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98|回复: 4

[佛教文化] 修养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3 11:0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修养篇
一、改革习气

学佛第一步的工作,是要改革习气。我们的习气,各有所偏。如贪色、贪吃、多嗔、多慢,和其他一切的习气。假如我们有一种不良的习气,希望把它去掉,我们必须要有坚毅决绝的精神,坚持不变的决心。若是游延因循,优柔寡断,这习气便会时时刻刻引诱我们去做不好的事情。偶然的不顺从它的引诱,便会觉得十二分的不舒服,有说不出的遗憾感。在这理欲交攻的战场上,必须出奇制胜。否则我们就永不能得到真正自由快乐的享受。

(1)两种攻心的战术

当某种环境现前,引动某种习气的时候,被自己一发觉,必须立刻就改变环境,移动战线,这是除境的方法。还有一种战术,是除心的。这须要有相当修养的功夫。要时时省察,时时观照。对境偶然失照,便立刻出了乱子,我们的防地,便会被魔军攻入。我们也不要因一时失守而烦闷发愁,要知道,我们愈愁,魔军便愈深入。应战贵在知己知彼,我们只须扼守立足点,拿出照妖镜一照,那魔军就无影无踪的遁逃了。这照妖镜就是“觉察”两个字。所谓不怕妄念起,只怕觉照迟啊。

不管除境或是除心的战术,我们若是决心和它决战,没有不获得胜利的。所怕的是被心肝(不是心肝,是恶习气)引诱和驱使,而转一念头:“今天姑且做一次,以后不做就是了”。那末我们的战术,就要失败,我们的主人就要被魔军俘虏去了。

(2)誓愿力最胜

俗语说:“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我们的“姑且再做一次”这个念头,便是恶习气的根啊!所以我们要破除一种习气,便须抱定一种破斧沉舟的决心:“从今天起,立誓不再做”。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注一)说:“立决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坚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烦恼。三者、能遮(止)放逸。四者、能破五盖(注二)。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密。如佛所赞,如来大智尊,显说功德证,忍慧福业力,誓愿力最胜”。立誓以后,倘使误犯,要向佛前真实忏悔。天亲菩萨说:“设误作者,恐怖忧悔”。这就是教我们要真实忏悔。但不可再而三、而四、而五,继续违犯。长此以往,道业便荒芜了。我们要记牢释迦世尊说的话:“宜自决断,端身正行。益作诸善,修己洁体。洗除心垢,言行忠信,表里相应。人能自度,转相拯济。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亦须臾之间。后生阿弥陀佛刹,快乐无极”。受持这则慈训去修养,便能日进佳境了。

注一:天亲菩萨发菩提心论,揭示学佛纲要,总摄诸经论。书仅二卷,最便读诵。男女学佛同志,倘能发心受持读诵这部论五百遍,或一百遍,对于修养上,可得很大的帮助。如古德说:“读书以防检此心,犹服药以消磨此病。病虽未除,常使药力胜,则病自衰;心力虽未足,常得书味深,则心自熟。久则衰者尽,而熟者化矣”。受持此论,宜采彭际清居士校正本。论后有彭居士跋语。

注二:五盖能差覆真心,使人不生善法。1、贪欲盖,执著五欲。2、嗔恚盖,发生忿怒。3、睡眠盖,睡眠过度。4、掉悔盖,心情躁妄。5、疑法盖,犹豫无决断。

二、善知识的嘉言

我们要改革习气,非在平时随时随地注重修养不可。有许多人在无事的时候,自以为很有涵养功夫,对人讲起来也头头是道,可是一旦事到临头,就一些也作不得主,还是“我行我素”,老毛病依然发作,这是修养不得力的缘故。

(1)修养不是空谈

修养是要在事情上去磨练,不是空谈就算了事。佛菩萨和善知识们的慈训是很多的。我们能够就自已所偏的习气,记住几则法语去对治,就能毕生受用不尽了。

(2)嘉言的一斑

下面所选录的嘉言,都是大善知识们修行的经验之谈。我们除把可以对治我们所偏的习气的法语,录下来作为座右铭之外,还应该把下面的全部选录时时翻阅,同时在言行上处处依照著做去。修改行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佛曾说:“勉进以六度,修行致自然”。当起初修习六度善行的时候,总是勉强而行的,若是决心行去,到后来就会到自然的化境,成全完美的人格。

施学慈居士说:“与其坐待时机,不若进而自造机会之得计。徒知恃人待时,不知勤勉自励,谓为自暴自弃,亦无不可。机会种因于平时,故机会之来,必非无缘无故也”。

石天基居士说:“行事刻薄,说话尖利的人,不是短命,就是贫贱。何也?要知原来之福寿,都被其剥削尽了”。

张志净居士说:“人若开口便刻薄尖酸,好批评人者,不惟无福,而且无寿”。

沈小园居士说:“纸薄者易碎,刀薄者易屈,布簿者易破。薄者无福无寿之相也。处世乌可以薄道行之”。

文节居士说:“人有抑郁,先用一忍字,后用一忘字,便走进快乐之门”。

新吾居士说:“见人之为善,我必爱之,我能为善,人岂有不爱我者乎?见人之为不善,我必恶之,我苟为不善,人岂有不恶我者乎?”

“自家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含蓄以养深;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世间无一处无拂意事,无一日无拂意事,惟度量宽宏,有受用处。彼局量褊浅者,空自懊恨耳。”

“我不能忍耐事,而令事如吾意,否则躁烦。我不能涵容人,而令人如吾意,否则谴怒。如是,则终日无自在时矣。而事卒以偾,人卒以怒,我卒以捐,此谓至愚。”

“常看得自家未必是,他人未必非,便有长进。再看得他人皆有可取,吾身只是过多,更有长进。”

“责人要含蓄,忌太尽;要委婉,忌太直。”

洪应明居士说:“我果为洪炉大冶,何愁钝铁顽金之销镕不易。我果为巨海长江,何患潢污渎之容纳不住。”

“毁人者不美。而受人毁者,遭一番讪谤,便加一番修省,可以释恶而增美。欺人者非福。而受人欺者,遇一番横逆,便长一番器宇,可以转祸而为福。”

“荣与辱共蒂,厌辱何须求荣。生与死同根,贪生不必怕死。”

“荣宠旁边辱等待,不必扬扬。贫穷背后福跟随,何须戚戚。”

“花逞春光,一番风,一番雨,催居尘土。竹坚雅操,几朝霜,几朝雪,傲就琅玕。”

“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内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德修业的砥石。”

“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头。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我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一苦一乐相磨炼,炼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

“居逆境中,触处皆针砭药石,砥节励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刚糜骨而不知。”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

“人之过误宜恕,在己则不可恕。己之困辱宜忍,在人则不宜忍。”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些。与人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善恶要包容得。”

“毋忧拂意,毋喜快心,毋持久安,毋惮初难。”

“事稍拂违,便思不如我的人,则怨尤自息。心若怠荒,便思胜过我的人,则精神自奋。”

“真空不空,执相非真,破相亦非真,问世尊如何发付。在世出世,□欲是苦,绝欲亦是苦,听吾侪善自修持”。

王志修居士说:“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吉人居士说:“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经一番挫折,长一番识见。容一番横逆,增一番气度。”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不耐烦者,做不成一件事。”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天下无不可做之事,只怕立志不坚。”

“嫖妓不但有损令誉,而且此辈不洁者,十人中必居其九。一染其毒,往往毁伤面目,或致丧生,可不慎哉”。

陇其居士说:“要知求人时,未必有济;纵或勉强应承,究竟终不如愿。当面背后,不知无数语言,气色淡薄,情状面相难当。何如有时常思此光景。且节俭莫待无时亲遭此苦楚,自怨自艾也”。

翼修居士说:“用财贵明义理,加厚于根本,(如弘法、济贫、培植福慧根本)。虽千金不为妄费。浪用于无益,即一金已属奢侈。是以丰俭贵适其宜也”。

宽行居士说:“俭之一字,其益有三:安分于己,无求于人,可以养廉,减我身心之奉,以弘佛法,以赒苦人,可以广德。忍不足于目前,留有余于他日,可以福后。但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何以故?子孙贤而多财,则损其志,要钱做什么?子孙愚而多财,则增其过,要钱做什么”?

汤斌居士说:“自己吝于改过,偏要议论人过。甚至数十年前偶误,常记在心,以为话柄。更有背后议人过失,当面反不肯尽言。此非独朋友之过,亦自己心地不忠厚不光明”。

修忏居士说:“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甚众。休夸我能胜人,胜于我者甚多”。

马鸣菩萨说:“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1: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世尊的慈训

世尊释迦牟尼佛大慈大悲教诲我们,怎样的自利,怎样的利他,千言万语,真是无微不至的。所以修习佛法是人生最高无上的修养。我们佛教徒幸而有缘遇到了这最高无上的修养法门,应该发愿振兴佛教。各就其岗位,贡献个人所有的智慧、体力和财力,向一个目标努力奋斗。这目标就是推广佛教。要推广佛教,须先把自己的心身根据佛的训言加以修养,免得以身谤法,报恩反成报怨。现在把佛经里节录出:一、法句经。二、优婆塞戒经。三、大宝积经。四、戒度经。五、阿弥陀经。以供学佛的兄弟姊妹们的精进修养。

