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71|回复: 14

[大德开示] 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十位高僧解读《心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6 1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2-7-26 11:12 编辑


《心经》是世界上最短的佛经,一字千金、字字珠玑;《心经》又是一部内容丰富的佛教经典,全经虽然只有二百六十字,却在佛学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摄取六百卷《大般若经》心髓,讲般若智慧和缘起性空的道理,被认为是成佛的指南,利生的法宝,获得人生解脱的真谛。
    《心经》自流传以来,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但此经文约而义深,除非高僧大德的指引,很少有人能将其中的经义领略透彻。
    世俗的网罗遮覆了许多美好的人性,商业性的繁忙带来灵性的消蚀。而那些开悟的禅师,在灵性与现实的撞击中闪耀出光照千古的机锋。他们超拔于红尘之上,在对人间万象的徐疾指点之间,足具警醒世人的法力。他们以禅者之身顺性而为,躬体力行,大智大勇,洒脱神奇。
    禅者以自身的修为开拓着心灵的家园,生命的净土。他们的世界,深邃广袤,灵动空明。其言其行所蕴涵的般若智慧,阐发的顿悟思维,使人契入宇宙真谛,理解自然之道,融于天地之间,由此直指生命的本真,人生的奥义。
    今人为事业奔忙,无一日休息,身心俱疲,岁月流逝,茫然若失,遂发川上之叹。偶读《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方悟心灵中蕴藏的大智慧,对生命倍感珍惜。万事纷纭,事过心清,心达明,觉正圆,参悟内心空灵之境界。始觉十位大德原来是人生智慧的传播者,吾侪之良师益友。
    按佛门的理解,佛经只是佛祖宣讲无上佛法所行的方便法门。因此,众生读经不应执着于佛经的文字。所以,《心经》虽只有二百六十字,但不同的大德对它的断句、标点,往往有自己的理解和讲法,望读者在阅读时予以留意。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谨祈愿本书的出版护佑中华苍生,启迪人类善根,襄助世界和平。
    空了居士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在深山古刹中,随着晨钟暮鼓的敲击,这超越时空的诵经声就会响起;
    在都市寺庙中,随着朝云晚霞的升腾,这空灵亘古的诵经声就会传来。
    无论是出家的僧众,还是在家的居士;无论是修行高深的高僧大德,还是皈依佛陀的善男信女,都将这部经典作为每日早晚的必修功课。
    这部佛家经典也成为流行歌手咏唱的内容 王菲的歌声让这部经典成为传遍华夏大地的优美旋律;黄慧音的玉音又使海内外多少人狂心顿息,归于宁静。
    即使在穷山僻壤,那目不识丁的老妪,那天真蒙昧的孩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也能随口而出
    古老的中华,数千载来是佛化最广泛的国度,而这部经典就如同阳光一样,普照到这个国度的每一寸土地上!
    这部经典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人们一般简称它为《心经》,经文最简要,义理却最丰富,寥寥二百六十字,包罗了佛法的精华、般若的心要。
    《心经》在佛教经典乃至整个佛法兴衰中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历代高僧大德都对其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唐代高僧法藏大师说:“《般若心经》者,实谓曜昏衢之高炬,济苦海之迅航,拯物导迷,莫斯为最。”
    清代永觉禅师说:“兹《般若心经》者,文约而义寔丰,词显而理殊奥。首开空色两门,专破有无二执。有无尽而实相可显,色空合而妙义方圆。”
    民国时的高僧弘一法师说:“心经虽仅二百余字,摄全部佛法。”近现代的应慈法师、圆瑛法师、太虚法师、圣严法师、净空法师、圣一法师、梦参法师、印顺法师、济群法师等海内外知名的高僧大德,都极力推重《心经》,并借各种机缘向广大佛教信众和善男信女们进行讲解。
    如果把二百六十字的《心经》所包藏的义理充分展开,就是一部六百余万言的《大般若经》。如此深奥的义理,若没有高僧大德的讲解与引导,一个工作和生活都很繁忙的现代人显然是很难钻透的。有鉴于此,笔者编选了这部《让你的心像大师一样空灵》。
    为了贴近现代读者的语言习惯,让广大读者能轻松快速地悟解《心经》的甚深奥义,本书,将上述10位近现代高僧大德的《心经》讲义、讲记、讲录收罗一册。这样读者朋友就能一卷在手,不必他求。并且能够各家对比,前后参照,极有利于打开眼界,从不同的角度参悟《心经》的真谛,而不会因为囿于一家之言而失之偏颇。
    据佛典记载和民间传说,从古至今,受持读诵《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功德和感应殊胜。
    《心经》中说:“行深般若波罗蜜”,能“度一切苦厄”,能“除一切苦”。自古以来,我们这个星球就经历了难以数计的苦厄,人生也充满着说不尽的苦痛。朋友,让我们一起来读诵《心经》,受持《心经》,解悟《心经》,为自己祈福,为亲人好友祈福,为中华复兴祈福,为世界和平祈福!愿佛光普照宇宙万物,愿佛陀保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杨健
    庚寅年初秋
    谨识于五台山普寿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熏习成就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心经》的由来,佛教界的说法是,玄奘法师在阅读经书时,对有些语句生疑,很想到印度取经。后来在四川成都挂单,遇到一位老和尚身生疥癞,人不敢近。唯有年轻的玄奘法师,以一颗同情心侍奉他,为他洗脓血、涂药。不久,这老和尚的疥癞病痊愈,为感谢玄奘的调治之恩,无以为报,唯有一部经书,可以口传给他。就是这一部《心经》,一共二百六十字,老和尚念了一遍,玄奘法师便记在心内,后来把它译出来。现在佛教界流传最广的,便是玄奘法师的译本。

    那位老和尚又是什么人呢?有人说他是观音菩萨,也有人说是鸟窠和尚。为什么叫鸟窠呢?他在树上搭个小篷,像鸟窝一样住在树上,生活多简单!那时白居易是杭州太守(相当于现在的市长),遇到鸟窠和尚,向他请教什么是佛教。鸟窠和尚回答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白居易听了哈哈大笑,这些话三岁小孩都会说。鸟窠和尚回答:“三岁小孩虽能说,八十老翁做不到。”白居易听了之后,想想觉得很有道理。

    后来,玄奘法师在取经途中,经过茫茫大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中间无人,唯多鬼怪。在如此危险万分的绝境中,只要玄奘法师一念《心经》,所有邪魔鬼怪立即消弭无形。依仗着《心经》的功德神力,玄奘成功到达印度取经,15年后回中土,成为国师,专心翻译佛学经典。

    有人说,五千字的《金刚经》是六百卷大般若经的浓缩精华,二百六十字的《心经》则是五千字《金刚经》的浓缩精华。所以,一部《心经》所包含的意义,非常广阔。《心经》在中国大约有十八种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为简洁、流利、清楚。至于《心经》的注疏,自古以来有一百多家,可见《心经》研究之众与传诵之盛。

    《心经》白话浅释

    为何会有这么多的译本和注疏呢?因为《心经》很难看懂,所以不断有人在尝试新的译法和注解。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同样是如何看懂《心经》。最简单的做法,也像《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一样,让各位读者自己去领悟。或者,直接引用某一位高僧的注疏。但是,这两种办法都不合适,因为其中的梵语和宗教术语始终是让读者费解的难题,最好的办法就是做一次完全通俗、完全白话的注疏。

    值得注意的是,让《心经》完全白话,不仅难度很大,而且违例;不仅吃力不讨好,而且简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了。因为《心经》含义宏丰,白话翻译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只能把最粗浅的理解拿出来,给读者一点启迪。真正要理解《心经》的奥义和美妙,还是要去阅读原文,自己去体悟。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句经文的大意是:观世音菩萨在深入思考人生的终极目标问题时,透过纷繁的俗世生活,看清了生命的真实意义,因此超脱了一切的痛苦和厄运。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俗世的生活需要生命真义的指引,生命的真义也需要通过俗世的生活去实现。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俗世的生活中有生命真义的存在,生命的真义也体现在世的生活中。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色蕴,也同样适用于受蕴、

    想蕴、行蕴和识蕴等尘世间所有的物质与生命现象。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真正的自然法则是永恒的,既不会消亡或更新,也不会由于人的好恶而有任何改变,也不会增加或减少这些法则中的某些条款。所以,生命的真义不会因为物质条件、个人感受、世间百态、我们的视野和意识等而有所不同,不会因为你是否愚昧,以及是否考虑生老病死问题而 有所差异,不会因为你是否正在遭遇或曾经遭遇过苦难的折磨而有所改变,也不会因为你是否聪明和拥有多少财富而产生变化。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有所得者,有也;无所得者,空也。所以,自然法则是真切可信的,于是我们能够觉悟到自然法则给予众生的那种公正无私的恩情。因此,我们应该做到心无挂碍,去追随人生的真理。因为心无挂碍,我们就不会畏惧任何困难,就会远离那些乱七八糟的妄想,最终让自己超脱尘世的烦恼。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观世音菩萨举证说明:三世诸佛,就是因为坚定不移地追随了人生的真理,最终成了高尚而又正直、待人平等友好、知道自己何去何从的觉悟者。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从这些成功者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知道,人生的真理乃是能够消弭生活烦恼的大神咒,是能够破除人间愚昧的大明咒,是能够带来光明前景的无上咒,是无可替代的无等等咒。它是如此真实灵验,绝不虚无。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所以,《心经》的主题就是告诉各位:去吧!去吧!让我们一起去追求人生的真理吧!希望我们中间的每一位,都能够尽早地成就自己的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2-7-26 11:17 编辑


应慈法师小传

    应慈法师生于1872年,俗姓余,名铎,号振卿,法号显亲,晚年别署拈花老人。祖籍安徽歙县,其父是新安江上游的一个盐商,家中资财富有,但其父在应慈幼年时就病故了。

    因为其母笃信佛道,每天念诵《金刚经》《阿弥陀经》《大悲咒》等时,应慈听到就心生喜欢,暗暗诵记于心。12岁时应慈法师就随母亲一起吃素。

    1898年,应慈辞家去南海朝礼普陀山,发誓在佛门净土守住自己。

    1900年,应慈乞戒于寄禅和尚座下,后又随镇江金山寺的大定和尚说浅经心多蜜罗波若般习禅。

    1903年秋,应慈奉师父之命到常州的开宁寺参谒冶开禅师。1904明镜、月霞、惟宽一起被冶开法师引为入室弟子,受记为临济宗第42世。其后,又随月霞法师参研《华严》奥义,历12寒暑。

    1912年,应慈和月霞法师经人介绍在上海的哈同华严创办华严大学。在那里,他除讲授佛学外,每日还坚持修习禅定。

    应慈法师一生计讲经论大小诸部24种,70余次讲经法会,其中大部经典如《华严》《法华》《楞严》等有32次法会,而宣讲三译《华严》占14次,加上《华严悬谈》和《华严经探玄记》8次,合为22次法会,有的法会长达1年。

    1957年85岁时,仍在上海玉佛寺弘讲全部《华严》。

    应慈法师80岁时,有人劝他多加休息,法师说:“八十老翁,日薄崦嵫,余光垂微,不以说法利生,供养尘刹,复何图耶?”

