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2478|回复: 46

[大德开示] 释觉修编著:天台宗——中国特产的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0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觉修编著:天台宗——中国特产的佛教   (转)

天台宗——中国特产的佛教(一)

释觉修编著

尊敬的全世界的高僧、大德 :首先向大家顶礼!  
        

近五十多年来,中国的佛教,呈现下滑的趋势,尤其是中国特产的佛教天台宗,在许多不懂天台教观的在家居士们,甚至是佛教出家人的误传误导,及出版界出了许多不负责任的想当然地,介绍了所谓天台宗的书籍!致使天台宗走向没落的危险境地!

为了使中国特产的佛教天台宗发扬广大,释觉修毅然担负起中兴天台宗的重任,在佛菩萨及天台宗历代祖师的加持下,用了近十年的时间,参学、研究、体验天台教观总持的修行方法!

释觉修从八十年代起,就学习密宗等许多佛教理论与念佛持咒法,为人治病!在1995年5月,当被普陀山佛教协会妙善大师请去后,在工作之余,就参悟天台止观法门及与其他各宗之间的联系及区别!

现在又获得许多大师级的中国佛教界高僧大德的证明,其成果著为《天台教观概要》全文,现在放在《百度》网站上公布!

向世界佛教界高僧大德求证!不久释觉修将向全世界出版发行。

顺致吉祥如意!

                           天台宗后学惭愧僧:释觉修顶礼

                                    2009年11月28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教观概要



天台教观,实为断惑证真,转凡成圣的准绳。凡佛教信徒,无论僧俗,皆所应学,俾明悉全性起修,全修在性的事理。若得教观总持,大开圆解,则与禅门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并无二致。正因如是,吾等学人,须依智大师宏开五时八教芳规,遵依大乘诸经论,持念弥陀圣号,求生净土。无论悟与未悟,开未开圆解,皆应以此为真实落脚点。如元?天如维则禅师开示学人云:“悟后不肯以此求生净土者,敢保老兄未悟在!”
 
按天台“六即”,悟,仅属名字即佛。向后尚有观行、相似、分证乃至究竟即佛的历程。在这修证的历程中,皆不离念佛。如《华严经》所明,善财童子经过五十三参,证齐等觉,犹遵普贤菩萨教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天台教家,洞悉此事此理,皆无不躬体励行。智者大师以降天台诸祖,堪称千古典范。
  
觉修大德钻研台教有得,编述概要、教程等三册书籍,期望四海诸有缘人,自利利他,厥益莫穷!

传印

2009年8月立秋,传印序于北京中国佛学院     
             
(笔者注是8月7日,六月十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前   言

一、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间的关系
  
佛教于公元前六世纪的中叶,即是公元前565年的四月初八日,本师释迦牟尼佛出生在印度。在三十年后创立了印度佛教。即在公元前535年在鹿野苑开始为?陈如等五比丘讲四圣谛法,初转法轮,后佛祖宣讲说法四十九年。期间以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二年),由大月氏王的使臣伊存向中国博士弟子景卢传授《浮屠经》,佛教开始从印度传入中国。在魏晋时代兴起,南北朝时期盛行各地。
  

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各人的根性不同,所以在修学佛教时,就分为八大宗派:

一、天台宗;二、三论宗;三、法相宗;四、华严宗;

五、净土宗;六、禅宗;七、律宗、八、密宗。

她们之间的理论体系与互相关系如何,现在简述如下:
   

一、天台宗是我国最早创立的一个佛教宗派(585—594)。其实际创始人是四祖上智下顗(yǐ),被尊称为智者大师,这一称号是隋炀帝杨广未称帝前当晋王时,在扬州所赐。

在南陈至德三年(585)三月,智者大师被请至金陵,住灵曜寺。经常被请入宫中开讲《大智度论》,又讲《仁王般若经》。后移居光宅寺,讲《法华经》,其弟子灌顶大师随记辑成《法华文句》。陈国亡,智者大师携众上江西庐山修行。

隋文帝开皇十一年(591)十一月下旬,晋王杨广镇守扬州。其遣使者赴庐山迎清智者大师。二十三日於总管府金城殿设千僧斋,晋王得受菩萨戒。智者大师对晋王说:“大王纡遵圣戒。可名总持。”晋王赞曰:“大师傅佛法灯,宜称智者。”智者大师的尊号就此传开。
  
第二年,智者大师率众回到故乡荆州,于当阳县玉泉山创立玉泉寺。开皇十三年四月开讲《法华经玄义》,十四年(594)四月又讲《摩诃止观》。晋王也时来听经。至此天台宗三大部全部讲述完毕。其内容包含中华佛教的全部内容,融通各家各派的内容于一炉!中华天台宗的伟大丰貌,已经完全显现。
  
天台宗的主要著作有天台三大部《摩诃止观》《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其理论要点是确立定慧双修,止观双运。继承并发扬了“一心三观”的观行方法,并创立了“五时八教”的判教理论及即空即假即中的“三谛圆融”理论。以及对于客观世界的观察创立了“一念三千”说。其门人灌顶大师也有许多经疏,对于天台宗的发展也起了很大的作用。
  
天台宗十一祖广修大师的晚年,经历唐武宗灭法运动,就使天台宗声势骤减。直到近代才又有中兴。而近代则以“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要旨,所以学修者与弘法利生者,也渐渐多起来。尤其是近代的谛闲大师及倓虚大师、静权大师等的全力推行,天台宗在海内外又有了兴起的迹象。
  
天台宗的三大祖庭:一是在浙江省天台县内的国清讲寺,二是宁波市的延庆观宗讲寺(现在的地址是在解放南路18弄)及湖北省当阳县的玉泉山玉泉寺,此三大寺是天台宗的祖庭。另一个倓虚大师创办的祖庭则是青岛的湛山寺。
  
