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61|回复: 2

[大德开示] 如何克服嗔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8-13 16: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增支部.五集》里,佛陀如此说:“有五种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是哪五个?欲欲是一个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

嗔恨…昏沉与睡眠…掉举与追悔…疑,是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若还未克服这五个,智慧因此缺少力量的比丘,

是不可能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他也没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

但若比丘已克服了这五个减弱智慧的障碍、盖及心之瘤,他就能够知晓自己真正的利益、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

他也有能力证悟属于殊胜成就的超凡境界,即导致证悟圣果的智见。”因此,为了达到每一位佛教徒的最终目标,即解脱生死轮回,我们必须克服这五盖。

这是因为,当心受到五盖之中的任何一个控制着时,心就无法专注。而没有定力的心,是软弱且无力透视究竟名色法或五蕴的。

然而,当心脱离了这五盖,它就会变得专注,且能如实知见诸法。所以,只有当你克服了五盖,达到心清净时,你才能更进一步地清净自己的见。

这是为何我指导禅修者先修行止禅。在《相应部》里,佛陀举了以下的譬喻来形容嗔恨:

“如果有一锅被烧得沸腾火滚的水,视力正常的人照看它时,也不能正确地认出及看清自己脸的倒影。

同样地,当人的心受到嗔恨控制、受到嗔恨击败时,他不能正确地看清,如何脱离已生起的嗔恨。

所以,他不能知晓对自己真正的利益、对别人的利益,以及两者的利益;而即使很久以前已背熟的经文也记不起来了,更别说是还未背熟的经文。”

在《增支部.一集》里,佛陀如此说:“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会像丑恶相一般如此有能力导致未生起的嗔恨生起,或增长已生起的嗔恨。

对于不如理作意丑恶相之人,若嗔恨还未生起即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增强与增长。诸比丘,我不见有任何一法,

会像慈心一般如此有能力阻止未生起的嗔恨生起,或断除已生起的嗔恨。对于如理作意慈爱之人,若嗔恨还未生起即不会生起,若已生起即会被断除。”

《增支部.五集》里《降伏嗔恨经》的开示如下:“诸比丘,有五种降伏嗔恨的方法。当比丘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必须以这五种方法来将嗔恨彻底降伏。

是哪五种方法呢?心中生起嗔恨时,他应当修行慈心观…应当修行悲心观…应当修行舍心观…应当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嗔恨的目标…

应当思惟每个人的业是自己的财产…他应当如此降伏嗔恨。这就是降伏嗔恨的五种方法。每当比丘心中生起瞋恨时,他必须将嗔恨彻底降伏。”

一般上,嗔恨可分为两种,即暴力性的和忧郁性的嗔恨。对于克服第一种嗔恨,培育慈心是最佳的方法,因为它们是两个极端,是不兼容的。

由于在同一个刹那里,只能有一个心识生起,所以当慈心生起时,嗔恨心是不能生起的,反之也是如此。所以,只要你心怀慈爱,嗔恨就无法生起。

如果你时常培育慈心,久而久之它就会属于你的性格的一部份。到那时候,你就不容易生气,这是以相对的素质克服嗔恨的方法。

在此,我想要举一个例子来说明,如何以上述经文中提到的‘忘掉及不思惟能引起嗔恨的目标’的方法克服嗔恨。

假设你在路上看到一堆很臭的粪,你是否需要把它拿起来放在袋子里,然后不停地生它的气,骂它为何那么臭,气它为何弄脏了你的衣?

那当然是完全没有必要的。你只需从它的旁边走过去,理都不必理它。同样地,愚蠢的坏人就好像是一堆很臭的粪,你根本不必挂念着他,自找麻烦,损己而不利人。

你应当想一想,生气是否对禅修有帮助?如果有的话你就生气吧。但这是不可能的。那么,为什么还要生气呢?

对于忧郁性的嗔恨,即包括一切的忧愁、伤心、悲泣、绝望等,你也应当如此思惟。也就是说,如果忧郁对禅修有帮助的话,你就应该忧郁。

然而,忧郁不但对禅修没有帮助,而且有害。所以,我们为什么要愚蠢到,使自己陷入绝对有害无益的忧郁当中去呢?

