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48|回复: 0

[与时俱进弘扬大乘] 心真的清净平等觉了,这个时候“着力不得”。你再一用力也错了,你就又退转、又堕落2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7 11: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22 编辑

6、三摩提,此云等持。谓定慧均等也。名之曰解。可见解是由定慧出。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因其于一如皆是之理,契合无间,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

“三摩提”,就是定慧均等,也就是禅那的意思。“此云等持”,定与慧均等。“名之曰解”,解是由定慧平等里面起的作用,这个意思比前面两个又要深一层。“亦即知见二者之总名。此与本经深解义趣之言义同。因其于一如皆是之理,契合无间。”经文上讲:“如来者,诸法如义。”又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这都是三摩提的意思,都是深解义趣。“定慧均等,故能不生法相。”不生法相,这个心就达到真正清净。不生法相,跟《六祖坛经》“本来无一物”意思是一样的。真心本性里面本来无一物,生法相就有一物。本来无一物、不生法相的那个心,是真心、是佛性。禅宗讲“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那才是真正的自己,也就是一个念头都没有。可是诸位在这里不能产生误会,一个人修定,修到所有一切念头都没有了,那是不是这个境界?不是的。为什么不是?他修到这个境界,外面什么事情他一无所知,他落在无明里。人家不生法相,本来无一物,是什么都清楚,什么都明白,心像镜子一样,它照得清清楚楚。他修定什么都不知道,心像黑板一样,那个不行,它不是镜子。所以修成功,那个心叫“大圆镜智”,过去、现在、未来,此界他方,没有一样不知道。你不问他,他心干干净净,他照得清清楚楚,你问他,他没有一样不知道。千万不能误会:“什么念头都没有了,我这个定修得很成功”,那个定也算不错,将来往生到哪里?四禅天有个无想天,无想天是外道天,到那里去往生了,这是修无想定。诸位必须晓得,佛门里面的禅定是定里面的境界清清楚楚,他不是什么都不知道的,他是样样都知道,样样都清楚,就跟镜子一样。镜子照外面照得清清楚楚,镜子它如如不动,它也没有起心动念,它也没有说我要照哪个,没有!统统照在里面,用心像镜子一样,这就对了。

7、“如是知”句,明其定力。“如是见”句,明其慧力。“如是信解”句,明其定慧均等之力。信字贯通三句。“不生法相”句,是由上三句所生之功效也。”

经过这么一解释,这三个字的意思清楚了。不生法相是个果,是个结果,是个成就,也就是你心真正达到了清净,你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着统统没有了。怎样才能达到这个境界?这个境界在我们念佛人来讲是理一心不乱,不生法相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你对于佛在《金刚经》上讲的道理、方法、境界,你完全相信你才能达到。完全相信,怎么就会达到?诸位要晓得,信底下一定有行,没有说我信了我不去做,没有这个道理。你要是还没有做到,说老实话,你这个信解不透彻。信解真正透彻了,哪有不去做的道理?

8、有定有慧,契合一如。可见其于言说、名字、心缘诸相,一切皆离。诸相皆离,便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智无分别,即是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名“不生法相”。”

这一小节是解释“不生法相”,不生法相是什么样子。不生法相,实在是高段的功夫,那就是定慧均等,所现的就是这个境界。“契合一如”,一如就是本性,万法一如,有定有慧,于世出世间一切法决定没有分别、执着。“可见其于言说”,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这些诸相一切皆离。“离”是不执着,不分别、不执着就是离,并不是没有言说,没有名字,不是的。释迦牟尼佛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九年,天天讲,哪里没有言说?哪里没有名字?离是叫你不执着,是这个意思,离一切妄想执着,离这个。因为外面这些言说、名字没有妨碍,这些东西是什么?缘生之法,当体即空,了不可得,没有妨碍。我们念头里面的分别、执着,这个才妨碍。“一切皆离”,世出世间一切法都不要放在心上,都不要去牵挂它,让你这个心干干净净,一尘不染。

