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大宝积经中,有一段经文,是叙述妙慧童女的故事。
妙慧童女,家住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中,父亲是有名的长者,年龄才八岁的时候,耆阇崛山的讲经法会,她就常常在座。
年轻的小姑娘,面貌生得秀丽无比,行动举止也端庄温和,佛陀座下的弟子,无论是盛德的长老,或是年轻的比丘,没有一个不喜欢她。尤其是比丘尼的女众僧团,对于妙慧童女,更是心爱万分。
大家喜欢妙慧童女虽然她年幼聪明,但想不到在一次佛陀说法的法会中,她竟然以菩萨的心境和口吻,向佛陀问长道短,使在会的大众,个个都惊奇不止!
妙慧童女,有一次当佛陀升座说法时,她不慌不忙,从从容容地先走到佛前,顶礼三拜,右绕三匝,然后就长跪合掌,对佛陀说道:
“伟大无比的佛陀!您是世间上的明灯,可以照开众生心地的黑暗。弟子对于菩萨所作所行,现在尚未能完全了解,想恳求佛陀给我请问,为我解答!”
佛陀一看,原来是妙慧童女,佛陀知道她的来历,想到今天菩萨们和罗汉们有妙法可听了,因此就很欢喜的告诉妙慧童女道:“你太好啦!今天发大愿心,来向我问话,现在你就随意的问吧!”
十大问题 震惊全座
妙慧童女听了佛陀承认随她发问,心中的欢喜感激,自不用说,她就一口气提出十个大问题来向佛陀请求解释道:“佛陀!我有十个问题,敬恳解答:
请问佛陀,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端正的身体?
请问佛陀,如何获得大富的尊贵之身?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使眷属免除不和以及多病死亡呢?
请问佛陀,有什么办法,能够不受父母所生的这无常不净的血肉之身,而很快的能够见到自己受用变化之身,和您佛陀一样坐在大宝莲华之上?
请问佛陀,怎样才能证得自在神通,可以随意游行无量国土,礼敬诸佛?
请问佛陀,如何才能没有怨仇对头?
请问佛陀,我们说的话,如何才能叫人家一听就信仰呢?
请问佛陀,我们宣扬佛法,照佛法修持,怎样才能免除障碍呢?
请问佛陀,心里的烦恼魔障,如何降伏呢?
请问佛陀,当我们一期生命终了,怎样才能得见诸佛,听闻清净之法,不受一切苦恼?”
佛陀开示 四十方法
佛陀听后,很嘉许妙慧童女的问题。佛陀对妙慧童女的每一个问题,都提示了四个方法。比方说:
第一、得到端正的身体,要做到:一、对恶友不起嗔心,二、安住于大慈悲,三、欢喜修学正法,四、造佛形像。
第二、如何得到富贵,要做到:一、应时布施,二、不起轻慢的心,三、带著欢喜的心情给人,四、不希求果报。
第三、眷属怎样免除多病和死亡:一、不说离间的语言,二、度脱邪见众人于正信,三、护持正法,四、教诸有情成佛菩提。
第四、如何不受父母肉身而得佛应身:一、如来塔庙供奉华果,二、不妄自损害他人,三、铸造佛像,四、对佛菩萨深生净信。
第五、怎样有神通:一、见他修善不为障恼,二、他说法时未尝留碍;三、燃灯供养如来,四、于诸禅定常勤修习。
第六、如何没有怨家仇敌:一、以无谄心亲近善友,二、于他胜法无嫉妒心,三、他获名誉心常欢喜,四、于菩萨行无轻毁心。
第七、说话如何令人起信:一、言行一致,二、于善友处不覆诸恶,三、闻法不求过失,四、于说法者不生恶心。
第八、宣扬佛法如何离诸障碍:一、持三律仪戒,二、闻甚深经不生毁谤,三、见初发心者生一切智心,四、对诸有情大慈平等。
第九、如何降伏烦恼魔障:一、了知法性平等,二、常行精进,三、常勤念佛,四、一切善根皆悉回向。
第十、临命终时诸佛现前:一、满他所求,二、于诸善法深生信解,三、于诸菩萨施庄严具,四、于三宝所勤修供养。
种种神异 令众叹服
佛陀对妙慧童女的十大问题,提出了四十种修行的方法以后,妙慧童女欢喜踊跃,发愿奉行,并且说:四十行中,若有一行不修,则违佛教,那就是欺诳如来了。
妙慧童女的愿心很大,座中的目犍连尊者就以怀疑的口吻问道:“妙慧童女!你知道菩萨的修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你今发此殊胜大愿,难道真能做到吗?”
