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562|回复: 70

[佛经佛典] 【正在进行】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3 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读诵全文 炉香赞 炉香乍爇 法界蒙熏 诸佛海会悉遥闻 随处结祥云 诚意方殷 诸佛现全身 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1. 净身业真言(唵 修哆唎 修多唎 修摩唎 修摩唎 娑婆诃) 2. 净口业真言(唵 修唎修唎 摩诃修唎 修修唎 萨婆诃) 3. 净意业真言(唵 嚩日啰恒诃贺斛) 4. 清净身口意三业真言(唵 娑瓦 婆瓦术驮 娑瓦达摩娑瓦 婆瓦秫多憾) 5. 安土地真言(南无三满哆 母驮喃 唵 度噜度噜地尾 萨婆诃) 6. 普供养真言(唵 誐誐曩 三婆嚩 伐日啰斛) 奉请八金刚 奉请青除灾金刚 奉请辟毒金刚 奉请黄随求金刚 奉请白净水金刚 奉请赤声火金刚 奉请定持灾金刚 奉请紫贤金刚 奉请大神金刚 奉请四菩萨 奉请金刚眷菩萨 奉请金刚索菩萨 奉请金刚爱菩萨 奉请金刚语菩萨 发愿文 稽首三界尊 归依十方佛 我今发宏愿 持此金刚经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云何梵 云何得长寿 金刚不坏身 复以何因缘 得大坚固力 云何于此经 究竟到彼岸 愿佛开微密 广为众生说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善现启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净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稀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稀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即为第一稀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稀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即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祗劫。于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即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即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于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须菩提。于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即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即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知见不生分第三十一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祗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于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何以故。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终 般若无尽藏真言 纳谟薄伽伐帝 钵唎若 波罗蜜多曳 怛侄他 唵 纥唎 地唎 室唎 戍噜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诃 金刚心真言 唵 乌伦尼娑婆诃 补阙圆满真言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诃 普回向真言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萨缚诃 摩诃斫迦啰(la)嚩(wa)吽 金刚赞 断疑生信 绝相超宗 顿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叹无穷 南无祗园会上佛菩萨(三称) 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南无 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都婆毗 阿弥利哆 悉耽婆毗 阿弥利哆 毗迦兰帝 阿弥利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枳多迦利 娑婆诃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涂苦 普愿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得生极乐国 愿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评分

参与人数 1人气 +1 收起 理由
小圆 + 1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略解》序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又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金山沙門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3 00:0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白話解】 我告訴你們,我講經也不會往深的講,我只會講淺淺的,講不能出版這一類的經;能出版的我不會講。但是你們一定要出版我也不管,將來人笑話,那是人笑話我,不是笑話你們,是不是啊?我負責任,用不著你們負責任的。人說:「這不是你們翻譯得好不好,那是他講得不好,關你們翻譯什麼事!」對不對?我是講邏輯學的,不把這個過錯放在你們身上。 是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若心有住,則為非住,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 「是經云」:就是這一部金剛經說的,說什麼呢?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說你這個心不要有所執著,要無所執著而生這個心。「六祖惠大師聞而悟道」:六祖惠能大師一聽這兩句話就開悟了,而我們現在聽四句也沒有開悟。「若心有住,則為非住」:經上又說心若有所著住,就是非住,那就不對了。 「故《大品》云:若住一切法,不住般若波羅蜜」:所以大品就說了,你若執著一切法,是名不住般若波羅蜜;這個不住,也可以說你不明白般若波羅蜜。「不住一切法,方住般若波羅蜜」:不執著一切法,是名方住般若波羅蜜;那時候你才算明白般若波羅蜜法。「故《大般若經》會會之初,皆先明無住」:所以《大般若經》每一會的一開始,都是講無住,叫你沒有執著,無所住。 