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24|回复: 0

[佛化生活] 7月3日龙泉日记:呼唤大地的新生(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4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55 编辑

●7月3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八十九: 大地心农场是一个“寓教于耕,以见导行”的修学平台。农场耕作禁止一切农药、化肥以及杀虫剂、除草剂,耕作者通过与大地、动植物、大自然和谐互动,去学习、体悟古圣先贤的智慧与慈悲,从而提升生命的品质。 我们用真心去关爱大地,大地用健康的果实来回报我们。我们与大地是相互关怀的整体,而不是对大地的利用,甚至掠夺。所以我们要求的是“清净”的耕作,比“有机”的耕作标准更加严苛。首先不允许任何手段伤害地里的昆虫,我们不介意和其他生命分享果实来培养自己的平等心和慈悲心。其次,面对市场上琳琳种种的“有机制剂”,我们宁可选择最保守的人工劳作,我们恪守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信条,因为“少劳多获”必将打破某种整体的平衡。 最重要的,法师和义工们相信,对每一株菜苗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才是最好的“肥料”。进一步,对身边每一个人投入更多的关心和爱心,才是自己身心健康最好的保障,这就是佛菩萨告诉我们的真理。 所以,我们的目标不是作物的果实,而是让参与者通过和大地的相互关爱中,培养出智慧、慈悲的心。反过来,我们坚信最有益健康的果实也只有通过和大地的相互关爱中得到。
佛典中的生态思想
佛教的典籍中,有关人与环境的论述很多,人的身心称为正报,而外在的山河大地称为依报,“依正不二”是二者关系的概括,就是人的身心与环境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体。环境会影响人的身心健康,存善心、造善业也会改变环境。有学者研究,又将佛典中的生态思想总结成以下五个方面:(1)建立在因果报应基础上的惜福观、戒杀护生观;(2)建立在众生皆有佛性这一大乘核心教义之上倡导众生平等的平等观;(3)建立在大乘佛教以度众生究竟成佛为本怀基础上的慈悲观;(4)建立在心解脱与境解脱的辩证关系之上的庄严净土思想;(5)建立在究竟的缘起性空思想之上的平等观、护生观与慈悲观。 各民族的传统耕种都是有机耕种,其中都留下丰富的智慧,然而在这个时代,一些传统的操作模式不再适用或者显得缺乏效率。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如何用一套完善、系统的观念来看待人与环境的关系,吸取传统的农业智慧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实际上,很多生态、环境伦理和有机农业的专家都自觉或不自觉的借助佛教的思想来建立理论、看待现实问题和发展新的农耕模式。佛教三藏典籍中这样丰富而深刻的理论体系,为环境伦理和有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思想宝藏。
心灵提升的路径
上面说到净化心灵,提到佛法的修学,那么在这个时代,一个在家居士该如何修学佛法、净化心灵?这就涉及到修行的终极目标、短期目标与今生的归趣,涉及到承担与学修的关系等问题。对于其他宗教或者没有信仰,但是想要提升心灵的人,也涉及到这一问题。因为有机农业并不只是佛教徒在做,它需要大量社会善心人士的参与,能在有机事业中找到用心的点,一条很踏实的心灵提升的途径,对大家长期坚持做下去是很重要的。 有人说,2012年之后,人类走入一个更注重灵性的时代。现在各种禅修、灵修、瑜伽、武术、气功也越来越流行,为人们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内心潜能的世界。那么这些是否就是我们所理解的心灵提升,或者心灵提升的全部呢?从道次第的观点来讲,这些都是方法,如果修得对路,可以对人的身体健康、内心平和起到一些帮助,但仅仅这些并没有涉及到核心的问题。在修行以至圆满觉悟的历程中,特别是在初期,最关键的是业,也就是我们在每天待人、做事的过程中内心的造作。遇到不同的境界时,一个人的内心的状态,心的不同层面才真实地展现出来,从中认识到自己的问题,不断坚定自己生命的方向。 禅修可以让人的内心达到一个宁静的状态,但真正的问题还是在出定之后如何面对现实的人生?能否将禅定中得到的喜悦与智慧保持下去?还是说把禅修的喜悦与现实的烦恼对立起来?“参禅的脾气大”就是说的这种对立的状态,在禅修中的喜悦越强,就越形成鲜明的反差,而不能容忍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境遇。因为禅修的状态很宁静,人沉静在这种快乐的状态中,以为自己修得很好,不知不觉还可能产生一种耽著,以禅修为现实生活的逃避,逃避自己内心的问题,也逃避社会责任。而实际上很多内心的问题并没有暴露出来,更无法对治,仅仅这样,并不能帮我们走近最终圆满觉悟的目标。当然,这是比较浅的禅定,如果要更深入,内心的烦恼种子就会泛起,遇到种种魔障,如果之前没有扎实的资粮和戒力,很可能会出问题。