    1965年,应慈法师圆寂,世寿93岁,僧腊63载。归葬于庐山冶开祖塔墓之侧。

    今天讲《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这一部经,在中国曾经翻译过九次。最早的一部,便是东晋十六国姚秦的时候,鸠摩罗什译的。第二部是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唐朝除了玄奘法师所译的一种之外,一共还有五种译本,就是法成、般若利言、法月、智慧轮、不空,五人所译的。此外宋朝施护译了一种,慈贤译了一种。并上面一共九种。

    在这九种里面,唐朝不空所译的一种,同宋朝慈贤所译的一种,都已经失传了,所以现在只存七种。在这七种里面,其最普通最流行的,便要算唐朝玄奘法师所译的了。今天我所讲的,便是用唐朝玄奘法师的译本。

    这一部经,是《大般若经》里面的一部分,《大般若经》有六百卷,而这一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但是我们应该知道,这一部经虽然只不过二百六十个字,可是它的内容,却非常丰富。它包括了无穷无尽的义理,它叙述了三世一切诸佛菩萨观心证果的修行法门,它指示了我们凡夫观心修行的一条大路,使我们各各证真断妄,离苦得乐。

    这部经又叫做《心经》,又叫做《般若心经》。有人说,这部经是《大般若经》的心,能总持一切法门,所以叫做《心经》。又有人说,三藏十二部,经籍甚多,唯有这般若波罗蜜多是一切经籍的核心,所以叫做《心经》。在我们看起来,这两种解释,都是对的。

    此外又常有人叫做“多心经”,这是很不对的。因为这部经名字叫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多字应该连上面读,不应该连下读。为什么叫做般若波罗蜜多?般若波罗蜜多是梵文,照中国意思翻译起来,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但是为什么不翻智慧而仍用印度的原音?因为中文所谓智慧,是指普通的聪明知识而言。这种普通所说的聪明知识,往往是不正确的,虚妄的,染污的,非普遍的。至于梵文般若的意思,是指那正确的、真实的、清净的、普遍的智慧而言,所以大不相同。而且在中国一时也找不出一个相当的名词,所以只好仍用它的原音,以免同普通的所谓智慧相混。现在我们把它翻作“智慧”乃是不得已的办法。

    般若有三种:第一种是文字般若,第两种是观照般若,第三种是实相般若。

    所谓文字般若,文字不单是指普通的语言文字。凡是眼前的山河大地,明暗色空,有形无形,种种境界,在吾人一念之中,炳然显现的, 都是叫做文字般若。
    所谓观照般若,是吾人一念之心,对于山河大地,形形色色,一切有为无为,都能够虚灵洞彻,观照无遗,这种智慧,便叫做观照般若。
    所谓实相般若,就是吾人现前一念之心,所有知觉之性,同一切境界之性,无分彼此,无分内外,无是无非,统统是一个法界性,这种智慧,便是实相般若。
    这三种般若,总不离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吾人现前一念之心,初由文字般若,起观照般若,最后便可得到实相般若。
    “般若”两个字的意思,已经说明了。现在我再把“波罗蜜多”四个字的意思来说一说。“波罗蜜多”四个字也是梵文,翻成中国话便是“到彼岸”的意思。有人说“波罗”就是“彼岸”的意思,“蜜多”就是 “到”字的意思。又有人说“波罗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多”字含有“定”字的意思。此外还有把“波罗蜜”翻作“事究竟”或“度无极”的,其实都不过是大同小异而已。
    为什么叫做“到彼岸”?“彼岸”是对“此岸”而言的。我们凡夫所住的,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此岸,又可以叫做“生死岸”。那边没有生死轮回的境界,便是“彼岸”,又可以叫做“涅盘岸”。如果我们由生死轮回的 “此岸”,度到那没有生死轮回的涅盘岸,那就是叫做“到彼岸”了。
    为什么又叫做“事究竟”呢?因为我们所住的此岸,一切的希望,一切的事业,都是不彻底的,都是空虚不实的,所以有成则必有毁,有盈必有亏,无一事得究竟圆满。唯有那涅盘彼岸,没有生也没有灭,一切一切,都究竟圆满。所以到了彼岸,便可以说是“事究竟”,又叫做“到究竟”。
    至于“度无极”,也同“到彼岸”一样的意旨。不过是新旧译地不同。旧译叫做“度无极”,新译叫做“到彼岸”。
    还有把“多”字译做“定”字的,也可以说得通。因为修行法门“定”与“慧”是一样重要的。无“定”则不能生智慧,所以吾人修行之时,当用“智慧”来观照,用“寂定”来摄持。定、慧两轮,同时并进,然后才可以出生死而到彼岸。
    上面把“般若波罗蜜多”六个字都解释过了,现在我们可以明白“般若波罗蜜多”六个字合拢来说,便是“智慧到彼岸”或“智慧到究竟”的意思。
    现在我再把“心经”两字来解释一番。虽然我在前面已经把这部经的名义约略地说过了,但是意思还不充分,所以现在有补充几句的必要。 第一种是指“肉团心”而言的,也就指我们五脏里面的心脏而言。心脏本来是主持人身上血液循环的机关。从前人人以为它是主持思想的,但是现在的科学家,同我们研究佛学的都不承认这种说法。科学家以为主持思想的,是“脑”不是“心”。但是这部《般若心经》的“心”字,不是指心脏,也不是指脑髓。
    第两种是指“思虑心”而言的。思虑心在梵文为“末那”,为八识中第七识,是“意”字之意。也不是心经的“心”字。
    第三种是指“集起心”而言的。所谓“集起心”者,以其能集积许多种子,而生诸现行法,所以叫做集起心,其实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法相宗所说的万法唯识,就是指它而言。但是还不能说是心经的“心”字。
    第四种是“真实心”,就是“常住不变的真心”,就是“自性清净心”,“如来藏心”,也就是真如本体。这个心“不在心,不在脑”,不在中间及其内外,其实又无所不在。佛家说“一切唯心”,“万法唯心”,就是这个“心”。《楞严经》说“七处征心不得”,《金刚经》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过、现、未三世不可得“心”,二祖慧可觅心不得之“心”,《起信论》“一心二门”之“心”,都是指这个心而言。这个心是万化的根本,所以佛经说:“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世界上万事万物,小到吾人之“思虑心”所思所虑之法,“集起心”所集所起之法,乃至山河大地,虚空人物,无一而非此真实心所显现者。所以说“一切唯心”,要明白这一个“心”,才可以说是“明心”。要洞见这一个心的体性,然后才可以说是“见性”,然后才可以渡生死流的“此岸”,而到涅盘的“彼岸”了。
    至于讲到“经”字,这是很容易明白的。照儒教的说法,“经”是“经地义万古不变”的“常道”。佛经的“经”字也是同它一样的意思。又这“经”字,是经纬线的“经线”,因为圣人所说的话能直贯一切的道理,所以他的书便叫做“经”。又有人说,经就是径路的意思,就是吾人由凡夫而成佛的一条路径,所以叫做经。这几种解释,可以说是都对。
    现在经名已经解释清楚,我可以开始讲本文了。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即是观世音菩萨。《心经》七种译本里面,有译作观世音菩萨的,有译作观世音自在的。这一位菩萨,他在释迦牟尼佛以前,其实早已成佛了。不过后来他为了济度众生起见,又来权现菩萨之身,作释迦牟尼佛的弟子,并且于未来世现成佛之相。他的化身很多,佛经里面有六观音、七观音、三十三观音种种的名目。如果一个一个说起来,那未免太麻烦了。
    这一位菩萨,他有很大的智慧,他对于世界上一切的事理,都能通达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他又具很大的慈悲,对于世界上的众生,能闻声救苦,应念度生,神通无碍,所以叫做观自在。照宋朝施护所译的《心经》序分,及流通分看来,这二百六十个字的般若心经,就是观自在菩萨所说,而经佛所印可的。
    现在我再把“菩萨”两个字解释一下。菩萨就是“菩提萨埵”的省略,菩提应该翻作“觉”,萨埵应该翻作“有情”,菩提萨埵就是“觉有情”,就是有觉悟的人,又可以翻作觉者,即孟子所说的先知先觉之意,也可以翻作“大觉有情”。又萨埵二字是“勇猛”之意,勇猛求菩提,所以叫做菩提萨埵。如果能上求菩提,下化众生,肩荷度己度人的大责,那就可以叫做菩萨。菩萨再进一步,便是佛的境界。所以菩萨是佛的后面、阿罗汉的前面的一个阶级。
    我们根据宋朝施护所译《心经》的序分看来,知道观自在菩萨,有一次,同着佛,还有许多菩萨,许多比丘,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集会。那时佛正入广大甚深三昧,于是观自在菩萨也随着佛作观入定,他所作的观是“深般若波罗蜜多”。为什么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因为他这种观行,是甚深微妙,不是一班 小乘阿罗汉,中乘缘觉,和别教三贤以前所作的浅般若观可比,所以叫做深般若波罗蜜多。
    “照见五蕴皆空”,就是观自在菩萨作观的方法。这一句是心经里面最要紧的一句,希望你们特别注意。
    所谓五蕴,就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蕴字是积集的意思,藏蔽的意思。因为这五种东西积集藏蔽起来,便成为我们的色身。五蕴成为色身之后,能遮蔽我们的真性,和我们原有的智慧光明,所以又叫做“五阴”。“阴”字是“盖覆”之意,又叫做“五众”。“众”字是和集之意,即指五蕴和集而成色身而言。
    五蕴之中第一蕴是“色蕴”。这个“色”字是“质碍”之意,它的意义,比六尘中的色尘来得广。凡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与眼、耳、鼻、舌、身五根,以及宇宙间一切的物质现象,一齐包括在内。第两种是“受蕴”。受字是“领纳”之意,就是我们自己心里对于一切事事物物所取的领纳作用。无论眼、耳、鼻、舌、身意思之“受”,或者单指“意根”之“受”,“识藏”之“受”,皆包括在内。受又可以分为三种:一、苦受,二、乐受,三、不苦不乐受。第三种是“想蕴”,“想”就是思想,思想是我们对于一切事事物物所起的心理作用。第四种是“行蕴”,“行”是行为,又是迁流不息之义。这种“行为”,不单是指身体上的一举一动而言,就是我们心中的一思一念,亦无一非“行”。我们心中念念迁流,便叫做“心行”。无论身行、心行,都包括在行蕴里面。第五种是“识蕴”,识是“分别了解”之意。一共有八种,就是除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之外,还有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八识名为心王,乃诸识之总体。
    这五蕴里面,第一蕴是“色法”,其余四蕴,都是“心法”。色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物质现象,心法是包括世界上一切的精神作用。若再就心法来说,受、想、行三者是心所有法,所以又叫做“心所”。“识”是心的本体,所以又叫做“心王”。
    五蕴的意思,已经说明白了,在我们平常人看来,这五种东西,都是实有的。为什么要说做“空”呢?殊不知这便是我们的“妄见”。
    现在单拿我们的色身来说,我们从幼小到长大,从长大到衰老,到死亡,息息迁变,形容面貌,也一年一年的不同。试问到底哪一刹那的色身师是真我呢?照佛家说起来,这个色身,并非真我,乃是地、水、火、风四大偶然凑集的一个幻我。常人执此幻我以为实有,因此生种种妄见,起种种邪念,分种种计较,作种种图谋,而造成种种罪业。不知无常一到,四大分离,我们的色身,我们的事业,凡是我们平常所执以为实有者,无不烟消火灭,而归于无何有之乡,这不是叫做“空”吗?
    推之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也是一刹那一刹那随着我们的年龄息息变迁,于其中间,找不出哪一段是受、想、行、识真实的体性,所以也是空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一齐都空,所以叫做五蕴皆空。
    五蕴既空,自然没有幻我,由此幻我而起之苦乐悲欢种种的感觉,自然也一齐都没有了,所以说度一切苦厄。
    讲到“苦厄”两个字,我相信大家都很明白的。在佛经里面对“苦”字的分析,更加细密,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种种的解释。这许多的苦都是随着我们五蕴的色身而来,有五蕴的色身,便有这许多的苦。自古至今,是无论何人,所不能避免的,又无有一人是愿意的。于是大家都去想办法,解除种种的苦厄:有寒冷的苦厄,便去谋衣;有饥饿的苦厄,便去谋食;有风雨霜雪的苦厄,便去造房屋。都是为解除苦厄起见,甚至进一步为求个人享乐,应付某种环境起见,做出种种损人利己,倒行逆施的事情,那又越出了解除个人苦厄的范围。于是又有政治、法律种种办法来纠正他们的行为,但是力小的人依然利用政治、法律去造种种恶业,力大者负之而趋,政治、法律成为个人的玩具, 所以仍旧不是根本办法。
    现在观自在菩萨,他有一个很好的法子,可以解除人类一切的苦厄。他的法子是用智慧的眼光,从根本上来照破一切的无明烦恼。换一句话说,就是用般若来照破五蕴。因为五蕴是烦恼苦厄的根本,所以我们要解除一切的苦厄,必要先将五蕴照破。
    照破五蕴的方法,是自己观察我们的躯壳,原来不过是无明为因,四大为缘,无端偶合而有这个色身。这个色身的本体,毕竟如幻如化,无有实性,即由此色身而起之一切苦厄,也是如幻如化,毕竟无有实性;乃至天地间形形色色,无一件不是如幻如化,毕竟无有实性。所以我们用不着瞎操心,用不着分别取舍,坦坦然荡荡然虽终日应事接物,而意识不起,计较不生,如明镜照物,不将不迎,浑然一大光明宝藏。到这时候,哪里还有什么苦厄呢!
    以上所说,是观自在菩萨作观的情形。以下便是舍利子请问观自在修般若观行的方法。故观自在菩萨答复他下面这一席话。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即是舍利弗,是佛的弟子。他在佛的弟子中,智慧第一。因为他问了观自在,所以观自在叫他的名字,说给他听。
    舍利子呀,你不要见我“观空”,便即着空,要知道“空”不外乎
    “色”,并不是离开了“色”,别有一个“空”,所以“空”即不异乎“色”。但是你又不要听见我说空不异色,便从“色”上生执着之意。要知道“色”又不外乎“空”,并不是离开“空”,别有一个“色”,所以“色”又不异乎“空”。但是你更要注意,色、空二字,并不是说两样东西,乃是一样东西的两种说法。譬如波即是水,水即是波,离开水没有波,离开波也没有水。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者,“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其余行蕴、识蕴,照此例推。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四句乃是观自在菩萨教舍利子参透“色、空”秘诀。你们应该特别注意,讲到色、空两个字,各宗的说法很多。照儒家讲吧,《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形而上之“道”,即指“空”而言;形而下之“器”,即指“色”而言。到了宋朝,周濂溪讲“无极太极阴阳”,其实“无极”即“空”,“阴阳”即“色”也。宋儒又喜欢讲“理气”,其实“理”即是“空”,“气”即是“色”,无非是用种种字面来说明宇宙间事事物物的“本体”和“现象”的两方面。此外,华严宗说理、事,佛家又有
    性宗、相宗,原来都是同色、空两字差不多的意思。若使我们融会贯通起来,儒家所说的“道”、“无极”、“理”,华严宗所说的“理”,性宗相宗的“性”,都是说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平等的“本体”方面。至于儒家所说的“器”、“阴阳”、“气”,华严宗所说的“事”和性宗相宗的“相”,都是说明宇宙间形形色色的差别的“现象”方面。性、相不二,理、事圆融,便与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的意义。要是我们能参透“色、空”,那么,其他各宗各派的教义都容易明白了。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于是观自在菩萨再将前面色、空的意义,发挥一番。
    舍利子呀,我前面和你说过,色空是不二的,所以我虽然照见五蕴诸色法一切皆空,可是我并不是灭却色等诸法而后才得真空,因为五蕴诸法的本体便是“真空”。虽然我们从表面看去,五蕴是有生有灭的,其实我们所看的是表面,不是实相。倘使从五蕴的实相(即本体)看去,五蕴本来没有生灭,所以说:“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就是“五蕴”,“诸法实相”就是五蕴的实相。或者你又要问,五蕴诸法,虽然没有生灭,难道没有“垢净”?譬如凡夫的五蕴随着染缘,便应该叫做垢,圣人的五蕴随着净缘,便应该叫做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要是这样说,那真错了。你要晓得圣人的五蕴固然是空相,凡夫的五蕴又何尝不是空相。既然都是空相,又何必分什么垢净呢?或者你又要说,此五蕴等法,虽然没有垢净,安知没有增减?凡夫迷,故烦恼增而智慧减;圣人悟,故烦恼减而智慧增。要是这样说,那么你又错了。须知道凡夫迷时亦只是这“诸法空相”,圣人悟时亦只是这“诸法空相”,哪里有什么增减呢?

