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0|回复: 4

[大德开示] 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71 楞严经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6-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之上)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尔时阿难及诸大众。闻佛示诲。身心泰然。

  六观河匪变指。文二。初申疑。文二。初阿难密□□释双源。文四。初承□息虑。

  笺云。阿难乃举殿□人。及诸祇园会上三十六□人□大众。闻则耳根发耳识。同缘名义。示乃指示。佛前来指云。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故心。又云。灯能显色。如是见者。是眼非灯。眼能显色。如是见性是心非眼。诲乃诲责。责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等。身是五蕴妄身。心是八识妄心。身更不执我。心更不执法。虽未悟得首楞严性。亦得□水所贵故。康泰安然也。

  念无始来失却本心。

  二念昔遗真。

  笺云。念者冥记之义。失却本来真心。失也不曾失。祇是被烦恼所覆。暂时不得显现。又何异于失。若决有失。诸佛起智合理之时。须有个真从外而来。疏文云。头无得失之非。见有忽狂之咎。然诸佛菩萨起智合理。内假真如熏。外假师教熏。亦无一法从外而得。

  妄认缘尘分别影事。

  笺云。谓一切众生失云本心。日用中间虚妄印□缘尘妄识为心。八识各缘自分境。眼识缘色尘。耳识缘声尘。乃至第六识与五同缘。分别强盛。分别色香等。影乃七识执八见分为我。亲为影象相分。事则八识合业果事。

  今日开悟。如失乳儿。忽遇慈母。

  三喻悟逢亲。

  笺云。言今日之下。是七月十六日。蒙世尊向楞严会上。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令□开通悟入。阿难失却本心。流浪生死。如失乳□□。□今得遇世尊开悟。如儿遇母。性命复存。阿难悟则未悟。今日目因谈果。世尊四十五年后。向楞严会上。称性而谈。说顶三昧法。言我终须悟去。

  合掌礼佛。愿闻如来显出身心。

  四请分双性。

  笺云。明显指出。五蕴妄身。八识妄心。

  真妄虚实。

  笺云。真则实。妄则虚。

  现前生灭与不灭。

  笺云。生灭是妄。不生灭是真。

  二发明性。

  笺云。愿佛为发起明白。真性妄性。条然各别。待我弃妄修真。阿难大意。见佛前来责之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乃疑妄外有真。欲得世尊离妄指真。有此问表。

  时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诸佛诲来。见迦旃延毗罗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断灭。名为涅槃。

  后波斯陈疑显问真理。文四。初叙昔闻邪教。

  笺云。咸总也。我者亲义。西土泛皆称我。从今本古谓之昔。迦旃延。应云迦罗鸠?迦旃延。迦旃延是姓。字迦罗鸠?。六师之中是第五师。执一切亦有指。亦无相颠倒执着。则断见外道。毗罗胝子。应云删阇夜毗罗胝子。字删阇夜。母名毗罗胝。是彼之子。故云毗罗胝子。此苦行外道。陶糟饮汁。拔发灰身等。六师之中是第三师。执道本自然。何假修证。但尽此生。自然得道。举喻云。如高山转缕丸。缕尽丸止。王言我昔未承受诸佛诲喻告来之时。见此二外道。总言。此四大之身。死后一向断灭。不复续生。不续生处。得大安乐。名为涅槃。涅槃安乐义。纳得此种子。在第八识中。

  我虽值佛。今犹狐疑。

  二陈遇正犹疑。

  笺云。言我如今虽然值遇世尊。犹尚狐疑。狐性多疑。疑则犹豫不决。不知此二外道。作此等说。还是不。

  云何发挥证知此心不生灭地。

  三请简示真途。

  笺云。挥用也。地则实际理也。请佛为佗发用证悟。了知此心不生不灭。

  今此大众。诸有漏者。咸皆愿闻。

  四叙同机乐听。

  笺云。简去无漏。前阿难问。佛未见答。因何王又请。有三义和会。一恐大文失落。此中经义不全。二王者自在义。得问便问。不管阿难前问。三王怀得此问已久。恰见阿难问。与自意同。便起来问。图得佛答之时。亦答阿难所问。

  佛告大王。汝身现在。

  后决示。文二。初简灭。文三。初灭文四。初问。

  笺云。佛呼王言。汝身现在为中印土主。有经作存字。义通。

  今复问汝。汝此肉身。

  笺云。言汝此肉团之身。是父精母血。三十六日在母胎中。生藏上熟藏下。假合而成。

  为同金刚常住不朽。为复变坏。

  笺云。为同诸佛常身法身。不生不灭。为复迁变坏烂。佛意。问欲为佗说不生不灭。且光问生灭。促浅至深。

  世尊我今此身终从变灭。

  二答。

  笺云。言我今精血假合。四大危脆之身。一朝无常杀鬼到来。终须改变坏灭。

  佛言。大王汝未曾灭。云何知灭。

  三徴。

  笺云。佛又问。汝今未会灭。此身犹自存在。云何知得变灭耶。

  世尊。我此无常变坏之身。虽未会灭。我观现前。念念迁谢。新新不住。如火成灰。渐渐销殒。殒亡不息。决知此身当从灭尽。

  四酬。

  笺云。言我此无常。不得长久。变坏之身。即今也未曾灭。我观现前。前念后念。如此迁流落谢。不曾停驻。看前念新。后念又新于前念。皆被行阴所迁。似一堆火。渐渐成灰。既成灰已。被风所吹。即渐销散殒灭。更不停息。决定当知。此身须从变灭将尽。

  佛言。如是大王。汝今生龄已从衰老。颜貌何如童子之时。

  次异。文二。初举老比少问。

  笺云。言汝如今生身年龄。已从衰残老耄。颜容形貌何如十岁为童子之时。

  世尊。我昔孩??。肤腠润泽。

  后生华耄朽答。

  笺云。初生曰婴。二岁曰孩。三岁曰??。皮外曰肤。血脉相凑处曰凑。润滑光泽。

  年至长成。血气充满。

  笺云。次第年至长大成立。骨血气色。皆以充肥盈满。人年二十。柔弱方冠发。三十壮有室。

  而今颓龄。迫于衰耄。

  笺云。而今颓落年龄。似已颓山被寒暑通迫。行阴所迁。衰残老耄。八十曰衰。九十曰耄。

  形色枯悴。精神昏昧。

  笺云。形体颜色。枯槁憔悴。神昏识暗昧。

  发白面皱。逮将不久。如何见比充盛之时。

  笺云。鹤发鸡皮。逮犹及也。将死不久。意谓如今老矣。不可□于儿童之时。

  佛言。大王汝之形容。应不顿朽。

  后渐又二。初审。

  笺云。言汝之形体颜容。合不□顿从□岁便老朽去。佛意欲王叙由渐而老。

  王言世尊。变化密移。

  后答文三。初总叙潜流。

  笺云。密谓欲密。移谓改移。言发生爪长。行阴所迁。

  我诚不觉。寒暑迁流。渐至于此。

  笺云。日月运□一寒一暑。迁变流易。我此四大之身。渐渐童年迁至中年。中年迁至老年。次第而老。

  何以故。我年二十。虽号年少。颜貌已老初十岁时。三十之年。又衰二十。于今六十。又过于二。观五十时。宛然强壮。

  次别陈粗易。

  笺云。我年二十。弱冠之岁。颜貌已老初十岁童子之时。次第加上。三十曰齿之年。又衰老于弱冠。子合六十耳顺。越却两倍。又过于二。乃六十有二。观五一时。则宛然□强壮健。

  世尊。我见密移。虽此殂落。

  后备述徴迁。

  笺云。尚书云。尧篇曰殂。今不取崩。但取老善。

  其间流易。且限十年。

  笺云。于行阴之中。迁流变易。极是微细。今粗而言之。且限十年。合十二年为一纪。今举全数。为一度老。

  若复令我微细思惟。其变宁惟一纪二纪。

  笺云。不但是十二年一度老。亦不是二纪二十四年。亦不但是二十四年一回老。

  实为年变。岂惟年变。亦兼月化。

  笺云。实是一年一度改变。又夺云。非但一年一度改变。亦兼一月一度改变。

  何直月化。兼又日迁。

  笺云。直但也。又夺云。不但一月一度改变。兼又一日一度迁移。

  沉思谛观。刹那刹那。

  笺云。沉细思惟。谛实观察。时中极促。不越刹那。壮士一弹指间。有六十刹那。九百生灭。

  念念之间。不得停住。故知。我身终从变灭。

  笺云。前念后念。不得停住。故知我此肉团之身。终须改变坏减。

  佛告大王。汝见变化迁改不停。

  后示常。文三。初问陈知否。文二。初牒前悟。减审自知真。

  笺云。牒王前来道岂唯身变。亦兼□此□云子迁老年气销容变。

  悟知汝灭。

  笺云。悟解知汝决定是灭。牒前云故知我身。终变灭。

  亦于灭时。汝知身中有不灭耶。

  笺云。亦则也。则向四大变灭之时。汝还知此四大身中。乃有一分首楞严真性。不可殂坏。如□□□泥。涅而不缁。本自不生。今无灭否。

  波斯匿王。合掌白佛。我实不知。

  后稽颡虔咨。述迷真性。

  笺云。王知则甚知。准萨遮尼乾子经云。波斯匿王过去是佛。为二师不并化。示□国□□□礼叙迷真。谦怀请益。图得佛向下为说。令一切众生知之尔。

  佛言。我今示汝不生灭性。

  次许对宜示。文四。初许示其心。

  笺云。佛言。汝既不知。我今示汝。令汝亦知不知之性。不生不灭。

  大王。汝年几时。见恒河水。

  二举河徴相。文四。初问观河早晚。

  笺云。此河之水。从阿耨达池师子口流出。其河周围四十里。其中砂细如面。与水混流。亦云金砂河。谓此河有金砂。亦云福河。西天人生下子。皆向此河浴。言得福故。去城五里南门外。人眼所亲。佛说法。多将此河为喻。

  王言。我生三岁。慈母??我。谒耆婆天。经过此流。尔时即知是恒河水。

  二酬孺岁能知。

  笺云。五母此二慈母也。我生三岁之时。慈母??抱于我。谒耆婆天。华言命天。即庙也。西土人生下子。皆来此庙。求福或求寿。言我当此三岁时经过。便知是恒河水。

  佛言。大王。如汝所说。二十之时。衰于十岁。乃至六十。日月岁时。念念迁变。则汝三岁。见此河时。至年十三。其水云何。

  三举质徴河。

  笺云。如汝前来所说。二十之年衰于十岁。日月岁时。岂唯年变。亦兼月化。何但月化。亦兼日迁。乃日与月。更与一岁。复与一时。则汝三岁见此恒河。且越过十年。至十三时。见水如何。

  王言。如三岁时。宛然无异。乃至于今。年六十二。亦无有异。

  四答水恒无易。

  笺云。王言如三岁之时。与年十二时。也无别异。于今六十有二。此水亦无变易。此约相分无迁。后约见分。

  佛言。汝今自伤发白面皱。其面必定。皱于童年。则汝今时。观此恒河。与昔童时观河之见。有童耄不。

  三审见迁停。文二。初举形迁相审性同宜。

  笺云。汝如今自家。悲伤头发已是白。面皮必定皱。则汝今年六十二时。与昔为童子之时。此眼识现量见分。还有老少不。意谓童年时。老年时。见性无别。

  王言。不也世尊。

  后答心常不同身易。

  笺云。□答□无老。

  佛言。大王。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

  四显心常寂又三。初比。文三。初皱。

  笺云。汝面虽皱来。妄识生灭性未曾皱。指眼识现量心。同如来藏性。此眼识现量心。是八识亲相分。□境不分能所。唤□似现量。但指似现量。自然显得真现量。了似归真。都是一如来藏性。

  皱者为变。不皱非变。

  次变。

  变者受灭。彼不变者元无生灭。

  后灭。

  云何于中。受汝生死。

  次常。

  笺云。如何问如来藏中。更有新新而起曰生。念念落谢曰死。

  而犹引彼末伽梨等。都言此身死后全灭。

  后责。

  笺云。末伽梨拘赊梨子。其人字末伽梨。母名拘赊梨。仗母称子。六师之中。是第二师。执道本自然。何假修证。如偈云。谁芟荆棘画禽兽。谁凿江河堆高山。暴风忽起还自止。当知诸法皆自然。等取六师外道。

  王闻是言。

  后会旨同欣。

  笺云。波斯匿王未值佛时。见此迦旃延。毗逻胝子。咸言此身死后。名为涅槃。如今闻佛指佗如来藏性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乃至云何于中受汝生死。王闻佛此言也。

  信知身后舍生趣生。与诸大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笺云。信谓信解。清心曰信。信如水精珠。能清浊水故。知谓觉知。觉知此异熟既尽。复生余异熟。善因生善道。恶业堕泥黎。舍此四大之身。趣三界九地之生。踊跃欢喜。则法味滋神。得未会有。则获利殊胜。

  第二见相含克指密因。文十三段。初凡圣同如。二大海全潮。三旅亭观月。四寄遣八还。五性无缘相。六体无盈缩。七见非一异。八空花一月。九破自然。十破因缘。十一觉眚非见。十二破和合。十三破非和合。且初凡圣同如指者。此指来意。然谓阿难见世尊指波斯匿王见分不生灭。阿难便问云。若此见闻必不生灭。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于是世尊便说垂手除名喻答阿难。令知正倒之身。经云。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阿难言。世问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佛则竖臂问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视。于是世尊来令阿难。向第一义谛上。观凡圣二名。经云。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上叙凡圣同如指竟。

