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6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禪师提示:「不要执著於光和形状,要注意观色法的觉受变化(the change of sensation)和心法的运动变化(the change of movement)。」笔者特别写出来,也希望修习者不要执著它们。到最后,色法、心法的实相都是生灭不已;再说,名法的剎那生灭那么快,又如何观到其间的运动变化呢?笔者想到「五禪支」中的"one-pointed concentration"和只要切入任何一点,现象就会被定力放大,会被观力解剖的经验,於是选择移动最清楚的一点作為焦点切入。果然有一大堆粒子聚集在一起,其顏色就如计时砂粒,接著粒子本身快速闪烁生灭,又像河流般地快速流动,光亮得连成一片。 Interview时,禪师微笑地再鼓励:「再追下去,看看粒子如何闪烁生灭。」
粒子的生灭才是心法的实相--「心无常」。之前所看到的光和形状之各式各样变化,都是由粒子的生灭变化而来的,也是随各人经验、想像、主观的认知而显现的。观到各式各样变化的光和形状的心法,虽是直观的内观智,但还是带有观念性的;要超越观念,看到真实法之内观智,才是现观。
大念处经 与 正念的内涵
《大念处经》或称「四念处」,是止禪和观禪的结合,所以又称為「毗钵舍那观」(Vipassana);这是佛陀亲自教导,又一而再、再而三、苦口婆心地强调的止观禪修法 (详见《长部尼柯耶》第10经和《中部尼柯耶》第22经,以及《相应尼柯耶》)。横贯此经的「正念」有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体証"有生有灭"缘起法的正念(英文习惯用字是 mindfulness),也就是如何了解心的「知遍知」(understanding of known);有生有灭的缘起法,因果相续,是本文所述的於「受」处断十二缘起的"正念之心境"(the mental state of mindfulness)。
第二层次是,体証"即生即灭"之「三法印」的「法住智」(或内明,英文的习惯用字是 clear comprehension),也就是调伏心的「审查遍知」(act of understanding);即生即灭之「三法印」须直观而现观地(reflection without thinking and reasoning) 行解於日常生活中,心自由自在,回归本然。
第三层次是,圣者之流、出世间八正道之正念(英文用字是 independent),也就是解脱心的「断遍知」(abandon of und! erstanding),也就是身、口、意「三行安息」(见《中部尼柯耶》第43&44经) 的「涅槃智」;「三行安息」的开展為行捨、不动行、无分别、无畏施的同义别名;此心境是"唯有作用,不再感果;法尘滚滚,行捨微笑"。
顺此,笔者以个人体验记下修习正念的三个要领:
1. 身鬆:尤其在观心的阶段,更要放鬆,犹如入睡前那种轻鬆又清醒的状态。坐禪时,身体鬆到像一片叶子浮在水面的那种轻细的动态平衡;而行禪时,双脚仿如行云流水般柔软成片的与身受(physical sensation)融合在一起。
2. 心软:,当心清净时,能观的心是一种澄澈(clarity)、柔(flexible) 且软(soft) 的心识状态。进入观心、啟开内心世界时,首先观到心的气候 (观, 就像在看无声电视一样的清清楚楚);完全清净的心仿如晴空万里,而昏沉的心则像乌云遮日,掉举的心则像烟雨濛濛,贪婪的心则像磁石般的吸著,慎恶的心则像热灼般的炽烈。由此,读者当不难相信,能如实内观到五盖的特相而能拔除掉它们的话,心识状态就可从有情的欲界,晋升到禪界天的色界,再由修习四无色定而晋升到无色界---即心识可以不依色法而存在,拥有所谓的神通力了。
3. 直下的觉知:即纯粹(bare)的观察,其意义很深的! 禪师的口头语是:"Treat all the objects equally (对一切法尘滚滚的现象保持捨心), as friends (包容心)。" 禪师的这句口头语含蕴著「四不」的训练! 1. 不期待(no expectation),其有三层含意:a.有执取才会產生预期之心,b.心滑溜溜,要抓抓不到,反让心变得僵硬;c.心变化无穷,以自我观念、经验来囿限它,反而是障碍、无法见到实相;2.不以自我為中心(impersonal),「我见」是根本烦恼所在,是一种邪见,让自已当个观眾反而自在;3.不判别(no judgement);不抱怨(no complain),3与4两者是「我慢」的烦恼,实相法是绝对的,并不存於好与坯、GC与低潮的相对观念裡,如无判别之心,以捨心、包容心对待,又何来抱怨?
如以不同的名相来说明正念的心境(mental state),可以是「放下、再取」。然而真正要放下的是执取和我见等根本烦恼,而非财產、生命等物质。放下之后再取,才能显出积极的「八正道」的「正业」(right action)。
念头过程 与 十二缘起
剎那定在观心念处的初阶,便能很清楚地看到微细的念头不断,像丝蜘、暗流一样。禪师说:「这有什么不好呢?看看它们如何生起啊! 痛来时观它如何消失,念头来时观它如何生起; treat all the objects as friends, knowing the processes of the thoughts。」可是一语惊醒梦中人!