二、三论宗是隋代形成的教派。其创始人为吉藏法师。其主要以印度的中观学派的《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为修行指南,此三论均由鸠摩罗什大师译出,其弟子僧肇大师继承,到第五代吉藏大师才创立三论宗。他们主张“诸法性空”。其主要著作有《三论玄义》,创立自己的宗要,建立“三论宗”。与天台宗属同一时代的人物。由于天台宗修持法的简要易行,能使上中下根性之人都能修行,致使广为流布。而“三论宗”的修持理论很深,又没有人总结得通俗一点。所以,使其受天台宗的修持法的影响,三论宗不久就衰微。而三论宗的某些著作或理论却被天台宗所融摄利用。
  
三论宗的祖庭:江苏南京东北四十里的栖霞山栖霞寺及浙江绍兴的嘉祥寺二处。
  
三、法相宗也称慈恩宗,也称唯识宗。
  
其创始人是大名顶顶的唐朝初年的高僧玄奘大师及他的弟子窥基大师。师徒俩人长期住在陕西省长安城的慈恩寺,所以称为慈恩宗。又由于他们崇奉的是印度大乘佛教的无著、世亲相承的,直到护法、戒贤二大师一脉的学说。阐扬的是唯识、法相意义的“万法唯识”的理论,所以也叫唯识宗或法相宗。传说他俩人本是前世的大菩萨为宏扬佛教而转世来人间的。
  
法相宗玄奘大师从印度取经回来后,名声大振。其弟子有三十二人。
  
法相宗的基本教理为:
  
1、三性说:依他起性(不依自然之法而依他之法因缘所起之法)、遍计所执性(凡夫妄情遍计度一切法,谓之遍计。经此遍计之妄情,计无我为我,执无法为法。如夜晚以蝇为蛇,谓遍计所执性。)、圆成实性(圆满成就诸法功德之真实体性)。三性说均不离识。
  
2、五位百法:用来说明宇宙万有现象。其五位是: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法,无为法。百法是:心法八,心所法五十一,色法十一,不相应法二十四,无为法六。合为五位一百法。其理论核心是“万法唯识”。现在已成了心理学、逻辑学领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参考理论。
  
其主要经典有《瑜伽师地论》,《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等。
  
由于唯识宗起源较迟,所以在天台宗的修持理论中,不含有其理论成分。
  
其祖庭为:陕西省西安慈恩寺,陕西长安县兴教寺。
  
四、华严宗的创始人是三祖法藏法师为“贤首”。是因武则天赐号而得名的。所以也称“贤首宗”。因此宗发扬“法界缘起”为旨趣,所以也叫“法界宗”。
  
这一派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理论依据、指导修行。著作有二祖智俨大师的《华严经搜玄记》,《华严一乘十玄门》,《华严孔目章》等。法藏大师被武则天所器重,封为贤首。后又成为唐中宗李显的门师,唐中宗为他造了五大华严寺。其著作百余卷。对于研究华严经方面的著作有《华严经探玄记》,《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等。部分结合唯识宗的理论,宣扬“法界缘起”,来说明现象、本体之间的是圆融无碍的理论。由于贤首宗以《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其修持经典,这与天台宗的菩萨修持法,起源于同一部经典,所以二者在许多方面有相似的理论和修持法,但有时称法就不尽相同。
  
华严宗由于后来受唐武宗的灭法的严重破坏,该宗寺院被毁,经论散失,日趋衰落。
   
其传承系统,一般以: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华严宗的祖庭是:陕西西安市的杜顺和尚塔院,五台山清凉寺,陕西户县的草堂寺。
  
五、净土宗的始祖为慧远大师。在公元402年与当时社会上有名的人物共有123人在阿弥陀佛像前立誓专修净土宗,共同求生西方极乐净土。因该宗以观想莲华为修行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又观想莲花台上坐着西方三圣,所以也称为莲宗。由于修行得力,又得到阿弥陀佛的接引,所以人人都修到了西方极乐世界。
  
净土宗的修行原理是:本宗主旨以修持者的念佛为内因,以阿弥陀佛的愿力为外因加持,内外相应,以期求生西方极乐净土。
  
净土宗的修行方法是:一是读诵正行,以专诵《观经》,《弥陀经》,《无量寿经》指导修行实践,二是观察正行,观想极乐净土相好庄严。三是礼拜正行,专一礼拜阿弥陀佛。四是称念正行,一心专念“南无阿弥陀佛”的名号为常课。五是赞叹供养正行,赞叹供养阿弥陀佛。以上为五正行是修行净土宗的根本法门。
  
在五正行中,又以称名正行最为方便。所以此宗以念佛法门著称以世。
   
念佛之法有四:
         
一、持名念佛:专念阿弥陀佛圣号。念法有默念,金刚念,大声念等。
  
二、观相念佛:观佛像后记住形象念佛。观想阿弥陀佛的妙相庄严念佛。
  
三、实相念佛:观佛的法身念佛。
  
四、礼拜念佛:一边恭敬礼拜佛像,一边口中念佛并观想佛的相好庄严。
  
天台宗的四祖智者大师在临终时,以实相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近代则以“教宗天台,行归净土”为天台宗的修行指南!
  
