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008|回复: 0

[道德模范] 93岁退休教授捐款数十万 捐钱时被误认是求助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0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张贞慧住在养老院仍然希望再做义工。

  “张贞慧,1919年生,辽宁师范大学退休副教授,家中除了两张旧铁床破衣柜和一台电视机,只有书籍报纸。她节衣缩食,但却个人捐款几十万元,义工5000多小时。半个多世纪的坚持,让她越捐越‘富有’。从老人的眼神和笑容中能感受到什么才是幸福。”

  10月29日,当这条“九旬义工奶奶:把自己捐得干干净净”的微博在网络上被“感动疯转”的时候,我们在大连市的一家养老院里,见到了这条微博的主人公。7月刚因脑梗被抢救回来的老人知道微博上网友对她的关注,说,“我还没老,还要出去的。”

  1
  她拒绝住免费养老院
  她,只是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有人叫她张奶奶,有人叫她张妈妈,但如今,更多的人亲切地叫她义工奶奶。

  大连市道德模范,辽宁省道德模范,全国希望工程成立20周年公益人物,大连市希望工程个人贡献奖,2011年度“中国好人榜”好人……

  走进这家只有两层楼的养老院里,记者似乎还是没有把这些荣誉同眼前的这位老人联系起来,更多的荣誉证书被她放在了床下。

  眼前的老人清瘦而又矍铄,十分爱笑,和记者没聊几个问题,老人便乐呵呵的笑了起来,没有牙齿了,老人的笑容更加慈祥。

  老人同一个屋子里的伴儿去隔壁串门了,而老人身体不好,就躺在床上养着,见到记者,也不管记者的手是否冰凉,老人乐呵呵的捂住了。

  老人的床边,摆满了各种鲜花和慰问的礼品,还有义工们专门为老人制作的开心小玩具,各式各样的慰问品显示着这里曾经的热闹场景。

  老人仍然保留着最后一点的江南口音,老人从不主动提到自己做的好事,只有记者提起了,老人才点点头,在她看来,做这些事情,似乎已经成为自己的习惯。

  今年3月份,因为一场重病,此前一直独居在家的老人出院后拒绝了原本免费的公立养老院,住进了这家一个月要交1600元钱的民营养老院。今年7月份,老人再次突发脑梗,最后被医院抢救过来。

  尽管如此,老人的名字仍然出现在希望工程名单上:张贞慧,2012年,20000元。

  天气凉了,记者希望老人好好待在养老院,老人有点不乐意,像小孩子一样撇撇嘴,“还准备出去呢。”

  2
  记不清自己捐了多少钱
  老人的捐赠,始于半个世纪前。

  在1986年第85期《辽宁师大校报》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51年抗美援朝战争打响后,张贞慧将自己工资的一半用来支援前线……”

  老人自己也记不清自己捐了多少钱,但据大连市希望工程和慈善总会统计,“1996年5400元;2002年8000元;2012年21000元……”老人从1996年到2012年的在册捐款为212600元。

  而这些钱自然不包括捐献给抗美援朝前线战士的工资;也不包括1973年为支援大连农村建设,购买拖拉机捐献的5000元;也不包括老人平时在街头巷尾捐助的钱。

  老人很少去想自己的捐钱数目,因为这在老人看来并没有什么意义,老人坚持自己的一种朴素观点:“善心是越捐越富有的。”而老人直言,自己的坚持因为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

  “我生在上海,小时候家里很穷,我念大学的时候因为没钱治病得到过慈善救济金的帮助,所以我知道慈善对贫困的人意味着什么。”老人说。

  1919年,张贞慧出生于上海,5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1930年,年幼的张贞慧为了维持生计,不得不做起了缫丝工,“每天被工头盯得死死的,厕所不让随时上,有尿就得憋着,吃饭时间更紧张,十二小时几乎就在盆前,像机器人似的坐着干着。”

  这段本该只会在历史课本中出现的段落从这位老人的口中缓缓叙述出来,一个个小女孩在开水中抽丝的情景在记者脑海中更加清晰,因为过量的劳动,很多女孩身体发育不良,骨骼变形,张贞慧老人就深受其害。

  后来在叔叔的资助下,14岁的张贞慧终于上了学,并于1946年考入了当时的国立暨南大学,因为家里穷,进入大学后的张贞慧一直坚持勤工俭学,上午学习,下午到社区的扫盲班教课,每天起早贪黑,身体本来就不好的张贞慧得了病。

  1947年2月,在坚持了一段时间后,张贞慧被诊断为肺结核,这种病,在现在的医疗条件下治疗也并不是十分容易,更何况是半个世纪前,医生告诉张贞慧,“这个病,不好治。”

