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84|回复: 1

[佛化生活] 6月19日龙泉日记:弟子相与应试教育的审思(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6-20 16: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7 编辑

●6月19日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八十二: “若如是者可摄为四:谓于其法具大希求,听闻之时善住其意,于法法师起大敬重,弃舍恶说受取善说。”修行的第一步,就是要净化不良的心理状态和习惯,培养广泛而深入学习的习惯,海纳百川的心胸,以及应用所学改变自己生命状态的主动性,为今后在心灵上的长足进步打下基础。“希求”亦即学而不倦的上进心;“正住”就是心胸广大,没有偏执,能完整地领纳老师的教导;“恭敬”亦即尊师重道;“具慧”就是具备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对于佛弟子而言,这种慧当然是要符合佛理的)。有了这四点,就堪为圣贤、佛菩萨的弟子,当然也能学会世间的各种知识、技能。但这里的角度,并不是说一个人的知识有多丰富,或者他的德行已经有多高尚,或者他已经看了多少本佛经、修过了什么样的法门、证悟了什么样的境界,这里注重的是一种学习潜能。人是会变化的,知识不会可以学会,人犯了错误也可以改正、进而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相反,如果没有真正的志趣,再多的知识也可能会遗忘;如果没有不断修行来净化身心,德行也会退失、堕落;即使证悟到一定的境界,也可能得少为足、止步不前,离成佛越来越远。时代的特点是丰富的信息,多元的文化,瞬息万变的社会,仅学到某几科的知识结构是不够的;就品行和生活习惯而言,在一个环境、团体中适用的,在另一个环境、团体中可能就变成一种迂腐和执著;即使证悟了一定的境界,如果没有适应现代的思维模式,也总会有意想不到的缘起出现,无法很好地与社会的脉搏相适应。但如果具备了弟子相,就有很强的学习能力,知识可以快速学会,阶层和群体的鸿沟可以跨越,修行上也容易找到好老师,快速上路。如果说基础教育是要培养一个人完善人格和社会生活的基础,为他的成长提供开阔的平台,那么弟子相就是再好不过的检验标准。 “正住”则和听闻轨理中“断器三过”相关。《广论》上说“若堕党执,由彼蔽覆不见功德,故不能得善说妙义。”“堕党类者,谓贪著自宗,嗔他法派。应观自心,舍如是执。”《广论》有引《菩萨别解脱经》云:“应舍自欲,敬重安住,亲教轨范,所有论宗。”现代人常犯的一个问题,是读了一本书之后,听到师长讲的和书里不太一样,就觉得师长讲错了,或者疑惑重重,其实往往是自己的理解很肤浅、有偏差。就世间来说,当然首先要找公认的好书、好老师去学,既然去学,就是认可他比自己懂的多,即使有些小问题,也是不妨碍大局的,可以等到融会贯通之后再说。要多去揣摩书和老师的本意,而不是在一些小的地方挑毛病,结果自己学不到东西。学佛的人同样首先要相信师长和经论都是没有问题的,真正有问题的是自己,然后再用经论中的道理来和师长的教导相互印证,也许经论中这一段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对这样的人来讲,师长则是针对那样的条件、那样的人。这样去思维、揣摩,慧力便能增长,不会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也就更能理解师长和经论的意思。因此“正住”和“具慧”是彼此增上的。文殊三教授:殷重祈求师长本尊,多门励力净罪集资,数数研阅无垢经论,三者之间也是相辅相成的。 “恭敬”和希求是相联系的,因为知道所学的东西对自身的价值,不是好玩、消遣来学的,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帮助别人,人生短暂,要为自己的生命负责任,在佛法中则是为了成佛这一高远的目标。既然要去学,那自然要尊重所学的内容,尊重教导自己的人。 了解现今教育的特点,就是了解一个民族的共业,共同的根机条件,也是更了解自己是否具备弟子相。如《广论》上说“是诸堪为尊重引导所有之法,应当观察为具不具。若完具者,应修欢慰;若不具者,须于将来能完因缘励力修作。”回顾和观察自己的生命,具备的方面,多随喜自己;不具备的,从因上努力,使得慢慢能够具备。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6-22 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8:17 编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4:17 , Processed in 0.240713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