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35|回复: 1

[佛化生活] 3月22日龙泉日记:一位讲师的生命回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4 08: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322龙泉日记
“旧话新提”系列之五十四:
一位讲师的生命回顾
  我出生在重庆,是家里唯一的孩子。重庆是山城,地势高高低低,多雾、多雨、常年不见阳光,以至于刚到北京的那几年,都适应不了,这个地方怎么总是出太阳呢?
  父亲母亲,是知识分子,一开始都在学校教书,后来又到政府工作。爸爸耿介忠厚,十分克己和孝顺,又很讲义气,但脾气比较暴躁。他很喜欢读书,藏书也多,既有传统的经典,诗词歌赋,又有西方的诗歌、小说和哲学方面的著作,兴趣爱好十分广博。爸爸长相很普通,或者说不太好看(妈妈的家人曾因此颇嫌弃我爸),但有很好的审美情趣。不知道是不是这个原因,从我很小的时候,爸爸就很重视我的外貌和穿着打扮,这也直接影响到我,对外在的美变得十分敏感。妈妈的性格就很不一样,她是长女,下面有四个弟弟。我的亲外婆过世得很早,舅舅们都是后外婆生的。听说妈妈小时候受过很多委屈,但她大大咧咧的,很少往心里去,十分开朗随顺,很能委曲求全,把舅舅们都照顾得很好。家里的事都是我奶奶和爸爸做主,父母感情很好,几乎从来没见过他们吵架,他们都很喜欢热闹,喜欢聚会,家里常常高朋满座。
  我出生的七十年代末,整个社会物资都很匮乏,家里条件也不好。为了更好地照顾我,父母征求奶奶同意后,主动放弃了再生一个弟弟的机会。父母对我有着很大的期望,又因为都当过老师,很重视教育。他们的教育理念,现在想起来,算是很现代了。从小就比较尊重我的选择,家里的事也让我参与意见,对我管教和约束都不多。父亲很想把我培养成一个志存高远、文武双全的女子,试图培养过我的很多爱好,记得的有武术、下棋(各种棋,围棋,象棋,国际象棋)、书法、弹琴、舞蹈、游泳……却从来不勉强我,只要我没有兴趣了,就不会强迫我学下去,所以种种事情最后常常半途而废。唯一能自发坚持的,就是读书。我自幼酷爱读书,常常自觉地从书架上取书看,什么都看,父母也不会加以过多的限制。稍大一点,有零花钱了,就会自己去书店买喜欢的书。记得为了晚上也能继续看书,又不被家里人发现,常常是在被窝里打着手电,趴在床上,一页一页轻轻地翻。小时候读过的书里,现在回忆得起来的就三类,印象最深刻的是《战国策》、然后是唐诗宋词元曲、最后是家里的外国文学作品,记得的是《译林》。完全不记得有没有读过《论语》、《大学》之类的了。家里有《战国策》的话,没道理没有《论语》,但似乎没有在我的记忆里留下痕迹。因为《战国策》的缘故,对纵横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有浪漫的英雄主义倾向,想做外交家,对凭一己之力就能消弭战火于无形,不借助战争的手段就能改变国家命运无限向往。这在真正成为外交官之前,是我的人生目标。而唐诗宋词的影响则更像是融入到生活里一样,纵横家毕竟离实际生活太远了,一个在西南的小孩子,不会时时去忆念外交家的生活,基本也无从想象。但诗词里的境界是那么真实,那些文人的意趣和生活态度,现在想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的偏好。而,国外的那些文学作品,觉得很新鲜,太不一样了,所以印象深刻,觉得国外的诗歌小说很好看。
  家在嘉陵江畔,放学后就常到江边去消磨时光,爱坐渡船和缆车,对水感情很深。遇到心情不好的时候,来回坐两次渡船,就开心起来了。家不远处有一座寺院,但没什么去过的印象,最早的关于这个寺院的记忆都是上大学以后了,觉得斋菜好吃。反而是就读的中学旁边,有一所教堂,虽然平时不开放,但看门的人很和蔼,对小孩子很好,有时会在课前课后去玩一下,平安夜的时候,那里总是人山人海的,还要出动警察维持秩序。这么一回忆,我接触基督教比佛教早多了,到我高三的时候,为了保佑我考个好大学,奶奶开始每天在家里烧香。
  那时候身体不好,小病不断,特别容易流鼻血,免疫力很低。记得有次夏天,突然留鼻血,怎么止都止不住,爸爸背着我飞奔去旁边的医院,血把他的白衬衫染红了一大片。还有一次,可能是吃多了炸鱼,在考场晕倒,住了很久的医院,也找不出病因,大夫决定给我抽脊髓检查,父母担心会给抽傻了,最后拒绝让我动手术。身体不好,成为我偏食的很好的理由,对食物很挑剔,还喜欢喝中药。直到学佛后,花在食物和身体上的心思少了,身体反而好多了。
  父母热情好客,我却从小不喜欢热闹的场合。他们虽然对这一点很无奈,但只要我礼数到了,也不太勉强我。我小事情都很听大人的话,从不计较,对周围的人慷慨大方。但一旦遇到自己重视的,就百般争取,十分任性。大人们也总是由着我性子。童年就在这样十分宽松、近乎放任自流的环境里度过了。