佛陀、舍利弗尊者、目犍连尊者等阿罗汉及阿那含圣者,都不会忧愁、伤心、悲泣与绝望的。

为什么我们不向这些智者学习呢?总之,忧愁、伤心、悲泣与绝望等,是弱者所做的事,是没有学习的价值的。

《中部.念处经》的注释,提及有六种法是有助于断除嗔恨的,即:一、学习慈心观;二、投入于修行慈心观;

三、思惟自己是自己的业的主人及继承人;四、时常做有助于断除嗔恨的思惟;五、结交善知识;六、适当的言谈。

《清净道论》的第九章,很详细地解释如何克服嗔恨。由于知道其中所提及,对治嗔恨的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所以应当在此把它们提出来:

当他心向一位可厌者散播慈爱时,如果由于忆及那人所造的过失而生起嗔恨,他应当不断重复地以先前提及的任何一种人,

即:可亲者,或极亲爱者,或无好恶感者为对象,而进入慈心禅那,每次从禅那出定之后,再向那人(可厌者)散播慈爱。

但如果在他如此努力之下,嗔恨还不止息,那么:且让他省思锯子,及诸如此类的例子,而不断地奋斗精进,以便把嗔恨远远地丢弃在后。

他应当如此训诫自己:现在,你这生气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

“诸比丘,即使众强盗以一把有两个把手的锯子,很残忍地、逐一地锯掉你的肢体,任何因此而于心中怀恨的人,即是没有实行我的教法。”——《中部》

而且:“以嗔报嗔回应发怒者,则比先发怒更为糟糕;别嗔怒地回应发怒者,以便战胜那难胜之战。

在觉知他人的嗔怒时,还能正念地保持平静的人,是促进自己、他人两者幸福之人。”——《相应部》

而且:“诸比丘,有七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嗔怒者的事,能使他的敌人感到高兴。是哪七件事?

于此,诸比丘,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丑陋。’为什么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美丽而感到高兴。

如今,此发怒者是嗔恨的受害者,受到嗔恨控制;虽然他沐了浴,涂了油,修饰了头发与胡须,以及穿了洁白色的服装,

但他还是很丑,因为他是嗔恨的受害者。这是第一件发生于无论是男性或女性嗔怒者,而能使敌人感到高兴的事。”

再者,敌人希望他的敌人如此:‘让他痛苦地躺着。’…‘让他不会多财。’…‘让他不会发达。’…‘让他不会出名。’…‘让他没有朋友。’…

‘让他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不会投生到天界善趣。’为什么如此呢?因为敌人不会因为他的敌人投生到善趣而感到高兴。如今,此发怒者是嗔恨的受害者,受到嗔恨控制;

他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如此地于身口意造作恶业,在身体毁坏而死之后,他投生到恶道、恶趣、堕处、地狱,因为他是嗔恨的受害者。——《增支部》

“诸比丘,有如一块取自火葬台的木头,两端都被烧焦了,而中间又沾粪发臭,即不适于作为村子里的建筑木料,

也不适于作为森林里的建筑木料;而拥有嗔恨的人,即是如此。”现在,如果你生气,你就是没有实行佛陀教法的人;通过以相同的嗔恨回应发怒者,

你比那发怒者更为糟糕,而且不能战胜难胜之战;你对自己所做的是帮助你的敌人的事;而且你将有如一块火葬台的木头一般。

若他如此努力精进时,嗔恨被镇伏了,那就很好。若不是的话,他就应回忆该人某些在忆及时能激起信心的清净且有自制之处,以消除怒气。

这是因为,某人可能在身体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能在执行巨大任务时抑制自己的身体行为,尽管言语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

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身体行为方面的自制。另一人则可能在言语行为方面拥有众人皆知的良好自制;

他可能天生善于和气地迎接他人、善于交谈、友善、开明、言语恭敬有礼,或许还能以动听的声音开示佛法,

以完美的句子详细地解释佛法,尽管他的身体与内心的行为并无自制。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只回忆其言语行为方面的自制。

更有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而他在礼拜佛塔等时的自制是众人皆知的。

因为内心没有自制的人在顶礼佛塔,或菩提树,或长老们时,他不细心地做,而且心散乱或打瞌睡地坐在讲堂里;