(1)法句经节录        吴天竺沙门维只难等译

如何驶流,往而不返。人命如是,逝者不还。

是日已过,命则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

敏学摄身,常慎思言。非务勿学,是务宜行。

若人寿百岁,邪学志不善,不如生一日,精进受正法。

能行说之可,不能勿空语。虚伪无诚信,智者所屏弃。

稊裨害禾,多欲妨学。耘除众恶,成收必多。

虑而后言,辞不强梁。法说义说,言而莫违。

若多少有闻,自大以骄人,是如盲执烛,照彼不自明。

察友在为谋,别伴在急时。观妻在房乐,欲知智在说。

持戒者安,令身无恼,夜卧恬惔,寤则常欢。

修戒布施,作福为福,从是适彼,常到安处。

夫人得善利,乃来自归佛。是故当昼夜,常念佛法众。

已知自觉意,是为佛弟子。常当昼夜念,佛与法及僧。

见怒能忍,至诚安徐。口无粗言,不害众生。

履仁行慈,博爱济众。福常随身,卧安觉安。

假令尽寿命,勤事天下神。象马以祠天,不如行一慈。

恶言骂詈,憍陵懱人。兴起是行,疾怨滋生。

逊言顺辞,尊敬于人。弃结忍恶,疾怨自灭。

夫士之生,斧在口中。所以斩身,由其恶言。

愠于怨者,未尝无怨。不愠自除,是道可宗。

不好责彼,务自省身。如有知此,永灭无患。

以真为伪,以伪为真。是为邪计,不得真利。

知真为真,见伪知伪。是为正计,必得真利。

盖屋不密,天雨则漏。意不惟行,淫佚为穿。

盖屋善密,雨则不漏。摄意惟行,淫佚不生。

鄙夫染人,如近臭物。渐迷习非,不觉成恶。

贤夫染人,如附香熏。进智习善,行成洁芳。

有身不久,皆当归土。形壤神去,寄住何贪。

不寐夜长,疲倦道长。愚生死长,莫知正法。

愚人施行,为身招患。快心作恶,自致重殃。

过罪未熟,愚以恬惔。至其熟时,自受大罪。

愚所望处,不谓适苦。临堕危地,乃知不善。

深观善恶,心知畏忌。畏而不犯,终吉无忧。

虽诵千言,句义不正。不如一要,闻可灭意。

虽诵千意,不义何益。不如一义,闻行可度。

虽多诵经,不解何益。解一法句,行可得道。

千千为敌,一夫胜之。未若自胜,为战中上。

自胜最贤,故曰人雄。护意调身,曰损至终。

虽曰尊天,神魔梵释。皆莫能胜,自胜之人。

月千返祠,终身不辍。不如须臾,一心念法。

一念造福,胜彼终身。虽终百岁,奉事火祠。(奉事神祠,不及一念造福于众生)。

祭神以求福,从后望其报。四分未望一,不如礼贤者。

能善行礼节,常敬长老者。四福自然增,色、力、寿而安。

若人生百岁,不知大道义。不如生一日,学惟佛法要。

妖孽见福,其恶未熟。至其恶熟,自受罪酷。

祯祥见祸,其善未熟。至其善熟,必受其福。

击人得击,行怨得怨。骂人得骂,施怒得怒。

世人无闻,不知正法。生此寿少,何宜为恶。

莫轻小恶,以为无殃。水滴虽微,渐盈大器。

凡罪充满,从小积成。莫轻小善,以为无福。

水滴虽微,渐盈大器。凡福充满,从纤纤积。

一切皆惧死,莫不畏杖痛。悟己可为譬,勿杀勿行杖。

能常安群生,不加诸楚毒,现世不逢害,后世常安稳。

不当粗言,言当畏报。恶往祸来,刀杖归躯。

出言以善,如叩众磬。身无议论,度世则易。

枉杖良善,妄谗无罪。其殃十倍,灾仇无赦。

身为第一,常自勉学。利乃诲人,不倦则智。

学先自正,然后正人。调身入慧,必迁为上。

身不能利,安能利人。心调体正,何愿不至。

人不持戒,滋蔓如藤。逞情极欲,恶行日增。

恶行危身,愚以为易。善最安身,愚以为难。

行恶得恶,如种苦种。恶自受罪,善自受福。

亦各须熟,彼不相代。习善得善,亦如种甜。

自利利人,益而不费。敬乐闻法,当念佛教。

明人导世,度脱邪众。世皆有死,三界无安。

诸天受乐,福尽亦丧。观诸世间,无生不终。

如有自归,佛法圣众。道德四谛,必见正慧。

生死极苦,从谛得度。度世八道,斯除众苦。

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

士如中正,志道不悭。利哉斯人,自归佛者。

诸佛兴快,说经道快。众聚和快,和则常安。

我生已安,不愠于怨。众人有怨,我行无怨。

胜则生怨,负则自鄙。去胜负心,无诤自安。

忿怒不见法,忿怒不知道。能除忿怒者,福喜常随身。

除身恶行,进修德行。常守慎言,以护嗔恚。

除口恶言,诵习法言。常守慎心,以护嗔恚。

除意恶行,思惟念道。节身慎言,守摄其心。

恶生于心,还自坏形。如铁生垢,反食其身。

不诵为言垢,不勤为家垢。不严为色垢,放逸为事垢。

悭为惠施垢,不善为行垢。今世及后世,恶法为常垢。

若信布施,欲扬名誉。贪人虚饰,非入净定。

常敏好学,正心以行。拥怀宝慧,是谓为道。

所谓智者,不必辩言。无恐无惧,守善为智。

虽素少闻,身依法行。守过不忘,可谓奉法。

所谓端正,非色如花,悭嫉虚饰,言行有违。谓能舍恶,根原已断,慧而无恚,是谓端正。

所谓沙门,非必除发,妄语贪取,有欲如凡。谓能正恶,恢廓弘道,息心灭意,是为沙门。

施劳于人,而欲望祐,殃咎归身,自遘广怨。

为佛弟子,常悟自觉。昼夜念佛,惟法思众。

人当有念意,每食知自少。则是痛欲薄,节消而保寿。

人家有母乐,有父斯亦乐。世有沙门乐,天下有道乐。

嫉先创己,然后创人。击人得击,是不得除。

学当守口,寡言安徐。法义为定,言必柔软。

乐法欲法,思惟安法。爱敬佛教,求善师友。

非剃为沙门,称吉为梵志。谓能舍众恶,是则为道人。

出恶为梵志,入正为沙门。弃我众秽行,是则为舍家。

命如花果熟,常恐会零落。已生皆有苦,孰能致不死。

从初乐爱欲,依淫入胎影。受形命如电,昼夜流难止。

是身为死物,精神无形法。作令死复生,罪福不败亡。

终始非一世,从痴爱长久。自此受苦乐,身死神不丧。

处安不忘危,虑明福转厚。福德之反报,不问尊以卑。

若不从天人,希望求侥幸,亦不祷祠神,是为最吉祥。

友贤择善居,常先为福德。郲身从真正,是为最吉祥。

居孝事父母,治家养妻子。不为空之行,是为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知足念反复。以时诵习经,是为最吉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2)优婆塞戒经节录        北凉三藏法师昙无谶译

善男子,夫菩提者,有四种子:一者、不贪财物。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修行忍辱。四者、怜愍众生。善男子,增长如是菩提种子,复有五事:一者、于己身中,不生轻想,言我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二者、自身受苦,心不厌悔。三者、勤行精进,不休不息。四者、救济众生,无量苦恼。五者、常赞三宝微妙功德。有智之人,修菩提时,常常修集如是五事。增长炽然菩提种子。

众生若以恶心打骂毁辱我身,愿我因是更增慈心,不生恶念。

利众生时,莫求恩报。常乐受持十二部经。既受持已,转教他人。

善男子,菩萨具足三事,则得名为法财长者。一者、心不甘乐外道典籍。二者、心不贪著生死之乐。三者、常乐供养佛法僧宝。

复有三事:一者、自省己过。二者、善覆他罪。三者、乐修慈心。

善男子,菩萨有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不为难。在家菩萨立如是愿,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菩萨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善男子,若沙门、婆罗门、长者男女、或大众中有诸过失,菩萨见已,先随其意,然后说法,令得调伏。如其不能先随其意,便为说法,是则名为下品菩萨。

若欲为众生说法界深义,先当为说世间之法,然后乃说甚深法界。何以故?为易化故。

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先应自施,持戒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菩萨若不自行法行,则不能得教化众生。菩萨具足如是等法,虽复在家,不异出家。

善男子,菩萨若闻讥毁,心能堪忍。若闻赞叹,反生惭愧。修行道时,欢喜自庆,不生骄慢。

扬人善事,隐他过咎。人所惭耻,终不宣说。闻他秘事,不向余说。

少恩加己,思欲大报。于己怨者,恒生善心。

恶来加己,以善报之。自受乐时,不轻他人。见他受苦,不生欢喜。

世间之事,虽无利益,为众生故,而亦学之。

菩萨具足二法,能自他庄严。一者福德,二者智慧。菩萨修集六波罗密,便得如是二种庄严。施、戒、精进,名福庄严。忍、定、智慧,名智庄严。

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

善男子,菩萨具足二种庄严则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自知罪过。二者、不说他过。三者、乐瞻病人。四者、乐施贫人。五者、护菩提心。六者、心不放逸。七者、一切时中常至心修六波罗蜜。

善男子,复有七相。何等为七?一者、乐化怨仇。二者、化时不厌。三者、要令成熟解脱。四者、尽己所知世语世事,以化众生,心不贪著。五者、能忍一切恶事。六者、终不宣说他人所不喜事。七者、见破戒者,及弊恶人,心不嗔恚,常生怜愍。善男子,菩萨摩诃萨知是七相,则能自利及利益他。

出家菩萨有二弟子:一者出家,二者在家。在家菩萨有一弟子,所谓在家。

善男子,在家菩萨若畜在家弟子,当先教不放逸法。不放逸者,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复当供给兄弟妻子亲友眷属,欲行之人,及远至者。所有僮仆作使之人,先给饮食,然后自用。又复教令信向三宝,苦乐共俱,终不偏独,随时赏赐,不令饥寒,终不打骂鞭挞苦楚,应当软言敦谕教诏。设有病者,应当瞻疗,随所乏少,当为求索。世间之事,悉以教之,婚姻求对,无求(品格)卑下(者)。教以如来经典。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事王者,指服务军政两界),常当至心如法而作。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见他作时,心生欢喜。是则名为不放逸法。在家菩萨若能教诲如是事者,是师弟子二人,俱得无量利益。

若有人能供给妻子: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璎珞、服饰、严身之具。妻子复以十四事报之:一者、所作尽心营之。二者、常作终不懈慢。三者、所作必令终竟。四者、疾作不令失时。五者、常为瞻视宾客。六者、净其房舍卧具。七者、爱敬,言则柔软。八者、童使,软言教诏。九者、善能守护财物。十者、晨起夜寐。十一者、能设净食。十二者、能忍教诲。十三者、能覆恶事。十四者、能瞻病苦。

善男子,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受过三归依的男子名优婆塞,女子名优婆夷),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应供养父母、己身、妻子眷属。应作如法贩转。