净土宗有十三祖是: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省常,祩(zhù)宏,智旭,行策,实贤,际醒,印光等大师。
  
净土宗的祖庭是:江西庐山东林寺,山西交城县西北石壁山中的玄中寺。江苏省苏州灵岩山的灵岩山寺。
  
六、禅宗是由南印度的菩提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传释迦牟尼佛的“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教外别传的一个佛教宗派。虽然起源最早,但因人数少,所以一开始未形成一个宗派,是到后来五六祖以后才形成较大规模的寺院宗派。而且在开始时,还有相当一部分禅师转而进入天台宗的修持行列。像慧文大师、慧思大师包括智者大师等等禅师在内,都以天台宗的名义著称以世。而天台宗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为核心的教观并举的修行法门在人间传播。这种以理论指导修行的方法,比起禅宗的不立文字的禅观法,就要方便得多。而且禅宗以“传佛心印”为其主要的修行特点。是上智利根之人才能入其门。而天台宗就不受根性的限制。
  
历史上,是在南朝梁武帝年间(502—546),禅宗第一代祖师到金陵见武帝。武帝以“建寺院,度僧出家众多是否有功德”询间,菩提达摩祖师以“没有功德”作答。武帝听了很生气,就未挽留达摩祖师。祖师就显示神通,乘一叶直过长江,而后直达河南省嵩山少林寺,面壁九年,因而轰动当时的朝野。
  
其传承谱系是:菩提达摩——慧可——僧璨(càn)——道信——弘忍——南顿惠能大师与北渐神秀大师。
  
在初祖、二祖、三祖均以“楞伽经”为修行指南,称“楞伽师”一派。四祖道信在楞伽禅法中参用了般若法门。四祖门下的弘忍在黄梅双峰山东的冯茂山传法40多年,则以“金刚经”为修行法本。僧俗均奉持“金刚经”作为专修禅宗的必修之经。后尊为五祖。其门下有二位成为后人学习的典范。一位是南顿惠能大师。另一位是北渐神秀大师。神秀大师原是弘忍大师门下的上座,早已是名闻天下的高僧。是两京的法主及三帝国师。其弟子在长安传授禅法,力主渐修,以戒定慧三学清净其心。在当时盛极一时。
  
惠能大师世称六祖。本姓卢。是河北范阳人,其父因降官职迁至现在的广东新县(当时叫岭南新州)。六祖在新州出生,数年后其父病逝。家境贪寒,日常砍柴卖柴赡养老母。一天他在市井中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打开了智慧的阀门。得知诵的是“金刚经”。因此在客店老板的资助下,往谐弘忍大师门下修行。就在碓房舂米成为一名行者。
  
五祖弘忍大师为传法,命门下写偈句表示修行的心迹,以便把衣钵交给能领受其法的传人。神秀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被其手下之人奉为佳作。一时传遍全寺。后来惠能大师也请人写了自己的偈诵:“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认为其见地透彻,已达妙有真空的本源。就在一天夜间秘密地把衣钵传给了惠能大师。并叮嘱他南下隐居,待机行化。于是六祖南下广东曹溪(今典江县东南)。在怀集一带隐迹十五年才南下广州法性寺(今为光孝寺)。因正遇二僧人辩说“风动还是幡动”,引发六祖“是仁者心动”而使住持宗印法师请为上席,并相问佛理,六祖对答如流。并乘机出示黄梅衣钵,随之应请开示禅法。不久六祖回曹溪宝林寺(今南华寺)。又应请韶州大梵寺讲堂为四众说法,其门人法海录为《坛经》。为后人尊为修持禅宗的法宝。
  
惠能大师一花开五叶。五叶是指分为五个支脉:沩仰宗,临济宗,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
  
沩仰宗:是沩山一宗在湖南宁乡境内的马祖弟子灵祐弘道多年。灵祐弟子在仰山接着弘化。因为是一脉相承:“众生和万物都有佛性,人若明心见性即可成佛。”后世尊为沩仰宗。
  
临济宗:以河北省安高县黄檗山及河北正定县的滹沱河畔建临济院为修行弘法道场,后称为临济宗。传人为怀海——希运——义玄。
  
曹洞宗:分二支,一支在由良价在筠州的洞山(今江西宜丰)和另一支由其弟子本寂在曹山(今江西宜黄)。良价与本寂宣传理事不二,体用无碍的思想,有“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良好禅风,被尊称为曹洞宗。
  
云门宗:义存的弟子文偃住在广东乳源县北的云门山光泰禅寺弘法,奉行佛性普现万有,真理不可言说,应随机教化学人的说教方式。世称云门宗。
  
法眼宗:文益在金陵清凉寺行化,阐扬“对病施药,相身裁缝,随其器量,扫除情解”的禅风。学者云集,盛极一时。文益去世后,被南唐李璟给文益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所以后世称其开创的宗派为“法眼宗”。
   
禅宗祖庭:河南登封县嵩山少林寺,河北成安县匡救寺,湖北黄梅东北的冯茂山真觉寺,广东韶关南华寺,广东乳源云门寺,浙江宁波天童寺,江苏镇江金山寺,江西吉安青原山净居寺。
  
七、中国佛教史上,以弘扬《四分律》,唐初的道宣律师居陕西终南山所创的“南山律宗”,名闻天下。
  
道宣律师一方面专事《四分律》的弘扬,同时还参加玄奘大师的译场,受唯识宗的影响,所以又用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作有《四分律戒本疏》,《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和《四分律删繁补缺行事钞》等律学著作。其特点是以小乘的戒律结合大乘的解释,统一了当时的佛教戒律。所以在中国佛教史上有很高的地位。
  
由于戒律是佛教僧尼修行的基本指导思想,而天台宗在修行过程中,极为重视持戒的重要性,持戒清净是修行人得道的最基本条件。但从理论上考察,天台宗的持戒理论,不及律宗来得严密深广!而律宗的创立却是道宣律师吸收了天台宗修持理论中有关持戒清净是修行的首要条件的思想!
   