  阿难即从座起。礼佛合掌长跪白佛。世尊。

  初凡圣同如指。文二。初难辞文四。初申咨仪。

  笺云。阿难见世尊前来。就眼识现量心上。指波斯匿王如来藏性。有越前谈。所以便起来难云。

  若此见闻。必不生灭。

  二陈见理。

  笺云。见闻是五现量识。见闻觉知之性。必犹定也。奈自不生。今亦无灭。谓世尊指波斯匿王云。汝面虽皱。而此见精性未曾皱。乃至元无生灭。

  云何世尊。名我等辈遗失真性。颠倒行事。

  三牒相违。

  笺云。如何大觉世尊。前来名邈我等流辈。遗失却本来真如佛性。颠倒顶堕义。行事不正也。谓阿难前来向兜罗开合指中。道我见如来手自开合。非我见性有开有合。又向轮光显耀指中。道我头自动。而我见性尚无有止。谁为摇动。是以世尊绾前都责云。云何汝今以动为身。以动为境。从始洎终。念念生灭。遗失真性。颠倒行事。阿难既蒙世尊责之。向第二卷经初。请佛说生灭与不生灭二发明性。要革妄修真。佛未答之。波斯匿王便起来问佛。佛就眼识现量心上。指如来藏性。即妄指真。要佗无真可取。无妄何舍。宁知旨密言含。有乖前述。所以阿难小乘之人。不会世尊指法。便起来核难。

  愿兴慈悲。洗我尘垢。

  四请通决。

  笺云。愿佛世尊。兴犹起也。慈能与乐。悲能拔苦。以法水。洗涤我妄心。坌污自体。名之曰尘。染污难去。名之曰垢。

  即时如来。垂金色臂。轮手下指。示阿难言。汝今见我母陀罗手。为正为倒。

  后通疑。文二。初垂金立相。文五。初垂手双问。

  笺云。母陀罗手。亦云吉祥手。佛手结母陀罗印。即决定印也。手表相分。正是真。倒是妄。真即圣。妄即凡。

  阿难言。世间众生。以此为倒。而我不知谁正谁倒。

  二引世称名。

  笺云。阿难前被佛责。不敢自定。乃云。世间迷真背觉之人。用此为倒。仍我不知那个是正。邪个是倒。阿难密彰了无正倒。

  佛告阿难。若世间人。以此为倒。即世间人。将何为正。

  三返问正宜。

  笺云。世间之人见我垂手。便唤作倒。见我竖手。唤作正。如此虚妄分别。

  阿难言。如来竖臂兜罗绵手。上指于空。则名为正。

  四兜罗上指。

  佛即竖臂。

  五如来随举。

  告阿难言。若此颠倒。首尾相换。

  后来谛双名。文三。初牒前殊见。

  笺云。若者如也。此者指知为义。一切迷品。知见不正。忽若竖臂之时。众生唤作正。正则是首。忽若下臂之时。众生唤作倒。倒则是尾。如此互相更换。

  诸世间人。一倍瞻视。

  笺云。迷却圆成实性。依佗起自性。是一重妄。又更向依佗相上。生遍计执。分正。分倒。分真。分妄。此则妄上加妄也。

  则知汝身。与诸如来清净法身。比类发明。

  次比凡圣异名。

  笺云。则知汝身。即五蕴泡幻之身。是倒。清净法身乃常住之身。是正。比并类例。发起明白。

  如来之身。名正遍知。

  笺云。汝便道如来是正知。是遍知。正知。是根本知。遍知。是后得智。

  汝等之身。号性颠倒。

  笺云。便道我是凡夫之身。唯是性明。相则根本无明。

  随汝谛观。汝身佛身。称颠倒者。名字何处。号为颠倒。

  后劝来双观邀穷异相。

  笺云。世尊便教阿难。向第一义谛上。起少分之智观察。汝身称颠倒。佛身是正遍知。汝身是妄。佛身是真。说真说妄。俱为颠倒。所谓真如凡圣。皆是梦言。佛及涅槃。并为增语。由是凡名圣名。凡相圣相。了不可得。

  第二大海全潮指。

  笺云。此指来意。谓阿难不知凡圣一如之理。所以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所以世尊兴慈悲心。发海潮音。告语阿难及诸大众云。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责云。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又云。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说喻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上叙大海全潮指。

  于时。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目睛不瞬。不知身心颠倒所在。

  二大海全潮指。文二。初听徒失旨。

  笺云。于时。乃倏忽之间。阿难与诸三十六类大众。瞪目一向观佛。更不傍视。瞬者动也。谓前来凡圣同如指。世尊教佗向第。

  义谛上观。凡名圣名。自何而得。阿难小乘之人。生空智狭。省不知归真之路。失其所旨。故不知五蕴之身。八识妄心。颠倒所在。是妄所起之处。若知妄所起之元。便乃逆流归本。返闻闻自性故也。

  佛兴慈悲。哀愍阿难及诸大众。

  后佛愍重宣。文三。初明妄从真现。文四。初广陈缘相。

  笺云。兴起也。世尊既见阿难与诸大众。瞪瞢瞻佛。不知身心颠倒所在。慧心沉溺。不能发起请问。所以教主如来。兴起无缘之慈。佛以大悲为力。哀怜愍念阿难。并楞严会上四众。

  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

  笺云。六十四音中。是警告雄音。缘海潮欲来。且先发起雄音。待海岸之人。收其胃网等。然后潮水必到。法上而论。世尊将欲说法。先发无漏音声。佛音圆顿。警告在会大众。全发入道之心。侧耳目而奉聆音肃清尘而赏幽致。

  我常说言。色心诸缘。

  笺云。述所恒宣故。色。是五根色。五尘色。法处所摄色。心。是八识妄心。眼识耳识等。诸缘。乃等取四缘。一因缘。二所缘缘。三增上缘。四等无间缘。然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色法二缘生。心法四缘生。

  及心所使。

  笺云。心所法有五十一。遍行五。别境五。善十一。根本烦恼六。随烦恼二十。不定四。使。是十使烦恼。五钝使。五利使。五十一法。当体便名使。一切众生。被心所有法之所使。如郎使奴故。

  诸所缘法。

  笺云。重结上缘。即是结前色心诸缘。及心所使。

  唯心所现。

  笺云。唯者遮简义。遮简真心外更无一法。现量心即是如来藏性。如来藏性为能现。诸所缘法为所现。如千波万波。水体所现。若是法相宗。唯从八识上现。八识为能现。诸所缘法为所现。今此首楞严经。是法性宗。则圆顿之教。至极周终之谈。唯从真心上现。华严云三界所有法。一切唯心现。起信云。心不见心。唯识云。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

  二绾旨双收。

  笺云。前广今略。但举身心二法。摄一切法。前唯心所现之心。总是微妙圆明精妙心。是本来真心也。

  中所现物。

  笺云。妄是真中之妄。如水中之波。如器外无金。摄器归金。器从金现。因何唤作物。谓无真觉照。如物无异。此责一切众生。迷真背觉。离妄求真。不知妄即真故。二因之中。但是依因。非生因。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宝明妙性。

  三责弃真源。

  笺云。如何汝等遗失本来微妙。圆而且妙。真明之心。此性可贵可重如实内外精明。意责失本真心故。

  认悟中迷。

  四责收迷识。

  笺云。认者。执着为义。悟则是真。不能认得真中真。但认得真中妄。迷则是妄。此妄是阿赖耶第八识。无始时来。为内身外器。虚妄根本。今时众生。弃却宝明妙性。但认八识妄心也。

  晦昧为空。

  次明相起生由。文三。初述生迷相。

  笺云。若不述相之由。仍怀异指。世尊今时。说色心诸缘。及心所使。生起之由。晦谓昏晦。是第八识体。谓一念违如。便有性明心起来。带业转二识为见分。现识为相分。此三细识和合。为第一能变阿赖耶。不称真明故晦也。昧谓暗昧。是第七识起。有八识。便有七识起来。内执八见分。为我痴我爱我见我慢四惑俱。外便带得一重寥寥地顽空。是一切众生。妄心上变起。

  空晦暗中。

  笺云。重牒上经。

  结暗为色。

  笺云。为厌空嫌昧。拟复本明。摇动风生。乃至终成相分。

  色杂妄想。

  笺云。义本无色。今有色。既有所缘色法。便杂无色之真。虚妄想相。想者取象义。内心起来。取着前尘色法。能所相参杂故。

  想相为身。

  笺云。想因相生。故曰想相。身假父想母想子想。纳此三想为胎。即是初七日羯逻蓝。中有若是男。向母身上起想。中有若是女。向父身上起想。

  聚缘内摇。

  次叙执拘形。

  笺云。第六意识。内览五尘。常驰不静。六常内审法尘影象。生住异灭。

  趣外奔逸。

  笺云。六识与五同缘。起惑造业。昏嚣动掉。向前境奔驰荡逸。

  昏扰扰相。

  笺云。昏谓昏暗。终朝扰扰。竟夜昏昏。此第六识。向六根门头。起惑造业。轮回三界。不曾停住。

  以为心性。

  笺云。一切众生。本有真唯识性。如前文云。宝明妙性。此性不在处。不离处。但用第六识□□□心作□□真心体性。

  一迷为心。决定惑为色身之内。

  笺云。一念违如。果感决定。不可改转。坚强封着。言心秪在五蕴色身之内。认此五蕴。便为法身常身。然此五蕴。亦且不离法身。如世尊向涅槃会上。告示大众。五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苟执妄为真。何殊认豕为祥。以鸡作瑞。

  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

  后责认一遗诸。

  笺云。乃责云。不知五蕴色身。是内四大。外及山河是所变。山产也。灵气发通。产生万物。河谓江河。虚空是所依。以无碍虚常为体。大谓广大。地者能戴万物。

  咸是妙明真心中物。

  笺云。咸总也。言总是微妙圆明。本真之心中物。一切众生。但执此妄识。居在身内。不知所执身外诸法。唯是一心所现。无一法不从真之所生也。

  譬如澄清百千大海。

  后举喻全收。文三。初标。

  笺云。澄谓澄湛。清谓清净。百千举其广数。言海阔百千由旬。喻法性身。居法性土。周遍法界。广阔无涯。

  弃之唯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

  次责文二。初责认少遗多。

  笺云。暴风鼓击浪沫。遂成浮沤。今时但认此为海。瀛洲。海中之山。十洲之一数。渤澥海之异名。言弃却大海。唯认浮沤体。为全潮。穷极要尽。然喻一切众生。弃却常身法身。认此五蕴虚妄之身。为诸佛身。似弃却大海。认一浮沤。为大海全潮也。

  汝等即是迷中信人。

  后责存双执。

  笺云。迷中信人者。妄中更妄也。一切众生。弃却诸佛常身法身。认此四大五蕴之身。则依他是一重妄。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2:31 | 显示全部楼层
入向此身上。起惑造业。执我执法。生遍计执。是两重妄。

  如我垂手等无差别。

  笺云。覆举前喻。似前凡圣同如指。垂手除名云。若此颠倒。首尾相换。诸世间人。一倍瞻观。

  如来说为可怜愍者。

  后伤。

  笺云。佛以大悲为力。见此等人。深可哀怜愍念。

  第三旅亭观月指。

  笺云。谓前大海全潮指中。佛兴愍悲。发海潮音。遍告同会诸善男子。我常说言。色心诸缘。及心所使诸所缘法。唯心所现。所以阿难便执佛现说法音。以为真心云。我虽承佛如是妙音。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而我悟佛现说法音。现以缘心。允所瞻仰。徒获此心。来敢认为本元心地。所以世尊问阿难云。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说喻云。如人以手指月示人。彼人因指当应看月。若复观指以为月体。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又云。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上叙旅亭观月指竟。

  阿难承佛悲救深诲。垂泣叉手。而白佛言。

  三旅亭观月指。文二。初请决缘心。文三。初悲陈悟旨。

  笺云。蒙佛大悲救?于他。深加诲责。如经云。汝等即是迷中倍人。又云。认悟中迷。此乃深诲也叉手则□重之义。

  我虽承佛如是妙音。

  笺云。前来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又云。不知色身。外洎山河虚空大地。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是此妙音也。

  悟妙明心。元所圆满。常住心地。

  笺云。言我也悟此微妙圆明真心。元来圆满。乃为常住心地。常住者。不动义。不随三世迁移。地则实际理地。

  而我悟佛现说法音。

  次祛认缘心。

  笺云。仍我悟解。世尊现在祇园会上。说顶三昧法无漏音声。

  现以缘心。允所瞻仰。

  笺云。允信也。现以能缘之心。信佛言音。生其瞻仰。将此能缘之心。便为我心。

  徒获此心。未敢认为本元心地。

  笺云。徒空也。我虽空得此心。我也未敢重定此心是我本元心地。

  愿佛哀愍。宣示圆音。

  从□疑请决。

  笺云。圆满法界。是无漏之音也。

  拔我疑根。

  笺云。在手曰拔。愿佛以无漏智力。拔我阿难疑心坚固。□有根株。根有生长义。

  归无上道。

  笺云。是能诠文。下所诠之理。言我但无能缘心。便获无上道。

  佛告阿难。汝等尚以缘心听法。此法亦缘。

  后酬宣举喻又二。初长空指月。文二。初责缘声教。

  笺云。汝指阿难。等取大众。尚用此能缘妄心。听佛无漏教法。佛无漏言教。却成所缘境。因何如此。为将能缘妄心。缘佛无漏言教。令此无漏言教亦成缘。有能便有所。能所相生也。

  非得法性。

  笺云。此不得法性。但得法相。若是法性。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

  如人以手指月示人。

  后举喻彰迷。文三。初标陈指月。文二。初显标能指。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后所合随观。