善生言:世尊,有人受持如是戒已,云何当令是戒净耶?佛言:善男子,有三法能净是戒:一者、信佛法僧。二者、深信因果。三者、解心。

复有三法:一者、为诸众生受大苦恼。二者、次第受之。三者、中间不息。虽受是苦,心终不悔。

复有三法:一者、善知方便,能教众生远离恶法。二者、知善方便,能教众生令修善法。三者、化众生时,心无疲悔。

复有三法:一者、自舍己事,先营他事。二者、营他事时,不择时节。三者、终不顾虑辛苦忧恼。

复有三法:一者、心无妒嫉。二者、见他受乐,心生欢喜。三者、善心相续,无间断绝。

复有三法:一者、见他少善,心初不忘。二者、毫末之惠,辄思多报。三者、于无量世受无量苦,其心坚固,无退转想。

复有三法:一者、深知生死多诸过咎,犹故不舍一切作业。二者、见诸众生无归依者,为作归依。三者、见恶众生心生怜愍,不责其过。

复有三法:一者、亲近善友。二者、闻法无厌。三者、至心咨受善知识教。

第一布施度  善男子,若人乐施一切怨仇,悉生亲想。施有二种:一者法施,二者财施。法施则得财法二报。财施唯还得财宝报。

善男子,菩萨布施远离五法:一者、施时不选有德无德。二者、施时不说善恶。三者、施时不择种姓。四者、施时不轻求者。五者、施时不恶口骂。复有三事,施已不得胜妙果报:一者、先多发心,后则少与。二者、择选恶物,持以施人。三者、既行施已,心生悔恨。善男子,复有八事,施已不得成就上果:一者、施已见受者过。二者、施时心不平施。三者、施已求受者作。(为利用他人,而行布施)四者、施已喜自赞叹。五者、说无,后乃与之。六者、施已恶口骂詈。七者、施已求还二倍。八者、施已生于疑心。如是施主则不能得亲近诸佛贤圣之人。

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义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定)能(布)施。虽是贫穷,非(必)不能(布)施。何以故?天下之人谁有贫穷而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言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杳,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闲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厘。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尘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

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施与,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也。

若给妻子奴婢衣食,恒以怜愍欢喜心与,未来则得无量福德。

若人施已,生于悔心,若劫他物,持以布施,是人未来虽得财物,常耗不集。若恼眷属,得物以施,是人末来虽得大报,身常病苦。若先不能供养父母,恼其妻子,奴婢困苦,而布施者,是名假施,不名义施。如是施者,名无怜愍,不知恩报。是人未来,虽得财宝,常失不集,不能出用,身多病苦。

若有不以如法财施,是人未来虽得果报,恒赖他得,他若丧没,寻便贫穷,有智之人,深观人天转轮王乐,虽复胜妙,皆是无常,是故施时,不为(求)人天(福报)。

善男子,施有二种。一者财施,二者法施。财施名下,法施名上。云何法施?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能教他人具信戒施,多闻智慧,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无量得好上色。何以故?众生闻法断除嗔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成上色。众生闻法,慈心不杀,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寿命长。众生闻法,不盗他财,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多饶财宝。众生闻已,开心乐施,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大力。众生闻法,断诸放逸,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身得安乐。众生闻法,断除痴心,以是因缘,施主未来无量世中得无碍辩。

若人得财,贪惜不施,当知即是未来世中贫穷种子。

善男子,施已生悔,因于三事:一者、于财贪爱。二者、咨承邪见。三者、见受者过。

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能归依三宝否?若言能者,先授三归,后则施物。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

善男子,智者若有财宝物时,应当如是修行布施。如其无财,复当转教余有财者,令作是施。若余施主先知此法不须教者,应以身力往佐助之。若穷无物,应诵医方种种咒术求钱汤药,须者施之。至心瞻病将养疗治,劝有财者和合诸药,若丸若散,若种种汤,既了医方,遍行看病,案方诊视,知病所在,随其病处,而为疗治。疗治病时,善知方便,虽处不净,不生厌心。病增知增,损时知损。复能善知如是食药能增病苦,如是食药能除病苦。病者若求增病食药,应当方便随宜喻语,不得言无。若言无者,或增苦剧。若知定死,亦不言死。但当教令归依三宝,念佛法僧勤修供养。为说病苦,皆是往世不善因缘,获是苦报,今当忏悔。病者闻已,或生嗔恚恶口骂詈,默不报之,亦不舍弃。虽复赡养,慎无责恩。瘥已犹看,恐后劳复。若见平复,如本健时,心应生喜,不求恩报。如其死已,当为殡葬,说法慰喻知识眷属。无以增病食药施人。若能如是赡养治病,当知是人是大施主,真求无上菩提之道。

善男子,有智之人求菩提时,设多财宝,亦当读诵如是医方,作瞻病舍,具病所须,饮食汤药,以供给之。道路凹窄平治令宽,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处所须,若板若梯,若橡若索,悉皆施之。旷路作井,种果树林,修治泉潢。无树木处,为畜竖柱。担负息处,为作基埵,造立客舍,具诸所须,瓶盆烛灯,床卧敷具。臭秽流处,为作桥墱。津济渡头,施桥船柋。不能渡者,自往渡之。老小羸瘦,无筋力者,自手摧将,而令得过。路次作塔,种华果树。见怖畏者,辄为救藏。以物善语,诱喻捕者。若见行者,次至险处,辄前扶接令得过险。若见失土破亡之人,随宜给与,善言慰喻。远行疲极,当为沐浴,施以床座。热时以扇,衣裳作荫。寒时施火,衣服温暖,若自为之,若教人为。贩卖市易,教令依平(要公平交易)。无贪小利,共相中欺。

若见盲者,自前捉手;施杖示道。若见有苦,亡失财物,父母丧殁,当以财给,善语说法,慰喻劝谏,善说烦恼福德二果。善男子,若能修集如是施者,名净施主。

第二持戒度  是菩提道,初根本地,名之为戒。如是戒者,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天乐。

若受戒已,所不应作而故作之,所不应思而故思惟,懈怠懒惰,乐于睡眠,念恶觉观,邪命恶愿,是名污戒。若受戒已,心生悔恨,求人天乐,多诸放逸,不生怜愍,是名污戒。若畏贫穷,若为恐怖,若为失财,若畏作役,若为身命,若为利养,若为爱心,而受禁戒;既受戒已,心生疑惑,是名污戒。

善男子,若人不乐久处生死,深见过罪,观人天乐,阿鼻狱苦,平等无差,怜愍众生,具足正念,为欲利益无量众生,使得成道,为具无上菩提道故,为如法行故,受持是戒,心不放逸。能观过去未来现在身口意业,知轻知重。凡所作事,先当系心,修不放逸。作已作时,亦复如是,修不放逸。若先不知,作已得罪,若失念心,亦得犯罪。若容烦恼,时暂起者,亦得犯罪。若小放逸,亦得犯罪。是人常观犯轻如重,观已生悔,及惭愧心,怖畏愁恼,心不乐之,至心忏悔。既忏悔已,心生欢喜。慎护受持,更不敢犯,是名净戒。

若在家,若出家,若三归,若八斋,若五戒,若具足,若不具足,若一日一夜,若一时一念,若尽形寿至心受持,当知是人得大福德。

第三忍辱度  佛言:善男子,忍有二种:一者世忍,二者出世忍。能忍饥渴寒热苦乐,是名世忍。能忍信戒施闻智慧,正见无谬,忍佛法僧,骂詈挝打,恶口恶事,贪嗔痴等,悉能忍之,能忍难忍,难施难作(难施能施,难作能作),名出世忍。善男子,菩萨若值他人打骂轻贱毁呰恶口骂詈,是时内心,无加报想。菩萨虽作如是忍事,不为现在,但为后利。有善报之,恶则不反。

有智之人若通恶骂,当作是念:世间骂者有二种:一者实,一者虚。若说实者,实何所嗔;若说虚者,虚自得骂,无豫我事,我何缘嗔。若我嗔者,我自作恶。何以故?因嗔恚故,生三恶道。是故说言,一切善恶,皆因我身。

若人软言净身口业,和颜悦色,先意问讯,能观一切苦乐因缘,当知是人,能修忍辱。若能观诸众生,悉是无常受苦等想。被骂辱时,能观骂者,如狂如痴,稚小无智,当知是人,能修忍辱。

智人当观胜我者骂,我不应嗔。何以故?我若嗔者,或夺我命。若不如者,嗔亦不应报。何以故?非畴匹故。我若报者,辱我身口。譬如有人,授毒与他,人无责者。如其自报,人则嗤笑。我亦如是,若嗔彼者,当于未来,受大苦恼,一切圣人悉当责我。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截斫分离,不应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事不能忍者,我当云何能调众生?忍辱即是菩萨正因,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是忍果。我若不种如是种子,云何获得如是正果?

