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33|回复: 5

[事迹传记] 净宗六祖延寿大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1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延寿大师的生平事迹

延寿大师(公元904-975年),唐末五代十国时僧人。俗姓王,字冲元,本是江苏丹阳人,后迁居浙江余杭,吴越王钱穆时,曾为余杭库吏。青年时既信仰佛教,戒杀放生。年二十八任华亭镇将。督纳军需。见集市中鱼虾飞禽等,每生慈悯心而购之放生,后来因擅自动用库钱买动物放生,事发之后,王镇将被判处死罪,押赴市曹处斩之际。面对死刑,王镇将镇静自若,毫无惧色。自言:“吾为活数万生命而死,死又何憾!” 文穆王知道王镇将擅用库银并无私用一文。同时也赞许王镇将的慈心善举。便将其特赦免刑释放。并听其投明州四明山(今浙江鄞县境内)龙册寺翠岩令参禅师剃度为僧,法名延寿,字智觉。由此而成就了后来在中国佛教史上名扬四方的高僧-延寿大师。是岁大师年方三十,时维公元933年。

大师自少天资过人,年十六时,曾着《齐天赋》献于吴越王钱穆。出家以后,非常用功修行,“执劳供众,都忘身宰”、“衣不缯纩,食不重味,野蔬布襦,以遣朝夕”是《宋高僧传》中所记延寿大师在寺院修行的生活写照。在龙册寺住了一些日子后,延寿便拜辞令参禅师,出外参学。初于金华天柱峰下习定九旬,后往天台山德韶禅师处修学禅法。德韶是禅门法眼宗创始人文益大师的弟子,禅学功夫甚深,吴越王曾礼其为国师。延寿在禅学上的成就即是来自于德韶禅师的座下,《宋高僧传》记云:“永明(延寿)在德韶会中,普请次,闻坠薪有声,豁然契悟,乃云:‘扑落非他物,纵横不是尘。山河并大地,全露法王身’。延寿在禅学上的功夫因而被人认可,也因此而得德韶禅师传法成为禅门法眼宗的第三代传人。延寿居天台山时,常在国清寺里,结坛修习为时二十一天的《法华忏》,后来又往金华天柱峰诵《法华经》,历时三年之久。佛学修养与禅定功夫与日俱增。在天台山修学期间,于禅观中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其口,因是而获大辩才。又于中夜经行时忽觉普贤菩萨之莲花在手。由是大师感于自己终身的修行趣向未有决定,遂上智者岩,作二阄,一名 “一心禅观”、一名“万善庄严净土”冥心恳祷之后,历经七次信手拈起的都是“万善庄严净土”那一阄。于是延寿大师才下定决心开始一意兼修净业。

后周太祖广顺二年(952)延寿前往奉化雪窦寺任住持。开展弘化事业,讲授禅学法要与净土理论。依从他学习禅理与净土学问的人为数甚多。而此时的延寿也开始着笔著书。《雪窦寺志》中有记载延寿是在雪窦寺完成《宗镜录》的初稿。

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吴越忠懿王下诏邀请延寿大师往杭州,主持复兴灵隐寺的工作,梵刹因之得以中兴。一年之后,延寿迁往邻近的慧日山永明寺(即净慈寺)居住,从其教者,有两千余人之多。为表明自己的旨趣而作偈曰:“欲识永明旨,门前一湖水。日照光明生,风来波浪起。”延寿大师在永明寺这一住就住了十五年之久,完成了他一生中许多重要的事。延寿大师又称“永明和尚”也是因此而来。忠懿王深为器重大师的德行,诏赐名号为“智觉禅师”。“永明延寿大师”的名声也因此而远扬于四方。

延寿大师在常住永明寺期间常为七众弟子授菩萨戒,日定一百零八件佛事为常课,主要是受持神咒、礼佛忏悔、诵经、坐禅、放生、说法等,每夜则于旷野施食予鬼神等类。此外每日定念十万声阿弥陀佛圣号,常往别峰经行念佛,随从者常达数百。时人常有听闻螺贝天乐响于天际。这些行事在《慧日永明寺智觉禅师自行录》中则有详尽的记载。此外,在北宋开宝三年(970),步入晚年的延寿大师奉诏于钱塘江边的月轮峰,督建一座高达五十余丈共九层的六和塔,以作镇潮之用,巍巍立于江边, 蔚为杭州一大景观。

