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52|回复: 2

卍续藏第11册No.0269楞严经熏闻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2-20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No. 269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一

  吴兴沙门 仁岳 述

 归命如来藏  显秘修多罗  教主释迦文
 尘刹遍知者  文殊阿难等  菩萨贤圣僧
 惟以无缘慈  证明及加护  谁昔诸法师
 疏兹首楞义  而我尝撰集  授彼持经人
 注释或未详  流通犹寡益  是故今覆述
 助发于来蒙  愿同观世音  熏闻成正觉

  解说首题已如别卷今释经文文句分三一序分二正宗分三流通分初东晋安法师立此三分判释众经至有唐奘法师译佛地论而西域亲光菩萨判佛地经果有三分一教起因缘分二圣教所说分三依教奉行分乃与序正流通辞异义同则知安师所立冥符亲光之说也今经从如是我闻至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为序分阿难见佛至第九卷若他说者即魔王说为正宗分即时如来将罢法座下为流通分。

  就序分中复分为二一从如是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为证信序二从时波斯匿王下为发起序此二亦名通序别序通序通诸教别序别一经且初证信序者言如是等令闻者不疑故涅槃后分云佛垂涅槃阿难问佛如来灭后结集法藏一切经初安何等语佛言当安如是我闻一时佛住某方某处与诸四众而说是经智度论云三世诸佛经初皆称如是语准兴福释经序文为六一指所闻法二叙能闻人三陈说教时四标垂化主五彰演法处六述同闻众资中以此六事合为二门一说经时处二引众同闻至于长水亦复承用今谓合前五事以为一门于义太略处中而判当分三句一传法时二感佛处三同闻众初传法时者谓如是我闻一时也智论亦将此六字作一章释之今故例彼原夫晋魏以前译经多云闻如是或曰我闻如是至后秦罗什翻法华经云如是我闻自此相?以为定式。

  ▲注孤山者圆师所居也向下真际长水等皆以处目人具如说题出其疏钞。

  ▲所传之法者谓结集家传佛能诠所诠之法也能诠之文与佛不异故曰如所诠之理无非真实故曰是又文如其理故云如理如其文故云是然理通四教则如是之法偏圆不同具如天台诸经疏分别其相今简偏取圆唯一如来藏心是经法体部属开显讲者悉之。

  ▲能传之人者阿难自谓也智论问曰佛法中言一切法空无有吾我云何佛经初言如是我闻答曰佛弟子辈虽知无我随俗法说我非实我也闻者耳根不破声至可闻处作意欲闻根尘意和合得闻也孤山约四教义明四种我闻一我我闻闻二我无我闻不闻三无我我不闻闻四非我非无我不闻不闻前三种我闻是昔所闻方便之义后一我闻是今正意末学肤受以广为烦故集解销文从略而示也。

  ▲会机会理之时者孤山谷响钞云会合也谓今楞严之教下合现未之机故曰会机上合常住真心故曰会理机理会合一义在兹。

  ▲如是之经我从佛闻者依事相释也通慧生信钞云如是等者乃是阿难领诺迦叶举问之辞能举发人以曾闻之法言之即经题也岂无句逗数字耶反至所答之义且总而领会不牒其繁辞故云如是若今人之谈说领前人意则云如此同也故佛地论曰如是我闻者谓总显已闻传佛教者言如是事我昔曾闻也说教时者通指经竟为一时也如涅槃中佛言我往一时在恒河岸又云我于一时在迦尸国等其事同焉。

  二佛在下感佛处注梵语等亦真际疏也经文虽隔解者未异则不标目他皆效此。

  ▲佛地论下彼文具云具一切智一切种智离烦恼障及所知障于一切法一切种相能自开觉亦能开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故名为佛应知一切智一切法者真谛智境也一切种智一切种相者俗谛智境也以照真故离烦恼障能自开觉以照俗故离所知障能觉一切有情如睡梦觉如莲华开者总譬二智觉了之义也又梦觉喻真智一物叵得故华开喻俗智具见诸相故在者住也者或曰暂居名在久停为住今依天台诸疏在即是住智论云四种身仪皆名为住又为恐怖魔军令弟子欢喜入种种禅定故于中住。

  ▲以佛内住首楞严者论明四种住义一天住谓布施持戒善心也二梵住谓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乃至悲想天因也三圣住谓空无相无作三三昧也四佛住谓首楞严等百八三昧力无畏等八万四千度人法门也佛虽住定示同人法行住坐卧四仪宛然斯由自受用身内冥法性外应群品故曰能建大义。

  ▲迹住者迹以对本为名约土言之则本住寂光迹居堪忍也。

  ▲中印度如说题憍萨罗国都城之号者携李证真钞云为简南憍萨罗国故废国名而标城号。

  ▲货财者蔡氏化清经曰货者化也变化反易之物故字有化也。

  ▲欲境者谓五尘境生人须欲之心故。

  ▲多闻者义净三藏译舍卫为名称但得其一耳。

  ▲能脱者谓出家断结之士也。

  ▲祇桓者长水云具云祇陀此云战胜即太子名桓即林也今谓以桓为林非也案西域记并应法师音义并云祇洹讹也正言逝多此云胜氏若言林者梵云婆那故知桓字与洹不殊。

  ▲须达市园者具云须达多此云给孤独亦曰善施市犹买也西域记云给孤独长者闻佛功德深生尊敬愿建精舍请佛降临佛命舍利子胆揆唯太子逝多园地爽垲寻诣太子具以情告太子戏言金遍乃卖善施闻之心豁如也即出藏金随言布地有少未满太子请留白佛此诚良田宜植善种即于空地建立精舍世尊即之告阿难曰园地善施所买林树逝多所施二人同心式崇功业自今已去应谓此地为逝多树给孤独园。

  三同闻众有二一声闻众二辟支众法华论明先列声闻者为显亲闻后不谤故又摄不定性回心入大故乃至云令菩萨敬故地论大同应知两论皆五性宗并言不定性回心耳今经显示定性皆获一乘反验彼宗权说明矣。

  初声闻众又三一标类。

  ▲经与大比丘众与犹共也智论约七义释共谓一处一时一心一戒一见一道一解脱是名为共阿难与众同兹七义故也。

  ▲梵语摩诃此云大或曰多或言胜天王等大人所敬故大也数至千二百五十人故多也能破九十六种论议故胜也。

  ▲注比丘含三义谓清净活命故名乞士能断烦恼故名破恶当剃发至受戒时魔王言是人必得涅槃故名怖魔由此因中三名能成果上三号即下文阿罗汉三义也由乞士因成应供果由破恶因成杀贼果由怖魔因成无生果四人以上为众者梵云僧伽此言和合众以说戒事四人能办故多人可知。

  ▲三迦叶者一优楼频蠡迦叶二伽耶迦叶三那提迦叶具如第五卷注兄有五百弟子二弟各二百五十共一千人。

  ▲先并事火者如此经云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者是也。

  ▲翻邪入正者法华疏记具明如来作十种神变化优楼频蠡师徒皆伏得沙门果并以术具投之于水随流而下二弟并五百弟子见之亦皆归佛云云。

  ▲内冥中道者约开权后说下叹德文备矣。

  ▲准涅槃下彼经迦叶菩萨问佛云何得广大为众作依止等佛以四依一品答之文云有四种人能护正法为世所依即四果人也又曰第四果人名阿罗汉断诸烦恼住第十地得自在智随人所乐种种色像悉能示现今孤山意谓诸大众皆是从十地之本示四果之迹盖从多分而说也其间必有适蒙开权如入初住者如法华中三周得记岂无其人乎。