  笺云。一切众生。不悟真性。佛乃能诠文上。示其所诠之理。然而众生。须依文悟理。

  若复观指以为月体。

  次徴双失二途。文二。初失文三。初缘指成月。

  笺云。此人若也认手指头。便为明月之体。下便断。

  此人岂唯亡失月轮。亦亡其指。

  次指月俱亡。

  笺云。此人不独不识所诠理。亦不识能诠文。

  何以故。以所标指。为明月故。

  后徴述谬观。

  笺云。以能诠文。为所诠理。

  岂唯亡指。亦复不识明之与暗。

  后迷文三。初彰愚不辩。

  笺云。不但亡能诠文。亦不识明是月。喻所诠理。圆明皎洁。似一切众生。心光皎洁。无其瑕翳。暗喻能诠文。声名句文四法为体。名相昏暗。

  何以故。即以指体。为明月性。

  次徴述迷端。

  笺云。用能诠教文。为所诠理体。

  明暗二性。无所了故。

  后结迷双理。

  笺云。既然如此理之与教。俱不了尔。

  汝亦如是。

  后合喻斥迷令知谬过。文三。初斥躬彰错。

  笺云。汝阿难执教为心。亦如此。

  若以分别我说法音。为汝心者。

  次纵法成心。

  笺云。若用第六能缘分别妄识。便为心者。是牒计。

  此心。自应离分别音。有分别性。

  后邀离言音。全标实性。

  笺云。此心指此妄心。自合离却前尘。随尘分别。声尘有一分分别。灵鉴不熏之性。独存不由境发。便唤作真心。若乃离却声尘。外无此分别之性。此则妄非真也。前文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即同龟毛兔角。

  譬如有客寄宿旅亭。暂止便去。终不常住。

  后主馆游宾文三。初标喻。

  笺云。如似商人朝行暮止。寄泊止宿旅舍之亭。或宿或食。食宿事毕。俶装前途。不遑安住。法上此能缘妄心。听有声时。有心分别。无声之时。无心分别。有来有云。随尘落谢。倏有忽无。

  而掌亭人。都无所去。名为亭主。

  笺云。喻一切众生。真心听法。无来无去。灵鉴独存。前尘落谢之时。此一分真性。亦存不随前尘。

  此亦如是。

  次合理文二。初止陈虚认文三。初举心齐喻。

  笺云。前是喻。此是法合。言汝阿难前来现以缘心。允所瞻仰。汝执此缘尘妄心。亦如行客尔。

  若真汝心。即无所去。

  次许实无移。

  笺云。若是汝真心。则不随前尘变灭也。

  云何离声。无分别性。

  后责亡鉴性。

  笺云。因何有尘之时。有分别。离却前尘。又无分别之性也。

  斯则岂唯声分别心。

  后举例彰非文二。初例色同声文三。杯牒前声性。

  笺云。斯此也。言此则不但是有我说法之声。便有汝能缘分别之心。妄生起下文。

  分别我容。离诸色相。无分别性。

  次倒色同虚。

  笺云。分别是能分别。第六识与眼识。同缘。我容是所分别。佛三十二相。阿难前来道。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而求出家。又此指中士。允所瞻仰。允所是听。世尊说法之声。瞻仰是见世尊三十二相。故云分别我容。此心乃有色相。便有分别。性。无色相则无分别性。是知识如嬴人。非杖不能行也。

  如是乃至分别都无。

  后显离相缘责当邪计。

  笺云。八识俱有分别。眼识分别色尘境。耳识分别声尘。乃至第六分别第七。第七分别第八。第八分别根身器世等。如今八识一时不缘自分。眼离色。第八离眼。身器世分别之心。大都落谢。

  非色非空。

  笺云。非色。不见性色之源。但执心无相。非空。不见真空之理。但执随境能鉴性。色即是妙有。妙有是尽空之有。真空是尽有之空。乃真空妙有。妙有真空也。

  拘舍离等。昧为冥谛。

  笺云。问如今既不见妙有。亦不达真空。此人如何。答云。即同狗舍离。是常见外道。梵语末伽黎拘舍离□。末伽黎是字。拘舍离是母名。依母称子。六师之中。乃第二师。执冥性谛为宗。执道本自然。等取六师外道。冥谛即是数论师宗。师冥决不知。谛者实义。但执第八冥然。计此以为涅槃。不知八识生起之处。

  离诸法缘。无分别性。

  后离法尘随谢。

  笺云。忽若有生住异灭法尘影象。便有第六识心。若无此法尘影象。又无第六识心。即意根离却法尘。无分别性。明知祇是妄心逐境亡。意随尘谢。八识各有所缘之法。

  则汝心性。各有所还。

  后示错文二。初指妄同宾。

  笺云。八还各还前境。眼识还色尘境。第六还法尘境。第七还第八。第八还根身器世等。此是妄。一时随所还了。

  云何为主。

  后责徴真体。

  笺云。如何为汝心。此是□佗真心。妄心既随尘。各有所还。因何为具心主宰。

  第四寄遗八还指。

  笺云。此指为前旅亭指中。云若汝心性。各有所还。云何为主。阿难所以向此中。便请云。若我心性各有所还。乃至云何无还。于是世尊遂说八般之相。各有可还。明还日轮。乃至当欲谁还。然后便指云。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则知汝心本妙明净。上叙八还指竟。

  阿难言。若我心性。各有所还。则如来说妙明元心。云何无还。唯垂哀愍。为我宣说。

  四寄遗八还指文二。初请。

  笺云。各有所还。乃八还也。云何无还者。前来云若真汝心。即无所去。此请无还。若是无还之真性。我未会。请世尊为我宣说。

  佛告阿难。且汝见我。见精明元。

  后示文四。初许宣敕听文五。初指妄。

  笺云。且汝是阿难。见我是佛。见精明元。是眼识现量心。此眼识现量心。是八识亲变影象。对境。不分能所如鉴现像。

  此见。虽非妙精明心。

  次比真。

  笺云。言此眼识现量心。八识亲变。此见虽非妙精明心者。似现量。非真现量也。缘谓居在因位未转识成智。念念受色尘境所熏。所以道非精明心。忽若到佛果位中。转五现量。成成所作智。便是真现量也。既非妙精明心。莫离却似现量外。别有真不。莫器外别有金不。下举喻答。

  如第二月。

  三举喻。

  笺云。第二月。喻眼识现量心。此心是一切众生一念违如。便影带起来。如似小见捏目见。有第二月在。忽若转识成智。此似现量。归真现量。亦似捻却手后。但是一轮明月。

  非是月影。

  笺云。谓真不离妄。妄不离真。真妄一体。不是水中之月。影象相分不实之法也。

  汝应谛听。

  四敕听。

  今当示汝无所还地。

  五许示。

  笺云。谓阿难请佛。此许示佗无还之地。无还。即真心。世尊且还却前尘八般之相。然后示佗无还。

  阿难。此大讲堂。洞开东方。日轮升天。则有明曜。

  二诸相可还文四。初总陈群相。

  笺云。此大讲堂。指世尊演妙义之舍。洞达开豁。东方乃众方之首。表此首楞严经。为阿难□道之初。日轮从浮桑出。胜天云汉。便见空中光明显曜。此光明也。

  中夜黑月。云雾晦瞑。则复昏暗。

  笺云。月半后三更之明。便见黑月。云□雾集。晦亦瞑昧也。

  户牖之隙。则复见通。

  笺云。隙者孔隙也。

  墙宇之间。则复观壅。

  笺云。观?壅塞之相也。

  分别之处。则复见缘。

  笺云。此是所分别。即瓶盂。车乘。象马。园林。前尘缘象。不是能分别也。

  顽虚之中。遍是空性。郁??之象。则纡昏尘。

  笺云。无雨之时。尘□阴霾□有郁??之尘□起。乃萦□也。

  澄霁??氛。又观清净。

  笺云。雨晴曰霁。敛则收敛。氛则氛氲之气。开却氛氲之气。便是晴空。清净之相。此是离却八相。

  阿难。汝咸看此诸变化相。吾今各还本所因处。

  二劝审诸还。

  笺云。是此八般本所因□之处。下便徴。

  云何本因。

  三徴因所属。

  阿难。此诸变化。明还日轮。何以故。无日不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四各叙还因文三。初还明。

  笺云。明还日轮。无日即不见有明。明因属日。是故还日。

  暗还黑月。通还户牖。壅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还尘。清明还霁。

  次还余七。

  笺云。暗还黑月。何以故。无其黑月即不有暗。暗因黑月。故还黑月。后六般作此行相。

  则诸世间一切所有。不出斯类。

  后总结。

  笺云。则诸世间所有诸法。不出此八般相。一时收尽。

  汝见八种。见精明性。当欲谁还。

  三示性无还文三。初总彰离遣。

  笺云。八种。是前来八种之相。见精明性。是眼识现量心。问佗当还何等法。意间比眼识现量心不还前境。

  何以故。

  次徴述无还。文三。初纵徴。

  若还于明。则不明时。无复见暗。

  次立理。

  笺云。若言还明。暗相现时。应不见暗。曾知见性不还明也。

  虽明暗等种种差别。见无差别。

  后简示。

  笺云。言前境则有老殊别异。此一分见性无别。

  诸可还者。自然非汝。不汝还者。非汝而谁。

  后指实真净文二。初除还指实。

  笺云。谁何也。诸可还者。是妄。指前八般境。不汝还者。是真现量。不随前尘所还之者。不是汝阿难真心。复是何。此指佗无还之地也。

  则知汝心。本妙明净。

  后显性常明。

  笺云。指此不还之心。本来微妙。圆明清净。

  汝自迷闷。丧本受轮。于生死中。常被漂溺。

  四伤迷水溺文二。初责迷。

  笺云。迷则不悟。闷则不入。疏云。迷则随流不觉。闷则不了心常。丧天本心。虚受轮溺于生死满中。常被深落人天。没溺三涂。

  是故如来。名可怜愍。

  后伤欢。

  第五性无缘相指。

  笺云。谓阿难前来八还指中。世尊指现量见分为真。阿难便疑云。此身爱习承熏。仍居漏位。何得言真。便请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由是佛借威神。上观初梵。便对显科简心境云。极汝见元。从日月宫。是物非汝。至七金山。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则诸物颓。自有差殊。见性无殊。然后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乃云。若见是物。则汝亦可见。吾之见。此达事见也。吾不见时。何不见吾不见之处。此达理见也。又结云。若见不见。自然非彼不见之相等。上叙性无缘相指竟。

  阿难言。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五性无缘相指。文一。切述前徴审。

  笺云。佛指似现量。阿难是大权菩萨。恐一切众生。执此为真。更不修行。示相怀疑。有此问来。或阿难意云。我虽是识认得此眼识现量。不还前境。前来道。若还于明。即不明时无复见暗缘。谓此似现量。念念受色尘境所熏。又未能转成成所作智。居在因位。是有漏。云何是真现量。故云是我真性。

  佛告阿难。吾今问汝。

  后密简真源文二。初显料心境文五。初总明观量文五。初初果文三。初告知返问。

  笺云。出语于佗曰问。

  今汝未得无漏清净。

  次彰庆喜漏存。

  笺云。阿难须陀洹人。但尽见道八十八使。故有修道俱生烦恼未断。若是四果阿罗汉人。断得有漏。欲漏。无明漏。阿难居在初果。故有此漏在。

  承佛神力。见于初禅得无障碍。

  后明佛借神通得观初梵。

  笺云。佛乃借其威神之力。见于色界初禅有三天。梵众。梵辅。大梵。

  而阿那律。见阎浮提。如观掌中庵摩罗果。

  二罗汉。

  笺云。阎浮树名。此土因此彰名。是娑婆一佛化境。庵摩罗果。此果如奈子。即广州余柑也。言此尊者得半头天眼。此约阿罗汉人。唯见三千大千世界。

  诸菩萨等。见百千界。

  三菩萨。

  笺云。初地菩萨见百佛世界。二地菩萨见千佛世界。三地菩萨见万佛世界。四地菩萨见亿佛世界。乃至十地见不可说不可说佛世界也。

  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

  四佛。

  笺云。诸佛世界。如空中尘多。是法性净土。香水海等。然诸佛无心外之法。见无不尽。

  众生洞视。不过分寸。

  五凡夫。

  笺云。洞大也。言众生纵然大视。亦不过分寸。盖或障未亡。见有前尘。可为障碍。此一片经意。问虽是殊一分见性。无别缘。谓阿难前来既问云。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所以世尊今时就见分。校量阿罗汉人所见如此。菩萨所见如此。凡夫所见如此。诸佛所见如此。意明诸佛所见。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见。显佛真见无有限量。即此无限量。便是如来藏性。明其因果各别。令一切众生了似现量。归真现量。了妄即真也。

  阿难。且吾与汝。观四天王所住宫殿。

  次举相同瞻。

  笺云。且之一字。未尽之辞。前来佛借佗神力。得见初禅。今简之且约近论。故从欲界问起。四天王者。东方治国。南方增长。西方广目。北方多闻。所住宫殿。皆七宝所成。

  中间遍览水陆空行。虽有昏明。

  笺云。于其中间。周偏观览。昏。是铁围山之内大铁围山。小铁围山。日月不到之处。地狱居在其中。明。即须弥山。七宝所成。皆有光明。明即日月所照之处也。

  种种形象。无非前尘。分别留碍。

  笺云。前尘诸形象等。是所缘分别。非能缘分别。谓前尘诸法。无不系留挂碍也。

  汝应于此。分别自佗。

  三来简自佗。

  笺云。自。是能缘见分。佗。是所缘相分。

  今吾将汝。择于见中。

  笺云。是佛借佗威神也。此文太简。应云今吾将汝向于前尘。令汝简择见分相分。

  谁是我体。谁为物象。

  笺云。谁是我体见分。谁为物象相分。

  阿难。极汝见源。从日月宫。是物非汝。

  四。指尘非性文三。初量穷双曜。

  笺云。穷极汝眼识现量之见源。从日月宫。日宫阔五十一由旬。月宫阔五十由旬。皆是前尘物。不是汝阿难见。

  至七金山。

  次圆鉴金山。

  笺云。然后次第至七金山。是七宝所成。一持双迹山。二持轴山。三羯地洛迦山。四善见山。五马耳山。六象鼻山。七尼民达罗山。

  周遍谛观。

  笺云。周旋遍览。谛实而观。

  虽种种光。亦物非汝。

  笺云。须弥山。七金山。与日月等。皆有光明。曰种种光。

  渐渐更观云腾鸟飞。风动尘起。树木山川。草芥人畜。咸物非汝。

  后云畜通包统收前相。

  笺云。渐渐更从下而观云又腾。鸟又飞。有水曰湖。无水曰川。一草一芥。人之与畜。总是物。非汝阿难见。

  阿难。是诸近远诸有物性。虽复差殊。同汝见精清净所瞩。

  五简心合认文二。初明相殊心一。

  笺云。远是初禅。近乃四天王。言至七金山等。诸有物性。虽复差别殊异。同汝一个眼识现量也。

  则诸物类。自有差别。见性无殊。

  后指见令收。

  笺云。物。是草芥树木等。类。是一切形类。人畜等。自有差殊。见性且无殊别。

  此精妙明诚汝见性。

  笺云。诚犹实也。又指此精妙明。是眼识现量。实是汝之见性也。

  若见是物。

  后密简如源文四。初通徴现识。

  笺云。纵佗见同物为许将妄识。同于所见。

  则汝亦可见吾之见。

  笺云。我亦同汝。见同于物。见汝亦合见吾现量达事之见。汝既见同物。我亦见亦同物。且纵许见同物。如物分明。疏云。若见是物。即纵许心同物相。汝心既视物。何不见吾之见。

  若同见者。

  二密引穷真文三。初纵前同相来照如源。

  笺云。言汝之见。若同佛达事见者。引阿难同佛缘事。便得智达俗现量识。

  名为见吾。

  笺云。阿难见与佛见一。彼此是达事见。便引入达理见。

  吾不见时。

  笺云。是佛达理根本智中。不作能所之见。则根本智。冥合真如之时。理与智冥。心与神会。如函与盖。不分能所。如盐与水。了无分别。如日与空。不分彼此。唯真圣者内自证知。不通因位。