又彼經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 「又彼經云」:在經上又說:「爾時世尊」:就是在那時候世尊「復依一切無戲論法如來之相」:這講的是真法,不是戲論,不是講笑話,說如來這個大概的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甚深理趣輪字法門」:為一切的大菩薩宣說這個智慧法,這種甚深的道理、宗旨,轉這個般若法輪;這個般若就屬於輪字法門。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無相,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無所願求故。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直接顯性空理趣。 「謂一切法空,無自性故」:一切法都沒有了;法自己沒有一個體性,所以就空。「一切法無相」:一切法也沒有一個相,為什麼?「離眾相故」:這一切法它什麼相也沒有,所以離眾相故。「一切法無願」:一切法也沒有一個願。你可不能說:「喔,一切法無願!」那是法無願,不是人無願。這個法可沒有說:我願意怎麼樣就怎麼樣!「無所願求故」:它對於人沒有所求,你修行這個法,不能說一切法無願,我也無願。你不發願就不成佛!這個法它自己本體上沒有所求。 又「一切法遠離,無所著故」,又「一切法寂靜,永寂滅故」:一切法都是寂滅相,諸法空本來常自寂滅相,所以永遠寂滅的。「一切法無常,性常無故」:一切法也沒有一個恆常不變的常,它沒有一個常性。「一切法無樂,非可樂故」:這個法在自性也沒有說我這個法是樂,有什麼法可樂呢?法它自己沒有什麼可樂的。 「一切法無我,不自在故」:一切法也沒有自己,它沒有我執。「一切法無淨,離淨相故」:這是涅槃的四德──常樂我淨。之所以說一切法無淨,離一切淨相,因為你若有一個淨相,就無無相,就有一個染污了。法它連一個淨相都沒有,那染污相更沒有了。「一切法不可得,推尋其相不可得故」:一切法沒有可得,無智亦無得,你找那個法的相不可得,找不著它那個相。 「直接顯性空理趣」:這前邊的文,是講法的自性本空這種的道理、宗旨。 彼經又云:「爾時世尊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 「彼經又云」:這部《大般若經》又說了。「爾時世尊」:在當爾之時,佛「復依一切住持藏法如來之相」:前邊說的空,現在說的有;前文是無為的法,現在是依照有為的法。佛又以有為的法,也說如來大概的一個相。「為諸菩薩宣說般若波羅蜜多,一切有情住持遍滿甚深理趣勝藏法門」:為一切的菩薩,宣說般若那個智慧法。說所有的世間一切有情住持遍滿於法藏,說這遍滿的甚深理趣很殊勝的這種藏法。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普賢菩薩自體遍故。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前明有法非法,後明無法不法,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 「謂一切有情皆如來藏」:說的一切有情都是如來藏性,為什麼?「普賢菩薩自體遍故」:普賢菩薩也是一切有情之一,他遍一切有情。他遍一切有情,所以一切有情的本體,也就是如來藏。「一切有情皆金剛藏,以金剛藏所灌灑故」:一切眾生都是金剛藏的眾生,以金剛藏這個法所灌灑故。普賢菩薩、十方諸佛,常常用金剛藏的法來灌溉一切眾生。「灌灑」,就是用金剛藏來加持一切眾生。 「一切有情皆正法藏,一切皆依正語轉故」:一切眾生都是正法藏,一切都依照這個正語來轉。「一切眾生皆妙業藏,一切事業加行依故」:一切的眾生都是妙業藏,這個業是不可思議的藏。所有一切事的業,皆加行依故。這個「加行」,就是你修行加上一點。四加行──煖、頂、忍、世第一,那就加行。加行可以依照這一切的事業來增長。 「前明有法非有」:前面一段所說,有的法非有。 為什麼我用這個做序文?你們《金剛經》翻譯完了,還不知道《金剛經》的意思。這《金剛經》所說的什麼也沒有,什麼也都空了,連法、佛都空了,都沒有了。所以這篇序文上,前邊這一段文,是說明了有的法也是非有。「後明無法不無」:後邊說明,沒有的法也不是沒有。有的也不是有,沒有的也不是沒有,這叫「非有非無是中道理趣」:這是合乎中道。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狐疑不信起座離去。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做方便,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在所至處,不離虛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雖復遠去,不出空相,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又如一人求索虛空,東西馳走,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此諸比丘亦復如是,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所以者何?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 「昔有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以前有五百個比丘,聞說大乘法的時候,你說怎麼樣啊?他們都發狂了!這五百個比丘人人都把耳朵堵上,這麼(上人做「咚咚咚」聲)就跑了;跑得遠遠的,不聽你這個法!不聽你這個空,這法怎麼會空?他們就跑了。 他們「狐疑不信起座離去」:這五百比丘聞說般若空法,就像狐狸多疑似的,從座上起身就走了。這狐狸精,你們看牠的懷疑很多的,牠在冰上,走一步,聽那個冰響不響;走一步,聽這個冰響不響。為什麼?牠說:「如果這冰一響,我就不過河了,這會掉到河裏!若這冰不響,就是冰凍得堅固的,不會掉到河裏去。」這叫狐疑,狐狸就是很多的懷疑。所以你講什麼法,他也不相信的,這叫「狐疑不信」。 「網明菩薩令思益梵天為作方便」:這時候有位網明菩薩,他令思益梵天的天王為作方便,說:「你去看看他們做什麼,怎麼都走了呢?」這給他們作一個方便。 「梵天言:善男子!縱使令去至恆河沙劫,不能得出如此法門」:這位梵天就舉出一個譬喻說了,縱然令這五百個比丘去走,走到恆河沙刧那麼長遠的時間,他們也跑出不去這空的法門。因為空的法門包括一切,你沒有法子跑得出去。 現在舉出一個譬喻,像什麼呢?「譬如癡人畏於虛空,捨空而走」:就好像有個愚痴的人,他怕什麼呢?怕虛空,說:「哎呀,這虛空呀,我可怕這虛空!這虛空最不好的,我要離開這個虛空!」他捨空就跑,跑!跑!跑!「在所至處,不離虛空」:跑到一個地方,他在這個地方,還沒跑出虛空去。再跑,再跑,跑得累得不能跑了,以為這沒有虛空了。還是在虛空裏頭!再跑,又跑,跑得累得跑不動了。再看看,還是在虛空裏頭!你看,這不離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聽見說般若空法就跑的這些個比丘,就像那個癡人怕虛空一樣的,跑,你能跑出這虛空嗎?跑不出去的。「雖復遠去,不出空相」:雖然他跑了很遠的很遠的,還是跑不出去空的範圍裏頭去。你怕這個空嘛,走!能走得了嗎?這不但不出空相,也「不出無相,不出無作相」。 「又如一人求索虛空」:又有一個比方,好像一個人他不是怕虛空,而是想要虛空。他各處去找虛空,「東西馳走」:他往東跑跑,往西跑跑。往東跑跑,我要找虛空;往西跑跑,又我要找虛空。「言我欲得空,我欲得空」:他說:「我願意得到虛空,我願意得到這個虛空,你們誰把虛空給我?」