  二佛子下叹德。

  ▲注开权发迹者如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即开权之文也又云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此发迹之文也。

  ▲从佛口生者闻能诠声教也。

  ▲从法化生者悟所诠实理也由兹教理故法身慧命于是而生初住分真能百界作佛八相利物故曰得佛法分。

  ▲堪绍佛种安住下释住义三德秘藏谓法身般若解脱名秘密之藏。

  ▲住持下释持义如八万四千陀罗尼门即总持善法也。

  ▲二十五有者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处无想五那含云云涅槃明二十五王三昧破二十五有初用无垢三昧破地狱有乃至用我三昧破非想有所言王三昧者智者云空假未得为王中道调真故得称王。

  ▲经能于国土成就威仪者前超诸有即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也今成威仪即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也。

  ▲注有威下左传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又曰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蒙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令声闻有声闻威仪令出家者畏而象之故能从佛转轮妙堪遗嘱等。

  ▲所谓下引净名文显不思议用也智者云声闻入定不能现四威仪如迦叶入定至弥勒出世方乃现变不思议定有体有用故能不起现诸威仪如修罗琴随人吐韵。

  ▲法有摧碾烦恼义者以佛教法转入他心复由行法乃能摧惑故法华疏以教为能转行为所转能所和合方得轮名。

  ▲见佛始卒者始鹿苑终鹤林亦约多分为言如身子目连先佛入灭则不至涅槃然今经云最后垂范已有遗嘱之意如下文所引。

  ▲乃至迦叶阿难等来者谷响云于时迦叶在灵鹫山入灭受想定至佛灭后始来阿难在娑罗林外为魔所罥至佛垂灭方来。

  ▲毗尼云律者谷响云律铨也诠量轻重犯不犯等禀之则出生死者遗教云依因此戒得生诸禅定及灭苦智慧。

  ▲普现色身等如观音说圆通中。

  ▲今从部意正为末者即前遗嘱下法意是也又如阿难云我虽未度愿度末劫一切众生阿难既然诸皆可识。

  三其名下列名。

  ▲注或尚年腊者如下文憍陈那云我在鹿苑及于鸡园观见如来最初成道于佛音声悟明四谛腊者岁终祭祀之名也风俗通云夏曰嘉平殷曰清祀周曰大?汉曰腊腊猎也猎取禽兽祭先祖也或云腊者接也新故交接也故经律中谓七月十五日为佛腊日盖取其义。

  ▲或尚声德者如下文引增一是也身子八岁为国论师声震五竺。

  ▲鹙或作??玉篇云水鸟也。

  ▲鹭尔雅云舂锄郭璞云白鹭也。

  ▲菽者杨泉物理论云豆之总名。

  ▲苗裔者说文云裔衣裾也应法师云以子孙为苗裔者取下垂义。

  ▲舍利弗舅氏者法华疏云初论胜于娣娣孕论则不胜知所怀者智人也寄辩尚尔何况出胎即弃家往南天竺读十八经时人笑云累世难通一生非冀喟然叹曰在家为娣所胜出路为他所轻誓读不休无暇翦爪时人呼为长爪梵志学讫还家问甥所在遂往佛所思惟良久不得一法入心语佛言一切法不忍忍即安义此言一切法我皆能破使不得安佛问汝见是忍不此堕两负处若我见忍前已云一切不忍若我见不忍无以胜佛即时低头得法眼净。

  ▲满慈子者从父母两缘得名或云满愿子支谦译度无极经名满祝子谓父于满江祷梵天而得其子又祝与咒同故杨子曰螟蠕之子殪而逢蜾蠃祝之是也此单从父缘立称也既善且吉者谷响云既已也且兼也亦名善现等应知善相不唯空物亦能感物故譬喻经云舍卫国长者名鸠留产生一子字须菩提有然福报食器皆空所欲皆满然则空非断无表妙有之不亡也。

  ▲以观尘性空得道者下文说圆通云我亦观佛最初成道观不净相生大厌离悟诸色性以从不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空色二无成无学道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二复有下辟支众。

  ▲经并其初心兴福云初发大乘心也准下文云及诸新发心菩萨其数凡有十恒河沙证此初心诚然是大又云或缘觉初心上标无学下列初心证未俱来表尽回心入大今秪取后解何则既云并其初心即指缘觉而为其也指第六卷发心为证殊不相应。

  ▲注此是部行遇佛回向者意谓部行缘觉出有佛世唯是独觉出无佛世耳麟喻者名出俱舍说文云麒麟仁兽也尔雅云??麇身牛尾一角(??与麟同)又春秋感精符曰麟一角明海内共一主也独觉亦尔大千唯一故以为喻。

  ▲观十二因缘者如法界次第此十二法展转能感于果故名因互相由藉而有故名缘。

  ▲无师自悟者观华飞叶落等悟无常空也。

  ▲大权引实者以法身大士应为辟支引接实行之人同来佛所也。

  ▲私谓者苍颉篇单作厶取自营之义若从禾者不公曰私乃兴自营左右之异故章安荆溪凡撰集一家教文有自说者并云私谓今亦效之。

  ▲经家者即结集人也。

  ▲况部行亦出无佛世者法华疏云部行缘觉在无佛世师徒化训是也然则沇师之说误矣。

  ▲已上止集声闻辟支二众者谷响云菩萨众别序备矣即经云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是也所以不列杂众者且事起自恣非俗众所参是故但有三乘僧也至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事在明日故有俗众。

  二属诸下发起序为二一通缘二别缘初又二一休夏敷经。

  ▲注自恣律开三日四分云安居竟自恣则七月十六日为定又云僧十四日自恣尼十五日自恣南山云此谓相依问罪故制异日及论作法三日通用克定一期十六日定若有难者如五百问中一月日自恣鲜能自讼者谷响云鲜少也讼责也恣僧举过者南山云纵宣己罪恣僧举过内彰无私隐外显有瑕疵身口托于他人故曰自恣。

  ▲经十方菩萨寻谓自恣后十方菩萨亦来佛所也悫沇节三疏从此至文殊师利而为上首判在通序列众之中孤山长水皆判属别序今取后义。

  ▲注大论下文出第五又四十九云菩提秦言无上智慧萨埵名大心为无上智慧故求大心也。

  ▲欲请楞严之秘说者资中长水亦同此解是则菩萨知机知应专为此经而来今更释之。

  ▲言密义者且通指大乘法要耳谓恣决心疑之外方将更求大乘微密之义也下文为诸会中宣示深奥即酬其请深奥非密义乎。

  ▲经敷座宴安者前自恣文虽曰比丘必兼于佛自恣属戒宴安是定宣示为慧圣人应物垂范则三学存焉问处何经律知佛自恣答增一云如来同僧坐于草座告诸比丘我欲受岁又新岁经云佛自叉手向诸比丘悔过等云云。

