限,无有穷尽的庄严与解脱的法门。
【‘见十方各十佛刹微尘数如来,彼诸如来不来至此,我不往彼。我若欲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随意即见。我若欲见旃檀世界金刚光明如来、妙香世界宝光明如来、莲花世界宝莲花光明如来、妙金世界寂静光如来、妙喜世界不动如来、善住世界师子如来、镜光明世界月觉如来、宝师子庄严世界毗卢遮那如来,如是一切悉皆即见’。】
参见十方无量无边如来。彼诸如来不到我处,我也不到彼如来处,可是我就见到佛了。我要见安乐世界阿弥陀如来,想见就见。其他很多很多世界与如来,都是愿见就见。
【‘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知一切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知一切佛所有色相,及以自心,悉皆如幻。知一切佛及以己心,悉皆如响。我如是知,如是忆念,所见诸佛皆由自心’。】
这一段很深入。如果说所现的一切佛都是如梦、如响、如幻,这还容易懂。现长者说‘知一切佛及以我心,悉皆如梦’。这‘我心’,不就是法身吗?从法身流现出一切诸佛,诸佛都可说是显现;那么,法身是真实,称为‘真如’,称为‘实相’。这个我心,应是真实,怎么也如幻了?从下一句‘诸佛犹如影像,自心如水。’可以深入。自心像是水;佛,像是水中现出的月亮,是水所现的影像。诸佛是自心所现,如水现出月亮,月亮是所现,水是能现。能把它现出来是谁?是水,自心就像水,诸佛如影像。自心是能现,佛像是所现。在有能有所的时候,能和所是对立的,是二,所以都是幻了。
在禅宗可以体会这个道理。唐朝肃宗皇帝问南阳忠国师:‘如何是十身调御?’,国师回答:‘檀越(施主)踏毗卢顶上行’(即是你应在毗卢遮那佛的头顶上行走)。皇帝说:‘寡人不会(我不能体会)’国师说:‘莫认自己清净法身’。正表禅宗要超越法身,叫做法身向上事。禅宗称初开悟为到法身边,破重关就安住于法身。还有第三关,是法身向上。重关是安住于法身,宗下叫做陷入法身量中。法身向上才能见与佛齐,(知见才能与佛看齐)。禅宗三关齐破的人,他的见和佛见是一样。到了向上一路,(从法身还要向上),这是一件大事,是大志气人做的事。我们往往一点点就满足了。所以国师说陛下应该在毗卢遮那佛顶上行走。法身向上,这不是语言文字所能表达。所以自心现一切佛的影像,一些影像以及能现的身心,悉皆如幻如梦如响如影。禅宗的法身向上,与密宗大圆满相通。所以,密宗在毗卢遮那佛上又添了一尊佛叫阿达尔嘛如来,就是表示法身还有向上事啊!
【所谓无碍庄严解脱者,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而亦不坏梦幻诸境。若不入此梦幻法门者,便如舍利弗大目犍连等在逝多林,不见如来神力境界,以善根不同故。】
什么叫无碍庄严解脱呢?是离一切相,成一切相,总是不落两边。离一切相又能成一切相。与法身无相、亦无不相、能现一切相是一个道理。离一切相,成一切相,虽然如梦如幻,但也不坏梦幻的境界。所以永明大师说:‘建立水月道场、大作梦中佛事’。就是梦中佛事,不坏梦幻之境。如果不入这个梦幻法门,也就是沈空滞寂,不动了,无为了。
就同舍利弗、大目犍连当年在法华会上一样,对于会上种种的佛的说法、种种的佛力变现、多少大菩萨成佛、多少人证菩萨,这种殊胜的事件,舍利弗、大目犍连同瞎子聋子一样。所以,这部经现在大家听不懂,是很当然,连阿罗汉都跟瞎子聋子一样。我们能够听一遍,能听懂一点就是好的。有很多道理确实很深。
我们为什么要不坏梦幻境界呢?就是免得像他们阿罗汉一样,当年参加法会,如聋如盲。佛说法华的时候,很多大阿罗汉痛哭流涕:‘如何一法中,而不知此事’。在一个法里头,一直跟著佛,佛始终说的是这个法,这些人就不知道,如聋如盲。下为第三位。
【又如裨瑟胝罗言:‘我开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三昧名佛种无尽。我入此三昧,随其次第,见此世界一切诸佛。所谓迦叶佛、拘那含牟尼佛、拘留孙佛、尸弃佛、毗婆尸佛、提舍佛、弗沙佛、无上胜佛、无上莲花佛、如是等而为上首,于一念顷,得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
第三位裨瑟胝罗居士,他说我开了旃檀座如来塔门时,得了一个三昧,叫‘佛种无尽’。我入了这个三昧,就见了这个世界的一切佛,从迦叶佛到种种佛。我于一念之间,能见百佛千佛百千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这又是一位普劝念佛,因为普贤愿行无尽,于是念佛无尽,佛种无尽。底下就是彭二林的解释。
【此佛种无尽,皆由普贤愿行所生。盖普贤愿行,俱以四无尽句而得成就。所谓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是则佛种无尽。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佛种无尽是为什么呢?就是由普贤的愿和行。(普贤十大愿王大家都很熟悉),由于普贤的愿和行,具有四句都是无尽。‘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愿乃尽’。要虚空界没有了、众生也没有了,众生业也没有了,众生烦恼也没有了,我愿乃尽。当然这些都不可能尽,于是我的愿就无尽。普贤愿具有这四句,这些都无有尽故,所以佛种无尽。入这个三昧就是佛种无尽。因为虚空无有穷尽、众生无有穷尽、众生的业和烦恼都无有穷尽,所以佛种无有穷尽。
‘故曰我知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没有佛般涅槃,走了,离开我们。最好的例子就是隋朝智者大师,读法华药王菩萨品,药王菩萨焚两臂,经曰:‘是真精进,是真供养’,读至此时,看见印度灵山一会,释迦牟尼佛仍正在说法,大会的诸大菩萨大阿罗汉,种种都在座听法,这个法会俨然未散,还在进行。谁般涅槃了?因为咱们是从生灭心所生见,说释迦牟尼佛般涅槃了,智者大师说俨然未散,法会还没散呢!所以经云‘十方一切如来毕竟无有般涅槃者’,就是如此。
大家也知道,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般涅槃,继任者是观世音菩萨,但是要知道这都是示现。对于很多念观世音菩萨往生的人,他在极乐一定时间之后,阿弥陀佛就示现般涅槃了,观世音菩萨就成佛了。对于念佛往生的人,那阿弥陀佛还照样在极乐世界是佛,没有般涅槃。这都无碍。各各所见不同。在同一个地方,各各的法界是不一样的。你就坐在我旁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你就见观世音菩萨成佛,我就见阿弥陀佛还没涅槃:没有妨碍。只许阿弥陀佛涅槃,才有观世音菩萨补位,是众生的情见。这都是经上说的,不是我说的,这点我顺便说一说,免得大家担心,怎么阿弥陀佛还般涅槃?‘十方诸佛毕竟无有般涅槃者’。
【是知诸佛报化,该一切数,如阿僧祗品说。穷一切时,如如来寿量品说。遍一切处,如菩萨住处品说。】
‘该一切数’,诸佛的报化,一切数都包括在内,这个数目是无法说的。这个是《华严经》阿僧祗品说的。‘穷一切时’,遍一切时间无有穷尽,此如来寿量品说的。‘遍一切处’,佛的报化身遍于一切空间,是菩萨住处品说的。佛所现的报化身是如此,‘该一切数’,广大不可说;遍一切处,无处不有;穷一切时,任何时都不要担心,处处有佛,时时有佛。大家都是佛,佛就在这里。不然怎么叫遍一切处,穷一切时。就是当前这时候,释迦牟尼佛没有涅槃,不但在印度,就在我们这里。五台也就在这里。不是非得到山西去找五台!
【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生灭一如,尽未来劫无有间断。】
‘如是念佛,二际平等’,真谛和俗谛都是平等的。‘生灭一如’ ,什么叫生?什么叫灭?都是如。‘如是我闻’,也就是‘我闻是如’。就是一个‘ 如’字,‘如’字非常重要:‘生灭一如’,‘如’字很妙,不一不异,‘如’就是相同。说两弟兄长的一模一样,如同一个人一样。不是两样人才说是一样,说是‘如’,就不是从‘二’出来的。两个人一样,既是两个人,便又不是‘一’。一和不一,都包括在‘如’字。生和灭就像水上划画,当处生,当处灭,生时就是灭时。所以说‘生灭一如’,这样念佛就一切平等,离开生灭了。‘尽未来劫无有间断’,这样念佛,没有间断,诸佛不涅槃。这就是大成就的境界。没有间断,便无生灭。
【三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者。】
念名字,我们都知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是个最胜的方便。我们的本师是释迦牟尼佛。忆念本师的功德,遵崇本师的教导是首要的。本师叫咱们念阿弥陀佛,所以我们要听话。第三就是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越来越亲切了,越来就用得上了,前头难一些,深入一些。‘一历耳根,永为道种’,就是我不管它能明白几分,只要一进耳朵,永远成为道种。这一点是肯定的。在座各位每一人,不管是多是少,殊胜的《华严经》,殊胜的三昧都历了耳根,大家可以得到很大的法益。
此论所显是《华严经》的精华。《华严经》是经中之王,当时说法时,连大阿罗汉都听不懂,因此,我们凡夫要想完全能懂是很稀有的。所以,有不懂的地方是很自然的;但是‘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从咱们耳根过一过,永远成为极殊胜的道种;因为,它是经中之王。这里面我们总多少能吸收一些,这都是醍醐,都是稀有。不要为还有些不懂感觉不满,而应该认为能得到一点点启发,都是最殊胜的启发。我自己也是这样。
问题越说越集中了,第一是念佛的法身,第二是念佛的报化身,怎么念呢?我们就很难体会了。是殊胜,是好,但是如何下手呢?第三,就谈这个问题,直指了。第三是念佛名字成就最胜方便。怎么念佛的法身呢?怎么念佛的报化身?念佛的名字。大家就觉得亲切了。‘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等等,都是念佛的名字,我们很熟悉。念佛名字就是最殊胜的方便。把念法身、念报化身的功德全都包括在里面。就是日常很熟悉很亲切的方法,就是最殊胜的方便。
‘方便’要深入解释,还有很多话。用最通俗的话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我们要度众生,要取得成就,我们要得到一个‘便利’的方法,要有个法子,否则众生怎么得度啊?法子要便利。比方说有人得病,有人说赶紧飞到美国去,那有个好大夫,设备最好,可以治你的病。但是一般老百姓怎么能到美国去啊?要办护照,要多少美金的旅费,要大量的医药费,此方法行不通。就跟没有一样。比方,街道有个大夫,他是老大夫退休,专治你这病,就在你旁边不远,这就方便了,医药费很低,出门不远也就到了。这就是‘方便’。念佛是最殊胜的方便,一切方便之中没有比这个更好的,最殊胜的。特殊而胜过一切,就是殊胜。
所以,往往历代的祖师、历代的大德,把殊胜的、便利的方法传下来了。我们要是知道这个提法之后,我们对于念佛名字的体会就深入了,念佛就亲切了,念佛的功德也就殊胜了;因为一个人的理解力和心境都不同了。
【夫法身无朕,假于名而法身显矣。报化无边,缘于名而报化该矣。】
‘朕’:朕兆,迹象。法身没有什么迹相,没有什么踪影可以找,没有什么形相可以去摸、去抓、去看。法身就是这样,抓不著、摸不著、看不见,没有一切踪迹。但是假借这个名字,名以召德,法身就显现了。南无阿弥陀佛,这一句就是佛的法身。你念这一句的时候,佛的法身就显现在这一句之中。所以它是最胜方便。本是不可捉,不可摸的,但是假于这名字,法身就显了。所以名字很有关系。瓦匠在房上,要瓦刀,底下人就把瓦刀送上去了。要泥,泥就上去了。要水,水就上去了。名字就是召实,念这名字法身就显现了。
报化无边,无边的报化身,广大得无穷无尽。但是你就因为缘此名字,一切报化身都概括进去了,报化身都在里面了。缘于名而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全概括在名字里头了。此论做得很好,一步一步紧凑。念法身功德无量,念报化身功德无量,怎么念?一句名字,法身就显现了,一切报化身都概括在里头,无量无边的报身、化身都概括在里面。底下引证《华严经》的经文。
【须弥偈赞品:‘宁受地狱苦,得闻诸佛名;不受无量乐,而不闻佛名。所以于往昔,无数劫受苦,流转生死中,不闻佛名故。’但闻佛名。已植胜因,何况数数继念。】
这首偈说为什么我们知佛名字,念佛名字?说得很深刻。我宁可受地狱的苦,而能听到名字。我不愿意享受种种的无量的快乐,而不闻佛的名字,不知道佛法。这跟一般人的思想完全不一样,一般人都贪图眼前的乐。我宁受地狱之苦,地狱之苦:一人亦满,多人亦满。自己就遍满地狱,处处都有自身在受苦,无停止的在受苦。受刑死了,冷风一吹就活,活了再受,受了再死,死了再活。偈说我宁可受这样的苦。可是现在有的人念佛,碰了一点不如意的事,得了,不念了。但偈中这个精神是:宁受苦得闻于佛名,不愿意受种种享乐而不闻佛名。天上快乐,但是很难闻佛名,修福的机会又少。天上都很享乐,都很好,救人作功德的机会难得。
所以,往昔无数劫,我受苦,在生死中流转,为什么?就是因为没有听到佛名字。佛的名字很难得闻。证到阿罗汉,只知道咱们这个世界有释迦牟尼佛。若不从释迦牟尼佛闻法,不知道他方佛。那是释迦牟尼佛告诉他们,自己不可能知道。所以,这一段说的很深,由于目光远大,看到三世因果。无量劫来流转,就是因为不闻佛名。所以我宁可现在受大苦,希望解脱。只听见佛的名字,就是‘已植胜因’,(种了很殊胜的因了),‘何况数数继念’,一念一念相继呢?
