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715|回复: 1

[佛化生活] 1月25日龙泉日记:怎样具足弟子相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7 16: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月25日龙泉日记
怎样具足弟子相
——2012年1月25日华严法会带动研讨笔记
  在明确发心的意义和方法,以及清晰地认识善知识在改变我们生命轨迹方面的作用之后,我们应当很庆幸自己遇到了宿生有缘的善知识,并踏上了开启生命智慧的学佛和成佛之路。从无限生命来看,没有什么事情比这个再能激动人心的了,为此我们应当很好地随喜自己,并且感恩从小到大陪自己一路走来的人,是这些人共同成就了自己与善知识的缘分。



  若是回首往事,我们可能会发现,很少有事情是我们自己可以做得了主的。在事情没有发生之前,我们或许会觉得,自己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但事情发生之后,我们再看,就会意识到,很多事情都是诸多因缘的和合,而绝不是自己一个人说了就算的。过去如此,我们也没有理由相信未来自己可以完全主宰自己的人生,这个就是“命”。人在年轻力盛的时候,很不容易服输,也不会相信什么命运,但人到中年之后,慢慢就会意识到,人是有命这一回事的,并开始“认命”了。可是那个时候的“认命”大都是一种无奈的承认。即便如此,也比一直还不认,还要继续和命抗争的人,要更多一分生活的智慧。
  孔子在《论语》的最后说了一句话:“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一个人,如果不知道自己的命,就没办法成为君子。为什么孔子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当然这里的感慨,并不是无奈的呻吟,而是朝向积极的作为。这里的“命”所指的,其实就是业果。若是从无限生命来看,今生的主要遭遇通常都是前生所确定的。比如,这一生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这个对我们一生的成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是,就是这样非常重要的因缘,我们是不是可以自己做得了主?根本做不了主。人们在投胎的时候,主要的就是宿生的业力在推动,乃至于出生之后一些大的因缘,比如寿命、家庭、仕途等等,也大都是确定的。对这一点,大家不妨看一下《了凡四训》,或许有更多的体认。既然如此,那么是不是说,人生就没有改变的可能性了?如果生命大的轨迹都是确定了话,这人生过的还有什么意思呢?
  知命或认命的目的,并不是甘愿做命的奴隶,而是为了更好的改造自己的命。在《周书·康诰》中说:“惟命不于常。”前面还好像在说,人的命都是有定数的,但这里却告诉我们:这个命啊,是无常的。为什么呢?《大学》里对这句话做了注解:“道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矣。”大多数情况下,人们的行为都处于没有极强的善,也没有极强的恶之间,因此命运的轨迹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如果善心善念不断增强,乃至于为了行善,为了做对大众有利益的事情,而遭遇到一些大的考验,人们还能不变初衷的话,那么人们命运的轨迹,也就开始发生变化。或者反过来,人们为了一些个人的利益,而做铤而走险的事情,做了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那么命运的轨迹也同样会发生变化。当然变化的方向,一个是朝向好的方向,一个就是朝向不好的方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生遇到一些艰难困苦的事情,也不是什么坏事情,它意味着人要超越自己,改变命运轨迹的时刻到了。
  在知命之后,孔子的第二句话紧接着就说:“不知礼,无以立。”这个“立”是什么意思呢?《说文解字》中说:“也,从大,在一之上。”这个“立”是一个会意字,意味着一个人站在大地上。大家想想看,如果不能立的话,那是什么样子?那就是倒在地上,乃至于颠倒的状态,这个就是被“命”所束缚的状态。当人们从地上站起来的时候,这个时候就是在“立命”了。所以孔子说他“三十而立”,人到三十岁的时候,就开始不被命所转,而开始转命了。靠的是什么呢?靠的就是这个“礼”。什么是礼呢?《说文解字》中说:“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周易·序卦传》中说:“履,足所依也。”清朝段玉裁注解说:“引申之凡所依皆曰履。”那么这里的“礼”,就是君子日常言行所依的规范和准则。有了这样的规范和准则,人的言行便不再随顺自己过去的习惯,或者说是习气。言行发生了变化,内在心里状态也在发生变化,如此以来,人的命也就逐渐发生了变化。
  单单这样是不是就够了呢?还不够,孔子最后还有一句话:“不知言,无以知人。”这句话,看似很突兀,与前面好像没有什么关联,其实不然。人能知宿命,方能立新命。人能立新命,方能逐渐通达外在的境界,并不为外在境界所迷惑,这个就是知言。这里的知言、知人,实际上包含了两个方面:一是,这言来自有教量有证量的善知识;二是,这言来自具有种种颠倒邪执的凡夫有情。若能知前者之言,则能开启我们内在光明的本性,并增强对善知识功德的体认;若能知后者之言,则能警惕我们不要为邪妄分别所迷惑,并增强我们对众生轮回生死之苦的悲悯。反过来,若不能知前者之言,则徒增很多的名言文句,而且这些名言文句还可以用来装饰、保护自己的烦恼。若不能知后者之言,那就全被颠倒邪执所蒙蔽,更增加我们内在的无明。


