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60|回复: 8

[事迹传记] 悟先法师——再证般舟三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3 15: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历代高僧传   
    佛教禅定方法中,有一种叫“般舟三昧”的。佛门弟子如果修持这种戒定,十方诸佛便会出现在自己眼前,佛国净土的清丽超尘的景象更是毕现目前。正如佛教经典《摩河止观》中所说的那样:“如明眼人清夜观心,见十方佛亦如是多。”天台宗更是据此而立“常行三昧”的修持方法,以三月为一期,一心常念阿弥陀佛,绕佛像常行不停,死后便可再生阿弥陀国。

    清朝后半叶,丹徒(今江苏丹徒县)竹林寺沙门悟先法师修成这“般舟三昧”,功成正果。

    悟先法师俗姓高,字省一,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氏。他的祖先世世代代都躬耕田地,种植桑田。因此,悟先法师生到人世,便承袭了农人家风,诚意朴质,不务浮习。可是,当他年仅十二岁的时候,慈母却突然一病不起,撒手西去。年幼弱小的悟先谨奉孝子之礼,悲恸欲绝。心想:“慈母离开尘寰,她会到哪儿落脚呢?别人说佛法能够超度亡魂,我为什么不去皈依佛祖,诵经念佛,替我母亲超度呢?”这样想着,他果然就生出出家之意,想去投身佛门,无奈严父不允;而且,作为一名孝子,“父母在,不远游”,这是一个基本的行为准则,所以,尽管自己年纪弱小,悟先却仍然决心力养严父,使之尽享天年。

    这样,又过去了许多年,直到父亲接着去世了,悟先才得以如愿地来到天峰寺剃发修行。不久,他又来到扬州天宁寺受具足戒。

    在天宁寺,修习未久的悟先和尚曾经很有感慨地问别人:“出家人希望超登上果,现在却只是一味地修持心性,是修为的正途大道吗?”听他感叹的僧侣,不觉心生惊恐,却又怕无法辨别,只好任由他去思悟。后来,悟先和尚又来到焦山寺,从寺僧嘴中闻听到佛国净土之学,不觉心生欢愉,自立课程,专心修持,毫不懈怠。又过了好几年,佛法已小有根基的悟先和尚又听人告知他说:“你不是想眼见十方诸佛、往生净土吗?其实,要做到这一点,说难不难,说易不易 —— 只要你一心一意,刻期求证‘佛立三昧',也就是‘般舟三昧',那么,证通之日,便是你面见诸佛之时啊!”

    悟先和尚一听,不觉大喜,还告诉人们说:“出家人一定要做到这样,才能称得上功德圆满。否则,一生忙碌,却一无所获,枉此一生!”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悟先和尚便发愿立誓,闭关念佛,希望能够一举证通这般舟三昧的大法行。可是,当他才入关后,禅定方始,而妄念杂想却纷纷侵袭头脑之中,如同大海中狂涛汹涌,谲澜四起,即使自己用尽心力,希望以一腔正意厌压邪念妄想,却怎么也澄澈不清,抑制不住。于是,关期倏忽已满,而悟先和尚竟然一无所获,只好怏怏出关。

    出关后,悟先和尚一面修习佛法经籍,一面又不时反躬自省,检点自己闭关无果的根由。但他那颗证通般舟三昧的心愿,却从无一日稍有息止。只等时机恰当、成熟,便当再入禅室,从头修持。

    一晃眼的功夫,好几年又过去了。为了再次修持般舟三昧,悟先和尚来到扬州,居止古刹静室,重新闭关,努力修习起来。

    这一回,他刚刚进入关房之后的一段时间,情况一如当年,杂念纷至,妄想翻涌,内心不得宁静。时日快要过半时,仍然没有丝毫进展。悟先和尚不禁大为悲恸,哀伤不已。却又坚守正心诚意,不愿半途而废,所以,他就更加恳切诚挚,尽自己的最大努秉持正心,希期有所收益。这样,又坚持了一段时候,悟先和尚偶一返观近来心境,竟然发现情识破灭,妄念渐息,就更加努力地修持。等到再过了一些日子,悟先和尚又发现,原来一直困扰自己的妄想杂念现在不过是每天出现三、五次;而且 , 只要是这些妄想一抬头出现 , 悟先和尚便发现阿弥陀佛金容灿烂 , 庄严微妙 , 卓立在眼前的太空之中 ! 悟先和尚发现自已修持境界有进展, 不觉大为欣幸 , 连忙礼拜阿弥陀佛 , 感念这位西方极乐世界教主的接引。可是 , 拜谒完毕,悟先和尚却又犯份了难 , 暗自忖度:“现在,阿弥陀佛就威严地端立眼前,我作为一名弟子信徒,无论是流涕、垂唾,或者打阿欠、伸懒腰等等,都是对阿弥陀佛的大不敬。但我又尚未修持到这种境界,涕唾欠伸俱不出现,这可如何是好?”悟先和尚如此还真犯了难,思忖半晌,不得其理。突然,他又想到:“即便是尘俗中的父母,尚且不会因为子女的污秽而心生嫌弃,更何况是大慈大悲大光明的阿弥陀佛呢?”思悟通彻了这一层,悟先和尚不觉洒然欢笑,修持也就更加虔诚了,而进境自然大有提高!