延寿大师居永明寺时,除了修行、弘法之外,同时也注重于将自己的修行体验与对佛学的研究心得,整理成文字。数量达一百卷之巨的《宗镜录》即是在此时定稿刊行的。其它的著作如《万善同归集》六卷、《神栖安养赋》、《唯心决》、《受菩萨戒》、《定慧相资歌》、《警世》各一卷等书,也是相续在永明寺写成而传于世的。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事已高的延寿大师,又再次回到久别的天台山,在山上开坛传授菩萨戒,一时引来约一万余人的求受戒者。这也是他最后一次主持大型的传戒法会。此后岁月,大师自知世缘无多,便闭门谢客,专心念佛,誓生净土。第二年的十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之后,焚香礼佛,普告大众,趺坐而化。世寿七十有二,僧腊四十二岁。荼毗后的舍利,鳞砌于全身。太平兴国元年 (976)门人立其塔于大慈山并建塔院以为永记,宋太宗赐塔院匾额曰“寿宁禅院”。后有游僧自临安来山经年绕塔,人问何故?答言:“我病入冥,见殿左供一僧像,询之知乃杭州永明禅师也,已往生西方上上品,王重其德,故礼敬耳”。是以仰慕大师故,特意来此瞻礼舍利宝塔。可谓是净土教史上一大奇闻。大师寂后,越二十五年,即宋咸平元年(1000)真宗下诏敕赐延寿所居之永明寺为“资圣寺”以表缅怀圣德之意。宋崇宁五年(1106),徽宗下诏追谥延寿为“宗照禅师”。以至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又加封名号为“圆妙正修智觉禅师”。
http://www.fjjsl.net/news/rj/3009.html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0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延寿大师的佛学思想及其影响

延寿大师集禅门法眼宗第三代宗师与净土宗六祖为一身。是以其佛学思想必是禅与净的相结合者。而会宗各家之说导归西方净土则是其佛学思想之特色所在。延寿将密教之密行及法相、三论、华严、天台等诸学说并及净土理论折衷而综合为一。此等倡举,开历史之先河,遂成一时之风气,使之启迪了后来佛门诸宗并合修学的端倪。

延寿居永明寺十五年间,日行一百单八件佛事,这些行事中可以看出,几乎包罗了当时佛家各宗所倡行的修行方式。可以说是各宗各派皆具,样样法门全备,于此行事中,恒以净土为依归,将所有行持皆回向往生净土,是其总持的旨趣所在。从延寿大师的代表作-《宗镜录》中可以窥得其佛学思想的大概,将当时盛行于世的佛教行法与理论,融会而贯通之,而使自家的思想体系别具特色,自成一家。在《宗镜录》的问答卷里,用连绵不断的问答形式,罗列了天台、贤首、慈恩等宗的教理,并于引证章中,旁征博引,引证了大乘经典一百二十种,西天东土诸祖法语一百二十种,贤圣集六十本,共计三百种言说,目的即是在于说明此是“总一佛乘之真训,可谓举一字而摄无边教诲,立一理而收无尽真诠,一一标宗,同龙宫之遍览,重重引证若鹫岭之亲闻,善令面云立雪之人,坐参知识,遂使究理探玄之者,尽入圆宗”。由此可以看出书中论点也是在诠释,延寿所倡导的禅教同佛说,本来是一致的理念。其引经据典,广集佛言祖语,旨在说明一切事理皆本一心,性相圆融,佛法一致,各宗所行的教法,最终都归“心宗”,所有佛陀所教的行法都能圆融互通,正和《宗镜录》卷二十四中说的“此宗镜中,无有一法而非佛事” 这个道理相契。

将所有佛法,判释为归于一心法门,此种观念也是延寿大师推行净土,一心趣向极乐的动力根源。纵观《宗镜录》全书,处处可见延寿精辟的佛学妙理,书中倾注了大师毕生大部分的心血。清代雍正皇帝阅此书后,给予了 “为震旦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的高度评价。这部百卷巨著自成书以来,便流行于世广为人传诵,甚至远播海外,据《佛祖历代通载》卷十八记云:“高丽国王,览师言教,遣使斋书,叙弟子礼,奉金镂袈裟,紫金素珠,金澡罐等,彼国僧三十人,亲承印记,归国各化一方”。是中所记高丽国三十僧彼时乃是得延寿相传的禅法,归国后而使法眼宗禅法传于东海。也正因如此,作为延寿佛学思想的主流之一的法眼宗禅法,能流行于异域,反而中国却未见其盛。今人蒋维乔所著《中国佛教史》一书中,有云:“厖自是法眼宗弘扬于高丽,而中国反衰矣!”这是延寿大师禅法影响远及高丽的史实记载。