「是人但說虛空名字,而不得空」:這個人想找虛空,但說虛空名字,因為他不認識虛空,所以也得不到空。「於空中行,而不見空」:他就在空裏邊走路,而見不著這個虛空。 「此諸比丘,亦復如是」:跑的這些個比丘,也像這個人一樣的。你說這是聰明人?還是愚痴人?「欲求涅槃,行涅槃中而不得涅槃」:你想要證得涅槃,你雖在涅槃裏頭修行,也不知道這個是涅槃。 「所以者何」:什麼原因呢?「虛空但有名字,不可得取;涅槃亦復如是,但有名字而不可得」:所說這個涅槃,就只是有一個名字。涅槃這個法,它沒有一個體相。也就好像一切法如虛空,涅槃法也像虛空,雖然說你證得,但是也像虛空僅僅有個名字,你不可以把它拿來。說:「我把虛空拿來!把涅槃拿來!」你拿了個什麼?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故無國籍之分。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者乃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云:「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焉用辯。 「吾人研究佛教,當知佛教乃法界教也」:我們這所有研究佛教的人,應該知道佛教乃法界教也。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法的表現,沒有超出佛教之外!盡虛空遍法界,都是佛教充滿的地方!「故無國籍之分」:也沒有說是這個佛教是日本的佛教,那個是中國的佛教,那個是印度的佛教,那個是錫蘭、緬甸,或者是泰國的,是哪一國家專有的佛教。不是的,這無國籍之分! 「佛教者乃人人教也,故無家庭之私」,佛教就是一個人人的宗教,所以佛教沒有說是「這是我家裏的,這是你家裏的,那是我自己的!這是私人的!」沒有這個,不是這樣子的!「佛教者眾生教也,故無種族之見」,佛教也叫眾生教,所以也沒有一個種族,說是這是白種人的,那是黃種人的,那是黑種人的。沒有的!沒有種族之見,不可以有這種的見解在裏頭。 「佛云」:佛有說過,「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所以「信與不信,暫時之問題爾」:你信佛教和不信佛教,這是暫時間的一個問題。「既不能超出法界,則均在佛法含育之中」:你既然不能跑出這個法界之外去,則無論哪一個都在佛法裏頭包括著,沒有跑出去。「焉用辯」:這不用說來辯解這個問題。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 「時逢英譯金剛經略解」:現在遇到英譯《金剛經略解》。我講解的經就叫「略解」,以後哪一部都叫略解。「夫之之初,引之數言,是為序」:在這付印的開始,我多餘地說幾句話,用它來作序。 金山沙門 「金山沙門」:這個你們認識?這不是你! 佛曆三○○二年七月十五日佛歡喜日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 05: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密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 12:4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7 23: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于三藩市佛教讲堂 一九六八年十一月 至 一九六九年四月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A1. 总释名题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浅释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这一部经在这个般若时里边说的。论到五时八教,这属于别教,是般若时;第四般若时,也就是第四时。在这个四教里边,属于别教。佛说的般若部,有六百多卷。这《金刚经》,是六百多卷里边其中的一卷。 讲起般若部,这个《般若经》非常重要。怎么显出它的重要呢?佛说这个般若部的时候,用了二十年;二十年说般若,在这二十年说了六百卷的《般若经》。最后,佛说过这样一句话,说这个《般若经》,将来大兴于震旦;震旦就是中国。说将来这个般若推行到每一个国家去。所以在唐玄奘翻译《般若经》的时候,有一千多个比丘共同在一起来翻译这《般若经》。一千多比丘,在家人有两千;两千多在家居士,在大兴善寺。 那个大兴善寺,当时从方丈室到山门去关门,要怎么样关门呢?要骑着马去关门。那么现在的时候,可以用一个自行车去关。距离有多远呢?由方丈到山门那个地方,有十里路;十里路远,所以关山门的时候要骑着马去关山门。因为它这么大,所以就能容纳--当时从事翻译经典的工作的三、四千人,来做这件事情。那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这一年桃开六度。这个桃花,就是结桃子的这种树,在这一年之中开了六次花;开了又落,落了又开,这叫桃开六度。这是表示什么呢?就表示翻译《般若经》这种的工作是殊胜的,是特别的重要。所以花、草、树木神,都来拥护这个法会。所以这一年的期间桃花就开了六次,有这种祥瑞。那么由这种祥瑞,证明《般若经》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现在再讲这个《金刚经》的因缘。我最初到三藩市来,曾经讲过一次《金刚经》。当时预备一般听经的人,有的听得懂的,有的听不懂的,那么以后这么多年就没有讲过。为什么没有讲经呢?就因为我愿意隐遁,不愿意让很多人知道有这么一位法师。所以我到美国自己给自己取个名字,就叫“墓中僧”。墓,就是坟墓;中,就是在坟墓里边:坟墓里边的一个和尚。虽然我现在没死,可是已经钻到坟墓里头去了,所以和外边的人很少接近。那么,由去年有白文天、韩光先、易象乾、客尔康等等从西雅图来,就硬把我从这个坟墓里头拖出来!拖出来干什么呢?就打禅七。这是在美国第一次打禅七。早起六点到晚间九点,一般人都认为是这是很辛苦了,其实这是很方便的,并不紧。这个工作要紧的时候,应该早起三点钟开始到晚间十二点钟,这是正式打禅七的一种工作。 那么由那一次,我第一次见着这个韩光先,就是果璞。他和我一讲话,我就听他这个声音好像山东人的声音,我叫他山东老乡,就是山东人。那么他呢,在以前也没有皈依过;可是没有皈依,见着我他就叩了个头。在这美国人里这样是很少的,所以我说这个真是正牌的中国山东人。那么我对于这班人的印象,就很不错。所以我觉得这几个人都可以提拔,在佛教里做一番事业。果然在今年夏季暑假的时候,这一班人就都来学《楞严经》。学《楞严经》学完了之后,现在又讲《法华经》。正在讲着《法华经》,有一天,大概是那一天呢?是不是观音菩萨出家那一天?果璞和果能,就要求讲《金刚经》。那么“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怎么叫法不孤起呢?这个佛法,必须要有人请法,才能说法;要没有人请法呢,这个法就不容易说的。有人请法,就是有人要求讲某一部经,这叫请法。那么法不孤起也就是这个法不能自己生起。仗境方生,有这个境界才能生出这个法来。道不虚行,这个道不会空走的。遇缘则应,有缘就应;就应付这个缘。这叫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那么既然有他们几位想要听《金刚经》,于是乎我也不管我会讲不会讲,就冒冒失失答应了,说可以。并且他们都过去已经听过《金刚经》了。听过谁呢?听过,那个 Kenneth 先生讲过《金刚经》。不过他说,当时因为初学,也大约听得不太懂,现在要再听你讲一遍。那么我就答应了,所以在今天才有这个金刚法会的成立。