    总而言之,因为我们的“心”取着于相,所以才有“生灭”、“垢净”、“增减”种种妄见;若使“心”不取着于“相”,那么,虽眼前万法森然,然而我们不取不着,自然不见有“生”相,也不见有“灭”相,也不见有“垢净”、“增减”之相。一体如,万法平等,这便是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了。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这两句是说“五蕴空”。

    即说“真空实相”中无“五蕴”。无色,所以没有我相法相;无受想行识,所以没有我见法见。“无”字即是“空”字之意。

    【无眼耳鼻舌声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几句是说十八界空。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加上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再加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合为十八界。六根六尘又叫做“十二入”。第三句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中间省却“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数句。盖举首尾以包括中间之意。

    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真空实相之中,不但没有五蕴,并且没有六根,乃至六尘、六识,一概没有之意。

    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叫做六根?“根”是能生之意,譬如草木有根能生枝叶花果等。吾人之六根,对着六尘,发生六识,所以叫做六根。六根所以说“无”者,因为我们用般若智慧,观察自己色身,是如幻如化,一切无有实性,所以附在这色身上的眼耳鼻舌身意,自然也是空的了,这是空六根。

    色声香味触法为什么叫做六尘呢?“尘”字是染污之意,因为这六种东西同我们的六根接触之后,能使吾人发生贪着爱恋之心,而污染吾人之真性,所以叫做“六尘”。“尘”与“根”是相对的:色是眼根的对象,声是耳根的对象,香是鼻根的对象,味是舌根的对象,触是身根的对象,法是意根的对象。这六根之中,前面色声香味四尘是很容易明白的,只有后面触、法二尘比较难懂,所以现在我把它略为说一说。

    什么叫做“触尘”?触是同我们身体接触的东西,那些东西同我们的身体接触之后,便发生冷热湿滑的感觉,所以我们对于那些同身根感触相对的东西便叫做触尘。

    什么叫做“法尘”?法尘是前面五尘落在我们意识中的影子。譬如我们平日对于所见的形色,所闻的声音,以及所嗅之香,所尝之味,身体对于寒热湿滑种种之感觉,虽然现在都已经过去了,但是我们只要闭目用心一想,这许多影子,依然在我们的意识中浮现着,这种影子,便是法尘。

    六尘所以说“无”者,因六尘是藉六根而显现的。假使没有六根,那么,六尘也立即空寂了。譬如有病之目,见空中有花,空中实在没有花,等到病目已愈,空中之花也不见了。吾人因六根妄动,故有六尘。今六根既空,故六尘亦空。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是说六识空。无眼界者,即无眼识界,中间省去一个“识”字。无眼界后面,又省去“无耳识界,无鼻识界,无舌识界,无身识界”四句讲到此处,或者你们要发生疑问,就是前面既然说眼耳鼻舌身意六根,为什么此处又说眼耳鼻舌身意六识呢?我说这是当然有分别的。六根不过是肉体,六识是六根的作用,六根来得粗,六识来得细。假使我们只具有六根而没有六识,那么,我们对于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不能起知解了别的作用,所以一定还有一种“识”寄托在六根之中。托在眼则为眼识,托在耳则为耳识,托在鼻舌身意,则为鼻舌身意识。“根”与“识”的区别,是我们研究佛学之人,首先应该弄清楚的。

    上面说过“六根空”、“六尘空”(即十二入空),但“根”、“尘”、“识”三者,乃三位一体,彼此相依而立的。今六根六尘俱空,那么,不用说,六识也自然是空的了。这叫做“十八界空”。
    “空十八界”是凡夫地位的修法。下面讲缘觉乘的修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这几句是说十二因缘空。

    十二因缘又叫做十二有支,又叫做十二缘起,又叫做因缘观、支佛观。

    第一支是“无明”。无明是迷惑的意思,又名烦恼。这种烦恼,乃是指过去无量世来的烦恼,而为我们生死轮回的根本。所以,把它放在十二因缘的开头。我们如果要断生死,一定要先断“无明”。无明不断,生死轮回是永远不会断的。现在为使大家彻底明了“无明”二字的意义起见,再来把它详细解释一番。

    “无明”是无始以前我们心中最初一念的妄动,也可以说是“清净本然”中最初的一个“妄念”。不料这最初一念的妄动,便种下了我们生生世世轮回的根本。从前有一个人不明白“无明”二字的意思,便去问一位法师“什么叫做无明”,那位法师气愤地对他说:“你哪里有资格问这个问题!”那人听了,心中一怒,脸上一沉,快要发作了。于是那一位法师便含笑地对他说:“你这样便是叫做无明呀!”那人听了,竟忍不住笑了。这个虽然是一个笑话,倒是“无明”二字很好的注脚。

    此外,《圆觉经》《楞严经》《五灯会元》里面,也有同这个仿佛相同的故事。

    《圆觉经》说,有一次,金刚菩萨问释迦佛说:“世尊,若诸众生本来成佛,何故复有一切无明?若诸无明众生本有,何因缘故,如来复说本来成佛?”