  总体来看,人生不过三事:一、接受现实,以知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业果生深信。比如,今天有人上门来让你还债,你不能说:啊,不对啊,我没有欠你帐啊!可是事实上,明明去年你才借过别人一笔款。过了一年,你就忘了,反而说没有借别人的。今生我们所遭遇的一些困苦的境界,往往是在偿还以前的债务,对此,我们不能太过埋怨给我们带来困苦的人,而应该对自己的过往深切地忏悔,并感谢给自己带来困苦的人,是他们让自己的债务得以偿还,偿还之后,就可以轻装上阵了。二、革新自我,以立命。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对自己约法N章。当年孔子对颜回就约法四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总的来说,只有一个,那就是遵守礼。这个礼,对我们来说,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戒。居士有五戒、八关斋戒,出家沙弥有十戒,比丘有二百五十戒等等。所以我们要改变命运,那就要从皈依三宝、修学佛法、受持戒律开始。可是大家也会抱怨:为什么师父只传授皈依,而不给大家传戒啊?平时传的话,也只是传授一日一夜的八关斋戒。事实上,通过大家诵读研讨经典,通过经常来寺做义工,通过持续不断的佛法学习,传戒的条件才能逐渐具足。若是受了戒,却没有办法持守,那也就失去了传戒的意义。尽管目前尚未传授五戒,但寺院的生活还是有寺院的规矩,善知识也会对我们做一些要求,只要能够从这些开始做起,我们就能慢慢改变自己的身语造作,那么命运便能得到逐步的革新。如果单单是观念上的变化,而这些观念又没有落实到行动上的话,那么说明这些观念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果,生命的轨迹也就很难得到实际的改变。三是成就夙愿,以使命。“命”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为“使”。也就是说,人们的生命一般是被命所使的状态,也就是被宿业所驱使的状态。现在要彻底改变过来,不是被业驱使,而是“使命”的话,那就需要具足一个功夫,也就是:上能听懂善知识的话,下能听懂有情众生的话。听懂善知识的话,就能准确把握佛法的内涵,以上求佛道;听懂众生的话,就能灵活地应对众生的根机,以下化众生。这样一来,我们生生世世所发的愿,便能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增长。
  前面所提到的这些,与今天的主题——怎样具足弟子相——有什么关系呢?
  首先,弟子是相对善知识来说的,这就是一个很明确的定位。大家想想看,我们为什么要依止善知识,为什么要做善知识的弟子?这就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自己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认识到自身的局限性,乃至于承认人生中还存在很多的迷茫,存在着很多的无奈,这个就是认命的结果。或者说,承认我们宿生的业力很强大,单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从中解脱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开始皈依三宝,开始寻找善知识,希望能从三宝那里获得力量,从善知识那里获得智慧。对这一点,需要发定解,方对依止善知识修学的决心不再动摇。
  其次,既然做了弟子,那就要执弟子之礼,这个就是弟子相。也就是说,明白做弟子的与老师相处的准则和规范是什么,然后按照这个去做,也就逐渐具足了弟子相。什么是“弟”呢?《说文解字》中说:“弟,束之次第也。以束物,束之不一,则有次第也。”这个解释非常的形象。本来我们的性格、习惯是放荡不羁的,现在通过“韦束”来加以约束,从而去除了旁支,明确了成长的方向,便能够茁壮成长。具体说来,这个弟子相都是包括哪些呢?《菩提道次第广论》引用提婆菩萨所著《四百论》说:“说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器,不变说者德,亦不转听者。”具体来说,就是三点:正住、具慧、希求为闻,具足了这三个特点,我们在听闻善知识讲法的时候,就能够完整地领纳其中的内涵,而不会错误地执取其中的过失。不仅如此,对于普通的听法众,我们也能够见到他们的功德,而不是执取他们的过失。总的来说,具足了这些条件,那么我们眼里看到的就只是功德,而不是过失。看到功德面,所增长的就一直是功德。若执取过失,人所增长的就会是烦恼。为什么这三个特点具有这样的功效呢?
