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853|回复: 0

瘢痕灸(化脓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5-16 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瘢痕灸(化脓灸)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直接灸的一种。用陈年的精制细艾绒,制成一定大小的艾炷。用大蒜汁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灸。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的功能。适合于治疗大病重病、及陈年老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
  瘢痕灸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比较满意,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及预防高血压中风等。
  瘢痕灸的缺点:施灸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施灸穴位的禁忌和一般灸法相同,对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灸。此外,如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收效期】
  瘢痕灸的收效期和施灸的疗程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操作方法】
  1.原料  艾绒,以陈年精制细艾绒为良,施灸时热力易透,并且瞬刻燃烬,若新制艾绒,则火力强而经燃,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保存方法:干燥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2.艾炷大小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号。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似豌豆大小的圆椎体,炷底直径为O.8厘米,炷高约1厘米,重量约O.1克,燃烧时间为4~5分钟。这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施灸艾炷。对老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应用大艾炷。
  3.施灸壮数(刺激量)  壮数是燃烧一个艾炷的时间。一般施灸的壮数:头颈部及四肢穴每次施灸3~5壮,胸背部穴每次施灸3~9壮,腹部灸每次施灸3~9壮为宜。对老年及10岁以下的小孩施灸壮数要适当的减少。另古代医家施灸的壮数,是按病症、年龄、和施灸部位规定的,进行分多次累积壮数(可达百壮千壮)。民间也有些地区常以大艾炷、多壮数、多取穴、一次性足量施灸(特别是“三伏灸”),易给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4.施灸的季节和顺序  一年四季均可施灸,对特定季节性发作的病症,可选定施灸时间范围。例如南方的疰夏症,选在立夏以前灸膏肓穴,不但当年夏季不发,而且可得以根治;冬季发作的哮喘,可在三伏天灸;夏天发作的哮喘,安排在春天灸。施灸的顺序: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施灸时空气要流通,冬天室内要温暖,以免施灸时受凉伤风。
  5.选穴和体位  每次灸穴不必太多,一般每次灸2~5穴为宜。如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所致的手麻,灸大椎穴即可;根性坐骨神经痛,先灸腰阳关,干性坐骨神经痛,则直接灸环跳,不要一下子在放射区域多穴重灸。体位,以达到取穴正确、体位舒适、操作便利为好。
  6.具体步骤:
    6.1点穴    按病症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后,取穴要准确,穴位定好后,用指甲掐个十字印。取穴的体位和施灸的体位务必一致。即坐位施灸以坐位点穴,卧位施灸以卧位点穴。
