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00|回复: 0

[佛化生活] 无上的布施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8-16 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00 编辑

无上的布施2
无上的布施2 2012-04-27 3:21
对於这种布施,佛陀说「……阿难,我说这种布施将带来圆满的果报。」此布施可带来无可计算、无可衡量的果报。如果受施者的德行伴随著禅定、观智或道果智,那么这种功德是极超胜的。   在此,我要举另一部经,这是《增支部六法集难陀母经NandamataSutta, Chakka Nipata, AvguttaraNikaya》:一时,佛陀住在舍卫城(Savatthi)给孤独园(Anathapindika’sPark)里的只园精舍(Jetavana)。难陀(Nanda)的母亲是佛陀的一位在家弟子,住在维路堪达迦(Velukandaka)。她布施饮食,此布施具足六项条件,而且受施者是以舍利弗与目犍连尊者为首的比丘僧团。佛陀以他的天眼看见此布施,并告诉比丘们:「诸比丘,维路堪达迦的居士对以舍利弗与目犍连为首的比丘僧团,做了一次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诸比丘,什么是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呢?诸比丘,布施者必须具足三项条件,而受施者也必须具足三项条件。   什么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呢?诸比丘,   一、 布施前他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他内心满意;   三、 布施後他内心愉快。   这是布施者的三项条件。什么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诸比丘,   一、受施者已断除贪爱或正在尝试断除贪爱;   二、受施者已断除瞋恨或正在尝试断除瞋恨;   三、受施者已断除愚痴或正在尝试断除愚痴。   这是受施者的三项条件。」   总共合起来为六项条件。如果一项布施具足此六项条件,它将产生无量与崇高的果报。   佛陀进一步解释:   「诸比丘,这种布施功德之大是难以衡量的。它不是只藉著说:『有这么多善行的果报、福德的果报,由此积聚了善业,结成福乐的果报,导致投生天界,造成快乐,是众人所期盼与喜爱的。』就可以测度。此福德善业的广大程度真的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诸比丘,譬如大海中的水难以衡量,我们不能说:『有这么多桶的水、有几百桶的水、有几千桶的水、有几十万桶的水。』因为海水的巨量只能以无数、无量来计算。如此,诸比丘,具足六项条件的布施其功德也是难以衡量的;这功德的广大程度真的要以无数、无量来计算。」   为什么呢?布施者具有《布施分别经》所说的四项条件,即:   一、 她有德行;   二、 她所布施之物以正当的方法取得;   三、 她的心清净无染;   四、 她对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   再者,她也具足《难陀母经》中所说的三项条件,即:   一、 布施前她内心欢喜;   二、 布施时她内心满意;   三、 布施後她内心愉快。   这些条件对布施者而言非常重要。不论布施者是男或女,如果希望得到无数、无量的善报,那么他或她应当努力具备这些条件。但是根据《布施分别经》,受施者也必须具有德行。根据《难陀母经》受施者必须是已修行止观达到阿罗汉果的比丘或比丘尼,或正在修行止观以便断除贪爱、瞋恨、愚痴的比丘或比丘尼。   目前,在壹同寺有许多比丘、比丘尼正在修行止观,期望彻底地断除贪、瞋、痴,同时他们也有德行。因此,我们可以说合乎条件的受施者已经具足。而且我们相信布施者也应是有德行的;他们的心应是清净无染的;他们所布施之物乃是以正当的方法取得;他们对三宝及业果法则具有充分的信心;布施前他们感到欢喜,布施时感到满意,布施後感到愉快。所以,我们可以说这两个月来的布施符合佛陀的期望,这些是崇高的布施。如果布施者期望得到未来的善报,这善业必然能达成他们的愿望。为什么呢?  在《行生經Savkharupapatti Sutta》中,佛陀開示說:‘Ijjhati bhikkhave silavato cetopanidhi visuddhatta.’──「諸比丘,有德行者的願望必定會因為德行的清淨而圓滿達成。」因此,有德行者的善業能產生他所期盼的果報:   一、 如果他想成佛,他可以成佛;   二、 如果他想成為辟支佛,他可以成為辟支佛;   三、 如果他想成為上首弟子(agga-savaka),他可以成為上首弟子;   四、 如果他想成為大弟子(maha-savaka),他可以成為大弟子;   五、 如果他想成為普通弟子(pakati-savaka),他可以成為普通弟子。   然而,這是當他所積聚的波羅蜜成熟時的情況;單靠祈願並不足以達成這些證悟(bodhi菩提)。再者:   一、 如果他希望死後得到人的快樂,那麼他將投生於人道,得到人的快樂;   二、 如果他希望生到天界,他將能投生於天界;   三、 如果他希望死後生到梵天,此善業能作為他投生於梵天的助緣。   如何能作為助緣呢?若他的布施具備上述那些條件,則受施者是他心中的對象,他對受施者具有充分的慈悲心。如果那時他修行慈心觀(metta-bhavana)達到禪那,死後他的慈心禪將能帶領他投生於梵天。如此,他的布施是支持他生到梵天的強力助緣。所以,若布施者希望死後生到梵天,他應當修行慈心觀達到慈心禪的境界。在人樂、天樂、梵樂這三種快樂之中,梵樂是最高的。沒有其他世間的快樂比得上梵天的快樂;這是三十一界中最超勝的快樂。   這就是我在這次講座開始時提到的第一種布施,即: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你喜歡這種布施嗎?