律宗的祖庭:江苏扬州大明寺,陕西长安终南山道宣律师塔院,江苏句容县宝华山隆昌寺。
  
八、密宗也称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因受法身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戒律约束,不经灌顶,不得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于人,故名密宗。学习密宗要求很高,没有一定的显教基础,要想学好密宗非常困难。要学四加行,上师相应法,文殊菩萨五字真言法,大威德金刚仪规及建立许多坛场。
  
修习密宗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入门教授。显教为基础,经灌顶,上师允许开始深入学习《密宗道次第广论》。还要学习五明(内明、因明、医方明、工巧明、声明)等等。
  
总的来说,密宗以持咒,作手印,观想作为身口意三业与佛菩萨作为本尊的身口意三密相应为修行特点。目的达到“即生即身成佛”。但由于修行人的层次上的区别,近代一般最后以求生西方极乐净土为最方便。所以净密双修现在比较流行。历史上天台宗的学人吸收了密宗的有关三密相应与天台宗的止观修行法,融合在一起创立了所谓“台密”的修法,并且传到了日本。成了日本天台宗的重要特色!如果天台宗的修行人为了弘法利生,一定要与密宗的三密相应修法统一起来,才会很快出成果的!
  
藏传密宗又分为宗喀巴大师的黄教、莲花生大师的红教、玛尔巴大师的白教(其重要的成就者就是即身成佛的密日勒巴大师)、宫曲赞普大师的花教(近代的成就者,就是玛尔巴、秋英多杰大师)。
   
汉传密教起源于唐玄宗开元四年(716),印度密宗僧人善无畏与汉族第一代弟子一行大师一起译出密教胎藏界密法典籍《大日经》。一行大师也是一位僧人科学家。俗名讳张遂,是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制造浑天仪的著名科学家。他对于天台宗,禅宗、密宗均有极深的造诣。尤其是密宗,他翻译了密宗许多的书籍,并具有大神通。开元八年,印度僧人金刚智与其弟子不空大师把密宗金刚界密法典籍《金刚顶经》译出。并与善无畏间互相传授,互相充实,并且全传给了一行大师。这样,一行大师,就成为汉传第一代密宗祖师的。后还传给日本来华求法的僧人,历史上就称为东密或唐密的。在国内因后来再没有传下去过。所以只剩下日本的东密,直至现在。
        
汉传密教的祖庭是:陕西西安大兴善寺及青龙寺。
        
藏传密宗的祖庭是:拉萨的布达拉宫、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西宁的塔尔寺,甘肃清河县的拉卜楞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1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二、天台宗的特点

从以上介绍的佛教传承的历史上来看,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之一的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个宗派。此派以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538—597)在浙江天台山修行中所开创,所以称为天台宗。

天台宗所依据的修学经论,是“以《法华》为宗旨,以《智论》为指南,以《大经》为扶疏,以《大品》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为助成。”(湛然《止观义例》卷上)天台宗所依据的修学佛教义理,是以《妙法莲华经》作为修行中成佛的最高准则,所以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法华》指《法华经》;《大经》指《大般涅槃经》;《大品》指《大品般若经》。)

由天台宗的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精通释迦牟尼佛的三藏十二部经典,又吸收了印度龙树菩萨的中观论。北齐(550—577)时代的慧文大师依龙树菩萨的《中观论》,悟发“一心三观”的智慧,继后传授给南岳慧思大师(515—577)。慧思大师继传智者大师。所以智者大师尊龙树菩萨为初祖,慧文大师为二祖,慧思大师为三祖。而实际创始人实为智者大师。且被后世誉为东方小释迦!

智者大师一方面继承了慧文大师的“一心三观”的深妙义理,并发展为“三谛圆融”的系统学说,提出“一念三千”,十法界互具,十如是,“性具善恶”论,藏通别圆四教中的四种圣谛、十二因缘,和判释经典的五重玄义和四悉檀。修持方法上,有四种三昧修持法,二十五方便法,十乘观法等。教相理论上有三种教判和五时八教。这些教义和修持法,主要在天台宗三大部:《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中作具体详尽的叙述。

具有独创性的天台宗,是因为智者大师吸收了当时各家各派中的佛教修持实践和论述,充实到智者大师修持的实践中,完善了他的教观并重的总持修行法,从而成为中国佛教的先躯者和发扬光大者。

这可由以下几个方面来说明: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印度的龙树菩萨的“空假中三观”修持法要。

天台宗的“一心三观”论,原出于龙树菩萨的《中论》中“三是偈”。三观是指“空假中三观”。智者大师指出,每一观中都包括另外二观:如空观,则假观与中观亦在其中。如假观则空观与中观亦在其中。智者大师认为:“观有三。从假入空,名三谛观;从空入假观名平等观;二观为方便道,得入中道。双照二谛,心心寂灭,自然流入萨婆若海,名中道第一义谛。”从修行的顺序上说,三乘人先修“从假入空观”到“从空入假观”,是三界内的修法。进而修持“从空出假观”,出离三界,成为别教菩萨。到了圆教菩萨位时,则修“圆融三谛”。对于空、假、中的修行法,就没有顺序上的次第,就称为“一心三观”。

第二,智者大师对南北朝时期的佛、道、儒三家在初始阶段的修法进行比较,并融于一炉。他融摄了各家各派学说的精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台宗。

在佛教本身,诚是前文所述,天台宗是总结在中国许多佛教宗派的基础上,加上智者大师本身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下亲身修持体验,在天台山华顶茅蓬中持头陀行,降魔后而禅修开悟(这里有禅宗的修法)。可见是大师对于佛教的经典的精熟与其本身禅修体验、止观均齐修持法的深入、达极高境界是分不开的。