  正住的特点,就是“不堕党执”。这些党执,就是先入为主的世俗见解,或者说是成见。一旦具有这些成见,当下再听到的内涵,都会被扭曲或者被过滤,没办法正确领纳对方所说话的真实内涵。如果细细观察,就不难发现,这种党执无处不在。比如我们学习佛法,因为佛法本身又分了很多的宗派,如汉传佛教八宗——唯识、中观、天台、华严、律宗、禅宗、净土、密宗,藏传佛教五宗——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囊派、格鲁派,南传佛教二十部——上座部、大众部及其支流等。事实上,在每个宗派内部,因为师门的不同,见解和修法也会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我们还没有深入佛法的精髓,就开始在这些宗派师门上计较分别的话,那就会形成很大的障碍。事实上,无论哪个宗派,对于佛法最基本道理的阐释,不会有根本的差异。比如:业果、四谛、十二缘起、六度四摄等等。而这些共通的道理,又都是佛法的核心精髓所在。把握这些核心的精髓,人们就能实实在在去改善自身的命运,并真正去做利益世间的佛法事业,也因此而担负起佛法对世间的责任。离开了自身烦恼的净化与内在境界的提升,而一味计较分别宗派的高下差别,这只是发生诸多诤论及衰损佛教的因缘。正如世亲菩萨在《俱舍论》中所说:“有漏名取蕴,亦说为有诤。”人们之间之所以发生诤论,并不是外在这些宗派本身有矛盾,而是因为人们内心的烦恼和执着使然。当然,站在整体佛教的立场上,还会存在佛教和外道的党类问题。比如佛教与科学、佛教与基督教、佛教与伊斯兰教等等。就究竟的见解方面,佛教与其他的宗教、哲学和科学或有不同,但也不是完全没有共通点。我们也不能因为究竟见解上有差异,就完全否定科学的价值,或者完全否定其他宗教的价值,这也是不理性的一种做法。事实上,怀着一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务实的态度去了解和学习,比盲目的否定,对于佛教自身的发展来说,要来得更为有益。佛教的出现、生存与发展,并不是在真空中进行,而是在非常现实的、多姿多彩的环境里进行,与这些环境进行良性的互动,取周遭环境之所长,以弥补自身的不足,也不失为一种理性的态度。这种态度同样也是正住的一种体现,不然的话,佛弟子就很容易堕入一种隐藏很深的党执里面。这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佛教的发展,都未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具慧的特点,就是能够做到“择善说正道、恶说似道二事慧力……能弃舍无坚实品取诸坚实”。慧,所体现的,就是一种简择力、抉择力,能够简择出哪些是善说,哪些是恶说;哪些是正道,哪些是似是而非的道。通过这样的简择之后,取善说舍恶说,取正道舍似道。凡善说正道,具有实在的内涵及坚实不坏的特质,也因此具有永恒的价值,人生若在这个方向上用功,定然可以提升生命的品质。恶说似道,则不具有这样的内涵,那就与戏论无异,虚华不实,人生若在这方面耗费时日,那就是一生的冤枉。刚才的正住能够做到,就能以最大的吸收能力获取最为广泛的信息。这里的具慧能够做到,便能从这些信息中筛选出最有价值的信息,并以此来滋养自己的生命,以及拥有更多的资本来滋养更多人的法身慧命。希求为闻的特点,则是对于求知、求道充满了热情,充满了无限的渴望。这当然也是我们亲近善知识的初衷,就是希望能从善知识这里获取法益,以不断修正自己错误的、不完善或有局限的观念,并以全新的观念来超越自身的局限,重塑新的生命。
  总体来看,弟子相这三点如果希望能做好,事实上还需要一些前提条件,那就是前面两次分享中提到的:一是不断明了无限生命的宗旨,二是不断明了善知识对自己无限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若不以高远的人生宗旨来摄持,人的心量就会受到限制,正住基本上就没有办法做到,自觉不自觉的人就会堕入党执。人一旦有了党执,那么随后的学习,只能不断增强这种党执,这样一来,所有的学习也都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和价值。若不以高远的人生宗旨来摄持,也就是无法建立起衡量各种学说是善说正道,还是恶说似道的标准,人的慧力也就不可能得到长养。当然没有这样的人生宗旨,也不可能策发强大的希求心,以达到学而不厌的状态。而明了善知识对于我们无限生命成长的意义和价值,更有助于摆正自己与善知识之间关系,从而做到如理依止善知识,而不是非理依赖善知识。弟子相的这些基本要素,都需要在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的反省与检点自己。这整个就是一个立命的过程。