妙慧童女安详的回答道:“尊者!假若我的弘愿真实不虚,能够做到诸行圆满,那么,我愿此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雨妙华,天鼓自鸣,请尊者印证吧!”
妙慧童女说后,真的三千大千世界六种震动,天空华雨缤纷,鼓乐和鸣。并且在座的大众身体皆变成金色。
文殊菩萨见此神异,也感觉难以思议,他对妙慧童女问了很多法性的问题,妙慧童女都一一回答。
佛陀在他们停止问答的时候,就说道:“文殊菩萨!妙慧童女已于过去发菩提心,经过三十劫后,你才发无上菩提。文殊菩萨!难道你记不起了吗?她曾做过你的老师,令你住于无生忍!”
文殊菩萨经佛陀这么一说,像是恍然大悟,即刻很欢喜地从座位上起来,对妙慧童女顶礼说道:“大德!我于往昔无量劫前,以曾供养,想不到今日仍然亲近!”
年少的妙慧童女,得到大智文殊菩萨向他顶礼,这可见她的来历不凡。从妙慧童女的故事看来,对于女人固不应轻视,就是对初学者也不可傲慢。
看他是年轻,我们那能知道他的过去?女人,青年,在佛教中自有其地位,那不算什么问题.
-----------------------------------------------------------------------
《妙慧童女经》浅说
一、前言
妙慧童女经,是大宝积经中的一卷。大宝积经有四十九会,一百二十卷,七十七品之多。四十九会,即是释迦牟尼佛召集大众聚会说法,说了四十九次。妙慧童女经,就是一百二十卷当中的一卷,所以全名应称为「大宝积妙慧童女经」。
妙慧童女,是这部经的主要人物,她与释迦牟尼佛,文殊师利菩萨,大目犍连尊者,互相问答,然后把这些问答的内容记录下来,就成了这部经典。妙慧是她的名字,因她年纪小,只有八岁,所以叫童女,她是此经中的主要人物,因此,把这部经称做「妙慧童女经」。
本经的内容,是八岁的女孩子妙慧,向释迦牟尼佛提出十个大问题。诸如,我们人们,怎样才能得到好的容貌,怎样才能富贵长寿,怎样才能获得自在神通,怎样才能无怨、去除法障、魔业,如何才能成佛等等问题。佛陀藉着妙慧童女的启问,而指示了四十种菩萨行。
从这部经的内容,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人间佛教的真精神,佛陀指出,人生的因果原理,透过自利利人的菩萨行,才能建设幸福美满的人生。我们人生的愿望,所追求的一切美好的东西,为什么有些人可以达到,有些人达不到呢?原来这其中是隐含着因果的道理。
这部大宝积妙慧童女经,是在唐朝的时候,有一位北印度的法师,叫做菩提流支三藏的,他遵奉着皇帝的诏令,把这部经译成中文的。
现在谨将本经之大意,介绍如下:
二、妙慧童女的十个问题
妙慧是个聪明美丽的小女孩,由于她在过去世无量诸佛的座下,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所以她的智慧和福报,都是无量无边的。佛陀藉着妙慧童女所提出的十个问题,开示了人间修行之路,透过四十种菩萨行,可以建设人间美满幸福的人生。
(一)、如何能获得端正容貌
妙慧童女的等一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够获得端正的身体。爱美是人的天性,如果人一生下来,不能得到端庄的容貌,端正的身体,的确也是遗憾的事。我们观察人类,个个容貌不一,美丑参差。所以,如何得到端庄的容貌,端正的身体,实在是令人关心的问题。
佛陀对这个问题,提出四个方法,可以满足这个愿望。第一、不起瞋心。所谓一念瞋心起,百万障门开。就是告诉我们瞋怒之可怕,所以佛陀要我们学习忍辱。即使是恶友的无理侮辱,亦不可起瞋恨之心。第二、住于大慈,应慈愍众生。一切众生,佛性平等,应给众生快乐,不应使众生苦恼。人受苦恼,和我受烦恼是一样的,所以要以大慈之心,来对治瞋恨之心。第三、深乐正法。佛法是宇宙的真理,要能深信受持。第四、造佛形像。佛像是要让众生供养、瞻仰、礼拜。我们供养礼拜佛像,是要使我们心心念佛,心心作佛。众生的佛性,要藉外缘的引发,才能成熟,所以造佛形像之功德甚大。
不起瞋心,住于大慈,这是高度的人生修养;深乐正法,造佛形像,是崇信佛法;如能种下这些善因,当可得相好端正之善果。
(二)、如何能获大富贵身
妙慧童女的第二个问题是:怎样才能够得到大富贵身呢?如果光是得到了端正的相貌,可是过的日子,却是贫穷下贱,这样的人生,也是不美满的。所以有钱有地位,也是一般人追求希望的目标,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富贵的要求呢?