  ▲注亦犹下谷响云无量义则开为合序以经先谈从一清净道开出二道三法四果是故法华合为一道若普集经则正为依序以彼先说佛身之正报是故净名示佛国之依报。

  ▲迦陵频伽者应法师云此鸟本出雪山在?中即能鸣其声和雅听者无厌。

  ▲经恒沙者大论云恒河中沙一切算数所不能知唯佛及法身菩萨能知其数。

  ▲注妙德者涅槃云了了见佛性犹如妙德等佛性非三德不显故须以法身等释之。

  ▲分证者圆教初住已上皆名分证今指等觉也然此菩萨本是龙种上尊王佛迹辅释迦岂唯文殊诸声闻等咸有本迹广如法华疏记。

  二时下因齐应供又二一佛应王宫。

  ▲经宫掖者班固西都赋云后宫则有掖庭椒房吕向注曰掖宫名在天子左右如肘掖也。

  ▲注齐者齐也者祭统云齐之为言齐也齐以致齐。

  △二城中下僧应臣舍。

  ▲经饭僧者谓以食请僧饭之饭扶晚切餐也曲礼云饭黍毋以着。

  ▲注天竺下文出西域记谷响引韩子曰重厚自居谓之长者玉藻云居士锦带郑康成注曰居士道艺处士也。

  二唯有下别缘有三一阿难遭术二如来垂救三文殊摄还初又三一失僧次。

  ▲经不遑僧次遑暇也四分律明请僧有二种谓僧次请别请也虽律开别请而诸文中多斥别请偏赞僧次十诵律云别请佛及五百罗汉不如僧次请一似像极恶比丘成论云僧次请僧如饮海水即饮众流。

  ▲注涅槃下陈如品说阿难初为侍者先求世尊与我三愿一者如来设以故衣赐我听我不受二者如来设受檀越别请听我不从三者听我出入无有时节佛赞阿难具足智慧预见讥嫌何以故当有人言汝为衣食故奉给如来是故先求不受故衣不随别请出入有时则不能得广作利益四部之众是故欲求出入无时今经云先受别请者即不从佛行也既无上座及阿阇梨者以因僧次应诸齐主也。

  ▲途中独归显无伴侣此为下文遭术张本。

  ▲其日无供谓祇园间更无檀越致供是故入城乞食也。

  △二即时下求齐主。

  ▲经于所游城即室罗筏城准摩登伽经云阿难持钵入舍卫城乞食于其路次见旃陀罗女故知非别城也以城在祇园北仅五六里故食时持钵可往复也心中初求最后檀越望前僧次是为最后。

  ▲注体色量者律明钵体大要有二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色赤色或孔雀咽色鸽色等量者大钵受三斗小者受斗半中品可知南山云此姬周之斗也准唐斗上钵一斗下者五升。

  ▲刹利王族者具云刹帝利此翻田主西域记明此姓云奕世君临仁恕为志。

  ▲旃陀魁脍者谷响云梵语旃陀罗此翻屠者正言旃茶罗此云严帜谓恶业自严行持标帜摇铃持竹为自标故魁师也脍切割也。

  ▲欲令下释发意圆成等孤山意以皆趣菩提菩提即具无量功德也今解无量功德亦应约众生得益差别论之谓施我食者随其净秽所求功德悉令满足。

  ▲经钦仰如来开阐无遮谓遵佛诃诫平等行乞也。

  ▲注善现舍贫从富者维摩疏云贫人用乏常忧不足慈心无诤将欢彼意故不从乞富家幸丰乞不为损等。

  ▲饮光舍富从贫者饮光即迦叶也疏云其有慈悲之心见贫穷者持钵往福使现转报来生免若又贫者遭苦必易化度富者着乐会不从化等皆为净名所诃者彼诃善现云若能于食等者诸法亦等诸法等者于食亦等如是行乞乃可取食诃饮光云有慈悲心而不能普舍豪富从贫乞迦叶住平等法应次第乞食就佛所印者佛命二人行诣问疾故述昔日被弹之事佛既印可即同佛诃。

  ▲经城隍者说文云城池无水曰隍苍颉篇云城下坑也。

  △三经室。

  ▲经尔时阿难因乞食次据摩登伽经云阿难乞食讫还祇洹林于其路次见旃陀罗女则与今经叙事稍别不须会通也然摩登伽经凡有三译一名摩邓女经一卷后汉安世高译二名摩登伽经三卷吴竺律炎共支谦译三名摩邓女解形中六事经一卷东晋失译唯吴本最详今略录之初阿难见女持瓶取水往彼语言今我渴乏甚欲须饮女以净水授与阿难饮讫还其所止此女染着阿难容貌欲心猛盛遂还母所而作是言阿难比丘我甚爱乐欲得为夫如母力者能办斯事母言有二种人虽加咒术无如之何一者断欲二者死人自余之者吾能调伏沙门瞿昙烦恼已尽及其眷属咸离欲秽如何于彼反起恶业女复泣言若母不得我必舍命母闻斯言惨然不悦乃于舍内牛粪涂地以布白茅于此场中然大猛火用妙遏迦华百有八枚诵咒一周辄以一茎投之火内即诵其咒(咒有十句具在经文)诵已曰若天若魔若乾闼婆火神闻我此咒及吾祠祀宜应急令阿难至此作是语已阿难心即迷乱不自觉知行诣其舍悲噎哽塞泣泪而言我何薄祐遇斯苦难大悲世尊宁不垂愍云云。

  ▲注食米脐外道应法师云旧言食米屑此外道修苦行合手大指及第二指以物缚之往至人家舂谷簸米处以彼缚指拾取米屑聚置掌中随得少多去以为食若全粒者即不取之亦名?鸠行外道拾米如?鸠行也昔五百世下此出摩邓女经今言登伽者误。

  ▲危窘之意者窘急迫也。

  ▲得道俱戒者亦名道共戒与真道共俱自然不犯也。

  ▲唯存正使谓初果以上虽有三毒不邪起故即思惑也非妇不淫约在家得果者言之于他境不犯又于己妻亦离非时非处等。

  ▲恳地不夭者初果掘地虫离一寸乃至四果离四寸故元夭命之愆也。

  ▲不计性实者虽有事中相应独头二种无明了法从缘不起性执也。

  ▲欲饱还来之事谷响引阿含云三果退家毁失律仪不失道共俗人生谤言无圣法佛言欲饱起厌不久当还更求出家诸比丘不度佛即度之便得四果阿难问言大德是学退无学退答言学退此即慧解脱人退为初果于初果身中作初果人为事也。

  ▲初果生杀羊家者大论云初果生屠羊家年向成人不肯杀生父母与刀并羊闭着屋中语言若不杀羊不令汝出其儿以刀自蔱即生天上。

  ▲世人准律下兴福云将毁戒体者犯摩触戒也资中云准律无心不犯但得不应以不应独入淫舍故犯吉罗真际云据经淫躬抚摩将毁戒体此谓非戒家近方便耳合犯重偷兰罪以阿难无心遭彼所逼虽有罪名而无罪体若云犯摩触及吉罗者皆未尽理今谓悫沇结罪固并不然沇云不应如何销释将毁之文耶节谓偷兰有名无体予试问之经云将毁为欲毁耶不欲毁耶若欲毁者何无罪体若不欲毁者何有罪名进退俱非徒增后学之惑耳。

  ▲女之母名摩邓者摩邓摩登梵音奢切也准吴本云摩登伽是旃陀罗种又名此女为旃陀罗女又云时复有人于路游行其车破坏因便修治名摩登伽孤山云据彼所说乃是工巧之姓今准中阿含明四姓谓刹利梵志居士工师验摩登伽实工师之姓也又应法师云摩登伽具云阿徒多摩登祇旃荼罗摩登祇女之总名阿徒多女之别名此女卑贱常扫市为业用给衣食。

  ▲长水所翻未见其义者盖璇师见登伽经说此女过去为婆罗门女名为本性便将昔名以翻今日又往人翻为败风谓男女不以礼婚败五常之风斯亦不尔。

  ▲欲破阿难所持之体者以欲释将也体即淫戒无作之体疵说文云病也。

  二如来垂救。

  ▲经如来知彼者知照也以一切种智寂而常照故。

  ▲无畏光明者为令阿难得无所畏光明者为令阿难得无所畏故。

  ▲结跏趺坐者声论云以两足趺跏致两?如龙盘结。

  ▲注顶表法身者以顶是无见顶相故表至理之无上非下地之所见也。

  ▲光表报身者报有二种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今所放之光即他受用相而所表之身即自受用体以下文云光从顶出即智由理发也。