    《楞严经》卷四亦说,富楼那问佛:“世尊,若复世间一切根尘阴处等皆如来藏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周而复始?”

    《五灯会元》卷十四说,有一次,长水和尚问琅琊觉和尚,如何是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觉和尚便厉声对他说:“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诸位听众,你们要明白“清净本然,云何忽有无明”呢,请将上面几个故事参参看。参得透,包你出生死,断无明;参不透,依旧是生死路上转溜溜去也!

    第二支是“行”。行是“行为”、“行业”之意。就是我们过去无量世来由无明烦恼,所作的善恶行业也。因为我们既然起了无明妄念,便缘着这“无明”而有种种“行为”、“行业”的造作,所以说“无明缘行”。

    以上二支是过去世的惑业二因。

    第三支是“识”。即八识最末的“阿赖耶识”,又名“含藏识”。此识含藏过去无量世来善善恶恶的种子,而为今生依业受报的根本,所以叫做“含藏识”。吾人投胎之时,此“识”先来,及身死之时,此识后去。因此识完全依着过去世的“行业”,而为投胎赋形的根本,所以说“行缘识”。

    第四支是“名色”。“名”即是“心”,“色”即是“身”。因阿赖耶识初投母胎,虽已略具身心,但此时它的身形(即色)只粗具大概,它的心识(即受想行识四蕴)更是有名而无实,所以不叫“身心”,而叫“名色”,又说“识缘名色”。

    第五支是“六入”。“六入”即是“六根”,又名“六处”。因阿赖耶识投胎之后,经七七日渐具六根。六根即指名色而言,所以说“名色缘六入”。

    第六支是“触”。“触”是“接触”之意。因为我们在母胎中既已具备六根,及出胎以后,六根便时时与六尘相接触,所以说“六入缘触”。

    但是在出胎以后到三四岁,知识还未充足,对于眼前事事物物,还没有分别了解能力,只凭六根与六尘相接触而已。

    第七支是“受”。“受”即领纳之意。我们从五六岁到十二三岁,知识渐充,六根与六尘相接触,渐能分别领纳其美恶苦乐,所以说“触缘受”。

    以上五支是过去惑业之因,而受现在之果。

    第八支是“爱”。“爱”是“贪爱”的意思。从十四五岁以后,年龄渐长,贪爱之心日炽,凡六根所受纳之事事物物,若合乎自己心理的,便存着爱恋的意思,所以说“受缘爱”。

    第九支是“取”。“取”是取得之意。吾人对于所爱之事物,必多方设法,取之以为己有。此即与近人所谓“占有欲”之意相同,所以说“爱缘取”。

    第十支是 “有”。“有”字即“业”字之意。上面所说的“爱”与“取”两种心理,总是由于迷惑之故。由此迷惑,复造出种种之“业”,所以说“取缘有”,有即业也。
    以上三支是现在世惑业之因,再种后世二支苦果。
    第十一支是“生”。“生”是指未来世“投胎受生”而言。因为吾人现在世既然依“惑”造“业”,所以未来世即依“业”受“生”,所以说“有缘生”。
    第十二支是“老死”。未来世既然又依业受生,那么,自生以后,幼而壮,老而衰,以至于死亡,这是一切人类所不能避免的,所以说“生缘老死”。
    以上十二支,通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两重因果。“无明”与“行”二惑是过去世之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过去世之因而感现在世之果。这是过去、现在一重因果。又“爱”、“取”二支是现在世的“二惑”。“有”为现在世之“业”,以此现在世之惑业为因,又感未来世“生”与“老死”之苦果。这是现在、未来一重因果。
    这十二支,由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如此循环流转,无穷无尽,便成为无边生死,所以叫做“流转门”。
    又此十二支不出“惑”、“业”、“苦”三道。“无明”、“爱”、“取”三支是惑道。“行”、“有”二支是业道。其他七支是苦道。吾侪凡夫,因此惑业苦三道相续不断,故不能出离生死。如果到了缘觉乘的地位却不然。他们将这十二支仔细看去,知道“无明”是生死的根本。若要出离生死,必须先灭无明,无明一灭,则行亦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如此十二支一一灭尽,便是“还灭门”了。
    要是真正利根的人,只要发心断无明,无明一灭,则其他十一支都不成问题。譬如砍树,树根一断,枝叶自倒,到此地步,自然出生死而证涅盘。
    刚才我说过,十二支不外惑、业、苦三道。既已断“惑”即无明,自不造“业”;既不造“业”,自不受生死轮回的“苦”果了。所以无无明,亦无明明尽,十二因缘都无,即十二因缘空。
    为什么又说“亦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呢?因为断无明,出生死,还是凡夫的心理;若是在大乘菩萨看来,本无生死可言,哪里还用得着解脱呢?所以说“亦无无明尽,亦无老死尽”。
    为什么又叫十二因缘呢?因为这十二支里面“无明”与“行”二支是过去因。“识”、“名色”、“六入”、“触”、“受”五支是现在果。“爱”、“取”、“有”三支成未来因。“生”、“老死”二支属未来果。但“果”又为起惑业因缘之“缘”,所以它包括在“缘”的里面,不别立“果”的名目,这个叫做“因缘观”。因为它一共有十二支,所以叫“十二因缘”。空十二因缘是缘觉乘的观法,缘觉乘即辟支佛乘,所以又叫“支佛观”。
    以上是讲缘觉乘的修法,下面再讲声闻乘的修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苦集灭道。】

    这一句是说四谛空。

    “苦”、“集”、“灭”、“道”叫做四谛。谛即真理之意,它的道理真实不虚,所以说做“谛”。

    第一是“苦谛”。苦谛是说三界六趣的苦报,三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

    六趣即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六道。讲到“苦”字,有二苦、三苦、四苦、五苦、八苦、十苦、无量等苦。它的意思,前面已经说过,所以不用再说。

    第二是“集谛”。“集”是“召集”之意。有贪、嗔、痴等烦恼,与善恶等行业,能召集三界六趣的苦报。所以叫做“集谛”。集谛是苦谛之因,苦谛是集谛之果。此二谛是说世间因果,又叫做“流转门因果”。

    第三是“灭谛”。即“涅盘”,即灭除惑业,出离生死,而达到涅盘寂灭境界。

    第四是“道谛”。“道”是“道路”、“方法”之意。亦即指八正道而言,盖谓由此道路方法而能至涅盘岸。八正道者: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也。

    又此灭、道二谛,道谛是灭谛之因,灭谛是道谛之果。此二谛说出世间因果,又叫做“还灭门因果”。

    上面苦、集、灭、道四谛,包括世间、出世间两重因果。然而都是先说果,后说因,因为果是显而易见,因是幽而难明。所以先说世间苦果,灵空样一师大像心的你让令吾人生厌离之心,然后教吾人断其苦因。又先说涅盘之妙果,使吾人生欣羡之心,然后教吾人修出世之法。

    总而言之,心经说这四谛,是教吾人“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但是为什么又说无苦集灭道?因为苦、集二谛所依凭的,还不外乎五蕴,今五蕴既空,则苦、集二谛自然无所依凭。苦谛、集谛都没有,自然更不用说什么灭谛、道谛了。

    又从大乘菩萨看来,五蕴诸法,当体即空,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无苦可舍,无集可断,无灭可慕,无道可修,无舍无断,无证无得,便是大乘第一义法门。

    【无智亦无得。】

    这一句是说观照之智慧,与所空之境界统统是空。

    或者要问观照之智慧是空,还说什么观照般若呢?所空之境界是空,又说什么实相般若呢?我说不然。因为五蕴、十八界、四谛等法本来是空,故能证诸法本来是空之般若智慧亦空。此般若之智慧既空,故由般若智慧观照所得之真空实相亦空,盖有证有得,总非真空。要到无修无证、无智无得的地位,才可以说是真空。我们用般若智慧观照五蕴、十八界、四谛空,譬如用药医病,病已好了,药亦自除,所以说无智亦无得。

    但是大家不要误会,以为我说无智亦无得,便去灰身灭智,那么又成了“断灭空”。要知道无智之智才是真智,无得之得才是真得。佛之所以说“空”,原为要人照见空相;等到空相既显,则空理亦无,所以说无法可得。无得则无空相,无智则无知空相者;无空相则知无实相,无知空相者则无观照。无实相,无般若波罗蜜。此不可得之般若波罗蜜,才是真正的般若波罗蜜。

    以上无苦集灭道,是说声闻乘的修法。下面是说菩萨乘的修法。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以无所得故”一句,承上文而来。一切诸法,既无得而得,故菩萨亦无修而修。无得无修,即是真正般若波罗蜜。

    这一节的意思是说,不但观自在菩萨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即一切凡夫亦咸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而空十八界;缘觉乘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而空十二因缘;乃至一切菩萨亦依此无所得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究竟涅盘。