“诸相皆离”,心到清净了,真的一尘不染,“根本智”就现前,这是般若的本体。根本智是什么?无知,“般若无知”。我们一般人拼命天天求知,这个错了!那个求知就是妄想、分别、执着,天天搞这个东西,智慧怎么能恢复?这是颠倒行事。佛教给我们什么都不求,心息下来,心定了,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所以你一定要达到无知,然后起作用就无所不知;如果你要有知,那就有所不知,那就颠倒。你虽然学一样,你以为这一样我知道了,其实你只知道它的皮毛,你绝对不可能知道它的究竟。这是佛法与世法决定不相同的所在,我们不能不知道。

《心经》上讲的“无智亦无得”;无知则无所不知,无得则无所不得。到一切都真的无得,十法界依正庄严随类化身。像《普门品》讲的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能够与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感应道交,众生有感菩萨马上就有应,应以什么身说法,就现什么样的身说法。无得就无所不得。这个能力实在讲都是本能,自性里面本来就有这个能力,这个不希奇,不是从外面修得的,是自己的本能。本能今天我们丧失掉了,佛讲就是因为“妄想执着而不能证得”。所以佛教给我们,一部《般若》,一部《金刚经》,教我们去妄想执着而已。只要把妄想、执着断掉,我们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统统恢复了。

离就“引生根本正智,即是不分别智。”这个一定要记住,自己心里于一切万法,世出世间法确确实实没有一丝毫分别,“这是佛,那是菩萨”,没有这回事情;“这是佛,那是众生”,也没有这回事情。你起这个念头,就是起分别,就是有执着,执着定了这个是众生、那个是佛,麻烦的事情大了,这是迷了。自己确确实实没有分别。用功怎么样?就在境界上学,练习不分别。于一切法中我们修行修什么?就是在练没有妄想,没有分别,没有执着,没有牵挂,就练这个。这是自己真正用功,真正在修行。可是在日用平常生活当中,人家问你:“法师,这是什么?”你说:“我不知道!”这怎么行?这个不行!这是纸片,为什么我叫它纸片?你们叫它纸片,我没有分别,我这个分别是随你们的分别而分别,随你们的执着而执着,这叫应用,这叫无所不知。自己有没有分别执着?没有。

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佛在经上没讲一个字,没有讲一句话。我们听起来不懂,怎么说佛说四十九年的经,天天讲经,怎么说没有说一个字?他确实没有说一个字,他所说的,因众生分别而分别,因众生言说而言说,他自己清净心中没有起心动念,没有分别执着。所以从他本身说,他四十九年没有说一句话,没有说一个字;从我们众生妄想分别,是佛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我们把这个境界、这个意思搞懂了,你才晓得学佛是怎么个学法。所以学佛的关键,就是一切皆离。你要不离,佛法你是决定学不到的,你怎么可能学到佛法?你学一辈子,你还会妄想、分别、执着,你所学的是佛法的皮毛,佛法的外表,一分一毫都没有入进去。你要想能入到里面去,那就要离相,看你离的功夫、离的程度,经上讲:“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什么叫无为法?无为法就是离,就是离相、离见。离相、离见有浅深程度不同,所以才有小乘四果四向、大乘菩萨五十一个阶位。他们修的是什么?方法法门再多,总而言之就是离。

《圆觉经》上四个字:“知幻即离”,就用这个功夫。自始至终从初发心到如来地,我们讲用功的总原则、总纲领,就是离相。我们平常没有用这个名词,平常我们讲的是“看破、放下”,这个大家好懂。看破就是《圆觉经》上知幻,即离就是放下。用什么功?看破、放下。佛法没有别的,要真干,真正肯放下。我们今天为什么看不破?放不下!要想看破,要从放下做起。放下一分,就看破一分,多看破一分,就又肯放下一分,看破、放下相辅相成。这里面就显示出《金刚经》上讲的“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就是看破放下的多少,看破放下的浅深。到有相当的境界,就“一念不生”;一念不生,就是我们净土宗里面讲的一心不乱。浅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做事一心;深的一心不乱,我们叫做理一心。此地讲的“不生法相”,这是理一心,事一心还做不到。