佛陀又提出四个方法,可以让我们得到富贵身。第一、应时布施。在适当的时机,应该即时布施。第二、无轻慢心。在布施的时候,不可看不起对方,必须尊重对方的人格。第三、欢喜而与。布施时须高高兴兴地布施,毫无勉强之意。第四、不希果报。布施助人,不可希求人家的报答,或存着希求菩萨保佑的心理。
行布施的善因,得富贵的果报,这是因果的必然性。
(三)、如何使眷属长聚少病
妙慧童女的第三个问题是:怎样才能使眷属不沮坏,怎样才能消除眷属的不和,多病,生离死别呢?那一个人不希望夫妻、父母、兄弟姐妹、儿女,能够长久团聚,不要中途离散呢?
佛陀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善能弃舍离间之语,对于挑拨是非、离间感情的言语,必须完全抛弃。第二、邪见众生,令住正见。对于那些知见不正的人,要让他们了解佛法,破除无明,获得正知正见。第三、正法将灭,护令久住。在正法将要灭去的时候,要设法护持,令它能久住于世,使有善根的人,在黑暗中得到光明,苦海中得到舟航,使不信的人知道有佛法。第四、教诸有情,趣佛菩提。佛陀的愿望,是要每个有情,都修行成佛,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只要能做到这四点,就能使眷属长聚少病,不中途离散。
(四)、如何能够坐宝莲华成就佛道
妙慧童女的第四个问题:用什么方法,才能成佛,和您一样的坐在大宝莲华之上呢?
佛陀指出了四个方法,可以达成这个愿望。第一、必须经常以清净的香、花、果,供养诸佛菩萨。第二、对于人类以外的动物,甚至连草在内,不可随便加以损害,侵害他人生存的权利。第三、要造佛形像,供人供养礼拜。第四、对于佛陀所成就的大菩提道,要能信仰。修了清净的因,得了清净的果,自然能化生于千叶莲华之上,亲近供养诸佛世尊,最后必竟成佛。
(五)、如何能够获得神通自在
妙慧童女的第五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能证得自在神通,自由自在地遍往十方世界,礼敬诸佛。
佛陀指出四个方法,可以达成这个愿望。第一、如果见到他人行善,不可去障碍他,恼害他。第二、对于他人在宣扬佛法,不但不可故意留难,故作障碍,而且要加以护持才好。第三、要燃灯供养佛塔。第四、对于各种禅定,要恒勤修习,因禅定修成,可以引发自在神通。如果这四件要求都做到了,当可随心所欲,自在遊行于十方佛土,礼敬诸佛。
(六)、如何能避免与人结怨
妙慧童女的第六个问题是:在这复杂的世间上,人与人之间,怎样才能够不发生怨仇呢?
佛陀说,第一、要以直爽的心肠,亲近善友。第二、对于他人,成功得意的好事,千万不可有嫉妬心。第三、别人成功了,得到了好的声名,我们应常常为他欢喜。第四、要尊重菩萨行,不可轻易毁弃菩萨行。只要能做到这四件事,人与人之间,自然不会结怨仇。
(七)、如何能获得別人的信受
妙慧童女的第七个问题是:用什么方法,能够使我说出来的话,受到别人的信受。
佛陀认为一个人说话,要取得别人的信受,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第一、发心修行的人,嘴里说的,要和行为的表现互相呼应。第二、在有道有学的善友面前,应坦白发露自己的罪咎。第三、对于所听的佛法,应虚心接受,不可吹毛求疵。第四、对说法的法师,亦不可存有破坏的恶心。
(八)、如何在弘法时不受障碍
妙慧童女的第八个问题是:宣扬佛法时的障碍,如何才能不会发生。
佛陀说,第一、佛弟子一方面自己谨守戒律,使人格高尚;一方面累积善行,生起众生的信仰,自然可利益众生。第二、对于佛陀所说的道理,不能因我们未能证得,或见到,而加以诽谤。第三、不可轻视初发心菩萨,应以佛心等视,看他和佛一样。第四、要平等对待一切众生。这四点做到了,就不会遇到法障了。
(九)、如何控制自己不起烦恼
妙慧童女的第九个问题是:如何才能控制自己的心理,使它不起烦恼,不造作杀盗淫妄的魔业?