作为净土宗的祖师,最能凸显延寿净土思想的莫过于世人熟知的“四料简偈”,其文曰:“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从这四句偈语中,可以看出延寿大师的修行态度,偈中指明,世人修禅固可,但须以净土为依归,其中第三句,就是标明禅净双修的好处,而以延寿个人的立场来说,禅净双修是最理想的修持法门,他认为弘宗演教是僧伽的本职,所以出家僧伽宜应禅净双修,如此才能现世为人师,广弘教法以利他;来世作佛祖,圆满圣果以自利,如此,则自他二利圆成,而一般的学佛者,若非上根利智之人,则应专修净土念佛法门,因为念佛求生净土是有保障的,所谓的万修万人去,但见弥陀佛,何愁不开悟?若是单修禅教而摒弃净土则十有八九会有危险,要是无禅又无净土,那将是万劫千生轮转三途六道,受苦无尽了。这四句偈语,言辞简练,但却义理明朗,足可作为从教学佛者修学的准则,对于后世的影响,颇为深远,时至今日,仍富有生命力。

延寿大师作此四料简的最初动机是在于欲矫正唐末以来学佛者重禅而轻净土之时弊,以禅宗祖师的身份与修禅的丰富阅历,会合修持净土法门的心得,作此四料简偈是最有资格且最具权威的了。净宗十三祖印公对此四料简极为赞赏,曾言:“夫永明(四料简)乃大藏之纲要,修持之高抬贵手”。又云“(四料简)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足见四料简在于净业学人而言,实是重要也。

此外,延寿主张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当时来说可以起融解禅门与净土学者之间固有争执的作用,也使得后来宗门教下诸多的行者,渐能接受各修不同法门但皆能领纳净业,并归净土的这一理念,纵然说,自隋唐以降,佛教各宗林立,净土之思想或多或少,已被大乘各宗之所纳受。如天台之智者、华严之杜顺、三论之吉藏、法相之慈恩、律宗之道宣等皆专弘一宗而兼修净土的。当然此中之净土包括了弥陀净土与弥勒净土等,再者如禅宗有百丈禅师于丛林清规中,铁定僧在荼毗时,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用助念之功,以求亡者得生西方净土的例子,但真切促使求生净土的思想完全融入诸大乘教派,并且蔚然成风者,实乃延寿大师之功。

综上所述,可以全窥延寿大师于禅于净的功绩。其所倡导并身体力行的禅净双修的行法,在佛教行门中独立一帜,影响着无数的修行者步其后尘,依教修持,因而无论是禅门行者或是净宗学人,都是万分景仰延寿大师。《莲宗宝鉴》云:“师(延寿)志诚殷重,专以念佛示人,同生净土,世称‘宗门之标准,净业之白眉’”。此嘉赞之语,如实地点明了大师在佛教中的地位及其影响力。众所周知,现今佛教丛林中例行的纪念阿弥陀佛的诞辰日,即是以延寿大师的生日为准,直接地将其奉为“阿弥陀佛的化身,这又是一例后世净业学者缅怀敬重延寿大师的左证。延寿大师集禅教、净土于一身,志心净土,兼修万善众行,治学深严,懿行高尚,值得世人归敬,延寿大师生西后,其嘉行伟绩于教之内外广为传诵,称扬赞叹之语不绝于篇。清代世宗雍正皇帝在御制《万善同归集》序文中云:“近阅古锥言句,至永明智觉禅师,观其《唯心决》、《心赋》、《宗镜录》诸书,其于宗旨,如日月经天,江河行地。至高至明,至广至大,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因加封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其倡导之地,在杭之净慈。敕地方有司,访其有无支派,释人承接,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诚以六祖以后,永明为古今第一大善知识也!”又于《宗镜录》序文赞延寿大师曰:“实为震旦第一导师”。纵观历代净土诸祖,得历代帝王之加封嘉奖者不乏其人,然赞之以美名若此,则为稀有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09:25 | 显示全部楼层
201009261259445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18 09: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生平

永明大师(公元904---975年),讳延寿,字冲元,本丹阳人,后迁浙江余航。少时诵《法华经》。钱文穆王时,大师作税务官,见鱼虾飞禽等,辄买放生,自己薪俸用完,即用官钱买之放生。后被告发,当坐死罪,押赴市曹处斩。文穆王派人视之,指令监刑人,若见犯人惧怕,即杀之;否则放之。大师临刑镇静自若,面无戚容,云:“我于库钱毫无私用,尽买放生,莫知其数。今死,径生西方极乐世界,不亦乐乎?”文穆王闻而便将大师免刑释放.