    故吾人若真要修行证果,第一要知道诸法无所得。无所得则心无挂碍,无挂碍则无恐怖。若有所得,则必有挂碍恐怖。譬如吾人有色身,则必有色身之挂碍,与饥寒忧患之恐怖;有财产权位,则必有财产权位之挂碍与恐怖。总之,有一物则必有一物之挂碍与恐怖;若一切都无,自然用不着挂碍与恐怖了。
老子说:“无则无忧,有则足患。”也是这个意思。    “远离颠倒梦想”者,因吾人日间既然有种种挂碍恐怖之念存在心头,所以夜间便形之于梦寐,虽在梦境之中,精神还是不得安闲。由此可见有所得的痛苦,若使吾人直下彻悟一切法无所得,身心世界一齐空寂,自然没有什么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了。
    所以,我常说,一切法无所得,便是真正的般若智慧,便是究竟涅盘,便是吾人安身立命的处所,也便是一切菩萨修行的真实法门。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一节是说不但菩萨乘依此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而得究竟涅盘,就是三世一切诸佛,也无不依此无所得之般若波罗蜜多,而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阿耨多罗”是“无上”之意,“三”是“正”字之意,“藐”字是“等”或“遍”字之意,“菩提”即“觉”字之意。合拢来说,“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遍觉者”。无上正遍觉者即佛也!
    佛为什么叫做“无上正遍觉者”,因为凡夫之“觉”范围极狭,不能普遍。唯佛之知觉,能普遍一切法界,而不遗漏,所以叫做“遍觉”。外道魔宗往往能知道常人所不能知道的,但是他们的“觉”来得不正,唯有佛的知觉是“正知正见”,所以叫做“正遍觉”。菩萨亦有正遍觉,但菩萨的正遍觉,尚有待进步,未臻圆满,唯有佛的“正遍觉”是究竟圆满,无可再进,所以叫做“无上正遍觉”。到了佛的地位,便是“无上正遍觉者”。
    这一部经,是以般若为智慧,以观心无所得为法门,以到涅盘为究竟。三世一切诸佛既依此而得成就,现在诸菩萨又依此而得入圆明,所以我们这班凡夫亦应该依此法门而后能离苦厄。依此而修,方是真修。修此而得,方是真得。若舍此法门而别求修证,那么,真所谓南辕而北辙了!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前面已经将修般若波罗蜜多行的效力详细说过了。所以此处把般若波罗蜜多的好处,再赞叹一番。
    “咒”字又名真言,梵文谓之陀罗尼,乃是一种有力量之言语。能使吾人心中所想所念的成为事实。又能持善使不失,持恶使不生,所以叫做咒。
    这里所说的“咒”字,其实就是指“般若”二字。不必专指后面“揭谛揭谛”四句。揭谛揭谛为密咒,又名密说般若。般若为显说之咒,又云显说般若。
    因为般若能驱除生死烦恼之魔,具大神力,所以叫做“大神咒”。因为般若的光明能照破生死长夜的黑暗,所以叫做“大明咒”。因为世出、世间所有诸法,无一能够超过般若者,所以叫做“无上咒”。般若为诸佛之母,能出生无量无边功德,世出、世间一切之法,无一可与般若相比拟者,所以叫做“无等等咒”。此咒能度脱人生一切的苦厄,无论身苦心苦、生老病死、八苦、十苦等,皆能度脱。
    真实不虚者,佛与菩萨不为妄语,且使人人深信不疑,依此而修行也。
    又此心经,开头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末了又说“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无非劝人修般若行、离苦得乐之意。这是大家所应该知道的。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
    前面是显说般若,此处是密说般若。
    因为咒语是梵文,我们用不着去穿凿解释。只希望大家常常把它读诵,日久功深,自然有神通妙用,自然可以消除惑业,开发智慧,自然可以度生死流,到涅盘岸,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照宋朝施护译本,观自在菩萨说完此经之后,佛从定而起,对他所说的般若观行印可赞叹。所以有好多人以为是佛说的,其实是观自在菩萨所说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2-7-26 11:22 编辑

圆瑛大师小传

    圆瑛大师(1878 1953),俗名吴亨春,法名宏悟,字圆瑛,福建古田县人。圆瑛大师幼时学习儒学,过目不忘,被乡人称为“神童”。18岁时考中秀才后,萌生出家之念。后皈依佛门,先后师从禅宗名师修习,又到各地游方参谒名师,对佛教诸宗有深厚的造诣。

    圆瑛大师博览三藏,一生弘讲过许多经论,在佛教理论上,无门户之见,主张各宗平等,性相通融。其一生精研佛儒经典,辗转名山大刹,讲经弘法,着述颇丰,后被编为《圆瑛法汇》,传播广泛。圆瑛大师不仅佛学造诣精湛,且擅长诗文、书法,国内主要禅林都留下他的遗墨。

    圆瑛大师毕生热爱祖国,致力于和平事业,他在抗日战争期间的英勇表现令人敬仰。圆瑛大师的弟子明旸法师称:“大师毕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主张祖国统一,反对外来侵略,维护世界和平事业的事迹感人至深。”

    1929年,圆瑛大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会会长,此后连任七届。为分担社会责任,他力倡佛教界“自食、自养、兼利社会”,开办各种慈善福利事业,使佛教界的面貌为之改变。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全国各界纷纷声讨。圆瑛大师表现出大无畏的民族气节,开展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斗争。他以佛教界领袖的身份,通告全国佛教徒建立“护国道场”,并致书日本佛教界,谴责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呼吁日本佛教徒同中国人民一道,共同制止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各界纷纷响应支援。圆瑛大师主持召开中国佛教会理监事紧急会议,号召全国佛教徒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并担任中国佛教会灾区救护团团长,还到各地帮助建立抗日救护队,成立难民收容所和佛教医院。为筹集资金,他到南洋诸地募捐,在华侨中提倡 “一元钱救国运动”,以爱国热情感得华侨踊跃捐献,他将所筹捐款寄回国内,以作抗日救护之用。

    1939年秋,圆瑛大师在上海圆明讲堂成立莲池念佛会,日本宪兵闯入寺院内,将圆瑛大师抓到日本宪兵司令部。日军对他严刑逼供,胁迫其承认抗日有罪。继又劝降,诱其与日方合作,但他始终坚持民族气节,严辞痛斥,并绝食以示抗议。日军无计可施,迫于社会舆论,只好将其释放。

    圆瑛大师出狱后,对外宣称闭门谢客,在潜心研读经典的同时,时刻关心国家命运,曾给中国佛学院师生题赠:“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佛教兴衰,教徒有责。”

    1945年,圆瑛大师在上海创立圆明楞严专宗学院,自任院长,培养大批高级佛学人才。新中国成立前夕,大师在新加坡等地的弟子,纷纷函电劝其出国安度晚年,有的还专程劝驾。但圆瑛大师明确表示:“我是中国人,生在中国,死在中国,决不他往。”

    1952年9月,圆瑛大师出席“亚洲及太平洋和平会议”,同与会的佛教界代表发表联合声明,号召全国佛教徒团结起来,“制止侵略,保卫和平”。会后,圆瑛大师回到上海,启建“祝愿世界和平法会”,登台讲演,衷心祷祝“国运日昌隆,人民常安乐,世界永和平”。

    1953年,圆瑛大师被推选为中国佛教协会首任会长。不久,圆瑛大师食道癌恶化,写下遗嘱“愿我全国佛教徒同心同德,积极参加爱国运动,致力和平事业”。1953年9月12日,圆瑛大师圆寂。一代高僧离开了我们,却为我们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此经乃大乘经,如来为发大乘心者说。是摄取大部般若六百卷中之要义,故前无“如是我闻”,后无“信受奉行”。计二百六十字。其文虽约,其义甚丰。不仅六百卷《般若》之奥旨,收摄无遗;即一大藏圣教之要义,包括殆尽。实为成佛之指南,利生之法宝也。无论僧俗,均宜研究。
    今则先解题目,后释经文。题为一经之总,经是一题之别。题中之总纲既明,经内之别义自易。此题须分通别:前七字是别题,别在此经,方是此名,与诸部不同故。后一字是通题,通于经藏,皆名为经,与诸经无异故。 “般若”是梵语,即印度语。印度人自谓是梵天苗裔,故其语称梵语。此二字乃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是梵音。又即古来五种不翻中,尊重不翻:(一)名多含不翻,如婆伽梵含六义等。(二)秘密不翻,如神咒等。(三)尊重不翻,即般若等。(四)顺古不翻,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等。(五)此方所无不翻,如阎浮提等。般若二字尊重,有翻作智慧即轻薄,以智慧尚不足以尽其义。世间科学,亦有智慧,制造无线电等。但能令物质文明进步,不能令生死轮回解脱,故仍存梵语不翻。
    若欲翻之,当翻妙智或翻净慧,以是出世无漏法故。此般若妙智,人人本具,个个不无;与十方诸佛,无二无别。何以知之?昔日世尊,于菩提树下,初成正觉,三叹:“奇哉,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若离妄想,则无师智、自然智,一切显现。”如来智慧,即此般若妙智。众生迷此,而成烦恼。诸佛悟此,而得菩提。
    般若有三:实相般若、观照般若、文字般若。此卷经中,所有文字,能诠观照工夫,而契实相妙理,故亦得称般若。依此般若,能出生死。观照般若,观照真俗二谛。依真成俗,全俗即真。不二而二,二而不二。如本文照见五蕴皆空:照见五蕴诸法,是照俗谛;一一皆空,是照真谛。真俗圆融,空有无碍。依此般若,得入第一义谛。
    实相般若,即第一义谛。无相、无不相,是名实相。何谓无相?无一切虚妄之相。何谓无不相?具足恒沙种性功德之相。《金刚经》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见诸相非相,即照见五蕴皆空也。即见如来,即实相法身理显也。
    一切众生,皆具实相般若,皆当作佛。若无观照般若之功,则佛性埋没在五蕴山中。此经以观照为宗,故我说是成佛之指南。我等当知:实相般若并非他物,乃是人人本具,元妙元明之真心耳!此心具虽众生同具,迷则大都皆迷。若不回光返照,何以得破我法二执,而出二种生死耶?
    实相真心,生佛平等。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众生迷真认妄,执妄为真,种种颠倒,所以久处轮回,无由出离。何以说众生迷真认妄?可试问于人曰:汝有心否?必答曰:有。再问心在那里?必以手指胸曰:在这里。此即迷真心认妄心之明证也。将本有广大圆满,实相妙明之真心弃之,唯认色身之内,肉团假心为心,此一迷也。更执此肉团为真心,不知此心无有功能力用,但为妄识所托之处。若闻说此心无用,必起争辩之曰:现前能思想分别,皆此心之功用,何以而说无用?然此等说话,又复错认第六识妄想心之功能,当作肉团心之功能。执此妄想为真心,又一迷也。《楞严经》云:“譬如澄清,百千大海弃之,惟认一浮沤体,目为全潮,穷尽瀛渤,汝等即是,迷中倍人,诚可怜悯。”
    此经,指示众生,依真心实相般若之体,起观照般若之用。由观照般若之用,契实相般若之体。照用功深,彼岸自到。实相真心,如镜子;我法烦恼,如尘垢;观照工夫,如磨镜;般若妙智,如镜光。众生心中,本具大智慧光明,虽迷不失。即如镜子本具光明,虽为尘垢障蔽,光明不失。若肯用功擦磨,自可垢尽明生。吾人若肯用功观照,则静极光通,自可契入真空实相妙理。般若,乃六度之先导。六度者,以布施等六法,度悭贪等六弊之心。若无般若,安知广修布施而度悭贪?安知发心持戒而度过恶?安知修行忍辱而度嗔恨?安知常勤精进而度懈怠?安知深入禅定而度乱?安知常起慧照而度愚痴?是知菩萨修行六度,舍般若无由起行,则般若之为功大矣哉!    “波罗蜜”译云彼岸到,此则顺彼方言;若照我方,则云到彼岸。彼岸者,对此岸说。此岸,是凡夫生死轮回之地;彼岸,是圣人涅盘安乐之场。一切众生,不是定居此岸,彼岸人人悉皆有分。此心迷时,则居此岸;此心一悟,即到彼岸。迷即愚痴,悟则般若智照现前,由凡夫生死此岸,度过烦恼中流,而到涅盘彼岸矣。
    “多”字定也。此解与诸家不同,古解只有一二家亦作定解。因菩萨修行,必须定慧均等,不偏不倚,中中流入。定心若生法爱,则必用慧照以策进之。慧心若生智爱,则必用定力以扶助之。定爱慧策,慧爱定扶,即古德所谓:寂寂惺惺,惺惺寂寂,定慧双修工夫也。又由般若之智,而到彼岸,即成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也。
    “心”,即人人本有,实相般若之真心;为万法总持,乃众生佛性。经云“大地众生本来是佛”,即指此心与佛无二无别故也。此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昔日楞严会上,佛问阿难,心在何处?阿难七审计执:(一)计心在内。(二)计心在外。(三)计心伏眼根,而不留碍。(四)计见暗见明,心分内外。(五)计心则随合随有。(六)计心在根尘之中。(七)计一切无着。哪知七计咸非,始终被破。不但肉团不是真心,即缘尘分别之意识心,也不是真心。若认识为心,无异认贼为子。必须照空妄心,则真心自可出障圆明,灵光独耀矣。此心即是般若真心,亦即如来藏心,涅盘妙心。上七字是所诠解竟。
    “经”字一字是能诠。诠上三般若之功能力用。梵语修多罗,此翻契经。乃佛所说契理契机之教,上契诸佛之理,下契众生之机。又具常法二义:常则三世不能易其说,法则十界所能应遵其轨;故谓之曰经。又有一解,心经二字合之,谓此经二百六十字乃六百卷《般若》中之心经也。心为一身之要,此经为《般若》之要,故名“心经”;亦如“楞严心咒”之类。
    此经单法立名,实相为体,观照为宗,度苦为用,熟酥为教相。于如来五时教法中,第四时所说。如来十九出家,五载参方,六年苦行,三十成道。说法四十九年,而分五时:(一)华严时,转根本无上法轮。(二)阿含时,隐大施小。(三)方等时,引小入大。(四)般若时,转偏成圆。(五)法华涅盘时,开权显实。此经系第四般若时所说。般若历时最长,计二十二年,共说八部般若,此“摩诃般若”所摄,为大部之精要。故译出单行,令人易于受持。传至中华,凡五译。今从唐三藏法师玄奘所译。先解题目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2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若水 于 2012-7-26 11:25 编辑

