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5475|回复: 86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脉络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2-21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28 编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脉络[注1]


回家人



一、缘起

    《金刚经》是我入佛门后,先读了1080遍,之后再开始修学其他经典的……因此,它就如同父母一样。

    今天准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讲一下《金刚经》的脉络。如对《金刚经》的脉络不了解,不能算是诵经,仅算是以口读经,就成了磨嘴皮子……

    诵经,除了事相上的要求,在心相上还有两个用心方法:一个是般若空性的加持,一个是念法。


二、如何念此经之法

    什么是念僧?

    在学习真正有修有证的高僧大德的修持经过(如《虚云法师年谱》……)的时候,就是念僧。


    什么是念法?

    在解悟的基础上,再去诵经,就是念法。


    那如何是念此经之法?

    如能系统地把《金刚经》的脉络理解了,在解悟的基础上,再去诵《金刚经》,明白佛陀为什么这么讲,让佛陀再“善付嘱”一番,这就是念此经之法。否则,如没有解悟和理出脉络,就不算是念此经之法。

    当然,如能证到《金刚经》所讲的境界,再去诵这部经,即是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地诵经供养法界,即是“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因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都是从《金刚经》中出来的,故这样诵《金刚经》的“念法”为究竟念法。

    因此,学习《金刚经》的朋友,一般都是在解悟的基础上先读1080遍,然后发愿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并起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的念佛三昧与《佛说大集会正法经》(同本异译《僧伽吒经》)……这是末法修行的捷径,也是修念佛禅者的基本功夫。


    另外,《金刚经》越到后面的部分,证量见地就越高,如看不懂,可先记着,然后把脉络讲解标注在另外的纸上,放在经文旁边对照着看,久而久之,读到那儿就能想起这个境界,这也叫念法。念多了,业障会消得越来越快。否则,如只是把不可思议的《金刚经》当成唱本,就只能讨点福德,非常遗憾。




[注1] 回家人居士讲于2007年8月12日,后亲自整理成文。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1 编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2]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佛陀表法

    本经一开始,即讲述佛陀着衣、持钵、乞食、吃饭、洗足……表现了一位修行者,离一切相行于布施,在人法界是如何表的正法。




[注2] 本经经文依《乾隆大藏经》校对。经文标点除“四相”、“四见”处用了顿号外,其他各处以逗号和句号断句。为方便读者将经文与脉络一一对照阅读,保留了昭明太子所加的三十二分。特此说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2 编辑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须菩提启问

    大阿罗汉须菩提发菩提心要度众生,但因其未证到甚深般若,心中甚是烦恼,在中午休息的时候,问佛陀:“发菩提心者,怎样才能住在菩提心上,怎样才能降伏妄心?”


要点:
    这里,大阿罗汉须菩提是在正确发菩提心的基础上启问的。


破布施外相

    佛陀先用禅的方式——“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当头敲了须菩提一下。但须菩提未开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2 编辑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佛陀又告诉须菩提,应该度尽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内心从来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否则,就有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3 编辑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

    不也,世尊。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这里,佛陀没有讲禅定、般若、忏悔等,只说了布施。因为在度化、利益一切众生的表象过程中,唯有布施一个方法。

    佛陀告诉须菩提,不住于色、声、香、味、触、法,不住于相而布施,是无相布施的基础。这样就破掉了须菩提布施上的外相。

    同时,佛陀又用“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不可思量”,来比喻达到这个布施境界,所获福德不可思议。


要点:
    度尽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而内心从来没有任何度众生的念头,这是佛陀教育的根本修行模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4 编辑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破外相上如来身

    佛陀又引领须菩提,破了眼睛能看见如来的外身相,同时指出“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的境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4 编辑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然后,佛陀用“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比喻“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所得的无量福德。


破心取有为法相

    佛陀继续引领须菩提破“取相上成就如来的方法”,破“取非法”,引出了“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6 编辑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佛陀又引导须菩提从相上理解,“心不取法相,心不取非法相,而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的这个境界,引出了“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3-12-22 10:16 编辑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佛陀用“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来表达了解悟这个境界的福德比量。

    借此让须菩提理解了“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破了福德相,显出了福德性。这个福德性就是功德,也就是无分别。

    在这个过程中,佛陀引领须菩提一直在外相的基础上破种种相及法相。破了法相,就能显出无相之法。


要点:
    这里的无为法乃无相、无分别之法,也就是功德。

    功德在法身境界看没有大小,是无相的。但在须菩提这个境界讲,见到了一切修行人,因功德大小而有种种差别。

    从外相的破相到这里就结束了,下面是从心相上破相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1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般若明心工作室 于 2015-1-28 11:33 编辑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陁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陁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陁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陁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陁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陁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陁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陁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破四果

    在外无一相的基础上,继续度尽一切众生,破掉心相有所得的执着。

    佛陀又从修行的果位上告诉须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阿罗汉四果的境界。也就是,别人见他们是证了四果,但他们因为“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而不知道有四果可证。
  

要点:
    《金刚经》里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在不同的地方,意义不相同。

    上面讲的,如停滞在般若空上,不知要度尽一切因缘幻众入无余涅槃,则是小乘的“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4-4 19:04 , Processed in 0.23420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