    这样,转眼之间,悟先和尚不觉心境廓然,宛如皓月凌空;善恶是非之念,悉数泯灭。万念澄清,纤尘不染,动静如一;心口之间,只存佛祖名号。而且,神气倍增,根本就不用卧床假寐;也忘却了饥渴,侍僧送进来了饭食,便张口吃掉,如如没有送来,也就罢了,丝毫也没感觉到困苦。

    而悟先法师禅定修持的静室,原来是紧闭四方上下,除了侍僧送来取走饭盒的小小孔洞之外,别无其他洞隙。但是,现在,悟先和尚虽然仍身在静室之中,却抬头一望,而墙壁却全都虚无得仿佛没有了。自己能够轻易地直达光明,洞彻十方诸佛、菩萨,看见佛国净土,金地莲池,七宝行树,宫室楼台,多得不可胜数。而且,所止所行,各处境界如一,昼夜不分,辉丽无间,超胜博富,哪里是尘寰之中有关佛国净土的经籍所能尽述!如果不是自己修证通达,亲眼所见,亲房所厉,悟先法 明怎么也不会思悟到这样美妙的境界!

    一天,悟先法师正在继续修持之时,忽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两座宝莲花;花上端坐的天人跟日前所见的诸天菩萨一无二致,状貌浑同;但远远望去,这二位天人竟然很有些像是自己尘世父母的相貌。等到宝莲花冉冉飘零到跟前,悟先法师仔细一看,这不是自己的父母又是谁?没等悟先法师开口说话,跪拜行礼,他的母亲便抢先说道:“悟先,你是因为我魂命归西的缘故才发心出家的,现在,你终于证通般舟三昧,法行超迈了;而我和你父亲呢,也正是因为你才得以双双往生净土。现在,我正是遵奉阿弥陀佛之旨,前来告诉你这些情况。”

    悟先法师一听,不觉大加欢喜,就要站立起来拜谒父母,他母亲却制止了,说:“阿弥陀佛就在眼前。你不要因为我们的缘故而扰乱了你自己的定力。你的志愿已成,好生努力,他日到净土再相见吧!”说罢,转瞬即隐去不见。悟先法师还想寻觅,却发现满眼都是宝莲花,与大地之上各种各样的花卉互相披拂混杂,莫辨其迹了。

    从此以后,悟先法师心中的净境佛界不变不退,时时刻刻无不充溢胸中,直到他出关释定。但就是在出关之后,却依然是心境寂然,浑忘时间的长与短,即使长达百天,在他眼里却不过是才及兼旬。尤其令世人、僧道所惊叹不已的是,证通般舟三昧,法业深厚的悟先法师,此时不过三十来岁!真可谓青年有为,前途未可限量。

    后来,悟先法师一直坚持诵佛念经,从不懈怠,直到年迈体弱,依然一如既往。天下僧徒在不闻风而来,参谒不休。悟先法师却只跟他们说及入道事佛的缘起和后来苦证般舟三昧、得见佛国净土的超凡境界。此外别无他话。有人还不满足,就向他请教禅教法门,但悟先法师却只是淡淡地、也是诚实地告诉这些人说:“我不知道。”

    正因为修持通达,功成正果,悟先法师年岁已迈,鬓发皆白之时,而面容却依然温润如同少年,全品不见半点皱纹。

    悟先法师曾经出任过一段时间天宁寺的住持,但不久,他即辞去,来到丹徒竹林寺继续修持。清光绪十一年(公元1884年)四月初六日 ,法业深厚、万众景仰的悟先法师在竹林寺寂然圆化,往生净土去了。时年也七十四岁,法腊五十五年。

    后来,他的门徒弟子将他埋葬并建塔于夹山青龙山麓。
发表于 2012-2-23 18: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净国土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3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14:51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告颰陀和。菩薩欲疾得是定者。常立大信。如法行之則可得也。勿有疑想如毛髮許。是定意法。名為菩薩超眾行

立一念 信是法 隨所聞 念其方 宜一念 斷諸想
立定信 勿狐疑 精進行 勿懈怠 勿起想 有與無
勿念進 勿念退 勿念前 勿念後 勿念左 勿念右
勿念無 勿念有 勿念遠 勿念近 勿念痛 勿念痒
勿念飢 勿念渴 勿念寒 勿念熱 勿念苦 勿念樂
勿念生 勿念老 勿念病 勿念死 勿念身 勿念命
勿念壽 勿念貧 勿念富 勿念貴 勿念賤 勿念色
勿念欲 勿念小 勿念大 勿念長 勿念短 勿念好
勿念醜 勿念惡 勿念善 勿念瞋 勿念喜 勿念坐
勿念起 勿念行 勿念止 勿念經 勿念法 勿念是
勿念非 勿念捨 勿念取 勿念想 勿念識 勿念斷
勿念著 勿念空 勿念實 勿念輕 勿念重 勿念難
勿念易 勿念深 勿念淺 勿念廣 勿念狹 勿念父
勿念母 勿念妻 勿念子 勿念親 勿念踈 勿念憎
勿念愛 勿念得 勿念失 勿念成 勿念敗 勿念清
勿念濁 斷諸念 一期念 意勿亂 常精進 勿懈怠
勿歲計 勿日倦 立一念 勿中忽 除睡眠 精其意
常獨處 勿聚會 避惡人 近善友 親明師 視如佛
執其志 常柔弱 觀平等 於一切 避鄉里 遠親族
棄愛欲 履清淨 行無為 斷諸欲 捨亂意 習定行
學文慧 必如禪 除三穢 去六入 絕婬色 離眾受
勿貪財 多畜積 食知足 勿貪味 眾生命 慎勿食
衣如法 勿綺飾 勿調戲 勿憍慢 勿自大 勿貢高
若說經 當如法 了身本 猶如幻 勿受陰 勿入界
陰如賊 四如蛇 為無常 為恍惚 無常主 了本無
因緣會 因緣散 悉了是 知本無 加慈哀 於一切
施貧窮 濟不還 是為定 菩薩行 至要慧 起眾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27 23:18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00: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3-3 17:1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2:48 , Processed in 0.51205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