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3|回复: 0

[大德开示] [转贴] 再谈明心和解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9-29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田川:您如何区别佛学家和成就师?


●雪漠:我们用文学中的名相来比喻,就可将佛学家称为文艺理论家,将成就师称为作家。好多文艺理论家精通各种文艺理论,可以讲《文学概论》、《写作》等,但他不一定会写小说。写小说需要进行严格的修炼,只有不停地写,写到一定时候,自性里才会流出最好的文字。要是仅仅去读文艺理论,读上多少年,也成不了作家。


佛学家也一样,要是他仅仅将精力倾注到佛学理论上而不去修证,那么,无论他有多好的学问,也不会解脱。当初,密勒日巴就跟一些佛学家有过交锋和冲突,后来,还丧生于一位佛学家格西之手。可见,格西之名位并不一定就等于解脱。


当然,也有些佛学家同时也是成就师,比如冈波巴大师,在理论和修证上,都是独步千古的。


◎田川:我想问问陈亦新如何理解明心的意义。


●陈亦新:最大的顺缘和最大的违缘都来自人心。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宗教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解放、拯救人的灵魂,又可以束缚、囚禁人的灵魂,使人们成为没有思想的“神奴”。这类例子很多。


◎田川:所以,我们要明白宗教是怎么一回事。


●陈亦新:什么时候才开始真正的修行呢,我认为是明心之后。明心之后的修行,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修行。因为这时,你才彻底明白了修行的真谛,才真正知道了自己的目的。那时,就再也不会盲人摸象了。因为当你真正看清大象的样子后,就不会再片面地认为它是一堵墙,或是一把扇子。


我再举个例子,明心就好像是一座大山,把你高高托起来,让你看见要到达的目的地,使你认清正确的方向。无论那目的地有多远,只要你认清方向,瞅准目的就不会走错路了,你终有一天会到达的。像《西游记》中的唐僧,无论他经历了多少年,经历过多少磨难,但最终还是会取得真经。因为他自始至终都没有走错方向,他很清楚自己的目的地在哪儿。


而明心之前,双眼是被蒙蔽的。如果这样,无论怎么努力,你有可能会南辕北辙,你无法到达应该到达的地方。


◎田川:虽然这个道理很浅显,但大部分人并不明白。


●陈亦新:因为根器不同,人们证道的时间或许不一样。有的在遇见上师的刹那,便可以证悟,比如奶格玛上师。有的则需要像密勒日巴那样,经过无数磨难才可以成就。但重要的一点是,要接近善知识,要对他有信心。因为他可以告诉你,下一步该怎么走,目的地在哪。


好多人虽然每天都在修行,可根本不明白自己在修什么,为什么要修行。这部分人,就像是在没有火把的黑夜里走路,不知道前方是陷阱还是悬崖,不知道这样走,是能解脱还是会掉进更深的苦海。


当然,也有人会说,我们知道为什么修行,为了下辈子能丰衣足食,能多子多孙;更多的人,则是为了这辈子能有福报,在菩萨的保佑下能有钱有权。如果这样,那真是太可悲了。


佛教的真谛,是要让人们离苦得乐,战胜自己,消除欲望,不再执著,最后得到身心清净,自在无碍。而这些人,不但没有离苦得乐,反而产生了更深的欲望和执著。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会更加痛苦。那么这些人会解脱吗?会离苦得乐吗?


◎田川:好多人说,道教修今生,佛教修来世。是不是这样?


●陈亦新: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佛教同样是修今生,甚至是在修现在,修当下。不要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未来。如果你把自己觉醒成就的希望,寄托于未来,甚至是下辈子,那么你永远也无法解脱。不要等,不要异想天开。要当下精进,当下努力,你才能为自己争取到解脱的希望。


通过正确的修炼和修行,包括读经典,让你的眼前不再有云烟,不再有雾霭,不再有狂风,不再有暴雨。最后,让心灵也没有云烟,没有雾霭,没有狂风,没有暴雨,真正做到觉醒于当下、清明于当于、快乐于当下、解脱于当下,并让这种状态每时每刻保持着。


没有执著,没有欲望,没有痛苦,每分每秒都沉浸在当下的快乐与清明中。这时,你还会考虑来世的福报与钱权吗?这些东西在你眼前,就像空气一样,不会再给你带来任何烦恼了。


只有觉醒于当下的人才会解脱,才能品尝到佛教真正的甘霖,才能感受到佛教真正的清凉,才能理解佛陀真正的智慧。所以,无论是修炼还是阅读经典,从你觉醒明白的那一瞬间开始,你才真正了解到佛教的精义。对灵魂而言,则是一次重生。更为重要的是,在那个瞬间后,你数十年中的每一秒每一分,都要保持在这种状态里。也就是说,觉醒于所有当下,觉醒于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这样,就不会被欲望所引诱,不会被仇恨所左右,没有执著,没有欲望,没有痛苦。真正达到离苦行乐,快乐无忧。


◎田川:这才是大家真正需要的。可惜的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更多人求佛修行,带有目的。如果扫不清眼前的云烟,很难看到真正晴明的天空。


●陈亦新:《大手印实修心髓》的扉页上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信仰是无条件的,它仅仅是对某种精神的敬畏和向往。信仰甚至不是谋求福报的手段。信仰本身就是目的。


能真正读懂这句话的人,会对佛教有个全新的认识。但是,把信仰本身当做目的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利用对佛教的信仰,来换取自己渴求的东西。这个“东西”包括:财富、权利、家人的平安、身体的健康,等等很多。其中大多无可厚非,但是离佛教让人们离苦得乐、放下执著的目的,还是有距离的。


◎田川:这些都属于“有漏皆苦”。更糟糕的是,这些人不但没有破除执著,反而更加顽固地追求某种东西。这样不但没有达到解脱的目的,反而用绳子把自己捆得更紧。


●陈亦新:这是不应该出现的。而时刻清明、觉醒的那一部分人,就不会去执著。因为他们找到了自己的本元心,明白了“即心即佛”,佛即真心,真心即佛。好多人认为这句话说得很狂妄,他们认为“佛”是多么不可触及,多么遥远,人们只能遥远地观望。


但是,当你明白后就知道,佛永远在我们的真心里。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1-9 05:12 , Processed in 0.14369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