在一般大乘法门,如果不到这个境界,不能算成就。什么原因?它退转,所以成佛不容易。《华严经》上讲的有道理,凡夫修成佛要多少时间?无量劫,不是三大阿僧祇劫。为什么要这么长的时间?进得少,退得多,进进退退,到不生法相这个时候,不退了。这就是我们净宗常讲的“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不生法相是到三不退,这算是成就了。我们一般人在一生当中实实在在达不到这个境界,这是真的,不是假的。自己冷静去想一想,就知道自己的根性。这世间五欲六尘、名闻利养,哪一样放下了?果然彻底放下,行!修学般若你够资格。如果还有一桩事情,有一点点还放不下,你没有资格学般若。你修般若,一生不能成就,这个难!

我们净土宗的方法,跟这个一比,容易太多了;净土宗只要达到一念不生的边缘就能往生。“不生法相”是一念不生高段的功夫,我们讲一念不生的边缘,可以有个一分钟、两分钟放下,统统没有了,再过几分钟它又起来了,这就是讲的边缘,可以能够有这么一点点边缘。这个功夫在临命终那一刹那,只要几秒钟,不必要一分钟,就行了,就能往生。在临命终那一刹那,真的放下了,什么牵挂念头都没有了,这个人就决定往生。如果在临命终,“我还有儿子,还有孙子没有见到”,完了,就不能往生。《饬终津梁》讲,人往生的时候最好把家亲眷属隔开,不要叫他听到、见到的时候动感情了。实实在在说,平常要放下;否则的话,到那个时候,虽然隔开了,“怎么我的孙子还没有来?”还是不行,还是不能解决问题。就像我前年在台北,遇到一个老居士,他来告诉我,他念佛三年了,功夫不得力。我就劝他要放下,年岁大了,不放下就是功夫不得力真正的因素。他就告诉我,他说:“法师,我什么都放下了,就是孙子放不下。”我说这就麻烦了,我就教他一个方法,你把念你孙子的那个念头换成阿弥陀佛,你就成功了。亲情很难放下,这是念佛念一辈子不能往生的原因。真的要离、要放下,不能有丝毫的执着,这个才行。这是净土宗比其他大乘法容易的地方。

9、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方便修足,便证本不生。其功行全在知见信解上。不生是其功效。本不生上,着力不得。着于不生,便是生也。”

“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知见信解是佛传给我们的。理论、方法、境界,我们知道了,我们明了了,“见”就是明了,我们相信了,肯认真去做。“不生”是功夫,不是我们一下做的时候这个功夫就现前,没那么快。宗门里面,它的功夫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观照。什么是观照?观照是时时刻刻提得起,提起正念,用《金刚经》上任何一、两句话都行,常常把它放在心上。譬如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我们在生活当中,对人、对事、对物,心里面动了心,顺境里面生欢喜心,逆境里面生怨恨心,这起心动念了,立刻想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个妄念就停了,就没有了,这叫观照,这叫用功。

所谓真正用功,功夫得力,就是一切妄想、分别、执着要能把它打掉。一切时、一切处,对人、对事、对物,都保持一个清净心、平等心,这叫真正会用功,这是用内功。对外面事情随缘,一切随缘,学佛菩萨一样;里面一定要修清净心、修平等心。清净、平等就是真心,知道万法皆如,知道万法皆空,了不可得。这是我们为什么要放下,我们明白事实真相。明白事实真相,就是觉悟,就是看破;不把它放在心上就是放下。我们随缘度日,你的生活就很幸福、很自在,你没有忧虑,没有牵挂。生活在这个世间,顺境也好,逆境也好,命里注定的,丝毫不能勉强。纵然遇到逆境也很自在,为什么?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我自己造的,我当然自己要受。我所受的,不是别人造来给我受的,自己造的自己受。顺境就顺受,逆境也顺受,这就自在。不怨天,不尤人,所以叫心安理得。心为什么安?理明白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所以心永远是清净的,这个安就是清净、平等的意思。这种功夫用深了,就会达到不生法相。所以这个功夫要真正用,这叫“观行”,这叫真正用功。诸位千万不要发生误会,用功是一天拜多少拜佛、念多少部经、念多少佛号,那是形式上的用功,不见得是真功夫。真功夫是在一切境缘之中修清净心,把一切妄想、分别、执着打掉,这叫真用功,这是真实功夫。“知见信解,是不生之前方便”,前方便就是预备的功夫。