【如文殊般若经云:‘欲入一行三昧,应处空闲,舍诸乱意,不取相貌,系心一佛,专称名字,随佛方所,端身正向,能于一佛念念相, 续,即是念中能见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何以故?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亦与无量诸佛功德无二。】
引证大智慧文殊菩萨。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所以大家朝五台,求智慧。智慧非常重要。文殊菩萨特别提倡念名字。大智慧的菩萨,才能体会到这。文殊般若经说,欲入一行三昧。一行,就是不二的行,不是又修修这,又修修那,又惦这头、又惦那头。很多人念著佛,心里还惦著道教,惦记著气功,种种种种,都是心里不专一。‘一行三昧’,没有夹杂,很纯一。
要入一行三昧,什么叫一行三昧?怎么样去入呢?入的办法就是‘应处空闲’,你应该把空的时间抓住,利用空闲的时间,今天歇班就是空闲时间,不要去遛市场,东转西转。找个安静的地方好好的‘舍诸乱意’。空闲的时候,你坐下来,把乱七八糟的思想舍开,不要心猿意马。‘不取相貌’,取相貌也就是观想,一行三昧不取观想。观想功德很殊胜,但是比较难。观想要求在定中,才真作观。心中不定,就观不起来,观不清楚。这是一行三昧,根本不取相貌,不要观了。‘系心一佛’,就把心集中在一个佛上,不是一会念这个佛,一会又念那个佛,一会想往生,念阿弥陀佛,一会又有事想求观世音菩萨,一会又想财多,又念两句财神咒,这就不是系心一佛。真正闭关修净土的人,只供一尊佛,就供阿弥陀佛,专一。‘专称名字’就念名字,就念名号。可见大智文殊,专主持名。‘随佛方所,端身正向’,净土宗主张面西,这是文殊菩萨教的。随著佛的方向端身正坐。这是为什么?这也为了使人摄心。有人问过善导大师,你干嘛要指方立向?不是执著吗?大师答:现在凡夫,指定方向,他心还不专呢!你不给他指定方向,那他心里头更专一不起来了。所以,就是要指定方向,佛在那方,就冲著那方,心身都专一了,就是这一个心了。
‘能于一佛念念相续’。能于一个佛一念一念相续了,你就能在念念之中见到三世一切诸佛。所以这是最胜方便,这个事谁都办得到。谁都有空,坐下来,杂事不想了,就念一个佛,老念,就这样念佛,能见三世诸佛。(能够见到不等于说一定见到。你到底舍乱意舍得怎么样?能是有此可能,你要是这些条件都合了,决定能够做到。)
为什么念一佛功德无量无边,跟念无量无边诸佛的功德没有两样?这又是华严的道理,一就是多,多就是一。这里头没有分别,龙舒净土文,说要念多少多少声阿弥陀佛,不必这么兜个圈,念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念无量无边的阿弥陀佛,不但是阿弥陀佛,一切佛都包括在里头了。一就是多,是华严的道理。所以,华严是殊胜难懂。大包括小,须弥山包括芥子,都懂。芥子包括须弥山,这就不好懂了。多里头有一,无量中有一,一里头包括无量,包括无穷大,包括一切数,一里头有多,这又不好懂。多少万年里头有分有秒,一秒钟里,有多少万年,这又不懂了。这都是华严的道理。因为用现在科学的话来说,空间、时间、和物质都是由于众生的错觉,是爱因斯坦的话。那有什么不可以?大的包小的,小的不能包大的,都是由于你的错觉,大小的概念,就是错觉。时间有长有短,是错觉。有物质,都说物质是现实的,科学家现已认为,物质是错觉。
所以这一段很好,引了大智慧文殊的教导,有人认为念佛很浅,谁都会念,这是愚夫愚妇的行为。那么文殊菩萨你能说他是愚夫?所以,我们是遵崇了大智慧的教导。净土宗就是持名,密宗讲持咒。诺那祖师说,一个修行人有两件事情不能忘掉,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不能忘:一个是本尊咒,一个是你的种子字。至少要有一个不能丢掉,随时随地都得有,都是一个道理。最殊胜的方便之门,大智慧的结晶。
【阿弥陀经亦以执持名号,为往生正因,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
又引证《阿弥陀经》。《阿弥陀经》讲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念阿弥陀佛得到一心不乱,决定可以往生。(达到理一心,生实报庄严土,分证常寂光土;达事一心,生方便有余土;未证一心而信愿深切持名念佛者,生凡圣同居土)。故知名字功德不可思议。底下又引《华严经》两段文。
【又如兜率偈赞品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以佛作为境界,我就专念这境界。心要住一个境,有了心,相对就有个境。佛就是你相对的境,你专念这一尊佛。不是念这么一句,又念那么一句。现在许多人喜欢杂,学了一个又学一个,这种方式不能专一。专一才能熟,东练一练,西练一练,什么都练一练,你就是什么也不熟。若能专念,而不休息,‘此人得见佛,其数与心等’ 。
【贤首品云:‘若常念佛心不动,则常睹见无量佛。若常睹见无量佛,则见如来体常住’。】
若时常念佛,自心不动,则常常看见无量的佛。念佛心中不动不摇,这个境界又高了。这个念佛心中,如如不动,就可以常看到无量的佛,没有数位所能表达出来的那么多的佛。常常看到这么多的佛,你就可以见到如来本体是常住的。
以上一大段都是说明念佛名字为什么是最胜方便。佛的大慈大悲就是要给众生一个方便的方法,得到救度。不是要你到美国找个名医,告诉你那个方法,跟没说一样。底下就要进一步讨论,华严这两段偈子有不同啊。一个说是有数,所见佛的数跟心里念的数相等,一个说是无量多的佛,这两个差别在哪呢?
【前偈论持名,故言数。后兼报化以彻法身,故言无量。虽然人知有量之数,而莫知离量之数。知即数之名,而不知离数之名。知离数之名,故终日念而未尝念也。知离量之数,故念一佛而即遍摄一切佛也。】
头一个偈子只说持名,有念而念,念佛一句句念,所以没有离数。后头心不动,虽然念而心不动,虽然念而离念,即念离念,念而无念,心不动;这种情形,就从报化兼彻到法身了,所以说无量。见佛无量,并且佛是常住。所以,人所知的是有量的数,而莫知离量之数。有的人计数,一天念多少,不见得他一直在数量里头,他念的时候他能够离开数量,他也就离开量了,也能见无量了。人都知道有在数量之中的名号,‘而不知离数之名’,这个名号没有数量,它就是法身,法身有什么数量?
所以念佛就有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念佛的好处,就是从持名念佛,最容易的方法,最殊胜的方法,谁都可以做的方法开始,不知不觉,你可达到实相念佛。实相念佛时,你就离开了数位。念佛的名字,也是离开了数的名。你知道离开数的名号,名号不可以数量计,故终日念而未尝念,所以整天念佛仍没有念。这与《金刚经》的话一样:我度尽了无量无边的众生,都入涅槃,而没有一个众生是我度的。这都是般若。即念离念,你掐数珠,也可以即念离念。那个是形式,主要是终日念而未著念佛之相也。‘知离量之数’,念佛的时候,知道这个数是离量的,你念一个佛,就是念一切佛。
这就把华严里的两个偈,一个有数,一个无量的原因说出来。一个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持名;一个是心不动的持念。《弥陀要解》云:‘从事持达理持’,先就事念,不知不觉变成理念。离量离数,就是理念,也就是实相念,也即念实相。能念所念皆是实相,故云‘即凡心成佛心’,就你这个凡心成了佛心。
【如随好光明品云:‘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亦复如是,自说是佛,不著于我以及我所’。】
如随好光明品中,佛说:‘如我说我’,佛自己也说我,说法时说‘我’,‘我为法王,于法自在’,我是法中之王,一切法中我自在无碍。说‘我’,可是‘而不著我’,他思想里不像咱们似的,有个‘我’。但是不可以没有这个假名,不然怎么说话呢?只好说我。说我,佛心中是离了我的。佛不著我,也不著我所,没有什么是属于我的,这是我的财产、我的眷属、我的房子、我的汽车、我的名誉、我的地位、我的官衔、我的个性;很多人把我的个性看得很高贵,其实这都是我、都是我所、都是我相,都要破,都要丢干净才好。‘如我说我而不著我,不著我所’,一切诸佛都是这样。都自说是佛,但不著于我,也不著于我是佛。若念佛人也是如此,不著于我,也不著于佛,这样念就是念实相佛、实相念。所以,见佛是无量的。这不是说得很高玄了吗?究竟怎么下手呢?下面彭居士这一段说得很好。
【然初入此门,必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自一而万,自万而亿,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如月在水,月非水内。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如是念佛,名字即法身,名字性不可得故。法身即名字,法身遍一切故。乃至报化不异名字,名字不异报化。亦复如是。】
‘初入此门,必依乎数’,你理解的应当高,真正下手的就应当很近,要真正做到。先要重视这个‘必’字。是一定要,一定要依乎数量,不可说我随意念,想念就念。有人说我老念;但现在做不到这点。说说容易,真要做到就难了。所以一定要管自己,规定了一个数。虽然告诉你以后离数,但先从数开始。一定要依乎数,‘日须克定课程’,要有定课,一天是三千、五千、一万、五万。(《弥陀要解》蕅益大师是从三万开始,三万、五万、十万)。
咱们不拘多少,开始时,各人根据自己的心愿与条件,订一个课程。由一而万,自万而亿。渐渐增加。念了,自己喜欢念,就愿意挤出时间来念,就越念越多。这样的话,‘念不离佛’,我心中所起的念头,都不离开佛了。到这就是好消息了。开始的时候,一定要依乎数,这么念下去,越念越多,之后,就自然而然念了。现在许多朋友都能达到这境界,自己就念了,不要管著才念,就自然而然念起来了。就是熟了,就这么发展下去,念头就不离开佛了。
我的老师夏莲老就是这样。他说:我或者念佛,或者观想字种,或者结手印,或者想一句经文。跟人谈话,手里结著手印,不碍事。有的时候,想一句经文,绝大部分的时候能念。这样就可以任何时间都不离开佛了。
‘念不离佛,佛不异心’,念不离佛,佛就跟你的心没有两样了,你念念都是佛。这像什么呢?打个比方,很好。‘如月在水’,佛跟你的心,像月亮在水里一样。月在水,并不是月亮在水里头。不是心里头摆了一尊佛,如同一个实际的佛像在你的心里。实际就同水里头出现月亮一样。‘如春在枝,春非枝外’,到春天,花都开了。如古人有一诗句,我很喜欢它富有禅机:‘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都开了,这是什么时候?这是春天嘛!我要看春光、春色,怎么看?不就是从这些花枝上看。从花枝上见到春光、春色。春在枝上,不然怎么说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就在枝上。但从枝子里头,你找春,也找不著。念佛人就如同这个一样。佛和你的心,如水与月,如春与枝。
‘如是念佛’,这么样念佛的话,‘名字即法身’。所以说从事持达理持。念的是名字,持名。名字就是法身,念的是法身,那还不是理持啊?那还不是念实相佛啊?所以最高的菩萨的境界—-实相念佛的境界,就可在一个平常的人人能做的持名里头,让你不知不觉达到一个最高深的境界。所以净土宗的最胜方便就在此。不是任何其他佛教修行方法,什么禅定啊,更不是气功什么所能比的。以上这种如月在水、如春在枝的殊胜的境界,真正念佛的人,偶而也会达到一下,老达到就成功了。
为什么说‘名字即法身’?因为名字离开法身,没有另外的自性。为什么‘法身即名字’?因为法身遍一切。既然遍一切,法身当然也就遍在名字里头。不但法身和名字如此,报化身也是如此。报化身和名字也没有两样,名字和报化身也没有两样。一句名字,佛的法身、报化身都有了。底下又引《华严经》。《华严经》,从广来说,是经中之海;从深来说,是经中之王。
【故如来名号品,谓一如来名号,与法界虚空界等。随众生心各别知见,则知世间凡所有名,即是佛名。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
如来名号品说,一个如来名号,与法界相等,与虚空界相等。虚空无量无边,我们好理解。虚空有边吗?虚空之大是不可思议。咱们地球是太阳系的一员,太阳系是银河的一个成员,银河又是更大的一个天体的成员。这样天体一层层大上去,没有边。你看这有多大?咱们看到银河,就远得不得了,太阳就近了。银河只是一个很基层的单位,基层单位,还有上级,上级还有上级,没头。虚空有多大?法身就遍满虚空。‘随众生心各别知见’。众生心量不同,所见不同,而有种种事物和名字,但法身遍一切。所以世间所有的名字,都是佛名,因为一切皆法身。一切的名字,都是法身的名字,都是佛的名字。‘随举一名,诸世间名无不摄矣’,所以,一名就可以摄无穷无尽的所有名字。
【又如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各各不同,而一以毗卢概之。以一切诸佛皆有毗卢藏身故,古今不异故。】
《华严经》毗卢遮那品称引古先诸佛,种种愿力不同、国土不同,但可以举出一个毗卢遮那佛来概括。因为一切佛都有毗卢遮那藏身,跟毗卢遮那的法身是同一的。一切佛‘古今不异’,古和今没有两样,所以,古佛和今佛,一个毗卢遮那佛可以概括。
【如是念佛,持一佛名,全收法界。全法界名,全法界收。非过去、非现在、非未来,亦非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
这样念佛,念一个佛名,就全收法界。所以我们念佛,我们心量就大了。整个法界、整个虚空,都摄在你的一念之中。‘全法界名、全法界收’,因为所念的一个名字就是全法界的名字,当然就收了全法界。念这一句不是过去,不是现在,也不是未来,就超乎时间了。也不是四维上下,十方了,超乎空间了。离开空间、离开时间,这么念佛的话,十方三世的一切,都在你的一念,就全都在内了,没有剩下。‘不历刹那’,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是六十刹那。不经过刹那,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净土宗是至圆至顿的法门。大家都念佛,都是净土宗,但能这么信的很少。大家自问一下,过去是不是这么信的?能这么信的人很少。信最要紧了。而顿法呢,至圆至顿之法,能这么念的话,不要再经过刹那,(一弹指的六十分之一。一弹指六十刹那。)就是一弹指吧,我们说它六十倍,都不需要经过,成佛就已经全部大功告成。
【四念毗卢遮那佛,顿入华严法界者。】
华严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也就是华藏世界。一真法界,一真,是大圆满的境界。顿入,是‘顿’啊!我们都讲圆顿之法,不是那么一点一点爬的方法,直截了当的。念毗卢遮那,怎么说要念毗卢遮那呢?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天台宗和法相宗说毗卢遮那代表法身,卢舍那佛代表报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天台也是圆教,现在这么说的人很多。至于华严宗呢?释迦牟尼佛是化身,没有不同。但把毗卢遮那和卢舍那说是一个名字,而有广略的不同。总之,都是说,毗卢遮那的化身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
这个就是我们要忆念我们的本师。所以,我们这一切都不能忘本。我们的本师是极殊胜。我们一般只相信释迦牟尼佛是尼泊尔的太子,出家了,后来成道了,后来灭度了。这是化身所显现的,这只是一个小片段。真正释迦牟尼佛,就仅仅是这样吗?华严经里,释迦牟尼佛成佛以来,不知道多少劫多少劫早已成佛。王子出家成佛,这是示现。释迦牟尼佛何尝涅槃呢?就咱们世间人智者大师念法华经药王菩萨焚去两臂的时候,他亲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佛在灵山说法的法会,还在那说呢!至于这种生灭,是因凡夫有生灭见,见的就是生灭。
【如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诸颂,各出自证法门,以如来果地发人信解,令入念佛三昧。】