2500多年前,就有沙门以佛陀教导的止观当仪器,体証了「心的经验科学」(Empirical Science of Mind) 而写下至高实相法之《舍利弗毗曇》衍生的《阿毗达摩义论》,其「心的动态分析」中的「心路歷程」就是在描述念头如何生起 (a thought process)。当六根与外境接触,生起六根识的「触」开始,六根感觉神经以微振生灭方式传递信号,这即是《阿毗达摩义论》裡所说的「无因异熟心识」;大脑(意根) 接收到信号后,经由个人的经验、观念等而认知(decoding)信号,这就是「有因异熟心识」---造业感果,而產生念头,完成一个心念的过程。
《中部尼柯耶》第一经「根本法门经」(The Root of All Things),正是在描述「心路歷程」中的「有因异熟心识」的认知过程(a perception process)。由於我见(邪见)观念的形成,而倾向以自我為中心,向外画圈圈、分别心、佔有欲等,然后產生我慢和执取。所以,我见、我慢和执取三个不善心,是人类的三个根本烦恼。
剎那為佛法的最小计时单位。心法一次闪烁,即一个剎那,或一个当下,却包含了生、住、灭的过程。一个剎那约有0.015秒的暂留时间,剎那剎那地相续因果关係,就是《阿毗达摩论》裡的「廾四发趣法」的展现,也就是一组法產生另一组法(moment to moment);几个剎那相续构成一组色法或心法的现象过程(the process of phenomena),一组过程產生另一组过程(process to process)。这些过程相续之间构成的因果关係就是十二缘起法的自然法则,比如,17个剎那形成一个念头(心法/thought);念头之后,生起另一组剎那生灭的色法,如一举一动的身的觉受(physical sensation)。
这些念头和一举一动的因果关係便是十二缘起法,它是活生生的! 《清净道论》与《阿毗达摩论》描述十二缘起法和廾四发趣法的身心现象,把佛法讲活了。这因果相续之间的不一不异、不常不断,意指这一个剎那的灭,变成下一个剎那的生,这中间没有一个实有的东西存在,所以也无作者、无受者的无我相了;因此,心路动态分析中的离路,即两世之间生与死的关係,没有一个所谓的中阴身或心识停留存在著。
身与心的关係有二层意义:除了上段提及的身心缘起法外,另一层意义却很少被指示出来;即内观禪修习途径上,心清净(定)自然会带动内身清净(慧地)以及外身清净(戒);具体的说,在内观禪密集修习中,止、观同时平衡发展的身心状态,会自然地带入日常生活中,而且是戒、定、慧三者同时进阶的 (step by step at the same time),不须要先建立定后才修慧,也就是英文所形容的clear comprehension or automatic reflection,这比起正念的第一层意义mindfulness范畴更深广。例如,身法方面所观到的四大变化、生灭法、入定前举步沉重、带磁性的觉受,或心法方面所观到的光和形状,均或多或少 (笔者的经验约是70%) 会呈现在日常生活中。笔者体验其原因有二:1. 一切都是心在作主,身也就跟进; 2.法相、法性本来如此,心专注(有止)、心够细(有观)的话,自然会现起。Interview时,曾向禪师求証,禪师平白的回答:「没错啊,欲界有情眾生被盖障所覆,所以就观不到自然现象。」
结语
〈七车经〉的第三清净--见清净,即為内观智慧禪之十六观智的第一观智--身心办别智;也就是如实体証能观的心与所观的目标--色法、心法,在不同的时间、地点成对的、剎那不停的生灭,身与心相依不相载。第四清净的度疑清净,即為第二观智--缘起法,也就是如实体証生生灭灭、因果相续流变。透过身清净与心清净而了知身心关係之观智,能直下的与日常生活结合一起,便成就「法住智(缘起法性常住心中)」,也就是内明(clear comprehension)之意。如此,佛法才算真正落实与运用於日常生活上。禪师说:「法,是用来解决生活中的烦恼,而不是拿来争辩的。」
佛陀的教法与外道不同之处,就在於四念处(毗钵舍那) 的止观平衡。 四念处的正念,除了是五根、五力平衡运转的轴心外,也是七觉支、八正道的检验器(sensor),是成就七觉支、八正道的主要管道。所以佛陀在《大念处经》开宗明义地说:「这是唯一的道路 (The Only Way)。」佛陀临入灭时,斩钉截铁地告诉最后一个来求法、皈依的外道:「唯我沙门有一果、二果、三果、四果阿罗汉 (见《长部尼柯耶》游行经) 。」因為其他法门有止无观,或止观不平衡故。这清净、美妙的「阿含道」---解脱圣者之道,佛陀与他的直承圣弟子们都已走过、体証了,后人何须再復杂的探讨、争议其究竟不究竟呢?难道我们比佛陀和圣弟子们更绝顶、更有智慧吗?
《清净道论》序论开宗明义:住戒有慧人,修习心(定)与慧(观),有勤智比丘 *,彼当解此结(烦恼)。愿与佛弟子们共勉之。( * 见轮回而生畏惧者称為比丘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