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0|回复: 1

[大德开示] 断除妄念是学佛修行的关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25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纪念离欲老和尚圆寂二十周年

来源:佛教博客网 http://club.fjdh.com/
断除妄念是巴蜀高僧、四川乐至报国寺离欲老和尚经常开示学人的问题。离欲老和尚一生很少写文章,但对于断除妄念,却认真写过一篇文章。该文深刻阐述了断除妄念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许多断除妄念的修持方法,可见他老人家对于断除妄念的重视。该文曾在中国佛教协会机关刊物《法音》杂志1993年第1期登载,后来许多报刊杂志网络也刊载过。文中说:“古来,我佛度人,无非就是断除妄念。自我披剃出家为僧以来,时时都是坚决根除妄念,发勇猛心,不随妄想习气境界转,在一切时中,不分行住坐卧,动静一相,本自如如。”“妄念一断,即能明心见性。”“全部佛法,归结到一点,即是断除妄念。”

离欲老和尚的高徒昌臻大师多次说,经常有人向离欲老和尚请教学佛修行的要领方法,离欲老和尚总是说:“去妄!去妄!”

妄念指虚妄的心念,也就是无明或迷妄的执念。这是因为凡夫的迷心不知诸法性空的真实义,而遍计构画颠倒的情境,产生错误的思考。据《大乘起信论》载:此妄念能搅动平等之真如海,而现出万象差别之波浪,若能远离,则得入觉悟之境界。

离欲老和尚说:“打得妄头死,许汝法身活。”“断妄心,实在不容易。古人说断妄念如断四十里流,谈何容易。”“没有大死就没有大活。凡心不死,道心不活。”

的确,断除妄念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离欲老和尚在世的时候,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情。1986年,电视机刚刚开始进入中国家庭,四川江油县杨居士,满怀虔诚之心买来两部黑白电视机供养报国寺僧人。报国寺侍者和几位僧人推辞不受,但杨居士等人哪肯就此了结,还是把电视机抱进来了,并直接找到离欲老和尚恳切地说:“为了寺院更好地学习,特地带来两部电视机。”老和尚勉强收下一部,但规定只准晚上收看新闻。事过不久,就出了问题。一天,趁老和尚不在,在看完新闻节目之后,有人继续看起其他节目来。老和尚知道后,立即把电视机收起来,不再开放。老和尚说:“这东西,僧人怎能看,能拴得着心性吗?修行的人,乱了心性是件大事啊!”

身处二十一世纪的今天,电视机早已普及,互联网等媒体更是无孔不入,要求学佛修行的人不看或少看电视看起来有点过分,其实是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电视的综合类节目充斥大量人我是非,看多了容易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是是非非中流转徘徊,难以自拔。

第二,电视的歌舞类节目有许多光怪陆离的颜色,有许多摇首弄尾的姿态,有许多缠绵悱恻的声音,看多了容易将人引入邪淫妄想的歧途,所以佛门有不观听歌舞的戒律。

第三,电视的电影、电视剧类节目更是不乏言情、暴力、荒诞等等内容,看多了哪能拴得住心性啊!

四川省乐至县103岁老居士范永冰老人家多年住在乐至报国寺居士林。她平日里除了简单的衣食住行外,大量时间用在诵经念佛上面。范老居士念佛很有功夫,佛号不间断,不关心、不过问周围的人和事,一直精进的念佛,直至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念着“阿弥陀佛”的名号停止呼吸而往生的,火化后还在骨灰中找到舍利子。

断除妄念,实际是修持解脱道的工夫,关键是戒、定、慧三学。

持戒的目的是守护根门——守卫保护住六根的大门,不让坏事从六个根门之中溜进我们的心田,以致播下生死流转的种子。凡是贪着于物境的受用,不论是看的、听的、嗅的、吃的、穿的、玩的、用的等等,就是六根不净。佛教的戒律,就是妄念与六根之间的保险丝或灭火器,在戒律的护卫之下,六根才能渐渐地清净。离欲老和尚一生戒行严谨,他老人家经常说:“如何去妄?首先,必须发大心,修苦行,立志了脱生死。其次,应时时处处检查身、口、意三业,管好六个徒弟——眼、耳、鼻、舌、身、意。古德修行,每天身上挂一袋子,心中起一恶念,即拣入一粒黑豆;起一善念,拣入一粒白豆,夜里总结一天中善恶念头多少,清点黑白豆数便可知道。最初黑豆多,白豆少;以后逐步白豆增多,黑豆减少。”认为修行就重在“行”上,只有从起心动念处踏实用功夫,别无取巧办法。

