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16|回复: 2

[佛化生活] 朝圣记——三步一拜佛教圣地鸡足山略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7 18: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于一个佛友不经意间不是邀请的邀请,我便有了一回不经意间的朝圣之旅——平生第一回朝拜佛教圣地名山、平生第一回三步一拜(磕头)朝拜佛教圣地名山……


2012年2月16日下午3点,我们一行6人(其中一位是出家比丘——能慈师)从云南大理古城乘车前往宾川县的鸡足山镇,准备次日凌晨3点钟起床,开始三步一拜(磕头)朝拜佛教圣地名山——鸡足山。

晚上9点多钟,在当地的旅馆租房(价格很低廉:2人2床的标准间,每间50元),各自休息。

2月17日凌晨3点,准时起床,收拾,把登山用不着的物品全部留在车内,轻装出发。
4点钟,到达“虚云寺”石碑标识处,起香、发愿,正式开始三步一拜朝拜佛教圣地鸡足山——迦叶尊者道场,全程预计需花费10小时左右。

我们的安排是:五人礼拜、一位长者(我的妈妈黄瑞荣菩萨)护持(负责黑暗中照明、背着水、食物、衣装。妈妈真辛苦啦!感恩!)

妈妈的背包中,还预备了几个人的内衣裤——如果汗湿衣裤、又遇到山顶大风的话,就换干的衣裤——事后知道,没必要带衣裤,因为身上湿了干、干了湿,天气很好,晴空万里,很温暖。

黑暗中,我们行进……

汗水、艰辛、妄想……一个个被降伏了……

下午2点,全体队员全部抵达封顶——华首门、鸡足山金顶……

感恩迦叶尊者神力加持!
感恩佛菩萨、护法菩萨神力加持!
感恩妈妈辛劳护持!
感恩所有队员同修的相互鼓励!


【原创】郑播德:鸡足山朝圣(五首)

2012年2月17日,因缘际会,身为湘人的我,得以三步一拜朝礼佛教圣地鸡足山,有感而作。

(一)
千里慕名礼圣山,
未明即起望星天。
三步一匐额顿地,
百折千转华首前。
一笑灵山传万代,
数旋金顶慰百年。
汗透春衫心敞亮,
全知圣者应开颜。


注:
1、鸡足山——雄踞于云贵高原滇西北宾川县境内西北隅,西与大理、洱源毗邻,北与鹤庆相连,因其山势顶耸西北,尾迤东南,前列三支,后伸一岭,形似鸡足而得名。

著名佛教圣地,中国汉传藏传佛教交汇地和世界佛教禅宗发源地,素有“鸡足奇秀甲天下”、“灵山佛都、旅游胜地”、“天开佛国”、“华夏第一佛山”等美誉,以“四观八景”的奇风异彩名冠于世,被国务院列为全国四十四个风景名胜区之一。

明代,为我国地理学就做出巨大贡献的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曾两上鸡足山,并编撰第一部《鸡足山志》。他登临天柱峰绝顶,东观日出,西望苍洱,南睹祥云,北眺玉龙,不禁惊呼:“东日、西海、南云、北雪、四之中,海内得其一,已为奇绝,而天柱峰一顶一萃天下之四观,此不特首鸡山,实首海内矣!”
  
鸡足山是佛教禅宗的发源地,两千多年前释迦牟尼大弟子饮光迦叶衣入定鸡足山华首门,奠定了它在佛教界的崇高地位。元、明两代,形成了一迦叶殿为主的8大寺71丛林。鼎盛时期发展到36寺72庵,常驻僧尼达数千人的宏大规模。鸡足山历代高僧辈出,唐代的明智、护月,宋代的慈济,元代的源空、普通、本源,明代的周理、彻庸、释禅、担当、大错、中锋,清末民初的虚云等都是声闻九州的大德高僧。

鸡足山千百年的历史积淀了无穷的文化内涵,明神宗颁藏经到山,赐紫衣圆顶;光绪、慈禧敕封"护国祝圣禅寺",赐銮驾、紫衣、玉印等珍贵文物。 吴道子的《瘦马》;李霞的《十八罗汉过江图》;徐霞客的《鸡足山志》;屈尔泰的《墨龙》;徐悲鸿的《鸡·竹·山》、《奔马》;杨升庵、李元阳、李贽、董齐昌、孙中山、梁启超、袁嘉谷、赵藩、赵朴初等留下的大量诗文画卷,都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鸡足山素以雄、险、奇、秀、幽著称,以"天开佛国"、"灵山佛都"闻名,徐霞客胜赞"器观尽收今古胜","实首海内矣!",徐悲鸿赋诗"灵鹫一片荒凉土,岂比苍苍鸡足山"。

2、华首——华首门石壁,位于鸡足山金顶下。是迦叶尊者守衣入定隐身处,是鸡足山最重要的圣迹。

3、拈花一笑——佛教典故。宋·释普济《五灯会元·七佛·释迦牟尼佛》:“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

意为:在灵山法会上,释迦牟尼佛对众弟子无言拈花一笑,只有迦叶尊者会心破颜而笑,而获得佛陀“正法眼藏”,被后人尊为印度禅宗初祖。

4、全知圣者——指迦叶尊者。即摩诃迦叶。“摩诃”解作“大”,故又名“大迦叶”,又作迦叶波、迦摄波。意为饮光。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有“头陀第一”、“上行第一”等称号。为禅宗第一代祖师。

(二)
鸡足未见鸡,
华首点泪泉。
金顶眺苍洱,
拈花笑无言。


注:泪泉——指“华首门”石壁下有细泉如泪,蘸之点眼有益视力,点“天目”穴有益智慧。

(三)
禅脉两千载,
袈裟今何在?
万法生灭相,
参破真快哉!


(四)
境本由心造,
苦乐在自心。
是心非是心,
无心即真心。


(五)
奇峰耸碧空,
游客喘声声。
乐享攀登乐,
心平路自平。


【原创】郑播德书法:知行——知而能行,行而能证,是为真知
知而能行,
行而能证,
是为真知。

    ——郑播德





转载
发表于 2012-2-27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8 1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52 , Processed in 0.29052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