反之,拥有良好内心自制的人在顶礼时很细心,听法时专心聆听,把它谨记于心,而且从他的身体或言语上表现出其内心的信心。

所以,另一人可能在内心行为方面拥有良好的自制,尽管其身体及言语的行为并无自制。如是,应当不理后者,而回忆其内心行为方面的自制。

然而,可能又有另一人在这三方面里,并没有任何一方面是有自制的。那么,即应当如此激起对该人的悲愍心:

现在,虽然他在人间里四处游走,但在过了一些日子之后,他将会发现自己已堕入八大地狱或十六主要地狱之一。

因为怒气也能够透过悲心而消除,所以应当激起悲愍心。也可能有另一人,在所有三方面都有良好的自制。

如是,他可于那人所拥有的这三方面当中,忆起他所喜欢的其中一个,因为对这种人培育慈爱是容易的。

为了使它的意义更清楚,应当完整地引用下述出自《增支部.五集.降伏嗔恨经》的经:

“诸比丘,有五种去除嗔恨的方法;通过它们,生起于比丘心中的嗔恨,即能完全被消除。”但若是如此努力之后,嗔恨还是于其心中生起,

他即应当如此训诫自己:如今,在他的范围里,敌人伤了你,为何在不属于他的范围之处,你又伤了自己的心?

你流着眼泪,离开了亲爱的人及帮助你的家人。那么,为什么不也舍弃你的敌人,那为你带来伤害的嗔恨?

你所怀抱的嗔恨,正在咬坏你守护的一切美德之根。有谁是像你如此愚蠢的人?别人造恶业,你却为此而生气,这是什么道理?

他所造的那种业,你是否也想学习?如果他人想要激怒你,而以可憎之行刺激你,为何偏要苦恼地令嗔恨生起,而做正如他想要对你所做之事?

如果你发怒,你或许能或不能令他痛苦。但嗔恨所带来的伤害,却肯定当下已令你遭受痛楚。

若被嗔恨蒙蔽的敌人,正走在趣向恶道之路,你是否想要通过发怒,随后跟着他们的脚步?

若因为你的生气,敌人得以伤害你,你应当放下嗔怒,何必无由地受苦?

既然诸名法只能维持一刹那的时间,那些造了可憎之行的诸蕴早已灭尽,而如今你又是向什么生气?

如果另一者并不存在,想伤人之人又伤得了谁?你的存在是伤害之因,如是,为何你还生他的气?

但若在如此训诫自己之下,嗔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他和别人都是各自的业的主人。

于此,首先他应该如此省思自己:你对他生气又有什么用呢?你这嗔恨的业,不是会导致你自己遭受伤害吗?

因为你是自己的业的主人,自己的业的继承者,业是你的父母,业是你的亲戚,业是你的归依处,你将成为你所造的一切业的继承者。

而这并不是带引你趣向正等正觉,或辟支菩提,或声闻弟子菩提,或梵天或帝释天王的地位,或转轮圣王或一国之君的宝座之业;

而是会令你从正法中堕落,甚至成为食用残食者等,以及遭受恶趣、地狱等的种种痛苦之业。

在如此造作之下,你就好比一位以手拾起火炭或粪便,想要击打他人之人,却先烧伤自己或先令到自己发臭。

在如此省思自己对业的拥有性之后,他应该省思他人的:他对你生气又有什么用呢?那不是会导致他自己遭受伤害吗?

在如此造作之下,他就好比一位想要逆风把灰尘撒向他人之人,而只会弄到自己满身是灰。

因为世尊如此说:“若人冒犯了不应受到冒犯、清净无染者,该罪恶返归此愚人,如逆风扬尘。”──《法句经》

但若在他如此省思业的拥有性之下,嗔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佛陀过去世的行为。

于此是省思它的方法: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的导师还是一位未觉悟的菩萨,还在四阿僧袛与十万大劫里实行诸波罗蜜时,

即使他的敌人多次尝试杀害他,他都不让嗔恨腐败自己的心。例如在《具戒本生经》里记载,有位邪恶的大臣因为嗔恨王后,

所以煽动敌王来占领他(菩萨)那三百由旬的国土。当他的朋友们想要起来保卫国家时,他不准许他们动用武器。

再者,当他与一千位臣子被埋至颈项于乱葬岗的土坑里时,他也毫无一念的嗔恨。当他受到来吃死尸的土狼群之助,挖掉了泥土,

而奋力保全生命之后,再通过夜叉的助力去到自己的寝室,看到他的敌人躺在自己的床上时,他也不生气,而且还待之为友,共同发誓,

然后说:“勇者发愿,智者不灰心;我见自己正如我所愿。”——《小部.本生经》

在《忍辱主义者本生经》里,愚蠢的迦尸王问他(菩萨)道:“沙门,你所教的是什么?”而他回答道:“我是教忍辱的人。”