  何不见吾不见之处。

  笺云。言汝同何不见我达理见之处。是所证之地。此是佛邀佗。从达事见。引入达理见。问。佛智无漏。等觉犹迷。何以如来与阿难同见。答。佛纯无漏。岂合同观。然因位与果位难殊。而性无殊。所以如来密许。

  若见不见。

  次明智不能观重袪无相。

  笺云。佛向阿难道。汝若见我根本智。缘理绝待之见。

  自然非彼不见之相。

  笺云。言若入我达理不见之处觅个不见相。亦不可得。此袪不见之相也。

  若不见吾不见之地。

  后即成真极使证佛心。

  笺云。汝若也不见我不见之地。是入根本达理之后。超彼不见之相。地是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何处有不见之相。

  自然非物。

  笺云。若见此之境界无。前来若见。是物之见也。

  云何非汝。

  笺云。指本真性。不可非汝阿难见。此正是汝阿难之见性也。

  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三责心境混宜。

  笺云。物亦有见。汝亦有见。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

  体性纷杂。

  笺云。自体性。纷然与物相杂。

  则汝与我。

  笺云。则汝是阿难与我是佛。则能依。

  并诸世间。

  笺云。是所依。

  不成安立。

  笺云。物亦成人。人亦成物。将何安立。有所依世间。然后便有能依有情。方成安立义。如今有情成无情。无情成有情。将何安立。安立是受用之义。能为用是心。所受用。是象马园林。瓶衣车乘等。今既能所相杂。受用义则不成。此一片经。为前佛纵他见同物。恐他执道物亦有见。人亦有见。所以有此文来。

  阿难。若汝见时。是汝非我。

  四。责凭他断惑。

  笺云。若汝见时。唯是汝见。非我见。汝见之外。觅我见不可得。为佛前借他威神。得见初禅。恐他执见是他别人。故有此文来。

  见性周遍。非汝而谁。

  笺云。言见性周遍法界。非汝阿难更是阿谁。

  云何自疑汝之真性。性汝不真。取我求宝。

  笺云。此性是汝性。云何道不真。却从我求真实。乃责阿难前来。道我虽识此见性无还。云何得知是我真性。

  第六体无盈缩指。

  笺云。然谓前来佛借阿难威神。上观初梵。今向此中。佛摄威神。阿难但观檐宇。便疑云。此见为复缩大为小。为当墙宇。夹令断绝。于是世尊。举挽难缩。引窦难夹而释之。又说众器分空喻云。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上叙体无盈缩指竟。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性。必我非余。

  六体无盈缩指。文二。初陈疑请决。文三。初观尘广狭。

  笺云。若此是佛所指之性非汝而谁之性。咸物非汝之性。必定是我之见。非余别人。

  我与如来。观四天王胜藏宝殿。居日月宫。

  笺云。是佛前来借他神力。观欲界四天王宫。其中有殊胜宝藏宝殿。七宝所成。次第又见日天子月天子。所居之宫。

  此见周圆。遍娑婆国。

  笺云。言我在彼中见。乃周圆遍满此娑婆国土。梵语娑婆。华言堪忍。释迦佛忍耐。教化一切众生。

  退归精舍。只见伽蓝。清心户堂。但瞻檐庑。

  笺云。然后退归到祇园精舍。祗见伽蓝。梵语僧伽蓝摩。华言道园。清洁其心。于户牖堂室之内。檐即屋之檐。两边飞廊。谓之庑。

  世尊。此见如是。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次陈缩断疑。

  笺云。前观欲界四天王宫等。此之见性周遍此一娑婆世界。

  今在室中。唯满一室。

  笺云。令在此堂中。唯观一室檐庑等事。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笺云。言为复此见。在日月宫。便大莫是缩却。前来大见。在此中为小见。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笺云。为复此见。被墙壁屋宇夹断。一半在此边。一半在那边。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愿垂弘慈。为我敷演。

  后伸疑请决。

  佛告阿难。一切世间大小内外。

  后释妨消迷。文五。初责迷尘相。

  笺云。大则须弥。小则尘芥。内则寰宇。外则太虚。举类指明。

  诸所事业。

  笺云。所荣曰事。事成曰业。统述前尘。

  各属前尘。

  笺云。各属前尘物象。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笺云。前尘有舒有缩。见则无舒无缩。舒则开是大。缩则合是小。

  譬如方器中。见方空。吾复问汝。此方器中。所见方空。为复定方。为不定方。

  二举喻除疑。文四。初举喻立问。

  笺云。器喻前尘。空喻见。此一片文。因阿难说见有大小。所以佛说众器分空喻。

  若定方者。别安圆器。空应不圆。

  二难相不成。

  笺云。说定又有何过。便牒若泽定在方器中。成方空者。别安圆槃于方器上。空应不合圆。似将方盘其中。见有方空。如羊角中。名尖空。空曾知不定方。在方既不定方。在圆亦不定圆。如今又圆。法上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若决定在上便大。归祇园。应不合小如今又小。曾知在上见亦不大。在下观檐庑。见亦不小。

  若不定者。在方器中。应无方空。

  笺云。如今又有方空。曾知又且是方。若如此在上见大。在下见小。有何相违。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义性如是。云何为在。

  三引疑彰实。

  笺云。阿难前请云。不知斯义所在。佛今答之。义性如是分明。不可更问所在。

  阿难。若复欲令入无方圆。但除器方。空体无方。不应说言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四比除前相。

  笺云。但除前境大小。见相无其大小。不了境唯心现。法界一真。妄识观尘。遂成大小。欲除心相。达境元如。境相不生。心圆普寂。

  若如汝问。入室之时。缩见令小。仰观日时。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三引难消妨。文三。初举挽难缩。

  笺云。牒陀前疑。便举挽难缩。汝且仰面观日之时。汝若挽得见齐于日面。我便许汝缩见为小。挽见齐面既不得。说。缩大为小义不成。关云。出门若挽见。挽见齐日面。入室许缩见。缩见便成小。出门挽见不齐日。入空缩见不成小。

  若筑墙宇。能夹见断。穿为小窦。宁无续迹。

  次引窦例夹。

  笺云。若筑墙宇。能夹见断。是牒前疑。便引窦例夹。难汝既言夹令见断。如今穿墙。为个窦穴。外见亦合来接内见。于窦不无相接之迹。今因何又无续迹。关云。穿为小窦时。小窦有窦迹。若筑墙宇时。详夹见令断。穿为小窦时。小窦无窦迹。若筑墙宇时。早晚夹令断。

  是义不然。

  后结责。

  笺云。便责汝前来缩大为小。夹令见断。是义不如此。

  一切众生。从无始来。迷己为物。失于本心。为物所转。

  四伤迷执境。

  笺云。为是也。被也。一切众生普陈□品迷己。是物所转。然妄识无智观照。如物无殊。或被前尘大相小相所转。乃遇境随流也。或善因生善道。恶业堕泥犁。就经取前义。

  故于是中。观大观小。

  笺云。迷心执境。见大相小相也。

  若能转物。

  立劝归圆证。

  笺云。起根本□□色即是空。即转物也。

  即同如来。

  笺云。达色□之□也。

  身心圆明。

  笺云。身是法身。心是真实心。圆遍疑明。或本来圆。本来明。

  不动道场。

  笺云。放光云法□。去来无动转相。

  于一毛端。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笺云。毛端是□□□□□相。含受国土是大了大无大相。则大□□□□□现大。大小融明。或一毛是小。小亦不离一真。十方国土是大。大亦不离一真。犹如大海了一满是咸。大海亦然。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上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二(之下)

  天竺沙门 般剌密帝 译

  乌长国沙门 弥伽释迦 译语

  菩萨戒弟子 房融 笔受

  西京大兴福寺沙门 惟悫 科

  皇宋首楞大师 可度 笺

  阿难白佛言。世尊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

  七见非一异指文二。初举违生难文六。初定其前执。

  笺云。此指谓因前性无缘相□指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今向此中。阿难便疑云。若此见精。必我妙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世尊便难云。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即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乃至何者是见。若空是见。既以成见。何者是空。若物是见。既以是见。何者为物。又问。汝可微细披剥万象。扸出精明。精妙见元指陈示我。阿难又不能于万象中。指得是见。佛言如是如是。又问何者非见。所以阿难复不能指得非见。世尊又云如是如是。乃至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等。所以阿难不知所指。为当是见。是非见不是等事。上叙见非一异指竟。若此见精。则眼识现量。必我妙性。是牒前性无缘相指。云见性周遍。非汝面谁。又前云。此精妙明。诚汝见性。今此妙性。现在我前。如缘可对。阿难怀得影象之见。然阿难是大权菩萨。无此影象之见为见。资粮加行二位。作扸色明空观。义空观。名义自性观。名义差别观。出观来。便认心头凝然底空。为所证之理。此是影象之见未忘。所以化佛。说偈呵云。现前立少物。为是唯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阿难今来举疑。欲得佛破之。所以如此执也。

  是必我真。

  次责弃能缘。

  笺云。若有见性在我前。必定是我真性。

  我今身心。复是何物。

  笺云。既有一个见性。在于我前。我身与心。又成甚物。须成无情去。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三述鉴有无。

  笺云。言我今又有分别是实。

  彼见无别。分别我身。

  笺云。彼如缘可对之见。在我眼前。又无分辩。我身惟我分别。

  若实我心。令我今见。

  四述迷收弃。

  笺云。言彼妙见。若实是我真心。令我今见。如缘可对。

  见性实我。而身非我。

  笺云。眼前见性。若实是我心。而我自家身。又不是我。须成别人。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物能见我。