在禅修方面,智者大师强调止观不二,定慧均齐双修。智者大师在《童蒙止观》中是这样说的:
若夫泥洹之法,入乃多途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所以然者,止乃伏结之初门,观是断惑之正要。止则爱养心识之善资。观则策发神解之妙术。止是禅定之胜因。观是智慧之由藉。若人成就定慧二法,斯乃自利利人法皆具足。故法华经云,佛自住大乘,如其所得法定慧力庄严,以此之二法。如车之双轮,鸟之两翼。若偏修习即堕邪倒,故经云:若偏修禅定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狂愚之过虽小不同,邪见轮转盖无差别。若不均等,此则行乖圆备。何能疾登极果。

智者大师对于道家的养生法和吐纳法用来治疗禅修过程中产生的障碍和病患,认为也是一种方便。如运用道家的“吹、呼、嘻、呵、嘘、呬(xì )”的口唇变化来控制气流治病的办法。如果熟练运用也确有疗效。“若冷用吹,如吹火法;热用呼;百节疼痛用嘻,亦治风;若烦胀上用呵;若病瘾(yǐn)用嘘;若劳倦用 呬。”利用音声治病,智者大师以“此六种息,皆以唇口之中,想心方便,转侧而作绵微而用。颂曰:心配属呵肾属吹 脾呼肺呬圣皆知 肝藏热来嘘字至 三焦壅处但言嘻”。又譬如若有人身患某些疾病,把心念集中在下丹田(肚脐下二寸五分处)或足下涌泉穴,对许多疾病也很有疗效。

对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五戒相对应,真正做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与后来的六祖大师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能有人要问,为什么智者大师会把中国的道家与儒家学说也融入天台教观中?回答是:其哲学理论根据为“金刚经”中的“一切法皆是佛法”的经文是指导思想为依据。所以请读者们不要误解。而天台宗则是土生土长的很适合中国当前各个根机的人修行的法门。

这里顺便提一下,在南宋时期的天台山国清寺中常见的一位圣僧,世称济公的,就是先修持天台教观,是在禅修上很有成就的圣僧。并兼学观世音菩萨的六字大明真言而得大神通,入世善巧方便、济度众生。是佛、道、儒融于一炉,是修持佛教天台教观为主,兼修密宗、褝宗等成功的典范。
虽然智者大师把道家与儒家思想融合于天台教观中,但在修行过程中三家各自的弟子,发心各有不同。佛门弟子以成佛为最高誓愿。道家以成仙为最高目标。儒家则以“修身治国平天下”为其崇高理想。所以在修行中千万不能随便批评人家什么什么,怎样怎样。所以佛教信徒修持“随喜功德”是很重要的。

第三是说广大佛教信众在修学《大方广佛华严经》和《妙法莲华经》的过程中,得出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就是此二部经典是修行成菩萨和成佛的最上乘的经典。其中尤以修行人的恭敬心是极为重要的一环!千万马虎不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编写本书的缘起

现在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介绍天台宗的书籍,许多存在概念模糊或者有的地方,还有错误的。为了避免修行人误入歧途。而有许多人还看不出来。尤其是对于初学佛教的信徒来说,误认为是正确的。真太可怕了。为了消除这种对佛教天台宗造成的伤害。就必须要编写一本正确反映天台宗真实修持法的书籍。

在这种形势下,编著者通过近十年的艰苦修持实践和参学访道,终于在2006年初在佛菩萨的加持下,并在佛教僧众及居士们的帮助下圆满成功。初稿寄给普陀山全山方丈上戒下忍大和尚审定。大和尚并寄来回信,说“应即付梓,早利苍生”。现把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会长、普陀山全山方丈上戒下忍大和尚的来信写出来提供给大家求证:

“觉修法师鉴:

寄来大著《天台教观概要》,山僧已阅,深见法师十年潜研,功夫至真,见解至正,非常难得之著。法师十年之心血,换得今天之果实,不易!不易!!…… 山僧深感法师大著希有,应即付梓,早利苍生。……

顺颂吉祥如意
                  南海戒忍作礼

               2006年4月11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编写本书的目的,一是前述,是为了纠正社会上流传的天台宗的书籍中出现的错误。起一个正确引导的作用。二是为佛学院学僧学习天台教观带来方便。许多佛教概念与修持经验都经过验证实践或者通过智者大师的原著进行验证。决不生搬硬套。有的概念虽然字典上查不到,也要经过考察、参学后,经多方验证。求证于有修有证的天台宗学者。三是为社会上热爱天台宗的读者参考。使大家知道天台宗的修行方法。和作为一具体的深入的了解和修持天台宗方面的学习参考书。四是本书可作为一般大学的哲学方面的教学参考书。佛教天台宗中许多关于生命的信息(即所谓灵魂)的三世延续论,及佛、菩萨等等概念,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请认真领悟。佛教的认识论对于我们凡夫位上来说,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色心不二”的心物统一论。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论。也就通常所说的,所谓“人间佛教”的范畴。佛教的认识论在凡夫位上,既不是唯物论,也不是唯心论。而是“色心不二”的心物统一论。也就是精神与物质的统一论。 要知道,这是佛教认识论的基础。更深的理论应是“般若与缘起论”或者说是“缘起性空论”。 佛教中的“一切唯心造”的观点,则不是我们凡夫的境界,应是三界外的大菩萨的境界!才是属于佛教唯心论的范畴!是在禅定境界中体认的!从密宗的修持中是在三密相应中的意念观想中的情景!也是唯心所现。许多佛教的研究中,相当一部分的认识,往往不区分地或者主观地划分或界定,容易使人发生认识上的概念不清的问题。从天台教观的角度分析,认识论的划分,应从“藏通别圆”四教的不同层次上来区分,就比较地符合实际情况。也容易被人们接受。也不会产生误解的情形。