善男子,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色和悦,好乐喜戏,人见欢喜,睹之无厌。

智人见怨(者),以恶来加,当发善愿,愿彼怨者,未来之世,为我父母兄弟亲戚,莫于我所,生憎怨忿。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从嗔因缘得。我今云何不修忍辱?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德。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忍辱时,常乐观察生死罪过。乐修法行,勤于精进。读诵书写如来正典。供养师长有德之人。能瞻病苦,修于慈悲,怜愍一切。宁舍身命,终不毁戒。舍己乐具,令众得乐。不念多恶,不忘少善。远离两舌。前后默然,不说彼短。他所不喜,不为说之。

善男子,出家菩萨修净忍辱,是不为难;在家修忍,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

第四精进度  若善男子善女人已生恶法,为欲坏之,(应消除之)。未生恶法,为遮不起,(应制止之)。未生善法,为令速生。已生善法,为令增广。勤修精进,是名精进。精进有二种,一正,二邪。菩萨远离邪精进已。修正精进。修信、施、戒、闻、慧、慈悲,名正精进。至心常作,三时无悔(昼三时为晨朝、日中、日没)。于善法所,不生知足。所学世法,及出世法,一切皆名正精进也。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护法,应当爱惜。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若能到于六事彼岸,悉是精进之因缘也。若自读诵、书写、思惟十二部经,名为自法勤行精进。若能以事转化众生,令调伏者,名为他法勤行精进。若为菩提修菩提道,布施、持戒、多闻、智慧,修学世法,供养父母、师长、有德之人,读诵、书写十二部经,复能远离贪恚痴等,名为菩提勤行精进。如是悉名为正精进。是名六波罗蜜之正因也。

第五禅定度  禅定,即戒、慈、悲、喜、舍,远离诸结,修集善法,是名禅定。善男子,若离禅定,尚不能得一切世事,况出世事。是故应当至心修集。菩萨欲得禅波罗蜜,先当亲近真善知识,修集三昧方便之道。若离三昧,欲得世法,出世菩提,无有是处。善男子,一切三昧即是一切善法根本。以是因缘,应当摄心。如人执镜,则见一切善恶之事。是故三昧名菩提道之庄严也。受身心乐名为三昧,从初骨观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三昧。是三昧有四种:一者从欲。二者从精进。三者从心。四者从慧,是四缘故,得无量福,增一切善。复有三种:一者从闻。二者从思。三者从修。从是三法渐渐而生。善男子,智者应当作如是观:一切烦恼,是我大怨。何以故?因是烦恼,能破自他。以是因缘,我当修集慈悲之心,为欲利益诸众生故,为得无量纯善法故。若有说言离于慈悲得善法者,无有是处。

善男子,众生若能修集慈心,是人当得无量功德。修慈心时,若能先于怨中施安,是名修慈。善男子,一切众生凡有三聚:一者怨。二者亲。三者中。如是三聚名为慈缘。修慈之人,先从亲起,欲令受乐。此观既成,次及怨家。善男子,起慈心时,有因戒起,有因施起。若能观怨作子想者,是名得慈。善男子,慈唯能缘,不能救苦。悲则不尔,亦缘亦救。

善男子,若能观怨(者),一毫之善,不见其恶,当知是人,名为习慈。若彼怨家,设遇病苦,能在问讯,瞻疗所患,给其所须,当知是人,能善修慈。善男子,若能修忍,当知即是修慈因缘。如是慈心,即本一切安乐因缘。若能修慈,当知是人,能破一切憍慢因缘,能行施、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如法修行。

复作是念:一切众生身口意恶,未来若受苦恼报者,悉令我受;若我所有善果报者,悉令众生同我受之。如是缘者,悉名三昧。悲喜舍心,亦复如是。

第六般若度  善生言:世尊,菩萨云何修净般若波罗蜜?善男子,若有菩萨,持戒、精进、多闻、正念,修于忍辱,怜愍众生,心多惭愧,远离嫉妒,真实了知诸善方便,为众受苦,不生悔恨,乐行惠施,能调众生,善知所犯轻重之罪,勤劝众生施作福业,知字知义,心无憍慢,亲近善友,能自利益,及利益他,恭敬三宝、诸师、和上、长老有德,于身菩提,不生轻想,能观菩提,深妙功德,知善恶相,知世出世一切声论,知因知果,知初方便及以根本,当知是人,能得智慧。如是智慧有三种:一从闻生。二从思生。三从修生。从字得义,名从闻生。思惟得义,名从思生。从修得义,名从修生。能读如来十二部经,能除疑网,能读一切世论世事,能善分别邪正之道,是名智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3)大宝积经节录        曹魏天竺三宝康僧铠译

尔时,郁伽长者与五百眷属出舍卫大城,诣只陀林。到已,顶礼佛足,合掌白佛言:世尊,欲有所闻,愿垂听许。世尊告曰:恣汝所问。长者白佛言:世尊,若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护诸众生,安慰抚喻。我要当度于未度者,无安慰者,当安慰之。荷担一切,作大桥船。世尊,惟愿演说在家菩萨戒德行处。云何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如来所□随顺修行?

佛言:长者,在家菩萨应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见如来已,修于念佛,是名归依佛。闻于法已,修于念法,是名归依法。见于声闻僧,而不忘失菩提之心,是名归依僧。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如法集聚钱财,非不如法。平直正求,给事父母,妻子,给施亲友眷属知识,然后施法。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财富无量而无憍逸。失利名称,无有忧戚。守护正行,除去轻躁。助成他务,无所希望。有所为作,而不中舍。知恩念恩,施贫封禄而慰喻之,除他忧箭。修善无足,多闻无厌,怨亲同等,等心众生。于诸欲乐,生无常想。观命如露,观于财物,如幻云想,增现善根。长者,是名在家菩萨修习善行。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应受善戒。所谓五戒。彼应不杀,放舍刀杖。不杀一切诸众生等。不恼一切,常行慈心。彼应不盗,自财知足,于他财物,不生希望,乃至草叶,不与不取。离彼邪淫,夫妻自足,不希他人。应离妄语,如说如作。不诳于他,先思而行。随所见闻,如实而说。宁舍身命,终不妄语。彼应离酒,不醉不乱,不自轻躁,亦不嘲哗。长者,若在家菩萨以此受持五戒功德,回向菩提,善护五戒。又倍应离于两舌,若有诤颂,应当和合。离于恶言,出爱软语。先语问讯,不毁辱他,利益他语、法语、时语。不生贪痴,常修忍力。常应正见,不礼余天,令当供佛。

复次,长者,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懒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施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彼人应随如是诸处,念行是法,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如是菩萨一一劝导,乃至第七,欲令众生住于德行。如不能令住,而是菩萨于此众生,应生大悲。作如是言,我若不调是恶众生,我终不成无上正真道。

长者,若菩萨在如是城邑村落中住,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诸佛所呵。

长者,是故菩萨应当如是庄严:我今应当修行是行,住在城邑村落郡县,不令一人堕于恶道。长者,犹如城邑有善明医,令一众生病毒而死,多众呵责。如是,长者,若是菩萨随所住处,不教众生,令堕恶道,而是菩萨则为诸佛之所呵责。长者,在家菩萨住在家地,如佛教行,得增胜法。

佛告阿难:是经名郁伽长者所问。若有菩萨得闻是经,是大精进。是故欲自住于一切功德,欲劝他住,应听此经。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说修行。阿难,我以是法,付嘱于汝,受持读诵。何以故?阿难,此法具足一切功德。若有菩萨与是法相应,则与如来相应。阿难,若有菩萨离于是法,则为离佛。说是语已。大德阿难,郁伽长者,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节录郁伽长者会

(4)六度集经节录        吴天竺三藏法师康僧会译

昔者菩萨为清信士,所处之国,其王(实)行真(道),劝导臣民,令知三宝。黎庶巨细,见王尚贤,多伪善而济行邪。王以佛戒,察观民操。有外善内秽,违佛清化。即权令而敕曰:敢有奉佛道者,罪至弃市。讹善之徒,靡不释真,恣心从其本邪。

菩萨年耆,怀正真弘景之明。闻令惊曰:“(若欲吾)择真从邪,(即使)获为帝王,寿齐二仪,富贵无外,六乐由心,吾终不为也。”

“虽一餐之命,得睹三宝至真之化,吾欣奉之。”

“怀俗记籍,万亿之卷。身处天宫,极天之寿。而闇于三宝,不闻佛经,吾不愿也。”

“禀佛之言,即有戮死之患,吾甘心焉。”

“众生自投三涂,获人道难,生有道国难,与菩萨亲难,睹经信之难,贯奥解微难。吾宿功著,今睹佛经,获奉三宝,若值无道,俎醢之酷,汤火之厄,终不释正从彼妖蛊也”。

王命有司,廉察违命者,戮之市朝。廉人见菩萨志固不转,奉事三宝,至意不亏,即执之以闻。王曰:“戮之于市”。阴使人寻听,察其(所)云。

菩萨就死,诫其子曰:“乾坤始兴,有人以来,众生处世,以六情乱行,甚于狂醉,鲜睹三宝导清明化也。尔幸知法,慎无释之。夫舍佛法之行,而为鬼妖之伪者,国丧必矣。吾宁舍身,不去真也。王今悖误,尔无从焉”。

廉者以闻。王知行真,即欣而请之。执手升殿曰:“卿真可谓佛弟子者矣”。拜为国相,委任治政。于是国境莫不尚善。

佛告诸沙门:清信士者,吾身是也。菩萨执志持戒如是。

(5)佛说阿弥陀经        原译者鸠摩罗什  语体衍译者胡寄尘

有一天,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里开一个说法大会。到会的有出家人一千二百五十人。这一千二百五十人都是大阿罗汉。他们高尚的德行,是众人都知道的。

这许多人,就是: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旃延,摩诃俱烯罗,离婆多,周利槃陀伽,难陀,阿难陀,罗侯罗,憍梵波提,宾头卢颇罗堕,迦留陀夷,摩诃劫宾那,薄拘罗,阿冕楼驮等佛的大弟子;还有文殊师利菩萨,阿逸多菩萨,乾陀诃提菩萨,常精进菩萨等许多大菩萨;更有天、人、神等一切众生都在场听佛说法。

在这时候,佛告诉长老舍利弗道:在这世界的西面,经过十万亿佛土,有一个世界,叫做极乐。那世界里有一尊佛,名叫阿弥陀,他现在正在那里说法。

舍利弗,你知道那地方为甚么叫极乐吗?因为那地方的人只有快乐,没有痛苦,所以叫做极乐。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地方的周围有七重栏楯,空中有七重罗网,地上有七重行树;四面八方都是珍宝围绕,所以叫做极乐。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极乐国里有七宝池。七宝池里有八功德水。这水是澄洁甘美,和别处的水不同。池底下满铺著金沙,金光灿然。池四边的阶道,都是用金银、琉璃、玻璃和各种宝物砌合而成。这上面还有楼阁,也都是金瓦银楣,玉阶琼壁,琉璃砗磲,赤珠玛瑙,宝殿瑶宫,有说不尽的庄严华丽。池中的荷花开得同车轮一般大,也有青的,也有黄的,也有红的,也有白的。花光、水光、日光相互荡漾,五色缤纷。更有微妙的清香,一阵阵随风四散。舍利弗啊,极乐国这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这庄严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所成功的。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在极乐国里,空中时常发出天乐的声音,地上都是黄金铺饰的。不论昼夜,没有间断的,有一种极芬芳美丽的曼陀罗花,从天上落下来,缤纷满地。那国里的人每天早晨起来,用他们的衣襟,承著天花,送到十方,供养诸佛。到吃饭的时候,然后回来。心里想到饭,饭便来了,用不著烹饪之劳。舍利弗啊,极乐国这地方,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我再告诉你,那边还有种种不同颜色的,奇异的禽鸟:有白鹤,有孔雀,有鹦鹉,有春莺,有歌声清妙的迦陵频伽,有一身两首的共命鸟。这些禽鸟整日整夜地唱著和雅的歌声。从它们的鸣声中,演出种种微妙的道理来,使人听了,都会不期然而然的发生念佛的心。