  五引前来问。

  笺云。引前来性无缘相指。责心境混宜云。又则汝今见物之时。汝既见物。物亦见汝。

  惟垂大慈。开发未悟。

  六请决双心。

  佛告阿难。令汝所言。见在汝前。是义非实。

  后重诘强疑文四。初邀分性象文五。初责缘文二。初责缘虚影。

  笺云。牒他阿难疑。言此义亦非是实。

  若实汝前。汝实见者。则此见精。既有方所。非无指示。

  后纵实邀呈。

  笺云。若实汝前。汝实见者。是牒既言如缘可对。当在汝前。亦有个方道处所。便有所著。不无个指出显示向我。

  且今与汝。坐祇陀林。偏观林渠。及与殿堂。上至日月。前对恒河。

  二举相文二。初绾明前相。

  笺云。且我即今共汝阿难。坐祇陀林。周遍观察林木渠流。并与殿堂上至日月。面前又对恒河。

  汝今于我师子座前。举手指陈是种种相。阴者是林。明者是日。碍者是壁。通者是空。

  后对指前缘文二。初粗。

  笺云。师子座表无畏说。举起手。指出。陈说。是前尘等法。见阴森者。是林木。光明者是日头。阻碍者是墙壁。虚通者是虚空。

  如是乃至草树。纤毫大小虽殊。但可有形无不指着。

  后细。

  笺云。或草或树。纤细毫末。大则须弥。小则芥子。是前尘诸物象等。各别但可有个形状。无不指着。

  若必其见。现在汝前。汝应以手确实指陈。何者是见。

  三徴。

  笺云。确田也。言的实指出陈说前尘物象。何者是汝见。

  阿难当知。若空是见。既已成见。何者是空。

  四诘文二。初空。

  笺云。若所依太虚。是汝见性。既已成见。无情便成有情。何者是空。空义不成。

  若物是见。既已是见。何者为物(后有)。汝可微细披剥万象。

  五邀文三。初邀搜万象。

  笺云。汝可微细。披开剥露万象之中。

  扸出精明清妙见元。指陈示我。

  二抑剖心灵。

  笺云。向其中。剖扸指出精真凝明。清净微妙见元。是眼识现量。指陈示我。

  同彼诸物。分明无惑。

  三比象同瞻。

  笺云。扸出示我。同彼面前物。分明无使惑乱。

  阿难言。我今于此重阁讲堂。远洎恒河。上观日月。举手所指。纵目所观。指皆是物。

  二述不能离文三。初述可缘成相文二。初明相理。

  笺云。洎及也。祇桓精舍有重门楼阁。屋上之屋日阁。讲堂是演妙义之舍。举起一手所指。纵眼目所观。指示皆是前尘物等。

  无是见者。

  后述无心。

  笺云。无物是我之见。

  世尊。如佛所说。

  次引说难分文二。初谦劣学。

  笺云。如佛所说教。我于万象之中。剖出精见。

  况我有漏初学声闻。

  笺云。分别烦恼虽无。俱生犹在。二空之中。只得人。空。未得法空。二死之中。只得分段。未得变易。故有三漏存在。又是初果之人。

  乃至菩萨。亦不能于万物象前。剖出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后引上乘。

  笺云。十地菩萨见性。犹如隔罗縠看月。未得分明。菩萨之人。犹有一障二愚在。不能于前尘之中。剖出精见。离却一切物外。别有自性。

  佛言。如是如是。

  后如来印可。

  笺云。佛见他阿难。不能指出密解双空。双空则见分相分。乃印之。

  佛复告阿难。如汝所言。无有精见。离一切物。别有自性。

  三就相徴心。文四。初牒前非离。

  笺云。无有精见。是眼识现量心。言我也不能于前尘万物之中。别剖出个精见。

  则汝所指。是物之中。无是见者。

  二指相非心。

  笺云。则汝前来所指。是物之中。无是汝见者。重蹑前语。

  今复告汝。汝与如来。坐祗陀林。更观林苑。乃至日月。种种象殊。必无见精受汝所指。

  三重审非心。

  笺云。是汝前来不能扸出精见。必定是无见精。受汝所指。且牒他着无见。

  汝又发明。此诸物中。何者非见。

  四诘心成相。

  笺云。汝更向前尘之中。指出那个。不是汝见。

  阿难言。我实遍见此祗陀林。不知是中何者非见。

  四酬非一异。文四。初举相成心。

  笺云。我也不知。是中何者是非见。非见亦不可得。

  何以故。若树非见。云何见树。若树即见。复云何树。如是乃至。若空非见。云何见空。若空即见。复云何空。

  二徴陈一异。

  笺云。自徴有何以之故。若面前树不是见。云何又见树分明。若树即是我能缘见分。云何又唤作树。须夺却树名。空亦如是。

  我又思惟。是万象中微细发明。无非见者。

  三审相成心。

  笺云。我又思惟是万象之中。觅个非见又无。

  佛言。如是如是。

  四如来即理。

  于是。大众非无学者。闻佛此言。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

  八空华一月指。文四。初听徒亡指。

  笺云。第八空花一月指。空花表妄。一月是真。此指因其大众茫然。不知是义终始。一时惶悚。失其所守。于是。文殊菩萨愍诸四众。不知是义终始。所以起来代问。经云。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世尊。此诸大众。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若非见者。应无所瞩。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于是世尊说文殊一质喻。又说假月喻云。知第一月谁为是月。又谁非月。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上叙空花一月指。非无学者。简去无学。乃有学也。阿难初果之人。闻佛前来令佗于万象中。指出何者是见。阿难折不得。佛又即云如是。又教佗向万象中。剖出非见。阿难又扸不得。佛又即云如是。又不知是见非见。非非见是是见。所以茫然失其所守。不了见相。为复始一终二。为堂本来元一。一时与大众。惶怖惊悚。失其归真之路。守者。止也。

  如来知其魂虑变慑。心生怜愍。

  二佛慰惊怀。文三。初兴慈。

  笺云。精魂念虑。改变惊慑。心生怜念哀愍。

  安慰阿难及诸大众。诸善男子。无上法王。

  次告实。

  笺云。佛呼前来失其所守大众。法华云。无上两足尊。法中自在曰王。

  是真实语。

  笺云。世尊欲说法。恐佗将谓戏论。向此中。先立誓云。是真实语。金刚经云。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不诳语者。

  如所如说。

  笺云。上是理如。下是智如。乃理智一如也。

  不诳不妄。非末伽梨。

  笺云。六师之中第二外道。此人执一切自然。如桃圆棘尖鹤白乌玄等。

  四种不死矫乱论议。

  笺云。四种如常。不死者。不知有为之福。福谢即坠。佗便计为常住。矫诳作乱论议。佛云。我是真实之语。非此四种。

  汝谛思惟。无忝哀慕。

  后劝审。

  笺云。忝辱也。言无辱我前来指指之中。皆有哀怜。慕念于汝。

  是时文殊师利法王子。愍诸四众。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三文殊代问。文四。初指迷双理。

  笺云。绍隆佛日补处称尊。曰法王子。此菩萨过去是七佛祖师。名龙种上尊王如来。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听法即坐。伸问便起。

  世尊。此诸大众。

  二代叙疑怀。

  笺云。指前失其所守之众。

  不悟如来发明二种精见色空。是非是义。

  笺云。二种则见相二种也。精见是见分。色空是相分。是与非二义。曰是非是义。不知是义是非义。非非义是是义非也。

  世尊。若此前缘色空等象。若是见者。应有所指。

  笺云。不无个指出示人。

  若非见者。应无所瞩。

  笺云。瞩见也。应不见前尘等法。言无有观瞩也。

  而今不知是义所归。故有惊怖。

  笺云。所以失其所止也。

  非是畴昔善根轻鲜。

  三举众根微。

  笺云。文殊又出佗过言。非是畴昔善根轻鲜。此乃正是畴昔善根轻鲜也。

  惟愿如来大慈发明。

  四请宣全理。

  此诸物象。与此见精。元是何物。

  笺云。物象是相分。见精是见分。为当是甚物。

  于其中间。无是非是。

  笺云。于其中间。为说出见相二分是非。令佗悟无是无非。

  佛告文殊及诸。大众。十方如来。

  四如来正演。文四。初总明真妄。文三。初明上乘无学处定疑真。

  笺云。如则如如之理。来则行人起智。来合一真如理。是如即来。名曰如来。是如不来。名曰众生。

  及大菩萨。

  笺云。八地通论。七地已下未得为大。然此菩萨。发大心。行大愿。而求大事。是分证首楞严大定之人。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笺云。梵云三摩钵提。唐言等至。等谓齐等。离沉掉故。至犹到也。到胜定故。定之异名。是果位圣人所住之处。不出法界大定。若是果位诸佛。是全证首楞严大定之人。

  见与见缘。

  次陈二分双融花无四相。

  笺云。见。是见分。见缘。是相分也。

  并所想相。

  笺云。八识俱有想相。因相生想。故曰想相也。

  如虚空花。本无所有。

  笺云。妄法不实。如似空花。水月。兔角。毛轮。有何体相。

  此见及缘。

  后明妄本真体。不立是非。

  笺云。此见是见分。及缘是相分。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笺云。佛又恐众生执断。一向着无。又云。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笺云。有是是见分。非是是相分。妄即真故。何有见分是。相分非。

  文殊。吾今问汝。如汝文殊。更有文殊。是文殊者。为无文殊。

  二举喻消疑。文二。初就身明一。文三。初法王垂问。

  笺云。法上而论。一真法界。还有是法界。为无是法界。

  如是世尊。我真文殊。无是文殊。

  次妙德酬真。文三。初总明无是。

  笺云。一真法界无是文殊。觅是法界。了不可得。

  何以故。若有是者。则二文殊。

  次徴述二生。

  笺云。若有是法界。即成二法界。

  然我今日非无文殊。于中实无是非二相。

  后圆成一体。

  笺云。不无文殊之体。于一法界中。亦无是法界非法界。下佛又合云。

  佛言。此见妙明。与诸空尘。亦复如是。

  后如来合理。

  笺云。此见妙明。是见分。与诸空尘。是相分。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笺云。本是微妙凝明。无上菩提。清净圆妙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笺云。问既是真。因何有见相二分。经中答。妄为色空。是相分。及与闻见。是见分。相本一真法界。谓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业转现三细识。为见相二分。所以元于一精明。分成六和合。

  如第二月。

  后假月呈全。文三。初举喻明妄。

  笺云。天上秪有一月。因小儿捏目。而成二月。前如汝文殊下是显真无妄。此喻妄本无。

  谁为是月。又谁非月。

  次明二分本无。

  笺云。第二月若是有。便说是月非月。第二月脱体是空。说甚是月非月。法上见相二分若是有。便说见分是相分非。见相二分脱体是空。无见分是相分非也。

  文殊。但一月真。中间自无是月非月。

  后显性一真本无双分。

  笺云。但认天上一月是真。不说第二月是月非月。法上但了一真法界。无自无佗。亦无见分是相分是。

  是以汝今。观见与尘。

  三显溺是非。

  笺云。观见是见分。与尘是相分。

  种种发明。名为妄想。

  笺云。种种发起明白。此是虚妄想相。

  不能于中出是非是。

  笺云。不能于中。出见相二分是非。若了见相二分脱体是空。便能出是非是。

  由是精真妙觉明性。

  四述真出妄。

  笺云。则本真如性也。

  故能令汝出指非指。

  笺云。出指则无见分。非指则无相分。明来暗谢。智起惑亡。

  阿难白佛言。世尊。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

  九破自然。文二。初引难。文五。初牒前理。

  笺云。第九破自然。然谓前空花一月指中云。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及体无盈缩指云。见性周遍。非汝而谁。阿难示相执为自然。要破外道执自然计。阿难问云。诚如法王所说。觉缘遍十方界。湛然常住。性非生灭与。先梵志娑毗迦罗所谈冥谛。及投灰等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所以世尊从四境破。经云。此见为复以明为自。晴通塞等。亦复如是。乃至云何成见。上来叙破自然。诚信也。此牒指意。

  与先梵志。

  二类邪宗。

  笺云。志事梵大。名曰梵志。

  娑毗迦罗。

  笺云。是黄头仙。则数胜二论师教主也。

  所谈冥谛。

  笺云。此外道不知八识。生起因由。为是冥性谛。即冥然不知。从冥生觉。觉生我心。我心生五微。即色声香味触。五微生五大。即地水火风空。五大生十一根。五知根。即眼耳鼻舌身。五作业根。手足口声男女。心平等。都成二十四。更有神识处中。成二十五谛。

  及投灰等。

  笺云。若是苦行外道。在佗化自在天。灰身。五热炙身。淘糟饮汁等。是无利勤苦。

  诸外道种。说有真我。遍满十方。有何差别。

  笺云。是六师外道。言有真实之我周遍十方。此数胜二论师。执我遍满虚空。犹如微尘。佛今说云。身心圆明。不动道场。遍能含受之性。何异此外道执。

  世尊亦曾于楞伽山。为大慧等。敷演斯义。

  三引昔说。

  笺云。梵语楞伽山。华言孤绝山。言其山孤绝。非神通者不能到此。山神三首八臂。请佛入彼山。故世尊在彼。为大慧菩萨说经。敷扬演畅此理。佛说从如来藏性。周遍法界。

  彼外道等。常说自然。

  笺云。彼外道等。常说自然周遍法界。

  我说因缘。非彼境界。

  笺云。我说因缘。是说如来藏性周遍。真我法界。非彼外道说自然神我之境界也。

  我今观此。觉性自然。非生非灭。远离一切虚妄颠倒。

  四述现理。

  笺云。阿难执为自然。非生非灭。

  似非因缘与彼自然。

  笺云。执云此性也似因缘。看来又不是因缘。与彼外道自然一般。我看此性。必是自然。

  云何开示。不入群邪。获真实心妙觉明性。

  五请简邪。

  佛告阿难。我今如是。开示方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惑为自然。

  后通疑。文四。初责迷强计。

  笺云。我今如是第一指。第二指。乃至指指。俱是开通指示。方法巧便。真实告汝。汝犹未悟。却虚妄迷惑。执为自然。

  阿难。若必自然。自须甄明。有自然体。

  二纵立邀观。

  笺云。若必定是自然。自须甄简辩明。有个自然之体。

  汝且观此。妙明见中。以何为自。

  笺云。汝且观此真性之中。以何法为自然。后就境破境。境既将亡。执心乃谢。

  此见。为复以明为自。以暗为自。以空为自。以塞为自。

  三徴。

  笺云。此见是自然之见。为复以明相为自。下向四境上徴。

  阿难。若明为自。应不见暗。若复以空为自体者。应不见塞。如是乃至诸暗等相。以为自者。则于明时。见性断灭。云何见明。

  四难。

  笺云。若明为自见性。须随明境落谢。应不见暗境。以空为自。到见塞之时。应不合更见塞。谓见性随空落谢。如今又见塞。曾知不与空为自。如是乃至超越中间。若以暗相为自。至暗根谢。明境现。自性便合随暗相落谢。第二明境现时。不合更见明。如今又分明见明。曾知不以暗为自。

  阿难言。必此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明是因缘生。心犹未明。咨询如来。是义云何合因缘性。

  十破因缘执。文二。初陈。

  笺云。第十破因缘。然谓阿难惯习无依。仍怀退倚。遂计为因缘执。所以世尊亦于四境。单破因缘。经云。此见为复因明有见。暗通塞等。所以阿难又引昔说四缘成见。来难世尊。所以世尊。遂乃前含后克而指之。含指云。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暗通塞等。后克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上叙破因缘性。是微妙见性非自然。我今发起明白。决定是从因缘生。因者亲义。缘者与力成办义。阿难虽执为因缘。自亦道。我未能明了。咨请询问如来。是义云何得契合因缘之性。或可为复合是因缘。合不是因缘。取前义。