  ▲化佛表应身者然释迦即应身复云表者显应用之非一也化复作化斯之谓欤问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此表于何答莲以表实华以表权应身起用不离权实二智是故化佛趺坐其中。

  ▲遍照百界者六凡四圣十界互具也。

  ▲折恶摄善者折登伽之恶摄阿难之善。

  三文殊摄还。

  ▲经将咒往护兴福云文殊密说妙解邪方是则阿难亦不显闻但蒙冥护故第七卷云虽蒙如来佛顶神咒冥获其力尚未亲闻若据登伽经但是世尊自说一咒解彼淫术经云尔时如来以净天眼观见阿难为彼女人之所惑乱为拥故即说咒曰悉梯帝(一)阿朱帝(二)阿尼帝(三)说此咒已而作是言吾以斯咒安隐一切怖畏众生亦欲利安诸苦恼者若有众生无归依处我当为作真实归依尔时世尊复说偈言戒池清凉净无垢能浴众生烦恼热若有智者人此池无明暗障永灭尽是故三世诸贤圣成皆顶戴共称叹若我真实浴此流当令侍者速返尔时阿难以佛神力及善根力旃陀罗咒无所能为即出其舍还祇洹林当知圣人三密赴机见闻有异不可以常情致诘也孤山问曰既不毁戒何须往护答为咒所摄故盘桓淫室不能自出故下文阿难自叙云遭彼梵天邪术所禁心虽明了力不自由故须往护亦如阿难于涅槃会为魔所冒亦假文殊持咒往救但解其胃非虑同邪。

  ▲注下文显故即第四卷云摩登伽淫火顿歇得阿那含也此是咒后得第三果至摄还佛所闻经至文殊简圆通竟成阿罗汉若据登伽经说闻咒时未言得益寻求阿难自到佛所且非文殊提奖而归及闻说法亦得阿罗汉道然则两经并由闻经方证四果但是大小机见不同耳今更引吴本略明登伽归佛之相庶了此经与彼硕异经云时彼女人见阿难去于夜过已沐浴其身着新净衣首戴华鬘涂香严饰徐步安详向舍卫国到城门已住待阿难阿难晨朝入城乞食女见其来深生欢喜随逐而行终不舍离尊者见是极怀惭愧还祗洹林顶礼白佛旃陀罗女极娆逼我惟愿世尊慈加拥护佛告阿难汝莫愁恼吾当令汝得免斯难尔时世尊告女人曰汝用阿难以为夫耶女言如是乃至佛言若汝欲得阿难为夫宜应出家学其容饰答曰唯然敬承尊教佛言善来便成沙门须发自落法衣在身即为说法示教利喜所谓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为不净众苦积聚其味至少过患甚多譬如飞蛾为愚痴故投身猛焰等时比丘尼闻说是已心意调伏佛知其心即为广说四真谛法时比丘尼豁然意解即于座上得阿罗汉道云云问彼经闻小乃得四果此经闻大何故亦证阿罗汉耶答彼小隔大此圆通小如第六卷。

  ▲注然约下明登伽得益事通权实由阿难牵以欲钩者谷响云爱牵于人如钩牵物故净名曰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今约登伽得闻斯典了悟常心名入佛智此就实行言之若是大权者即法身大士权示应迹引接实机也。

  ▲诸家者始自魏北馆陶法师分经八段乃至孤山作解行二门皆至佛告阿难汝我同气下方为正说今观下依长水分经且首楞严者即奢摩他等总名奢摩他等即首楞严之别号最初方便复是圆通要门如法华中身子请佛显实涅槃中纯陀请佛谈常皆是正说不在序品斯例昭然矣。

  二阿难见佛下正宗分为三一阿难启请。

  ▲经悲泣者无声出涕曰泣。

  ▲注同时发心即阿耨菩提也。

  ▲汝常好多闻者于发大心后亦慧多而定少也彼约显本故作是说若据今经且就迹论何以明之如下阿难自叙当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等但是小乘生灭之见洎乎世尊推其心见不知所在验无大乘圆解明矣良由此中云恨无始来有似密含本意所以孤山引法华文通释其义耳。

  ▲我由下正就迹中以明今意也又孤山解一向多闻者偏着小慧也未全道力者不修大定也然小乘岂但无楞严理定亦无圆融佛慧故涅槃云以诸声闻无有慧力是故如来为说半字以今如来现通演咒悉从理定而发故使阿难知小慧之非而偏请大定也。

  ▲经殷勤下请果人因地所修行法故曰十方如来得成菩提等应知得成菩提即究竟觉智也妙奢摩他三摩禅那即圆教真似乃至外凡所修定行也法首楞严通因通果今正在因因果相?始终一贯分别行相委如前说题。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11册No.0269楞严经熏闻记

续-《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摘自《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注此大意与一心三观想应者宗密禅师圆觉经疏别立三名一泯相澄神观二起幻销尘观三绝待灵心观总结云此与涅槃三相大同小异与天台三观则义理同而意趣异同者泯相即空观起幻即假观绝待即中观异者此明人用心方便彼则推穷诸法性相此多约心行成故不立所观之境彼多约义生解故对所观三谛今辄难之既言用心方便何得复云心行成耶纵是行成那忽经文令一切菩萨及末世众生依于未觉幻力修习耶所云推穷诸法性相者斯是天台用唯识观历事观理而不知有真如观唯达法性更不余涂何尝一向推穷性相耶又则凡明观道必对谛境辨之如圆觉奢摩他中云以净觉心取静为行由澄诸念觉识烦动等三摩提中云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等禅那中云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等当知静即真谛幻即俗谛无知觉明即第一义谛而言不立所观之境其可得乎岂以经文简略便为偏说乎密师有禅源诠尝云南岳天台令依三谛修三止观教义虽圆终成次第唯达磨所传最上乘禅亦名如来禅等顿同佛体迥异诸门惜夫斯言有抑吾祖。

  ▲涅槃明三者彼经此三各有多种名义从正而言奢摩他名定毗婆舍那名慧优毕叉名舍今云止观即定慧异名由止观等二边俱舍。

  ▲体真止者知因缘假合幻化性虚故名为体举缘妄想得空即息空即是真故言体真止。

  ▲方便随缘止者知空非空故言方便分别药病故言随缘心安俗谛故名为止。

  ▲息二边分别止者知俗非俗俗边寂然亦不得非俗空边寂然故名息二边止广如摩诃止观。

  ▲虽二名有异者谓毗婆优毕与三摩禅那也。

  ▲其体亦同者谓第二皆缘俗谛第三皆缘中道也。

  ▲但禅那下融会第三应知双遮是中道之体双照是中道之用体用互显彼此无殊不言第二者以易解故大定非三止而何者反质之辞也正显此定必具三止何者定即是止止须依谛谛若非三摄法不遍故经题云具足万行者良在兹焉。

  ▲所主从别者止观云诸经赴缘偏举一法以示义端如首楞严偏举止边具一切法智度法华偏举观边具一切法涅槃举三法名秘密藏然天台所指虽是首楞严三昧经与今名义不可永异。

  ▲冥符圣言者智者说止观时未闻斯典尝云此三止名虽未见经论映望三观随义立名若能寻经得名即悬合此义也今观诚证则智者之说与阿难所请冥若符契矣问奢摩他等与体真止等名字既别岂曰冥符耶答昔安师三分与亲光三分名字亦殊而先德叹云妙理潜通慧心悬合弥天之称岂虚也哉由是观之三止冥符于何见责。