显了般若

    此经按施护译本,世尊在灵鹫山中,入甚深光明宣说正法三摩提。舍子白观自在菩萨言:若有欲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者,当云何修学?而观自在菩萨遂说此经,即世尊所说大部般若之精要。菩萨之说,即是佛说。故结集家叙引菩萨自行甚深般若为发起序。又为修学甚深般若者之模范。此文若不引舍利子所问一段因缘,观之莫明说法之由序。

    一、经家叙引

    (一)明能观人

    【观自在菩萨,】

    “观”字,应读去声,非眼观之观,乃心观之观。即是以自心本具般若妙智,观照身心世界之境,破除我法二执。“自在”者,即智照无碍。观有不着有,观空不着空;心能转物,不随物转;空有无碍,得大自在。一切众生,不能起智观察,但用眼观。所以被境所迷,为物所转,心有挂碍,不得自在。“观自在”,即观世音菩萨。因地中修反闻工夫,而得耳根圆通;解六结而越三空,获二胜而发三用;观听圆明,得大自在,此自修自在;又得无作妙方,自在成就:寻声就苦,普度众生,随类现身,应机说法,得大自在,此度生自在;故名观自在。又名施无畏,能以无畏之力,施诸众生。

    “菩萨”二字,梵语菩提萨埵,菩提此云觉,萨埵此云有情。今称菩萨者,从略也。乃是发大心修大乘者之称,小乘罗汉、辟支佛,不能当此之称。今世人称土地、城隍亦称菩萨者,讹也。按觉有情三字,当据菩萨修行,作三种解释:(一)约自利释:虽已分证如来觉道,尚有识情未尽。(二)约利他释:普觉十方法界,一切在迷有情(有情,即众生之别称)。(三)约两利释:上求无上觉道,下化一切有情。具此三义,故称觉有情。亦称大士、开士、法王子。菩萨六度齐修,万行繁兴。三违本愿,普度众生。不舍尘劳,而作佛事。宁可损己,专为利生;正是入世。有人说,佛教以出世为宗,是消极与社会国家无益。他不知佛教有大乘故也。大乘菩萨,不但入世,常在异类中行;驴胎马腹,是其行处。又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常在苦趣,救度众生;其积极为何如也。
[tr][/tr]
  是空,即有相四大和合之色亦空。四大者,地、水、火、风也。四大为生人物之本,一切皆由四大和合而成。如现前桌上花瓶,先由地大之土,和以水大成泥,方可为瓶。加以火大烧之,烧时必加风力。人亦四大和合所成:皮肉筋骨属地大,精血痰泪属水大,周身暖触属火大,出入气息与运转属风大。四大和合,虚妄名生。四大别离,虚妄名灭,人若死时,风大先散。何以证知?鼻中无气息,手足不运转。次则火大而散,周身冷触。若不收敛,水大则必流溢于外。地大之皮肉先化,筋骨后销,到底成空。此但约灭色归空,浅近之空理。究竟现在世界众生,五蕴之法,犹如梦境,当体即空。众生之不悟是空者,因无般若智照,妄生执着,如梦中执梦境为实有;梦境岂不是当体即空乎?然此种譬喻,恐犹疑惑;谓现前所见之世界众生,非夜间梦中所见,乃是日间大众公共所见之境,何得比例?这等正是梦话。当知一夕之梦为小梦,一生之梦为大梦。不悟,都是在梦中度日。古人谓大梦谁先觉,即此义也。一觉则般若智照现前:无我相,则色蕴空矣;无我见,则受、想、行、识四蕴空,身心世界一一皆空。
    (四)明观实效
    【度一切苦厄。】
    “度”者,脱也。“切”字,去声读之,非切物之切。“一切”者,包括无余之义。界内有见思烦恼之苦,分段生死之厄。界外有无明烦恼之苦,变易生死之厄。若照见蕴空,超登彼岸,自可度脱一切烦恼生死之苦厄矣。
    二、正说般若
    (一)断疑情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舍利子,是佛上首弟子。舍利即鹙鹭,是其母名。其母眼目伶俐似之,故以名焉。连母而称,故云舍利子。《弥陀经》云舍利弗,弗译意即是子,此华梵合称。于佛会下,智慧第一。初在母胎,即能寄辩母口。七岁登论台,论胜各国论师。后从沙然梵志学道。迨至沙然逝世,闻佛因缘之教,心得开解,从佛出家,证大阿罗汉果。此经会上,问观自在菩萨,修学甚深般若法门,为发起众,菩萨特呼其名而告之。一则答其所问,再则以般若真空妙理,非大智莫能领荷。
    “色不异空”四句,是断疑生信。正断小乘疑,兼断菩萨疑。断小乘疑有二:(一)小乘人修我空观,照见蕴中无我,但得我空,而五蕴之法不空。是则蕴异于空,故告之曰:色蕴自信本空,不特我空,色蕴亦不异空,空亦不异色。(二)小乘人灰身泯智,住在偏空涅盘。以即色非空,灭色方空。是则色空不即,故告之曰:色性本自真空,不待色灭乃空,色蕴亦即是空,空亦即是色。断菩萨疑有三,依《宝性论》,空乱意菩萨,有三种疑:(一)疑空异色,取色外空。今明色不异空,非空在色外,以断彼疑。(二)疑空灭色,取断灭空。今明色即是空,非灭色归空,以断彼疑。(三)疑空是物,取空为有。今明空即是色,不可以空取空,以断彼疑。
    此中意义,色空不异。以色是幻色,故不碍空;空是真空,故不碍色;互不相碍,故得俱存。此即双照二边也。
    色空相即,以色夺空,则空泯;以空夺色,则色泯。互夺两亡,自他俱泯。此即双遮二边也。合之则遮照同时,全归中道实相妙理。无奈此理,小乘之人,权教菩萨,未尽明了。故观自在菩萨特告舍利子,指示修学甚深般若法门。色,即色蕴,外之世界,内之根身,皆色蕴摄;以有形段可见故。然虽有形段可见,究非实有,乃是幻色。如病目见空中华,空原无华,病目妄见,虽有种种华相,虚幻不实,当体是空。众生所见世界根身,内外诸色,亦复如是。因心眼被无明障翳,于本来无相真空之中,妄见种种身界诸相幻现。虽见诸相,皆是虚妄,举体全空,本非真实,故云不异空:如空华体与虚空毕竟何异!
    “空不异色”者,众生迷自性真空之理,幻成种种色相。空性虽然不变,而有随缘之用。如世间空中,日照则明,云屯则暗,气凝则浊,霁晴则清。随日云气霁之诸缘,


    (二)明所修行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行”即菩萨因地所修清净法行,用耳根工夫,反闻闻自性。“深”者,一门深入,入一无妄,彼六知根(即眼、耳、鼻、舌、身、意)一时清净。“般若”乃三德之一,由自性法身德真理之中,本来具足般若德之真智。修行般若德,自可得解脱德之大用。行深般若,即以真智照真理,工夫深造之境。真理如摩尼珠,真智如珠之光;智不离理,如光不离珠。大用,如珠光照。“照见五蕴”二句,即真智所发之大用也。“波罗蜜”,华言到彼岸。既行深般若,则真智契真理,智光不外泄。六根对六尘之境,如镜照像,不生爱着。既不爱着,自不作孽受苦,故可离生死此岸,而到涅盘彼岸。“多”者,定也。梵语三昧,又云三摩;即观自在菩萨,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之圆通大定也。“时”即定慧均等,寂照不二,观听圆明,自在无碍之时也。

    (三)明观行境

    【照见五蕴皆空,】

    “照”即般若智照。“见”即圆明真见。非同众生黏妄发光之妄照,随尘流转之妄见。“五蕴”古译五阴,玄奘法师译为五蕴,各有取义:阴者,盖覆义;蕴者,积聚义。若合二义解释,则更为明显。由积聚五者覆盖真性,致令真性埋没于五蕴身中。正所谓:五蕴身中有真佛,无奈人人不自识。

