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51|回复: 2

[佛化生活] 2月24日龙泉日记:佛陀在我身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5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月24日龙泉日记
“念佛功德”系列之八:
佛陀在我身边
  最近天气有些暖和起来了,到室外走走时感觉不到前些天那么刺骨的寒风。教室里的寒意也少了很多——一整个冬天,每每一进入教室一股寒意就扑面而来,大家也来得少了,得找个暖和的房间待着。偌大的一个教室,很多时候都是独自一个人,静静地翻着书,只听见纸张翻过的声音,随即又陷入了一片的沉静中。
  特别在晚上,四周安静极了,偶尔从旁边的村子里传来一声急促的狗叫声,随之又静了下去。远望去,对面窗户里透过来远在北京城区的万家灯火,恍如在另一个空间透视凡间一般,心中很静很静。特别是有时候在下课后,或刚诵完戒回到教室,楼外天空中明亮的月色透过玻璃照到教室里的地面上,啊,多么明快而又柔和的一抹月色!这时,一瞬间都顾不得打开灯,更不愿意打开灯,怕人造的灯光打破这一瞬间的宁静,就这样轻轻地把门关上,一个人静静地走到窗前,看看远处照的如同白昼般的城市,抬头就是不远处有些透亮的月亮。这时,万籁俱寂,自己似乎和山和大地都融为了一体,去感受大地的每个感受、每份呼吸。大地的柔和、沉静、安详、镇定,无私而无限广阔的包容,让自己的身心也无限扩展再扩展,扩展到无限的远方去。
  这时候,再想想刚刚读过的几页戒律的文字,都让人能瞬间感受到佛陀的胸襟和情怀。在戒律里,佛陀接受自己的比丘弟子们事无巨细、大小的任何事情的询问,然后耐心地找出解决的办法然后给予回答,佛陀也会面临没有食物吃的困境,也遭受过别人当面的污蔑和指责,甚至有人试图要取他而代之,但他是安详、镇定、柔和和沉静地解决了所有的这些问题,没有一丝的慌乱,没有片刻的发怒和不满。
  达摩难陀长老在《法句经故事集》中说:“佛陀的慈悲无远弗届。佛陀与清道夫、女奴交谈,接受最谦卑的人的供养。有一次,甚至接受一位婆罗门吃剩的菜饭,因为那是该婆罗门谦恭和虔诚的供养。佛陀曾经与众多不同的宗教师深入对话,讨论宗教上深具争论性的议题,如创造神存在与否、灵魂理论、神力、动物祭祀、苦行、典礼仪式和终极救赎等问题,这些深入的对话和讨论丰富了佛陀的说法。佛陀也因此理清了众多争议性的观念,外道们至今仍对这些观念议论不休。佛陀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宗教师,现代社会上从事教育工作的人可以从佛陀的教法中获得改进教育的方法。在佛陀一生的确切记载中,我们找不到佛陀对无法理解或不愿理解佛陀说法的人动怒或失去耐性。佛陀也未尝苛责别人,佛陀的耐心、宽容、无尽的慈悲和悲悯的智慧无人能及”,“一些比丘向佛陀抱怨有几位比丘穿着木拖鞋而制造噪音。甚至有人请教佛陀,装满沙石的车子为什么在公牛的拉拽下,绳索会断裂呢?佛陀每次都利用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来阐述较复杂的观念。这些微不足道的事故说明某些比丘的天真无邪和佛陀无以伦比的耐心。佛陀经常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然后一步一步地去除他们的愤怒和无明。我们也可以进一步的发现有些比丘非常单纯、不做作。他们真正希望能找到答案,解决困扰他们的问题。对聪明的人而言,这些问题也许微不足道,但对这些比丘而言,却关系重大。佛陀从不忽视任何真诚地想要追求真理的人。另一方面,有些聪明的比丘也会请教佛陀微不足道的问题,因为他们知道佛陀会为了大众的法益而趁机解释更深奥的佛法”,佛陀的这些作为,让我刹那间感到他离自己很近很近,就像月色照耀下的山就在自己的身边,甚至自己也安稳地站在它的身上一样。
  昨天班里一位同学的爸爸来看他了。他们家在山东菏泽的乡下,一家人是信仰基督教的,却出来了一位出家的儿子,想来有些不可思议。听说他的爸爸本来还想让他去读神学院,将来也走上传教的道路,但生命的轨迹却让他流淌到了佛法的这方道场。他们一家也是受别人的传播而信仰的,随之,他的爸爸便产生了极大的热情,整个家族都被度化而信仰了基督教。据说他爸爸的热情高涨的时候,不论刮风下雨,风雨无阻,骑着自行车去传教。他的传教也很有特点,主要解决家庭冲突、邻里矛盾,夫妇紧张啦,婆媳不和啦,儿子不孝啦,一个个地去劝化他们,这样被劝化的人就很容易接受他的劝化而信仰基督教了。这些关系在传统社会由家族解决,在建国后,似乎由村干部和街道办事处的老大娘们帮着劝说和解决的。而今,在这个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农村和基层的伦理关系受到冲击的时候,该如何重建呢?由谁来担当起这样中间的协调者呢?可以看到,他们正好是担当了这样的一份责任。也许,基督教在中国农村的传播就是利用了重建了社会伦理关系这个时机。佛教讲究超越现实的觉悟,所以普通人的眼中,佛教似乎是有些离世的,和世界有些距离。但佛陀的教法又何曾离开过真实的人群呢?即便对于在家、工作和生活的世俗中的人们,佛陀在《善生经》中,在《法句经》中,以及其他的经典中,都有丰富的世俗伦理方面的教导,而这些,也成为信奉佛教的地区,社会及家庭的重要伦理基础。
  佛教是圆融的,超越的,圆满的,也是慈悲的。两千多年来,她关注人们生活和生命中痛苦的眼光从没有稍稍远离过。今天,我们更需要重新来走近佛陀,把他对世人的这份关怀也分享给世人。
                                                                       
发表于 2012-2-25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5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52 , Processed in 0.400321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