现在我们是凡夫,只能运用“色心不二”的心物统一论来研究认识当前世界!怎样正确理解心物统一论?心物统一论是把研究主客观世界的人同时包括在一起研究讨论的。其主要之点是:一、活着的人的暂时存在,二、人有正常的心理活动,(只有精神活动,属于唯心论的范畴。精神不死,则是各家各派的共识。)三、客观的存在,在主观意识中的反映(只有这一点则是唯物论的范畴)。第四是众生生命的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延续。此四者的相互联系就是作者发现的“心物统一论”的内容!此四者的统一就是心物统一论的内容!如果大家认真地学习和研究,自然会获得正确的结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佛教的实践是身口意三业的净化,只有在“修持大乘止观”的过程中获得。而本书正好为广大读者提供了非常及时的修持指导!与本书相配套的书有:《童蒙止观和六妙法门注释和译白》,《童蒙止观教程》和《天台宗简明通史》等。编著者还将几十年来修学实践与对佛教的修持验证,还编写一本《天台教观真言密咒修持法》。此书是为有兴趣的天台宗学者知病识药、为人治病而编写。而其中的内容是作者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多是有很好的疗效的。有真言密咒法,诵经法,拜佛法、止观法等等治病方法。是天台止观法的弘法利生的具体运用。是属佛教五明中的“医方明”的内容。

这些书籍的编纂,由于笔者的水平有限,肯定有许多不足甚至差错的地方,敬请广大读者,尤其是许多高僧大德批评、指正!

本书如用于教学,大约一百五十至一百六十个教学时间,即可完成。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或增删。

编著者:释觉修敬撰

二OO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天台宗——中国特产的佛教二

天台教观概要   释觉修编著 

第一篇 天台教观简述
 
《天台教观》讲述的是天台宗大乘止观的修持法门。是智者大师所立,由他的弟子灌顶大师总结发扬的一代时教,是教观并举的总持法门。其修持法分为藏通别圆四种教法和止观双修的修禅法。四教的修持正因是:藏教为析空观,通教为体空观,别教为次第三观,圆教为一心三观。四教的修持正果是:藏教中的声闻乘的最高果位是四果阿罗汉,缘觉乘的最高果位是辟支佛,藏教菩萨乘的最高果位是“如佛”。藏教是三界内行人的三乘修持法。三界内通教菩萨修持的是六度万行,最高果位显示的也是“如佛”。与藏教菩萨修的最高果位的如佛一样(与圆教的第七信位齐——第七信位是回向心位)。别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萨的修持境界,其修持的菩萨法是不思议六度十度法,最高果位显示的也是“如佛”(与圆教的第二行位齐——饶益行位)。但比通教的“如佛”要高。圆教的菩萨修持法是称性六度、十度,其最高果位才真正达到妙觉极果的佛陀!
   

为了使广大读者对其有一个整体的初步认识。所以编著者,首先对天台教观作一个简单而系统的介绍,从而使读者有一般性的总体的了解,然后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后,对天台教观在认识上更为清楚,在修持时更为明确自然。
   

现在首先简述一下《天台教观》的概貌。以下分七个部分介绍:第一章五时八教,第二章天台教观的理论要点,第三章 天台教观中的止观种类, 第四章修持天台教观的准备及三昧修持法 ,第五章天台教观中的波罗密法,第六章 天台教观中的六即佛,第七章天台教观中的十乘观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3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章 五时八教

天台教观以《妙法莲华经》为立说之根本。并以《般若经》和《涅槃经》为相摄相扶之辅助,最后指归西方净土。而以天台宗实际创始人智者大师的三部著作《法华玄义》、《法华文句》和《摩诃止观》(《小止观》为《摩诃止观》的简略本)作为修行指南。
  

“五时八教”的判释是经过智者大师及以后数代天台祖师综合天台教义创立的。“五时”是把佛祖的三藏十二部经,分成五个说法时期。并以“五味”相比喻。五味是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智者大师把伟大佛陀的五个说法时期划分为华严时,阿含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即:
  

第一、华严时,讲说《华严经》,譬喻东方日出照高峰。只有大菩萨能领悟。故比喻如牛出“乳”。
  

第二、阿含时(鹿苑时),在鹿苑说法。说《阿含经》,谈小乘(藏教)法门。譬喻上午八九点钟,日照幽谷山涧。味为如由乳出酪。
  

第三、方等时,这一时期佛广说藏通别圆四教,说《大方等集经》、《宝积经》、《楞伽经》等等经文。譬喻九、十点钟,普照一切。味如酪 生酥。
  

第四、般若时,说《般若经》,讲“空宗”教义,使小乘人趣向大乘。譬喻日照禺中,如中午前的十、十一点钟,日照幽深处(禺中的解说有二种,一是猴子生活的地方,二是指时间在十点至十一点。)。味如生酥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槃时,说《妙法莲华经》和《涅槃经》,譬喻日当正午,说佛教的根本一乘实相般若。如“日光普照,高下悉均平。”如熟酥成醍醐,成妙味灌顶。
  