以后,无论你们某一个人想要听某一部经的,都可以请法师说法。这要请法;要有人请法,才可以说法。 那么讲《法华经》,这是什么因缘呢?讲这《法华经》,我告诉你们这个因缘。这因为现在我在美国,要造就和尚,要造就未来的佛教的继承人。所以现在有一个果前,他发心出家。那么发心出家,听了《楞严经》,对于佛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我这个《法华经》的因缘,就是为着要果前,在前边;这一些果果果果,果什么果什么--像这个果宁昨天讲这个唧唧喳喳,都要在后边跟着。所以我看这一班人,还都对佛教有一点兴趣。所以有的栉风沐雨,就是刮风也来听经,下雨也来听经,在对面这么远,又要跑这么远的路。在二十九街过来,也要搭巴士,又要等车,又要在那个地方风吹雨打的,这都很不容易的。我看这一班人还有一点诚心。所以我就继续讲这个《法华经》。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0 10:5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现在又讲《金刚经》。我们现在讲这个《金刚经》要简单一点,就不要讲这个七种立题、五重玄义,都不要讲它。我们现在就开门见山,就讲这个总释名题,就讲第一,就是总释名题;第二、讲译人;第三呢,是别解文义,分出大科,分出这么三种讲法。 “金刚”:什么叫“金刚”呢?怎么又“金刚般若波罗蜜”?什么叫金刚呢?我告诉你,就是那个金刚心。金刚的心也就是那个金刚性,也就是那个金刚的般若。金刚的心也就是金刚性;金刚性也就是金刚般若。说出来这么多的名,合而言之是一个。为什么要说这么多名呢?你不知道这一个,知道那一个;你不知道那个,就知道这个;你那个、这个都不知道,你又知道这个般若。所以多举出几个名字来,你张三也就是那个张和,也就是那个张老三。这么说好几个名字,你就认识他。这金刚也这样子。那么金刚怎么说是自性呢?我们这个自性,是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自性也就是金刚心,金刚心也永远不坏的。我们这个金刚般若,就是实相般若。这实相的般若也是永远都不坏的,永远存在。所以这一部经的名字,这“金刚”是个比喻;“般若波罗蜜”是法,这一部经就是法喻为名。在七种立题里边就是法喻为名:以金刚来做比喻,比喻般若。 那么这个讲法固然是对,可是不如我说它是金刚心、金刚性、金刚般若。这个般若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心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性也就是金刚,不用比喻。这个就是什么呢?金刚,不要比喻,比较直接了当。这个讲法,是很少人这么讲的。可以说是这样,一般的法师,要是对金刚般若波罗蜜没有认识的,都不这样讲。怎么样讲呢?都作为法喻为名。我现在,是不是不以法喻为名?不是,也是用法喻为名。可是我把它合成一个,这个法也就是喻,喻也就是法:法喻是一个。分而言之,是金刚般若波罗蜜;合而言之,也就是《金刚经》。所以普通中国人叫它叫《金刚经》,没有般若波罗蜜。那么再可以说,也就是《般若波罗蜜经》。那么这法,我常常对你们讲,应该讲活了,不要把它讲得死板板的。所以现在把它讲成一个也可以,讲成两个也可以,甚至于讲三个、讲四个都可以,这没有一定法!《金刚经》里边说:“无有定法,是名般若波罗蜜多!”你要把它讲成死板板的,好像那个钉是钉,卯是卯,总有一定的:那就成一个不活动了。 我们讲来讲去,究竟“金刚”的这个意思,我还没有明白。你讲一个也好,两个也好,三个也好;你讲了这么多个,但是我还没明白!这怎么办呢?那好了,我现在再给你把它解释解释。金刚具足三个意思。三个意思是什么呢?第一个就是坚固;第二个就是光明;第三个是锐利,也可以说锋利。什么叫锋利呢?就像那个刀刃,非常锋利,非常快,切金断玉,削铁如泥:这都是金刚。削铁如泥,砍到铁上,就好像砍到那个泥上一样,一点也不能挡得住它。金刚的体,是坚固的,金刚本体是坚固的,不坏的。它不可能为一切所坏,它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坏一切所不能坏的,就是什么呢?摧伏天魔,制诸外道。 天魔外道这种邪知邪见,是不容易制伏的,可是你有这个金刚的体,就把这个天魔外道都给它破坏了,这金刚体是坚固的。金刚的相是光明的,金刚,它是透明体的,光明的。光明而不为一切黑闇所破坏,而它能破坏一切的黑闇。所有世间一切的黑闇,你有金刚都可以把它破坏了。说那是破坏主义,你破坏这黑闇,才能得到光明!这是破坏邪法,而不是破坏正法。你把邪法破了,正法才能久住;你邪法不破,正法就不能久住了。所以,这是破坏一切的黑闇。金刚的用,它的功用,是锐利的。这个锐利得,也是无坚不摧,无邪不破。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1 15: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讲到这个金刚心,我们一般人不要误会了,以为是我们胸腔里边这个心。这个心,是个肉团心。这肉团心,没有什么用。这肉团心,它的形相犹如一个倒挂的一朵莲花这么样子。白天,它就开了;晚间,它就合上。合起来,像一个倒挂莲花一样;开,什么时候开了呢?这个心里边有孔,那个孔窍白天它就开了;晚间睡觉的时候,那孔窍就合上了。所以这个心,是个肉团心,没有什么用处。那么还有一个心,叫妄想心。妄想心又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心。眼耳鼻舌身意各有它的识:眼有眼识,耳有耳识,鼻有鼻识,舌有舌识,身有身识,意有意识,这叫六识。在这个第六意识,一般人以为肉团心是他的心,这是第一个错误。 第二个错误,又以为他这妄想心是他的心,就好像《楞严经》上;听过《楞严经》有这么一段文,你们还记得不记得?这一段文是这样说的:“佛告阿难。此非汝心。乃是前尘。虚妄相想。惑汝真性。由汝无始。认贼做子。失汝元常。故受轮转。”这一段经文,有的人记得吗?这一段经文,是很要紧的。这一段经文就是说的这个第六意识尽打妄想;他妄想这本领非常大。他这个打妄想,忽东忽西,忽南忽北,忽上忽下。他不要坐火箭,就到了月球去,不要藉着火箭的力量。他这一个打妄想,月亮在那儿,跑到那个地方去了。一瞬间打妄想又到了西天;一瞬间打个妄想又到了东土:什么地方都可以打。你想到日本,你打着妄想,日本那个街道,就现在你这个眼前了。你到过德国,到过法国,到过你所到过地方,你这一打妄想,也到那个地方了。现在一般人研究到月球去,这由什么造成的?就都是由这个妄想。现在打这个妄想,就要实现这个妄想,这都是从第六意识发生出来的。所以,这第二是妄想心。 阿难就认为妄想心是他的心了;对佛讲,但是佛就告阿难,“此非汝心”:这个不是你的心哪!那么是什么呢?“乃是前尘。虚妄相想。”这是一种前边的尘相,“虚妄相想”;虚妄的那个相,是由你那个妄想生出来的。“惑汝真性”:迷惑你自己的真性,把你自己的真性迷惑了。“由汝无始”:从无始劫以来到现在,你都认为它是心了,“认贼作子。”你认贼作你的儿子啰!“失汝元常”:把你自己本来固有的宝珍,都丢了。原来常住不坏的那个宝贵的性,宝觉,明心,都失去了。“故受轮转”:所以就在六道轮回里头出头没,这么样子,总也无有了期。这一段文就是说这个妄想心。 那么第三是什么呢?真如心。这个真如心,也就是实相的般若,也就是实相。这个真如,这个心,是大而无外,小而无内。你说它大,没有再比它大的;你说小,也没有再比它小的了。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小的,也没有法子再找到比它大的,这叫真如,真如心。这个心,才是我们每一个人的真心,这心有这三种。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这两个字已经讲一个大概。