被释放后,大师投明州翠岩禅师出家,次参天台德韶国师,发明心要。受法嗣,为法眼宗第三代祖师。


大师常修法华忏,精进禅观,常感瑞应。一日中夜旋绕次,见普贤菩萨像前所供养的莲华忽然在手。大师思忖素有二愿,一愿终身常诵《法华经》,二愿毕生广利众生。忆此二愿,复乐禅寂,进退迟疑,莫能自决,遂上智者禅院作二阄。一是一心禅定阄,二是诵经万善庄严净土阄。大师于佛前冥心精祷,信手拈之,七次并得净土阄。由是大师一意专修净业。诵经三载,见观音菩萨以甘露灌口,从此发得观音辩才。

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大师受吴越忠懿王邀请,复兴杭州灵隐寺,次年迁住永明寺,接化徒众。大师日行一百零八佛事为常课,其中重要的项目有:受持神咒(大悲咒,尊胜陀罗尼咒),念佛,礼佛,诵经(《法华经》,《般若心经》,《华严净行品》),坐禅,说法。每日虔礼十方十佛,释迦,文殊,普贤,弥勒,观音,势至等,每夜施食于旷野鬼神等。

大师发愿求生西方,日念弥陀圣号十万声。日暮时往别峰行道念佛,随从念佛者常有数百。清宵月明之夜,时闻螺贝天乐的声音。忠懿王敬重其德,闻此大为感动,叹曰:“自古求西方者,未有如此之切也。”遂为大师建西方香严殿以成其志,赐号智觉禅师。

大师住永明十五年,弟子数千。常为众人授菩萨戒,施食放生,泛爱慈柔。一切功德悉皆回向众生,以作往生净土之资粮。劝勉大家老实念佛,以身作则,坐断一切狂慧口舌,解散一切义学藩篱,精行万行,庄严净土。

宋开宝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大师晨起,焚香辞告众人,趺坐而化,时年七十二岁。著作宏富,有《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神栖安养赋》,《唯心诀》,《受菩萨戒法》等六十余部(篇)问世。《宗镜录》一百卷,广大博览,对当时各宗派间之宗旨分歧,持调和态度。高丽王见此书,乃遣使叙弟子之礼,并派国僧三十六人前来学法,法眼之禅风遂盛行于海东。永明可谓一代硕学。

永明大师圆寂后,有一从临安来的僧人,经年绕大师塔,旁人问他何故绕塔?那僧人回答:“我在一次大病中到过冥界,看见阎王殿左边供了一幅僧人像,阎王常在像前礼拜,我私下询问:阎王礼拜的僧人是谁?得到的回答是:“那僧是杭州的永明延寿大师。大师灵逝,未经冥俯,直接往生西方上上品。阎王尊重大师德业故,天天礼拜。所以我来这里绕塔,以示恭敬之心。”

2、思想

  永明大师集大乘佛法于一身,继承慈愍三藏融通各宗,会归净土的思想,主张祖佛同诠,禅教一体,折衷法相,三论,华严,天台,以禅融合贯通之。大师持律精严,欣求往生,以〈〈华严〉〉一乘为究竟圆妙,以吾人之灵名妙心为万法之本源,以西方净土为最终归宿。后世诸宗渐融趋归净土,以慈愍三藏开其先声,以永明大师为实质开端。大师净土思想略标有三:

(1) 唯心净土不碍炽然求生

  有人以禅宗理念诘问大师:唯心净土,周遍十方,何得起欣厌情,兴取舍念,有乖唯心之理,何成平等之智?