  父母重视教育,又在教育系统工作过,我从小学,中学到大学,进的每一所学校都是他们精挑细选的。仔细想起来,连进哪个班,跟哪个班主任也都是他们很仔细抉择过的。到了初中时,我偏科已经很明显,数理化基本就不学了,不感兴趣,也听不懂。上课就抄诗词或看各种闲书。家里人没有办法,只能找老师给我补习,跌跌撞撞一路坚持下来。回忆起来,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的文科成绩都很好,尤其是英文,非常好。可是从初中到高中,我是一直有跟着一个叔叔学习英文的。那个时候不觉得,现在想起来,父母的思路,似乎不是哪门差补哪门,而是强化优势的想法。
  儿时的梦想重新变得鲜活起来,是进了大学之后。因为读外语学院,进去后就知道,外事部门每年会到各大外院选人,那真是意外之喜。如果不是因为理科成绩太差,是不会读外院的,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收获。每到追求自己最重视的东西的时候,性格里坚韧和缜密的一面就会表现出来。平时,这些优良品质基本没有体现。大部分时间,我上课不多,散漫贪玩,喜欢游山玩水和瞎折腾。但这一次,一向懒散的我,很细致的做了规划,基本从大二开始,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国际国内形势。其实,从中学开始就这样,我喜欢听大人议论国际民生,喜欢剪报,把国家大事分门别类剪下来,粘贴到本子上。到大学后,就是多贴个国际大事,喜欢看参考消息,做很多收集整理的工作。后来很顺利通过考试。看了那么久的国家大事,已经不觉得他们和自己没关系了,何况,那个时候根本不觉得会有自己努力达不到的事情。
  但一旦身处其中,就发现,现实和儿时的梦想差距很大。虽然一方面虚荣心很满足,可以出入很好、很风光的场合,接触的人群都是自己喜欢的,在北京又可以去很多文化场所,如鱼得水;不过另一方面,独立生活了,好多习气慢慢暴露出来。文装解放军的概念,对散漫惯了的我,要适应是个很艰难的过程。但这些和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相比,根本不算什么。进入到这样的大部委才发现,个人的作用是十分渺小的,要改变世界谈何容易。在可以改变的层面,又发现自己知识结构那么单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后来开始去读法律,希望能够多培养一点能力。那时候从来不知道找自己的问题,看什么都是别人的错。年纪小,心气高,对很多现象不满,觉得这个地方这里不好、那里不好,不符合理想,逐渐萌生离开的想法。工作对我而言,唯一希望的就是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但从小到大,持久的梦想就是做个外交官,纵横斡旋,维护和平。这个梦想一旦破灭,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那两年是比较痛苦的时候,工作失去方向,所幸,周围从来不缺朋友。
  有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天天和最要好的朋友讨论,每天就一个主题,该怎么样来规划今后的工作和生活?讨论了一年,得出的结论是,不要再接触政治,要到文化里边去。这样就有了因缘到现在的工作。离开部里后,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再也不看新闻和时政民生。想来,真是很奇妙的一个事,以前每天至少有一个小时看新闻,天天和周围同学朋友谈的也是国际大事,那就是生活的一个部分。这一离开,就彻底不开电视不看报,每天的生活就是读书,听曲,和游山玩水,完全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如果不是后来接触佛法,接触师父和道场,接触法师,我不会反思这样的生活有什么不好,精神的世界里也不会觉得自己没有追求。社会发展的轨迹基本和我没有了太大的关系。工作的空间有红墙和外界隔开,生活的空间,有自己竖起来的墙,不用和外界去接触。直到开始学佛,才忆起儿时梦想的初衷,去认真的思考,人活着是为了什么,我这一生该如何度过。成佛只有在众生的分上才能得到,社会需要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本文转自学诚法师博客,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5404259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发表于 2012-3-24 1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4:35 , Processed in 0.300952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