  全身酸痛,发烧,咳嗽吐血,尽管如此,宿舍里的同学还是像亲人一样照顾她,还组织了全校的同学捐款,学校也给张贞慧办理了医疗费补助,经过几个月医院的治疗,张贞慧健康出院。

  这场病成为张贞慧人生的转折点,它深深地影响了张贞慧此后的生涯,“这次经历让我感受到师生们的关怀和慈善机构的温暖,这是我至今还坚持做公益的驱动力。”

  3
  83岁时成为最高龄义工
  1988年,69岁的张贞慧退休,但她申请了继续留校。“我感觉我的精力体力都可以,不能在家当闲人。”此后,张贞慧回到了学校资料室,在半年的时间里,她完成了一份资料室所有图书的目录,含中文、俄文、英文、日文……并给教师们人手一册。

  2000年,81岁的张贞慧正式退休,2003年2月8日,老人在希望工程办公室捐款时认识了义工王晶,便要求王晶介绍自己加入到义工队伍,大连最高龄的义工自此产生。

  做义工第一次的任务,至今仍然历历在目,张贞慧回忆,当时是在步行街上发放义务献血的传单,3月的大连仍然寒冷,很多义工因为天气劝老人家别去了,但老人坚决回绝,“那怎么行,我来是要工作的,不是来摆样子的。”从早上8时到11时,老人的第一次义工顺利完成。

  在此后的几年中,护绿环保、海滩清污、义务教师,在大连的众多场合,都能看到她微微有些佝偻的身影。

  一段时间,因为害怕老人身体吃不消,大连市慈善总会义工分会就没有通知老人出去做义工,这让老人惴惴不安,后来老人得知原因后,老人仍然希望自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为此,慈善总会给老人安排了清点爱心捐款的事情,而每次老人都很认真的完成,张贞慧的名字,开始在大连街头、社区传递。

  2006年3月1日,全国首家以个人名义命名的义工站“张贞慧义工站”启动仪式在胜利社区举行,“张贞慧义工站”的成员们在张贞慧的带领下庄严宣誓,加入大连慈善义务工作者队伍。

  2010年,“张贞慧志愿者服务站”成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到义工的队伍。

  时至今日,虽然躺在床上,老人仍然还想着参加义工工作。“我最希望有工作让我做。”老人像个孩子一样娇羞地表达着自己的愿望。

  4
  捐款时被误认是求助的
  1万、2万,对于希望工程,老人总是很大方,但对于自己,老人就显得不是那么“大方”了。

  在生病搬进养老院之前,老人住在大连市西岗区人民广场街道胜利社区一处40平米的旧房子里,而房子里除了报纸和旧家具,最现代物品是一台电视机。

  而老人还在辽师大上课时,就常常一双解放鞋、一个帆布包、一套粗布衣服,如此朴素低调的打扮让人们有时候很难将她和高级知识分子联系起来。

  1999年,当张贞慧又以这样低调朴素的形象出现在希望工程办公室的时候,工作人员误以为她是前来求助的。

  老人很少去统计自己的钱,每月3000元的退休工资,除了留下三四百元的生活费,老人都是全部捐出去。“都是她自己从牙缝中挤出来的。”社区的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几十年如一日,上街买菜都是专门买街边被人挑剩下的菜,“扒小堆”买的那种,一堆也就2块钱。

  一般家庭每月都会用十几吨水,而老人两个月才会用1吨的水,是因为她在家里有好多盆子,每个盆子都装有水,但这些水却都是用过的。老人把接的第一盆水用来淘米,接下来用来洗菜,然后洗手洗抹布,最后装进盆里用来冲厕所。

  对于自己,老人几乎到了苛刻的地步,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老人有一件棉花做的衣服,已经20多年了,但她一直舍不得扔。

  5
  网友欲为老人拍微电影
  1955年,张贞慧和中科院大连化物所的何学纶经同事介绍结成了伴侣,后因为二人都忙于工作,一直没有要孩子,直到上世纪70年代,张贞慧6岁的侄子张海涛来到夫妻俩身边陪伴他们。

  张海涛告诉记者,最近有专门拍摄微电影的一个社会组织已经联系他,准备拍一个《中国最美义工张妈妈》,现在正在准备当中。

  2001年,张贞慧在老伴去世后,遵照老伴的遗愿完成了捐献遗体的心愿,而她自己也签署了《遗体捐献志愿书》,老伴的名字,已经被刻到了大连大黑石公园的纪念碑上,而张贞慧的名字,将来也要被刻上去。

  “人本是赤裸裸的来,最后要赤裸裸的走,我们活一回,不能被火一把烧成灰,一把火烧了还不如做点贡献。”张贞慧说。

  (据《辽沈晚报》报道)
(原标题:九旬老奶把自己捐得干干净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8 13:39 , Processed in 0.160048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