如果你喜歡,那麼請聽以下出自《布施分別經》的偈頌:   ‘Yo vitarago vitaragesu dadati danam   Dhammena laddham supasannacitto   Abhisaddaham kammaphalam ularam   Tam ve danam amisadananamagganti.’   「諸比丘,當一位阿羅漢以清淨無染的心,相信業果的殊勝,布施如法取得之物給另一位阿羅漢,那麼此布施是世間所有布施當中最崇高的一種。」   在此情況下,布施者具備的四項條件是:   一、 布施者是阿羅漢;   二、 所施之物以正當方法取得;   三、 他有清淨無染的心;   四、 他對業果法則具有堅強的信心。   還有一項必要的條件,即:   五、 受施者也必須是阿羅漢。   佛陀說這種布施是世間布施中最崇高的一種。他讚歎這種布施最崇高,什麼原因呢?因為這種布施不會產生任何果報。為什麼呢?因為布施者已經斷除無明以及對任何生命的貪愛。無明(avijja)與貪愛(tanha)是業(行savkhara)的主要因素。在這個例子裡,業指的是善的行為,如:布施物品給受施者。但是這個業不能產生任何果報,因為缺乏支持的因素:無明與貪愛。假使一棵樹的根被徹底破壞,它將無法結果。同樣地,阿羅漢的布施不會產生任何結果,因為他已經徹底滅除無明與貪愛這二根。在《寶經Ratana Sutta》中,佛陀教導以下的偈頌: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羅漢已竭盡所有舊的善與不善業,新的善與不善業不會在他們之中生起。他們已竭盡再生的種子,那就是:無明、貪愛與業力,他們不期盼未來的生命。他們的所有名色將如燈火在燈油與燈蕊耗盡時那般地息滅。以此真實語,願所有眾生獲得安樂,免離一切危難。」   這是真實語的表白。以此真實語的表白,毗舍離(Vesali)的所有人民免離了危難。毗舍離是一個遭受乾旱、饑饉、夜叉(低等的神祇)與瘟疫侵害的城市。毗舍離的居民要求佛陀幫助他們。佛陀教導他們《寶經Ratana Sutta》以便使他們免離危難。   阿羅漢的布施最崇高,因為它不會產生任何未來的果報。如果沒有未來世,也就沒有生、老、病、死,這是最崇高的。這就是此次講座開始時提到的第二種布施: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如果因為布施而得到善報,如:人間的快樂、天界的快樂或梵天的快樂,則痛苦仍然存在。最低限度的痛苦是他們還必須遭受生、老、病、死之苦。如果布施者還有感官方面的貪愛,無論他們的對象有生命或無生命,那麼當這些對象毀壞或死亡時,他們將感受到哀愁、悲傷、身體的痛苦、精神的痛苦(憂)及絕望(惱)。   請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布施會帶來生、老、病、死、愁、悲、苦、憂、惱,我們能否說它是崇高的呢?也請考慮這個問題:如果一個布施不帶來任何果報:無生、無老、無病、無死、無愁、無悲、無苦、無憂、無惱,我們能不說它是崇高的嗎?這就是為何佛陀讚歎第二種布施最崇高的理由。現在你可能明白這次講座的含義了。在講座開始時我提到兩種布施:   一、帶來圓滿果報的布施;   二、不帶來任何果報的布施。   你喜歡那一種布施呢?現在你知道答案了。   但是,如果布施者不是阿羅漢,他如何能實行第二種布施呢?在上述的《難陀母經》中,佛陀教導實行這種布施的兩種方法:受施者已斷除貪、瞋、癡,或正在努力斷除貪、瞋、癡。如果布施者也正在努力斷除貪、瞋、癡,即布施之時他修行觀禪,你可以說這種布施也是最崇高的。也就是說,如果:   一、 他辨識自己的名色法,以及它們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二、 他辨識外在名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尤其是受施者的名色法;   三、 他辨識布施物的究竟色法(paramattha-rupa)無常、苦、無我的本質。   當他觀察布施物當中的四界時,他能很容易地見到色聚(kalapa)。進一步分析這些色聚時,他辨識到八種色法:地界、水界、火界、風界、顏色、香、味與食素。它們是時節生色法(utuja-rupa),由先前存在的色聚中的火界(時節)所產生,是火界的後代。再者,他應辨識這些時節生色法無常、苦、無我的本質。如果能修行這樣的觀禪,那麼在布施時他能降伏自己的貪、瞋、癡,而且通常這樣的布施不會產生任何果報。因此我們可以說這種布施也是最崇高的。   他可以在布施之前、之後或當時修行這種觀禪,但是他的觀禪必須強而有力,至少必須達到壞滅隨觀智(bhavga-bana)才能修行這種觀禪。我們也不應錯過這個機會,這個機會只出現於佛陀的教法中。然而,你可能會問:如果我們尚未成就觀智,如何能實行這種布施呢?那麼,我想建議你內心存著這樣的願望來實行布施:「願此布施成為證悟涅槃的助緣。」因為佛陀曾經多次教導以證悟涅槃的願望來行布施。   我想重複《寶經Ratana Sutta》中的偈頌來結束今天的講座:   ‘Khinam puranam navam natthi sambhavam   virattacitta’yatike bhavasmim   te khinabija avirulhichanda   nibbanti dhira yathayam padipo   idampi savghe ratanam panitam   etena saccena suvatthi hotu.’   「阿羅漢已竭盡所有舊的善與不善業,新的善與不善業不會在他們之中生起。他們已竭盡再生的種子,那就是:無明、貪愛與業力,他們不期盼未來的生命。他們的所有名色將如燈火在燈油與燈蕊耗盡時那般地息滅。以此真實語,願所有眾生獲得安樂,免離一切危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8 22:54 , Processed in 0.234609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