现在讲这个“般若”。什么是般若?“翠竹黄花,无非般若。”这个绿的竹子和这黄色的花,都是般若。般若是印度语,在五种不翻之中,它属于“多含不翻”。因为翻过来中文,祗可以翻译一个意思,而不能翻译它这样多的意思,所以不翻。那么多的意思有多少呢?有三种般若。这三种般若就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那么般若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祗有一种的意思,所以就保留它原来这个梵语来尊重,不翻;尊重这个般若,所以就不翻它。那么般若有多少呢?般若,光这个《般若经》,那就有很多。本来是说有八部,但是详细地分析来,它有十个种类的般若。十个种类的般若都是什么呢? 第一是《大般若经》。这《大般若经》有多少?有六百卷。我以前不讲过吗?玄奘法师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桃开六度。那个桃花在这一年之中,开了六次。不是说六年开了六次;要六年开六次,那是很正常的。在这一年之中,桃花开了落;落了之后又开;开了又落。那么大约两个月开一次,一年十二个月开六次,两个月一次。虽然我没有看见,但是也不会相差太远,这叫“桃开六度”,翻译《大般若经》的时候。《大般若经》,就有六百卷。 第二,《放光般若》。放光,佛放光而说这个般若。有多少卷呢?有三十卷。 第三就是《摩诃般若》。这摩诃般若也是大般若,但是这个叫《摩诃般若》,和那个《大般若》又不同了。这个有多少卷呢?也有三十卷,这第三是《摩诃般若》。 第四,叫《光赞般若》。由佛放光而赞叹说这个般若,这是第四。 第五,叫《道行般若》。道,就是道德那个道;行就是行为的那个行,行走的那个行。《道行般若》,这是第五。 第六,《学品般若》。这个《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学品般若》,这每一种有十卷,这合起来也是三十卷,这就六百九十卷了,这是第六。 第七,叫《胜天王所说般若》,这有七卷。 第八就是《仁王般若》--《仁王护国般若经》,有两卷。 再第九是《实相般若》。有这个《实相般若》,一卷。 第十是《文殊般若》,一卷。这合起来大约是七百零一卷。这是《般若经》。 不是说,知道这个般若有这么多够啦!那么,他在什么地方讲的?讲了多少处?有多少法会讲过般若?这我们也要知道的。我们研究般若部,对于这些个问题,虽然是一些个皮毛,但是也都应该明白的。那么这个《般若经》,说的有四处说般若部;四个地方说般若,有十六个法会,都是说这个般若的。四个地方是什么地方呢? 第一就是王舍城,鹫峰山王舍城,就是室罗筏城。鹫峰山就是灵鹫山,这儿说了七会。第二就是给孤独园,说了七会,就是现在这个经的,这个地方,这是第二。第三呢,是在天上说的。什么天呢?他化自在天;在他化自在天摩尼宝藏殿,说了一会。第四是在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这合起来是四个地方,说了十六会。你看!王舍城灵鹫山七会,给孤独园七会,这十四会了;他化天,摩尼宝藏殿一会,这十五会。再加上竹林园,白鹿池的旁边,说了一会。这统统是十六会,四个地方,这是般若。我们要知道这个般若有多少种、有多少会所说的,这是应该知道的。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哪一个地方所说的呢?是在哪一会呢?这要应该知道的。这是在第二次,在给孤独园。你看那个经文上不是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所以我说这个在第二会,没有错的,绝对不会错的!为什么?如果错了,我也不讲了。那么第二处的第三会;这是在第二处的第三会所说的这一部经。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在这个《大般若》六百卷里边的第五百七十七卷。你要不相信,也可以去查一查看,这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这是这一部经的来源,它的历史。 那么般若,由这个文字般若而起观照的般若;由观照的般若,而达到实相的般若。什么叫文字般若?就是我们看这个经文,这不有文字?这叫文字般若。那么文字般若,你要没有观照的智慧,你光有文字,你看来看去也是不懂的。你不懂就是没有般若了;没有般若就是没生出智慧了。这智慧本来是你有的,但是你没有栽培灌溉,没有用般若的水来灌它,所以它就不生出来;不生出来,你就没有观照的智慧。你没有观照的智慧,没有观照的般若,你就不明白实相的般若。你必须要有观照的般若,以这个正观的智慧来观这个般若,然后才能达到这个最后的目的,这实相般若。般若大约的意思是这样子。 “波罗蜜”:有的人说波罗蜜是甜的。不错,波罗蜜是甜的。中国有那个波罗,那个波罗就是 before, we had this?(弟子:啊!)叫波罗。这个波罗蜜是甜的,不错。但是这个波罗蜜,不单是甜的,而且甜中的甜的,是怎么样呢?离苦得乐。这是把苦离了而得到乐,这就是波罗蜜。什么叫波罗蜜呢?这波罗蜜也是印度话。这印度人,什么事情做好了,就说波罗蜜。这个事情做完了,也说波罗蜜了。就像英文说 finish,这个意思。英文是 finish,完了;这个波罗蜜,说这个事情做得好了,叫波罗蜜。 波罗蜜翻译成中文, 叫“到彼岸”。什么叫彼岸呢?我们现在在三藩市到奥克兰去,或者在这个桥上走过去,或者坐船过去;这从这一边到那一边了,这叫波罗蜜了,这叫到彼岸。这到彼岸的意思,也就是譬如,你到小学里边去读书,在小学校里头毕业了,得到小学文凭,这是波罗蜜了。你到中学,由开始到最后,得到中学的证书了,这也叫波罗蜜了。你由大学开始,把大学读完了,这也叫波罗蜜。你由这个学士得到硕士了,这也是波罗蜜。由硕士得到博士,这也是波罗蜜。那么,为什么讲这么多?讲这么多,你就懂这个波罗蜜的意思了。 我们现在是由什么地方呢?由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这个烦恼,就是好像个海似的--到涅槃的彼岸;到达涅槃的彼岸,这也叫波罗蜜了。这个波罗蜜,说起来,什么都可以说是波罗蜜。你这儿坐禅,没有开悟;你从现在开始坐禅,等到你开悟了,这是波罗蜜。好像我们今年夏天这个暑假楞严讲修班,这一开始的时候,这是此岸,等终了了,把这暑假三个月零六天的时间都圆满了,这也是摩诃般若波罗蜜了。这是般若波罗蜜了!总而言之,把什么事情做完了,又是很圆满,这都叫波罗蜜。 我们现在修佛法,一开始这是很难懂的,所以有的人听一次,就不感觉兴趣了,不来了。为什么呢?这个是最不容易的了。第一要有善根;第二,要有忍力,要有这一种的,认为佛法比任何的事情都重要。我如果不明白佛法,那我就是好像没吃饱饭。我所以一定要去听经闻法,比到饭馆子去吃最好的东西,都没有这么香。你要有这么一个,好像吃东西,又好像你这个欲心,贪欲你所愿意的东西。那么你所愿意的东西是什么?我不知道,你自己会知道的。你把这种,最欢喜的这种的心理,放到这个听经上;听完了,这也是得到波罗蜜了。这波罗蜜,讲起来,那太多了。 这个“经”的意思,已经讲好多次了。那么再重复一下。经者径也。做什么的径呢?就是修行的一条径路,由这个生死的路,走到没有生死的那条路去,就是从凡夫可以达到圣人,达到佛的境界,这条路。你想要从凡夫走到佛的果位上去,必须要依法修行。这个法就是经。昨天我不是讲那么多的意思了吗?这个“经”又有一个意思。 今天我再给你们讲多几个意思。什么意思呢?就叫“出生”。这个意思就出生,从这个出就是出来了,生出来了。这从佛口生出来的,这个是经。又有一个意思,叫“显耀”。显,就是显露的那个显;耀,就是光耀的耀。这个经典,能把世界上都照得光明了,这个是显耀。又“经”是一种,永远不变的一种方法,所以叫“常” 。无论你古往今来,这经典是不变的,一字不可去,一字不可偏,是不增不减的,所以这叫经。