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16|回复: 12

[转帖] 元宵赏月:今年元宵“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6 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元宵赏月:今年元宵“十五的月亮十七圆” (转)

2012-02-06 12:44:34  来源:中国网


[提要]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龙年正月里的月亮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日落后两小时是赏月的最佳时机。
  

今年元宵“十五月亮十七圆”
  
俗话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可龙年正月里的月亮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本月月亮最圆将出现在8日清晨5时54分。
  
为何月圆在农历里的日期不固定呢?王思潮解释,月亮围绕地球运行的轨道是一个椭圆,时近时远;最近时有36万多千米,最远时有40多万千米,由于万有引力的关系,近时走得快一些,远时走得慢一些。

如果在上半个月快了,就会准时到达圆月的位置,在十五圆;如果慢了,就会“晚点”,赶在十六或十七到达圆月的位置。
  
元宵赏月: 日落后两小时最佳
  
“灯树千光照,明月逐人来。”

6日元宵夜,如何欣赏天空中皎洁的明月呢?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表示,“日落后两小时是赏月的最佳时机。”

一是傍晚的满月看起来感觉特别大;

二是傍晚的满月将呈现漂亮的金黄色泽,赏心悦目;

三是此时明月高度角较低,人们可借助周围的景物与圆月留影。

发表于 2012-2-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问好至善佛缘师兄,元宵节快乐!

点评

感恩。摩诃般若波罗蜜:)  发表于 2012-2-6 20:1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禅诗中对月亮的歌咏 (转)

17.jpg

值此中秋节之际,诗兴大发,寻找禅诗中对月亮吟咏的诗句,以抒情怀。

佛教经典,特别是佛教文学中,常把圆月比喻为觉性圆满,或者是菩提圆满,功德圆满。


如近代高僧弘一法师就有“天心月圆”之句。

此外,月亮的清净、清凉、安静、幽远、空灵,也与佛法相似。

禅诗中写月亮的诗句,以唐代禅师玄觉大和尚写的《证道歌》中的两句最有气势、最富于深刻的佛理。

诗句是这样的:

一性融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月摄。


诗的意思是:

遍虚空法界充满着看不见、摸不着但又时时刻刻起着作用的根本规律和本源--法性,或称“佛性”、“自性”、“真如”、“如来”、“本来面目”、“涅盘”、“道”等。

宇宙万物、万法都是由它变现出来的。就像金子,你可以把它做成项练、戒指、耳环、佛像、钱币、日用品等五花八门的物件,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的本质到底还是金子。

诗句以月亮来比喻法性,世界上凡是有水的地方,哪怕是一盆水、一杯水,都能映现出月亮来,所以说“一月普现一切水”。

但不管地上的水映现出千千万万个无数的月亮来,总归月亮只有一个,一切水月反映的不过是天上那一个月亮。

所以说“一切水月一月摄”。诗句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无比宏大、广阔、壮美的意境,同时又深邃奥妙,真是千古绝唱啊!


发表于 2011-9-12 19:45:49
布施网原帖全文:

http://bbs.bushinet.com/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035&fromuid=2279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李白:童心与月亮 (转)

文:简墨

君不见,李白之才天上来——他的好朋友杜甫是怎么说来着?“白也诗无敌”。这是一个非常高的评价了,“无敌”,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他用什么来破竹?说起来像段传奇——那样巨而重的才华他只用两个字支撑着:夸张。有时随意大了,带出自己性格的缺点也满不在乎。
  
他多么会夸张!


从生到死,他永远像一个不断惹祸、常常好奇的孩子,露出雪白的牙,带着顽劣的笑,也像个还没有参与社会生活的孩子一样,整天过着有趣、不用负责、满载着好梦的日子。

他完全遵循生命和身体的指引,童言无忌说大话,不推也不敲,把乐府和歌行直啸得黄河倒流,出他口,入我耳,让人放心不下:“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还在诗里直接骂人,骂那些奸佞之徒,“董龙更是何鸡狗!”我最喜欢这一句了,何其痛快!那些一场一场战争似的句子,让人想起林中的响箭、雪地中的草芽、余焰中的剑影、大河里的喧腾浪花、从天直落的狂飙和瞬间喷吐的火山,如羌笛吹、胡旋舞、山走动、星星说话……清新,鲜艳,个个汉字都是丰富饱满的个体,原生、独立、流动、泼辣和绝对不重复自我的电光一闪。