    五蕴者,色、受、想、行、识。色,质碍义;即是众生世界,内外四大之色法。受,领纳义;即是受心所(心所即心使,心之所属)领纳前尘诸境界。想,想象义;即想心所取所缘境界之分剂故。行,迁流义;即思心所念念相续,迁流不住故。识,了别义;即八识心王了别一切所缘之境。因此五蕴盖覆真性,般若智光不得透露。妄执身心世界,悉皆实有。

    不知性本真空,所以妄生贪着,不能看破,常沉生死苦海。菩萨照见五蕴,一一皆空,不仅无相之受、想、行、识而成明暗浊清之色相。虽成诸色,空在色中,故云不异色。又真空不空,具足妙有,即不异义也。儒云: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无极空也,太极之后,皆从空所生之色。空含一切色,故云不异色。又不异,可作不离解。
    “色即是空”者,身界诸色,即是真空,不待灭色之后方空,当体本来即空。喻如镜中之色像,虽有色像可见,本非实有,故云即是空。又色空相即,圆融无碍。地大色也,不可说色不是空。如若有人,掘地一尺则有一尺虚空,掘地一丈,即有一丈虚空。所有虚空,本在地大色中,并非掘土之后,另有虚空,从外而入,是知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空非顽空断空。空乃自性般若真空,色亦自性真如妙色。空中本具一切色法,《楞严经》云:“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空色二法,譬如水之与波,空即是色,如水即是波。波水虽有二名,波水其实一体。空色亦复如是,故曰空即是色。能明此理,则终日观空非空,见色非色,自可色空无碍,得大自在矣。凡外小乘,都认色是色,空是空。不知色空不异,色空相即。苟能修般若观行,了知色不异空,自无声色货利之可贪,亦无五欲尘劳之可恋,此则顿度凡夫之苦。了知空不异色,则不起灭尽定,而现诸威仪;不动于本际,而作诸佛事。居空而万行繁兴,涉有而一道清净,此则顿超外道小乘之执。了知色空相即,平等一如,则念念度生,实无众生可度,时时求佛,不见佛果可求。此则超越菩萨,顿登佛地,而到究竟彼岸也。色蕴一法,能作如是观,其余四蕴,应念圆明,势如破竹;第一节已破开,别节自易。故下云: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五蕴若空,五浊自超。只在吾人一念观心为主耳。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上明色法,此明心法。“受、想、行、识”,四皆属心。“亦复如是”者,谓非独色空不异相即,而心之与空,亦可例推;彼此不异,递互相即矣。如云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等。一断疑情竟。
    (二)显法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重呼舍利子而告者,要彻底领悟实相般若也。“是诸法空相”一句,承上是五蕴诸法之中,真空实相,本无生灭垢净增减。真空实相,即自心真如之理。离名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无相之相,即是真空实相。实相无相,则不落有边。实相无无相,则不落空边。既非有非空,安有生灭、垢净、增减诸相可得哉!
    此中意旨,只恐执迷之人,谓此五蕴空相,从观照生。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本来如是;非由观力,另有实相生,而五蕴灭;以五蕴本自不生不灭。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随凡夫染缘则垢,随圣人净缘则净。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既无凡圣之分,安有垢净之别?以五蕴本自不垢不净。
    又恐迷者,谓此五蕴空相,凡夫迷,则生死浩然为增,德相隐覆为减。圣人悟,则照用无尽为增,惑业消亡为减。故示之曰:是五蕴诸法,当体即是真空实相,既无迷悟之殊,岂有增减之异?以五蕴本自不增不减。此特向五蕴发明,以显法体也。
    更当借喻以明之:实相如摩尼珠体,五蕴如珠所现五色;珠体能现五色,性本真空,其色之现也不生,其色之去也不灭;又如映现污泥而不垢,映现清水而不净,映现万众而不增,映现一身而不减。任从万变纷纭,体本如如不动,何有生灭垢净增减之可言。二显法体竟。
    (三)明离相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是故二字,承上起下之词。空中,即无生灭垢净增减,真空实相之中。空中无我相法相,故无色;无我见法见,故无受想行识。无即是空,此空五蕴也。
    【无眼耳鼻舌身意,】
    此空六根。根有二种:(一)浮尘根,即众生肉体上所具之六根。(二)胜义根,乃清净四大所成,托在肉体六根之中,凡眼不见, 天眼方能见之。浮尘根粗,胜义根细。《楞严经》云:由明暗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见,见精映色,结色成根,根元目为清净四大,因名眼体,如葡萄朵;此即眼胜义根。由动静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听,听精映声,卷声成根;即耳胜义根。由通塞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嗅,嗅精映香,纳香成根,即鼻胜义根。由甜淡等二种妄尘,黏湛发尝,尝精映味,绞味成根;即舌胜义根。由离合等二种妄尘,黏湛发觉,觉精映触,抟触成根;即身胜义根。由生灭等二种妄尘,黏湛发知,知精映法,揽法成根;即意胜义根。    明暗、动静、通塞、甜淡、离合、生灭十二相,即六尘之境。黏湛者:黏湛然本体之智光,发而为带妄之妄见。虽成妄见,但有自性分别;对境之时,明明白白,不错不昧,如镜照像,并无随念计度,种种分别。随念计度分别,皆属于识。欲研究心理学者,根识不可不知,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今六根俱云无者,以真空妙智,观察此身,如梦如幻,本不可得;身相既无,安有六根?故皆无之。
    【无色声香味触法,】
    此空六尘。尘有染污之义,由此六者,而能染污真性,故名为尘。色者眼之对,声者耳之对,香者鼻之对,味者舌之对,触者身之对,法者意之对,后二尘难知。何以谓之触?触即无知之物,与有知之身感触。分合离二触:例如衣是无知之物,挂在衣架,不名为触,若穿身上,而知适意不适意,即为触尘,此合触也。又例无知之风,吹于他物,不名为触,若吹及身,而知冷暖,或违或顺,即为触尘,此离触也。何以谓之法?法即前色声香昧触五尘落卸影子,落在意地之中,合名为法尘。例如昨日到此讲堂,所见听众之色,所闻说法之声,所嗅炉中之香,所尝饮食之味,所觉衣物之触,五尘之境,一一今已过去,若现在起念一想,五种境界,全在意根之中,记忆不忘,此即法尘;为意根所缘之境。何以能记?因前五根对境时,即有同时意识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将所缘之境,摄入意根;例如眼根见色,有眼识起,同时即有意识,与眼识俱起,俱缘色尘之境,故得同时名。同时意识缘色尘时,即将色尘之境,摄入意地;譬如照像家,对所见之境,摄一影片,其境虽然过去,影片尚存,可以为缘,故得不忘。一根如是,根根皆然。今云无者,世间六尘之境,如病目夜见灯上有五色圆轮,灯本无轮,病目妄见。若以圣人慧眼观之,六尘本空,亦如好眼观灯,岂有圆轮可得,故云无也。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此空六识也。眼界,即眼识界,略去一个识字,应云无眼识界。乃至二字,超略中间四种识界。界者限也,内六根,外六尘,识生其中,三六而为十八界。识以了别为义,能了别尘境故。前五识了别境时,不落名言,不起筹度;第六识则安名取像,种种计度,而起憎爱。今言无者,内根外尘既空,则内外不成,中云何立?是六识之界,不空自空矣。如世间之屋,一连三进,以墙壁为界,内外两进,悉皆拆毁,则中间之界,自不成立;六识亦复如是。以上离六凡法界之相。六凡者: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译云非天,比天不足,比人优胜),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亦名六道,分三善道,三恶道;为善则报在人天,为恶则报在三途,善恶杂修,则报在阿修罗。前五蕴十八界,属六凡法界;六凡众
    生,不离五蕴十八界。今既一一无之,即是空六凡法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此空缘觉法界。法界有十,六凡之外,尚有四圣。四圣者:佛法界,菩萨法界,辟支佛法界(亦云缘觉法界),阿罗汉法界(亦云声闻法界);此缘觉法界。缘觉者:顺逆观察十二因缘,而得觉悟,克证无生之理,是名缘觉。十二因缘者:先顺观流转门,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十二支连环钩锁,相续不断,而成三世轮 [tr][/tr]
回。无明者:所明了,即迷惑心,昏迷无智,于理不明。由无明故缘行,行即业行,依迷惑心,所造之善恶不动,种种业行,此即过去世惑业二支因,依因必定感果,感现在世识等五支苦果,即行缘识等:识即第八阿赖耶识(译云含
    藏识、含藏根身器界种子),而为总报主,依业受报;在众生分上,去后来先作主翁,投胎时,此识先来,舍报时,此识后去,此识即指投胎时第八识。识缘名色者:既已投胎,即有胎中之名色,名即心也,心无形相,但有其名,色即父母精血和合之色。初七名揭罗蓝(凝滑),二七遏蒲昙(如胞),三七蔽尸(软肉),四七揭南(硬肉),五七五官,六七形位,七七人相具足,皆属色摄;中有灵知,乃属心摄。名色缘六入者:六入即六根,根有入尘之功能,又根能吸入尘境,故名为入。此当出胎六根完具之位。六入缘触者:触即孩童时六根但能触对前尘,受力不强。触缘受者:年稍长大,即知领受一切尘境,此即依过去世无明与行,二支惑业之因,感现在世五支苦果。复由现在世,果上再种因,依因再感果,即受缘爱等:年既长成,六根受六尘之境,心生迷惑,不了诸法如幻,而起分别贪爱之心。此爱即生死根本,若无贪爱之惑,那能造业,既无惑业之因,安受苦报之果。汝我诸人,欲求离苦,欲了生死,就要从当入意根用工夫,不起分别,能断贪爱,为唯一方法。“爱”字范围极大,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皆爱摄。喜,即成我所爱,故生喜;怒,即夺我所爱,故生怒;哀,即丧我所爱,故生哀;乐,即享我所爱,故生乐;恶,即违我所爱,故生恶;欲,即顺我所爱,故生欲;七情之怒、哀、恶,一一无不是爱。爱缘取者:年龄愈长,智识愈开,既爱一切尘境,则必多方设法而取之,爱取皆是惑。既然欲取,必成所作之业,故曰取缘有;有即是业。此三支,为现在世惑业三支因,再感未来世二支苦果。有缘生者:既有善恶不动诸业,必定依业受生。语云:临终一切带不去,只有善恶业随身,一切众生,无不是依业受报。如修上上品十善之业(身三善业:不杀、不盗、不淫;口四善业:不妄言、不绮语、不恶口、不两舌;意三善果:不贪、不嗔、不痴),及修出世禅定不动之业者,或证圣果,了脱生死,或生佛国;及修世间禅定不动之业者,乃生第六天以上,色界诸天。如修上品十善,无有禅定不动之业者,但生六欲诸天。如修下品十善,则生阿修罗道。如持五戒,则生人间。如造十恶(身口意业与十善相反)五逆,毁谤正法,则生地狱。如不圆造十恶,或生饿鬼、畜生。若约人道,既已有生,必有老死,故曰生缘老死。此二支,属未来世苦果。十二支合论,过去二支因,现在五支果;现在三支因,未来二支果;十二支循环不绝,流转无穷,即成无边生死,故名流转门。又十二支不出。
    惑业苦三道,颂曰:无明爱取三烦恼(即惑道、烦恼是迷惑故),行有二支为业道,从识至受并生死,如是七事为苦道。惑业苦三,相续不断,不能出离三界。三界者:欲界、色界、无色界。六天以下及五趣,未能离欲,故名欲界。六天以上,共有十八天,虽然离欲,尚有形色,故名色界。四空四天,灭色归空,并形色亦无,故名无色界。此三界共有二十八天,并五趣,如牢狱,如火宅,无不是苦。凡夫之人,贪恋三界,以苦为乐。缘觉之人,闻说十二因缘之法,顺观之,乃知无明为生苦之因,辗转相生,无有穷已。后逆观还灭门,乃知无明一灭,则行等十一支俱灭,无惑不造业,无业则众苦自息。由是发心断无明,如砍树者,从根下手,不向枝叶上用功,故称利根。无明灭,则行灭,乃至生灭,则老死灭,能了生死,能出三界,能证涅盘。文云,无无明,亦无无明尽四句,即空流转还灭二门。乃至二字,超略中间十支不说,但举首尾二支。无无明,乃至无老死,此空流转门,即空生死也。亦无无明尽,乃至亦无老
  死尽,尽即是灭,此空还灭门。亦无二字,即涅盘亦空也。此经是大乘,不仅破除凡夫我执之病,并要破除二乘法执之病(即执有涅盘之法可证)。菩萨入生死,不为生死所缚,此中意义,即本无生死可断,亦无涅盘可证也。
    【无苦、集、灭、道,】
    此空声闻法界。声闻,即罗汉,闻说苦、集、灭、道四谛之声,而得悟道,故称声闻。谛者,谛实之理。此中二种因果:苦,是三界内生死苦果;集,是三界内烦恼苦因,烦恼集聚于心,故名为集。灭,是出三界寂灭(不生不灭)之乐果;道,即出三界修道(三十七助道品)之乐因。约小乘法说,欲出三界分段生死苦果,须断见思烦恼,集谛苦因;欲断见思烦恼,必修出世道品;见思断尽,即得灭谛涅盘之乐。世间之人,无不厌苦,尽欲求乐,若不发心修行道品,其苦何由离,其乐岂可得哉?此经约般若大乘而说,生死即涅盘,烦恼即菩提,无集可断,无苦可舍,无道可修,无灭可证,故四谛一一无之。
    【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此二句,还是声闻法界。无智者:空能证之智;无得者:空所得之理。下句解释无得之义:以字因也,何故无得?因无所得故。声闻所证涅盘,即自心本具真谛无生之理。昔日迷之,本来无失;今日悟之,亦复无得。如人家藏宝物,昔日遗忘,似失非失,忽然记忆,无得为得;乃是自家宝藏,本无所得故。三明离相竟。
    (四)辨所得
    1、菩萨得涅盘断果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此菩萨法界。初句解见在前。二句依智慧到彼岸之大定故,所以心得无碍。凡夫之人,无真智,不了世间诸法本空,依情想分别,则心境缠缚,不能解脱;处处着有,心被有碍。二乘之人,无俗智,不达涅盘如幻,沉滞化城,则身智灰灭,不得自在;时时着空,心为空碍。而菩萨双照真俗,不着空有二边,全归圆融中道,故无挂碍。又惑不碍心,境不碍智,般若之行得成。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
    上句牒上。恐怖:是指生死轮回,头出头没,无由解脱,最可惊恐,实足怖畏。承上心既无碍,我执法执,二者皆空,自可超出生死苦轮,故无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
    首二字皆去声。颠者头也,倒即倒置,凡夫迷真起妄,认妄为真,即是颠倒。梦想者:指生住异灭四种梦心,众生轮回生死,皆由四种梦生之惑,造作种种之业,而受无量生死,不得涅盘。此四种梦心,生时乃从生相先起,由细至粗。灭时当从灭相先除,由粗至细。如着衣者,则自内而外,脱衣者,当自外而内矣。远离之功,由依般若,心得无碍无怖,故能离妄证真,究竟涅盘;即是成佛。五住烦恼究竟尽,二种生死究竟离,登涅盘山顶,成无上佛道,不生不灭,具足常、乐、我、净四德。此明菩萨得涅盘断果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7-26 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佛法界。三世:指过去现在未来,各有无量诸佛,究其成佛之因,若非般若妙智大定,亦不能离生死此岸,而到涅盘彼岸。当知此般若,为十方诸佛共由之路,无有何佛不依此而成道,故曰依。阿耨多罗:此云无上,因佛所证之果,为究竟极果,超九界以独尊,故云无上。又指诸佛所证之理为最上一乘;实相之理,无有何法可以更加其上,故称无上。三藐:此云正等,指诸佛之心,真正平等,不择冤亲,普欲度脱。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平等一相之理,故云正等。一相者,一乘实相。世间诸法,种种差别,自有大小、贵贱、精粗之分,不能一相。若悟理体,毕竟无二,如世间金器之类,瓶杯钗镯,若取其相,则诸相差别,不能平等;若取其性,则一一全体是金,自然一相。正觉者:指佛真正觉悟,四相梦破,离和合识,灭相续心;转八识(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第七末那识,第八阿赖耶识)成四智;转前五识,成成所作智;转第六识,成妙观察智;转第七识,成平等性智;转第八识,成大圆镜智;故称正觉。又指佛所证之理,乃中道妙觉之理,正即中道,不偏二边;佛依本觉体,起始觉智,中中流入,复本心源,始本合一,名为妙觉。此约人约法二种解释。又正等云正遍,正觉云正知,即佛正遍知。何为正知?了知心生万法,何为遍知?了知万法不外一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佛道之名;既已翻译,仍留梵语者,此乃遵古不翻之例,实超九界之名。六凡众生不觉,外道邪觉,不能称正觉。二乘之人,悟明真谛之理,虽称正觉,未悟平等理性,不能称正等正觉。菩萨破无明,见法身,虽正智现前,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平等之理,可称正等正觉;然无明未尽,纵到等觉地