    6.2涂蒜汁固定艾炷    将艾炷的底面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借此固定艾炷,再点燃施灸,每灸一壮涂敷蒜汁一次。也可用清水、凡士林等代替。
    6.3点燃艾炷    艾炷用蒜汁粘着皮肤后,用线香或纸媒的暗火点燃艾炷的上端,每更换一次艾炷点燃一次。若中途自灭则再点燃施灸。
    6.4双手拍击减痛法    在艾火燃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患者局部稍感灼痛时,用双手掌面,在灸穴的四周处,轮回地轻轻拍打。或用一手五指端在灸穴周围轻轻地扣打,以便减少疼痛。注:若有轻微灼痛时,体位不能乱动,手不能搔摸,以防艾炷脱落烧灼皮肤或烧毁衣物;施灸时发现患者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把艾火熄灭,停止施灸。嘱患者仰卧,头放低.若症状不减,再刺人中、少商、合谷、足三里穴,或饮温茶。
    6.5换灸炷法    第一壮艾炷燃尽后,即用镊子持湿棉球先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濡湿,再用干棉球将余灰擦拭干净,取第二个艾炷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点燃施灸。以后重依上法,定壮数。
    6.6灸疮保护    施灸完毕后,将灸处用棉球擦拭干净,用火柴擦燃将清水膏烤熔,乘熔时将膏药展开,紧贴灸处,清水膏一般隔天一换。注:也可用橡皮胶布代替,或不用膏药。
    6.7辅助灸疮化脓   施灸后,一般7~10天开始化脓,1个月左右灸疤自愈,如超过10天不化脓,疾病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辅助促使化脓,常用方法:(1)发物辅助化脓:在灸后十天内吃鸡肉、羊肉、鱼或豆腐等发物。化脓后则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2)用艾卷灸辅助化脓法:每施灸穴位灸10分钟。每日施灸1~2次,连灸2~3天即可化脓。(3)贴清水膏辅助化脓法:灸后贴清水膏,不仅能保护灸处,而且确有促使化脓的功效。但对毛发部位、指趾端,一般不需化脓,如疝气灸独阴、大敦;头晕灸百会;鼻炎灸上星。病在皮部亦不必化脓,如灸疣子、带状疱疹等,灸后就不必贴膏药。
    6.8灸后调养    灸后在化脓期间,调养是非常重要的。灸后要多休息,在两个月内避免作重体力劳动。注意避免灸疮面磨擦和受压,发痒时不能搔抓。在化脓期间不要吃发物,如鱼、蟹、虾、鸡肉、羊肉,及生姜、酒、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以免灸疮发痒。在化脓期间要禁行房事。不要游泳。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灸处。灸疮过大,疼痛较厉害,可以选用一些外用治烫伤的药物。


   
    瘢痕灸又称化脓灸,是直接灸的一种。用陈年的精制细艾绒,制成一定大小的艾炷。用大蒜汁涂在选定的穴位上,燃艾施灸。将规定壮数灸完后,贴淡水膏或橡皮胶布以保护灸后的伤面,并促使灸处化脓。化脓过程约需40天左右,故叫做化脓灸。灸后伤面愈合后,留下瘢痕,故又叫瘢痕灸。此法具有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调理脏腑、行气活血的功能。适合于治疗大病重病、及陈年老病。
  【适应症和禁忌症】
  瘢痕灸主要是对一些慢性病疗效比较满意,如喘息、肺痨、胃脘痛、痞块、发育不良、癫痫、阳萎、痹症、脉管炎、月经不调、痛经及预防高血压中风等。
  瘢痕灸的缺点:施灸时疼痛,灸后化脓,施灸穴位留永久之瘢痕。故对一般体质衰弱者及老年人、小孩应慎用,对急性热病、长期消耗性疾病的重症患者,如吐血过多的肺痨症和内脏实质病症,均不能施瘢痕灸治疗。施灸穴位的禁忌和一般灸法相同,对颜面有碍美观之穴不宜施灸。此外,如眼、心脏附近及睾丸、阴部均列为禁灸区。醉酒之后,大劳、大饥、大饱之时暂不宜施灸。雾、雪、雷、雨之日也不宜施灸。急症例外。
  【收效期】
  瘢痕灸的收效期和施灸的疗程问题各家说法不一。古代针灸医书有“疮发即愈”之说,根据临床观察,并非皆如此,对一般的痛经或胃脘痛可能收效,但对其它慢性病症,在化脓期间,虽有些症状得到改善,但大部分病症须到秋冬及明春才能应验。有些患者体质过差,或病重,尚须连灸两三年,每年按适令季节施灸一次,或隔三至六个月施灸一次,连灸二、三次,方能收效。如一些喘息病人,第一次施灸后,效果不显著,第二次施灸见显效,第三次施灸后,喘病不复发。对较重慢性病症,第一年灸后如未见大效,没有其它副作用,应当连续再灸,才能得到满意的效果,也可配合其它疗法。