他的浪漫、癫狂、爱恨情仇、寂寞与痛苦、梦与醒,他的愤怒和欢喜,他的零丁,全都达到极端,诉诸歌喉。所谓绝美大抵如此:美到不可方物,美到不安全。对他而言,到处都是素材,都是美,剜到篮里都是菜。
  
诗歌怎么可以是循规蹈矩的?你稍夸张,就是吹牛;他夸张得没边没沿,你觉得那最真实、最恰如其分。
  
有人停驻故地,就有人漂泊异乡。他是没有故乡的,或者说无处不是故乡,醉酒的地方就是故乡。

山东算是他的第二故乡吧?他由碎叶入蜀,由蜀入荆楚入山东,寓居济宁,直到被召进京。

他像马一样走路,永远行走在漂泊的长路上,一路的洞庭烟波、赤壁风云、蜀道猿啼、华山烟雨……全都因他而顷刻飞扬。
  
他拒绝根的存在。


这是完全彻底的漂泊情怀,是孤独,也是骄傲:

把生命看做一场纯粹的漂泊,一刻不停——在中国文化史上再没有第二人敢这样做。
  
像他抛弃的世俗幸福一样,在他,身外的一切都是没有意义并浪费时间的东西,他的使命就是准确表达出上帝安置在他灵魂中的秘密。
  
他是第一个,很可能也是最后一个,被上帝派来的使者,一个充当了“人质”、游历一番再带回天庭关于人间消息的仙。


让我们相信,这个世界上,曾经存在过怎样伟大的灵魂,而他们同样伟大的才华照顾到我们。感谢他。
  
月亮是他的理想国、桃花源、图腾和爱人,当然也是他的心灵史,很多时候,明月就是在他的诗歌里升到我们心头。


在唐朝那个到处都唱着歌诗的时代,渔夫樵子、舞伎歌女,都能随口吟咏。

而他把月亮装在酒壶里,用酒灌得大醉,不经意间,灵机异趣便创造了光耀整个唐朝的奇迹:“长留一片月,挂在东溪松”、“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的明月诗就是他这个人,高高在上,光明澄澈。
  
公元762年的秋天,病骨支离的他什么都不想再要,甚至是酒——归去的时候到了。


他举杯邀月,却发现月在水里,于是恍恍惚惚扑进水中,抱月而眠……他睡了。

谁像他这样天真一生,连睡下去都是一首诗?

他那天籁似的诗歌,萌芽于何方?

他与我们为何如此不同?他为什么如此独特与纯粹?

  
大风垂垂而过,他老了,他的诗歌也老了,可是就像美人老去,却仍然有人愿意亲吻她的皱纹,如今和以后,都仍有和将有人爱着他又优美又壮美的话语,那些童心与月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菩萨清凉月,游于毕竟空;
      

众生心水净,菩提影现中。
      
月光虽无处不照,唯宿仰望者心中;
      

弥陀虽无人不救,唯与念佛者同在。
      
流急月不去,心乱佛常住。
              
月依海,而升而降;海应月,潮起潮息。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水流原归海,月落不离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的由来与传说 (转)

时间: 2012-02-06   正月十五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太一:主宰宇宙一切之神)。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19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元宵节的来历,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 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27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
  
另一个传说是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之子刘盈登基为汉惠帝。惠帝生性懦弱,优柔寡断,大权渐渐落再吕后手中.汉惠帝病死后吕后独揽朝政把刘氏天下变成了吕氏天下,朝中老臣,刘氏宗室深感愤慨,但都惧怕吕后残暴而敢怒不敢言.
    
吕后病死后,诸吕惶惶不安害怕遭到伤害和排挤。于是,在上将军吕禄家中秘密集合,共谋作乱之事,以便彻底夺取刘氏江山。
  
此事传至刘氏宗室齐王刘囊耳中,刘囊为保刘氏江山,决定起兵讨伐诸吕随后与开国老臣周勃,陈平取得联系,设计解除了吕禄,“诸吕之乱”终于被彻底平定.
  
