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71|回复: 6

[大德开示] 净慧长老禅七开示(二)——把握当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16: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各位大德:

       我们人的生命是活在当下的,生存在当下的。生命是由无数个当下组成、连续起来的。所谓当下,就是生命的此时此地,是生命的时间、空间同在一个点上的一个具体的生命环节,也可以叫做一个生命点。

      人不是生活在过去,也不是生活在未来,而是生活在当下。活在当下,把握当下,才能有生命真正的现实意义。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未来的,还没有来,不可触摸。我们的这一念心,我们的妄想,往往不是滞后就是超前。滞后,就是想过去的,想已经发生的事,想要把已经发生过的事拽回来,不让它流逝;超前,就是想未来的事,幻想明天会怎么样怎么样。但是,如果不从当下去努力,明天有再好的计划,都是幻想、空想、妄想。

       修行,就是要把握生命在此时此地的活动状态。怎么把握呢?用观照的功夫,“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的“照见”——就是照当下,“五蕴”——就是我们生命的组合体,是当下的。“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般若观照力所起的作用。这种功夫,仅仅用观照的力量,往往力不从心,达不到那种守一不移的状态。

       达不到这种状态的表现是什么呢?就是妄想,坐不住。身心实际总是生灭,不在一个点上。所以佛菩萨就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法,观呼吸是一个方法,念佛号是一个方法,持咒是一个方法,观心也是一个方法。这些方法,无非是要我们把握生命的当下,达到身心合一、一心不乱。因为仅仅用观照,观来观去,念头还是不能统一,还是妄想纷飞。用一个方法,将生命的整体都和这个方法结合起来,打成一片,妄想就会慢慢少起来,最后达到妄想止息,正念现前。正念是不是妄想呢?正念还是一个妄想,所谓以妄止妄,目的是要达到一念不生。一念不生,有两个意思:初步的是妄想不生;进一步地就是正念邪念、善念恶念,所有的这些对立面,全部都消失了。生命的整体就是一面大圆镜智,没有妄想,只有智慧光明。到这种境界时,就进入到如如不动、灵光独耀的状态。这些殊胜的境界,都是从把握当下做起。

       我们在做这个功夫的时候,一定不要空空洞洞地去坐,一定要找到一个方法,找到一个适合自己根机、适合自己习性的方法。根机是属于先天的,所谓慧根,那是多生累劫的积累。习性和根机有关,但主要还是后天的熏习,这种熏习和平常接触的法门有关。譬如说我们一开始学佛,一开始接触佛法,就是接触的念阿弥陀佛,这种习性渐染渐深,已经在我们的生命中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那么,如果是这种情况,我们在选择方法的时候,就可以选择念佛号这一法。这一法对于制止妄念、安住当下非常有效。念一句佛号,可以念阿弥陀佛,也可以念观世音菩萨,念其他的佛号也可以,目的就是要制止妄想,使我们当下的心,能够定得下来,能够安住。在每一个当下,用佛号来把握我们的生命点。

       念佛号,不等于是修净土。念佛号与开悟联系起来,与见性联系起来,就是禅的入门方法;念佛号与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联系起来,那就是净土宗入门的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有通有别。通者,都是通向明心见性、了生脱死这样一个共同的目标;别者,各有侧重,各有殊胜。所以不要在方法上多计较,善于把握,善于利用,法法都可以开悟,法法都可以了生死。

       说到了生死,我们一般学佛的人,总是把生死这件事看做是遥远未来的事情,实际上,生与死是同时存在的。了生死不是明天的事,了生死是今天的事,是当下的事。当下正念现前,不为一切的凡情圣境所牵挂,就是了生死的功夫。

        为什么说了生死是当下的事呢?因为死亡随时都可以发生。死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点,不可预料,阎王老子也不事先发一个通知书给我们,所以不要把死亡看做是遥远未来的事情。从有生命的那一刻,有生就有死。如果说死亡是遥远的事,死亡的时间还没有到,那么我们的生命在遇到危险的时候,有失命因缘的时候,当可以避免死亡。但是实际上,生命是无常的,生命是很危脆的,是经不起任何致命打击的,失命的因缘随时都存在。所以,了生死的心,每时每刻都要放在当下,都要随时做好告别这个世界的准备,所谓生死心切,就是这个道理。生死心切者,就是随时准备要告别这个世界。想到这里,自然我们用功夫的心就会很恳切;想不到这一点,我们用功夫的心、了生死的心发不起来,断烦恼的心也发不起来。有了念生死苦、念众生苦、念国土危脆、念生命脆弱的心,我们就能发起菩提心,发起大悲心,发起度人度己的心。这些心,这些行为,都只能在当下去落实,都不是明天的事,更不是后天的事。学习佛法,把握当下,这是关键的关键。