舍利弗,你不要以为这些禽鸟是恶人转世的。为什么不是的呢?因为极乐国里是从来没有恶人的,更没有三种恶道,并且连恶道的名称也没有的。所以这些禽鸟并不是恶人转世,而是阿弥陀佛化身为鸟,日夜歌唱,用歌声来感化众人的。

舍利弗,极乐国中,除了鸟声之外,还有一种清妙的声音。这声音是微风过处,吹动许多宝树和许多宝罗网所发出来的;叮叮当当的,敲金振玉般的,好像是千百种音乐在同时并作,使人听了,也会不期然而然的发生念佛之心的。舍利弗,极乐国这个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你可知道那尊佛为什么叫阿弥陀佛吗?我告诉你:那是因为他的光明无量,照遍十方毫无阻碍,所以叫阿弥陀;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他的寿命和极乐国里人民的寿命都是无量的永久,所以名叫阿弥陀。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到现在已经过十劫了。

舍利弗啊,阿弥陀佛有无量数的弟子,都是阿罗汉和菩萨。你看,极乐国的地方,岂不是十分庄严么?

舍利弗啊,生到极乐国的人,可以一直修上去,以至成佛,不会中途畏转来的。在那面修成佛道,多得不能用数字来计算,只能用无量无边的大数目来说明了。

舍利弗,你们听到了以后,应该发愿到那里去。为什么呢?因为到了那边,可以和许多的善人同居一处啊!

舍利弗啊,但是到极乐国去,也不是要去便能去的,必须要有善根和福德的因缘。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听到了阿弥陀佛的名号,恳切地,无间断地执持著念他,这样的:或一天,或二天,……或七天,一心不乱地念,等到寿命终了时,阿弥陀佛就会同其他圣众,现身在他们面前,带他们到极乐国去的。

