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9|回复: 0

[大德开示] 净慧长老禅七开示(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28 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第一讲 将思想信仰与生活方式融为一体
各位大德:

       本来热天不是打禅七最好的时间,因为这一次过了中元节,有一点闲暇的时间,就约了河北省佛学院的几位研究生,一起在这里坐几支香,进行修行上心得体会的交流。感谢各位居士前来随喜,成就这一期一会的禅修活动。

       古人说,冬参夏学。北方的气候比南方还是要凉爽一些,基本上能够坐得住。所以,希望各位珍惜这七天的时间,安下心来,好好地观照自己的心念。把这个散乱的心收回到当下来。我们的心,在一般不用功的情况下,是散乱的,是妄想纷飞的,没有一刻停止,总在向外,不是想到过去,就是想到未来,很少能够观照当下,安住当下。

       禅宗的功夫,最关键的是要把握当下一念。当下这一念,也是一种无住的状态。当你意识到当下这一念,老早成了过去。心态是无住的,我们的观照力,也不能停留在某一个时间段。所谓当下一念,就是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心念的转移,能够觉照自己每一个起心动念的当下。一切的事情,世间法,出世间法,无不是从当下一念开始。以智慧的观照力、觉悟力,来把握当下一念,我们的心念就会沿着觉悟的方向一直向前延伸。所谓净化心灵,必须从把握当下一念开始。一念觉悟,念念觉悟;一念迷失,念念都迷失。

       古人讲,用功夫要一念万年,意思就是要让我们当下觉照的这一念,形成一种无住的状态,在觉悟观照之下,让这种状态能够持续、延伸,绵绵密密,密密绵绵,任运觉照不断,才可以做到所谓一念万年。其实,就是使这种觉悟的力量、觉悟的心态不间断。

       我在提倡生活禅的用功诀窍方面,首先提出,安住当下。生命是当下的,生活是当下的,觉照也必须是当下的。当下觉照,才有力量,才有意义。保持觉照与生命、生活的一致性、同步性,安住当下这种要求,才能够慢慢地得到落实。生活禅的修行理念,所谓将修行落实于当下,就是要把我们的心安住在当下。这个心,是什么心呢?不要管它。妄想心也好,真如心也好,佛心也好,众生心也好,只管观照。不要去分别,一起分别,妄上加妄。因为真妄同体,我们当下观照的是一念妄心,这一念妄心观照到一念不生了,自然就使妄心破除、真心显现。因为真和妄不是两件事,而是一件事。我们在迷失的时候,真心在妄;我们觉悟的时候,就舍妄归真。二而一,一而二。不要去分别它,分别来分别去,重重妄想,妄上加妄。分别,就是我们迷失的根本。所谓分别是识,无分别是智。一切的烦恼,都是从分别开始。分别就是妄想,有妄想就起烦恼。有烦恼就造业,转烦恼为菩提,就是要舍十恶、修十善,都是在身口意三业的当下用功夫。

       我们学习佛法,从思想层面来建立,是一种信仰,这种信仰是内在的。如何把内在的信仰,在身口意方面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信仰就得到了落实。所谓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就是要将信仰在我们的生活方式上体现出来,使信仰和我们的生活方式成为一体,打成一片。假使说,一个有深厚佛法信仰的人,生活上杀、盗、淫、妄、酒,一条也戒不了,尽管有许多人吹嘘,说用功不在形式上,禅说得像顺口溜一样,却酒肉不断,不能够以一种清净、觉悟的生活方式,落实在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上,这种讲禅的方式,首先就违背了禅的清净相、解脱相、慈悲相,因为禅的精神绝对不是杀、盗、淫、妄、酒;禅的形态是戒、定、慧,禅的形态绝对不是贪、嗔、痴。虽然说,到了究竟,烦恼即菩提,那是指的转烦恼为菩提,断除烦恼,证得菩提。历代的祖师、善知识,都是以清净相来开示修行之道,开示人生正道,开示人生的正确、清净的生活方式。只有当我们把修禅、信仰变成了生活方式,用功夫、观照此心就像一日三餐茶饭一般,修行才算有少分相应。思想信仰可以净化我们的心灵,生活方式可以净化我们的言行。身口意三业净化了,才是修行目标的初步实现。

        我们在佛学院学习的同学们,在寺院生活的出家人,在家学佛的居士们,一定要做到使信仰与生活方式成为一体,这才是将信仰落实于生活、将修行落实于当下的真正体现。否则,流于空谈,无补于实际。空谈解决不了烦恼,空谈更解决不了生死。只有理解了佛法的道理,融入到生活当中来,使学习的道理变为有血有肉的生活方式,才能够改变人生,才能够以清净的生活方式和形态,影响他人,影响社会,教化社会。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一个信仰缺失的阶段。信仰的缺失,不能仅仅责怪某一方面的人和事。信仰的缺失,我们全社会每一个成员都有责任,都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什么呢?信仰的缺失,有种种的表现,譬如说,言行不一致,是信仰缺失的表现之一:说的是一套,做的是一套,言行不一,缺乏诚信。佛门中的事情、佛学院的种种不良倾向,都和言行不一有极大的关系。讲佛学的人讲得唾沫四溅,慷慨激昂,下了课堂,讲的什么在生活中一点影子都找不到,这样的讲课,不会有感染力、感化力、教化力。要使我们佛学院课堂的授课,真正成为改变人的一种智慧、一种力量,首先教人者,要以身作则,从自我做起,成为表率。这种教育,才有力量。教人者必须自己先学会做人,自己不会做人,不可能教会别人去做人。自己不修行,不会使听讲的人真正去修行。信仰的缺失,首先就是教人者的言行不一,造成不良影响,使佛教的教育不能学修一致、健康发展。

        同学们已经是研究生,“研究”二字,放在修行上,就是要针对自己的烦恼习气一点一点地去剖析、去断除,那才是真正的佛家的研究。只是在文字上研究,究来究去,妄想纷飞,没有实际的受用。孔子说,学而时习之。学习的关键是要照着圣人所说的言教去不断地实行,不断地把它贯彻到行为当中去。《心经》讲,“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菩萨在行深般若的时候,针对的问题,是组成我们身心性命的五蕴,要照见五蕴的空相和空性。五蕴是缘起法,缘起法是空,要真正从骨子里体会这个道理,得到这个受用,才能度一切苦厄。得不到这个受用,越学越迷失,越学越痛苦。

        我们七天的禅修,就是把我们平常学到的许多佛法知见中那些最切合身心性命、最关键的言教,做认真地实修。哪怕得到一点点受用,七天当中即使有半小时能够安住当下,功夫与身心性命打成一片都好。有一点相应了,就建立起了对用功夫的信心和兴趣。对学佛的信心和兴趣从受用中来;对我们人生的前途,有希望还是没有希望,作为一个学佛的人来讲,就是从你是否把信仰与身心性命融为一体,使佛法人格化、生活化、具体化。光夸夸其谈,说得天花乱坠,和身心性命结合不起来,始终不会有实际的效果,也不会有实际的感染力。希望我们僧俗二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七天,好好地放松,好好地投入,在这七天当中,得一点受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35 , Processed in 0.296404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