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

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方朔与元宵姑娘
  
这一则传说与吃元宵的习俗有关:相传汉武帝有个宠臣名叫东方朔,他善良又风趣。有一天冬天,下了几天大雪,东方朔就到御花园去给武帝折梅花。刚进园门,就发现有个宫女泪流满面准备投井。东方朔慌忙上前搭救,并问明她要自杀的原因。原来,这个宫女名叫元宵,家里还有双亲及一个妹妹。自从她进宫以后,就再也无缘和家人见面。每年到了腊尽春来的时节,就比平常更加的思念家人。觉得不能在双亲跟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东方朔听了她的遭遇,深感同情,就向她保证,一定设法让她和家人团聚。

元宵.jpg

一天,东方朔出宫在长安街上摆了一个占卜摊。不少人都争着向他占卜求卦。不料,每个人所占所求,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一时之间,长安里起了很大恐慌。人们纷纷求问解灾的办法。东方朔就说:“正月十三日傍晚,火神君会派一位赤衣神女下凡查访,她就是奉旨烧长安的使者,我把抄录的偈语给你们,可让当今天子想想办法。”说完,便扔下一张红帖,扬长而去。老百姓拿起红帖,赶紧送到皇宫去禀报皇上。
  
汉武帝接过来一看,只见上面写着:“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他心中大惊,连忙请来了足智多谋的东方朔。东方朔假意的想了一想,就说:“听说火神君最爱吃汤圆,宫中的元宵不是经常给你做汤圆吗?十五晚上可让元宵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都做汤圆,一齐敬奉火神君。再传谕臣民一起在十五晚上挂灯,满城点鞭炮、放烟火,好像满城大火,这样就可以瞒过玉帝了。此外,通知城外百姓,十五晚上进城观灯,杂在人群中消灾解难”。武帝听后,十分高兴,就传旨照东方朔的办法去做。
  
到了正月十五日长安城里张灯结彩,游人熙来攘往,热闹非常。宫女元宵的父母也带着妹妹进城观灯。当他们看到写有“元宵”字样的大宫灯时,惊喜的高喊:“元宵!元宵!”,元宵听到喊声,终于和家里的亲人团聚了。
  
如此热闹了一夜,长安城果然平安无事。汉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人们就把汤圆叫元宵,这天叫做元宵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6 20:30 | 显示全部楼层
元宵节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
  
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我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 浮元子”后称“元宵” ,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 。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

观 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放灯的习俗,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当时的京城长安已是拥有百万人口的世界最大都市,社会富庶。在皇帝的亲自倡导下,元宵灯节办得越来越豪华。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宋代,元宵灯会无论在规模和灯饰的奇幻精美都胜过唐代,而且活动更为民间化,民族特色更强。以后历代的元宵灯会不断发展,灯节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唐代的灯会是“上元前后各一日”,宋代又在十六之后加了两日,明代则延长到由初八到十八整整十天。
  
到了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灯在台湾民间具有光明与添丁的涵义,点燃灯火有照亮前程之意,且台语灯与丁谐音代表生男孩,因此往昔元宵节妇女都会刻意在灯下游走,希望“钻灯脚生卵葩”(就是钻到灯下游走,好生男孩)。
  
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也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也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机会,传统社会的年轻女孩不允许出外自由活动,但是过节却可以结伴出来游玩,元宵节赏花灯正好是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也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元宵灯节期间,又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
  
在台湾,还有未婚女性在元宵夜偷摘葱或菜将会嫁到好丈夫的传统习俗,俗称:“偷挽葱,嫁好尪”、“偷挽菜,嫁好婿”,希望婚姻美满的女孩,要在元宵之夜到菜园里偷摘葱或青菜,期待未来家庭幸福,唐代的灯市还出现乐舞百戏表演,成千上万的宫女,民间少女在灯火下载歌载舞,叫做行歌、踏歌。
  
欧阳修(生查子)云: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书;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辛弃疾(青玉案)写道:众里寻它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就是描述元宵夜的情境,而传统戏曲陈三和五娘是在元宵节赏花灯进相遇而一见钟情,乐昌公文与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镜重圆,《春灯谜》中宇文彦和影娘在元宵订情。所以说元宵节也是中国的“情人节”。
  
走百病
   
元宵节除了庆祝活动外,还有信仰性的活动。那就是“走百病”又称“烤百病”“散百病”参与者多为妇女,他们结伴而行或走墙边,或过桥过走郊外,目的是驱病除灾。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宵节的活动越来越多,不少地方节庆时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活动。
  
正月十五元宵节还有一些鲜为人知已经失传的民间活动,这里列举二三。
  
祭门、祭户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象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真实的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7 23:10 , Processed in 0.169572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