“方便修足,便证本不生。”功夫用到相当的程度,我们一般人讲功夫到家、功夫纯熟,妄念就不生;不生,说实在话,不生什么东西?起心动念、妄想执着,这个不生。于一切境界都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着,不生是这个意思。“其功行”,功是功夫,行是行为,就是生活,你的日常生活。“全在知见信解上”,知见信解四个字,就是这部《金刚经》佛对我们的开导,佛对我们的教诲。“不生是其功效”,我们一般人常讲的证果。证的是什么?证的就是不生,不生就是证果,妄想、分别、执着再不会生了。

“本不生上,着力不得。”到这个时候,心清净。心真的清净平等觉了,这个时候“着力不得”,这是必须要知道的;我们一般讲用不上力,你再一用力也错了,你就又退转、又堕落。为什么?这个境界里面本来无一物,你要用一点力,就又有一物。十法界里面是着力、用功,叫你要努力精进,是十法界的菩萨。一真法界里面不能用力,不但没有这个事,念头都没有。我们要问:一真法界里面还有四十一个位次,这是圆教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他们用的是什么功?大乘经上佛告诉我们,他们所用的功叫“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很难懂,就是说完全用不上力,但是他进步了。

古大德跟我们讲无功用道,用一个比喻教我们去体会。从前交通最方便的是坐船,因为以前车是很小的车,顶大的车是个马车,马车总没有船载的量大,所以从前载量最大、最方便的交通工具是船、帆船,帆船藉着风的力量,走得就快了,这是有功用道,努力精进。快要到岸了,一定要减速,帆下下来,摇橹划船。但是距离岸边不远时,也不能划了,那个橹也要放下。这个时候,船距离岸边很近,它自自然然往前进,这一段叫无功用道,一点力都不能用,可是船自自然然缓缓的往岸边靠。古人用这个比喻。换句话说,在六道、在十法界,就像帆船划橹一样要用力;到一真法界,那个东西统统都不能用了。从圆教初住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是无功用道。此处用不得力,一用力就坏了,就堕落了。因为它是纯粹进入到无为法,是高等的无为法。佛给我们讲是随我们的方便说,菩萨有四十一个阶级,你要到一真法界问问菩萨,你是什么阶级?他都不知道。他平等的,心里决定没有分别执着。有分别执着是十法界里面,没有超越十法界。已经离开一切分别执着,在这个境界里“本不生”。

圆初住菩萨用真心,不是用妄心。这个地方“本”就是真心,就是真如本性,不再用心意识。十法界里面跟十法界外面的一真法界,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十法界都用八识五十一心所,超越十法界到一真法界,就不用心意识,不再用第八识。那是用什么?转八识成四智;转八识成四智就超越十法界。所以他们用的心,跟十法界里面佛菩萨用的心不一样。十法界佛菩萨用的心跟我们用的心,还是一个心,还是用的八识五十一心所。但是一真法界这个没有了,完全不用了,把它转成四智菩提。他用的是菩提心,《金刚经》上讲的“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藐三菩提心在唯识宗就是四智菩提。所以用心不一样,那个是没有分别、妄想、执着。“着于不生,便是生也。”不能着相,一着你就又生心了,生心就是又生妄想,生妄想就又堕落了。这是十法界到一真法界的难关,达到这个境界,再稍稍有一个念头起就又堕落了,就又回来了,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桩事情。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32 , Processed in 0.213366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