又有“贯”的意思。这贯,就是贯穿起来,把它串起来,这一行一行的经,从开始到最终,这是贯穿起来。贯穿起来什么呢?义理,把义理贯穿起来;贯穿圆满了,这是贯。“摄”,昨天我们也讲,就好像吸铁石似的,把所有的众生都吸收来了。众生,就等于铁,那个经,就等于吸铁石,把众生都吸到这个吸铁石上来了,就是令众生都完全明白佛法。这个摄,摄所化机。又有“法”的意思。这个法,就是所有一切人,都依照这个方法去修行去;过去、现在、未来,这三世,都遵守这种的法律,这种的规则,所以这“经”就有这么多的意思。 那么“经”还有一个意思,我不妨和你们大家再讲一讲。这个“经”字的意思,前边讲了很多,还有一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涌泉。涌就是从地里边涌出来的这一个水泉,好像水似的,从地里涌上来了,这涌泉。涌泉涌出来这个泉水,普润大地一切众生,令大地众生都得到法喜充满了,都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涌泉也是这个“经”的意思。 合起来,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这个经的名字。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9: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A2. 译人 这一部经是谁翻译的呢?这一部经是在姚秦的时候,三藏法师鸠摩罗什翻译的。那么是不是这一部经就单单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过了?不是的。还有谁翻译的呢?还有其他五个法师都翻译过。那么其他五个法师,是不是和鸠摩罗什法师一同翻译的呢?不是的。时候不同的。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这部经叫《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还有在这个元魏的时候,有一个叫菩提流支;菩提流支法师也翻译过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名字和鸠摩罗什法师的名字相同的。菩提流支这几个名字,我已经写到黑板上了。他翻译这一部经的名字,和鸠摩罗什法师相同,这是第二个翻译。 第三个人翻译,叫真谛法师。这个真谛法师,在后陈的时候也翻译过这一部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的名字也和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相同,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是以上这三个法师翻译的,名字相同。 在隋朝的时候,就有一个笈多法师。这个笈多法师,翻译这一部经的名字就不同了。叫什么名字呢?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加上“能断”两个字。这是笈多法师翻译的。 那么在唐朝贞观十九年,玄奘法师也翻译过这部经典。他这个名字又不同了,叫什么名字呢?调过来了,他这个名字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这个笈多的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他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这个“能断”两个字,颠倒过来。那么究竟这是英文的文法,是中文的文法,是印度文的文法?这是文法的问题。 方才我讲那个玄奘法师。玄奘法师是中国一个大德高僧,很高的,或者比果宁都高,但是或者没有他那么胖。因为,我相信玄奘法师是这样,怎么说他不那么胖呢?他好跑路,从中国一直跑到印度去,从西伯利亚那儿,一去什么马都没有,就用跑路。一跑,一定跑得很瘦的,所以比果宁会瘦得多。玄奘法师,是唐朝最高的一个高僧,在印度留学十四年,回到中国,翻译了很多经典。那么这是第五个,玄奘法师翻译的,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第六个翻译是谁呢?叫义净。这个义净法师,也是到印度去留学的。留学回来,在唐朝不有个武则天?就在武则天那个时候,他回来的。他回来,武则天也是装模作样的说是好佛法,于是乎就叫他来翻译经典。他也翻译过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那么他翻译的这个名字,和玄奘这个名字相同,也叫《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这一部《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有六种翻译。这六种翻译,我们研究佛法的,也应该知道的。那么这六种翻译之中,还是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版本,流通得最盛行。一般人,都欢喜读他所翻译的经典。为什么欢喜诵读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因为,在中国唐朝有个道宣律师。这个道宣律师专门修戒律的。修戒律是在行、住、坐、卧这四大威仪里边非常严整的。《楞严经》里不说“严整威仪。肃恭斋法”?这个“严整威仪”,为什么要严整威仪呢?因为你这个人,要是威仪好,不单人天恭敬你,那个鬼神,也都恭敬你,鬼神都要崇拜你。所以道宣律师精持戒律,专门研究戒律的这个法。怎么样子呢?站有站的相,有站的样子;坐有坐的样子;走路有走路的样子;那么卧有卧的样子:都有个样子。因为你有一个榜样,一般人才可以向你学习。 所以我今天对果前讲,我说,“我到这个美国来,你是头一个跟着我出家的,必须要一切一切的,都要往好了做。你不能马马虎虎的,你不能随随便便的。甚至于你说话也不能随便乱讲话,你走路不能随便乱走路。你到街市上去,一定要行端,体直,这个身形,要直的。到街上也不要东张西望的,好像要偷东西呢!人说:哦!这是不是来个贼和尚啊?穿着和尚衣服,想要偷东西啊。”不能这样的。一定要目不斜视,耳不旁听,这样子。那么走路,但是也不像木头似的,那么板板直直的,那又错了。总而言之,也要像个人那么有一种生气,可是,目不旁视。 行住坐卧,这叫四大威仪。四大威仪,那么在行,“行如风”。这个风,不是像飓风那么样子,把山也刮崩了,树也拔出来了,连根拔了,把这个楼房也刮倒了;不像那么大风,就像那个微风徐来。微风,那个风看不见;水波不兴,水上都没有波浪,那种风。这种风,是人人都欢喜的,行如风。“立如松”,站着的时候,像一棵松树似的。那个松树要直的,如果弯的就没有人欢喜。“坐如钟”,坐在那个地方像一个钟似的。但是像钟,不要像钟的那个摆。那个钟摆这么摇摇晃晃的这么晃,叮叮当的,不要像那个钟摆;要像古来那个坐钟,纹丝的不动,那个才够定力。“卧如弓”,躺着像一张弓似的,要吉祥卧。释迦牟尼佛入涅槃,就是吉祥卧入的涅槃。怎么叫吉祥卧呢?就是右手托腮,左手搭在腿上,这叫托腮搭胯,叫吉祥卧,卧像一张弓似的。这各有各的样子,所以这是威仪--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因为道宣律师他的威仪最好,所以感应得怎么样子呢?天上人给他送饭吃。我们人,你谁想要做个高僧,就要修持戒律。你受所受的戒律,就要守着;守着这戒律,那护法善神都拥护你。你要破戒了呢?那护法就不护持你了。所以必须要守戒。因为道宣律师他守戒清净,这所谓“严净毗尼,弘范三界。”