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告诉我们,为什么他跟这十六大阿罗汉讲呢,这个就涉及到为什么我要提到祇树给孤独园住二十几年的问题,当大家都跟着佛陀东奔西走,有没有,佛陀不是四处讲经弘法嘛,一大堆人跟着,这些人跟着。其实他们跟现在不一样,现在譬如说要跟的话,大家上火车,火车一千两百五十人,每个车箱点一点,有没有到齐,到齐车子开走嘛,可是以前不是,大家都走路,有的走快,有的走慢。我跟你讲,走一走就很多人丢了,丢掉了,然后走一走,又不知道从哪里又跑出来,又接上去了。古代都是步行走路的,佛陀也是徒步的,所以很多这种状况,你不知道。所以当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时候,那没有什么问题,就跟着佛走就好,至少有饭吃,可是当他在祇树给孤独园住下来,安定下来以后,那就不一样了。 这个时候我把这十六个阿罗汉名字念一遍。他讲“长老舍利弗”,这是第一个,这部经后面除了这一个舍利弗,跟最后还有一次舍利弗,这两个舍利弗以外,还有三十四个舍利弗。你记得,每一次佛陀叫舍利弗,都等于叫这十六个人,你要记得这个原则,所以他是排第一个。第二个“摩诃目犍连”,第三个是“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希罗、离婆多、周利盘陀伽、难陀、阿难陀、罗睺罗、乔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少楼驮,如是等诸大弟子一共十六个,并诸菩萨摩诃萨,文殊师利法王子、阿逸多菩萨、干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与如是等诸大菩萨,及释提桓因等无量诸天大众俱”,护法只举一个——释提桓因。 你要知道他现在在序言里出现三种人:阿罗汉十六个,菩萨四个,护法天王一个。这个各位你不懂得经典的语言模式你不知道,这个他是告诉你生命的结构,是以阿罗汉为主,换句话说,这部经是告诉我们,佛陀是跟阿罗汉讲话。你已经弄清楚了,主要是跟阿罗汉讲的,不是跟我们讲的,你先把这弄清楚。 而怎么讲呢,是因为这些人在生活稳定以后,他发生一种现象,这一点我相信是没人会跟你讲的,因为你没有在那个时代生活过。大家知道,舍利弗、摩诃目犍连这些人,当时原来是什么?都是外道,包括佛陀也是外道。你必须要肯定这一点,佛还没成道之前,他是外道,他在婆罗门那边修法,你不要以为佛天生就是佛,没有那回事。佛陀当时所有的弟子,每一个都是外道,尤其这十六个,没有一个是佛度的,都是外道,周利盘陀伽是了,那也是笨蛋,外道的笨蛋,人家都开悟了,就只有他一个不开悟,哭着哭着要走出去,刚好碰到佛陀,佛陀叫他回来,扫地扫到开悟的就是他。这很简单的情况,要不然其它像目犍连、迦叶都是外道啊,而且是外道的领袖,你要知道这一点。 好了,当大家在外面奔波的时候,没问题,因为确实,大家都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已经到了那个时候。好了,现在佛陀说“善来,比丘”,他们都证阿罗汉了,为什么?因为他们了解苦集灭道,了解三十七道品,这些都是当时外道没有的,他们从佛陀学到这个东西,是真正证得阿罗汉,也出三界了,这个没有问题。所以你要知道,这个南传的佛教,所谓讲南传,就是原始佛教,其实佛陀是跟四禅定、四空定的人讲的。你听好,原始佛教的部分,佛陀跟这些大阿罗汉讲的那些记载,其实都跟四禅八定讲的,都是色界、无色界的人,不是欲界的人,所以你不要瞧不起小乘,修小乘的人他的善根都是色界、无色界的,你要留意到,四禅八定啊。 你要留意到,佛陀跟他们讲,是跟这些根器的人讲,所以你修不来,你也没四禅,也没八定,你跟人家修什么。所以我们老是觉得说,这个小乘阿罗汉小,小乘阿罗汉哪小啊?小乘是你讲的,你有资格讲吗?他们都四禅八定的大善根人,我们还是欲望杂想一堆的人,你一点禅定都没有,你跟人家比什么?所以阿含,你修不开悟,因为他是跟有禅定的人讲的,我们没禅定啊,你留意没?大家老是觉得阿罗汉小,菩萨大,你哪是什么菩萨,有没有留意到?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差别。 好了,这些人本来在克里希纳这边,是不是叫克里希纳,婆罗门他们信仰的是克里希纳,那么他们说,他们当时到了这个时候,不只阿罗汉,他们有的是牟尼,释迦牟尼嘛,很多牟尼啊,有的是阇梨呀,有的是和尚啊,他们都是已经有成就的人,当然都可以回到——最后就回到克里希纳的国土去,这个问题没问题吧。你因为不在那里,你不知道,因为你也没有那个国土,你也没有那个身份证,但是他们都有。可是现在我来到你这里,你说我证阿罗汉我出三界,请问你,那我死后到哪里去?这个问题是这样产生的。 而当时这些阿罗汉,因为生活稳定下来,这十六个人,我想十六个大概都有,还不只这十六个,那五百阿罗汉,几乎每一个都跟佛陀问这个“那我们死后要到哪里去?”