《华严经》世主妙严品,十方诸大菩萨及天龙神鬼所说的种种颂,都是说出自己怎么证的法门。劝导大众最后都是要成佛,以如来果地的妙觉,来启发尚在因地的众生,令大众生信得解,证入念佛三昧。华严也就是让大家入念佛三昧。
【自是说如来现相品,以及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诸大菩萨及诸世主说偈赞佛。而十地品每历一地,必曰不离念佛念法念僧。是知诸位阶次虽殊,莫不以念佛为其本行。佛佛道同,举一毗卢,摄无不尽。】
如来现相品,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各有十方的诸大菩萨、诸世主都说偈子赞佛。十地品每经过一地,菩萨都说不离开念佛念法念僧。所以咱们每一座法完了,念三皈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念法念僧。
这个三皈依,有的人不清净,这个就很要注意了。最起码的,信了佛,就不要再信其他什么教主了。既皈依了法,就不要再研究、再相信别的那些个外道典籍了。皈依了僧,就不要再去找牧师、阿匍等了。
所以,从这来看,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阶次虽然不同,都是以念佛为其本来的行持。古佛今佛,佛佛道同,举一毗卢遮那佛,就把一切佛都摄尽了。
【故普贤十愿常随佛学一门云:‘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乃至成大菩提,入于涅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在普贤十大愿王里头‘常随佛学’,普贤菩萨所学习的娑婆世界的毗卢遮那如来,不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吗?释迦牟尼如来,从最初发心起,就精进不退。六度中精进度十分重要,凡夫是进一退九,进一步又退九步。比扭秧歌还差,扭秧歌是进三步退一步,很慢了,进一步退九步!所以在娑婆世界修行,难啦!每个人刚刚发了点心,就来了个障碍,或者生病,或者来了些事。好不容易有点进展,修持有点得力,就来点什么干扰,进一退九。
释迦牟尼佛是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这都是普贤行愿里头的话,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的生命作布施;投身饲虎,见老虎要饿死了,就跳下去喂老虎;割肉喂鹰,鹰捉兔子,兔子来求救,佛就把兔子藏起来,鹰就来质问,你救了它,我就饿死了。佛就说我拿肉替它,相当于兔子这么多的肉,鹰说这个可以,我就不要兔子。可是拿秤来秤,要割的肉等于兔子,谁知拿多少肉下去,都抵不上兔子,身上肉都割光了。我们本师就是这样的无量劫来以不可说不可说那么多身命来布施,令人感激泪零。
我们现在舍一点外财,大家还是很踊跃的,也就很难得了。你要说叫我们舍掉一个内脏去救度什么人,就困难了。佛是以不可说不可说的身命而为布施。
‘乃至于成大菩提,入于涅槃’。这表示布施只是开始,从布施开头,六度都圆满,成大菩提,入于涅槃。
‘如是一切我皆随学’,这样的一切,我都跟著学。这是普贤菩萨的大愿。我们也看到为什么忆念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这个功德、这个恩德,无量无边。我们过去多少生中,已经不知道多少次蒙受了本师释迦牟尼佛的救度,现在还正在救度我们,正在救度,就在此时此刻正在救度我们。这都是佛恩啊。
【由我本师因地修行,广大无边不可思议。故所感报化,亦广大无边不可思议。行者诚能决定信解,知一切佛不离自性,起勇猛心,起担荷心,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
由于本师在因地中修行了广大无边的功德,不可思议。所以,释迦牟尼(就是毗卢遮那),他所感的、所证的报身、化身,也广大无边不可思议。
‘行者’指我们,行者若能真诚的生起决定的信解,能够深信,能够正解。理解什么呢?‘知一切佛不离自性’,知道一切佛都不离开每一个人本人的自性。所以,不是向外去求佛,一切诸佛都不离开你的自性。听了这句无上开示,自然生起勇猛心。我的自性就是一切佛,还有什么胆怯,还有什么不敢呢?要‘承担’,我心本是佛心,敢承担。‘便与本师初发心时等无有异’,你就和本师释迦牟尼佛最初发心的时候,不是刚才说嘛,一发心就精进不退,就一直到成佛。你就跟释迦牟尼当年初发心的时候,没有分别。所以‘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华严、法华以莲花做譬喻,就是因果同时。荷花的殊胜处很多,‘出淤泥而不染’,也是一点。荷花的功德其中最殊胜的就是因果同时,荷花开的时候,莲蓬在里头了。所以,我们念佛的时候,佛的果觉已经出现,已经成功了。莲蓬不是在花瓣脱落后又长出来的,花正开的时候,小莲蓬就在里头,小一点就是了。真是因果同时,初发心时,便成正觉,就是因果同时的道理。这就是告诉我们,行人要如此发心,主要知道一切佛不离自性。底下引证《华严经》几段。
【又如寂静音海夜神言:‘我得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入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法界安立海,见彼一切法界安立海。一切佛刹所有微尘,一一尘中,有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一佛土,皆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于念念中成等正觉。现诸神变,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而开敷树华夜神入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忆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悉皆明见。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示现受生,常无间断。】
引《华严经》寂静音海夜神。华严里头,各界众生都有。经中夜神实是菩萨,就像过去旧社会出殡,往往有一个很高大威猛的鬼,俗称开路鬼,其实那不是鬼,那是观世音菩萨示现的面然大士,在地狱中救度众生。这些神啦,都是菩萨。寂静音海夜神,得到一个念念出生广大喜庄严解脱。已能够入十不可说不可说微尘法界安立海。可以入多少多少世界呢?可以入一切佛刹的一一微尘中所具的十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国土。
佛经常说微尘,过去人们以为是空气中浮动的小小微粒,其实错了。微尘很小,比电子还要小。一粒浮尘就太大了。电子已很小,现在有比电子还要小多少万倍的中微子,可能就是佛经所讲的微尘,可能还不是,将来可能发现更小的。微尘之多之小是我们没法想像得到的。这种小东西在太空之中很多很多。
微尘多的不得了。‘微尘数法界安立海’,像微尘那么多数目的法界的安立海。夜神看见一切法界安立海,所有的一切法界安立海中,所有的一切佛刹,所有微尘。微尘数那么多的法界安立海,在这海里头看见一切佛刹,安立海中种种的佛刹,种种佛刹中所有的微尘,这多得不得了。每一个微尘里头,这就不可思议—小小之中有无量的大;比电子还要小多少万倍的每一个小微尘里头,有十个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佛国土。一个小微尘有这么多佛国土。所以,这个小大完全不是人们的概念。小里面怎么能有这么多佛国土?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那么多的佛国土,在一个小尘里,比电子还小多少万万倍的东西里头。比一粒沙土、一粒粉末还小多少万万倍的东西里头,有不可说不可说这么多的佛的国土。(这正是华严事事无碍境界,夜神见法界安立海,海中有佛刹,佛刹有微尘,这都是从大具小,但下说,一一尘中皆有不可说佛国,一一国中,皆有毗卢坐道场,成正觉,现神变,这是小中具大。末后又说所现神变,一一皆遍一切法界海,正显超情离见,不可思议。)
每一个国土里头,都有毗卢遮那坐于道场。你看,毗卢遮那的功德不可思议!这么多的国土里,每一个都有毗卢遮那坐道场,念念中成等正觉。他在那成佛,现种种神变。在一个微尘里头,有无量的佛土,无量的佛土中,都有毗卢遮那(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都在那成佛、说法、现神变。所现的神变遍满一切法界海。这都超乎咱们识量的境界了。这么多这么小的东西里头,有无穷多的佛国,都有咱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在那成佛、说法、现神变。所现的神变,遍满一切法界海、遍满虚空、遍满法界、无所不遍。我们这样来看释迦牟尼佛,就超过咱们老的观念,尼泊尔一个太子出家了,苦行,菩提树下成佛、成道、涅槃。现在对于佛之伟大,功德智慧不可思议,从这个地方推进一大步。
再如开敷树华夜神,入了一个‘出生广大喜光明解脱门’。入这样一个法门,他忆念、思念毗卢遮那往昔所修行海。本师释迦牟尼佛过去生中所修行的,这些多的不可说了,称之为海。‘悉皆明见’,过去的事都现前,他都看见了。这是第二个神。
还有妙德圆满神,得‘自在受生解脱门’。受生是自在受生,不是堕入母胎。他可‘入毗卢遮那无量受生海’,到毗卢遮那无量受生境界中,示现受生。由于此受生境界无量无数,不可穷尽,所以称之为受生海。‘亦见如来于一切世界一一尘中无量佛刹,示现受生’,也可看见如来在一切世界一一的小微尘里头,一小微尘里头有无量佛刹,释迦牟尼佛在那示现受生,常无间断,没有停止。
【如是念于毗卢遮那,即念是佛,即佛是念。】
我们能够这样忆念毗卢遮那的功德,其功德是遍满虚空,遍一切处。过去的功德是无量之海,而现在与未来还在度众生,在那受生,在多少多少世界中示现受生,在那度众生。我们这样忆念毗卢遮那,你所忆念就是佛;正是‘即念是佛,即佛是念。’又就是《观经》的话:‘是心作佛’。这么念就是‘是心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在念,是心在作,故说‘是心作佛’。此心本来是佛,故说‘是心是佛’。用《观经》这两句话解释正合适。
【尽十方虚空乃至针锋芥子许,无一不是毗卢法界。是名念法界佛,亦名遍念一切佛。】
整个的十方虚空,乃至小到像针尖、像芥子的地方,没有一处不是毗卢遮那的法界。这么去念佛,是念法界佛,我们念的佛不仅仅是在地球上尼泊尔降生的释迦牟尼,念的是法界佛,也叫遍念一切佛。你念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是念一切佛了。
【所以善财童子初参德云,即闻念佛法门。最后普贤菩萨为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依旧不离念佛法门。法界始终,更无二谛。】
善财五十三参。头一个参的是德云比丘,就说念佛法门。最后,第八十一卷华严,普贤菩萨十大行愿品,他说称赞如来胜功德偈,教人信解,还是不离开念佛法门。
【偈曰:‘或见此界妙无比,佛无量劫所严净。毗卢遮那最胜尊,于中觉悟成菩提。或有见佛无量寿,观自在等所围绕。悉已住于灌顶地,充满十方诸世界’。】
或有人看见这个世界奇妙无比,这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劫所庄严、所清净的。咱们本师是最殊胜的世尊,‘于中觉悟成菩提。’就是在大彻大悟成就菩提的。或有人看见无量寿佛,傍有观自在菩萨等等大士所围绕,听法,并且‘悉已住于灌顶地’。此灌顶地是十地菩萨的境界。到了十地菩萨,诸方的如来发现某个世界有个人到了这样的地位,佛都放大光明,一切的佛都给他灌顶。光明灌顶之后,他马上就要成佛了。这是住于灌顶地。
这些菩萨充满十方世界,无量寿佛、观自在菩萨是充满十方一切世界,也就充满咱们这个世界。所以我们说往生,还是对凡夫说的;实在说极乐世界不离当处。就好像你在北京有一个电视机,莫斯科、华盛顿、东京、上海什么地方都可接收。一调对了,就都来了。哪里需要你去到上海去参加音乐会,到华盛顿看美国足球?都是遍满虚空。
【又云:‘或见释迦成佛道,已经不可思议劫。或见今始为菩萨,十方利益诸众生。或见如来无量寿,与诸菩萨授尊记。而成无上大导师,次补住于安乐刹’。】
或见释迦牟尼佛成道,已经经过不可思议劫了。又有人看见释迦牟尼现在还是菩萨,在十方利益众生。或者看见如来无量寿佛给大菩萨们受记,指出他成佛的名号、成佛的时间、在什么世界,将来就一定成佛。这些菩萨就成无上大导师,都在安乐刹成为一生补处菩萨。
【是知诸佛法界,遍摄遍融,弥陀全体遮那,极乐不离华藏。随众生心,见各不同,而佛本来常不动故。故末卷即以回向极乐终之,具如后文所说。】
诸佛的法界,遍摄遍融。咱们本师的法界、阿弥陀佛的法界,如电灯光,这灯那灯都打开,这些灯所放的光,你摄我,我融你。佛刹也如此。所以,弥陀全体是毗卢遮那。极乐世界,一切不离开华藏。随众生心,而各各所见不同,千差万别,而佛本来恒常不动。
【五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圆满普贤大愿者。】
第五,要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把本题真点清楚了。念名字,念什么名字?最后指出,念阿弥陀佛的名字。为什么这么念?你就可以圆满普贤的大愿,十大愿王,以到极乐作为归宿;所以你但念阿弥陀佛,就可以圆满普贤的大愿。
【普贤行愿品云:‘欲成就如来功德门,当修十种广大行愿。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于此愿王,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这十大愿,无穷无尽、无有疲厌。对于这个愿王,你要能够受持读诵;临命终时,即得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华严经》最后一品就是普贤的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世界。
【是经专显毗卢境界,云何必以极乐为归?盖阿弥陀一名无量光,而毗卢遮那此翻光明遍照,同一体故,非去来故,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
设一疑问:《华严经》既然是显毗卢遮那境界,为什么要以往生极乐世界作为归宿呢?因阿弥陀佛有一个名号是无量光。毗卢遮那翻译出来就是光明遍照,无量光和光明遍照不就是一个意思吗?就是一个名号,同一体啊!同一体中,就没有什么来去了,干嘛要从这个世界往生到极乐世界?但应知‘于一体中,要亦不碍去来故’,虽然在一体中,对于去来也没有妨碍。这就是圆见,在一体之中,也不妨有去有来嘛!所以说往生极乐世界。
【如大乘起信论云:‘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此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
底下引马鸣菩萨大乘起信论,这段话非常好。‘众生初学是法’,众生开始来学佛法。我们当然是无量劫以来都修了,但可惜的是我们没有深入,还都是初步,是初学,初学这个法,所以‘欲求正信’。你要求什么?现在有些人想求点奇异功能,那才错误,那就走入魔途了。求的是正信。‘正’:正大的、正直的、正确的。正跟邪对立。为要求正信,但是‘其心怯弱’,就是胆小心弱。中国古代有两句话:‘道心惟微,人心惟危’。人的心很危、很怯弱。要住在这娑婆世界,‘不能常值诸佛’。释迦牟尼佛一般人看不到了,可是佛菩萨的化身永远不断,也许咱们座中就有,你们哪位是啊?只是大家不认识,你见到了跟没见到一样。你没有机缘碰见诸佛,去‘亲承供养’。在娑婆世界,虽然有求正信的心,但是心还很弱。因缘也只有如此。于是‘意欲退者’,就懈怠了、退了,很困难啊!
