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1|回复: 1

[佛化生活] 北大教授楼宇烈:群魔乱舞 如何正信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4-5 21: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59 编辑

我们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不好的现象,大家都觉得看不下去,甚至会觉得我好心去做些好事情,但是却落不到好报,那干脆好事我也不做了,如果人人都这样想的话,那就麻烦了,没有人去做好事,正气就越来越下降了,邪气反而得到了上升。

所以中国人一直讲,后来佛教也经常讲这样的话,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不要因为这个善很小,我不做也没关系,不要因为这个恶很小,我做也没什么大不了。你做点儿小小的恶事,他做点儿小小的恶事,加起来就成了大恶事,这个社会的气场就变了,大家都做小小的善事,积累起来,这个社会的正气就上扬了。

所以事物一定是相反相成的,我常常讲,我们中国人在近代以来,受到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我们觉得进化论思想很先进的,很科学,这也造成我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一些问题,我们总认为,什么事物都是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不好到好,其实并不是这样的,因为事物并不是单向发展的,当这样的思想流行的时候,我们就会认为坏的事情是会变好的,坏的事情也是会越来越少的。

我们近代有位思想家,叫章太炎,他就提出了一个“俱分进化论”,他认为进化不是单向的,“善亦进化,恶亦进化。”这个是很有道理的,其实我们中国人早就讲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嘛,正面的东西进一尺就不容易了,但是这个魔一下就进一丈了。

有些东西不是越来越复杂,到“道”的层次,高的层次反而应该是简单的,大道至简嘛,啰里啰嗦复杂得要命,反而不是真理。现在人的本事总是觉得复杂是好的,比如说学者的本事是化简为繁,这是我的本事,说得你听不懂,这说明学问高,有多少人能做到深入浅出呢?这是最难的事情,有多少人能把复杂的问题简单的归纳出来,让大家听明白,能够去操作,能够去实践呢?

刚刚说起来这些话题,为什么呢?意思是不要去埋怨那些歪门邪道的群魔,而应该埋怨我们自己,过去就有一句话叫,和尚不作怪,没有人来拜。大家想想是不是这样的道理,我要在这里作着怪,大家可能都要跪下来磕头了。我讲得普普通通,大家就觉得挺平常的,没什么特别。不作怪没人拜,要有人拜,那就要作怪,从现在商业经济的角度来说,这是市场的问题,这么做有市场,我要想办法炒作,大家就会来拜,就会来买啊。

还有很多人听到这么说会觉得不开心,认为这么神圣,还要用市场来解释,这是亵渎。实际上神圣跟庸俗也是分不开的,再神圣的东西,没人来信,有什么用啊?只有有人来信,才能维护住这个神圣,所以要让人进这个门,来信这一套。但是大家又都好奇,喜欢作怪的东西,那我们能责怪作怪的人吗?他作怪是因为我们喜欢他作怪,所以我曾经多次讲,我们现在的关键不是去打击所谓邪门的东西,而是要提升我们自己的认知程度、认识程度,要有分辨能力。

我也在很多佛学院,跟很多出家人说,我希望可以以正知正见来引导信徒,希望我们的信众都可以进入一个正信正修,不要去邪信邪修。其实很多道理都很简单的,就在我们的生活中间,离不开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总是要去相信一些生活之外的东西,当然这也不奇怪,就是因为人的那种好奇心,或者求新求变,总是不满意我们传统的东西,认为那是守旧的,就要求新,但是新到后来,或许将我们自己都给忘掉了。

就好像随着科技的发展,或许不远的将来,机器人也会进入到我们的生活,其实人通过机器,去完成一些危险的,人不能够承受的事情,是正常的,但是要让机器人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管理我们的日常生活,我觉得这就没有必要了,因为我们人是可以完成日常生活的,自己是可以做的,但是有些科学家认为,今后单亲家庭也好,空巢老人也好,有机器人作伴,没关系,但是情感的温度如何能够体现呢?

现在我们也在鼓吹大数据,认为今后的事情通过数据都可以解决,去看病,通过大数据都可以解决,甚至法庭也可以变成网上法庭,因为案例和记录都在里面,现在判一个案子,或许北京、上海、广州各地的判定都不尽相同,但是通过数据,可以达到公平公正,一视同仁。但是我认为,这些事情有那么简单吗?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人,只能说大致相同,科学的这种归纳的方法,再归纳也不可能把世界上六十亿人都归纳成一个道理,我们夸张一点儿说,经过一亿人的统计,得到的规律,可以用在六十亿人身上吗?

科学就是通过归纳,得到一个标准,然后推广到所有人的身上,这样的科学我们可以思考一下,究竟科学的效果在什么地方?

