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8|回复: 0

[佛教文化] zt: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18 21: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6:58 编辑

       仁炟法师:我有一首诗是这样写的“禅借茶道显,茶倚禅生香。”这就是佛教的禅与茶的关系。茶文化离不开佛教的禅文化,“禅茶一味”的禅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佛教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      中国是茶的故乡,茶的发现和饮用已有七八千年的历史,长盛不衰、传遍全球。但种茶、饮茶不等于有了茶文化,仅是茶文化形成的前提条件,茶文化还需要有更丰富的文化内涵。说起佛教与茶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早在公元前52年西汉年间,吴理真在四川蒙顶山种下七株茶树,从此开创了世界上人工种植茶叶的先河,因此他被尊称为“茶祖”。到了公元前4年,佛教传入中国后,吴理真便在蒙顶山剃度修行,亦佛亦茶,首创“佛茶一家”,他被后人尊称为甘露禅师。      到了晋朝,据《晋书·艺术传》和后世编写的《梁高僧专》所载,都提到东晋僧人单道开在邺城(今河北临漳)昭德寺坐禅修行,经常饮用一种将茶、姜、桂、 桔、枣等合煮,名曰“茶苏”的饮料。这是早期关于僧人饮茶的正式记载。另外呢,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也对中国的茶文化有很大贡献。《庐山乃志》中记载:“晋 朝以来,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植。”相传慧远将野生的庐山云雾茶改造为家生茶,他经常以自种自制的茶款待陶渊明等好友。      唐朝禅宗大兴,佛教对茶文化的影响就更大了。唐代封演的《封氏闻见记》中这样描述:“茶,南人好饮之,北人不多饮。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 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昔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自邹、齐、沧,渐至京邑,城市多开店铺,煎茶卖之。”由此可 见,北方的饮茶习惯是借着禅宗的兴盛而发展起来的。茶叶的南北贸易也随之迅速兴旺起来,茶叶从南方产地源源北上,“舟车相继、所在山积”。禅宗对茶的推广 作用,是相当大的。      佛教对茶文化的另一个突出贡献就是种茶,古代多数名茶都与佛门有关。佛教寺院多在云雾缭绕的深山幽谷,雨量充沛,土层深厚,最适宜茶树生长。尤其是禅 宗,倡导“农禅结合”自给自足的修行方式,寺院栽茶、制茶成为一种很普遍的现象。崇山峻岭原有大量野生茶树,为僧人开辟新茶园创造了条件,所以素有“天下 名山僧占多”、“自古高山出好茶”的谚语。最早的茶园,也大多在寺院旁,稍晚才出现民间茶园。      僧人种茶、采茶、制茶,主要用于供佛、待客、自饮、结缘赠送等。很多茶中珍品,均有僧人创制,流传至今。例如四川蒙山茶,相传为汉代甘露普慧禅师亲手 所植,有“仙茶”之誉;武夷岩茶,是乌龙茶的始祖。宋元以来,该茶以寺院所制最为得法,因此当地多以僧人为茶师;江苏洞庭山水月院僧人擅长制茶,出产以寺 院命名的“水月茶”,即今有名的碧螺春茶;普陀山的普茶、黄山的云雾茶、大理的威通茶、天台万年寺的罗汉供茶、杭州法镜寺的香林茶等,也都是僧人创制、流 传而出的珍品。此外,浙江云和县惠明寺的“惠明茶”具有色泽绿润,久饮香气不绝的特点。它曾以优异的质量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荣获一等金质奖章 和奖状。      唐朝有两位大师对中国的禅文化和茶文化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一位是禅文化大师赵州和尚从谂(shěn)禅师,他幼年出家,后得法于南泉普愿禅师,为禅宗 六祖惠能大师之后的第四代传人。他八十几岁还坚持行脚参学,足迹遍布河北、江西、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后来在赵州驻锡观音院,弘扬禅法达40年, 僧俗共仰,为丛林楷模,人称“赵州古佛”。赵州和尚有一个着名的公案“吃茶去”——从谂和尚问一位刚到观音院参访的僧人:“曾到过这里么?”那僧答:“曾 来过。”从谂和尚说:“吃茶去。”从谂和尚又问另一位僧人:“曾到过这里么?”答:“没到过。”从谂和尚还是说:“吃茶去。”当时在场的观音院院主不解其 意,问赵州从谂和尚:“为什么曾到过这里的叫吃茶去,不曾到的也叫吃茶去?”从谂和尚大呼:“院主!”院主回答:“在!”从谂和尚说:“你不会老僧意,吃 茶去!”他为什么这样回答,大家一起参! 信息来源:中国佛教禅宗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00:37 , Processed in 0.1575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