当那国王命人以有刺的鞭鞭打他,再斩断他的双手双脚,以及切掉他的双耳和鼻子时,他一点也不生气。

或许已成年的出家人会这么做并不稀奇,但在他还是七个月大的婴儿时,也已曾经如此做。在《小护法本生经》里,

他的父王大威势王,命人斩掉他的双手及双脚,就好像斩掉四支竹笋一般,而他的母后则如此悲泣:

“啊!护法那双以檀香沐浴的手被切断了;他是此大地的继承者。王啊!我感到窒息。”当时他的父王还不满意,而下令把他的头也都斩掉。

然而,即使在那时候,他连一丝嗔恨都没有,因为他很坚定地下了如此的决心:“现在是抑制你自己的心的时候;

护法,现在你应当对这四种人保持舍心,那即是命令人斩掉你的头的父亲、斩你的头的人、你那悲泣的母亲及你自己。”

或许已获得人身者会这么做并不稀奇,但在他生为动物时,也都曾经如此做。当菩萨是六色牙象王的时候,他被毒箭射穿肚脐。

即使在那时候,牠对伤害牠的猎人一点都不怀恨,不让嗔恨污染自己的心,所以说:中了毒箭的象,心中无嗔地对猎人说:‘你的目的是什么?为何你如此杀害我?你的意图是什么?’

当那象如此说之后,猎人告诉牠:‘是迦尸王的皇后派我来取你的象牙。’为了圆满皇后的愿望,牠切断自己那对散发着六色光辉的美丽象牙给猎人。

当他(菩萨)是大猴王时,被牠从悬崖下救上来的那位男人心想:‘跟森林里的其它动物一样,这也是人类的食物。

既然如此,为何饥饿的人不杀此猴来吃?以牠的肉作为旅途的资粮,我将独自踏上旅程;以它作为我旅途的资粮,我将越渡荒野。’

当时,他就拾起一块石头猛击牠的头,但那猴王(菩萨)泪盈满眶地看着他,说道:“噢,善士,请别这么做!

否则,你所遭受的果报将长久地令到一切他人感到极害怕,而不敢造作诸如今天你对我所做的事。”

但牠心中毫无嗔恨,而且不顾自身的痛苦地带引那人到达安全之地。当他(菩萨)生为菩利达多龙王,躺在蚁丘上持布萨戒时,

虽然牠被捕,且被洒上有如劫末预兆之火般的咒术药,然后被装进笼子里,带到整个阎浮洲(印度)去玩把戏,

牠对捉牠的那个婆罗门,一点嗔恨都没有,所以说:“当被放进笼子里,被他以手击碎时,我对阿拉巴纳没有丝毫嗔恨,以免破了自己的戒。”

当他(菩萨)生为瞻波龙王被捕蛇者恶待时,牠也不让嗔恨在心中生起,所以说:“当我如法地持布萨戒时,捕蛇者把我捉到皇宫门前变把戏。

无论他想到任何颜色,青色、黄色或红色,我即如其所愿而变化。我把陆地化为水,又把水化为陆地。

若我在当时发怒,我可把他烧为灰烬。若我放松对心的掌握,我即会破了戒;而破戒者是无法证得至上目标的。”——《小部.所行藏经》

当(菩萨)他生为护螺龙王时,牠被十六个村民以利矛刺穿八处,更以有刺的蔓藤穿进伤口,以坚固的绳穿过鼻子,然后以棍子抬走,

而牠的身体则被拖拉于地面上,遭受极大的痛苦。当时,虽然牠有能力只须以怒目相视,即可把那些村民化为灰烬,

但他在张开眼睛时,甚至连一点嗔恨也不显露出来。所以说:“阿拉拉,在十四日及十五日时,我例常地受持布萨,

直到有十六个村民拿来一条绳子及一支坚固的矛。那些猎人割开我的鼻子,以绳子贯穿该孔,然后把我拖着走。虽然感到极度痛苦,我依然不让嗔恨破坏我的布萨。”