我们常说,科学日新月异,为什么日新月异?正是因为永远是通过局部得到的结论,在推广中又遇到了新的问题,从牛顿的力学,到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就是这样的。

随着我们的视野开阔,曾经简单的肯定的东西,也变得不那么简单,所以我们又以新的前提,构造出新的理论,从而科学也得到了进步,正是因为科学总是在局部之中,而并不能够从整体来看待问题。

也正是因为人的好奇心,还有这种求新心,才让人有空子可以钻,但是这种空子也是我们永远制止不了的,永远堵不住的,所以大家也不要想象大家都认同一个道理,都信邪教,或者都信正教,永远是有人信这个,有人信那个的。

我们看佛陀在公元前六世纪,创建佛教的时候,他本身也是个异端,因为是针对当时印度占据主导地位的婆罗门教提出来的,当时的印度有九十六个外道,最主要的也还有十个呢,佛教修行当中的“八正道”很多都是针对外道而言的,所以永远都是在这样一种对立的状态中间才能够发展,也就是刚刚讲的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邪门的方法永远比你更多,所以我们才要努力,抑止魔焰,让正气可以高扬,所以这个世界,这个社会,一直都在正邪之间、善恶之间胶着发展,有邪教,并不奇怪。

但要追求正知正见,就要我们不断的去努力,去坚信,那些正确的理论,其实也不仅仅是理论的问题,我们现在的人也很关注自己的理性,理性确实有很大的力量,但人永远是两面,一面是理性的,还有一方面是情感的。理性上面想得通的,情感方面过不去,情感方面过得去的,理性方面想不通。

真善美之间的关系,是非常纠结非常复杂的,中国近代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学者叫王国维,他当时就纠结,说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爱。可爱是情感上面的,可信是理智上面的,如果我们要追求又可爱又可信,那就应该要不断的提升自己,既要用理性去分析我们看到的一切,也要在情感上不断的去体会我们所遇到的一切,理性是不讲情感的,但是理性真的判断正确以后,却是更有情的。

比如佛教,看上去是无情的,但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把自我放下了,去关怀更多的终生,这就从小爱变成了大爱。我们关键是要看到两种对立的势力是永远存在的,我们每个人努力的去把正面的,用现在习惯的说法是正能量的东西去发扬,使负能量的东西少一点儿,使社会的正气上扬一些,大家不去咱们那些邪恶的东西,我们只有这样的办法,因为去把它彻底消灭是不可能的。

你有那样的社会需求,那样的一种东西就必然会出现,昨天我在河北石家庄,参加禅文化论坛,主题当中涉及到河北的一位近代的高僧,叫法舫。将法舫的舍利从斯里兰卡迎请回来,作为一个安放的仪式,论坛的主题也是这个。

法舫是中国近代的高僧太虚大师的弟子,在近代佛教的历史上,应该说有相当大的影响和贡献,但是英年早逝,48岁的时候在斯里兰卡去世,他在斯里兰卡就是要做一个国际的佛教交流,他当年在那里倡导创办了世界佛教联谊会,法舫作为代表中国是创始人之一。

法舫法师曾经讲到过,我们佛教在六个方面的关系要搞清楚,其中讲到一个关系是这样的,他说认识第一,信仰第二。从刚才提到的问题来讲,对今天而言,这样一个提法也很有意义,我们今天往往是颠倒的,变成了信仰第一,认识第二,所以就出现了盲目的信仰。

法舫法师认为认识第一是首先要认识到这样一种文化,这样一种宗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子,而不是盲目的去信仰,这样的一句话出自一位出家人之口,我觉得很不简单,恐怕现在我们很多所谓的神职人员,首先也会告诉你信仰第一,认识是不要紧的,可以再说。

其实法舫的这种精神也不是他个人的,也可以说是中国禅宗的一个传统,禅宗提倡的是正信,提倡是一种理性的信仰。

禅宗的祖师们经常讲,佛教,不怕不信,就怕迷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禅宗的祖师讲,只有大疑,才会有大悟,小疑才会有小悟,不疑不悟。所以禅宗提倡我们要悟,但怎么才能悟?有疑问才能悟,有对我们世界的认识,有对我们社会的认识,有对我们自身的认识,都会有很多很多的疑问,我们就是在疑问中去求真理,去寻求答案。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动脑筋,不断的去思考这些问题,不断的去分辨这件事情。

就好像《中庸》中所说的,我们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在信仰的问题上面也是这样,我们要不断的去学习了解,也要不断的提问,事实是如此么?还要慎思,要缜密的思考,然后要明辨,哪个是真相,哪个是假象,要深刻的去思考这些问题。

佛陀当年也是这样,原来盲目的修,苦行了很多年,悟了吗?没有悟。反而苦行到了自己生命都处于危险的时候了,于是他接受了牧羊女的羊奶,恢复了体力,再到树下去认真的思考。然后才悟到了四谛,悟到了苦集灭道。

开始认识到我们生命的过程,就是个苦的过程,这是他在生活实践中体悟到的,肉体上面的,生老病死,情感上面的,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所以说一个生命是八苦缠绕的。

然后进一步思考,这样的苦的根源在哪里?也就是身口意三业,三业的集聚才造成了生命的痛苦,所以佛陀悟到了第一个苦,第二个是集。然后再从三业分析哪个是最根本的,结果发现意业是最根本的,所谓意就是我们的心,贪嗔痴三心造成了我们生命中的八苦。然后再思考,我们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人生,也就是寂灭,涅槃的这样一种人生状态。所谓寂灭也就是了脱生死,超越轮回。