舍利弗啊,我因为看见那地方的快乐,所以把它告诉你们。假使有人听到我所说的话,就应该发愿到极乐国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3-3 1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发菩提心论二卷(天亲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大乘论·第1211部
发菩提心论二卷
天亲菩萨造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发菩提心论卷上
劝发品第一
  敬礼无边际  去来现在佛
  等空不动智  救世大悲尊
  有大方等最上妙法。摩得勒伽藏菩萨摩诃萨之所修行。所谓劝乐修集无上菩提。能令众生发深广心。建立誓愿毕定庄严。舍身命财摄伏贪吝。修五聚戒化导犯禁。行毕竟忍调伏嗔碍发勇精进安止众生。集诸禅定为知众心。修行智慧灭除无明。入如实门离诸执着。宣示甚深空无相行。称赞功德使佛种不断。有如是等无量方便助菩提法清净之门。当为一切上上善欲分别显示。悉令究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若佛子受持佛语。能为众生演说法者。应先称扬佛之功德。众生闻已乃能发心求佛智慧。以发心故佛种不断。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念佛念法又念如来。行菩萨道时为求法故。阿僧祇劫受诸勤苦。以如是念。为菩萨说法乃至一偈。菩萨得闻是法示教利喜。当种善根修习佛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断无量众生无始生死诸苦恼故。菩萨摩诃萨欲成无量身心。勤修精进深发大愿。行大方便起大慈悲。求大智慧无见顶相。求如是等诸佛大法。当知是法无量无边。法无量故福德果报亦复无量。如来说言如诸菩萨最初发心下劣一念福德果报。百千万劫说不能尽。况复一日一月一岁乃至百岁。所习诸心福德果报岂可说尽。何以故。菩萨所行无尽。欲令一切众生皆住无生法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诸佛子。菩萨初始发菩提心。譬如大海初渐起时。当知皆为下中上价乃至无价如意宝珠作所住处。此宝皆从大海生故。菩萨发心亦复如是。初渐起时。当知便为人天声闻缘觉诸佛菩萨一切善法禅定智慧之所生处。复次又如三千大千世界初渐起时。当知便为二十五有。其中所有一切众生。悉皆荷负作依止处。菩萨发菩提心亦复如是。初渐起时。普为一切无量众生。所谓六趣四生。正见邪见修善习恶。护持净戒犯四重禁。尊奉三宝谤毁正法。诸魔外道沙门梵志。刹利婆罗门毗舍首陀。一切荷负作依止处。复次菩萨发心。慈悲为首。菩萨之慈无边无量。是故发心无有齐限等众生界。譬如虚空无不普覆。菩萨发心亦复如是。一切众生无不覆者。如众生界无量无边不可穷尽。菩萨发心亦复如是。无量无边无有穷尽。虚空无尽故众生无尽。众生无尽故菩萨发心等众生界。众生界者无有齐限。我今当承圣旨说其少分。东方尽千亿恒河沙阿僧祇诸佛世界。南西北方四维上下各千亿恒河沙阿僧祇诸佛世界。尽末为尘。此诸微尘皆不与肉眼作对。百万亿恒河沙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悉共聚集共取一尘。二百万亿恒河沙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所有众生。共取二尘。如是展转取十方各千亿恒河沙阿僧祇诸佛世界所有地种。微尘都尽。是众生界犹不可尽。譬如有人析破一毛以为百分。以一分毛渧大海水。我今所说众生少分亦复如是。其不说者如大海水。假使诸佛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广演譬喻说亦不尽。菩萨发心悉能遍覆如是众生。云何诸佛子。是菩提心岂可尽也。若有菩萨闻如是说。不惊不怖不退不没。当知是人决定能发菩提之心。假令无量一切诸佛于无量阿僧祇劫。赞其功德亦不可尽。何以故。是菩提心无有齐限不可尽故。有如是等无量利益。是故宣说为令众生普得受行。发菩提心。
发心品第二
  菩萨云何发菩提心。以何因缘修集菩提。若菩萨亲近善知识供养诸佛。修集善根志求胜法。心常柔和遭苦能忍。慈悲淳厚深心平等。信乐大乘求佛智慧。若人能具如是十法。乃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复有四缘。发心修集无上菩提。何谓为四。一者思惟诸佛发菩提心。二者观身过患发菩提心。三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四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思惟诸佛复有五事。一者思惟十方过去未来现在诸佛初始发心具烦恼性亦如我今。终成正觉为无上尊。以此缘故发菩提心。二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勇猛。各各能得无上菩提。若此菩提是可得法我亦应得。缘此事故发菩提心。三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明慧。于无明[穀-禾+卵]中建立胜心积集苦行。皆能自拔超出三界。我亦如是当自拔济。缘此事故发菩提心。四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为人中雄。皆度生死烦恼大海。我亦丈夫亦当能度。缘此事故发菩提心。五者思惟一切三世诸佛发大精进。舍身命财求一切智。我今亦当随学诸佛。缘此事故发菩提心。观身过患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者自观我身。五阴四大俱能兴造无量恶业。欲舍离故。二者自观我身。九孔常流臭秽不净。生厌离故。三者自观我身。有贪嗔痴无量烦恼烧然善心。欲除灭故。四者自观我身。如泡如沫念念生灭。是可舍法欲弃捐故。五者自观我身。无明所覆常造恶业。轮回六趣无利益故。求最胜果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者见诸如来。相好庄严光明清彻遇者除恼。为修集故。二者见诸如来。法身常住清净无染。为修集故。三者见诸如来。有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清净法聚。为修集故。四者见诸如来。有十力四无所畏大悲三念处。为修集故。五者见诸如来。有一切智。怜愍众生慈悲普覆。能为一切愚迷正道。为修集故慈愍众生发菩提心。复有五事。一者见诸众生为无明所缚。二者见诸众生为众苦所缠。三者见诸众生集不善业。四者见诸众生造极重恶。五者见诸众生不修正法。无明所缚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为痴爱所惑受大剧苦。二者见诸众生不信因果造作恶业。三者见诸众生舍离正法信受邪道。四者见诸众生。没烦恼河四流所漂。众苦所缠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畏生老病死不求解脱而复造业。二者见诸众生忧悲恼苦而常造作无有休息。三者见诸众生爱别离苦而不觉悟方便染着。四者见诸众生怨憎会苦常起嫌嫉更复造怨。集不善业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为爱欲故造作诸恶。二者见诸众生知欲生苦而不舍欲。三者见诸众生虽欲求乐不具戒足。四者见诸众生虽不乐苦造苦不息。造极重恶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毁犯重戒虽复忧惧而犹放逸。二者见诸众生兴造极恶五无间业。凶顽自蔽不生惭愧。三者见诸众生谤毁大乘方等正法。专愚自执方起憍慢。四者见诸众生虽怀聪哲而具断善根。反自贡高永无改悔。不修正法复有四事。一者见诸众生生于八难不闻正法不知修善。二者见诸众生值佛出世闻说正法不能受持。三者见诸众生染习外道苦身修业永离出要。四者见诸众生修得非想非非想定谓是涅槃。善报既尽还堕三涂。菩萨见诸众生无明造业长夜受苦。舍离正法迷于出路。为是等故发大慈悲。志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救头燃。一切众生有苦恼者。我当拔济令无有余。诸佛子。我今略说初行菩萨缘事发心。若广说者无量无边。
愿誓品第三
  菩萨云何发趣菩提。以何业行成就菩提。发心菩萨住干慧地。先当坚固发于正愿。摄受一切无量众生。我求无上菩提。救护度脱令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是故初始发心大悲为首。以悲心故能发转胜十大正愿。何谓为十。愿我先世及以今身所种善根。以此善根施与一切无边众生。悉共回向无上菩提。令我此愿念念增长。世世所生常系在心终不忘失。为陀罗尼之所守护。愿我回向大菩提已。以此善根。于一切生处常得供养一切诸佛。永必不生无佛国土。愿我得生诸佛国已。常得亲近随侍左右如影随形。无刹那顷远离诸佛。愿我得亲近佛已。随我所应为我说法。即得成就菩萨五通。愿我成就菩萨五通已。即能通达世谛假名流布。解了第一义谛如真实性。得正法智。愿我得正法智已。以无厌心为众生说。示教利喜皆令开解。愿我能开解诸众生已。以佛神力遍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听受正法广摄众生。愿我于诸佛所受正法已。即能随转清净法轮。十方世界一切众生听我法者闻我名者。即得舍离一切烦恼发菩提心。愿我能令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已。常随将护除无利益与无量乐。舍身命财摄受众生荷负正法。愿我能负荷正法已。虽行正法心无所行。如诸菩萨行于正法。而无所行亦无不行。为化众生不舍正愿。是名发心菩萨十大正愿。此十大愿遍众生界。摄受一切恒沙诸愿。若众生尽我愿乃尽。而众生实不可尽。我此大愿亦无有尽。复次布施是菩提因。摄取一切诸众生故。持戒是菩提因。具足众善满本愿故。忍辱是菩提因。成就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故。精进是菩提因。增长善行于诸众生勤教化故。禅定是菩提因。菩萨善自调伏能知众生诸心行故。智慧是菩提因。具足能知诸法性相故。取要言之。六波罗蜜是菩提正因。四无量心三十七品诸万善行共相助成。若菩萨修集六波罗蜜。随其所行。渐渐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求菩提者应不放逸。放逸之行能坏善根。若菩萨制伏六根不放逸者。是人能修六波罗蜜。菩萨发心先建至诚立决定誓。立誓之人终不放逸懈怠慢缓。何以故。立决定誓。有五事持故。一者能坚固其心。二者能制伏烦恼。三者能遮放逸。四者能破五盖。五者能勤修行六波罗蜜。如佛所赞。
  如来大智尊  显说功德证
  忍慧福业力  誓愿力最胜
  云何立誓。若有人来种种求索。我于尔时随有施与。乃至不生一念悭吝之心。若生恶心如弹指顷。以施因缘求净报者。我即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现在诸佛。于未来世亦当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持戒。乃至失命。建立净心誓无改悔。若我修忍。为他侵害乃至割截。常生慈爱誓无恚碍。若我修精进。遭逢寒暑王贼水火师子虎狼无水谷处。要必坚强其心誓不退没。若我修禅。为外事所娆不得摄心。要系念在境。誓不暂起非法乱想。若我修集智慧。观一切法如实性。随顺受持。于善不善有为无为生死涅槃。不起二见。若我心悔恚碍退没乱想。起于二见如弹指顷而。以戒忍精进禅智求净报者。我即欺十方世界无量无边阿僧祇现在诸佛。于未来世。亦当必定不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以十大愿持正法行。以六大誓制放逸心。必能精勤修集六波罗蜜。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檀那波罗蜜品第四