当你要退,你要知道如来有胜方便,第三部份所讲念佛名字就是一个‘成就最胜方便’,如来有殊胜的方便,可以摄护行人的信心。这个方便就是叫你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马鸣大士的这个话,对于我们最好了。整个这个论给我们指明了出路,指明我们修行方法:你就是专念;《无量寿经》讲‘一向专念’,专念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你所修的一切善根你都把它回向,求‘往生彼世界’,求生净土。求生净土是我们修行人绝不可少的事情。密教在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都修‘破瓦’(又名开顶法),就是往生净土的基础。所以,各宗都是如此,有人说禅宗都是净土宗。亡僧火化时举火人念的偈子,都是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不管你修什么,都要求生彼土。‘即得往生,常见佛故’。常常见到阿弥陀佛,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所闻的都是念佛念法念僧,都是启发你的道心;所闻的花香,也启发你的菩提心;喝的水也增长你的道心;只有进没有退。
我们所以不成功,就是两个原因:一个退缘多、一个寿命短。像我现在,我要能再活五十年,可以多做好多事,但是不允许啦!在这世上没有多久了。好不容易到了今天。看了很多书,通过许多实践,累积了一点点,知道一点道路了,正好用功,寿命没有了。就是这个。一个寿短、一个退缘多,行人就难于成功了。极乐世界:一个没有退缘,一个寿命无量,凡是往生的都寿命无量。就这么殊胜之方便,所以称做大愿之王,阿弥陀佛。这个世界的净土我们生不了。咱们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秽土,极乐世界的凡圣同居土是净土。虽然还是凡夫,虽然还是凡圣同居,但是你已从秽土转为净土。别的佛净土,要破无明才能生,凡夫就没有希望,很难。
【盖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而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一得往生,横截生死。视此娑婆,迥分胜劣。诸经广明,今不具录。】
这原因就是毗卢报土,与二乘凡夫无接引之分。咱们这个世界是释迦牟尼佛报佛所现的报土。这个土对于二乘,就是缘觉、声闻(即阿罗汉),及对于凡夫没有接引之分。你不够分,不能生。有很多佛国例如药师佛国土,就是不容易生。念药师经大家看看最后,念药师经最后的感应是什么?临终时药师佛派些菩萨把你送到西方极乐去。是不是?你念东方,倒生西方了。那是因为东方的,你进不去,考分不够。
所以,我常说极乐世界是一特别的学校,二百分就能去。一个学生二百分都考不到,不能要你了,太不行了。一百分是发菩提心,一百分是一向专念,你就行了。去了之后,个个是没有退学、没有降班、没有开除,个个是博士,个个成就爱因斯坦。所以这就是这么一个特别的学校。为什么办得这么特别?所以称为愿中之王!极乐世界超过一切世界,就在它的凡圣同居土的殊胜,十方世界之所无。
‘极乐则九品分张、万流齐赴’,有九品,区别对待,例如不同的班级。万流:上至文殊普贤都求往生,下至五逆十恶以至于动物,都可以往生。
‘一得往生,横截生死’,就横著出了生死。咱们要出生死,顺著出来,得断尽了见惑、思惑。断了见惑,得小乘的初果。现在,说初果,就很不容易了。见惑,缠缚很深。第一个身见,错认身体是自己,对于身体很爱护,想维持这个身体,想修炼这个身体,都是身见。外道都是在身见里头,要怎么样延年益寿,长生不死,要怎么样保养圣胎,怎么练丹,怎么通周天,都是你身体里的事,这是身见。身见不破,见惑中的头一项就没破。
第二是边见,要不就是有,要不就是无;要不就是正,要不就是邪;要不就是心,要不就是物;都落一边。上帝是圣者,凡夫是上帝制造出来的,有圣有凡都落一边。我们佛教,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心、佛、众生这三者,是没有差别的。佛是最平等的。《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消除了对待,不落边见。
尚有邪见,不同于佛的见,就是邪见。执劣为胜,总名见取见。制定的一些戒律、修炼方法,都跟佛教不合的。所要求的果实,也都是错误的。这种执取非理戒禁的见,叫做戒取见。以上有五种见惑,再有贪、嗔、痴、慢、疑五样,都属见惑。要把粗的,欲界的,十种见惑都断了,才破见惑,得初果。把细的贪嗔痴慢,色界天,无色界天的都断了,思惑才断。见惑、思惑都断了是漏尽(漏就是惑、疑惑),得漏尽通,出生死,到方便有余土,证阿罗汉。这才出生死,这是竖出。
你想难不难?咱们这些贪嗔痴,大家自己想一想,敢说断哪?生气不生气?一句不好听的话,马上就分别了。买东西,刚排到我这,没有了,很遗憾,这就贪嗔痴啊。买东西挑好的,正果老法师买东西坏的也就要。他说:‘我不要,就会留给别人’。这就不是贪心了。但是说一切处贪嗔痴都没有了,很难做到。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就不是这样。是带惑往生。这些惑不需要你破,你只要真生正信,发了正愿,你还念佛,求生净土,就可以往生。往生就是出生死,这个就是最胜方便。底下彭居士说华严的念佛,更有殊胜之处。
【然他经所指,或言十念,或言一日乃至七日,或观丈六,乃至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要之不出数量。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初发心时,即超数量。所有净因,最为殊胜。由阿弥陀佛以四十八愿遍摄众生,与此愿王体合虚空,丝毫不隔。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还同本得。】
要求生净土,华严以外的这些经,或者有的说十念就往生,或者念一天至七日,(此阿弥陀经所说)。或观丈六、或观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的佛身,(此观经之法)。总之,都没有出乎数量,十念、七日、丈六,多少由旬等。‘未若此经,一念普观,竖穷三世,横亘十虚’,你这一念,过去、现在、未来三世都包括了。十方,东、南、西、北、四个角、和上、下,十方也都概括在里面了。初发心时,你就这么念,就是离开数量了、超乎数量了。这是一清净的因,这个因最殊胜了。你的愿和弥陀的四十八愿,自然就相合了。就同虚空跟虚空相合一样,没有一点间隔,间开了、隔住了。‘是故不移时、不易处,任运往生’,所以不需要等时间,也不需要你跑路,自然就往生了。‘还同本得’,往生之后,跟你本有的是一样的。这一切佛的国土是依报,一切佛菩萨是正报,都是你自性所流出来的。所以,到极乐世界,证明了这一切都是你本得的、本有的。
所以,要念啊,要念极乐世界。其他的佛土很难哪。我们初机心力怯弱,大乘起信论,教我们求生极乐,都是依止阿弥陀佛,念阿弥陀佛。根据华严所说的心量去念佛,更殊胜。实际上《华严经》、《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恰好是一部经。华严是大部、大本无量寿是中本,阿弥陀是小本,是一体的,有详有略。就广而言,华严最广。
【下文云:‘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所共围绕’。】
这是普贤行愿品所说到了极乐世界,即见阿弥陀佛被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四个菩萨,和无量无边的等等大菩萨,所共围绕。
【文殊普贤,不离此处而现彼方,随众生心,念念出现。故知阿弥陀佛在极乐国中,常转此经,炽然无间。】
又指出一个问题。文殊、普贤是在我们这个世界的两位大士,可是他们并没有离开此处,(现在去五台之人,文殊还是有接有送,就是不易认识。可见文殊,不离此处),而显现于彼方。不离咱们世界,而显现于西方极乐世界。随众生的心,而就是在念念之间就出现了。因此,我们就知道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也常转《华严经》,说此经,炽然说、无间说。炽然:如火放光。无间:没有间断,炽然无间。
【又此法门,非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故首文殊。非大愿庄严,无以圆我心本具之净果,故次普贤。】
大家要知道,虽然自己文化不很高,对于许多现代的科学不大能懂,外文也不深,这都不是缺智慧;你只要能知道、能信这个法门就是有大智慧。这个法门,没有妙智观察,‘无以明我心本具之净因’。没有妙智,连信都很难。没有妙智来观察,没有方法去明心,明心见性,没有方法来明自己心中本来就有的清净之因。一切都是我心本具,‘是心是佛’,心是佛就是净因。你才作佛,作佛最后就是成佛。故文殊为首。
但是没有大愿,就不能去圆满自心本有的果实,清净的果。所以必须‘修德有功、性德方显’。修的德有了功效,性的德才显现。所以第二个就是普贤,普贤十大愿王,你要有大愿。
【而观音弥勒,一则次补弥陀,一则次补释迦。二圣同会,以证乐邦华藏通一无二。而弥勒以谛观十方唯识,识心圆明,入圆成实,此净土之正因也。观音以如幻闻熏无作妙力,遍入国土,成就菩提,此净土之极果也。】
还有观音、弥勒。观音就是极乐世界补佛位的,弥勒就是这个世界补佛位的,当来弥勒成佛。所以,有这二位。五位中,一位是阿弥陀佛,一位文殊,一位普贤,文殊大智,普贤大愿。观世音菩萨是极乐世界的补处,将来他补佛位。弥勒菩萨是咱们这世界补佛位的。这么几位,都在极乐聚会,以证明: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无二,没有分别。所以《净修捷要》说:‘大日遮那同归光寿,华藏密严不离极乐。’毗卢就是弥陀,华藏就是极乐。
弥勒作唯识观,谛观十方都是识心所显现。此识心:阿赖耶识之本体,是圆明的、圆满的、光明的,他证入圆成实性。所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唯识讲三自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八识二无我,五法三自性’,此唯识的最基本概念。三自性:一个是遍计执,因为你计较、执著而有此性。就好像一条麻绳,你看像一条蛇,凡夫都是这个境界。本来没有蛇,而你看到蛇。如认出是麻绳就不害怕了,这叫依他起性。什么叫圆成实性呢?这个绳,它的本体是麻,这绳是搓出来的,反著一搓,绳就没了,所以,这个绳仍是一个虚幻显现的像。其本体没有别的,只是麻。你要认识麻,你就不认为它是绳,麻可以做成夏布,可以做成很多很多其他的东西,都是麻,更不会认为是蛇了。这就是三自性。
凡夫都在遍计执里头。修行好的人,就能进一步了;真正到了圆成实,那就成功了。现在讲这一些,也就是给大家指明一切法界、一切依正、一切一切,皆是法身。都是‘麻’呀!这譬喻,有很多很深的道理。圆成实性很难直接懂,但通过这个比方,人们容易懂。既然是麻,你还会害怕吗?你看见什么都认这是麻、这是麻、这是麻,你没那么多分别了。如果又是夏布、那又是麻绳、那又是麻线,起了分别。那都是可变化的。本体就是麻,本体就是我们自心、我们的法身。一切佛、一切菩萨、一切阿罗汉、一切凡圣,一切大地山河,种种国土,都是从这里所流现的。凡夫一妄执,他就有憎、有爱、有取、有舍,六道轮回,什么苦恼都出来了。全身陷入遍计执里头去了。弥勒讲唯识,识心圆明,入了圆成实性,这是什么呢?净土的正因啦!我们也就是要了解这一切。以前讲的东西,就是如此。让我们认识圆成实,原来本有的实相,所以五位里面有弥勒,这是因啦!