  佛言。汝言因缘。吾复问汝。汝今因见。见性现前。

  后破文三。初破文二。初单破。文二。初立。

  笺云。且纵许听从见性现前。如缘可对分明。然后便破。

  此见。为复因明有见。因暗有见。因空有见。因塞有见。

  后破文二。初因文二。初徴。

  笺云。此见为复是因明相有见。为复因暗相有见。向四境徴。亦向四境上破。明来夺暗。暗来夺明。

  阿难。若因明有。应不见暗。如因暗有。应不见明。如是乃至。因空。因塞。同于明暗。

  后难。

  笺云。因明因暗。摄取因空因塞。此破因也。破缘空塞。摄取明暗。

  复次阿难。此见。又复缘明有见。缘暗有见。缘空有见。缘塞有见。

  后缘文二。初徴。

  阿难。若缘空有。应不见塞。若缘塞有。应不见空。如是乃至。缘明。缘暗。同于空塞。

  后难。

  笺云。见。唯是个眼识现量心。不是明境暗境。通塞亦尔。

  当知。如是精觉妙明。非因非缘。亦非自然。

  后双破。文三。初绾双重拂。文二。初拂虚。文四。初双袪。

  笺云。当知如是精真本觉。微妙疑明之性。外人问。本觉明性。莫是因缘否。经答。亦不是亲义。亦非与力成办义。又问。本觉明心。莫是自然否。答。亦非自然。

  非不自然。

  二重遣。

  笺云。既不是因缘自然。本觉明性。莫是不因缘。不自然义否。经答。亦不是不自然。摄非不因缘。

  无非不非。

  三拂迹。

  笺云。既不是不因缘不自然。本觉明性。莫是非不因缘非不自然否。经答。无非。是无非因缘。无非自然。无不非。是无不非因缘。无不非自然。此句拂上二句。

  无是非是。

  四俱融。

  笺云。既无非不非。莫是离三非之是否。答。无是非是。亦无前离三非之是。既无离三非之是。莫非无是否。答。非是也。无离三非无是之非是。才有非便有是。今是与无是俱无也。

  离一切相。即一切法。

  后指实。

  笺云。结前是非之法。虽离前是非之相。又不舍是非之相。既不取舍。方合本真之理。下文便责。

  汝今云何于中措心。以诸世间戏论名相。而得分别。

  次责妄缘名。

  笺云。汝今云何。于其中间。措致其心。用是世间有为虚妄不实之法。犹如小儿戏论之言。便执自然与彼因缘。下说喻。

  如人以手撮摩虚空。只益自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2: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虚空云何随汝执捉。

  后引喻明真。

  笺云。如人用手掌。要摄虚空。向手中摩。只益自家劳倦。太虚如何随汝执捉。法上手喻能缘妄心。撮摩喻分别。虚空喻真性。将能缘妄心。分别真性。只益自家劳倦。若是真性。何处随汝妄心分别也。

  阿难白佛言。世尊。必妙觉性。非因非缘。

  次救文三。初举现旨。

  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因空。因明。因心。因眼。

  次引昔谈。

  笺云。四十五年前。阿含等教中。说具四种缘。向下列。所谓。语辞也。空是虚通缘。明是昭了缘。心是了□缘。眼是所依缘也。

  是义云何。

  后请会□。

  笺云。请世尊和会。前为何说因缘。此为何说非因缘。

  佛言。阿难。我说世间诸因缘相。非第一义。

  后重破。文三。初显前权指。

  笺云。四十五年前。法相宗中。说世间粗浅义。诸因缘相。如唯识颂云。眼识九缘生。耳识唯从八。鼻舌身三七。后三五三四。若脚下种子生。头上眼识现行。顺世间说因缘。化彼小根之者。非是此经第一义。缘谓四十五年后。说此佛顶首楞严经。是性宗会权归实。摄相归性。非同四十五年前。覆相等教。是第二义。非第一义也。

  阿难。吾复问汝。诸世间人。说我能见。云何名见。云何不见。

  次再破因疑。文二。初徴酬世见。文三。初问。

  笺云。佛欲顺佗。且就世间人问。诸世间人。说我能见。如何名为见。如何名为不见。双问下。阿难顺世人答。

  阿难言。世人因于日月灯光。见种种相。名之为见。若复无此三种光明。则不能见。

  后答。

  笺云。如世间人。有日月灯三光方见。无此三种光时。言是无见。

  阿难。若无明时。名不见者。

  后指非因。文三。初破因存见。文二。初牒阙因无见。

  应不见暗。

  次责何得观幽。

  笺云。汝如今因何又见暗。

  若必见暗。此但无明。云何无见。

  后简无因显观常在。

  笺云。若必定见暗。此但无明境。不可无汝见性。□□虽谢。见性常存。此破佗见暗时不名见。

  阿难。若在暗时。不见明故。名为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

  次隐见权因。文二。初互举相权。

  笺云。若在暗时不见明境。便言不见。将暗难明。今在明时不见暗相。还名不见。意谓既在暗名不见。在明时亦须不见。

  如是二相。俱名不见。

  后双标总失。

  笺云。见明也不见。见暗时也不见。故云二俱不见。??云若在暗时不见明。不见明故名不见。今在明时不见暗。不见暗故名不见。见则总须见。不见总不见。二彼俱属相。何得一见一不见。

  若复二相。自相凌夺。

  后显见常存述因凌夺。文二。初举因凌夺显性真常。文二。初牒因。

  笺云。明暗二种。相相凌夺也。

  非汝见性于中暂无。

  后指见。

  笺云。不是汝之见性。于中暂无。

  如是则知。二俱名见。

  后绾对二因俱成见理。文二。初双成。

  笺云。见明既尔。见暗亦然。

  云何不见。

  后总责。

  笺云。云何汝前来云。明时见。暗时不见也。

  是故阿难。汝今当知。见明之时。见非是明。见暗之时。见非是暗。见空之时。见非是空。见塞之时。见非是塞。

  后重明真妄。文三。初含明。

  笺云。见明之时。见不是明。见若是明。明境落谢之时。应不见暗。空塞亦然。

  四义成就。

  笺云。虽见不是明暗空塞等。又分明见明见暗见空见塞。四义则明暗空塞也。成就则圆满义。具足义。此约含指。后克指。

  汝复应知。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次克简。文三。初真觉妄识。

  笺云。应犹合也。上见是智。下见是理。起根本智。冥合一真如理之时。理与智冥。心与神会。然此真见之智。不是见闻妄见。

  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次真谢妄名。

  笺云。真见既离妄见。妄见不及真见。谓真与妄殊也。疏云。妄不届真。迷不接悟。下便责。

  云何复说因缘自然。及和合相。

  后责谈名相。

  笺云。责陀同内道计因缘。外道计自然。此未到和合文。世尊欲重向下破和合。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后来勤修证。文二。初彰劣慧不了真源。

  笺云。佛责阿难与诸有漏者。法华云。眇目矬陋。无威德者。二空之中。秪得人空。未得法空。是观空狭劣。二死之中。秪得分段。未得变易。是出死狭劣。二障之中。秪断烦恼。未断所知。是断障狭劣。无识则无知也。无相不相。是真实相。是本真如理。

  吾今诲汝。当善思惟。无得疲怠妙菩提路。

  后告善思令端妙智。

  笺云。佛诚诲于佗。汝当善自思惟。专注一心。是我前来指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乃至四义成就。又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等。汝不得于中。生疲倦懈怠之心。妙菩提。是佛果位中。二转依果。菩提有四。此是无上菩提。路则真觉之路。乃三乘圣人游履之地。恐佗秪到化城而止。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世尊。为我等辈。宣说因缘。及与自然。诸和合相。与不和合。心犹未开。

  十一觉眚非见指。文二。初述迷深旨。恳请重宣。文四。初诱浅尚疑。

  笺云。十一觉眚非见指。此指来意。谓前来破因缘中。世尊克指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阿难向此中请云。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于是乎世尊便说。别眚殊观。同洲异睹。以此二事。进退合明。方知皆妄。如别眚殊观喻云。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于意云何。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而此圆影唯眚之观。是故当知。色实在灯。见病为影。影见俱眚。见眚非病。又说同洲异睹喻云。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唯一国人。同感恶缘。或见二日。或见两月。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等。总指云。觉见即眚。本觉明心。觉缘非眚。觉非眚中。此实见见。上叙觉眚非见指竟。和合是欲色二界。非和合是无色界。无色蕴故。称不和合。

  而今更闻见见非见。重增迷闷。

  二闻深益昧。

  笺云。迷而不悟。闷而不入。

  伏愿弘慈。施大慧目。开示我等觉心明净。

  三请垂悲演。

  笺云。弘大也。示我真智。如眼照物不殊。开通指示阿难等诸有学觉心明净是理。

  作是语已。悲泪顶礼。承受圣旨。

  四雨泪翘承。

  尔时世尊。怜愍阿难及诸大众。

  后愍责多闻再扬幽旨。文二。初哀迷□责远备双标。文四。初意垂遐演。

  将欲敷演大陀罗尼。

  笺云。将当也。欲希欲也。敷即是演。亦云陀邻尼。具四义。法句咒忍。华言总持。总谓包摄在心。持谓冥记不忘。生起向下二力加持修证分。

  诸三摩提妙修行路。

  笺云。生起向下慧观圆通修证分。妙者。离能所故。离名绝相称妙。生起向下万行圆资修证分。向一念上。排布六十圣位。六十圣位不离一念。一位具足一切位。一切位不离一位。

  告阿难言。汝虽强记。但益多闻。于奢摩佗微密观照。心犹未了。

  二责少定多闻。

  笺云。一心净住曰微。密照心源曰密。从妄观真曰观。从真了妄曰照。

  汝今谛听。吾当为汝。分别开示。

  三来听许宣。

  亦令将来诸有漏者。获菩提果。

  四远携迷品。

  笺云。佛亦不但是为现在。意为当来。正是今时如父慰子。病者先忧。有漏简去无漏。菩提是有为果。影取涅盘是无为果。则佛果位中。二转依果也。

  阿难。一切众生。轮回世间。

  后同别分诠合明真妄。文二。初总标迷倒。文二。初统包轮转。

  笺云。根本无明。是能轮回。三涂受苦。是所轮回。谓漂沦回转也。

  由二颠倒分别见妄。

  笺云。由因也。分别。是能分别之心。因第六识。见则见分。妄则虚妄之法。是相分。

  当处发生。

  笺云。当处则念起处也。若是善念发生。便生天人等道。若是恶念发生。便生地狱饿鬼等道。

  当业轮转。

  笺云。善因生善道。恶业随泥犁。轮流改转。向三界受生。

  云何二见。

  后徴列双名。

  一者。众生别业妄见。

  笺云。别别造业。受别报身。别于诸佛也。

  二者。众生同分妄见。

  笺云。同造恶业。同感见相二分。分即分类。或分是同一界分之上。见有不同。

  云何名为别业妄见。

  后别兴徴诠。文三。初别眚殊观。文六。初标。

  笺云。且先说别业。

  阿难。如世间人。目有赤眚。夜见灯光。别有圆影五色重叠。

  二立。

  笺云。世间人。喻一切凡夫。目。喻真性觉照之用。赤眚。眼中翳也。喻根本无明。妄见缘一切众生。起智外求。背体而现。便见有根本无明。夜。喻生死无明长夜。见。喻能缘见分。灯。喻诸佛如来法性净土。一切众生既无明为能变。便有见分起来。见诸佛如来法性净土上。有五尘色声等法。重重起来。此因所变。重叠者。因动有声。因声有色。因色有香。因香生味。因味有触。五大五蕴等义。亦可配之。

  于意云何。

  三审。

  此夜灯明。所现圆光。为是灯色。为当见色。

  四徴。

  笺云。言此五尘妄法。为当是本来真理上有。为当是从真智而生。

  阿难。此若灯色。则非眚人。何不同见。

  五诘。文二。初印。

  笺云。若灯上有色。则眼目无翳之人。何不共见。法上五尘之法。若从真理而有。诸佛如来。唯观法界净土。因何又不见此五尘等相。

  而此圆影。唯眚之观。

  笺云。因何妄法唯约妄心所现。内心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外有山河大地五尘之法。为所变。圣人又不见。

  若是见色。见已成色。则彼眚人。见圆影者。名为何等。

  笺云。若言能见之心。已成五尘等法。见圆影者。复是何物有情。须成无情去。

  复次阿难。若此圆影。离灯别有。则合傍观屏帐几筵。有圆影出。

  后离文二。初灯。

  笺云。屏则屏风。帐则绛帐。几则几案。筵则筵席。法上五尘等妄法。亦不离真体而有。若此五尘等相。离真而有。真外有妄。水外有波。波离水有。□上合有波生。

  离见别有。应非眼瞩。云何眚人。目见圆影。

  后见。

  笺云。若离能缘见分上。别有五尘。须将耳瞩。如何目有翳病。见五色重叠而生。法上若离能见上。有五尘色等法。应不合又见五尘等相。云何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五根五尘等法。为所变。此又不离于见。

  是故当知。色实在灯。

  六指又二。初总收前指。文二。初□双重指。

  笺云。此单指真性常色。此真色亦不离真理。亦不舍无常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见病为影。

  笺云。问何故成妄。答见病为影。此单指妄见生色。为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变起一切虚妄五尘。为所变。见是见分。影是相分。

  影见俱眚。

  笺云。此双收见相二分。同一妄源。见相二分。俱约无明而生。依无明为根本也。

  见眚非病。

  笺云。见者觉也。一切诸佛。起智觉此妄法。当体即空。便无无明虚妄之法。故非病也。

  终不应言是灯是见。

  后显妄无凭。

  笺云。终不应言是本觉真理体上有妄法。真觉智上有妄法。

  于是中有非灯非见。

  笺云。妄且不离于真。

  如第二月。

  后重喻显彰。文二。初喻文四。初立。

  笺云。本是一月喻真。第二月。捏所成故。喻见相二分。捏喻迷真强觉也。

  非体非影。

  笺云。非体。非真体也。非影。第二月当体是空。非水中月影。喻见相二分。全无体性。非从真现。

  何以故。

  二徴。

  第二之观。捏所成故。

  三述。

  笺云。因小儿捏下眼睛。便见有第二月。法上因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便有根本无明。然后有见相二分。