你知道吗,每一次吃饭碰在一起,“佛陀,我们死后要死到哪里去?”问一次,佛陀可能笑笑,讲一下就好,当一天好几次问的时候,我告诉你,佛,你看他的头就知道了,毛起来了啦,火大了,你知道吗?所以他就跟这个人等于十六个大阿罗汉,所有大阿罗汉,这一千两百五十五个人都到的时候,他发脾气了:“我告诉你们,你们要死到哪里去,我就讲给你听。”是这样的情况。 当然讲佛陀生气好像很奇怪,佛是不生气的,可是这个地方,确实是告诉我们有这样一种状况。因为这些阿罗汉原来在婆罗门那边,他们都有克里希纳的国土可以去,现在我来到你佛陀这里,我也成为你弟子,你也说我是证阿罗汉,我请问你死到哪里去,死后要到哪里去,这问题产生了。问一次,问两次,一个两个问,可能还没关系,我看这五百大阿罗汉,这一千两百五十五个可能天天都在问,你讲不清楚我们要离开了,不再混下去了,这问题就产生了。我跟各位谈这个疑问,你可能从来没听过,因为我们都是乖儿子,佛教塞给你什么你就接受什么,你从来没把佛法看清楚,这部经就讲这一个,这是问题所在。 那么这部经在这个地方开始讲开来以后,这种东西就很多,就很多了。所以这部经的历史上跟佛教思想史上的重点,在于开启了这方面的一个领域,它的思维模式重新架构起来,跟原来的那一种阿含,叫你解脱了生死的,是完全不一样的东西,你留意到,完全不一样的东西呀。我们在学佛,你要了解说这经典是什么,不是拿来我就要如,十个如,闻,十个闻,是,十个是,如是我闻就十个一直讲,讲那个,你去看辞典就好了,那何必讲呢。现在你也都读过书了,可以看得到了,不会的话到佛学院念两年,也都知道了,那你不会开悟的,你也不会成就的,这是一个状况。 第一个,他是跟阿罗汉讲,换句话说,所有的阿罗汉死后都到极乐世界,这是已经确定了,从这地方看的。那么到极乐世界以后,有两件事要做,第一个,你当然可以一直修到成就,这个候补佛处,到阿逸多的地位来了,你也会开智慧,到了极乐世界可以这样修。但是在极乐世界有两个工作要做,就是不休息,极乐世界没办法休息,极乐世界没有晚上,极乐世界不累,要会累的话就不叫极乐,你要留意到这一点,所以它没有晚上给你休息,因为假如要休息就不叫极乐。那你先准备看看,你工作八小时就要休息,一个礼拜工作五天,要休息两天,这种人大概去不了,去到极乐世界马上被留级。第一个它没晚上可休息,第二个它没星期天可休息,所以叫不休息,干陀诃提他的意思就是不休息菩萨,所以下面一个是常精进菩萨,不但不休息,也不是叫你去旅行,不休息要常精进,这是极乐世界的特色,先看清楚啊。你以为到极乐世界,每天都穿得很漂亮,游山玩水,那你搞错了,极乐世界不是这个样子,他常精进,修行不休息,你弄清楚。 我们通常都不知道到极乐世界要干什么,去了就好,这里很不好,到那里很好,我告诉你,到那里才发现那真不好。在这里正常状况五天休息两天,八个小时以后休息,对不对,搞不好又一个地震、海啸、台风,又通通可以放假,到那边阿弥陀佛哪一天生日也不知道,都没有假期。你可能都没搞清楚,你在法界中要做什么,这是第一个,我先把这个部分跟各位提一下。当然这里面要讲,光这个部分就可以讲十个小时了,这个部分。我想我们时间有限,我只把重点跟你提示一下。 现在要讲的是前面三段经文,这个是非常特别的,不过我还是一个一个重点跟各位谈。刚才这一段最后一个是天王释提桓因的部分。释提桓因因为一般的经典都会提到,有很多的天龙八部,四大天王,讲到释提桓因通常都会提到大梵天王,这个叫做四梵,就是释提桓因、大梵天,还有四大天王,这些梵四天王、八部众等,是大乘佛法的护法。这里很奇怪就只有一个释提桓因,换句话说,你要到极乐世界去,你还要有相当大的福报,要有天王的福报。现在要告诉你是,欲界的人你要懂得怎么去,因为释提桓因是欲界的人,对不对,大梵天才是四禅八定的人,所以这里,最后这个地方出现这个天王,是告诉你,我要从这个欲界天的人跟你们讲。但是这部经主要是告诉你,阿罗汉成就要去的地方,那我们欲界的人可不可以修呢?也可以,它用这种也可以的这种情况带出来。它重点不在天王,它重点是在那阿罗汉要去的地方,留意到哦,而这些阿罗汉基本上都有大禅定的功夫。 你先把这种经典的结构状况先给弄清楚,它从这前面的序言,这一段序言里头就已经告诉我们,这部经它的架构是什么,这叫解读经典的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你对大乘经典想要了解,这个语言模式跟思维模式要先弄清楚,弄不清楚你大乘经典看不懂,你会当作书来看,那就变成凡所有宗教都是劝人为善。劝人为善没错,佛教不只劝人为善,它更重要的是生命改造工程,要改造你的生命,使你从凡夫变成圣人,从有烦恼的人变成没烦恼的人,从束缚的人变成解脱的人,这是佛教的特色,不只是行善而已。佛教当然不反对行善,但是更重要的是解脱,教你怎么解脱,那才是佛陀要给你的,这是一个特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