观音表果,由于修习如幻闻薰闻修三昧,‘反闻闻自性’,后来就彻底把一切能所都灭了,空灭了,生灭都灭了,寂灭就现前了,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得二殊胜。于是乎种种的无畏,三十二应,现一切身来救度众生,遍入一切国土,现高的、现低的、现鬼、现神、现佛都可以,应以何身得度者,则现何身而为说法。(应该以某种身来得度,我就现某种身来跟你说法,使得你愿意跟他谈啦)。这就让大家来成就菩提,这个是净土的极果。就希望这样。大家都成就如观音大士,这样的广度众生、妙用无边。《无量寿经》说:‘若有急难恐怖,但自归命观世音菩萨,无不得解脱者’。这给你肯定了,有急难恐怖,你就归命观世音菩萨,你好好念观世音,你好好念观世音菩萨的咒,都可以。一心归命这么念,没有不得到解脱的。急难恐怖给你解除了。所以,这个大士,十方一切处,任何处有人念,他随处都救度。大慈大悲观音菩萨。
所以,我们愿意学,就学这个。我们为什么要念观音?不是因为菩萨老救我,保佑我,就满足了。我们主要是要学观世音菩萨,我们也能这样去救度人。起码我们现在应当作为观世音菩萨的助手。我常说咱们不要老在观世音菩萨面前当个伸手派,观世音菩萨,你给我财、给我个儿子、给我爱人、给我平安、给我什么什么。我则像个伸手派,老是往他要,赐给我点什么。那怎么对得起观音?所以我们要当观世音菩萨的助手。现在我们要念佛求往生,就是要实现我们充当观世音菩萨助手的愿望,以至于最后就跟观世音菩萨一样。这是真正求往生的目的。
【下文云:‘其人自见生莲花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忆那由他劫,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当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普贤行愿品说,往生的人自己见到,自己生在莲花之中,这就是临终景况。多劫的修行,现在大事了毕,我常说咱们都是多生多劫修了,希望今生得到圆满。不再拖下去,轮回六道无有终了。咱们临终时,自见坐在莲中,‘蒙佛授记’(这品位比较高,品位低那就花开的晚一点)。佛在授记,你决定成佛。从此可在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无穷无尽的时间里,去利益众生。你有智慧,又见了佛,又入了无生法忍,真正的开了智慧。到这个时候才真正能做最究竟最彻底度生的工作。
现在我们也做功德,但难得很纯,一件事情,为人筹划解说,种种种种,就好像庸医开药方,病人吃了还有点副作用,有时候还留点后遗症。我们这就是不好的大夫,像我就是。真正见佛入了无生法忍,所开方子就是最好的方子,就没有这些隐患。
所以,往生就是要见佛之后,有了智慧力,就可以随众生心而为利益,可以尽无量无量劫做这种事。这多伟大啊!随众生心,你不能勉强他,佛法从来不勉强。不是像外道教徒一手拿著经,一手拿把剑,你信不信?不信,我宰了你。这是强迫式的。佛教从来不知此。观机逗教,看你什么根基,现种种身,来给你说法,让你自己生起信解的心,来救度你。常常有人要做坏事的时候,出现佛菩萨现身,来阻止他,都是摄护你、救度你。或者心里忽然间良心一现,这事不能做,这都是佛放光在救度你、摄受你。这样不久你就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轮。就能令佛刹极微尘数众生,无量无边的众生,发菩提心。
成佛之后度众生,第一件事是什么?怎么度众生?就是‘让众生发菩提心’。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粗说就是一个大慈悲、大智慧、大愿力,三个自然相融会为一的心。在慈悲愿力之中有大智慧,在大智慧中流出了大慈悲大愿力。要这样的心,所以《华严经》说:‘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你忘了菩提心,你虽然是行善,还是做魔的事情。因为这个事情,对于众生的觉悟没有什么好处,只是暂时地得到一点甜头而已。
所以,必须要以菩提心出发,菩提心就有大智慧的心,不妄,不著相。不然,你的心念之中,总是有个我啊!那么,于是你的善行只是有量的,只是福德了。古时,梁武帝盖了多少庙,度了多少僧。自己以为功德很大,见了达摩,他就问:我有什么功德?达摩说:你没有功德。他就吃不消了。因为他觉得我做了这么多好事,修了这么多庙,度了这么多出家人,是个大功德。因为他有这一念之后,所以达摩就直指你没功德,这都是福德。所以《金刚经》云:‘度无量众生,实无一众生而得灭度者’。这就没有执著了。
例如布施应该三轮体空。三轮体空又一个比喻,用一个实例来说,就好明白了。我把这顶帽子,送给他了。什么叫三轮体空呢?内,不见给帽子的我;外,不见接受我帽子的人;中,不见帽子。但是我给他了,他正缺帽子,我给他了。他得到好处,可是我一毫也没有给他帽子给他好处之相,这叫三轮体空。离开外、内、中一切相,这就是般若。我们有时候做事,老惦记著,希望别人都知道我做了,我给谁,什么什么好处。佛菩萨会给我什么好报?这都把一个无量的东西变成有量了。
所以,发菩提心,是首要的。这是本论之用。至于宗呢?本论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以上所讲,法身报化身无量无边,华藏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无量无边的佛菩萨,无量无边的佛土庄严,都在这一个名字里头。所以说‘华藏入名字’。我们念名字,不是只念个字,而是整个的华藏世界,依正的一切庄严、一切功德,都在里头。所以持名就遍摄华藏依正一切功德,论云‘十方三世,当念无余,不历刹那,成佛已竟’,故云‘持名入华藏’。
本论的用呢?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往生极乐,一生成办。’所以论中,处处要发菩提心。本论让你知道发菩提心,要一向专念,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要求生极乐。往生极乐是圆登四土。初一往生,假定不能上品生,是凡圣同居土,但四土也不像此处,国和国之间有国境线,不能越境,从凡圣同居土到方便有余土,还要办护照,没有这个事。所以,‘发菩提心,圆登四土’
,就是这个论的作用。劝大家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求生极乐,往生极乐,圆登四土。有圆满之见,你很快就可以从凡圣同居土,上升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常寂光土。
到了极乐世界,悟入无生以后,到各个世界去教化众生。教化他们发菩提心。这是共同的,不管你是谁,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都得发菩提心。底下才是‘随其根性、教化成熟’,才有区别对待。你是学密的、那是学禅的、那是学净土的。但是不管你学什么,你先去发菩提心。有的还要从小乘过度。由于根器不同,所以相机教导他、度化他,让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未来劫多的像海那么多,时间就不可说了。‘广能利益一切众生’,没有穷尽。所以,我们往生后也是如此,就做这样伟大的事情。
【全部华严,于此结果。诸有智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轮回无尽。呜呼苦哉!】
《华严经》就在这结果了。诸经之王,最后给你指一个归路,就是回归极乐。华严晋朝翻译的是六十卷,唐朝翻译的是八十华严,现在流行的是八十一卷华严,怎么出了个一卷?八十华严翻译好了之后,又进了一个华严。这个称为四十华严,这经知道的人、见过的人都很少,因为没有单印本。大藏经里有四十华严。夏师所印三种宝典中的观自在菩萨章,就是四十华严里面的。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里面最末的一品,于是把这一品挪过来补在八十华严的后头,到这才全。四十华严的末一品,补在八十华严之后,于是成为全经。普贤行愿品来,这个经才圆满。整个的华严的结束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
‘诸有智人’,一切有智慧的人,‘决宜信入’,应当决定要相信、要入这个门。‘一念因循’,因循:我等等再说,还有些事没放下,或者有人说,等我退休嘛,或等什么事办完再说吧!一念因循,这一念就提不起来,这心就发不起来。这一念因循不是小事,你这轮回六道就无穷无尽了。
这轮回,过去很多人不相信轮回,因为中国的学问里头没说过轮回;其他的宗教,也没有什么宗教说过轮回。这个很深。现在国外证明轮回的书,多起来了,外国人写的。因为他们重视,做了大量调查,外国人就是认真,喜欢调查研究,他写出书来,证明轮回决定不虚。《净土资粮》的初版、再版举了两个轮回的例子,故事内容几乎一模一样,可是一个在大西北、一个在大西南。一个孩子,两套父母。《资粮》都有,大家可以看一看。
以下是西南的事。父母生下孩子之后,当这孩子会说话时,对父亲母亲说:你们不是我父母,我有父母。我的父亲叫什么,母亲叫什么,家在哪。我要找我的父母。他父母当然不理他。父母不管这事,他到大街上,碰到人就说:‘求求你,你给我带个信,我是他们的孩子,我在那里,叫什么名字,我父亲叫什么’。他的前生父母并不太远,信就送到了。听得太多了,父母就研究,父亲是党员,说我做这事不大合适,是干都,身分不合。但听得太多了,不像是假的,就跟太太说,你跟妹妹去吧。两人去了,介绍了身份,主人说,欢迎,欢迎,你坐一坐,孩子在外头,我把他叫回来。孩子一回来,看到前生的妈妈,抱著妈妈腿就哭了。孩子,他认得妈妈,经过几年,中年人老一点,差不了多少,还是认识。妈妈对于这个转世的孩子,她一点印象没有,认不出来。她还没怎么心动。这孩子哭了一会就站在旁边,就叫:妈,我就是春耕。这一说,妈妈哭了,把孩子抱过来,春耕是她孩子的小名。于是相认了。前生的妈妈接孩子回家,快到家的时候,叫孩子自己走,他就往前跑。跑到自己家,躺到自己床上。家人还要考验他,把他前生的和兄弟姐妹的毛衣毛裤放在一起,叫他挑出哪些是前生自己的,他就挑出来了。他还说怎么死,怎么大家送葬,一切看得清清楚楚,谁怎么样,谁又怎么样。途中来了一个大鬼来抓他,他非常害怕。那个时候,他不自觉的,念了‘南无阿弥陀佛’,鬼就没有了。父母解释,我们可没跟孩子说这个,他念阿弥陀佛,可能是从姥姥那听来的。所以你看,因果的事,就是如此。
念佛往生,要是一念因循,实在可惜。这次美国和台湾来的一位法师,也说了一件事情。一个老太太修行的很杂,这也搞一点,那也搞一点。有人就劝她,你这么杂不好,年岁也大了,你专门念佛吧。她接受了这个意见,就专门念佛。念了三年,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她还不出来,大家推门进去,老太婆端坐,死了。腿上摆的是一份遗嘱,儿孙的孝服全早都做好了,一份一份,整整齐齐,写好名字,摆在床上。她早就知道什么时候要走,利用晚上别人睡觉的时候缝好了。她从容、镇定、乐观、端坐,遗嘱事前写好了。就是三年功夫。所以,我们要专,不能太杂了,尤其是牵扯一些外道的东西。要牵扯外道的东西,连三皈依都不清净,连三皈依都不是,就不是佛教徒。这个老太太接受了这个,三年,就这么安祥走了。所以,有智之人,决宜信入,一念因循,就轮回无尽,呜呼!苦哉!可悲可痛。轮回虽然是虚妄,就像你作恶梦一样,作恶梦时,你非常害怕,非常紧张,就希望醒。虽然,我们入轮回入地狱是个梦,没醒的时候,你那个痛苦,你就体会那梦境吧,梦里的紧张,那不是很逼真嘛?现在我们就是如梦,要醒这个梦,怎么才能醒?念佛往生是最好的办法。
在研究华严念佛三昧论,开始的时候,就说过:华严是经中之王,没有比之更尊、更贵、更殊胜、更圆满的了。所以,称为经中之王。这部经里讲了很多三昧,三昧之中,念佛三昧是三昧中的王。所以,华严念佛三昧是王里头的王,极殊胜。主要的内容,已做了一个粗浅的汇报。下面介绍问答。通过问答,可对内容有更深入一步的了解。
【或问:如上五门,为当从一门入,为是五门并入。】
论上讲了五种念佛,念法身是一、念报化身是二、念名字是三、念本师毗卢遮那是四、念阿弥陀佛是五。这五门是从一门入,还是五门一起入?我们怎么入毗卢华藏世界,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
【答:上根利智,了得自性弥陀,全显唯心净土。举一法身,摄无不尽。然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故华严教指,十住初心即同诸佛。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未臻妙觉,阶次宛然,至十地始终。以大愿力,于一念顷见多百佛多千佛,乃至百千亿那由他佛。所居之地,悉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
问答又比前面的内容更深入一步。问答说:‘上根利智’,上根,根有上中下,有利有钝。上根利智,根器是上等,智慧很猛利,如快刀。这样的人,能够‘了得自性弥陀’。此‘了’字意义很深,不是仅是理解,要比理解深入很多。‘了’是说能解决,真正能把这个问题彻底地理解了;不是恍恍忽忽,将信将疑,似是而非,不清不楚的。能彻底的‘了’,就是彻底的‘照’,这是顿悟。彻底的了解‘自性弥陀’,弥陀不在我的自性以外。所以,蕅益大师的《弥陀要解》讲六信,要信自。(自性,自身的本性),一切都是从自心的本性,自己的妙明真心所流现。相信弥陀不是心外一个佛,就是自心的佛。你能信‘唯心净土’,极乐世界有种种庄严,《阿弥陀经》讲黄金为地、宝池林树、种种异鸟,这一切也都是自心。如果能够这样单提个法身,只念法身佛,就‘摄无不尽’,把后面的念报化身佛,念名字等等,全摄在里面没有欠少,没有余剩。所以说如果是上根利智,就是一个念法身,就全够了。这个回答很直接。
对净土宗来说,以上就是所谓的理念。念佛有事念、有理念。证得念佛三昧,一心不乱,有事一心、有理一心。事一心就浅,理一心就深。事念,就容易;理念,凡夫就很难办到。真能够理念,其余的就都包括在内了。
然而‘理则顿悟、事须渐除’,此二句话出《首楞严经》。《首楞严经》中是四句:‘理则顿悟,乘悟并消’。在理上(在本体上)就是顿然的领悟。证悟、顿悟,则疑情迷惑都消了。悟的智慧之光一照,千年暗室,一千年的黑暗,灯一亮,黑暗马上就消了。消的过程不需要一千年,这个就是顿法。这个比方非常好。理是如此。事上,‘事须渐除,因次第尽’。那就有次第的一步一步的消除干净。顿法、渐法都是不可执著这一个就反对那一个。实际上都是圆融的,顿中有渐、渐中也有顿。
事上,因为,沩仰宗的祖师沩山的话:虽然顿悟之后,见与佛齐,还有无始以来,旷劫的习气,你得慢慢的消除。这就是事须渐除。宗门还有个偈子:‘顿悟虽同佛,多生习气深,风停波尚涌,理契念犹侵’。顿悟虽然见解同佛,跟佛一样了,可是多生多劫以来习气很深。打个比方,‘风停波尚涌’,无明的风不刮了,可是水波还在那起伏,为什么?有惯性。水有习惯,波已经在动了,没有风还会有波,过一会才能停。这就说明了,虽然你契理,开悟了,还有习气同杂念,‘理契念犹侵’。所以,事要渐除。这四句话,说明上根利智,理上虽然可以顿悟,但是事上还要渐渐去除旷劫以来的烦恼、习气。
底下又引华严,华严告诉我们:‘十住初心即同诸佛’,这是华严最难懂的地方。修行成就四十二个位次。十住的初心,是刚开始的第一个位次。你要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证一分法身。四十二品无明,等到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破。把这个破了,才成佛。华严十住中的初住,是最初的,刚刚破无明。破一分无明,见了一分法身,是初住,‘即同诸佛’。这是华严的道理。虽然四十二个位次,在头一个位次,后头还有四十一个位次比他高;可是《华严经》说,他就跟佛一样了。这就是非常难懂的地方。所以华严说‘一位一切位’,证到了一个位,就可同一切的位。此处引证楞严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生灭灭已,寂灭现前’,观音忽然得了二种殊胜。教下说这个境界是初住,头一个位子,但是观音能到他方世界现作佛身给人说法。你看,这就是华严的道理,一位一切位。用我们的头脑是很难理解的。圆融之中,一切平等,而有差别;虽然有差别,一位一切位。所以,不落在有差别这一边,也不落在无差别那一边。我们众生要是承认了无差别,那就都一样了。要承认有差别,那就只有慢慢爬吧。有差别和无差别同时存在。这个道理在拙著《净土资粮》里面有个很好譬喻,很能帮助我们理解。今天时间紧了,不多说,大家可以翻一翻。