  云何菩萨修行布施布施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布施。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行施。修行施者于己财物常生舍心于来求者。起尊重心如。父母师长善知识想。于贫穷下贱起怜愍心如一子想。随所须与心喜恭敬。是名菩萨初修施心。修布施故善名流布。随所生处财宝丰盈。是名自利。能令众生心得满足。教化调伏使无悭吝。是名利他。以已所修无相大施。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布施获得转轮王位。摄受一切无量众生。乃至得佛无尽法藏。是名庄严菩提之道。施有三种。一以法施。二无畏施。三财物施。以法施者。劝人受戒修出家心。为坏邪见说断常四倒众恶过患。分别开示真谛之义。赞精进功德。说放逸过恶。是名法施。若有众生怖畏王者师子虎狼水火盗贼。菩萨见已能为救护。名无畏施。自于财物施而不吝。上至珍宝象马车乘缯帛谷麦衣服饮食。下至麨搏一缕之綖若多若少称求者意随所须与。是名财施。财施复有五种。一者至心施。二者信心施。三者随时施。四者自手施。五者如法施。所不应施复有五事。非理求财不以施人。物不净故酒及毒药不以施人。乱众生故。罝罗机网不以施人。恼众生故。刀杖弓箭不以施人。害众生故。音乐女色不以施人。坏净心故。取要言之。不如法物恼乱众生。不以施人。自余一切能令众生得安乐者。名如法施。乐施之人。复获五种名闻善利。一者常得亲近一切贤圣。二者一切众生之所乐见。三者入大众时人所宗敬。四者好名善誉流闻十方。五者能为菩提作上妙因。菩萨之人名一切施。一切施者非谓多财。谓施心也。如法求财持以布施。名一切施。以清净心无谄曲施。名一切施。见贫穷者怜愍心施。名一切施。见厄苦者慈悲心施。名一切施。居贫少财而能用施。名一切施。爱重宝物开意能施。名一切施。不观持戒毁戒田非田施。名一切施。不求人天妙善乐施。名一切施。志求无上大菩提施。名一切施。欲施施时施已不悔。名一切施。若以华施。具陀罗尼七觉华故。若以香施。具戒定慧熏涂身故若以果施。具足成就无漏果故。若以食施。具足命辩色力乐故。以衣服施。具清净色除无惭愧故。以灯明施。具足佛眼照了一切诸法性故以象马车乘施。得无上乘具足神通故以缨络施。具足八十随形好故。以珍宝施。具足大人三十二相故。以筋力仆使施。具佛十力四无畏故。取要言之。乃至国城妻子头目手足。举身施与心无吝惜。为得无上菩提度众生故。菩萨摩诃萨修行布施。不见财物施者受者。以无相故。是则具足檀波罗蜜。
尸罗波罗蜜品第五
  云何菩萨修行持戒。持戒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持戒。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是故持戒。修持戒者。悉净一切身口意业。于不善行心能舍远。善能呵啧恶行毁禁。于小罪中心常恐怖。是名菩萨初持戒心。修持戒故。远离一切诸恶过患。常生善处。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不犯恶。是名利他。以己所修向菩提戒。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持戒。获得离欲乃至漏尽成最正觉。是名庄严菩提之道。戒有三种。一者身。二者口。三者心。持身戒者。永离一切杀盗淫行。不夺物命不侵他财不犯外色。又亦不为杀等因缘及其方便。不以杖木瓦石伤害众生。若物属他他所受用。一草一叶不与不取。又亦未尝眄睐细色。于四威仪恭谨详审。是名身戒。持口戒者。断除一切妄语两舌恶口绮语。常不欺诳离间和合。诽谤毁呰文饰言辞。及造方便恼触于人。言则至诚柔软忠信。言常饶益劝化修善。是名口戒。持心戒者。除灭贪欲嗔恚邪见。常修软心不作过罪。信是罪业得恶果报。思惟力故不造诸恶。于轻罪中生极重想。设误作者恐怖忧悔。于众生所不起嗔恼。见众生已生爱念心。知恩报恩心无悭吝。乐作福德常以化人。常修慈心怜愍一切。是名心戒。是十善业戒。有五事利益。一者能制恶行。二者能作善心。三者能遮烦恼。四者成就净心。五者能增长戒。若人善修不放逸行。具足正念分别善恶。当知是人决定能修十善业戒。八万四千无量戒品。悉皆摄在十善戒中。是十善戒能为一切善戒根本。断身口意恶。能制一切不善之法。故名为戒。戒有五种。一者波罗提木叉戒。二者定共戒。三者无漏戒。四者摄根戒。五者无作戒。白四羯磨从师而受。名波罗提木叉戒。根本四禅四未到禅。是名定共戒。根本四禅初禅未到。名无漏戒收摄诸根修正念心。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不生放逸。名摄根戒。舍身后世更不作恶。名无作戒。菩萨修戒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以不共故名善持戒。善持戒故则能利益一切众生。持慈心戒。救护众生令安乐故。持悲心戒。忍受诸苦拔危难故。持喜心戒。欢乐修善不懈怠故。持舍心戒。怨亲平等离爱恚故。持惠施戒。教化调伏诸众生故持忍辱戒。心常柔软无恚碍故。持精进戒。善业日增不退还故。持禅定戒。离欲不善长禅支故。持智慧戒。多闻善根无厌足故。持亲近善知识戒。助成菩提无上道故。持远离恶知识戒。舍离三恶八难处故。菩萨之人持净戒者。不依欲界不近色界不住无色界是清净戒。舍离欲尘除嗔恚碍灭无明障是清净戒。离断常二边不逆因缘是清净戒。不着色受想行识假名之相是清净戒。不系于因不起诸见不住疑悔是清净戒。不住贪嗔痴三不善根是清净戒。不住我慢憍慢增上慢慢慢大慢。柔和善顺是清净戒。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不以倾动是清净戒。不染世谛虚妄假名。顺于真谛是清净戒。不恼不热寂灭。离相是清净戒。取要言之。乃至不惜身命观无常想生于厌离。勤行善根勇猛精进是清净戒。菩萨摩诃萨修行持戒不见净心。以离想故。是则具足尸罗波罗蜜。
羼提波罗蜜品第六
  云何菩萨修行忍辱。忍辱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忍辱。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忍辱。修忍辱者。心常谦下一切众生。刚强憍慢舍而不行。见粗恶者起怜愍心。言常柔濡劝化修善。能分别说嗔恚和忍果报差别。是名菩萨初忍辱心。修忍辱故。远离众恶身心安乐。是名自利。化导众生皆令和顺。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大忍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忍辱获得端政。人所宗敬。乃至得佛上妙相好。是名庄严菩提之道。忍辱有三。谓身口意。云何身忍。若他加恶侵毁挝打。乃至伤害悉能忍受。见诸众生危逼恐惧。以身代之而无疲怠。是名身忍。云何口忍。若见骂者默受不报。若见非理来呵啧者。当濡语附顺。若有加诬横生诽谤皆当忍受。是名口忍。云何意忍。见有嗔者心不怀恨。若有触恼其心不乱。若有讥毁心亦无怨。是名意忍。世间打者有二种。一者实。二者横。若有罪过若人慊疑为彼所打。自应忍受如服甘露。于彼人所应生恭敬。所以者何。善能教诫调伏于我。令我得离诸过罪故。若横加恶伤害于我。当自思惟我今无罪。当是过去宿业所招。是亦应忍。复应思念。四大假合五众缘会谁受打者。又观前人如痴如狂。我当愍之。云何不忍。又骂者亦有二种。一实二虚。若说实者我应生惭。若说虚者无豫我事。犹如响声亦如风过无损于我。是故应忍。又嗔者亦尔。他来嗔我我当忍受。若嗔彼者。于未来世当堕恶道受大苦恼。以是因缘。我身若被斫截分离。不应生嗔。应当深观往业因缘。当修慈悲怜愍一切。如是小苦不能忍者。我即不能自调伏心。云何当能调伏众生。令得解脱一切恶法成无上果。若有智人乐修忍辱。是人常得颜貌端正多饶财宝。人见欢喜敬仰伏从。复当观察。若人形残颜色丑恶。诸根不具乏于财物。当知皆是嗔因缘得。以是因缘。智者应当深修忍辱。生忍因缘有十事。一者不观于我及我所相。二者不念种姓。三者破除憍慢。四者恶来不报。五者观无常想。六者修于慈悲。七者心不放逸。八者舍于饥渴苦乐等事。九者断除嗔恚。十者修习智慧。若人能成如是十事。当知是人能修于忍。菩萨摩诃萨修于清净毕竟忍时。若入空无相无愿无作。不与见觉愿作和合。不猗着空无相无愿无作。是诸见觉愿作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若入尽结若入寂灭。不与结生死合。不猗尽结寂灭诸结生死皆空。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若性不自生。不从他生。不和合生。亦无有出不可破坏。不可坏者是不可尽。如是忍者是无二相。是名清净毕竟忍也。无作非作无所猗着。无分别无庄严。无修治无发进。终不造生。如是忍者是无生忍。如是菩萨修行是忍。得受记忍。菩萨摩诃萨修行忍辱性相尽空。无众生故。是则具足羼提波罗蜜。
发菩提心经论卷下
毗梨耶波罗蜜品第七
  云何菩萨修行精进。精进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精进。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精进。修精进者于一切时常勤修集清净梵行。舍离怠慢心不放逸。于诸艰难不饶益事。心常精勤终不退没。是名菩萨初精进心。修精进故。能得世间出世间上妙善法。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勤修善。是名利他。以己所修菩提正因。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精进。获得转胜清净妙果。超越诸地乃至速成正觉。是名庄严菩提之道。精进有二种。一者为求无上道故。二者广欲拔济众苦而起精进。菩萨成就十念。乃能发心勤行精进。云何十念。一者念佛无量功德。二者念法不思议解脱。三者念僧清净无染。四者念行大慈安立众生。五者念行大悲拔济众苦。六者念正定聚劝乐修善。七者念邪定聚拔令反本。八者念诸饿鬼饥渴热恼。九者念诸畜生长受众苦。十者念诸地狱备受烧煮。菩萨如是思惟十念。三宝功德我当修集。慈悲正定我当劝励。邪定众生三恶道苦我当拔济。如是思惟专念不乱。日夜勤修无有休废。是名能起正念精进。菩萨精进复有四事。所谓修行四正勤道。未生恶法遮令不起。已生恶法速令除断。未生善法方便令生。已生善法修满增广。菩萨如是修四正勤道而无休息。是名精进。是勤精进能坏一切诸烦恼界。增长无上菩提正因。菩萨若能受于一切身心大苦。为欲安立诸众生故而不疲惓。是名精进。菩萨远离恶时谄曲邪精进已修正精进。所谓修信施戒忍定慧慈悲喜舍。欲作已作当作。至心常行精进无悔。于诸善法及拔济众苦。如救头然心不退没。是名精进。菩萨虽复不惜身命。然为拔济众苦救护正法。当应爱惜。不舍威仪常修善法。修善法时心无懈怠。失身命时不舍如法。是名菩萨修菩提道勤行精进。懈怠之人不能一时一切布施。不能持戒忍于众苦勤行精进摄心念定分别善恶。是故说言六波罗蜜。因于精进而得增长。若菩萨摩诃萨精进增上。则能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发大庄严而起精进。复有四事。一者发大庄严。二者积集勇健。三者修诸善根。四者教化众生。云何菩萨发大庄严。于诸生死心能堪忍不计劫数。于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恒河沙阿僧祇劫。当成佛道心不疲倦。是名不懈庄严精进。菩萨积集勇健而起精进。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盛火。为见佛故为闻法故。为安止众生于善法故。要当从是火中而过。为调伏众生。心善安止于大悲中。是名勇健精进。菩萨修习善根而起精进。如所发起一切善根。悉以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欲成就一切智故。是名修习善根精进。菩萨教化众生而起精进。众生之性不可称计。无量无边同虚空界。菩萨立誓我当度之无有遗余。为欲化度勤行精进。是名教化精进。取要言之。菩萨修助道功德助无上智慧。修集佛法而起精进。诸佛功德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发大庄严所行精进亦复如是无量无边。菩萨摩诃萨修行精进无离欲心。拔众苦故。是则具足毗梨耶波罗蜜。
禅波罗蜜品第八
  云何菩萨修习禅定。禅定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禅定。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禅定。修禅定者。善摄其心。一切乱想不令妄干。行住坐卧系念在前。逆顺观察髑髅顶脊臂肘胸胁髋髀。胫踝安般数息。是名菩萨初修定心。修禅定故。不受众恶心常悦乐。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修正念。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清净三昧离恶觉观。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禅定。获得八解乃至首楞严金刚三昧。是名庄严菩提之道。禅定由三法生。云何为三。一从闻慧。二从思慧。三从修慧。从是三法渐渐而生一切三昧。云何闻慧。如所闻法心常爱乐。复作是念。无碍解脱等诸佛法。要因多闻而得成就。作是念已。于一切求法时转加精勤。日夜常乐听法无有厌足。是名闻慧。云何思慧。思念观察一切有为法如实相。所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念念生灭不久败坏。而诸众生忧悲苦恼憎爱所系。但为贪恚痴火所然。增长后世苦恼大聚。无有实性犹如幻化。见如是已。于一切有为法即生厌离。转加精勤趣佛智慧。思惟如来智慧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有大势力无能胜者。能至无畏安隐大城不复转还。能救无量苦恼众生。如是知见佛无量智。见有为法无量苦恼。志愿进求无上大乘。是名思慧。云何修慧。从初骨观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皆名修慧。离欲不善法。有觉有观离生喜乐入初禅。灭觉观内清净心一处。无觉无观定生喜乐入二禅。离喜故行舍。心念安慧身受乐。诸贤圣能说能舍。常念受乐入三禅。断苦断乐故。先灭忧喜故。不苦不乐行舍念净入四禅。过一切色相。灭一切有对相。不念一切别异相故。知无边虚空。即入虚空无色定处。过一切虚空相。知无边识。即入无色识定处。过一切识相。知无所有。即入无所有无色定处。过一切无所有处。知非有想非无想。安隐即入无色非有想非无想处。但随顺诸法行故而不乐着。求无上乘成最正觉是名修慧。菩萨从是闻思修慧。精勤摄心。则能成就通明三昧禅那波罗蜜。