严净毗尼,《楞严经》不说严净毗尼?毗尼就是律,所指的这个律。“弘范三界”,作欲界、色界、无色界的一个榜样。所以这个天人就给他送饭。 有一天他就问这个天人,他说:“怎么现在一般人都欢喜读鸠摩罗什法师翻译这个经典呢?”这个天人叫陆玄畅,就对他讲:“因为鸠摩罗什法师,过去七佛都是他翻译经典。他是过去七佛的译经师,所以他翻译的经典,和佛的心是一样的,深得佛心。所以,一般人都欢喜读诵他所翻译的经典。”并且鸠摩罗什法师临终的时候也说过:“我临命终后,把我这个身体用火化的时候,我所翻译的经典,不知道有没有错?如果我所翻译的经典没有错的话,我这个舌头,火烧不坏的;如果我翻译的经典翻译错了的话,和佛的心意不相合的话,我这个舌头会烧化。”所以鸠摩罗什法师圆寂之后,用火焚化,果然这个舌头还是红红的,和我们这口里舌头一样的,一点都没有变。所以由这一件事,就证明鸠摩罗什法师所翻译的经典,是正确的,是完全都对的。他是一个翻译经典的法师。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现在讲这个鸠摩罗什法师。“姚秦”:是个时代的名字,它和嬴秦和苻秦都不同的,所以叫姚秦。这个皇帝呢,最初是叫姚苌。姚苌死了之后,就是姚兴继位。在这一个时候的朝代就叫姚秦。在姚秦前边就是苻秦。苻坚,是被姚苌杀死的,所以改了朝代就叫姚秦。在这个以前,秦始皇那时候叫嬴秦,所以现在,注明这个时代就是姚秦的时代。姚秦的时代,在长安那个地方,在中国,正统的时代是在后晋,司马懿的后人那个晋朝,那个时代。 “三藏法师”:“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因为晚间讲《法华经》,还讲这个鸠摩罗什法师,现在这儿就简单讲一讲,晚间再详细讲。三藏就是经律论三藏。经藏是属于定学;律藏就属于戒学;论藏就属于慧学。经律论所包含的意思就是戒定慧,所以叫,经藏、律藏、论藏:这合到一起叫三藏。“法师”:什么叫“法师”呢?“法师”两个字就是以法施人,以佛法布施给人,所以叫法师。那么又有一个讲法,是以法为师,以佛法做自己的师父,所以这就叫法师,以法为师。这个法师,又有好多种。有讲解的法师,就讲经说法这个法师。有的就是读诵法师,读诵经典,这也叫法师。那么讲解的法师就是给一切的人,讲解经典。读诵的法师呢,就是为人读诵经典。 那么读和诵又有什么分别?读,对着本子来念,这就叫读经;不需要本子来念,这就叫诵经:对本曰读,离本曰诵。离开这个书本子,这叫一个诵,这读诵法师。又有书写的法师。书写就是用笔写经典,抄录经典,给你写一部经,给他写一部经,这写。那么你或者是讲解,或者是读诵,或者是书写,或者受持;受持,就自己给自己念。读诵有为人读诵的,有为自己读诵的。受持的法师,就是专专为自己来受持。我念这个经,给我自己念经,不为众生回向,这个受持法师。 以上所说这个种种的法师都叫法师。但是有的不是三藏的,有的或者祗读经藏,或者单单研究律藏,或者单单研究论藏。那么单单研究一种,这就不能称三藏法师。我们这一位法师,他三藏通晓:经藏,他也明白;律藏,他也明白;论藏,他也明白:所以这通达三藏,这叫三藏法师。这个法师是谁呢?就是鸠摩罗什,就是那个在小孩子的时候,头顶起来那一个钵,自己生了分别思量心,就顶不动。那时候相信就会叫妈了,就是那位法师。 那么这“鸠摩罗什”,听来听去,什么叫“鸠摩罗什”?这个意思是什么呢?这个意思是很有意思的。不是像昨天我讲那个天,没有意思。昨天我讲那个“天”字,说天字,才没有意思。为什么没有意思?它是自然,自然为义,那么自然就是没有意思。这个鸠摩罗什法师,这个名字真有意思。有什么意思呢?这是梵语,“鸠摩罗什”翻译成中文,就叫“童寿”,说他童年而有耆德。虽然他年纪很轻的,可是他有老人的德行。 他一天就可以读诵一千首的偈颂。这一千首偈颂,每一首就有三十六个字。这一千首偈颂就有三万六千个字。你看!这三万六千个字,他一天就背诵熟了。这一部《法华经》,他祗需要两天的时间就可以把它背得出了;一部《法华经》,两天就可以背得出。所以他虽然是个小孩子,但是他的这种德行,这种道德,和那个老人是一样的,所以叫童寿--童年而有耆德。这个耆德呢?就是有老人之德,有老人的这个德行。所以他的名字就是这个意思。那么他翻译这一部经典,在《大般若经》里边,它是第五百七十七卷。那么在这个四处、十六会里边,它是第二处第三会所说的这一部《金刚经》。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2: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17:33 编辑

A3.别解文义 B1.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己。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这一段经文是第一分,“法会因由分第一”。本来这“法会因由分第一”、“善现启请分第二”,在经文上没有的。那么后人加上去的,我们能明白这个意思就可以了。这是说这个说法聚会的因缘所由来的,这第一。这个说法聚会,谁说法聚会呢?就是佛,释迦牟尼佛说法聚会。 那这个“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个“食”字,不读ㄕˊ,shi2,读ㄕˋshi4。 “如是我闻”:这是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在每一个讲经的人,都应该知道的。如果不知道六种成就,那你没有法子讲这个经的。以前有人讲经,到这儿来,问他六种成就,他一就也不就;连一种成就都没有,你怎么讲经呢?没法子讲,这个经也不能成就的。六种成就是什么呢?第一就信成就;第二是闻成就;第三是时成就;第四是主成就;第五是处成就;第六就是众成就:这六种成就。这个“如是”就是信成就。“我闻”就是闻成就。“一时”就是时成就。“佛”就是主成就。“舍卫国”就是处成就。“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就处成就。“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就是众成就。 这是在每一部经前边,都有这六种成就;这六种成就在经上叫通序。通序后边一段文就是别序了。在由这个“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是别序。怎么叫通序?怎么叫别序?通序是通于诸经的,所有的经典,都有这个通序。别序是别于诸经的,就单单这一部经有这个意思,其他的经也有别序,但是和这个是不同的,所以叫别序。这有通别的说法。 那么每一部经有这六种成就,证明这个经是可信的,是佛所说的。那么这个通序,通序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就经前序--在经的前边,就是果前那个前,你们记得,说这个经前序,在经的前边;这一部经一开始,在经的前边,这叫经前序。那么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呢?叫经后序,这个名字也叫经后序。所以讲经,你说它是前也可以,说它是后也可以。说,那怎么没有一定吗?当然没有一定了嘛!要有一定,那又不是佛法了。等讲到《金刚经》内容就知道了。 “无有定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要有一定了,有一定就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有了障碍;有了障碍就有烦恼。无所执着,你就空了;你空了,那就没有烦恼了。什么事情都空了,有什么值得你计较的?有什么值得你放不下的呢?你都空了,又有什么可生烦恼的呢?为什么你生烦恼?