虽然‘五位进修,不无趣向’。五位是哪五位?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觉菩萨。到了等觉之后,再进一步就是佛,所以有五位。进修,从初住到十住,是一位,行、向、地同此。从行、向、地、等觉,不是没有趣向,是向佛的位,有所增进。这用我们众生的头脑就懂不了。他已经同于怫,他还要长、要进步,这不是自相矛盾吗?有执著,只许那样,不许这样,就矛盾了。只许平等,不许有差别,这就矛盾。只许差别,不许平等,也就矛盾了。差别中有平等,平等中有差别,就不矛盾了。一个佛知见,一个众生知见。我们要学佛,从恭敬开始,拜佛,上供等等,这是极初的开始。‘依教奉行’才是真恭敬。最后,就是要把我们的知见变成佛的知见,就成功了。所以,没有达到妙觉以前,妙觉就是佛了,不是没有往上升的变化。所以‘阶次宛然’。每阶都是十个、十住、十行、十向、十地、四十个,等觉又一个,四十一品无明,还有一品无明,最后把这一品破了,就成佛了。‘宛然’啦。
底下再引华严的话,‘十地始终’,十地的菩萨从初地到十地,他一念时间之内,他所见的佛,有的只见多少百佛,有的只见多少千佛,乃至到了十地,见百千亿那由他佛,百千个亿的那由他佛。‘那由他’即亿,亿在中国代表过不同的数,有的时候当十万讲,有的时候当百万讲,有的时候当千万讲,有的时候当万万讲,目前这就当万万讲。十地能见百千个亿亿佛,这个数位大得无边了。十地跟初地就不一样,要大得多。所见的佛土,也‘随所见之佛而为差等’。国土也有广、有殊胜、有微妙、有不可思议种种的情形。见得佛越多的水平,所见的佛土越殊胜、越广大。不一样啊!所以初住,还不到初地,就同于佛了。初地到十地所见的境界有这么大的差别。所以,就是说,上根利智虽然有所悟,还要知道这里头很有差别。
【此土行人,纵能伏惑发悟,而未证无生,宁逃后有,不依佛力,功行难圆。必待回向乐邦,亲承授记,净诸余习,成满愿王,斯为一门超出妙庄严路。其或粗窥向上,未尽疑情,尤须专一持名,翘勤发愿,如子忆母,毕命为期。加以教观熏修,助发胜智,感应道交,功无虚弃,斯则全凭一念,便摄诸门。所贵绝利一原,切忌回头转脑。】
‘此土行人’,咱们娑婆世界,咱们当前,中国、地球上的修行人,‘纵能伏惑发悟’,纵然能够把迷惑、无明的惑伏一伏,这不是破了无明,无明是一种惑。三种迷惑,见惑思惑是第一种,尘沙惑是第二种,无明惑是第三种。纵然有人修行的好,参禅,上根利智,能把这个惑伏一伏,伏一伏惑能够开悟,‘发悟’就是开悟。纵然开悟,可是他没有证到无生法忍。证到无生法忍,在别教来说,真正证无生法忍,需要八地以上,那很不容易。所以,‘花开见佛悟无生’。咱们都背的很熟,都会唱,但不知道悟无生有多深刻的意思。悟无生是了不起的事情,一旦悟入就是八地、九地的菩萨。
地球上的修行人,纵然有的人开悟了,开悟就极少啊,千个万个难得一个半个,现在恐怕一亿里头也难得一个半个。中国十亿人口,咱们中国能出十个开悟的人嘛?恐怕不容易!这不是很明显了嘛!过去有几位,都圆寂了。有的人自称是开悟了,实际没有。
没有证到无生法忍,‘宁逃后有’,这话很深刻。对于参禅,开悟已经很难了,开悟而没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出后有啊?什么叫‘后有’?你死后,还有。这个‘有’是三界的有,还是到欲界、色界、无色界去受生,叫后有。真正证得阿罗汉,不受后有,他没有‘人我’了。阿罗汉是小乘极果,是圣人,证有余涅槃,确实涅槃了,他不受后有,不再轮回了。升天,那是多少劫,道教修得八万劫长寿,但是还要落空亡啊!八万劫完了,还是要堕落。开悟的人,你没有证无生法忍,你怎么逃得了后有啊?没有逃得了后有,那就跟没开悟的人一样,又轮回了。一轮回就不得了了。
所以,‘不依佛力,功行难圆’,你不依靠佛的力量,如大乘起信论讲弱鸟缠枝,弱鸟只能在树枝子旁边飞,不能飞远。小孩不能离开母亲,所以,我们众生就得依靠佛的力量。不能够乱跑、乱飞,鸟乱飞,结果飞不回来了。所以,要依靠佛,如婴儿靠母,如弱鸟缠枝,不要乱飞。所靠佛力,就是大乘起信论指引的,阿弥陀佛有‘胜方便’,上面已讲,胜方便即依靠阿弥陀佛摄护行者,往生极乐,见佛闻法,‘亲承授记,净诸余习’。阿弥陀佛给你授记,你无始劫以来的习气,都给你清净了。你发了大愿,普贤十大愿,大愿之王,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也是大愿王。这两个愿是一样的、同等的。你的愿王就圆满成就了,可以度一切众生成佛,这才是‘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从这一个门就超出了,就是胜妙的最庄严之路。‘唯此一事实’,就是这一条路。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底下再引深一步。
‘粗窥向上’:仍是对禅宗说的,因为彭居士作论之时,禅宗极盛,禅宗看不起净土。禅宗不光是在佛教里头,居于一个统帅地位,就是儒家也无有不看禅门书籍的。当时一个人,若不习禅,就觉得自己没有水平,说话不文雅。若不懂禅,在当时是很大的一个不足。禅宗里,你粗粗的看到一点向上的气氛,可是自己心中的疑情还没有断。赞《金刚经》的偈子的第一句话就是‘断疑生信’,头一个就是要断疑。此‘疑’,不只是很粗的疑。生信,也不是只生很粗的信。我相信有阿弥陀佛,有极乐世界,相信释迦牟尼佛说的都是好的,相信要皈依,有因有果,我都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31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很粗的信。真正信的话,要把《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六信,信理、信事、信自、信他、信因、信果,相信十方一切世界一切佛一切国土都是你自心所现的。你本人,跟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没有分别。大家信不信?若能信,也只是:佛是这么说的,我怎么敢不信!可是,心里头还有点:‘这是怎么回事?’,这就叫疑,你没有断这疑。要断疑,才是真信。所以,极细的纤疑,都永远断了。刚才讲的:‘一位一切位’,初住就同于佛,这个你信不信呢?脑袋中仍有:这怎么回事?那么这疑情就仍存在。这就是‘粗窥向上,未尽疑情。’
那么怎么办呢?底下就指示道路:(1)‘专一持名’,粗粗知点向上的人,尤其更加需要,所以,给我们大家指的路子很清楚,专一念南无阿弥陀佛,专一持名,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 (2)‘翘勤发愿’,殷切、勤常的发愿,愿同生极乐国。欣慕弥陀与极乐之心,应‘如子忆母’,像孩子想母亲一样。并应‘毕命为期’,念佛和发愿应坚持到最后一口气,直到生命终了。‘加以教观熏修’,这是要念,要发愿之外,还要读大乘经典,‘助发胜智’,帮助你发生殊胜的智慧。上次说过,佛就是智慧。法相宗是转八识成四智。前五识,目耳鼻舌身转‘成所作智’;第六识意识,转为‘妙观察智’;第七识转为‘平等性智’;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为‘大圆镜智’。八识转为四智,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镜智,就是智慧,念佛就是要增长自己智慧。念佛发愿是感,发智成佛是应。感应之道自然相合,故云:‘感应道交,功无虚弃’,用的工夫,绝不白费。
‘斯则全凭一念’,彭居士回答这问题了,就凭这一念,就是专念阿弥陀佛,‘便摄诸门’,就把以前的五种,都摄在里头了。不但摄这五种,六度万行,一切持戒,一切禅定,一切法师的公案,一切密咒,全都摄尽,没有遗漏。所以,我们要依这个教言。
台湾一位法师他谈到国外的一个实例,一个老太太,她信佛多年,就是杂,这也学学,那也学学,后来有人就劝她说这样不好,应专修一门,一门深入,专念阿弥陀佛。这老太太就改了,就专修净土。改了之后,只是三年的时间。这一天,到了吃饭的时候,老太太不出来,推门进去(国外老年人的房间不锁门),一看老太太坐在床上。一看,没气了。再一看,遗嘱写好了,在腿上。再一看,儿孙的孝服都做好了,写了名字放在床上。事前她早知道什么时候往生,很从容镇定,把这些事都办好了。别人睡觉,她就缝这些孝服。吉祥往生,端坐而化,一共就三年。这是专一的好处。
底下是引中国阴符经的话:‘所贵绝利一原’。什么叫‘绝利一原’呢?阴符里是这么说的,阴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著作,杨仁山老居士主张,是黄帝所著的,这是黄帝的作品,内容很深,杨仁山的意见:后人以为阴符是兵法的书,还有人以为是道教讲丹学的书,那就是谬解。在中国古老文化里头,它是很深入的一部书。其文云:‘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原,用师十倍’。瞎子善用耳朵,聋子眼睛好,‘绝利一原’,绝利(专用)于一个根源一件事情,就如‘用师十倍’,就与打仗一样,你就有十倍的兵力。所以,大家把它当兵法体会,文中‘用师’是譬喻,不是打仗。‘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瞎子耳朵灵,所以,古时候的音乐家,故意把眼睛戳瞎,耳就灵了,什么声音差一点都可以辨别,高一点、低一点、快一点、慢一点,他都知道。聋子眼睛好,就是绝利一原的道理。耳目最重要,你只剩了一样,那一样它就突出了。
你老分神,什么也放不下,这个我也要修,那个我也要照顾,弄得很杂。以前有一个老修行修得很不错,专心修持几十年,她可以随意到天堂和幽冥去找人,她能预知许多未来的事。但是她的最初师父是道教的,叫她起了誓,她道教师父的咒语不能不念,她就不敢放弃,结果三皈依不清净了。临终情形不好。所以,我们不要搞得太杂,东一下、西一下。
‘绝利一原,用师十倍’,专一就增加了十倍的兵力。‘三反昼夜’,就是相续。专一就显出力量来了,而且你能继续,什么情形之下都能继续,就等于万倍的兵力了。夏老师常说:‘集中起来,坚持下去’,集中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再能持久,没有不成功的。
‘切忌回头转脑’,回头转脑见禅宗的公案(注),时间不够不说了。总之,不要徘徊观望,这又出点什么,那又出了什么奇异功能。现在一个最出名的大气功师,不说他的名字了,是上海开山的气功师。后来得了前列腺炎,小便不通,中毒,一天就死了。他修气功,应当是通的,他怎么不通呢?所以,我们不要东张西望,左顾右盼,摇摇晃晃,走走停停,而是要勇猛前进,一往直前,这就是所贵的绝利一原,所贵的专一持名。
【注】回头转脑马大师见僧下垲,乃召曰:‘大德。’,僧回首。大师云:‘从生至老,只是者汉,回头转脑作什么?’。僧言下领旨。
《古尊宿语录》卷卅二。
【又问:子欲阐念佛法门,何不以净土诸经为导?而力主华严,据果论因,恐难合辙。】
第二个问题,你要是提倡念佛,净土宗有很多经。你干什么要主张华严呢?这合辙吗?
【答:子不读无量寿经乎,经中叙分,首述普贤行愿。劝进行人,三辈往生,俱云发菩提心。终之以不了佛智、不思议智、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纵修功德,还堕胎生。然则诚欲坐宝莲华,登不退地,必也依文殊智,建普贤愿,回向往生。今此华严,正当其教。至观经上品上生者,必诵读大乘方等经典。言大乘方等,则又莫若华严最尊第一。因果无差,有何纡曲。】
净土经中,《无量寿经》是第一经。《无量寿经》一上来,是序分诸大菩萨的聚会,序分中诸大菩萨怎么样呢?共同点呢?来的许许多多菩萨,‘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来到释迦牟尼佛的会上,听释迦牟尼佛讲经的,这些大菩萨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所以,讲《华严》没错。讲《无量寿经》,来的人都遵修普贤大士之德。华严讲到最后,是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即是普贤大士之德。这不一致了吗?这第一个论点。
第二,行人三辈往生,共同的条件,不管是上辈、中辈、下辈,都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就这么二句话。你要往生,这是必须的。三辈往生,不落边地,都得发菩提心,都得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也可以稍微广一点。蕅益大师劝参禅人说:你并不需要把你的参禅换成念佛,你只要把你功德回向净土。所以我们可以把它扩大一点,参禅也可以,你持咒也可以。蕅益大师闭关,闭的是往生咒的关。但往生的正宗是念南无阿弥陀佛。
这又有一个比方。咱们考大学,你高中毕业考大学,这是最正宗的。所以,念阿弥陀佛往生极乐,等于高中毕业考大学。修其他,你持咒修密参禅念经,也都可以往生。这是什么呢?这是同等学历,没有高中毕业,你有同等学历,也可以报考。你也能考上。但是一个大学里头,班上问问,多少是高中毕业生,多少是同等学历呢?当然是高中毕业生多。所以,大家要百分数多,那就是念佛。但是,不排除其他。有的人就绝对了,认为你不念佛就往生不了,一般是如此。你如果不上高中,你要具备高中生的同等学历,难啦。你要有智慧,你或者一边工作,一边还自修,还要无师自通,难,但不是不可以。
一个共同点,是发菩提心。所以,要智慧。菩提心初步得‘大’智慧。这‘大’,是绝对殊胜的意思,不是个儿大。‘大’智慧、‘大’愿力、‘大’慈悲,三者自然结合的心叫菩提心。所以,你需要智慧,要往生。
《无量寿经》弥勒和阿难都是当机,前半段是阿难当机,后头是弥勒菩萨当机,当来的佛,下面一个佛就是弥勒菩萨,还是净土法门。《无量寿经》中释尊对弥勒说:弥勒,你看到边地没有?怎么其中的人不是莲花化生?不能见佛?《无量寿经》里说:他不了佛智。不了佛的不思议智,不了佛不可称智、无等无伦最上胜智。对这不了解,纵然修功德、念佛,还只是胎生,不是莲花化生。这个胎生不是父母所生的意思,就是你生的是边地,不是在九品莲花池内出生,这叫胎生,不是真要需要个父母。极乐世界没有女人,没有世俗的这些事情。所谓胎生者,只是不能见佛。所以,这么来看的话,你要有这些智慧,不然怎么了解?怎么能发菩提心?所以我常说,念佛往生是易行道,是与别的法门相比,这个是最容易的。但是如果认为这个法门就好像悠悠忽忽轻轻松松闹著玩似的,就能往生,这就错了。还是需要‘翘勤发愿’,‘翘’是殷切坚贞,‘勤’是勤奋不懈,还要读诵大乘。
所以要登宝莲花,登不退地,必须依文殊的智。文殊的智慧第一件事,前头讲过了,就是一心三昧,一心亿佛,专持名号。要有文殊的智慧,要有普贤的大愿。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回向往生。所以,要往生,要依靠文殊,依靠普贤。那么,华严不是正好吗?华严的三圣,文殊、普贤就是左辅右弼,正当其教。观经上品上生,一定要读诵大乘。大乘方等经中谁是第一?华严是第一,华严是最尊、第一。因此,他就回答了,弘扬净土,为什么引用华严。
【又问:华严法界,密义重重,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云何唯一念佛法门而能普摄?】
‘华严法界,密义重重’,华严讲一真法界,后头又讲四法界等等,(清凉国师将之分为四法界)其中密义重重无尽。‘以无量修多罗而为眷属’,修多罗即经卷,以无量经典作为眷属,一切经典都是《华严经》的眷属。是这么深奥,这么广大,你怎么就用一个念佛法门就能包括华严无尽无边深奥的内容?能普摄吗?华严这么广大,这么深奥,就能用一念佛法门包括无余吗?
