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919|回复: 3

[原创] 佛群讨论(续6)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9-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某善友:请教,‘无明缘行、行缘识’中的行,与五蕴中的行,是一个意思吗?


淡然:行,这一佛教用语,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含义:一、佛陀常说‘诸行无常’,在此的‘行法’,是指‘有为法’,即由因缘和合而成之法;


有时,‘行法’直接指色法与名法,因为名色法即是由因缘和合而成的法。这里的行,是最常用的定义之一。


二、五蕴里的行蕴,是指五十二心所法当中的五十心所,即除去‘受心所’与‘想心所’;这也是常用的定义之一。


三、十二缘起支里的‘行’,是指善心与不善心里的‘思’心所,即造作善业与恶业的主要心所。


四、在定义善心与不善心时,经常用到‘有行’、‘无行’。这里的‘行’,是指‘怂恿’。譬如‘有行’即是有受到怂恿,‘无行’即是没受到怂恿;这是较少用的定义。


五、行为,即人们常说的身、口、意,这三方面的好行为(善行),以及不好的行为(恶行)。


所以‘行缘识’中的行,与五蕴中的行,这两个‘行’字不是一个意思。五蕴中的‘行’是指五十种心所,它们包括:触、受、一境性、名命根、作意、


寻、伺、喜、胜解、精进、欲、痴、无惭、无愧、掉举、贪、邪见、慢、嗔、嫉、悭、恶作、昏沉、睡眠、疑、


信、念、惭、愧、无贪、无嗔、中舍性、身轻安、心轻安、身轻快性、心轻快性、身柔软性、心柔软性、


身适业性、心适业性、身练达性、心练达性、身正直性、心正直性、正语、正业、正命、悲悯、随喜、慧根。


而行缘识中的‘行’,则是指与二十九世间善心及不善心相应的思心所。所以十二缘起支里的行,只是指一个思心所而已。


八大善心及五色界禅那善心里的思,整体地被称为‘福行’;十二不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非福行;而四无色禅善心里的思,则被称为‘不动行’。


当有情众生的心流,还是受到无明的影响时,‘行’即会制造能够产生未来世的业。由此,无明被称为产生‘行’的主要因缘。


无明在不善业里很显著,而在世间善业里,则是潜伏性地存在。所以世间善行与不善行两者,皆被说为缘于无明。


某善友:请问,观色无常是指什么意思?


淡然:色法的本质,是刹那生灭的,在一眨眼的时间里,色法已经生灭数亿次了。无常相,便是生灭与变易的呈现方式,即在成为有之后、再变成不存在。


由于色法拥有刹那生灭的本质,所以佛陀教导比丘们,应观色法为无常。在此,苦相,是不断地遭受生灭逼迫的呈现方式。


无我相,则是不受控制的呈现方式,即人们不能完全地控制名色法。由于一切名色法皆具无常、苦、无我三相,所以佛陀说应观名色法为无常、苦、无我。


某善友:触食为何可以属于善,不善,无记?


淡然:与善心一同生起的触心所(触食),即是属于善。与不善心一同生起的触心所(触食),即是属于不善。与唯作心一同生起的触心所(触食),即是属于无记。


某善友:能够具体讲讲,这个触心所到底是什么吗?


淡然:触,巴利文phassa(触),源自动词phussati,意为‘去碰’,但不应把触,理解为只是色法在撞击身根。


事实上它是一个心所,通过它心得以‘接触’目标,而启动了整个心路过程。对于诸巴利注疏所采用的四种鉴别法,


触的特相是‘接触’;作用是撞击,即导致目标与识撞击;现起是识、依处与目标集合生起;近因是出现于诸门之境。


某善友:食是滋养五蕴的对吗?


淡然:段食,是滋养我们的色法身体,即五蕴中的色蕴。触食,是滋养我们的苦受、乐受、舍受,即五蕴中的受蕴。


思食,即是业,滋养我们的生死轮回。因为导致我们不断轮回的,即是善业和不善业。识食,即是心,它维持名色法的存在。


因为没有心的东西,叫物质或非有情,它们不是生命。无生命的东西,便没有名法,即没有五蕴中的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某善友:思食包括了行蕴、想蕴?


淡然:是行蕴,包括了思食,而不是思食包括了行蕴。


行蕴,共有五十二个心所,而思食(业或思心所),只是行蕴其中的一个心所而已。想蕴即是想心所,也只是行蕴其中的一个心所。


某善友:根据杂阿含经,我认为思食包含了行蕴、想蕴。


淡然:朋友,四阿含经无法正确地阐述佛法,所以,你必须放下阿含经,认真学习佛陀教导的《巴利三藏》及义注《阿毗达摩概要精解》等。


某善友:我现在只看杂阿含和相应部的共说了。


淡然:关于阅读佛经,你只能去阅读《巴利经藏》里的佛经,而不能去阅读夹杂许多错见的杂阿含经、中阿含经、长阿含经、增一阿含经。


这些阿含经来自部派佛教时期的各种部派分支,譬如法藏部、有部、大众部等等,而这些部派佛教的观点,多数与《巴利三藏》的观点相违背。有部的某些观点,甚至与《巴利三藏》完全相反。


某善友:是的,所以我只看相应部也有的共说。


淡然:传承《巴利三藏》的分别说部(锡兰铜碟部),明确指出了有部的许多佛法错见,并将有部列为其对立的部派。而杂阿含经的来源,恰好就是有部的传承。


因此,您多年来信解的杂阿含经,是有许多问题的,这才导致您虽学杂阿含经近十年,佛教疑惑却依然不断,许多佛法义理依然不清。


某善友:嗯,大都是伪经搞得人们思维混乱。


淡然:而我学习佛教不过区区六年,只是由于首先接触到的是《巴利三藏》,所以我学佛从开始一直到现在,对于佛法从无任何的疑惑、不解、怀疑等等。


为什么呢?因为我学的是佛陀正法《巴利三藏》。因此建议您及群里的善友们,从头开始认真地修学《巴利三藏》。
发表于 2013-9-5 08: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9-7 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6 16:55 , Processed in 0.170454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