  【操作方法】
  1.原料  艾绒,以陈年精制细艾绒为良,施灸时热力易透,并且瞬刻燃烬,若新制艾绒,则火力强而经燃,皮肤的灼痛感较为剧烈。保存方法:干燥密闭,防止潮湿生霉。
  2.艾炷大小  艾炷,分为大、中、小三号。常用者为中号艾炷,亦称标准艾炷,似豌豆大小的圆椎体,炷底直径为O.8厘米,炷高约1厘米,重量约O.1克,燃烧时间为4~5分钟。这是目前我国常用的施灸艾炷。对老弱者及小孩施灸可用小艾炷,外科施灸应用大艾炷。
  3.施灸壮数(刺激量)  壮数是燃烧一个艾炷的时间。一般施灸的壮数:头颈部及四肢穴每次施灸3~5壮,胸背部穴每次施灸3~9壮,腹部灸每次施灸3~9壮为宜。对老年及10岁以下的小孩施灸壮数要适当的减少。另古代医家施灸的壮数,是按病症、年龄、和施灸部位规定的,进行分多次累积壮数(可达百壮千壮)。民间也有些地区常以大艾炷、多壮数、多取穴、一次性足量施灸(特别是“三伏灸”),易给病人带来恐惧心理。
  4.施灸的季节和顺序  一年四季均可施灸,对特定季节性发作的病症,可选定施灸时间范围。例如南方的疰夏症,选在立夏以前灸膏肓穴,不但当年夏季不发,而且可得以根治;冬季发作的哮喘,可在三伏天灸;夏天发作的哮喘,安排在春天灸。施灸的顺序:一般先灸上部、背部,后灸下部、腹部,先灸头身,后灸四肢。施灸时空气要流通,冬天室内要温暖,以免施灸时受凉伤风。
  5.选穴和体位  每次灸穴不必太多,一般每次灸2~5穴为宜。如治疗颈椎骨质增生所致的手麻,灸大椎穴即可;根性坐骨神经痛,先灸腰阳关,干性坐骨神经痛,则直接灸环跳,不要一下子在放射区域多穴重灸。体位,以达到取穴正确、体位舒适、操作便利为好。
  6.具体步骤:
    6.1点穴    按病症不同,采取适当的体位后,取穴要准确,穴位定好后,用指甲掐个十字印。取穴的体位和施灸的体位务必一致。即坐位施灸以坐位点穴,卧位施灸以卧位点穴。
    6.2涂蒜汁固定艾炷    将艾炷的底面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借此固定艾炷,再点燃施灸,每灸一壮涂敷蒜汁一次。也可用清水、凡士林等代替。
    6.3点燃艾炷    艾炷用蒜汁粘着皮肤后,用线香或纸媒的暗火点燃艾炷的上端,每更换一次艾炷点燃一次。若中途自灭则再点燃施灸。
    6.4双手拍击减痛法    在艾火燃到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时,患者局部稍感灼痛时,用双手掌面,在灸穴的四周处,轮回地轻轻拍打。或用一手五指端在灸穴周围轻轻地扣打,以便减少疼痛。注:若有轻微灼痛时,体位不能乱动,手不能搔摸,以防艾炷脱落烧灼皮肤或烧毁衣物;施灸时发现患者恶心、头晕、面色苍白等晕灸症状时,应立即把艾火熄灭,停止施灸。嘱患者仰卧,头放低.若症状不减,再刺人中、少商、合谷、足三里穴,或饮温茶。
    6.5换灸炷法    第一壮艾炷燃尽后,即用镊子持湿棉球先将灸处余灰及粘附物濡湿,再用干棉球将余灰擦拭干净,取第二个艾炷放在涂好蒜汁的穴位上,点燃施灸。以后重依上法,定壮数。
    6.6灸疮保护    施灸完毕后,将灸处用棉球擦拭干净,用火柴擦燃将清水膏烤熔,乘熔时将膏药展开,紧贴灸处,清水膏一般隔天一换。注:也可用橡皮胶布代替,或不用膏药。
    6.7辅助灸疮化脓   施灸后,一般7~10天开始化脓,1个月左右灸疤自愈,如超过10天不化脓,疾病症状未完全消失者,可辅助促使化脓,常用方法:(1)发物辅助化脓:在灸后十天内吃鸡肉、羊肉、鱼或豆腐等发物。化脓后则禁食发物及姜等刺激性食物。(2)用艾卷灸辅助化脓法:每施灸穴位灸10分钟。每日施灸1~2次,连灸2~3天即可化脓。(3)贴清水膏辅助化脓法:灸后贴清水膏,不仅能保护灸处,而且确有促使化脓的功效。但对毛发部位、指趾端,一般不需化脓,如疝气灸独阴、大敦;头晕灸百会;鼻炎灸上星。病在皮部亦不必化脓,如灸疣子、带状疱疹等,灸后就不必贴膏药。
    6.8灸后调养    灸后在化脓期间,调养是非常重要的。灸后要多休息,在两个月内避免作重体力劳动。注意避免灸疮面磨擦和受压,发痒时不能搔抓。在化脓期间不要吃发物,如鱼、蟹、虾、鸡肉、羊肉,及生姜、酒、辣椒之类刺激性食物,以免灸疮发痒。在化脓期间要禁行房事。不要游泳。擦浴时不要伤及施灸处。灸疮过大,疼痛较厉害,可以选用一些外用治烫伤的药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9 13:36 , Processed in 0.15200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