  第三,具足了弟子相,在与善知识互动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善于听话,善于体悟师意。语言是人类文明的载体,它对于启迪人类的智慧,有着极端重要的作用。一个婴儿如果从小没有生活在人群,错失了熏习语言的机会,那么这个婴儿的智力发展就会受到极大的阻碍。而古圣先贤若没有将他们对于宇宙人生的体悟表达出来,并被后人用文字加以固化形成经典,后来的人们便没有办法借助这些古圣先贤的话,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但是同样的话,不同的人听,却领纳出不同的内涵。《维摩诘经》中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佛讲同样一座法,不同的弟子领悟出不同的内涵,以此为修行的依据,便得到不同的果位。但这并不是佛的本意,佛的本意当然希望弟子能完整无余地领纳他所讲的内涵,直接以究竟成佛为内心真正的希愿处,如此以来方能将佛所讲法完整的价值得以开显。子贡也曾经抱怨过夫子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他的意思是说,夫子关于诗书礼乐方面的论述,还是可以听到的,但对于甚深微妙的性与天道,就很少听夫子论述了。或许他会觉得夫子对弟子会有所隐瞒,夫子也说了一句话,想必应该是针对这种情况的一种回应:“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其实老师对弟子是没有任何隐瞒的,他巴不得把最好的东西都一股脑儿塞给弟子们,但因为弟子本身的领悟能力有限而没办法领纳,这个方是问题所在。对于这种状况,老子也曾发过感叹:“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对于同样的道,不同的人听了,反映有非常大的差异。条件最好的人,听了之后,当下心领神会,便会遵照其义而修行。条件中等的人,将信将疑,尽管不是完全的怀疑,也没有办法完全的领纳,所以落实起来,也是若存若亡。对于条件下等的人,那就是一笑了之,根本不会把这个当成一会事。由此来看,透由听闻的状态,就能够集中反映弟子与善知识之间的相应程度。一个人如果能完全领纳比自己境界高的人所说话的内涵,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与一般人的交往,其听闻的状态就更不成问题。一般来说,善于倾听的人,方善于讲说。没办法听懂别人的话,也就没办法很好的回应,讲说就变得失去了应有的意义。同样,善于观察的人,方善于行动。不善于观察的,对周遭的缘起观待就会非常的模糊,行动时自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做。因此,在亲近善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学习的最重要的功课便是学会听话,以体会师意;学会观察,以增长观待缘起的智慧。当然这样一门功课,随时随地,面对每一个人的时候,也都可以练习。通过这种练习,逐步实现知言、知人的目的,以更好地完成人生的使命。
                                                                       


学诚法师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有问题的同修,请到学诚大和尚博客提问。左侧点击‘我要提问’。
http://blog.sina.com.cn/xuecheng


北京龙泉寺网络佛学院新浪博客 http://blog.sina.com.cn/u/2192280923

希望参加龙泉寺网络学佛可以加群151796018

欢迎您周末来龙泉寺做义工您可以加群87819397,了解相关信息。

龙泉网络佛学院于直播教室网络教学授课。软件下载地址:http://show.sina.com.cn/down.html安装后,申请一个帐号,--点左上方“查找房间”--输入房间名:“龙泉网络学院一”或者搜索房间ID:447389。
   

发表于 2012-1-27 17:5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4-11-23 00:21 , Processed in 0.14528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