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6|回复: 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延参法师——当代僧伽的责任与担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59 编辑

二千六百年的佛教历史,饱含着近三千年的时代沧桑,历代的僧人团体在历史的洪流中,完成了佛法的实践和演扬。“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僧人的责任,就在于为社会、为大众传递佛法中积极、善意、宽阔、乐观的人生价值与意义。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活法,是慈悲光明的人生方向和希望。出家为僧,披上这一袭僧伽衣,就注定了要承担起对佛法的践行和弘扬。

纵观整个佛教史,不难发现,从佛陀时代,到后来传至中国后的译经时代、各宗齐放时代、禅宗时代、净土时代,每个时代的僧人,都很好地把握了时代的脉搏,做出了与时代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从而让佛教文化越来越充实,越来越恢弘,越来越博大。佛法,真正地走到人间,走进千家万户,这一路走来,我们可以发现,佛教的经典,并未曾有过改变,但是,历代的僧人们对经典的诠释,却是常变常新,也正是佛法的融通性,让佛教文化能够历久弥新,始终焕发着与时代相符的朝气与活力。

佛教,目前已然处于一个新的历史制高点,这已经是一个共识,而新时代下,作为担当“弘道”主要责任的僧人如何传承、创新、发扬,却依然还在探索的路上。按照传统,依然是内修与外弘两大层面。关于内修,当前佛教界僧人的素质培养的建议,则是修己,立德,读书。

修己,觉悟对自我人格的重新塑造,而不是因为外力的强加而勉为其难地遵守,是发自内心的对自我的一种规范。佛门的修行,使用诸多外在的形式,诸如持戒、诵经、拜佛、静坐等等,而修行的根本在于处理心与境的关系。环境的安静,只是一种修己的助缘,而真正的喧嚣,是内心烦恼的不断升起。没有谁能够回避紧张和压力,生活的高低起伏,又何尝不是生活的活泼泼的节奏,对修行人而言,更是一种成全和改变,修己的过程,就是那些琐琐碎碎的烦恼,如同生命的钟鼓,历练心地的宁静与豁达,在一次次烦恼里突破,在一次次烦恼里觉醒,真切地去实践并感知烦恼即菩提,从而得到生命的升华。

立德。作为一名僧人,修行和德行是密不可分的,德行,可以体现在一个的志向、担当、胸怀,更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僧人的本分,应该是清净俭朴,学修并重,行为规范,化导戾气,宣佛教法,劝善止恶,深信因果,慈悲柔和,悯惜弱小,安慰病苦。佛法是众生平安喜乐的福祉,倡导社会温暖诚信,化育人心友好善意,缔造世界希望光明,那么僧人就更应该是慈悲的践行者,和众生的同行者。

读书。僧人还是需要多读书,智慧在于对命运的思考和磨砺中,并不在冥想或空想。僧人担负着传承佛教文化的重任,但是佛法的修学并不被学历高低所限制,虽然出家不要求学历,却要求学习的态度。僧人并不仅仅需要诵读佛门经典,僧人的学习面应该更宽,涵盖文、史、哲,乃至地理、书画、音乐等等,僧人能够认真、努力、深入、广泛地读书学习,才是当代佛教健康发展的基础。僧人年轻化,学识广,有智慧,有德行,有担当,这才是佛法的希望。

出世不离入世。世间对佛门的理解,向来有出世之说,故此许多人把佛门的修行理解为躲入深山不问世事,也因此断定修行就是闭目打坐。这其实是对佛门巨大的误解,简单的说,出世,是对人生烦恼的一种超脱。入世,是对世间的贡献。这恰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人生需要觉悟,人生也需要奉献,这是是同时进行的,而不是分离两片。

不要侥幸认为,这世上能有什么地方可以躲得掉烦恼,无论躲到哪里,内心的烦恼不断,就依然是纠缠在万丈红尘。烦恼,从来不是逃避的,是用来突破的。超越的当下,超脱即是解脱。所以,那些人们眼中“出世”的僧人们,恰恰需要积极地入世。出世,当成功解决了自己内心的执着、贪恋、傲慢、怀疑、狭隘等种种对自我的束缚。积极入世,就是一种悲悯世人的利他精神。出世,可以理解为是自度或者觉悟,入世,则可以理解为是度他或者奉献,二者没有先后,没有对立,而是同时存在。

基于此,僧人对待社会道德的弘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慈善公益事业的号召与参与,从来都是积极参与、不遗余力。这就是这个时代中,佛门中人的本分。在互联网、物联网服务日趋完善的当下,僧人的责任与使命,是与时代社会同行的一个时代。亟待解决的课题,就在于如何把佛教文化中积极向上、道德向善的理念,用当代的语言模式传递给社会,让更多的人因为佛法的影响让生活更阳光美好。

近代的佛教,经历了一段社会大众对寺院、对僧人不了解,甚至误解重重的过程。当代的僧人,需要积极的消除大众对佛教文化的陌生感,用更加积极主动的心态,使用各种形式引导更多的人走进佛法,认识佛法,从佛法中汲取生活的正能量。

自古以来,寺院的功能,是一种文化的承载,一种教育的开展,一种社会公益的参与。时至今日,寺院不是摆设,不是仅仅供游客参观、供信众拜佛许愿的场所,一座“活”的寺院,就在寺院内常住的人——僧伽。一座有活力的寺院,就像一眼活的泉水,能够源源不断地输出适合于当下这个时代,实用于眼前的百姓,能够解决大众各种困惑的智慧。

打破樊笼在方寸,互联网时代,为各行各业提供了无限的便利,为文化的诠释提供了一个公平而开放的平台,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处不在的云禅堂。作为一名僧人,如果对现代化的事物不了解乃至用一种抵触的心态来对待,无疑是脱离了时代。需要了解的是,从古至今,佛教都是时代的同行者,在现今给予了佛教如此便利的时代,僧人所需努力的就是在不断完善自我的同时,积极地了解并学会最大程度上地使用现代化各种工具,让寺院不再封闭而陈旧,让佛法不再遥远而陌生。

当下的这个时代,不仅在于时代所提供的各种便捷,更在于文化的继往开来、承上启下。佛教需要与时代契合,更需要与世界接轨。这就意味着僧人不仅要有学识、修养、德行、担当,还必须有心怀世界的胸襟,并为佛法未来走向世界做好各种准备,这是时代给当代的僧人提出的另一个课题。

佛门有语“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当代僧伽的胸怀,决定了文化在社会道德中的高度。当代僧伽的眼界,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格局。当代僧伽的担当,能让佛教当中平和、智慧、积极的理念,为整个社会提供能量。

本文来源:网易佛学 作者:中国民族宗教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21:02 , Processed in 0.18204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