一个凡夫,除了进入禅定的境界而外,很难做到没有妄念,妄念是促成六根造业的导火线。如何进入禅定,简单的说,外不着相,一心思维研修不执着一切境界相是为禅。内不动心,对外境不起攀缘染著,止心于一境而离散乱是为定。修禅定有一种方法是打坐,又称为坐禅。但打坐不是修禅定的唯一方法。离欲老和尚曾经说过:“行、住、坐、卧都是禅。”意思是在行、住、坐、卧中都可以修禅定。只要依教奉行摄心系念一种法门,即能出生种种禅定。

慧学又称为增慧学、增上慧学。观达真理为慧,进习为学。断惑证理,乃慧之作用,为发此慧而进修,能断除烦恼,显发本性,故称慧学。修慧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学修经论从而认识诸法空相的真如之理,明白凡夫的妄想分别执着乃虚幻不实,应当立即看破放下。

20世纪80年代,离欲老和尚济世利人,声名远扬,引起了新闻媒体关注。几家报社的记者前来采访,老和尚一听是对他个人的宣传,就不愿意。记者走了,有人说:“师父!你老人家德高望重,在四川境内也是少有的高僧之一,人家一片好意要报道你的事迹,这对报国寺今后的发展兴旺有好处,您老人家为何不让人家采访呢?”老和尚说:“你说这话不对,寺庙能否发展、兴旺,关键要看庙风,看僧人的修持,而不能依赖宣传和吹捧。学佛人千万不能贪名图利,学佛就要认真学佛,修道就要潜心悟道。人心不死,道心不活。虚名虚利对于人来讲,弹指一挥间,不起任何作用。有功不昭为大功,有过不昭为大过。《金刚经》说是诸众生,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怎样才能做到‘无所住’,‘生清净心?’必须离相无我。至于建庙,要看缘分,愿力大小。如果愿力宏深,自有护法人。”

两千多年来,佛教佛门有许多断除妄念,认识诸法空相真如之理的精辟论述:

《宝王三昧论 》说:处世不求无难,世无难则骄奢必起。立行不求无魔,行无魔则誓愿不坚。谋事不求易成,事易成则志存轻慢。于人不求顺适,人顺适则心必自矜。被抑不求申明,抑申明则怨恨滋生。是故圣人设化,以患难为逍遥,以遮障为解脱,以群魔为法侣,以留难为成就,以敝(bì)交为资粮,以逆人为园林,以屈抑为行门,如是居碍反通,求通反碍,是以如来于障碍中得菩提道。

百丈大智禅师丛林要则说:“烦恼以忍辱为菩提。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印光大师说: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六祖法宝坛经》说:“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不思善,不思恶。”何以不见世间过?实在说,世间没有过,过是从自己的分别、执著里来的。善境界是自己的善念变现出来的;恶境界是自己的恶念变现出来的。《大方广佛华严经》上讲,“诸法实相,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谁的心、谁的识?自己的心,自己的识,所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离了心就没有外境,外境与自己的心识是一不是二。

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梦里会梦到好人、恶人,也会梦到顺境、逆境,梦醒之后,再去想一想梦里的境界,没有善人、恶人,没有顺境、逆境,这都是自己心识变现的。佛菩萨的境界是在作梦里觉悟了“我在作梦”,就在作梦时唤醒梦中人。所以,佛菩萨出现在世间,就是“启建水月道场,大做梦中佛事”。

前几天乐至的居士给我带来一个口信,说是跑一个寺庙的公共汽车,行车路牌清楚标明是到这个寺庙,但驾驶员经常不愿意开车到寺庙门口。进县城到了红绿灯就喊大家下车,且态度很不友好。一些居士曾经多次找过县上的有关部门甚至找过一些重要领导,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解决。他们说,问题实在不能解决他们就要去上访。

的确,在一般人看来,这些做法和要求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既然是跑寺庙的公共汽车,就应该把汽车开到寺庙的门口。驾驶员经常不愿意把汽车开到寺庙门口,就可以到有关部门反映。有关部门得到反映不及时处理,就可以向县领导反映。多次向县领导反映都没有给予有效解决,就可以依法上访。

但是,对于佛教信众来说,这样处理问题是不是最好的,可以思考。可不可以把我们遇到的阻力障碍看作是佛菩萨对我们修行的严峻考验?许多虔诚的佛教信众不畏艰难三步一叩到很远的地方朝拜是不是值得我们学习?
发表于 2013-9-27 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25 , Processed in 0.29605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