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我相信 于 2012-1-16 15:01 编辑
游正光老師說:
眼見佛性中所說的佛性,是專指第八識自身的局部功能, 也就是唯識種智中所說的「不可知之了」。若能眼
見佛性,方能以肉眼親見這種第八識專屬的不可知之
了;這種境界相的親證,與明心時眼見如來藏的運作,
是截然不同的。若是只有明心而不曾眼見佛性的人,聽
了眼見佛性者對這種境界相的述說時,永遠都會認為是
與自己明心所看見的如來藏運作的自性一樣,永遠都會
認為自己已是眼見佛性的人。但是,自己是不是已經真
正眼見佛性了?可以由這個說明中來作自我的判斷:真
正見性者,可以從一切無情物上,譬如牆壁、山河大地、
石頭、樹木上面看見自己的佛性,然而實際上自己的佛
性卻不在那些無情物上面。可以從一切有情身上看見他
們的佛性,也可以從他們身上看見自己的佛性。如果不
能如是,那就是以明心的看見如來藏運作的體性而誤認
為即是眼見佛性。這種肉眼親見佛性的境界相,並非只
有 平實導師一人親證,正覺同修會中,現有十餘人都
能如是親證、如是親見,所以並非 平實導師的專利境
界,而是可以經由 平實導師的教導,以及自己的依教
奉行、努力如實的修行,而在 平實導師的指撥之間就
可以親見的;這就是《大般涅槃經》中佛所說的以父母
所生的肉眼親見佛性,名為眼見佛性。與明心者的看見 如來藏的體性完全不同。 ...... 十住菩薩親眼看見了這個「不可知之了」,親見山河大地
及虛空中都有自己的佛性,但自己的佛性卻不在山河大地及虛
空中,才終於知道在六識、六根、六塵中都有自己的佛性,卻
不是指第八識具有的能使人成佛的自性;這個「不可知之了」
就是如來藏的本覺之性,就是十住菩薩眼見佛性時所看見的佛
性。想要解釋與說明這個道理,是非常困難的,不是剛剛眼見
佛性的菩薩能夠解釋及說明清楚的,得要在見性的境界中,經
過長時間來思惟應該如何向人解說時,才能說明出這麼一點點
道理來;何況是尚未看見佛性的人,如何能夠一聽就懂呢?因
此,想求親眼看見佛性的菩薩們,都應該依止真善知識修學,
才有希望看見佛性。
在這裡,末學只能依目前所知,加上 平實導師以及已經
見性的老師們所曾經開示過的道理,綜合之後匯整為大家說明
明心與見性在各方面的差異: ...... 6. 明心者沒有世界如幻觀,見性者在眼見佛性當下成就世
界如幻觀。明心者的如幻觀,是憑智慧思惟比對,由如
來藏心無法被毀壞的金剛性,了知如來藏的常住不壞
性,然後比對出世界終究會毀壞的事實,心中了知世界
是不實如幻的,純粹是由明心開悟實相的智慧來比對出 來的。但是眼見佛性者卻是從佛性的真實與具體可見,
而在眼見佛性的眼見之下就看見世界的虛幻不實;這是
因為佛性的真實而當下就看見世界虛幻,全都是猶如幻
化出來的一般。這種世界如幻的現觀,不是經由智慧上
的思惟比對才產生,而是在見性的當下不必經由智慧來
觀察,就伴隨著所見的佛性而同時存在的。由此證實明
心與見性是完全不同的。 8. 明心者悟後只有實相般若智慧,是無境界、無所得法;
眼見佛性者卻可以在山河大地及有情身上看見佛性,雖 然也是無所得法,卻是有佛性的境界可以看見。因此剛
見性者會覺得佛性很稀奇,才會在所見的一切事物上都
加以觀察,包括聲塵、香塵乃至法塵中,都會特別加以
觀察,證實佛性是無處不在的,是遍於十八界的;然而
明心者對於如來藏遍十八界的觀察,有一些卻是從智慧
的推論來證實的;因為十八界全都是從如來藏中出生
的,又不能離開如來藏存在,當然是與如來藏互緣而不
分離的,當然如來藏遍十八界;但這個推論的結果,眼
見佛性的人卻可以從親眼所見當中,證實十八界的每一
界都同時有佛性存在,可以藉眼睛看得出來。由這個能
從眼睛看得見,以及明心者只憑智慧推斷而不能藉眼睛
看得見,也能證實明心與眼見佛性的不同。 9. 明心者不知道佛性即是第八識如來藏的見分,眼見佛性
分明的人深入觀察思惟以後,能知佛性是第八識的見
分。明心者自己無法觀察出佛性是如來藏的見分,因為
他還不知道佛性的內涵是什麼;而眼見佛性的人在見性
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然後加以思惟整理以後,可以
了知佛性其實就是如來藏的見分,因為佛性就是如來藏
的本覺之性,能了知眾生的心行;而眾生的見聞覺知等
六識自性,其實全都是由如來藏的佛性運作的緣故,才
能出生及存在。這是很深妙的法性,見性者也不一定能
知道。但平實導師在《楞嚴經講記》中,已經把 世尊
開示的如來藏妙真如性加以詳細的闡述,眼見佛性的人 因此就能更深入了知,佛性就是如來藏的見分。由此也 證實開悟明心與眼見佛性的差異很大。
10. 第十住位的菩薩雖然眼見佛性了,但是還沒有能力與眾生
心直接感應,這就是未入地菩薩所見的佛性;但已入地菩
薩所見的佛性,可以開始多分或少分與眾生心感應。由能
否與眾生心互相感應的事,也證實明心與見性是不同的。
以上所說的道理,散見於 平實導師的諸多著作中。 ... 11. 見道的人都有見地,與聽聞、熏習及思惟所得的知見不
同;明心者的見地智慧不會退失,只有自我否定而使智
慧開始產生偏差,所以名為退失;但否定之後所知之如
來藏心仍然存在不失,仍舊知道如來藏的所在,不因自
我否定而不知其所在或不知其如何運作。但見性則不
然,純依定力之退與不退,令其見性境界隨之退或不退。
從明心與眼見佛性所需要的功夫不同,也可以證實明心
與眼見佛性不同。比如有人專門修練靜中相應的定力,
當他的覺知心夠細膩而且知見正確及具足時,就可以明
心開悟了;可是眼見佛性者需要事先鍛鍊的定力,則必
須是動中修來的功夫,否則是看不見佛性的。也就是說,
求證眼見佛性境界的學人,如果沒有特定的動中定力(看
話頭的動中定力),就算他很聰明伶俐,能參出佛性的密意
內涵,也不能眼見;即使他有很深厚的未到地定功夫, 在法座上參究出來時,還勉強可以看得見佛性;但才剛
下座不久,由於他的定力不是動中修得的定力,下座以
後開始不與定力相應了,佛性就模模糊糊乃至看不見
了。但是靜中修得定力的人,明心以後的見地智慧卻是
完全不受影響的。由明心與眼見佛性所需要的定力不
同,也可以證實明心與眼見佛性之不同。這種眼見佛性
所需要的定力,就是看話頭的功夫,屬於楞嚴定中的一
種,可以由無相念佛的功夫作為方便入手而鍛鍊成功;
若沒有這種看話頭的功夫,縱然參出佛性的內涵時,也
只能以六根體會感覺佛性,仍然是無法眼見的。(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