  诸有智者。不应说言此捏根元。是形非形。

  四指。

  笺云。诸有智者。喻诸佛如来。不应说言四字。贯下离见非见。是形。见相二分。又不是真体。非形。见相二分。又且不离真体。

  离见非见。

  笺云。离见。见相二分。又不离真智外别有。非见。见相二分。又且不是真智。

  此亦如是。目眚所成。

  后合文二。初总此。

  笺云。合云此虚妄之法。亦复如是。从根本无明所成。当体不实。

  今欲名谁是灯是见。

  后指妄。

  笺云。今欲名邈阿谁是灯。言真理上有妄。是见。为妄当体是空。说甚真智有妄。

  何况分别非灯非见。

  笺云。何况又说妄非真体上生。非真智上生。去却是。必落非。以非句遮之。是既忘非不立。金刚经云。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云何名为同分妄见。

  次同洲异睹。文二。初徴。

  阿难。此阎浮提。除大海水。中间平陆。有三千洲。

  后述文二。初总明洲国。文二。初总彰洲数。

  笺云。阎浮提。从阎浮树已彰名。尔雅云。广平曰陆。沙聚曰洲。

  正中大洲。东西括量。大国凡有二千三百。

  后举国差殊。文二。初一洲多国。

  笺云。包括论量也。

  其余小洲。在诸海中。其间或有三两百国。或一或二。至于三十四十五十。

  后增减不同。

  笺云。三百国两百国也。

  阿难。若复此中。有一小洲。秪有两国。

  后别举彰同。文二。初明小洲双国。

  唯一国人。同感恶缘。则彼小洲当土众生。睹诸一切不祥境界。

  后只土偏灾。文三。初总彰同感。

  或见二日。或见两月。其中乃至晕适佩玦。彗孛飞流。负耳虹霓。种种恶相。

  次引相殊名。

  笺云。日气直过曰冲。横过曰贯。四边蚀气曰晕。适者。才见此不祥事。或君适于臣等。日气向外曰佩。向内曰玦。彗乃彗星。亦云长星。亦云剑星。亦云搀枪星。孛是妖星。绝迹而去曰飞。光逸相连曰流。负耳者。气负日边如耳也。雄者曰虹。雌者曰霓。亦云螮蝀。种种恶相。含取恶云恶气等。喻一切众生。向法性净土上。见有五尘色等。同一界分也。

  但此国见。彼国众生。本所不见。亦复不闻。

  后异邦殊见。

  笺云。但此一洲。见此境界。喻一切众生一念违如。见有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有见分相分。彼一国人不见。喻如诸佛唯观法性净土。然有人同分。地狱同分。此人同分也。同一界分。见有不同。

  阿难。吾今为汝。以此二事。进退合明。

  后双明显理。文四。初许宣合指。

  笺云。进合明。先说别业。后说同分。退合明。先说同分。后说别业。或退或进。俱是一个妄识。

  阿难。如彼众生别业妄见。瞩灯光中所现圆影。

  二进简双名。文三。初先明别业。文三。初举妄色。

  笺云。为一切众生。内有根本无明。为能变。然后便向法性净土上。见有五尘色声等法。

  虽似前境。终彼见者。目眚所成。

  次明妄色源。

  笺云。虽是五尘等法。从根本无明而现。即相似境无实。此境是妄。非同真乃无境。为此妄法。终归是彼患眼之者。有赤眚所成。彼见者。喻凡夫。目眚喻根本无明。谓此见相二分。从根本无明而有。

  眚即见劳。

  笺云。问。此眚从何而有。答云。云由患热眼睛劳倦。然后见有。眚即无明。见劳即强觉。

  非色所造。

  笺云。非从性色上有。为此性色。真体无妄故也。

  然见眚者。终无见咎。

  后简真心。

  笺云。然犹如是之辞。见者觉也。为果位诸佛起智。觉此妄法当体即空。则无妄见之过咎。

  例汝今日。以目观见山河国土。及诸众生。

  二例简真心。文五。初例见妄境。

  笺云。将别业类例汝今日。目是见分。山河国土。则所依相分。众生。则能依十二类生。

  皆是无始见病所成。

  二明妄境元。

  笺云。此之所依器世等。与能依有情。皆是无始已来。无明虚妄见病之所成就。或业转为见分。是十二类生因。现识为相分。是山河大地因。

  见与见缘。似现前境。

  三明幻相。

  笺云。见是见分。见缘是相分。似则无境。为此见相二分。当体即空。

  元我觉明。

  四指妄元。

  笺云。元是如来真觉明心。然妄元是真。何故便成妄。

  见所缘眚。

  笺云。见是见分。所缘是相分。因有根本无明。便有见相二分。或见是强觉。强觉起来。见性明相。见便为能。性明相。便是所缘眚也。

  觉见即眚。

  五重简真。性文三。初指妄标真。文二。初指妄。

  笺云。起强觉能缘见分。即似前眚。为此强觉。即是无明也。

  本觉明心。觉缘非眚。

  后标真。

  笺云。则真心也。终日觉缘。未尝觉缘。

  觉所觉眚。

  次真能觉妄。文二。初真觉妄。

  笺云。上觉是真。起真智来觉此。所觉是妄。即性觉为妄。本觉是真。

  觉非眚中。此实见见。

  后别显真。

  笺云。此真智觉。非是妄。上见是真智。下见是真理。乃起根本智。宜合本真如理。下便责。

  云何复名觉闻知见。

  后显不同名。

  笺云。如何更执此妄法。觉闻知见。是六识。影取六尘等法。

  是故汝今。见我及汝。并诸世间十类众生。

  后双彰二理。文三。初彰所见境。

  笺云。见我是相分。及汝是见分。是能见。并诸世间是所依。十二类生是能依。十者举其全数也。

  皆即见眚。非见眚者。

  次指妄非真。

  笺云。此见相二分。为复是真是妄。皆即是妄见。不是见妄之者。见妄者。目诸佛起智达妄是空也。

  彼见真精。

  后简真非妄。

  笺云。见真性也。

  性非眚者。

  笺云。为此真性。不是妄故。

  故不名见。

  笺云。真不名妄。

  阿难。如彼众生同分妄见。例彼妄见别业一人。

  三退此二门。文二。初举同例别俱妄所生。文四。初引同类别。

  笺云。此将同分是多。例彼别业一人是少。此单合明别业同分。

  一病目人。同彼一国。

  二返一例多。

  笺云。一病目人。是别业一人。是少。同彼一国。是同分一国之人。总见八般等相。是多。二般相例。不出一个妄见。

  彼见圆影。眚妄所生。

  三双牒境。

  笺云。是别业妄见。彼见则见分。圆影则相分。此见相二分。俱是无明所变。

  此众同分所见不祥。

  笺云。同分妄见。见八般等相。

  同见业中。瘴恶所起。

  笺云。见业则根本无明。瘴恶则病气流行。喻业转为见分。现识为相分。为此同分妄见。别业妄见。俱不离一念违如。觉劳相现。从业转现三细识中变起。

  俱是无始见妄所生。

  四束明全妄。

  笺云。皆是无始无明。虚妄见相之所生也。

  例阎浮提三千洲中。

  后广类十方同萦妄疾。文二。初广类文四。初洲。

  笺云。例类也。

  兼四大海。

  二海。

  娑婆世界。

  三界。

  笺云。三千大千世界也。

  并洎十方诸有漏国。

  四十方。

  笺云。有漏简去无漏。已上总目所依。

  及诸众生。

  笺云。能依有情。能依所依是真是妄。下答。

  同是觉明。无漏妙心。

  后想明。文三。初指真。

  笺云。为妄即是真故。既然如此。何故有妄。下答。

  见闻觉知。

  次明妄。

  笺云。是虚妄之识。目见分。

  虚妄病缘。

  笺云。目相分。皆因有见相二分。便有前尘等法生。

  和合妄生。和合妄死。

  后结成生死。

  笺云。和合是色受想等五蕴成身。虚妄所生。便有能生之身。缘离即灭。便有生死二法。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四劝归圆证。文二。初劝离妄。

  笺云。诸和合缘。目欲色二界。色受想等五蕴成身。和合而生。及不和合。目无色界。受想行识四蕴成身。今劝离却和合。并不和合。是离三界。意欲生起向下和合非和合文。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笺云。根本无明。为其因也。

  圆满菩提。

  后显归常。

  笺云。此有为果。

  不生不灭。

  笺云。是无为果。则佛果位中。二转依果也。

  清净本心。

  笺云。本来真心。

  本觉常住。

  笺云。恒常不变。故常住。

  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

  十二破和合执文三。初彰迷合理文四。初述明双计。

  笺云。第十二破和合执。然谓前来见非一异指中。世尊将相作见。将见作相。阿难便执为和合。所以不请。世尊便责云。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问。何故世尊自说。不待阿难所请。意是于阿。答。故疏主云。若不自宣。无由解问。所以世尊。便问和合义云。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亦于四境。单破和云。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又破合云。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暗通塞等。亦复如是。结破云。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上叙破和合文竟。汝虽先悟者。悟则悟解。本觉妙明则真心性。非因缘非自然性。乃前真性。不执因缘等为被佛破。今已知非。

  而犹未明如是觉元。

  二陈未晓两和。

  笺云。而仍也。犹尚也。言仍尚未知如是真觉本元。

  非和合生及不和合。

  笺云。此性是不从和合生。阿难执为和合。此性非是非和合生。阿难执为非和合。

  阿难。吾今复以前尘问汝。

  三许问对尘。

  笺云。且就境。问佗和合之义。

  汝今犹以一切世间妄想和合。诸因缘性。而自疑惑。

  四责存余惑。

  笺云。言汝今尚用一切世间粗浅虚妄想相。责佗疑因缘为和合。自然为非和合。仍自犹豫不决。

  证菩提心和合起者。

  次见相徴和文四初立。

  笺云。证是能证。菩提心是所证。言此菩提之心。从和合而起。此是牒计。

  则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和。为与暗和。为与通和。为与塞和。

  二徴。

  笺云。言此眼识现量。为与明和等。向四境上。徴阿难云。与明和又如何。下牒。

  若明和者且汝观明。当明现前。何处杂见。

  三破文三。初参罗不翳瑶台破。

  笺云。若明和者。牒计。汝言与明境和。此明境现在汝前。何处杂汝见性。言和则汝见。须与相相亲。

  见相可辩。杂何形象。

  笺云。又有见分相分。堪可辩明。若言见相相杂。又作何形相。

  若非见者。云何见明。

  次摩尼能现万象破。

  笺云。明境不与见和。云何又见明相。

  若即见者。

  笺云。若言即见是明。乃有情成无情。

  云何见见。

  笺云。若言即见是明。如何又有能缘。见是见分所缘。见是相分。

  必见圆满。

  后珠日交辉不杂破文三。初显不和。

  笺云。乃单执见。若定是见分。圆满周遍。

  何处和明。

  笺云。何处有明境可和。则无明境也。

  若明圆满。不合见和。

  笺云。又单计明。若明境圆满不合。便有相与见和。

  见必异明。

  次明双失。

  笺云。又转破。若见分。异于相分。

  杂则失彼性明名字。

  笺云。若见与明境相杂。杂则失却性名字。是见。明名字是相。则无见相二法。

  杂失明性。

  后□不杂称和。

  笺云。既言杂。即失却明。是相。性是见。

  和明非义。

  笺云。既天见相二法。将何物和。言和则非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四结。

  笺云。但破明相。暗通塞亦尔。

  复次阿难。又汝今者。妙净见精。为与明合。为与暗合。为与通合。为与塞合。

  后双迫破合文三。初。

  笺云。明合等四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6-28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若明合者。

  次破文三。初丁公背主。

  笺云。但与明合又如何。是牒。

  至于暗时。明相已灭。此见。即不与诸暗合。

  笺云。何故如此。为见随明境落谢。应不合更见暗。为决定从明境合。

  云何见暗。

  笺云。又转破。

  若见暗时。不与暗合。与明合者。

  次赠金□异。

  笺云。汝若言见暗之时。我此见性。又不与暗相今。但与明相合。又如何。是牒计。

  应非见明。

  笺云。破云。女既见暗。不与暗合。应不合见明。然谓明与暗。俱是前境。既不与暗合。亦须不与明合。云何言与明合。

  既不见明。云何明合。

  后鶣鶝观明破。

  笺云。又转破。见明方与明合。既不见相是不与明合。明既不见。会知亦不见暗。明之与暗。俱不识。

  了明非暗。

  笺云。如今了明又三不是暗。暗且不是明。云可计明。□暗曾知明暗俱不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结。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

  十三波非和合又二。初克申举执。

  笺云。第十三破非和合。然谓前来破因缘中。世尊含明乃云。见明之时。见非是明等。所以阿难执为和合。今既被世尊破和合之义。阿难方知有非和合。所以便请云。如我思惟。此妙觉元与诸缘尘。及心念虑。非和合耶。是以世尊便问。汝今又言觉非和合。吾复问女。□妙见精。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又破合云。此妙见精。为非明合。暗通塞等。结破云。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上来破非和合已竟。上来一十三段。十三破非和合。十二破和合。十一觉眚。指十破因缘。九破自然。八空华一月指。七见非一异指。六体无盈缩指。五性无缘相指。四寄遣八还指。三旅亭观月指。二大海全潮指。初凡圣同如指。一十三段不同。总是第二见相合克指。密相已竟。乃是世尊。亦顿亦渐之说故也。此妙觉元者。真觉本元也。与诸缘尘。是相分。八识俱有。缘尘自分境。如眼识缘色尘境。乃至第八缘根身器世。等心是缘尘。念则冥记。虑乃思虑。约六七八识。非和合那此是计。

  佛言。汝今又言。觉非和合。

  后乘问徴穷文二。初破非和文三。初徴标牒计。文四。初牒计。

  笺云。觉是真觉。非和合。是牒计。

  吾复问汝。

  二许问。

  此妙见精。非和合者。

  三立。

  笺云。此妙见精。是眼识现量心。非和合者。是牒计。

  为非明和。为非暗和。为非通和。为非塞和。

  四徴。

  笺云。向四境上徴。

  若非明和。则见与明。必有边畔。

  次对诘徴穷文三。初彰离畔。

  笺云。非明和又如何。牒云。既言见不与明境和。须见与境。各有个边畔。如汝之疆界。不是佗之疆界。

  汝且谛观。何处是明。何处是见。在见在明。自何为畔。

  次来观边。

  笺云。何处是见分。何处是相分。此见与明。自向何处为畔。

  阿难。若明际中。必无见者。则不相及。自不知其明相所在。畔云何成。

  后双离破计。

  笺云。若明边际。决定无见者。标离则明与见。各不相逮入。既不相及。亦不知其明相处所相。及方□。今又不知说。畔义则不得。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绾类同袪。