【答:诚如所说,教指宏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入此一门,乃能遍彻无边法界。是故善财童子于普贤一毛孔中,过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尽未来劫,念念周遍无边刹海。此念佛人亦复如是,以一念本无量故。】
答云,诚如你所说,华严教义很深。‘但入道初心,自有方便’,但初入
道的人,求成佛,定要有一个方便。粗浅的说,方就是方法,便就是便利。要有一个办法,这办法是大家做得到的,好做的,才行啦!不然那么广大,从哪里入呢?有一个方便门,入了这一个门,你就能透彻,进入到无边的法界。又引证华严经的例子,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有人在观音菩萨旁画一小孩,(现在承德的善财童子画的是一老头,最特别了。)童子,菩萨有时称童子,如文殊师利童子。不要把他一定认为是个孩子,就表示其心是赤子之心,所以,称为童子。善财童子在普贤菩萨一个毛孔里头,他走过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那么多微尘的世界,这多么广大的世界啊!不可说不可说,多得不得了的佛刹,佛刹里有微尘,像微尘那么多的世界都走过了;可是没有出普贤菩萨一个毛孔(以上表空间),而且是‘尽未来劫(表时间),念念周遍无边刹海(表空间)’。
这就回答了,为什么一个念佛法门能包括全部华严经。那么多不可说微尘数的佛世界,那么长久的多劫时间,不是在普贤菩萨一个毛孔里头都包括了嘛!这就是华严的特点。我们难懂就在这,我们是在错觉之中,认为:大的能包括小的,小的就不能包括大的。华严是小的可以包括大的。多就包括一,十个手指头包括每一个手指头。要说一个手指头包括十个手指头,这脑子又不行了。(请问如何在手上画出一个手指与其他部份的分界线?不能啊,掌上之指,彼此相连,是一整体)。一里头有多。一小时有六十分,一分钟有六十秒,一小时有多少秒,这好懂。一秒里有多少小时,多少年,这又不好懂了。这一种只承认大的包括小的,长时间包括短时间,多包括一,正是咱们众生的执著。因此,在其实的本体之中,没有这些。所以,在华严经中,一就可以包括多,一个芥子就包括须弥山,一弹指就包括多少劫,三大阿僧祗劫成佛,为什么顿教一弹指成佛?因为三大阿僧祗劫与一弹指平等平等。长短大小久暂一多等一切平等。华严的‘十玄’,非常难懂就在这。大家一时懂不了,不要紧,反正是先听一听。听一听也永为道种,因为这是佛的智慧。这念佛也如此。一个念佛法门就包括了华严无量无尽的法门。因为这一念本来就离开数量,不是任何数量所能局限的。底下又引杜顺的话。
【且杜顺法界观。特设三门:一真空门,简妄情以显理,即前念佛法身是。二理事无碍门,融理事以显用,即前念佛功德是。三周遍含容门,摄事事以显元,即前念佛名字是。】
杜顺是唐初高僧,他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杜顺著法界观,当时,有一个人从杜顺那里到五台去参拜文殊。到了五台,看见一老人。老人说你干什么?他说我到这来参拜文殊。他说,你真傻,文殊在你那里,你到这里来找文殊干什么?他说,那谁是文殊?答:杜顺和尚是文殊。那赶紧回去,回去晚了赶不上。说完,老和尚不见了。赶紧回去,杜顺和尚已在前一天圆寂了。古时候,这种情况只有在大德最后时刻才显露,一显露就不住世了。不像现在有些人,尽说我是什么、什么的。这里头跟古德就不同了。
杜顺和尚讲了三项。一个是真空门,真空门就是‘简妄情以显理’,把咱们虚妄的情执都抛开,显现出本体,理就是本体。破了妄,显现出本体。这个是什么法门呢?就是前头讲的念佛法身。念佛法身,那其余的一切无非法身,分别的妄情便没有了,唯一显露的是法身。所以,禅宗有此话:‘灵光独耀,迥脱根尘’,灵性的光明独耀,‘孤立无侣’,没有什么可以作伴。根与尘全脱了。就是离开妄情以显理,就是念佛法身。你念到灵光独耀,那就行了。第一个是真空门。
第二是理事无碍门。真空本体是如此。但是还有事,还要度众生。度众生,众生在事相里头,就必须有佛的国土,有世界,有种种,来摄受他们才行嘛!理和事要彼此无碍啊!‘融理事以显用’,把理跟事融会在一起,以显妙用。我们现在就是这样。有极乐世界,我们就得往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进修,以至于成佛。这就是用,用里头就有事了。极乐世界就是事。所以念佛功德,念报身佛,念极乐世界。我们临终所能见的阿弥陀佛的报身。程度高的人临终来接的是报身佛,程度低的人来接的是化身佛,再程度低,就不能看见佛来接,是梦见佛来接,也是往生。
第三,周遍含容门,遍满一切法界是‘周’,遍一切处是‘遍’,‘含容’是互相含,互相容。佛殿内三个灯,这个灯也照,那个灯也照,这个灯的光遍满大殿,每个灯也都如是。每一个光都遍满大殿,光和光之间,这个灯的光包含那个灯的光,那个灯的光包含这个灯的光,互相含容。佛跟佛也都是如此,佛土跟佛土也都是如此,就周遍含容了。‘摄事事以显元’,一个事把一切的事都摄在里头了,以显此本元(本体)。这是什么呢?即‘念佛名字是’。念佛名字,这名字就是本元,就是法身,包含一切,周遍一切,无所不具。所以,念佛为什么有那么大功德?你若能接受华严这个道理,一切佛土,一切佛,一切功德,都融入你这一句佛号里头。所以,你念这句佛,就是全法界。咱们以什么为宗?就是以‘华藏入名字,持名入华藏’为宗。华藏世界的一切功德就入在名字里头,你持这名字,就入华藏,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你要相信持名入华藏,你先要理解,华藏一切功德入在名字里头了。所以不要老在回头转脑,找找这,找找那。干个什么,单修某个法。干那个事,又修那个法,忙不过来。
又举一个例,当时浙江大旱,老百姓找莲池大师,请求大师祈雨。莲池大师说不会求雨,找别人吧,我没有求雨的法。这些人只相信大师。大师说我就只会念佛。众人说只要求雨就行,于是到田里来念佛。拿著木鱼,走在田埂上,一边走,一边念。走了一边,倾盆大雨下来了。这就是一切功德都在里头。若是必须会个求雨法,才能求雨;会个治病法,才能治病;会个驱鬼法,才能驱鬼;那就忙不完了。
【又清凉疏分四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即入理事无碍法界。非佛非心,神妙不测,即入事事无碍法界。】
清凉是唐代国师,他见到普贤行愿品了。所以,到他这时华严才圆满。杜顺没见到,只见六十华严。贤首见的是八十华严。(所以华严称贤首宗。)等到清凉国师,他就见到全部了。清凉把他著的疏,分为四个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一心念佛,不杂余业,即入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的。但是不见得人人肯做。是能做,不见得肯做。一心去念佛,不杂余业,不杂其他的所有别的事业,这就入了事法界,这是人人可以做得到,但是不见得有人肯把它做到。做到了之后,就是入事法界。
第二,‘心佛双泯,一真独脱,即入理法界’。理法界即本体,怎么能证入本体?心也没了,佛也没了,就是灵光独耀,一真独脱,就入了理法界。理法界就是本体,就是法身,什么都没有了。正念的时候,念而离念,连念也都离了,可是离念时仍然在念,无念而念。所以不住到任何上头去了。这时候, 没什么叫心,也没什么叫佛,也没有一切。然而,本心的光明,这一句佛号,是明明朗朗,这就入了理法界。
‘即心即佛,大用齐彰’,心就是佛,佛就是心。这种殊胜的大用,一齐都显现了。观经中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念佛的心,就是佛,‘是心是佛’。这个心可以作佛,念佛就是作佛,‘是心作佛’。前几年,南方有个比丘尼,死后火化,天灵盖不化,上有‘心作心是’四字。修行人,真实修行,有很多殊胜的境界。‘是心是佛’,指我们本来是佛,‘是心作佛’,指我们起心念佛,于是大的妙用就显现了,这就理事无碍。心本来是理,念佛,度生这些作用是事。理事相融,圆融无碍。寂而常照,虽寂静无动,可是在‘照’,虽然在照,什么都清清楚楚,可是心中无所动,照而恒寂。无念,而一句佛号朗朗现前;念佛而一心无动,万缘齐放。这是理事无碍。
事事无碍就不好懂了。刚才说小的包括大的,短的时间包括长的,重重无尽,相入相摄,无穷无尽。如两镜对照,这个镜子照那个镜子,那个镜子照这个镜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套一套,没完没了。你拿两个镜子相对照一下,试试看。‘非佛非心,神妙不测’正显不可思议。不可思,头脑没有用了,不可议,舌头也没有用了。所以说,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前云‘摄事事以显元’,从事事无碍以显本体,此神妙不测的法门,即是———念佛名字。
【是知一念佛门,无法不摄。故此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既观弥陀,不离华藏。家珍具足,力用无边。不入此门,终非究竟。】
所以一个念佛法门,四种法界(理法界、事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全都可以入。因为事事无碍,所以你这一念的功德,包含无尽,一切具足。非心非佛,神妙不测,无所不摄。所以,这个经以毗卢为导,以极乐为归。毗卢遮那是法身,释迦牟尼佛是化身。华严讲的毗卢遮那,就是释迦牟尼的本身,也就是我们的本师。他指导我们,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本师没有说你们都是我弟子,只能留在我的国土中。咱们的本师教导我们,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作为导引。到了极乐世界,我们就回家了。游子回家了,在外头流浪,流浪汉苦极了,酸甜苦辣都吃够了,这一会又到了母亲跟前,母子又相会了,所以极乐是归宿。
‘既观弥陀,不离华藏’,既生极乐见到弥陀,但根本并没有离开华藏世界。因为极乐世界也如这个灯光,遍满整个大殿,它并没有局限在某一部份,极乐世界是遍满法界,华藏世界也是遍满法界,互含互摄,难思难议,不是众生我们这种妄情所能推测的。所以,这种情形下,‘家珍具足’,你才知道家里的宝贝都具足了。‘力用无边’,你可以分身到无量国土去度众生,去演说妙法。到这时候,你说法才真正能给众生真实之利。就像咱们所说的,往往有片面性、有误解,有的时候,甚至于还含点毒素。说是说法,有的时候还不免放毒。若真正见阿弥陀佛,这时候,悟了无生法忍。你可以分身到尘刹,不是在一个大殿里,可以到无量无边的世界,现种种身,说种种法,给众生真实之利。可见‘不入此门,终非究竟’。不入到这个门里头,总不是究竟。
这就回答,为什么一个念佛法门能把华藏的一切经卷的深奥意思都包括了。杜顺和尚的三方面,清凉国师的四法界,念佛全摄,这个道理讲得很清楚。不能全理解不要紧,只要知道结论就好。就是这一念,就这么殊胜。家珍具足,如极贫苦的人忽然回到家里,没想到自己是大富长者。信都不敢信,想都不敢想的事,这时候,都成了你的了。这是譬喻,法华‘家珍’的譬喻。
【又问:方山论谓他方净土,是权非实。准今所论,如何会通。】
方山就是枣柏,就是李通玄。李通玄是居士,佛法里头居士的成就很不低。李通玄他在五台要著华严论,找个地方,老虎替他背经包,给他找个地方,泉水就出来了,自然有二个女侍者来招呼他,给他作饭洗衣。没有灯光的时候,眼睛放光,来著华严论。又叫枣柏,李世民的本家,亲属。为什么叫枣柏?因为对他很尊重,不说他名字。他一天就吃十个枣,柏树饼,把柏树叶压一压就吃,吃的非常简单。
方山著的华严论,说他方净土,是权不是实。法华讲二乘都是权教,都是化城。阿罗汉,不是究竟,是化出来一个城市,接引你,你还得前进要成佛,枣柏认为他方的净土,都是权,也都是化城,不是究竟。问说:方山是这么说,你现在论得这么殊胜,怎么去圆融会通?也就是说,彭际清的主张跟枣柏不一样,跟后代很多大祖师也不一样,原因如下:
【答:教分四土:一常寂光土,果佛所居。二实报土,法身大士所居。三有余土,二乘所居。四同居土,凡圣交参,或秽或净。此土行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回向西方,惑业未断,生同居土。欣厌既切,粗漏渐除,闻法增进,生有余土。若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回向往生,便感得实报土。亲承佛记,分证寂光。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如法华化城,不外自心故。明实相者,一切皆实。如此经极乐,全具华藏故。】
教下分四土。第一是常寂光土,佛所居的地方,遍于一切,佛的境界。第二是实报土,是法身大士的境界。第三是方便有余土,是阿罗汉、辟支佛所居的国土。第四是凡圣同居土,凡也居在这,圣也居在这。同居土,凡圣交参,凡也有,圣也有。
同居土:有的国土是清净土,有的国土是秽土。秽土就是污浊很脏的土,咱们这土就是同居秽土。丘陵、坑坎、垃圾、厕所。人心这么恶,动不动就是杀,就抢劫,唯利是图,这是秽土。极乐世界的同居土是净土,不同在这。但都是凡圣同居,便利之处就在这,你虽是凡夫,你可以去。都是凡圣同居土,但是一个是污秽的,一个是清净的。
咱们地球上的人,‘以专念力,修诸功德’,所以,必须得专念,总要把心念集中到一件事情,‘专念’,不能东也念一点、西也念一点,什么也不熟,问题一来就全垮了。要做到,旁边一个炸弹爆炸了,烟已经冒了,马上就要响了,马上就要死了,在这个时候,你这一句咒,或你一句佛号,能念出来,这要心里面有,才能成功。若一害怕,我的天啊!我的妈啊!完了。所以,要熟到这个程度,你不专一,怎么能熟?危难来了,哎呀!我是念观音菩萨好,还是念释迦牟尼佛好,还是念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来救我吧!等你这一想,炸弹早就把你炸死,完了。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也行,观世音菩萨也行,释迦牟尼佛也行。但要养之于平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7 16:32 | 显示全部楼层
才能用之于临时。平日没有这个锻练,不是很熟,‘不等想就来’,不到这个程度,到急的时候不管事。以专念的力量,修诸功德,回向西方。至于‘惑业未断’,还有很多惑业,仍是凡夫,就生同居土。所以,绝大多数咱们现在往生的人是属于这一类,已经很难得了。
欣厌之心要切,欣慕极乐世界,厌离娑婆世界。对于娑婆世界的种种,进一退九,退缘这么多,愿意早点离开,但不是永远舍弃它,往生之后,还可以再回来度众生。所以,念佛偈‘九品菩萨为伴侣’,弘一大师和夏老师都改了
一下,改成‘回入娑婆度含识’。不在极乐世界跟一些菩萨作伴侣,不回来了。要赶紧回来,见了佛之后,马上回到这娑婆世界,来度众生。念念不忘众生啊!欣厌的很切,‘粗漏渐除’,漏就是惑。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中,见思惑是粗的,见思惑慢慢就除掉了,闻法也增进了,这种情况可以生到方便有余土,超过凡圣同居土了。
如果你修圆教为因,深达实相,‘以普贤行愿’,以十大愿王的愿做自己的愿,回向往生,你就能生实报庄严土,菩萨的地方。生实报庄严土,要破无名,破一分无明,分证一分法身,也就是分证一分常寂光土。
‘是故住权乘者,一切皆权’。好多情况,凡圣同居土,你还是凡夫的境界,你认为一切还都是权(权指权巧方便,不是真实),有这些分别的时候,就是住权乘者,于是一切都‘权’了。你生到那里,都也成‘权’了。可是要明白自心实相的人,一切都‘实’啊!也就是法华所说的阿罗汉是化城(是权法),可是法华所说的化城,也没有出自心以外,化城在哪?你不还是自心所现吗?既然都是自心所现,‘一切无如心真实’,这是布袋和尚的话。(咱们现在山门供弥勒菩萨,是一尊很胖的和尚,那是布袋和尚的像。布袋和尚是弥勒的化身。)这句话是布袋和尚的话,也就是弥勒菩萨的话,‘一切无如心真实’。总而言之,一提到唯心净土,这就好像不真实了。其实,人不知道,没有再比心更真实的。化城也不外于自心,都‘实’了。所以,一实就一切实。这也是华严的道理,‘一真一切真,一位一切位’。都是超乎咱们的情见。像这个经的极乐世界完全具足华严的一切。试问怎么能说净土是权法?