其实我们今天很多人学佛还是在轮回里,总是想着我下辈子如何如何,没有超越,当然我们从信仰的角度来说,也不能说这样不好,但是从佛教的根本意义上讲,佛教追求的不是通过轮回来改变自己的生命状态,而是从根本上超越这个生死。所以是寂灭的,也就是涅槃的。

那么怎么才能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达到这样一种寂灭的状态呢?就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从而在实践中完成修行,这就是佛陀提出来的道。

苦集灭道,苦是现实中的事情,造成现实的苦是因为集,三业的结集,也可以说是因为我们现实世界中的因果关系,然后我们要超越它,追求灭的这样一种境界,通过修正,通过对世界的,智慧的认识,也就是道。

也就是说佛陀是通过理性的思考才建立起这样的一套信仰的,他教导我们的信众也是这样的,也要不断的去思考人生中的各种问题,所以这是围绕着人生问题来展开的。并不是去期待着某一种力量,或者期待着佛陀来救助大家的。

佛陀临终的时候,他的弟子围着他,我们看卧佛的造像,旁边有很多人围着他,他的弟子在哀求佛陀,说你能不能别走啊,能不能留下来,我们离不开你,我们需要你。佛陀的回答是那是不可能的,而是告诉大家要认识到一个道理,生必有死,聚必有散,会必有离,没有事物是永恒的,佛也是个事物,就不可能永生不灭,所以大家不要祈求。

那么大家就说,你能不能再来啊?按照印度文化里面的生命观,一个生命死了以后可以再来,轮回是印度文化的生命观,也就是说佛陀去了以后能不能再来?佛陀则回答说,我去了以后也不可能再来,我已经了脱了生死,超越了轮回,我已经不在这个轮回中了,我怎么会再来呢?所以也不可能再来了。于是他的弟子们就很难过很伤心了,佛陀则说大家不要难过,我死了以后,大家可以以戒为师。

戒是什么戒,这个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戒,但这可以看做是一个根本戒,也就是遵守了这样的一个戒,你才是一个佛教的信徒,不这样做,就不是,也就是给佛教定了性了,这样做就是佛教,不这样做就不是佛教,也就是我们经常在寺庙里面可以常常看到的这样的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不要做坏事,努力做好事,自己净化自己的心灵,这就是佛教。

其实这个戒已经告诉我们怎么样做才是佛教,其实很简单,照着做就好了,没有必要求这个,求那个,求这个神通,求那个长生不死,求那个永远不生病,那都是没有净化自己的心灵才造成的。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给了很多很多空子,可以给那些搞邪道的人来钻,实际上是我们自己没有净化自己的心灵啊,这才让魔有空可钻。

自净其意,也就是自净其心,坛经里面有这样四句话,说的是一些佛菩萨体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精神的,“慈悲即是观音,喜舍名为势至,能净即释迦,平直即弥陀。”观音菩萨体现的是慈悲,大势至菩萨体现的是喜舍,这是佛教通过禅修获得的“四无量心”,无量就是无穷无尽的,最高的,最重要的,那么观音和大势至这两位菩萨就是慈悲喜舍的化身,就是来展示给我们看的,佛教的慈悲和喜舍的精神。

观音菩萨体现慈悲,慈给人以快乐,悲去除人们的苦难,这是佛教的根本精神——慈悲,“不为自身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这就是慈悲的精神,也就是奉献的精神,利他的精神;释迦牟尼说以戒为师,体现的就是“能净”,“净”就是自净其意,所以释迦牟尼就是能自我净化心灵的一个典型的代表,我们就是都要跟他学习,按照这样去做。

大势至体现的是“喜舍”,“喜”就是欢喜,佛教的欢喜不是自己的欢喜,而是跟众生同欢喜,所以我们常常讲,佛教里面要施舍、布施,广种福田,并不是为我自己种福田,而是为众生种福田,众生都能够得到福报,都能够得到欢喜,“舍”则是能看破,悲也好,喜也好,乐也好,哀也好,都能够看破,放下。

“平直是弥陀”,我们一天到晚口念阿弥陀佛,希望可以往生极乐世界,可以过一种清静愉快的生活,可是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平直”,跟“斜曲”对应,要正直的做人,要有无分别心,直心是道场,平常心是道,也就是无分别心。所以这些佛菩萨都是佛法的一种精神,一种道理的体现,我们学佛学菩萨,我们就是要我们能按照佛菩萨那样去做。

其实我们想这样想那样,还是我们贪心未泯,才有人可以钻空子。以佛菩萨来展现佛教根本的精神,所以拜佛拜菩萨,不是去求佛求菩萨,而是要去作佛作菩萨。按照“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的精神去做,你就是佛,你就是菩萨,这就是正信。

(本文为“乾元国学”公众号根据楼宇烈先生在乾元国学教室答疑内容整理,题目为编者所加,有改动。转载请注明原出处。)

上微信搜【腾讯佛学】轻松关注佛学微信公众号。或下载【腾讯新闻】客户端, 获取更多精彩资讯。

发表于 2016-4-6 07: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5:59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21:02 , Processed in 0.15073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