  大师针对这类发问,首引智者大师〈〈净土十疑论〉〉之说:智者求生净土,而了达生之实体不可得。须知生即无生,无生即生,理事圆融。《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云:“三世一切诸佛皆无所有,唯依自心。菩萨若能了知诸佛及一切法皆唯心量,得随顺忍,或入初地,舍身速生极乐佛土。”可见空有相资互成。若信力未充,心散浮动,观行浅薄者,必须发愿往生,以仰仗阿弥陀佛愿力增上缘,速成菩萨道,尔后倒架慈航,救济苦难众生。故了达唯心净土之理念,正须炽然求生净土,达生体不可得,即是真无生。否则,便属邪见谤法人。

(2) 往生净土之因

  大师以持戒念佛自行化他,重视戒律,尤重菩萨戒。认为发心受菩萨戒,信受大乘,即使因烦恼力强而导致破戒,然念佛忏悔,亦可往生。若
受戒又造恶业,以过去持戒力,听闻大乘善根力,临终念佛,遇善友开示,又因善业弱,恶业重,但以菩萨戒,成为往生必要条件,故以菩提心为往生净土之正因。


  大师佐证恶人临终十念往生,临终时,心力能胜终身业力,是时少许,心力勇猛,如火量随小能作大事。由于临终之心决定勇健,能胜百岁
行力,如人入阵,不惜身命,得以冲出重围,此为临终十念法门之神效。

(3) 禅净四料拣,修持之龟鉴

   料拣是衡量抉择的意思。大师以禅宗法眼宗祖师与净宗祖师的双重身份和资质,诠释禅宗与净土的内在联系,为后世修行人建构了禅净理智抉择的参照系,影响后人甚大。印光大师对四料拣极为推崇,赞云:“夫永明料拣,乃大藏之纲宗,修行之龟鉴。字字皆如天造地设,无一字不恰当,无一字能更移。”可谓“迷津宝筏,险道导师”。大师四料拣是: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若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对四料拣的诠释,诸家多有不同,兹谨依印光大师之说,略敷陈之。要理解四料拣的含义,首须详知,禅是什么?净土是什么?“有禅”指的是什么?“有净”指得是什么意思?印祖认为:禅与净土两个概念,是从理体与教义的角度而言;有禅与有净,是从对机与修持两角度来立论。从理教的角度来看,禅净无二无别;然从对机与修持的角度判言,禅宗与净宗却大有悬殊。修持门径不同,所证理体并无异致。

  何谓禅?即吾人本具的真如佛性,宗门所谓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何谓净?即信愿持名,求生安养,非偏指唯心净土,自性弥陀而言。何谓有禅?即参究力极,念寂情亡,彻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明心见性的境界。何谓有净?即真实发菩提心,生信发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净土之事。倘参禅未悟,或悟而未彻,皆不得名为有禅;倘念佛偏执唯心,而无信愿,或有信愿而不恳切,皆不得名为有净土。
由此,可将大师四料拣简译白如下:若人明心见性而又念佛求生净土,其人威猛犹如带角的老虎;现世堪为人间导师,来生即可成佛作主。若人未能开悟但念佛求生净土万人信愿念佛万人得以往生成就;彼土花开面觐阿弥陀佛,又何愁不大彻大悟?!若人明心见性而不念佛求生净土,十人中便有九人将会蹉跎耽搁;假若临命终时中阴身现前,随其业力重者受生于相应的善恶道中。若人既未开悟又未念佛求生净土,临终现出地狱的铁床与炽热的铜柱,于中经受万劫与千生的剧苦,无有善业感召他人来作救助。

  大师四料拣,言简义丰,立意精当,无论何种根机的众生,均能从中获得无穷的受用。上跟利器无妨禅净双修,中下根性自应稳守净宗阵地,老实念佛,总以西方净土为最后指归。大师身体力行,理事双修,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如净宗十二祖彻悟大师,早年修禅悟道,每谓:“永明禅师乃禅门宗匠,尚归心净土;况今末法,允宜遵承。”于是专修净土,弘扬莲宗。近代圆瑛法师,早年修禅,三十岁后,受永明大师启发,亦归心净土,自谓“三求堂”主人(求福求慧求生净土)。

  综上所述,永明大师的净土思想与实践,颇具特色,以法眼宗第三代祖师的身份导归净土,并由此成为净宗第六祖。一身双任两宗祖师,诚为稀
有,其作禅净料拣亦最具资格。大师会宗各家导归净土的思想,延至今日尚有生命力。足证大师乃德业与学识俱皆卓著的净宗祖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17: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18 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07:25 , Processed in 0.326022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