他不仅只是做了这些殊胜的事,而且还做了许多其它诸如此类的事,例如记载于《养母本生经》里的故事。

由于你是正在效法你的导师,即已达到一切知、拥有于此包括天人的世界当中无比的忍辱美德的世尊,所以激起嗔念对你来说,是极为不适当的。

但若由于长久以来他都惯于向嗔恨臣服,而在他如此省思导师过去世行为的美德之下,嗔恨还是没有止息,他应当省思诸部有关无始轮回的经典。

于此,经中提到:“诸比丘,要找一个于过去不曾是你的母亲…你的父亲…你的兄弟…你的姐妹…你的儿子…你的女儿的有情是很不容易的。”——《相应部.因缘品》

所以,他应当如此对该人而作思惟:此人于过去世作为我的母亲时,怀我于胎中十个月,又视我的尿、粪、唾、涕等如黄檀香木般,

毫无厌恶感地帮我清除它们;她把我抱在怀里玩,养育我,以及把我背在腰上四处走。

而此人于过去世是我的父亲时,他走在羊道及崎岖的道路上经商;他冒着生命之险进入两军对峙的战场,

乘船出大海,以及进行其它难做之事;基于为了抚养自己的孩子们的念头,他以种种方法赚取财富来养育我。

而当此人是我的兄弟、姐妹、儿子、女儿时,他给予我各种帮助。所以,对我来说,于心中对他怀恨是不适当的。

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该嗔念,他即应当如此省思慈爱的种种益处: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世尊不是如此说的吗?

“诸比丘,当慈心解脱受到培育、开展、多修习、作为管道、作为基础、建立、稳固及正确地实行时,即会获得十一种利益。

是哪十一种利益?那人睡得舒适;舒适地醒起来;不会发恶梦;为人喜爱;为非人喜爱;诸天神守护他;火、毒及武器伤不到他;

他的心容易定;他的面貌安详;死时不迷惑;若他没有证得更高的境界,他将投生到梵天界。”——《增支部.十一集》

如果你不停止此嗔念,你将得不到这些利益。但若如此还是不能止息它,他即应当尝试分别诸界。

如何呢?如今,你这已出家的人,当你对他生气时,你是对什么生气?你是对头发生气?还是体毛?或指甲?…还是对尿生气?

或者,你是对头发等里的地界生气?或是水界?或是火界?还是对风界生气?

或者,在由于五蕴,或十二处,或十八界的组合,而称此尊者为某某名字的诸法当中,你是对色蕴生气?或是对受蕴,或想蕴,或行蕴,或识蕴生气?

或者,你是对眼处生气?或是对色处生气?…或是对意处生气?或者,你是对眼界生气?或是对色界生气?或是对眼识界生气?

…或者,你是对意界,或法界,或意识界生气?当他尝试分别诸界时,其嗔恨即找不到立足处,就好像在针尖的芥子,或像在空中油漆。

但若他不能成功地分别诸界,他应当尝试送礼物。这可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或者是他接受对方的礼物。

但若对方的活命并不清净,而且其资具是不如法获得的,所以并不适合用,那即应该是他自己送给对方礼物。

对于如此做的人,他对该人的嗔恨即会完全止息。而于对方,甚至是从过去世即缠绕着他的嗔恨,也都会在那一刻止息;

就好像发生在心山寺的一位长老,接受了另一位钵食长老,送给他一个钵的事一般。那位曾三次被他赶出住所的钵食长老,在送钵给他时,

说了这些话:“尊者,这个值八两金的钵,是由我那身为优婆夷的母亲送给我的,是如法得来的,请让那位优婆夷善士获得福业。”

这布施的行为是多么的有效。所以说:“布施以制伏未受制伏之人,布施以获得一切利益;通过给予礼物他们即会放宽,以及向爱语低头。”

这是《清净道论》对如何去除嗔恨的解释。但只有在证得阿那含道智时,嗔恨才会完全止息而不再生起。——摘自《去尘除垢》
发表于 2013-8-14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嗔恨是空

点评

说得对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3-8-19 10:5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8-19 10:52 | 显示全部楼层
遇见 发表于 2013-8-14 08:46
嗔恨是空

说得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30 03:19 , Processed in 0.14551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