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42|回复: 2

[佛教文化] zt:舌战群儒的宗门高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5-21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禅宗六祖大师得道弟子四十三人。本净禅师是其中一位,可以说是宗门舌战群儒第一人,法师辩才精彩绝伦,十分有助于摧破当今诸如此类的邪知邪见,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偈,为六祖大师的宗门增添了光彩!愿一切尚有疑惑未尽的学子静心细品,以期豁然开朗,通达佛法一味!

  有一年正月十五,皇帝召集两街名僧硕学与本净禅师阐扬佛理,由此拉开了一出精彩辩论大戏的帷幕(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元宵节)。

  一位名叫远禅师的人,抗声问道:“今对圣上校量宗旨,应须直问直答,不假繁辞。只如禅师所见,以何为道?”

  本净禅师答:“无心是道。”问:“道因心有,何得言无心是道?”

  答:“道本无名,因心名道。心名若有,道不虚然。穷心既无,道凭何立?二俱虚妄,总是假名。”问:“禅师见身心是道否?”

  答:“山僧身心本来是道。”问:“适言无心是道,今又言身心本来是道,岂不相违?”

  师曰:“无心是道,心泯道无,心道一如,故言无心是道。身心本来是道,道亦本是身心,身心本既是空,道亦穷源无有。”问:“观禅师形质甚小,却会此理。”

  答:“大德只见山僧相,不见山僧无相。见相者是大德所见。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悟其道。若以相为实,穷劫不能悟道。”问:“今请禅师于相上说于无相。”

  答:“净名经云:“四大无主,身亦无我。无我所见,与道相应。大德若以四大有主是我。若有我见,穷劫不可会道也。”远公闻语失色,逡巡避席。本净禅师作偈曰:

  “四大无主复如水,遇曲逢直无彼此,

  净秽两处不生心,壅决何曾有二意?

  触境但似水无心,在世纵横有何事?”
又说:

  “一大如是,四大亦然,

  若明四大无主,即悟无心,

  若了无心,自然契道。”


  又有志明禅师问道:“若言无心是道,瓦砾无心,亦应是道?又云身心本来是道,四生十类皆有身心,亦应是道?”

  本净禅师答:“大德若作见闻觉知之解,与道悬殊,即是求见闻觉知之者,非是求道之人。经云:无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尚无,见闻觉知凭何而立?穷本不有,何处存心?焉得不同草木瓦砾?”志明禅师杜口而退。

  本净禅师作偈曰:

  “见闻觉知无障碍,声香味触常三昧,

  如鸟空中只么飞,无取无舍无憎爱,

  若会应处本无心,始得名为观自在。”


  又有真禅师问道:“道既无心,佛有心否?佛之与道,是一是二?”本净禅师答:“不一不异。”问:“佛度众生,为有心故;道不度人,为无心故。一度一不度,何得无二?”

  答:“若言佛度众生,道无度者,此是大德妄生二见。如山僧即不然,佛是虚名,道亦妄立,二俱不实,总是假名,一假之中,何分为二?”

  问:“佛之与道,纵是假名。当立名时,是谁为立?若有立者,何得言无?”答:“佛之与道,因心而立。推穷立心,心亦是无。心既是无,即悟二俱不实。知如梦幻,即悟本空。强立佛道二名,此是二乘人见解。”

  本净禅师作偈曰:

  “见道方修道,不见复何修?

  道性如虚空,虚空何所修?

  遍观修道者,拨火觅浮沤,

  但看弄傀儡,线断一时休。”


  又有法空禅师问道:“佛之与道,俱是假名。十二分教亦应不实,何以从前尊宿皆言修道?”本净禅师答:“大德错会经意。道本无修,大德强修;道本无作,大德强作;道本无有,强生多事;道本无知,于中强知。如此见解,与道相违。从前尊宿不应如是。自是大德不会。请思之。”

  本净禅师作偈曰:

  “道体本无修,不修自合道。

  若起修道心,此人不会道。

  弃却一真性,却入闹浩浩。

  忽逢修道人,第一莫向道。”


  又有安禅师问道:“道既假名,佛亦妄立,十二分教,亦是接物度生。一切是妄,以何为真?”本净禅师答:“为有妄故,将真对妄。推穷妄性本空,真亦何曾有?故知真妄总是假名,二事对治,都无实体,穷其根本,一切皆空。”问:“既言一切是妄,妄亦同真,真妄无殊,复是何物?”答:“若言何物,何物亦妄。经云:无相似,无比况,言语道断,如鸟飞空。”安公惭愧拜伏,不知所措。

  本净禅师作偈曰:

  “推真真无相,穷妄妄无形,

  返观推穷心,知心亦假名。

  会道亦如此,到头亦只宁。”


  又有达性禅师问道:“禅师至妙至微,真妄双泯,佛道两亡,修行性空,名相不实,世界如幻,一切假名。作此解时,不可断绝众生善恶二根?”本净禅师答:“善恶二根,皆因心有,穷心若有,根亦非虚。推心既无,根因何立?经云:善不善法,从心化生,善恶业缘,本无有实。”

  本净禅师作偈曰:

  “善既从心生,恶岂离心有?

  善恶是外缘,于心实不有。

  舍恶送何处,取善令谁守?

  伤嗟二见人,攀缘两头走,

  若悟本无心,始悔从前咎。”


  又有皇帝近臣问答:“此身从何而来,百年之后复归何处?”

  本净禅师答:“如人梦时从何而来,睡觉时从何而去?”近臣回答:“梦时不可言无,既觉不可言有。虽有有无,来往无所。”

  本净禅师说:“贫道此身,亦如其梦。”

  作偈曰:

  “视生如在梦,梦里实是闹。

  忽觉万事休。还同睡时悟。

  智者会悟梦,迷人信梦闹。

  会梦如两般。一悟无别悟。

  富贵与贫贱,更亦无别路!”
发表于 2013-5-26 08:45 | 显示全部楼层
何必贬低儒家

儒家有人修出的成就, 不逊色佛教知名的宗门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5-27 11:0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13:17 , Processed in 0.22663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