       如果我们想到一个人在这个世界,有灵性修养、智慧开发这一重要工作要做,同时也还有许多世间的责任和义务,因为我们人生在世,要靠清净的佛法来滋养我们的慧命,还要靠健康的食品来维持我们的生命,维持这个肉体不受疾病的侵袭,不受外在恶劣环境的侵袭。这两种资粮,一个是出世解脱的精神资粮,一个是通过诚实的劳动,正业正命,获得物质生活的资粮,只有这两种资粮都具备,我们人类社会才有存在与持续发展的可能性。这两种资粮,不管朝哪个方面倾斜过度了,都会出问题。朝精神生活方面倾斜过度了,会出问题;朝物质生活方面倾斜过度了,更会出问题。只有这两者平衡发展,才能够做到相得益彰,稳定发展,和谐发展。
       佛教好像不大讲物质生活方面的问题,实际上在佛教的教义当中,对于物质生活是从来没有忽视过的,因为任何一位大德,更不要说像佛陀这样大智大慧的觉者,他们看问题、处理问题一定是圆融无碍的。佛教讲智慧与慈悲,智慧既包括了生脱死的这种出世间的智慧,也包括从事社会物质财富生产的世间智慧,这种智慧在佛教里叫做工巧明,明就是智慧。这个明、这个智慧分五大类,有因明、工巧明、医方明、声明、内明。所以菩萨要学习佛法,要济度众生,当从五明处入手,要学习这五种智慧。五种智慧当中,只有内明才是专讲人生觉悟、了生脱死方面的,其他都是有关治理社会、解决人类生存的资源方面和身体健康方面的。佛教讲慈悲,慈能与乐,悲能拔苦,拔苦与乐也有两个方面:拔生死苦,那是解决根本痛苦;除了生死苦以外,没有饭吃肚子饿了也是一种痛苦,这两种苦都要拔济。与乐,与涅槃乐,这是究竟乐;与世间的健康的物质生活资源,也是一种乐,这种乐,虽然不究竟,但不可缺少。所以六祖讲:“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世间是什么?世间就是生死,就是烦恼,就是我们人类的众生见,佛法就在这里,不能离开世间去找佛法。离开世间,离开一切现实的人生问题,可以说不需要佛法。众生没有问题了,要佛法还有什么用呢? 因为菩萨是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众生没有苦难,也就不需要菩萨;众生没有苦难,菩萨也就失业了。而实际上,芸芸众生,苦难重重啊。菩萨永远不能停止他拔苦与乐这种崇高伟大的事业。这些问题,这些工作,拔苦与乐,救苦救难,自觉觉他,都在什么时候去做呢?不是明天的事,是当下的事。所以我经常强调,觉悟在当下,度众生在当下,成佛也在当下。我们只有把成佛、了生死、度众生这些事情,都放在当下来处理来思考,这样才能有紧迫感,否则我们每天悠悠忽忽的,无所事事,精神空虚,萎靡不振,这就是空过时光的一种表现,就是我们对佛法没有真正从根本上去把握的一个盲点。学佛要时时刻刻处在一种清明觉悟的状态中,不能有盲点,更不能老在盲点里出不来。

       安住当下,从开始做功夫,一直到大彻大悟成佛作祖度众生,都不能离开当下。也可以说生命只有当下,觉悟在当下,众生的痛苦同样在当下。我们要好好地理解“当下”二字的意义。当下就是我们生命的一个点,我们的生命,十年也好,二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是由无数的当下组成。这是从我们个体来说,要是从社会群体生命来说也是同样的。不管是一部佛教史,一部国家史,一部世界史,还是一部人类史,无不是对已经发生的无数当下事件的记录。虽然历史是追寻过去,然而过去发生的历史事件,它也是由当时的那个当下所产生的,跟当时的那个当下紧密联系起来的。不管是过去、未来,只有当下最实在。所以希望我们在这几天的禅修中,首先从制止妄心这个角度,从修行用功这个角度,好好地把握当下,使我们的心能够得到一个基本的训练和调伏,能够坐得住,静得下来,不要辜负这一期一会。

发表于 2013-12-21 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2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感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2-23 04: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阿弥陀佛,把握当下,活在当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23 21: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6-9-2 1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12:49 , Processed in 0.149177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