  复次。菩萨修定。复有十法行。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等十。一者修定无有吾我。具足如来诸禅定故。二者修定不味不着。舍离染心不求己乐故。三者修定具诸通业。为知众生诸心行故。四者修定为知众心。度脱一切诸众生故。五者修定行于大悲。断诸众生烦恼结故。六者修定诸禅三昧。善知入出过于三界故。七者修定常得自在。具足一切诸善法故。八者修定其心寂灭。胜于二乘诸禅三昧故。九者修定常入智慧过诸世间到彼岸故。十者修定能兴正法。绍隆三宝使不断绝故。如是定者。不与声闻辟支佛共。复次。为知一切众生烦恼心故。是故修集诸禅定法助成住心。令此禅定住平等心。是名为定。如是等定。则等于空无相无愿无作。空无相无愿无作等者则众生等。众生等者则诸法等。入如是等是名为定。复次。菩萨虽随世行不杂于世。舍世八法灭一切结。远离愦闹乐于独处。菩萨如是修行禅定。心安止住离世所作。复次。菩萨修定。具诸通智方便慧故。云何为通。云何为智。若见色相若闻音声。若知他心若念过去。若能遍至诸佛世界。是名为通。若知色即法性。解了音声心行。性相寂灭三世平等。知诸佛界同虚空相而不证灭尽。是名为智。云何方便。云何为慧。入禅定时生大慈悲不舍誓愿。心如金刚。观诸佛世界。庄严菩提道场。是名方便。其心永寂无我无众生。思惟诸法本性不乱。见诸佛界同于虚空。观所庄严同于寂灭。是名为慧。是名菩萨修行禅定通智方便慧故差别。四事俱行。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修行禅定。无余恶心。以不动法故。是则具足禅那波罗蜜。
般若波罗蜜品第九
  云何菩萨修习智慧。智慧若为自利他利及二俱利。如是智慧。则能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为欲调伏众生令离苦恼故修智慧。修智慧者。悉学一切世间之事。舍贪嗔痴建立慈心。怜愍饶益一切众生。常念拔济为作将导。能分别说正道邪道及善恶报。是名菩萨初智慧心。修智慧故远离无明。除烦恼障及智慧障。是名自利。教化众生令得调伏。是名利他。以己所修无上菩提。化诸众生令同己利。是名俱利。因修智慧获得初地乃至萨婆若智。是名庄严菩提之道。菩萨修行智慧。有二十心能渐建立。何谓二十。当发善欲亲近善友心。舍离憍慢不放逸心。随顺教诲乐听法心。闻法无厌善思惟心。行四梵行修正智心。观不净行生厌离心。观四真谛十六圣心。观十二因缘修明慧心。闻诸波罗蜜念欲修集心。观无常苦无我寂灭心。观空无相无愿无作心。观阴界入多过患心。降伏烦恼非伴侣心。护诸善法自伴侣心。抑制恶法令除断心。修习正法令增广心。虽修二乘常舍离心。闻菩萨藏乐奉行心。自利利他随顺增进诸善业心。持真实行求一切佛法心。复次。菩萨修行智慧。复有十法善思惟心。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何谓为十。思惟分别定慧根本。思惟不舍断常二边。思惟因缘生起诸法。思惟无众生我人寿命。思惟无三世去来住法。思惟无发行而不断因果。思惟法空而殖善不懈。思惟无相而度众生不废。思惟无愿而求菩提不离。思惟无作而现受身不舍。复次。菩萨复有十二善入法门。何谓十二。善入空等三昧而不取证。善入诸禅三昧而不随禅生。善入诸通智而不证无漏法。善入内观法而不证决定。善入观一切众生空寂而不舍大慈。善入观一切众生无我而不舍大悲。善入生诸恶趣而非业故生。善入离欲而不证离欲法。善入舍所欲乐而不舍法乐。善入舍一切戏论诸觉而不舍方便诸观。善入思量有为法多过患而不舍有为。善入无为法清净远离而不住无为。菩萨能修一切善入法门。即能善解三世空无所有。若作是观。观三世空智慧力故。若于三世诸佛所种无量功德。悉以回向无上菩提。是名菩萨善观三世方便。复次。虽见过去尽法不至未来。而常修善精进不懈。观未来法虽无生出。不舍精进愿向菩提。观现在法虽念念灭。其心不忘发趣菩提。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不住。虽如是观心心数法生灭散坏。而常不舍聚集善根助菩提法。是名菩萨观三世方便。复次。菩萨观一切善不善我无。我实不实空不空。世谛真谛正定邪定。有为无为有漏无漏。黑法白法生死涅槃。如法界性一相无相此中无法可名无相。亦无有法以为无相。是则名为一切法印不可坏印。于是印中亦无印相。是名真实智慧方便般若波罗蜜。发菩提心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应如是行。如是行者即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菩萨摩诃萨修行智慧心无所行。法性净故。是则具足般若波罗蜜。
如实法门品第十
  若善男子善女人。修习六波罗蜜。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应离七法。何等为七。一者离恶知识。恶知识者。所谓教人舍离上信上欲上精进集众杂行。二者离于女色。贪着嗜欲。狎习世人而与执事。三者离于恶觉。自观形容贪惜爱重。染着守护谓可久保。四者离于嗔恚暴慢嫉忌。兴起诤讼坏乱善心。五者离于放逸憍慢懈怠。自恃小善轻蔑于人。六者离于外道书论及世俗文颂绮饰言辞。非佛所说不应赞诵。七者不应亲近邪见恶见。如是七法所应远离。如来说言。不见更有余法深障佛道。如此七法是故菩萨应当远离。若欲疾得无上菩提。当修七法。何谓为七。一者菩萨当亲近善知识。善知识者。所谓诸佛及诸菩萨若声闻人。能令菩萨住深法藏诸波罗蜜。亦是菩萨善知识也。二者菩萨应当亲近出家。亦当亲近阿兰若法。离于女色及诸嗜欲。不与世人而共从事。三者菩萨应当自观。形如粪土但盛臭秽。风寒热血无可贪着。日当就死宜思厌离精勤修道。四者菩萨应当常行和忍恭敬柔顺。亦劝化他人令住忍中。五者菩萨应当修集精进常生惭愧。敬奉师长怜愍穷下。见厄苦者以身代之。六者菩萨应当修习方等大乘诸菩萨藏。佛所赞法受持读诵。七者菩萨应当亲近修习第一义谛。所谓实相一相无相。若诸菩萨欲疾逮得无上菩提。应当亲近如是七法。复次。若人发菩提心。以有所得故于无量阿僧祇劫。修集慈悲喜舍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当知是人不离生死不向菩提。何以故。有所得心及诸得见。阴界入见我见人见众生见寿命见。慈悲喜舍施戒忍进定智等见。取要言之。佛法僧见及涅槃见。如是有所得见即是执着心。执著者。是名邪见。所以者何。邪见之人轮转三界永离出要。是执著者亦复如是。永离出要。终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人发菩提心。应当观察是心空相。何等是心。云何空相。心名意识。即是识阴意入意界。心空相者。心无心相亦无作者。何以故。是心相空无有作者。无使作者。若无作者则无作相。若菩萨解了如是法者。于一切法即无执着。无执着故于诸善恶解无果报。于所习慈了无有我。于所习悲了无众生。于所习喜了无有命。于所习舍了无有人。虽行布施不见施物。虽行持戒不见净心。虽行忍辱不见众生。虽行精进无离欲心。虽行禅学无除恶心。虽行智慧心无所行。于一切缘皆是智慧。而不着智慧。不得智慧。不见智慧。行者如是修行智慧。而无所修亦无不修。为化众生现行六度而内清净。行者如是善修其心。于一念顷所种善根。福德果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不可穷尽。自然得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空无相品第十一
  往昔一时佛在迦兰陀竹林。与诸大众无量集会。尔时世尊斑宣正法。告诸大众。如来所说诸法无性空无所有。一切世间所难信解。何以故。色无缚无解。受想行识无缚无解。色无相离诸相。受想行识无相离诸相。色无念离诸念。受想行识无念离诸念。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亦复如是。无取无舍无垢无净。无去无来无向无背。无闇无明无痴无慧。非此岸非彼岸非中流。是名无缚。无缚故空。空名无相。无相亦空。是名为空。空名无念。无念亦空。是名为空。空念亦空。是名为空。空中无善无恶。乃至亦无空相。是故名空。菩萨若如是知阴界入性。即不取着。是名法忍。菩萨如是忍故。得授记忍。诸佛子。譬如菩萨仰书虚空。悉写如来十二部经。经无量劫佛法已灭。求法之人无所见闻。众生颠倒造恶无边复有他方净智慧人。怜愍众生广求佛法。行到于此见空中字。文画分明即便识之。读诵受持如所说行。广演分别利益众生。此书空者识空字人可思议不。而得宣传修习受持。引导众生令离系缚。诸佛子。如来说言。过去世时求菩提道。得值三十三亿九万八千诸佛。尔时皆为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供养诸佛及弟子众。以有所得故不得授记。于后复值八万四千亿九万辟支佛。亦以四事尽形供养。过是以后。复值六百二十万一千二百六十一佛。尔时皆为转轮圣王。以一切乐具尽形供养。诸佛灭后起七宝塔供养舍利。后佛出世奉迎劝请转正法轮。供养如是百千万亿诸佛。是诸如来皆于空法中说诸法相。以有所得故亦不得授记。如是展转乃至得值燃灯佛兴。见佛闻法即得一切无生法忍。得是忍已乃得授记。然灯如来于空法中说诸法相。度脱无量百千众生。而无所说亦无所度。牟尼世尊兴出于世。于空法中说有文字。示教利喜普得受行。而无所示亦无受行。当如是法性相尽空。书者亦空识者亦空。说者亦空解者亦空。从本来空未来亦空现在亦空。而诸菩萨积集万善方便力故。精勤不懈功德成满。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实甚难不可思议。于无法中说诸法相。于无得中说有得法。如此之事诸佛境界。以无量智乃可得解。非是思量所能得知。新发意菩萨诚心敬仰爱乐菩提。信佛语故渐能得入。云何为信。信观四谛。除诸烦恼妄见结缚得阿罗汉。信观十二因缘。灭除无明生起诸行得辟支佛。信修四无量心六波罗蜜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名信忍。众生于无始生死取相执着不见法性。当先观察自身五阴假名众生。是中无我无有众生。何以故。若有我者我应自在。而诸众生常为生老病死之所侵害不得自在。当知无我。无我即无作者。无作者亦无受者。法性清净如实常住。如是观察未能究竟。是名顺忍。菩萨修信顺忍已。不久当成最上法忍。
功德持品第十二
  菩萨具足修无相心。而心未曾住于作业。是菩萨于诸业相知而故作。为修善根求菩提故不舍有为。为诸众生修大悲故不住无为。为一切佛真妙智故不舍生死。为度无边众生令无余故不住涅槃。是名菩萨摩诃萨深心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诸佛子。菩萨成就十法。终不退失无上菩提。何谓为十。一者菩萨深发无上菩提之心。教化众生亦令发心。二者常乐见佛以己所珍奉施供养深种善根。三者为求法故以尊敬心供养法师听法无厌。四者若见比丘僧坏为二部。互起诤讼共相过恶。勤求方便令其和合。五者若见国土邪恶增上佛法欲坏。能读诵说乃至一偈令法不绝。专心护法不惜身命。六者见诸众生恐畏苦恼。为作救护施以无畏。七者发勤修行求如是等方等大乘甚深经法诸菩萨藏。八者得是法已受持读诵。如所说行如所说住。九者自住于法。亦能劝导令多众生入是法中。十者入法中已能为解说。示教利喜开悟众生。菩萨成就如是十法。于无上菩提终不退失。菩萨应当如是修行此经。如是经典不可思议。所谓能生一切大慈悲种。是经能开悟引导具缚众生令其发心。是经能为向菩提者而作生因。是经能成一切菩萨无动之行。是经能为过去未来现在诸佛之所护念。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勤修集无上菩提。当广宣流布如是经典。于阎浮提使不断绝。令无量无边众生得闻是经。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者。是诸人等悉得猛利不可思议大智慧聚。不可称量福德果报。所以者何。是经能开无量清净慧眼。能令佛种相续不断。能救无量苦恼众生。能照一切无明痴闇。能破四魔及诸魔业。能坏一切外道邪见。能灭一切烦恼大火。能消因缘生起诸行。能断悭贪破戒嗔恚懈怠乱意愚痴六极重病能除业障报障法障烦恼障诸见障无明障智障习障。取要言之。此经能令一切恶法消灭无余。能令一切善法炽然增长。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已。欢喜爱乐生希有心。当知是人已曾供养无量诸佛深种善根。所以者何。此经是三世诸佛之所履行。是故行者得闻是经。当自庆幸获大善利。若有书写读诵此经。当知此人所获福报无量无边。所以者何。此经所缘无边故。兴发无量大誓愿故。摄受一切诸众生故。庄严无上大菩提故。所获福报亦复如是无有限量。若能解其义趣如说修行。一切诸佛于阿僧祇劫。以无尽智说其福报。亦不能尽。若有法师说是经处。当知是中便应起塔。何以故。是真实正法所出生处故。是经随在国土城邑聚落寺庙精舍。当知是中即有法身。若人供养香花伎乐悬缯幡盖歌呗赞叹合掌恭敬。当知是人已绍佛种。况复具足受持经者。是诸人等成就功德智慧庄严。于未来世当得授记。决定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3:22 , Processed in 0.288513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