  ▲有通有别者通请正开解别请正明行又通请被三根别请被中下又通该十八界别就一根尘又通约十方别从此界说题已具此不烦文。

  二于时下大众愿闻经及诸十方者前同闻众但列此方声闻今为简异故云十方大阿罗汉问前辟支佛已云无量今何再列答既言于时复有应以此句冠下读之是则前所集者已闻序经今所来者方闻正说。

  三佛告下如来演说为三一开楞严解心二显楞严行法三示楞严地位。

  ▲皆以楞严为目者盖不忘其本也如章安科涅槃经五段悉用涅槃为名今亦效之初又二一对庆喜破人法二执显空如来藏二对满慈破性相两疑显不空如来藏初又二一酬请开示二闻法领悟初又二一广破心见明人空二会破阴入明法空初又四一审发心二斥妄想三劝直酬四破执计初又二一问。

  ▲经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孤山云南齐褚渊居嫡母丧去官王俭叹之曰虽事缘义感而情抱天属义感谓非所生也天属犹天性也盖译人取此润色佛言耳。

  ▲注斛饭王之子者初师子颊王有四子一曰净饭(二子一悉达二难陀)二曰斛饭(二子一调达二阿难)三曰白饭(二子一摩诃男二阿那律)四曰甘露饭(二子一跋提二提沙)。

  ▲如来成道夜生者诸经明佛出家成道皆云二月八日夜鬼宿合时。

  ▲汝虽堂从者从疾用切尔雅云兄之子弟之子相谓为从父晜弟是也。

  △二阿难下答。

  ▲经三十二相者始足下安平终顶有肉髻如法界次第荆溪云三十二相是藏通极果故知阿难发心示同凡小之见也。

  ▲琉瑙具云吠流离耶此云不远谓西域有山去波罗奈城不远山出此宝因以名焉后人从玉别为琉璃。

  ▲腥臊者腥或作胜通俗文云鱼臭曰胜猳臭曰臊今言欲气似之注易曰下系辞云天地网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构合也经作遘遇也义同于易故引释之。

  二佛言下斥妄想。

  ▲经一切众生等即下文十种异生也正言六道亦兼三乘以六道受分段生死三乘受变易生死皆有轮转之义故。

  ▲注圆融三谛如第四卷明如来藏中六趣见其俗即赖缘之假也二乘见其真即偏空之理也菩萨见其中谓别教地前唯观但中属菩萨界若至地上证道同圆方属佛界二种生死出胜鬘经由五住之因招二死之果云云。

  三汝今下劝直酬。

  ▲经终始地位者终妙觉始干慧也中间永无诸委曲相如第八云是种种地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应知璎珞五十二位即委曲之相以先空次假后中故乃至大品十地沙四阶委曲可知也昔人谓此经同方等部或云兼一别教者甚违佛旨。

  ▲注言者心之声语出扬子彼又云书者心之画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今借用之在文可解。

  四阿难下破执计为三一推见爱二责所在三辨真妄初又二一问经当汝发心下夫如来身相乃因缘所生法也随机所见四种不同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四见虽异一境是同今欲破生灭之心显无作之理故举所缘之境以问能缘之见如医设药先审病源。

  △二阿难下答。

  ▲经用我心目者斯由不知心目本如来藏妙真如性妄取胜相谓之实有也用我答谁为爱乐心目答将何所见。

  △二佛告下责所在又二一总责有法譬合三节。

  ▲经尘劳者尘谓六尘劳即烦恼通含三惑别在见思。

  ▲发兵讨除者西域四兵谓象马车步也周礼司兵掌五兵谓戈柲六尺六寸(柲丘媚切柄也)殳长寻有四尺车戟常酉矛常有四尺夷矛三寻(八尺曰寻倍寻曰酋近夷长)又步卒之五兵则无夷矛而有弓矢讨治也诛也。

  △二吾今下别破分七一破在内乃至七破无著兴福立八徴八破之义一神汤内泻二灵膏反熁三针治内障四火角反搜五神咒鞭治六金刀坼脑七针骸补助更取下文如来举奉问汝目可见以何为心等名为膏肓出鬼共成八段异哉椎轮之疏其例多尔至陵疏疏亦用前七段以为科语若沇节二疏凡此义目并已芟之初破在内为三一问二阿难下答。

  ▲经一切世间智论明二种世间谓世界世间众生世间今指众生也亦可举依摄正以下句即云十种异生故。

  ▲青莲华眼者肇师净名经注云天竺有青莲华其叶修而复广青白分明有大人目相故以为喻。

  ▲注外五根名浮尘根者浮谓尘浮尘以染污为名染污真性故根以能生为义能生五识故内五根即胜义根也。

  ▲属不可见有对色者准毗昙明三种色一可见色如青黄等二有对色谓五根五尘若云不可见有对但云五根四尘三不可见无对谓法入少分今内五根亦言色者以是清净四大所造非粗显之质故不可见然法相有宗当询善者。

  三佛告下破为四一立例二诫听三正破四结非初又三一立境内外二审观先后三定见因由各有问答如文。

  △二尔时下诫听。

  ▲经妙庄严路长水云清净果海众德具足故曰庄严真三摩提因行所履故名为路今不取果海唯指因中所履之法名庄严路法华云定慧力庄严是也此三摩提乃即慧之定况复具足万行不亦庄严义乎由因通果故谓之路。

  △三佛告下正破又二一蹑前复例。

  ▲经户牖者说文云半门为户穿壁以木为交窗曰牖。

  △二阿难下循例反破又二一牒执。

  ▲经汝之心灵一切明了且约妄觉言之。

  △二尔时下设难。

  ▲经颇有者颇偏也。

  ▲纵不下天台禅波罗蜜明身有三十六物心肝脾胃等是内物爪发筋脉等是外物今纵不见内物合见外物也必不内知总指前物皆名为内云何知外即指林泉等谓之为外。

  △四是故下结非余六皆九言科更不别列。

  二破在外经阿难稽首周礼太祝辨九拜一曰稽首郑氏云稽首拜头至地也疏曰稽稽留之字头至地多时为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也。

  ▲二所以下取譬此兼两意一领前破义谓心若在内必如室中之灯先照其内也二为计外张本欲取灯居室外以况心在身外耳。

  ▲三一切下显法。

  二佛告下随破为二一立例经一切下显法二佛告下随破为二一立例。

  ▲经循乞抟食应法师云循与巡同抟食即第八云段食是也今存古翻。

  ▲躯命不同谓子缚虽断果缚未亡故。

  ▲注齐乃经宿方食谷响云谓待明相故加宿之一字足显齐义盖译人润色之巧也汉书武纪云元狩三年遣谒者劝有水灾郡种宿麦颜师古注云秋冬种之经岁乃熟故云宿麦与今宿齐义稍符合永嘉珙钞云宿训预论语云子路无宿诺今观何平叔注云宿犹预也此非的训亦取不隔宿而诺谓之预耳然则彼说预先此论即日不为义例若礼记内则作夙齐夙早也与今亦别。

  △二佛告下正破又二一牒执二身心下设难又二一难身心相离二我今下验内外相知。

  ▲经兜罗绵手谓佛手柔软加以合缦似此绵也注此云细香者若准慧苑华严音义曰梵语兜罗此云冰或言兜沙此云霜斯皆从色为名也。

  三阿难下破潜根分三一转计二随破三结非初又四一呈心二佛言下审处。

  ▲经潜伏根里即浮尘根也三犹如下举喻四然我下显法。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执二彼人下设难又二一蹑喻详见二佛告下依见难心。