    位,尚且去佛一等,只称有上士,不能称无上正等正觉。足当此称者,惟佛一人。此明诸佛得菩提智果竟。并上四辨所得竟。

    (五)叹胜益

    1. 别叹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故知者,牒前起后也。以般若妙智,照空六凡二乘,又为诸佛菩萨依之而得菩提涅盘,故知此般若波罗蜜多,即是大神咒。神者:神妙不可测度;咒者:秘密不可思议,功能殊胜。此经亦然,能驱生死烦恼之魔,故称大神咒。

    【是大明咒,】

    般若智光,横竖该彻,辉天鉴地,耀古腾今,能破生死长夜痴暗,故称大明咒。

    【是无上咒,】

    般若如大火聚,四边不可触,触之即烧。世出世间,无有何法,超过般若,故称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般若称为佛母,出生一切诸佛。诸佛依此,而得究竟极果,故称无等等咒。无有何等之法,可与齐等。此中所言咒者,即此般若便是。既然是般若,而又称咒者,极言神效之速也。一别叹竟。

    2. 总叹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即功能力用,以此般若智照功能,照见人法俱空,俱空亦空,缘观并冥,境智双泯。觅能受之身,与所受之苦,皆不可得;自能灭除界内界外,一切烦恼生死大苦厄矣。即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之类。

    真实不虚者:真实,即真空实相之理体。果依此体,而起般若照用,照见诸法本空,自然能得脱苦之大自在用。此中道理,全不虚谬。又真实不虚,寓劝信意。以如来是真语者,实话者,决不虚妄哄骗于人。以上说经,经是显文,令人得显益。以后说咒,咒是密语,令人得密益。经咒并说,显密相资,自可随机得益矣。一显了般若竟。

    秘密章句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此秘密章句,即秘密般若。故说者:因在会之机,有应以显文得益者,有应以密语得益者,以是之故,所以说显之后再说密,冀得普益。密咒,即五不翻中,秘密不翻。又但翻字,不翻音,字是华文,音仍梵语。

    以音既未翻,所以莫领其义,不能解说。又咒是诸圣密语,既称密语,即印度亦不能解释。持咒之法,但令信心具足,谛信不疑,专切持之,自得其益。据愚见:持咒即是修行之法,当持咒时:此身端坐,或是经行,自然身不行恶行。口持咒语,无有间断,自然口不道恶言。心忆咒语,无有杂乱,自然意不起恶念。三业清净,岂不是修行耶。又咒多是鬼神王名号,持之则鬼神敬主,密得其益;亦如军中密号,呼其口号,可避危险。不必强求解说,但专心持之,密得其益。今试举一段因缘证之:
    昔有一人,家贫浪荡,游于他国,冒充太子。人相尚觉端正,被招驸马,因贵生骄,对于饮食等事,稍不如意,即起嗔怒。外国公主,有欲善承其意,因不知其性情,特访其国一商人问之。彼商人实知此人出身履历,系贫寒浪子,今既招为驸马,未便出他之丑。商人多智,乃授公主一偈,令其读熟,但教其音,不解其义。语云:“驸马若再嗔怒,可将此偈诵之,其嗔自息。”其偈曰:“无亲往他国,欺诳一切人,粗食是常食,何劳复作嗔?”公主记忆不忘,一日驸马食时,又发嗔怒。公主将商人所授之偈,持诵一遍,驸马闻之,心生畏惧,何以我之丑历史,被其得知?此后不可发嗔,若更嗔怒,自必被摈,从此驸马安分矣。公主喜甚,但得其益,不知其义。
    咒之功能,亦复如是。心经讲解已竟,唯望在座诸君,既已闻经,当因闻起信,因信生解,因解发行,因行得证。果能依此般若心经信解修行,现前可为完全道德之人,将来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之果证矣。
    憨山大师云:此咒为密说般若,不容意解,但直默诵,其收功之速,正在忘情绝解,不思议之力耳。然此般若,所以收功之速者,乃人人本有之心光,诸佛证之,以为神通妙用。众生迷之,以作妄想尘劳,所以日用而不自知,自昧本真,任受诸苦,可不哀哉!苟能顿悟本有,当下回光返照,一念熏修,则生死情关,忽然隳裂;正如千年暗室,一灯能破,更不别求方便耳。吾人有志出生死者,舍此决无舟筏矣!所谓滔滔苦海内,般若为舟航,冥冥长夜中,般若为灯烛。圆瑛望在会诸位,各各燃般若灯,疾出生死昏衢,驾般若舟,直达涅盘彼岸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发表于 2012-7-26 15: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7 02:28 , Processed in 0.281877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