所以,禅修是要以在现实生活中切实的善行为基础的,佛教讲“戒、定、慧”的次第,又讲“净罪积资”,真正的实修是从戒开始,而戒的前提是广造善业,净罪积资。 业是一个人当下生命的方向,如果开汽车,方向盘把好了,油门没有问题,然后才涉及到要用好的油。这时的禅定才是有意义的,确实能大大地加快修行的速度。当然我们见到一些人,默默无闻一辈子,很单纯地为大众付出,坚持去做一件事情,并没有说自己一定要怎么怎么修行,到老年心态也很平和,也很有智慧。比如一些老法师,一生很普通,到往生的时候现出瑞相;其他宗教的,基督徒、穆斯林,并没有见他们怎么去闭关,就是天天抄经书,祈祷,帮助他人,这样一辈子下来,就有一种人格的感染力,内心的状态非常的平和、安详。 从事有机农业,关爱土地,关怀他人的健康,这就是造了一份殷重的善业,它本身是一种修行,能积到很大的资粮。
实践业果法则
那么怎样更好地来造一份善业呢?要学习业果法则,增长观待各种因缘的智慧。为什么许多看上去的善行并没有好的结果呢?往往是因为执著在某一方面,不能辨析业的轻重、染净,没能很好观待缘起。有的人谨小慎微,执著说一定不能造恶业,实际上是一种怕果报的自私心理,结果阻碍了积极行善的心,又因为智慧不够,在自己比较漠然的对境上屡造恶业。一个熟悉业果法则的人,会整体的、全面的来看待自己的生命和周遭的环境,因为我们所遇到的所有的人和事都是我们的对境,对他们造作的业都会影响我们未来的生命。 下面分几个角度来看。 《广论》上讲到“具力业门”,三宝和父母都是具力业门。对父母而言,要非常恭敬、小心地孝养承侍,进而慢慢引导归信三宝,切不可觉得自己学佛了,父母都不对,有一种道德优越感。学习佛法、利益社会这些大事上方向笃定,一些小的地方,生活习惯等方面,应多随顺父母,看到自己学佛后的变化,让父母慢慢对佛法产生好感。如果因为执著于一种佛教外在的形式,而让父母产生排斥,虽造了小善业,同时却造了大的恶业。除父母外,对子女及常见面的其他亲人也应注意这些原则。 对于三宝,应勤修皈依,恒勤供养,落实皈依学处。三宝的事情肯定比自己的事情重要。贤然法师说:“居士修学要从培养信心开始,信心来自对三宝功德的信解力,而对佛菩萨功德产生信解的正因就是长期随念三宝的功德。”法师进一步分析:就像一个小奥拓的发动机,外面装上再好看的奔驰车的壳子仍然跑不远。不在于学习什么高深大法,而是在学佛的前几年,必需尽快建立起一套正确的的修学佛法“动力系统”来,也即是自己的“学佛发动机”。不能老靠法师提意乐,提一提才愿意学,提一提才动一动。建立生命宗旨,皈依三宝,就是最稳定、最强劲的发动机,而参加早晚功课、,就好像是不断给发动机加油。当你干一段,业习气作用越来越大时,有烦恼时,心力低沉时,就是发动机没有油了,赶紧上上殿,拜拜佛,随念三宝功德,串习生命的宗旨,出来就又能跑上一小段,慢慢慢慢我们的发动机就越来越有力量,越来越持久,并且以后也不用一定要去佛堂才能加油了。 不过现今社会和古代不同,回家承侍父母的机会其实是很少的;一般的在家居士不能经常来庙里,即使是常住的居士,所承担的固然都是三宝的事业,但直接面对佛像、经本和出家众也只是一部分的时间。那么居士修学最主要面对的境界,还是自己的职业,以及职业中的领导、同事、客户;对于常住居士来说,则是常住交给自己的承担,和共同承担的同行善友。更广的来讲,只要我们存在这个世间,我们就有事情要做,而要做的事,必须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所以职业与群体之间,是有这样密切的关系存在。在这两个对境上应造一份怎样的业呢?古人说“敬业乐群”,这里的业就是指的职业、事业,群就是指相处的人群。每一份事业都需要一颗诚敬的心去经营,而不是因循苟且敷衍了事,更不是贪婪榨取,不顾后果;人群是我们彼此传递爱和善的团体,从中能感受到快乐与感动,而不是互相指责、漠不关心,更不是充满竞争和欺骗的团体。同事之间亲如兄弟;生产者与消费者相互感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对于常住居士来说,敬业乐群就是皈依三宝的一个入手处。认真对待常住的安排,与同行善友和乐地相处,能积到很大的资粮。相反,如果做事马马虎虎、随自意乐,对同行善友观过,就会有很大的损失。《广论》上讲,我们拜佛、念佛,都有非常大的功德,为什么我们体会不到身心的改变?就是因为对同梵行者观过而抵消掉了。“‘千劫所集施,供养善逝等,此一切善行,一恚能摧坏。’此复若嗔同梵行者,及嗔菩萨较前尤重。” 在这个时代,发达的网络、通讯技术时人与人彼此相连,社会的业汇聚一个共业,不知不觉地裹挟着每一个人,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对境。在共业的网中,个人常是很无助的,偶尔的善行善语,成为滚滚洪流中的一小朵水花,力量是非常微不足道的。当社会上冷漠、互不信任的力量很强,一个勇于帮助别人的人反而受到嘲笑和伤害;当投机取巧形成一股风潮,正直诚信的商家、农人反而挣不到钱,面临淘汰的危险。这更凸显了团队的重要,“敬业乐群”的重要,善良的人必需组成团队才能将善行持续下去,离开了团队,个人的价值是非常微小的。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2:17 , Processed in 0.367012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