  ▲经眼即同境不得成随以眼是能随境是所见若见眼者能翻为所随义不成。

  四阿难下破内外分三一转计。

  ▲经腑藏者腑或作府白虎通云人含六律五行之气而生故内有五藏六府五藏者谓肝心肺肾脾也六府者谓大肠小肠胃膀胱三焦胆也府为藏之宫府也胃者脾之府膀胱者肺之府三焦者肾之府胆者肝之府大肠小肠心之府窍穴居外者庄子内篇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七窍者谓眼耳鼻口今正言眼也。

  ▲注今立内外者资中科为破在腑藏孤山长水名破见内今据阿难所计显有内外之文如来所破亦具两义故文句以此为破内外也。

  ▲然则下从容定之须知见有内外体实在内此与初执不可雷同。

  △二佛告下随破分三一定执二若与下正破为二一约有对破内义二约无对破见义初又二一设难二若成下立妨。

  ▲经焦腑者焦谓三焦或作膲黄帝难经云三膲者水谷之道路气之所终始也上膲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自膈已上)中膲在胃中口不上不下(自脐已上)下膲在脐下当膀胱上口杨玄操云膲元也天有三元之气所以生成万物注人法天地所以亦有三元之气以养身形。

  △二若不下约无对破见义。

  △三若离下纵难又四一就见内纵此由上文云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室暗中皆汝焦腑似约开眼外见破之恐彼救云我所说义且非开眼?暗名为见内乃是合眼见暗名为身中故今纵曰若离外见内对所成。

  △二合眼下以见外难初二句牒前转计次二句以见外难之后二句处外破内。

  △三见面下纵成见外。

  ▲注复以前难者即开眼见明何不见面也。

  ▲纵其所计者谓亦有见面之义也。

  △四此了下难非在内又二一难心眼在空孤山云此有二过一在空非自过二我见同汝过其文可解而言亦是汝身者身合云眼以眼属身分故通言之。

  △二必汝下难觉知有二。

  ▲经身眼两觉即自身及空眼也应成两佛者以必无之义破必非之执。

  ▲注所执与难岂其然乎非但此中前两番纵难皆假施设也。

  △三是故下结非。

  ▲注不言见明为外者略也斯例有之如辨魔中于行阴起计度者坠入四颠倒论经文初标一分无常一分常论至后总结略云一分常论与今大同又见外为成见内者以谓心体在内故旧疏科语盖由此耳。

  五阿难下破随合分三一转计二随破三结非初又二一据昔所闻。

  ▲经我常闻佛孤山云常合作尝字之误也今观下文云如来常说诸法所生唯心所现又云世尊云何常与比丘宣说见性具四种缘又云汝常不闻如来宣说性觉妙明等并作寻常之常未必皆误纵是曾尝之尝但依其义不须改文开示四众者出家在家各二众也天台于一众更开为四谓影响发起当机结缘云云由心下长水云第八本识变生三境故云心生法生境界风动能起识浪故云法生心生今虽通举要取后句法生心生以为所据今谓由指本识者非也夫第八梨耶属大乘分齐纵佛开示实通此识且阿难迹居初果岂思议之所及乎应知秪就现前分别事识而论转计荆溪云小乘由心亦此识耳。

  ▲注境从心起者如人照镜形对像生也。

  ▲心逐境迁者像有好丑心生欣戚也又下句例由尘发知上句如因根有相反覆相显意在两兼。

  △二我今下呈今所解。

  ▲注根与尘合者应云心与尘合何则此中根识皆属能合能合之体即是心性经不云乎我今思惟即思惟体实我心性若言根与尘合故心随生则滥下文中间之执请细观之。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执略举下句影取上句二是心下正破又二一破无体。

  ▲经是心无体则无所合体犹性也夫心性遍在诸法假缘而生譬如火性寄诸阳燧因与日合故能出火若无有体而能合者此犹火本无性随所合物火则随有岂应尔耶。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者意云心若有体方有合义然其相合不出识与尘也心若无体而论合者必须离十八界外别有一界与第七尘合也此无其理是故斥云是义不然问阿难所执但似内心无体非谓外尘无体以云随所合处心则随有若尔秪可云十九界因六尘合何故云七耶答凡言界者以种族为义如心有体则与有合心既无体应与无合由是论之须云七尘。

  △二若有下破有体又二一约内出外入破二约一多遍局破初又四一定。

  ▲经自挃其体长水云挃犹触也。

  △二若复下破。

  △三阿难下救注心依根见合云根依心见其语似倒。

  △四佛言下难。

  ▲经则诸已死下眼不自死由心死耳。

  △二阿难下约一多遍局破又二一定二若一下破。

  ▲经挃应无在资中云挃头即是挃足无所在故注文意同。

  ▲若遍体下问此遍不遍与一多何别答此单从一体复难二义恐多体被破于一再订也。

  六阿难下破中间分三一转计二随破三结非初又二一据昔所闻。

  ▲经谈实相者实相之名虽遍四教既约内外推破其心则似衍门三教之义此应是法华前被机通说今阿难泛引其言而为所据。

  △二如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言下随破又二一牒执二今汝下正破又三一约身处破二据眼识救三就根尘破初又二一定。

  ▲经为复在处孤山云处谓依报处也今恐不尔何者若以依报为处即同十二处之处也斯则显是六尘之相下文何须定云有表无表耶又则在身既以边义破之依报亦应以边义为难而佛以表无表难之者当知此中未对依报而论且定中间之心在何处所耳至阿难据眼识救如来就根尘破方对依报言之。

  △二若在下破。

  ▲经如人以表者荀子曰水行者表深表不明则陷杨倞注云表标准也。

  △二阿难下据眼识救。

  ▲经眼色为缘证真云眼能发识是增上缘色能牵生是所缘缘。

  △三佛言下就根尘破又二一定二若兼下破。

  ▲经物非体知谓色尘之物非如眼体之有知也若翻覆对论亦应云体非物不知影略可见。

  七阿难下破无著分三一转计二随破三结非初又二一据昔所闻。

  ▲经既不在内下破四性也内即自性外即他性中间即共性俱无所在即无因性一切无著名之为心约离四性以显假名也此通大乘三教之义一往观文且说破性犹未破相今但泛指用为转计之由耳。

  △二则我下呈今所解。

  △二佛告下随破又二一牒执二世间下破又二一定。

  ▲经世间等指器世界飞行指有情世界于中略据畜趣言之诸所物象通摄情器。

  ▲注在即有也长水云在即着也若云著者则属心边若言有者则属境边今指情器岂非境耶况以在训著于义甚疏又销下文难意皆失。

  △二无则下难。

  ▲经龟毛兔角成论云龟毛兔角盐香蛇足及风色等是名为无。

  ▲注夫相不自有下且心之与境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不可偏也永嘉大师所谓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若云境在而心若无者犹言空华虽存目翳已亡谁曰然乎支慜度作心无论肇师所破出不真空论。

  △三是故下结非。

  ▲注似破四性者以经无自他等文故且云似亦解者之谦也。

  ▲介尔妄心者介谓纤介也易曰忧悔吝者存乎介。

  ▲中下之辈者此于开解门自分优劣若望行法皆属上根。

  ▲世谛破性谓破性执已方显世谛也真谛破假假即世谛复破此世谛乃显真谛也。

  ▲假破即相空性破即性空者止观云若四句推性不见性是世谛破性亦名性空(四句推性即自他共无因也)若四句推名不见名是真谛破假亦名相空(四句推名谓内外中间常自有也)辅行云空非前后二谛同时为辨性相前后说耳。