  又妙见精。非和合者。

  后破非合文三。初牒计标徴文二。初牒。

  □非明合。为非暗合。为非通合。为非塞合。

  后徴。

  若非明合。则见与明。性相乖角。

  二彰离显破文三。初彰违角。

  笺云。但言非合又如何。是牒破。见与性是见分。明与相是相分。则见相二分。如□四角便合相对。今见既与明非合。则见相了不相干。乖角则不正也。

  如耳与明。了不相触。

  次引乖喻。

  笺云。耳合听声。眼合观色。合见相既乖角不相涉。何异耳与明了又相触。

  见且不知明相所在。云何甄明合非合理。

  后责见无鉴。

  笺云。又转破。既不知明相所在。云何又甄别明相。说和合与非和合之道理。或云何甄明言合。是非和合道理。

  彼暗与通。及诸群塞。亦复如是。

  后举异同袪。

  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第三会相归源指密因。文三。初总叹迷源文四。初彰迷指实文三。初总彰未悟。

  笺云。第三会相归源指密因。分科三段。初总叹迷源。二广融群相。三圣徒体悟。且初总标真体。经云。阿难汝犹未明一切浮尘诸幻化相。当处出生。随处灭尽。乃至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上来总叹迷源。第二广融群相。又分五段。初会荫推迷。是破五蕴法门。然谓此五荫。无始时来。积集一切烦恼种子。令一切众生不得解脱。今者世尊。一时破尽。要归真如本源。故云。会荫推迷。二穷根显体。是破六入法门。谓穷尽六根。显现真体。三交融处执。是破十二处法门。然谓世尊为将六根六尘。牙相交破。融彼十二处之情执。四殄界通真。是破十八界文。世尊广向此中。殄灭十八界之执心。要通归真之体。五苞研识相。是破七大之文。世尊向此中。苞括研穷。地水火风空觉识。七大之相。阿难等已无法执。三圣徒申悟。阿难与大众。申迷悟解之辞。故经云。尔时阿难及诸大众。各各自知心遍十方。乃至舜若多性可销亡烁迦啰。心无动转。上叙会相归源指密因竟。汝犹未明者。明则明了一切浮虚之尘目。三科七大等法。诸幻化相。谓此浮尘。当体不实故。幻则幻妄。化则变化。然能变根本无明。既无实所变。三科七大。性亦无实。

  当处出生。

  次明生灭随流。

  笺云。即念起处也。当念出生。随处起妄。结业成身。若起善念。向人天二道出生。若起恶念。向三涂出生。

  随处灭尽。

  笺云。果极因亡。二俱空寂。盖生灭无性。当体即空。

  幻妄称相。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后指妄真源。

  笺云。一切诸法皆是幻妄称相。无有实体。其性指妄性。此妄性。真为微妙本觉凝明之体。然妄即真如。器不离金。波不离水。

  如是乃至。五荫六入。从十二处。至十八界。

  二总举非真。

  笺云。荫则荫覆真性。色受想行识也。

  六入通生识道。受入爱憎。眼耳鼻舌身意也。处。则依缘义。六根六尘。二六十二。六根是识所依。六尘是识所缘。界者。种族义。流类义。六根六尘六识。三六十八。成十八界。

  因缘和合。虚妄有生。

  笺云。此三科法。皆是因缘。地水火风四大。假合而有。便有此等法生。

  因缘别离。虚妄名灭。

  笺云。缘离即灭。下责。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三叹众迷源。文二。初总叹迷源。

  笺云。知即悟解也。去即是灭。来即是生。缘此二科等法。俱是如来藏。此乃摄相归本也。

  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后显彰圆妙。

  笺云。无有去来。故曰常住。妙即微妙。明即圆明。不动道场。遍十方界。圆即遍也。性乃体性性也。

  性真常中。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四真中绝妄。

  笺云。死即是去。生即是来。生死迷悟俱无。曰无所得。实际理地。不受一尘。真中绝妄也。

  阿难。云何五阴。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次广融群相文五。初会阴推迷文二。初总标真体。

  笺云。居情似有。究理元无。

  阿难。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精虚。迥无所有。

  后别破迷情文五。初色阴文二。初举喻显真生妄。文三。初喻觉体无生。

  笺云。如人眼无病故。发识明利。曰清净目。空中无其云霞等相。曰晴明空。精是眼精。虚是晴明虚空。唯是清净目。与晴明空。余外无有。法上譬。如有人喻一切诸佛。以清净目。喻真智见。晴明空。喻真理。言诸佛起智合理之时。唯是理智一如。迥无纤有。

  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复有一切狂乱非相。

  次迷因劳相现。

  笺云。瞪目观空。久生劳倦。于晴空中。见空华发。复见一切狂乱青黄赤白等相。其人无故。喻一切众生一念违如。不动目睛。喻有性明相。当情未分能所。瞪以发劳。喻然后便有强觉生。则于虚空。别见狂华。喻向真空体上。见色阴现。复有一切狂乱非相。后有受想等阴。从此而生。

  色阴当知。亦复如是。

  后举理合喻。

  阿难。是诸狂华。非从空来。

  次立相无生处文二。初空。

  笺云。空喻真空体性。性本无生。不生于色。

  非从目出。

  后目。

  笺云。目喻觉心照体。觉亦无生。亦不从真智上有。既不从空目而生。从何而有。谓妄无根本。意明无生。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从空来。还从空入。

  后广破生执文二。初破文二。初空文二。初牒华出入。

  笺云。若空来者。是牒。法上若色阴。既从真空体上来。亦须从空而入。

  若有出入。则非虚。

  次显破所依。

  笺云。若有华从空中出入。又何名虚空。谓空无形状。法上若有色法。从真空体出入。何名直空。

  空若非空。自不容其华相起灭。

  后正破能生文二。初立理。

  笺云。若不是空。即是有法。自不容佗华相出入。既空是有何处更容于有。又恐阿难不会□喻。

  如阿难体。不容阿难。

  后引喻。

  笺云。既是于有便成质碍。不可质碍又容质碍。如阿难体是质碍。不可更容于阿难也。

  若目出者。既从目出。还从目入。

  后破目生执文二。初有见文二。初立见理。

  笺云。若色法。从真智上生有。是牒。色法灭时。须见有色法。从智而灭。

  即此华性。从目出故。当合有见。

  笺云。摄所变同能变。如识依根。根既有见。识亦有见。

  若有见者。去既华空。旋合见眼。

  后破见执。

  笺云。若有见者。是牒。从眼中去。既是华见从空中。旋归眼中。合见于眼。

  若无见者。出既翳空。旋当翳眼。

  后无见文三。初往来双翳破。

  笺云。但言无见又如何。若无见者。是牒。无见便成质碍无情。破云从眼中出去。便合障翳于空。从空中归眼。便合翳眼。

  又见华时。目应无翳。

  次一翳双分破。

  笺云。如今虽从眼中出。亦不翳眼又如何。破云。既言出也不翳空。旋也不翳眼。□见华之时。目须无翳。如今因何又有翳。见空中华宛然是翳。科中云。一翳双分破。合将此科向下十科安上。下科云。无翳观华破。言既无翳便不合见。空中华因何又有。眼中翳见空中华。此是转破。前是正破。

  云何晴空。号清明眼。

  后无翳观华破。

  笺云。空既有翳不名晴明空。眼若有翳。不名清明眼。

  是故当知。色阴虚妄。

  后结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笺云。因缘既袪。自然何有。

  阿难譬如有人。手是??安。百骸调适。

  二受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四支两手两足。宴寂安然。百骸调畅适悦。譬如有人喻诸佛。唯用真性。无有动作。唯是理智一如。

  忽如忘生性无违顺。

  笺云。如似一人忽然思量前事。记忆不来。此时亦无违之与顺。法上一切众生一念违如。性明相。当情未分能所。

  其人。无故以二手掌。于空。相摩于二手。中妄生涩滑冷热诸相。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笺云。其人无端既寻思前事不得。便乃以二手掌。于空相摩触。乃久于二手中。妄生涩滑等相。法上一切众生。无故便有见相二分当情。或能所当情。然后便有受阴诸冷热相。既有受阴。便有想阴行识等。一时当情。或二手。喻我法二执。合云受阴当知。亦复如是。

  阿难。是诸幻触。不从空来。

  二相无生处文二。初空。

  笺云。冷滑诸相。无有实体。故云幻触。言受阴亦不从真空体上而来。

  不从掌出。

  后掌。

  笺云。不从真智上有。

  如是阿难。若空来者。既能触掌。何不触身。

  三广破生执文二。初空。

  笺云。受阴若从真空体来者。是牒。既空中来。因何秪触汝掌。何故不触汝身。为空性周遍随处皆触。

  不应虚空选择来触。

  笺云。□丁空。便有选择之心。来触汝手。谓真空体上。无受阴可得也。

  若从掌出。应非待合。

  后掌文三。初责掌能生触何待合知。

  笺云。既自然从掌中出。又何假待二手相摩。方有冷滑。法上若受阴。从真智上来。真智自然有受阴。又何假见相二分。然后方有。

  又掌出故。合则掌知。离则触入。臂腕骨髓。应亦觉和入时踪迹。

  次纵合成知离应觉入。

  笺云。且纵许汝从掌出。合之时。掌便知冷滑等相。不合之时。此冷滑等相。须从两臂两腕骨髓中入去。既合时从手中出。不合之时。须从手中入。既从手中入。亦合觉知从手中入之踪迹。

  必有觉心。知出知入。自有一物。身中往来。何待合知。要名为触。

  后纵受自立责待合因。

  笺云。言必定有觉知之心。知此冷滑。从手中出入。既知出入。自是有一物。在身中往来。何须又待二手相摩。方知冷滑要名为触。

  是故当知。受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有人。谈说酢梅。口中水出。思蹋悬崖。足心酸涩。想阴当知。亦复如是。

  三想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口中涎水出也。既思前境。足便酸。心便涩。合理云想阴当知。亦复如是义亦与前同。

  阿难如是酢说。不从梅生。

  二相无生处文二。初不从梅生。

  笺云。此阴亦不从真空体上生。

  非从口入。

  后非从口入。

  笺云。亦不从真智上有。

  如是阿难。若梅生者。梅合自谈。何待人说。

  三广破生执文三。初破梅生。

  笺云。但从梅生又如何。为此水从人想心便有。汝言是梅生。梅合自谈说。道我酸始得。梅既解谈说。便是有情。既□□□何须又待人说醋梅。口中方有水出。法上此想阴。若从真空体上来。真空体。便合自然。而有何待前相。然后方起想心。取着前境。

  若从口入。自合口闻。何须待耳。

  次口入文二。初责口成因理何待闻生。

  笺云。若此水从口中入。自合口。闻既从口入何须耳。闻人说醋梅。口中方有水出。法上此想。若从真智上有。便合真智自然。而有何须待前境牵心。然后方有想。

  若独耳闻。此水。何不耳中而出。

  后转破耳生邀流耳出。

  笺云。但言耳闻又如何。若言独是耳闻。便合秪在耳中水出。何故口中。有涎水出。

  想蹋悬崖。与说相类。

  后举类同破。

  笺云。想蹋悬崖与说酢梅可相类。□□□□是崖想不从崖生。非□足起若崖生者。崖□□□何待心想。若从足起。自合足酸。何须心想。若独心思此。酸涩相。因何不从心中而出。

  是故当知。想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暴流波浪相续。前际后际不相逾越。行阴当知。亦复如是。

  四行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暴流。急暴之流也。前波后波相续。前际水波际水。不相舍隔越。

  阿难。如是流性不因空生。不因水有。亦非水性。非离空水。

  二相无生处。

  笺云。法上此行阴。亦不从真空体上生。不从真智上有。水性澄清。暴流重浊。故非水性。知妄性粗。不同真性。虽然如此。亦不离空外有暴流。亦不离水外有暴流。若离空有。空体又不拒万物。不可离空。若离水有。高山须有暴流。法上此行阴不离真空体外而有。不离真智外而有。

  如是阿难。若因空生。则诸十方无尽虚空。成无尽流。世界自然俱受沦溺。

  三广破生执文四。初水空同际。

  笺云。摄能变空。同所变水。水既有流。能变空须同水有流。既成无尽流。能依世界。须一时没溺去。

  若因水有。则此暴流。性应非水。有所有相。今应现在。

  二二相俱存。

  笺云。若言从水出。此暴流。须不□□□□□□是水如子与母。如树与一各别如何暴又是水有能有是水所有。是所有之相。是暴流。既能所各别。应须有能所二法。分明各在一处。如树与子。树子各别。现在分明。

  若即水性。则澄清时。应非水体。

  三简澄非水。

  笺云。若此暴流即是水。则澄清时。应非水体须成暴流去。因何又成澄清之水。□上若妄即真。诸佛起智证真之□须一时成妄□□□□□□□□□□。

  若离空水。空非有外。水外无流。

  四责离□依。

  笺云。若水外有流。高山上亦须有暴流。法上妄又且不离真。若言妄离真外须有妄妄在一边。真在一边。

  是故当知。行阴虚妄。

  四结妄双非文二。初目阴全妄。

  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后双非二执。

  阿难。譬如有人。取频伽瓶。塞其两孔。满中擎空。千里远行。用饷佗国。识阴当知。亦复如是。

  五识阴文四。初举喻明阴。

  笺云。频伽鸟名。华云共命鸟。有两头共一身。西土人以四澄泥作此瓶。其形似频伽鸟。曰频伽。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第二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4 08:03 , Processed in 0.13214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