【方山著论时,行愿末卷未至此方。故于净土一门,辄生分别。却与经文互相乖剌。须知从真起幻,即幻全真,生灭俱离,自他不二,一念圆融,普周法界,方为一乘中道了义。】
在方山枣柏著论时,在唐初,(行愿品到的时候是武则天时代,中间经过两个皇帝)。末卷没来,所以,他所根据的不是全部的华严。于是就跟其他经文就有冲突的地方。以他那么高的智慧和水平,眼睛能放光,老虎给他找路,但经不到全,他著的论还是不能圆满。所以,要知道‘圣言量’十分重要。
要知道,‘从真起幻,即幻全真’。所以,楞严先是破妄显真。后来就会妄归真,即妄即真,幻也就是真。就好像波跟水似的。咱们起种种幻相,是水上生了波了。但是波是什么呀?波的本体不就是水吗?所以,到这个地方,幻跟真,从他们的本体来说,就不是两件事了。有了波,波就有大波、小波,种种的波。但这都是幻相,本体都是真。到了本体上,生灭就离了,自他也不二。这个波和那个波看起来是两个波,这有一个波,那有一个波,不是两个波吗?其实,它一样,都是水,它们同是一个体,相连著的。波和波也不都是相连一体的水吗?北海,这一个波,那一个波,两个不都是北海的水吗?波水不二,所以自他也不二。波起水也无生,波灭水亦无灭,所以就离生灭了。一念圆融之心,就遍满法界,这才是一乘中道了义的教。底下又解释方山的功劳。
【且方山吃紧提唱,唯在十住初心即成正觉。然依教诠判,正大不易。何则圆信位中,见思惑尽,并断尘沙,进入圆住,豁破无明,证无生忍,位齐别教初地。若依自力,譬彼群氓,骤希宝位。即谓本来是佛,不落阶梯,亦赖善巧方便,始能克证。何如行愿末卷中说:以深信心,持诵十大愿王,一刹那中,往生极乐,住不退转,从凡夫地,创发信心,横超直入,至圆至顿,无比无伦。幸遇完经,因缘非浅,衣珠故在,客作徒劳。奉劝高流,同心信受。】
方山著论的功劳,就是要提倡‘十住初心即成正觉’,刚开始踏上第一个位子,就成佛了。就是华严的话,‘一位一切位’。他著华严论要紧的就是讲明这个问题—初住就成佛。教下这样说就不容易。初位,圆教初住是到什么水平?见惑、思惑都尽了,尘沙惑开始也去掉一些,进入到圆住,疑云破了,主要是无明破了,无生法忍开始证了,相当于别教的初地。天台宗判教,判为四教:藏、通、别、圆。别教是专讲大乘的,别教的初地菩萨等于圆教的初住。
不要说成佛不成佛吧,就说到了圆教初住,或说别教初地吧!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达到别教的初地菩萨,圆教的初住,就譬如一个普通老百姓突然上升皇帝宝座一样。纵然你说本来是佛,初住又有什么?可是你知道,你如没有善巧方便,不能证得,你还就是你啊!所以,这个很不容易,达到圆教初住谈何容易。你虽然有所理解,不能证到,还是落空。
何如行愿品末后说,有深信心,念十大愿王,你在一刹那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你就不退转了,都是阿裨跋致。从凡夫的地位,你有了信心,这一下子,就不退转了,就是阿裨跋致。真是‘至圆至顿’!念佛法门是圆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有人批评我写的东西,赞叹净土宗太过了。其实,我都是根据古人说的。不但是圆教,圆教中最圆的,顿教中最顿的。你就看这个,一刹那就往生极乐世界,就是不退转了。现在我们幸而遇到完经,有了普贤行愿品补进去,华严就完整了,咱们能够遇著了。‘因缘非浅’,是很深的因缘,如衣服里的宝珠都在,咱们都发现了,不必徒劳,枉受其他的辛苦。奉劝诸位高明之士,咱们都同心信受这个法门。
【又问:隋僧灵干作华藏观,临终见大水弥满,华如车轮而坐其上,但得直趣华藏,何须更观弥陀。】
修华严观,生华藏世界,何必要去极乐世界呢?
【答:华藏世界,有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有十不可说微尘数世界种安住。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西方极乐亦在其中。首楞严云:‘若飞心中,兼福兼慧,及与净愿,自然心开,见十方佛,一切净土,随愿往生’。今灵干所生,其为极乐净土邪,其为余方净土邪,俱未可知。然则但觐弥陀,即是直趣华藏。前有善财,后有龙树,如斯轨辙,千圣同行。不遵佛敕,自困多歧,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答曰,灵干所生何处,未能肯定。然而,只要往生得见弥陀,就是直生华藏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华严经善财童子,普贤菩萨教他生极乐世界,前有善财这样一个大德。‘后有龙树’,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因缘很好,这里提一下龙树。龙树菩萨是印度人,是中国佛教八宗的祖师。中国佛教分十宗。有二宗是小乘,成实宗、具舍宗,此二宗为小乘。其余的八宗都以龙树菩萨为祖师。最奇特的,他是禅宗的祖师,传衣钵的。密教的祖师、唐密、东密都是修龙树菩萨传的法。他在印度打开一个铁塔,进去亲见金刚萨埵,金刚萨埵亲见传授他的法。今天是龙树菩萨圣诞,大家很有缘。
龙树菩萨往生,释迦牟尼佛给他悬记,将来五百年后有个龙树菩萨,往生极乐世界。可见这是一个千圣同行的轨辙。‘不遵佛敕’,不遵佛的命令,自困于歧路之上。‘是则名为可怜悯者’。佛这样大慈悲剖心沥血的教导,你不能相信,真是可怜悯的人。底下又举一例。
【更以近事征之。宋明州草庵道因修圆顿教观。晚主延庆。乾道三年四月十七日。别徒众曰:‘华严世界,洞彻湛明,甚适我怀,今将行矣’。乃令举所述弥陀赞曰:‘无边刹海海涵空,海空全是莲花宫;莲宫周遍遍空海,空海独露弥陀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难觅难拈水中月;绝非离句如是身,如是感通如是说。我与弥陀本不二,妄觉潜生忽成异;从今扫尽空有尘,父子天然两相值。誓修三福勤六念,身口意业无瑕玷;我今以此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赞毕,随众唱佛数百,讽观经至上品上生,即敛念坐脱。极乐华严,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
宋朝有个人临终的时候告诉大家,华严世界,‘洞彻湛明’,通达、干净、光明。‘甚适我怀’,我心里头很喜欢,我要去了。最后,他赞弥陀。‘无边刹海海涵空’,无边刹海,海就包括空。‘海空全是莲花宫’,全部都是莲花宫殿。‘莲宫周遍遍空海’,每一个莲宫又遍满虚空,遍满一切海,重重无尽。‘空海独露弥陀容’,这么多的空和海,单独露出来的是阿弥陀佛的金容。‘阿弥陀佛不生灭’,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的。‘难觅难拈水中月’,像水中的月亮拈得出来吗?‘绝非离句如是身’,咱们都在四句里头。四句是什么?‘是’是一句,‘非’是一句,‘是就是非,非就是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非’又是一句。就此四句,咱们总离不开这四句。要不就‘是’,是一句。你说‘不是’,是一句。‘也是也不是’又是一句。‘不是是,不是不是’又一句。总在这四句,你反正离不开这四句。这四句就是百非,一百种错与这四句是一致的。所以,离开四句,离开百非,才正确。而阿弥陀佛身就是绝非离句。以前,在佛学院讲课的时候,有一位老师问我,极乐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有?答曰:‘离四句的有’,跟这一致。阿弥陀佛是不生不灭,绝句离非。‘如是感通如是说’,是依这样的感通而这样说,不是空理论。
‘我与弥陀本不二’,我与弥陀本来不二。你看,修持到这个地步,信心就真正显现出来了。我与阿弥陀佛本来不是两个,由于‘妄觉潜生忽成异’,由错误,产生一个妄觉,不知不觉怎么就成异了,成了二了,就有迷有悟也就有轮回了,真是冤枉!‘从今扫尽空有尘’,现把空和有的尘垢,都扫干净。‘父子天然两相值’,始觉合于本觉,父和子自然相会了,我和弥陀就不二了。
‘誓修三福勤六念’。三福是观经上的话,要修三福。三福是‘一者孝顺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所以受戒必须持戒,不犯戒,这才是福。)‘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誓修三福勤六念’,六念是什么?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师、念天。天要修十善。杀盗淫是身三,口四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意三是贪嗔痴。这些都远离,修十善才能升天,所以,升天也不简单。‘身口意业无瑕玷’,身口意三业没有玷污的地方。‘我今以此念弥陀’,我今天就是这样来念弥陀。‘不见弥陀终不厌’,我见不到弥陀,绝不罢休。说完此赞,随大家念佛,念了几百佛,念观经念到上品上生,他就合眼闭口端坐往生。这是宋朝道因和尚的事。所以,你看华藏世界跟极乐世界到底是同是别啊!他要生到华藏,可是他见的谈的都是弥陀。这就答覆了,是同是别?‘诸有智人,急须著眼’,有智慧的人,需要著眼啦!
叙文是清王文治居士作,他是探花,大书法家,用墨很淡,号淡墨探花。是很有智慧的佛教居士。他原来修禅,后来皈依净土。他白天办公,晚上就在蒲团上一坐,跟老僧一样。他做了一篇序,现时间所限简介如下:
‘大乘起信论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众生不叫觉,众生不觉悟怎么叫‘觉’,不觉、迷了。因为无始以来,念念相续,就是妄念的相续,这些妄念就是不觉、迷呀!佛就是觉,不同就在这。佛是觉,咱们是迷。念佛三昧者以觉摄咱们的不觉。佛是觉悟的,以佛的觉悟来摄受咱们的不觉悟。什么叫念佛三昧呢?就是拿觉摄我们的不觉,我们入到了觉海,正觉之海,就是三昧。华严有一切诸佛的一切三昧,而其间念佛三昧为一切三昧中王。华严不是叫大方广吗?‘大’莫过于是。说他‘大’,没有比念佛三昧更大的了。说他‘方’,也莫过于是。说他‘广’,也莫过于是。
等到彭际清这一篇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叙中说‘必待此论,而义始完。其殆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俾居士随宜说法,广导群品者乎?’对于这个论称赞达到极点了。华严虽然经过很多祖师著很多很多东西,但要等彭际清这个论写出来,华严的意思才完全。看来这是阿弥陀佛神力加被,使得彭际清居士,能这么说法,来广导众生。
我们引用王文治,淡墨探花的序,作为对这个论的赞叹。
篇末附言:
本讲记前身乃录音带,经整理成文,共有二稿:(1)净公上人门人台湾大学教授谢清佳博士录,(2)北京余居士等录。二稿作者,均发殊胜菩提之心,为续佛命脉,普济群萌,不辞劳苦,不厌繁琐,专诚笔录,令人钦仰,特于篇末一并致谢。念祖以第一种为基本,并参证第二,进行校订修改。但此论精深广博,讲解校订,两俱匆匆。疏漏必多,错误难免,敬乞棒正。
又本书由中央研究院计算中心顾秋芬、鲁翠英小姐等人协助打字排版,特此致谢。
1990年11月23日黄念祖志于北京莲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07:45 , Processed in 0.14231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