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行动
使心中的种子生长成熟
为了培养利他的态度,一位修行者怀抱着利他的心境,一再反观关心他人的益处,同时反观只关心自己的福利,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重要的坏处,来求取一种平衡。这二种观想联合起来,得到了健全的心境。
同样地,当他培养慈悲心时,他运用对仇恨的反感来得到平衡。这两者也联合在一起,彼此帮助。你应该先强调那一样呢?我们不能做任何唯一的结论,这是真正个人的问题。
佛教徒心理健康的模式
从最终极的眼光看来,只有佛陀是健康的。但是,这太高远了。所以,让我们脚踏实地的观察目前的情况,只要依照世界的传统眼光,来看一个人是否健康。社会如何认知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健康的人?并没有一定的标准。一个人可能看来非常好,但是,当你看见另一个更慈悲与智慧的人,前者就略逊一筹了。所以,没有绝对的标准。
一个健康的人在有机会为他人服务时,他会服务。没有机会服务时,他至少会避免造成伤害。能做到这点就是健康的人,这是佛教的重点。
所以,爱一个不被爱的人,就能够打开慈悲的大门。
如何帮助
一个不爱自己的人去爱别人
如果这人从来不曾得到任何方面的爱,没有任何人对他表示过爱,希望这人有慈悲心是很困难的。但是,这人只要遇见一位能够无条件的爱他、接受他、慈悲待他的人,那么,即使他不曾经验到慈悲心,只要他知道自己是被另一个人所关爱的,这一定会产生影响力,一定会得到感谢。因为,他的心中有一粒种子,而这种爱的行动会使这粒种子开始成长或是成熟。
在静坐的过程中,人对心念的本质,以及轮回生存的不圆满本质,得到相当深刻的了悟。这时,人们产生了脱离这种痛苦轮转的渴望。然而,由于个人本身的习性以及对社会的参与,这种期望或许不能实现。当人达不到自己的理想,这种失意的感觉会减少了喜悦的能量。一个人若在开始时期望过多,后来的喜悦感就会减少。
我们要如母亲对待独子般的培育爱心
在传统的西方心理治疗中,我们希望培养出不同程度的亲密感,这是一种与另一个人类接近的能力,佛教也做这种鼓励与培养。佛教徒的身份,似乎比较接近心理治疗者。身为心理治疗者,我们有慈悲心,没有批判心。我们置身事外,观察着另一个人的感觉,在工作过程中,试着不要落入自己的感觉中。
但是,如果我们带着这种态度回家,观察最亲近的人,不对他们起反应,只是注视着他们,思索着他们,对他们升起慈悲心,这是不够的,不能形成一种足以维系多年的亲密感,不能引导我们面对自己的感觉。心理治疗者面临的问题之一,静坐者或许也有这种问题,就是对他人的情境无法自然而然的即时反应。继续推论下去,我们可以用那个制造炸弹者置身事外的故事举例,似乎我们距离自己的心、反应、恐惧等情绪的层面,都太遥远了。
我们必须融合所有相反的事物,能观察,有慈悲心,也要非常的进入情况与关心,我们因而会受到情感失落的影响,真正关怀他人,深深为他们感到哀伤,不只是因为我们在医疗上和他们是亲密或是不亲密的。我们在工作中所能够达到的不同的最佳层次。我提出这个观察,它也是静坐修练可能潜藏的黑暗面。
如果人感受到一种非常深的慈悲,实则已包含着他与另一个人的亲密关联了。佛经说,我们要如同母亲对独子般的培育爱心。佛教的不执着观念非西方人所想像,我们说,母亲对独子的爱是一点执着也没有的。
慈悲是人类存亡绝续的道路
许多有关现代文明的危机,这些大混乱,以及我们所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出自何处?它出自缺乏爱心与慈悲。若我们稍加留意,就可明显看出慈悲带来的益处。核子武器的威胁当然是非常危险的,为了消除这种威胁,最终的解答还是慈悲心,觉悟他人是我们的同胞兄妹。
人类诞生后,开始吸食母奶,这是慈悲与爱的第一堂功课。吸食母奶这件事情的本质,是一种人类基本情感关系的学习。我们必须试着维持这份精神。我们把基础建立在母亲和我们的情感上,透过吸食母奶,培养亲密的关系。一个家庭中,慈悲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家庭里有慈悲的气氛,父母以及后代都将蒙福。他们会得到更健康的心理与身体的发展。
从人类受孕、诞生到成长,慈悲不但是所有人类进化的大道,也是人类存亡的道路。
(以上图片由 悟妙法师 摄于昆明 感恩分享!)悟妙法师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