  ▲经文七番义含二空者佛世对机言约义备今据本宗观道谛而论之非好烦也理必然也。

  ▲人法皆有性相者止观云此性相中求阴入界不可得即是法空性相中求人我知见不可得名众生空荆溪曰今家依智论中论等立此二空非用法相者所逮沇师未知谅不诬矣。

  三尔时下辨真妄为二一正约心见破妄显真二遍历缘尘简非显是初又二一破妄心显真心二破妄见显真见初又二一阿难悔过申请二如来现瑞发明初又二一悔过。

  ▲经即从座起孤山引曲礼云请业起请益起更端起今阿难请益起也此则二土之礼冥符矣。

  ▲偏袒右肩者卑之于尊表将执役然右约便易也臣之见君子之见父资之见师故皆袒右此唯天竺之礼耳。

  ▲右膝着地者右表吉祥也。

  ▲注预流者须陀洹此翻预流初预圣人之流也。

  ▲三漏者一欲漏谓欲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二有漏谓上两界一切烦恼除无明三无明漏谓三界无明中道无漏不漏落二边即界外无明住地前约权示此约实论。

  △二惟愿下申请。

  ▲经阐提者涅槃纯陀问佛一阐提者其义云何佛言若有四众发粗恶言诽谤正法造是重业永不改悔心无惭愧如是等人名为趣向一阐提道若犯四重作五逆罪自知定犯如是重事而心初无怖畏惭愧不肯发露于佛正法无护惜建立之心毁訾轻贱言多过咎如是等人亦名趣向一阐提道。

  ▲注此翻无欲等者名有多翻今略出其二又涅槃云一阐名信提名不具信不具故名一阐提经文自有七番解说具如高贵德王品。

  ▲弥戾车恶见也者此依与福所解资中云应是边邪不正之见以不正见死堕边地下贱也孤山云恶见据因下贱据果欲使阐提堕现在恶因毁未来恶果。

  ▲经五体者余经或名五轮以五处圆故即二肘二膝头顶也。

  二尔时下如来现瑞发明又二一现瑞。

  ▲经面门者涅槃疏云口也六种震动孤山云形声各三震吼觉声三也(隐隐有声曰震砰??发响曰吼令物觉悟曰觉)起动涌形三也(自下升高曰起摇??不安曰动疄垄凹凸曰涌)而言震动者形声略举其一耳。

  ▲注教行人理法华疏中谓之四一以此解释显实之文开示悟入名理一但教化菩萨为人一诸有所作常为一事即行一但以一佛乘故为众生说法是教一此经显实与彼不殊故今现瑞用表四意。

  △二佛告下发明为二一明真妄二本二辨真妄二心初又二一总示。

  ▲注綖贯珠者綖与线同公羊传曰中国不绝若綖。

  ▲恶叉树名此与资中所释不同各有其致故无去取向下凡具两说例此知之。

  ▲经诸修行人谓藏通别人也。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谓圆教佛果也。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即两教二乘。

  ▲及成外道等即三乘失意之徒或人天邪行之者。

  △二云何下别示。

  ▲经生死根本虽通五住今正从见爱而示菩提涅槃虽属果性亦约因心而辨是故二种并云则汝今者等也应知第四卷发觉初心二决定义与此大同但此中根本则未劝审详因果则未论同异非初义无以知病非次义无以识药发解立行目足在兹说者听者请研其意。

  ▲注菩提了因等者了以显发为义慧行正道明见佛性即实智菩提也缘以资助为义行行助道断缚得脱即方便净涅槃也正谓中道无二边染碍即清净法身也然此三因正因属性缘了属修今约正具缘了三皆在性是故俱彰佛性之名辅行云三千即性空了因三千即假性缘因三千即中性正因此之谓也。

  ▲识精犹心性者心即第六王数之心性即三因佛性应知此文秪就现前妄心示性故曰则汝今者识精元明也至第二卷亦就现前妄见显性则曰且汝见我见精明元等若以下文例此识精元明亦第二月也秪由性在妄中是故能生诸缘法华疏释佛种从缘起以中道之理为佛种迷此理者由无明为缘则有众生起解此理者由教行为缘则有正觉起今识精元明即佛种也能生诸缘与彼不异故孤山约随染净二缘解此经文全用彼意也。

  ▲得失两异者得谓了性为行失谓背性成迷然得有浅深分别不滥存乎六即云云。

  二阿难下辨真妄二心为二一引发见心二开示真妄初又三一举奉引见二佛告下因见推心。

  ▲注且止其眼者置而未论以下文自有破妄见故。

  ▲经即能推者所推之心既不可得故举能推而为呈露。

  △三佛言下叱心为妄。

  ▲经咄丁括丁兀二切宜从上音字书云咄叱也。

  ▲虚妄相想者相即前尘想即分别影事二俱不实故曰虚妄。

  二阿难下开示真妄为四一疑请二开示三默领四总诃初又二一疑二请初又二一执前心先明造善次纵令下明造恶。

  ▲经皆用此心者阿难但认有作之心不了无为之性圆觉云有作思惟从有心起皆是六尘妄想缘气非实心体已如空华用此思惟辨于佛境犹如空华复结空果展转妄想无有是处。

  △二若此下疑所斥。

  ▲注封为我心封执也智论明我有三种一邪二慢三名字凡夫具三学人有二(无邪)无学唯一(名字)凡云初果破人执者盖无邪我如十六知见之类也此就小乘当分为言今阿难既迷大乘常住真心虽有慢我乃与无明同体为障亦名邪我故涅槃中迦叶白佛我从今日始得正见自是之前我等悉名邪见之人。

  ▲故以无情为难者荆溪云木石无心之语生乎小宗是知阿难据小为难也。

  △二惟垂下请。

  二尔时下开示为二一经家叙意。

  ▲经师子座者荆溪云座无师子之形但有所表故大论云佛人中师子故佛所坐名师子座佛之所说名师子吼。

  ▲摩顶者长水云安慰也。

  ▲注证此法时即圆教初住。

  △二如来示心为二一真心有体二妄心无体初又二一约诸法正示。

  ▲经唯心所现心有二种一真二妄如下文云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现物汝心妄也妙心真也今明生法义必两兼地论云唯真不生单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有所为但由真弱妄强则生九界依正之法真强妄弱则生佛界依正之法然而真心既实妄性无虚佛意欲令了妄全真达事即理故唯心之言虽通真妄正为显示真心有体耳。

  ▲注因心本具者如镜具现像之明也。

  ▲随缘能造者如明随形对而像也故所现像全能现明妍丑既同一明一明妍丑岂分差别。

  △二阿难下约妄事况成。

  ▲注如涅槃说出四相品。

  ▲空一显色者谷响云杂集论说二十五色谓青黄赤白长短方圆粗细高下若正(形平等)不正(不平等)光影明闇烟云尘雾迥表空一显色。

  ▲经何况下长水云清净简异妄染妙净明心即三德具足。

  二若汝下妄心无体分五一牒执。

  ▲注觉观即寻伺百法疏云寻谓寻求令心匆遽于意言境粗转为性伺谓伺察令心忽遽于意言境细转为性。

  △二此心下案定。

  ▲经别有全性谓分别性全在也。

  ▲注为缘业用者即六尘牵起内心为染净缘而成业用。

  △三如汝下推破。

  ▲经纵灭下似释伏疑恐阿难疑云如我听法此则因声而有分别若离此声乃至一切见闻觉知内守幽闲岂非别有全性耶是故释云犹为法尘等。

  ▲见闻觉知者释论云眼曰见耳曰闻鼻舌身同云觉意曰知。

  ▲注意有四种谓第六意识中有四一定三散定即根本事禅等。

  ▲所取法尘者即内守幽闲也既非入定又不缘境故曰散位独头。

  △四我非下纵夺又二一纵。

  ▲经我非敕汝执为非心指前咄阿难言此非汝心等。

  ▲注非显真者悫疏云离前六尘及思量执更别有真觉不由境发圆鉴寂然此则本性节疏亦尔孤山长水皆不取之若得纵意文旨自显何者以由前文云若汝执吝分别觉观所了知性必为心者此心即应离诸一切色香味触诸尘事业别有全性今所纵者正言若离诸尘事业别有全性容是汝心也。