天台教观的“八教”是化仪四教和化法四教的合称。化仪是指佛祖说法时,所使用的仪式和方式方法。其中有顿、渐、秘密、不定四种。对不同对象用不同的教法。如对大菩萨就用顿教,对声闻、缘觉就用渐教,对同一法会如有菩萨、声闻、缘觉,还有天龙八部鬼神等就用同一语言说不同的法(加上理解不同),互相之间谁也不通气,这叫秘密。对许多法门大家都知道,对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 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小乘人可知大乘法,大乘 人可知小乘法,互为补充。故叫不定。其不定教中还可分“显露不定”和“秘密不定”二种。“显露不定”是指听众有大小菩萨、声闻、缘觉、天龙八部等,根性不齐,佛讲说教理或浅或深、或顿或渐,但各有收益。“秘密不定”是指佛在讲说教理或浅或深、或顿或渐,对于听众来说由于理解不同,悟性不同,次第不同,心性不同,各各不相知;但在各人的基础上都有得益。
  

天台教观的化法是指佛祖的教法的内容。按教理的深浅分为:藏、通、别、圆四教。藏教是小乘范畴,最终以成阿罗汉为最高目标,主学《阿含经》。其中也包括声闻、缘觉、菩萨等,所以不称小乘教而称藏教,因为以《阿含经》为经藏,毗尼为律藏,阿毗昙为论藏,以经律论为宗依,所以也称三藏教;通教是大乘初门,既可通别教,也可通藏教,因为三教相通,故叫通教,最终以成某一大菩萨(如佛)为目标;别教是三界外的大菩萨所学修的教义,也是最高成就为某一大菩萨(如佛);圆教是最终成佛之道,教会我们怎样成佛,具有圆妙、圆满、圆足、圆顿,故名圆教。
  

藏、通、别、圆四教内容深浅不同,但名称一样。如都有“六即佛”和“六度”、“十乘观法”等。六即佛简称叫六即,就是“一理即,二名字即,三观行即,四相似即,五分证即,六究竟即。”六度是指: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等修行到涅槃彼岸的菩萨修行法。十乘观法就是:“一观境,二真正发心,三善巧安心止观,四破法遍,五识通塞,六道品调适,七对治助开,八知位次,九能安忍,十 离法爱。”这十乘观法就是藏通别圆四教的修行的次第。藏通别圆的修行内涵及层次却是大大的不同。
  

天台教观会告诉我们按步就班地修行成道的方法,其中就有重要的修禅定的“止观”法门。还有如何打坐如何修行“一心”的数息法及不净观法、六妙法门等等。在层次上可修方便法的四果罗汉、声闻、缘觉和怎样修到十地菩萨的法门,最终达到成佛的全部过程的修行方法。所以是我们修行人的伟大法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章 天台教观的理论要点

天台教观,主要法门是“性具实相”和“止观法门”,以实相阐明理论,以止观指导实修。

“性具实相”的理论要点是天台教观的核心。其包括二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一念三千”和“圆融三谛” 。由此衍生的有“性具善恶”和“无情有性”诸说。其中所指的“性”,指法性、佛性、也即是真如、本、理、体。性具实相是指三界一切法,既非自生,也非他生,也不共生,而是因缘所生。事物的发生、发展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一切众生在一念之中,即存在一切现象,心法不二。一切法当体即是实相。(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一切法者即是一切现象和规律。而实相非相!不可说!不可说!只能体会领悟!)   

“一念三千”的理论要点:“一念”即“一心”,指刹那间的心念活动;“三千”指整个世界,包括“世间”和“出世间”万有的总和。《“法华经方便品》中说“佛所成就第一稀有难解之法,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实相有十个方面:相、性、体、力、作、因、缘、果、报和本末究竟等,并都冠以“如是”。此即为“十如是”的教法。

现把法云大师在《法华经义记》中对十如是的解释介绍给大家。(关于十如是的解释在以后的正文中将有更深入更详尽的解释。)十如是,是以前五个如是(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为权智境。其次四个如是(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为实智境。最后一个如是(本末究竟等)为权智和实智境的综合。其具体的十如是解释如下:

如是相:览观三乘教皆有异相,声闻乘教异,缘觉乘教异,菩萨乘教异,故言如是相。

如是性:性是不改为义也。但昔日声闻教不可改作缘觉教,缘觉教不可改作声闻教,故言如是性。
如是体:体别为义。声闻行人以四谛声闻教为体。缘觉行人以十二因缘教为体,菩萨以六度经教为体。故言如是体。

如是力:声闻教作缘断正使力,缘觉教作缘断习气之力,菩萨教作缘断习气尽成佛之力。故言如是力。

如是作:论主言起作是行相,故知作只是行义也。声闻之行有所为作,乃至菩萨之行有所作。故言如是作。此五句都是释诸法 章门,名为权智境也。

如是因:以感果为义。

如是缘:缘者由义万善能感果即因义,此果由万善得即是缘义。

如是果:果以因为义,报经酬答为义,只是一果宜对因名为果,此果有酬因义,即成报义。此四句正是释实相章门也。

如是本末:此下是第三双结两章门。本则举最初如是相,末则举最后如是作也。究竟等者,此结实智章门。

智者大师再把“十如是”与“百法界”及“四圣六凡,合称十界”。每一界均蕴含其余九界,十界互具而构成“百界”、“三种世间”(五蕴世间、有情世间、器世间)相配合构成“三千如”,用以指称世界的一切万有总和。而整体的宇宙相貌即“三千的实相”,就存在於一念之中。这就是“一念三千”的来由,依此“理三千”,再有“事造三千”。

“圆融三谛”的理论要点:“圆融三谛”由“一心三观”发展而来。智者大师提出的“三轨”:即真性轨,真如实相之本体;观照轨,观达真性之智慧;资成轨,借助观照之智而使开发真性之万行。三轨与空假中三观相对应。

一切事物皆由因缘而生,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即空谛,却有如幻如化的相貌即假谛。从全体看则不应偏于一面,空即假、假即空,空假不二即是中道。