佛陀认为,第一、要了知法性平等,自然不会有贪、瞋、痴、爱,或是非争斗的发生。第二、要有精进心,集中精神,向前迈进,百折不回,自然不会造魔业。第三、要时常念佛,不要把佛陀忘了。第四、所有的善业,都要回向,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一切众生,最后的目的是要成佛。只要自己不造魔业,当不会遭遇魔事。
(十)、如何获致生死的把握
妙慧童女的第十个问题是:有什么方法,人们在命终以后,能自己有主宰,一直去拜见十方诸佛,不受生离死别的苦恼?
佛陀提出了四个方法。第一、如果他人有所需求时,应尽量普遍地布施,使人人皆满足所需。第二、对于佛陀所指示的善法,应有深刻的认识,并有信仰心。第三、要经常以庄严的饰品,装饰菩萨形像。第四、要时常供养三宝。如此,当可满足愿望。
三、文殊菩萨的启发八问
妙慧童女听了佛陀的开示,闻悉了四十种菩萨行之后,发愿依教奉行。妙慧童女的愿力相当大,自信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和释迦牟尼佛一样的成佛。
文殊菩萨对于妙慧童女所发的成佛大愿,表示怀疑,所以很不客气的诘问妙慧童女说,你到底得到了什么法,有什么把握,发这样的大愿?妙慧童女一开口就将他的问题道破,反责文殊菩萨不该这样发问,因为诸法的真理是无住的,金刚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即是。
文殊菩萨接着又问:「什么是菩提?」妙慧童女回答说:「无分别法,无分别智、就是菩提智慧,就是无住心体上照了一切事理的作用。」接着,文殊菩萨又问:「那么,什么是菩萨?」妙慧童女说:「能发牺牲自我的大心,能度一切众生,而不自以为有功德,就是菩萨。」「能把一切诸法,就是眼前的事事物物,如声、色、货、利,足以使人起贪爱的东西,以及心理方面的烦恼妄想等等,都把它看得和虚空一样。能做到这种境界,就是菩萨。」
文殊菩萨又问了第四个问题:「如何可名为菩提之行?」妙慧童女说:「以菩提智慧为出发点,所做出来的度生事业,虽然成就了度生事业,也要把它看得如阳焰、谷响,不自以为有功。」
文殊菩萨看到,妙慧童女以一个童女,能发这样大的愿心,懂得这些大道理,文殊菩萨怀疑她是得到了什么秘诀?妙慧童女说,她并没有见到秘密,也没有见到不是秘密。因为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是顶天立地的事,毫无秘密可言。
文殊菩萨又问:「那么,照这样说,天下的普通人,也就是菩萨了。」「菩萨与普通人,只是发心与不发心之差别而已,在心体上并无不同。」妙慧童女答道。所以,妙慧童女就说:「你难道把菩萨和普通人,看成二种人吗?这是不对的,菩萨与凡夫,只是发心之不同而已,发了菩提心,没有取到什么?不发菩提心,也没有失去什么?这是无成无坏的。」
文殊菩萨至此,已很佩服妙慧童女之智慧,所以又问:「既然凡夫与菩萨,在心体上是没有差别的,那么能了解这甚深道理的,到底有多少人呢?」
妙慧童女答得妙,她说:「就像若干幻化人心心所的数量,既是幻化人,当然不可以数量来计算,就像我们的妄心,一天到晚,不知动了多少妄念,实在无法计算。凡是幻化的众生,都可以理解到这个意思。」
文殊菩萨又问:「幻化众生,本来就没有实体,那里来这许多心心所法?」妙慧童女说:「法界性体的本身,和证得法界法性的如来,也都是幻化的。幻化是似有若无的,众生的心心所法,皆是随着善业恶业的幻现,本无实体可言。」
文殊菩萨的八重问题,并不是他不了解,而是借机发问,启发在会大众能深入佛法,所以,与妙慧童女,才有这八重问答。
四、结语
我们可以看出妙慧童女以八岁小小的年纪,就有无边的智慧,以及庄严的相貌,这决不是偶然的,当然有她的善因,所以佛陀说,妙慧童女,早在过去世就已发菩提心,而且已经历经了三十劫,她的发心,比释迦牟尼佛还来得早,她是一位了不起的菩萨,在不久的将来,将会成佛,她的佛号叫「殊胜功德宝藏如来」。
从这部经,我们可以看出,人间的福报智慧,也是靠修行而来的,世间的苦乐,皆有其深密的因果关糸,欲得善果,先种善因。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在本经里,也指出了因果间的关联,提供了四十种菩萨道的行为,这是人生的最高修养与学佛之路。想要获得人生的幸福美满,遵照本经所揭示的道理和方法来做,决定无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