  △三若分下夺。

  ▲经分别影事此同圆觉云六尘缘影也分别即缘缘谓缘虑圭峰云缘虑如影举体全无彼疏不约前尘为形相对而释今孤山对释者盖帖经伸旨用显心随境有耳。

  二尘非下斥失。

  △三即时下默领。

  △四佛告下总诃。

  ▲注四禅等如法界次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5-2-20 13:21 | 显示全部楼层

卍续藏第11册No.0269楞严经熏闻记

续-《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摘自《卍续藏第 11 册 No. 0269 楞严经熏闻记》
  ▲能成无漏者如迦叶说圆通中则从第九灭受想定成阿罗汉大乘罗汉即圆教初住以上分证无生也。

  ▲欲界未至者亦名未来禅此是初禅方便定相犹属欲界故云欲界未至备如次第禅门然诸疏文释九次第定皆用前释唯资中又解云未至中间四本静虑及三无也今长水次解复与沇疏不同未详所据。

  二阿难下破妄见显真见分三一悔过申请二现瑞许说三破执明常初又二一悔过。

  ▲经不知身心本不相代资中所解盖言身不代心此约阿难自说若对佛说亦可云佛之身心不能代我之身心出家是身三昧是心二事各行无相替理。

  ▲譬如穷子下此与法华喻意稍别彼喻于人以背佛为舍父谓二乘宿世皆于佛边曾结大缘犹如父子退大流浪名之为舍今譬于法以迷真为舍父真妄相关亦犹父子而真随妄转谓失本心义之如舍。

  ▲注烦恼障谓根本及随者案百法论根本烦恼有六谓贪瞋慢无明疑不正见也随烦恼有二十谓忿恨恼覆诳谄憍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也证真于根本中广明分别(见惑)俱生(思惑)二类各有种子习气之异(云云)。

  ▲所知障亦名智障者资中云烦恼名数与前不别但应名法贪法瞋等此正约界外见思言之即无明住地也。

  △二惟愿下申请。

  ▲注心属王数通乎三性者即第六识心王心数善性恶性无记性也见唯眼识但属无记者准止观辅行以五识五意识皆名无记若论起妄次第则眼识在先王数在后今约破妄次第故先心而后见也。

  二即时下现瑞许说又二一现瑞。

  ▲经从胸万字者志诚纂要云梵书作卍古经皆尔梵云室利靺瑳此云吉祥海云有此相者万德具也华严音义云卍本非是字大周长寿二年主上权制此文著于天枢音之为万谓吉祥万德之所集也若西域万字元作此[歹*(〦/(ㄙ*ㄙ))]。

  ▲宝刹者刹土也梵音正云差多罗此翻土田经中或作擦者盖近字耳。

  △二告下许说。

  三阿难下破执明常为二一略说二广说初又二一定其常情二夺其妄执初又二一举前见相二设今譬类初又二一问长水云问意有三正在谁见余则兼之向下答文不依问次从便故也。

  △二阿难下答。

  ▲注赩盛貌谷响引文选云瑶草正翕赩玉树信葱青注曰翕赩葱青盛郁貌。

  △二佛告下设今譬类又二一问二阿难下答。

  ▲经唯然者敬应曰唯如是曰然礼云父召无诺先生召无诺唯而起注曰应辞唯恭于诺。

  △二佛言下夺其妄执又二一牒前斥非二所以下引盲说见又二一瞩暗成见。

  ▲经盲人者释名云盲茫也茫无所见也。

  ▲前尘自暗此有二意一指种种色为前尘以无明缘故暗也二暗即前尘以眼之所对故。

  △二阿难下显见唯心又二一疑二佛告下释又二一约二人见暗定二约二人明破初又二一问二如是下答二阿难下约二人见明破又三一并。

  ▲经名眼见者合先问云名眼见否彼必答言如是今文隐略即以答意牒而并之。

  △二若灯下难。

  △二是故下结。

  ▲注心为其主余是助缘者如下文云世尊常说见性具四种缘所谓空明心眼合举三缘但心为主灯眼是助既知见性属心。

  ▲渐明真见者证真云此中且约第六意识以明为欲夺其眼见故权用之今谓不然第六意识已为前文所破如云此是前尘虚妄相想等今正指眼根能见之性名之为心是心无记去真稍近故曰渐明若深说者即第二卷云见精明元也但此中未彰灼而示且通漫云心耳。

  二阿难下广说为二一默请。

  ▲注前来已夺者如云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等岂假根尘者如引盲人见暗亦是根尘故。

  △二尔时下显示分二一明见非摇动二明性无生灭初又二一正明二结斥初又二一据陈那昔解示二对阿难现相示初又三一问解。

  ▲注阿若多如圆通中解摩诃男即白饭王子也頞鞞或云阿湿婆亦曰阿说即马胜也婆提或言?提即甘露饭王子婆敷或作十力迦也盖未详初五是外族中三是内族。

  ▲三转十二行法轮者一示转谓此是苦等二劝转谓苦应知集应断灭应证道应修三证转谓苦我已知不复更知乃至道已修不复更修三转皆生眼智明觉成十二行能摧烦恼故名法轮。

  ▲四谛之境者准天台四教立四种四谛谓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今且指生灭四谛也止观云苦则三相迁移(生异灭)集则四心流动(四分烦恼)道则对治易夺灭则灭有还无。

  ▲或曰下孤山义也法华玄文显以客尘为见思惑故知圆师所解非也。

  △二时下答释又二一总答。

  ▲经长老者长阿含明三种长老一年二法三诈今具前二也。

  △二世尊下别释。

  ▲经俶装者俶尺叔切张平子思玄赋云简元辰而俶装注曰俶始也谷响引汉书曹参趣装例今俶与趣同今读曰促此恐不尔。

  ▲注迷事惑者事谓六尘之境惑即修道所断三界十使此名俱生烦恼一切凡夫皆有故其义是粗。

  ▲迷理惑者理谓边邪等道惑即见道所断八十八使此名分别烦恼外道学人方有故其义则细。

  ▲钝使难破者若破俱生修道位长故。

  ▲利使易断者若断分别见道心疾故。

  △三佛言下印成。

  △二即时下对阿难现相示又二一举手开合二飞光左右初又三一现相二谓阿难下审见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如来下飞光左右又三一现相。

  ▲经右盻或作辨同匹苋切或作?眄同莫甸切皆视也谷响云于义并通不须改也。

  △二佛告下审见。

  △三佛言下印成如文。

  △二于是下结斥又二一结前经若复下结陈那所解汝观下结阿难所答。

  ▲作此双结者欲假其义斥大众之失故。

  △二云何下斥失。

  ▲经以动为身等责其妄认现前流动之相为身为境而不知真见之性本无动相也。

  首楞严经集解熏闻记卷第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04:00 , Processed in 0.189400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