由于人们对于认识的主体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智者大师认为不妨将认识主体、认识活动、认识对象各划分为三智、三观、三谛三个层次,即次第三观。从可思议境达不思议境的一心三观或不次第观的境界。此时空、假、中“三谛具足,只在一心”。三即一,一即三,三一融通无碍,这就是“圆融三谛”。修此“相即不离”、“纯一实相的圆观”,见空为“一切智”,见假为“道种智”,见中为“一切种智”,达到诸法实相的直接的绝对的把握。

“性具善恶”的理论要点:此说与传统说法绝然不同。

智者大师把佛性分为三种。以非有非无、不染不净之实相为“正因佛性”;以能观照显示实相之般若智慧,为“了因佛性”;以能资助智慧开显正性之功德善行,为“缘因佛性”。

诸家多说一理,真如名为佛性。而智者大师所谈:‘圆谈十界,生佛互融,若实若权,同居一念。一念无念(空),即“了因佛性”;具一切法(假)即“缘因佛性”;非空非有(中),即“正因佛性”。是即一念生法,即空、假、中……圆妙深绝、不可思议。’这段评述是宋代高僧遵式大师所说的高度概括天台佛性说的特征。

天台佛性说的特色是在于“三毒(贪嗔痴)即是道”、“地狱界有佛性”、“百界千如是佛境界”、“贪爱、魔怨是佛母”等警世骇(hài惊叹)俗的观点。

智者大师认为,凡夫与佛,就性具上说,平等无二。但从事相或从修行而言,相差悬殊。佛尽善不可思议,凡夫浸于恶,堕深渊,苦不堪言。凡夫只有不断修善去除烦恼才能“朗然大悟,觉知世间出世间一切诸法”,才能有成佛的可能。

智者大师还有一点就是“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既然色心不二,佛性周遍世界,当然不因有情、无情而有间隔。也就是说,无生命者亦具有佛性。这与历史上,有人(道生法师)在苏州虎丘讲法,使顽石点头有异曲同工之妙。或者说就是从道生法师那儿发展而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0 21:4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章 天台教观中的止观种类
  
智者大师所说的大乘止观,升华为佛教的根本途径,成为天台教观的中心内容。他认为:“若偏修禅定之福德,不学智慧,名之曰愚;偏学智慧不修禅定福德,名之曰狂。”必须止观双修,定慧并重,才可见法性、成就佛道。

天台止观种类有三:渐次止观、不定止观、圆顿止观。

渐次止观以《释禅波罗密次第法门》为修行指导。

不定止观以修禅定《六妙法门》为修行指导。六妙为“数、随、止、观、还、净”为开发万行,为降魔成道的法门。由于受到《法华经》开权显实法门的启发,提出以“浅定开深慧”,强调“观”的作用。

《六妙法门》一卷。主要讲述运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的展转修持法的六种妙法,由浅入深地进入高级境界。

一数法是指运用一组数字来讲述禅法的次第。如一止、二观、三昧、四禅、五门禅 、六妙门、七依定(七觉支)、八背舍、九次第定、十禅支等等。

二随法是行者因随息(观想呼吸的气流的进出,绵绵密密)顺序故,即能出生十六特胜等禅法。

三以止为妙门者,行者因止心故,即便次第发五轮禅。即是第九无碍道能断三界结使,永尽无余,证尽智无生智,入涅槃。

四以观为妙门者行者因修观故,即能出生九想、八念、八胜处及师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三明六通及八解脱得灭受想定,即入涅槃。

五以还为妙门者,行者若用慧行,善巧破析,反本还源,是时即便出生空、无想、无作、三十七道品、四谛、十二因缘、中道正观,因此得入涅槃。

六以净为妙门者,行者若能体识一切诸法本性清净,即便获得自性禅,也得此禅故。二乘人之人,定证入涅槃。若是菩萨入铁轮位,具十信心,修行不止。即便出生九种大禅。所谓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净禅。菩萨依是禅故,得大菩提果。

圆顿止观以“摩诃止观”为修行指导。此法是初后不二、一尘一香、当处圆融、法法互具的实相观法。可以从任何一种止观转修,修禅观无前后、浅深的层次,直接领悟“三谛圆融”之法理。

能修持“圆顿止观”者,是已达贤圣位的修行人才能办得到。因为“一切圣人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圆顿者,初缘实相,造境即中,无不真实,系缘法界,一念法界,一色一香,无非中道。己界、佛界、众生界亦然。阴入皆如,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证。无苦无集,故无世间。无道无灭,故无出世间。纯一实相,实相外更无别法。法性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虽言初后,无二无别。是名圆顿止观。”

云何为圆顿?因为“菩萨于生死,最初发心时,一向求菩提,坚固不可动。彼一念功德,深广无涯际。如来分别说,穷劫不能尽。此菩萨闻圆法,起圆信,立圆行,信圆位,以圆功德而庄严。以圆力用,建立众生。”“初发心即坐道场。转法轮,度众生,此证顿也。”“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此证顿也。“

《摩诃止观》的所谓大意归纳为五:“谓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云何发心?众生昏倒,不自觉知,劝令醒悟,上求下化。云何行大行?虽复发心,望路不动,永无达期。劝牢强精进,行四种行。云何感大果?虽不求梵天,梵天自应,称扬妙根。慰说其心。云何裂大网?种种经论,开人眼目,而执此疑彼,是一非诸,闻雪谓冷,乃至闻鹤谓动。今融通经论,解结出笼。云何归大处?法无始终,法无通塞。若知法界,法界无始终,无通塞。豁然大朗,无碍处在。”简称“五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0 15:11 , Processed in 3.286541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