就因为你看没空,你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就处处是荆棘,处处碰壁。 怎么叫处处碰壁?就是走到什么地方撞到墙上,走到什么地方撞到墙上。荆棘是什么呢?荆棘就是长刺的那种树木,刺到身上很痛的。为什么把你刺痛了?你这个身体没有看空,没有放下,所以你就觉得走到那个荆棘里头,刺得痛了。你要根本就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什么都没有了,痛又是谁痛啊?!连一个痛的人都没有,你生什么烦恼?这烦恼又从什么地方生出来?这个讲是这样讲,行是很不容易的。 所以,又叫经后序。怎么叫经后序呢?因为说经的时候,这一段文没有的,佛没有说“如是我闻”。这“如是我闻”是阿难添上去的,在最初说这个经的时候,这一段文没有。这是,经后序。这个结集经藏,阿难在说经以后,他叙述出来的,所以又叫经后序。这个经前序,又有一个名字,叫什么?叫发起序。是这个经的发起。所以,前边这六种成就,就叫经前序也可以,叫经后序也可以。但是你要明白这意思,你就讲得出来;要不明白这个意思,哦!经前序怎么又跑到经后边去了呢?那么就不明白它的意思,也就讲不通了。你要明白这个意思,哦!为什么叫经前序?因为这一部经,它把这一段文叙述到这个经的前边,所以叫经前序。为什么又叫经后序?哦!释迦牟尼佛当初说经的时候,没有这一段文,这是阿难尊者结集经藏的时候,把它写下去的;好像作文章,叙述这个因缘,所以这叫经后序。 “如是我闻”:在佛经上,一开始的“如是我闻”这四个字,为什么用这四个字呢?这四个字是佛指定的。说,我所说这个经典,在经的前边要用“如是我闻”这四个字。这四个字有很重要的因缘,所以我们每一个研究佛经的人,应该把这四个字的来历;它的来源,和它的为什么用这四个字,要彻底明白。这个四个字在佛所说经典的时候,并没有说“如是我闻”这四个字。因为佛,说完了《法华经》和《涅槃经》、《佛遗教经》,和《地藏经》,然后将要入涅槃这个时候,佛的弟子就统统都哭起来了:菩萨也哭了,是罗汉也哭了,那一切的凡夫比丘更哭了。哭什么呢?那么菩萨、罗汉为什么还有一种情感呢?因为他对于佛所说法,这种教化的法乳的深恩--法,这佛法的法;乳就是奶,就是牛乳的那个乳,从牛出乳--佛,好像一个牛,那么在牛身上出很多牛乳,来喂这一切的菩萨、罗汉、声闻、缘觉,在这么多年受了这种法乳的深恩,所以感激得没有法子再表示这种感激的情形了,所以听说佛要入涅槃了,一切的天人众,天上的人也哭,是人间的人也哭,大家都哭。在这个哭的时候,阿难尤其哭得最厉害。 阿难哭得眼泪一把、鼻涕一把!什么也都不知道了,哭得迷迷茫茫,就什么也不会想了。这时候这个阿那律尊者,他因为没有眼睛,他有天眼,又有天耳,听得这一些个人这么样哭,这么样子发狂似的,他头脑大约比较清醒一点,所以就把阿难叫到一边,就说:“喂!你现在哭什么?”他说:“佛已经要入涅槃了,以后再见不着佛了。怎么你问我哭什么呢?”阿那律就说:“你呀,不要哭了!你还有重要的事情,你要担当起来。”阿难:“我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啊?佛都入涅槃了,我还干什么?我要跟着佛去呀!”他要跟着佛死去。阿那律尊者说:“不可以的!你这样想,那是一种错误。”阿难说:“那怎么办呢?你叫我干什么?”阿那律尊者就对他讲,说:“现在有四个问题,你应该请示佛的指示。”阿难说:“四个问题,这么多啊?现在佛要入涅槃,怎么还有问题?莫非说你可以不叫佛入涅槃吗?” 阿那律尊者说:“不是的。”说:“那有什么问题?”说:“第一个问题,佛入涅槃,将来佛所说的经典要结集经藏。结集经藏,在这个经的一开始,应该用什么字来代表?应该有什么样的规矩?”阿难一听:“这个是很重要的。你现在告诉我,我认为这个也是应该问的,还有什么问题?”阿那律尊者说:“第二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和佛住在一起。佛灭度之后,入了涅槃之后,我们又应该住到什么地方呢?”阿难把眼泪擦一擦,把鼻涕也抹一抹,他说:“哦!这个事情也重要。对的!佛在世的时候,我们大家一千二百五十个比丘和佛在一起住。那么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还要举出一个首领,我们要依靠谁去住呢?这对的,这个也重要,我应该问的。”于是乎就说:“你快讲,第三个问题是什么?”啊,这回阿难也着急了,他认为这个问题是重要的。所以第三个问题,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师父;现在佛入涅槃了,我们的师父没有了,怎么办呢?我们要以谁为师呢?在我们这里头,应该选出来一个人做师父啊?没有师父是不可以的。 阿难一听,他说,对的、对的,这个问题应该问的。那么第四个呢?第四个问题是什么呢?阿那律说:“你不要着急,我当然要告诉你。你慢慢等一等。”阿难说:“我不能等了;我不能等了!你快告诉我!我现在着急得不得了!你还要等哪?”阿那律尊者说:“你不等啊?你不等,我还不说了呢!”哈!阿难说:“你现在慈悲,你不要把我急死了,你快告诉我吧!”阿那律说:“哦,你都要陪着佛去死,怎么现在你又怕死了呢?”阿难说:“你不要讲笑话了,快告诉我啦!” 于是乎,阿那律尊者告诉他,说,第四个问题,最重要的问题,什么呢?说,佛在世的时候,这个恶性比丘--恶性比丘就是坏和尚,他虽然出家了,但是他不守规矩,很坏的,这个时候佛在世,佛可以管住他,处理他。那么佛灭度,入涅槃之后,这个恶性比丘怎么样处理呢?哦!这个问题真是最重要。为什么呢?他认为我们大家都是同等的、同学的,所以你管不了他。这个问题是最头痛的问题。好了!那我现在就以这四个四事来请问于佛,看看佛怎么样答复? 阿难得到阿那律尊者这四个问题的指示,于是乎,阿难眼泪也乾了,这鼻涕也没有了;虽然没有洗脸,但是,不像哭的那个时候,那么样难看了。于是乎,就慌慌张张,跑到佛住的房间里头去。佛在这个时候,他正在入定。阿难这时候,也真不能等了,说:“佛,世尊,我现在有很重要的问题要请问你,你现在可以答复我吗?”佛一听,这个小孩子、小弟弟,又是小徒弟,还这么顽皮,有问题问哪!佛说:“当然!我可以答复你嘛!你有什么问题啊?”他说:“我这个问题,不是我的问题,是佛的问题。”嘿!“是佛法的问题,是啊,一切的和尚的问题;这些个问题,我现在都没有法子解决。所以,要来请问佛的慈悲指示。以前我听了这么多经,开了很多的智慧,但是遇着这个大事了,也就不能处理了,一定要请问佛。”佛说:“好了!你讲了。” 他说:“第一个问题,在佛入涅槃之后,我们要结集经藏,编订佛所说的经典。那么在每一部经的前边,应该用什么字可以代表这个佛经呢?”佛说:“这是第一个问题吗?”阿难说:“是的。”这第一个问题,佛说:“我告诉你,这个经典前边,开始就用‘如是我闻’四个字。”阿难说:“那我记住了,这个‘如是我闻’。那么第二个问题呢?怎么样解决?”佛说:“你第二个是什么问题啊?你要讲啊!”阿难说:“哦!我还没有讲的吗?那么现在我问,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到什么地方去住啊?这么多人怎么办哪?这个开销怎么办哪?生活怎么样维持啊?”佛说:“哦!这个是小问题呀!” 阿难一听,哦!我认为是很大的问题,怎么你说是小问题呢?佛说:“你们到什么地方住去啊?到四念处;依四念处而住。”阿难说:“哦!依四念处而住。”什么叫四念处呢?四念处就是身、受、心、法,要依四念处而住。阿难说:“哦!那住的地方也有了。佛在世的时候,佛是我们的师父;佛入涅槃,哪一个是我们的师父啊?是不是这个年纪最大的--年纪最大的是大迦叶?或者是年纪中等的,是谁啊?是憍陈如?再如果最年轻的,我是不能做人的师父,我阿难是最年轻的。”佛说:“哎!你也不要做师父,憍陈如也不要做师父,是这个大迦叶更不需要做师父。”“那么说我们这师父是谁啊?”佛说:“你们的师父,你们要以波罗提木叉为师。” 波罗提木叉就是律藏,就是以戒为师,说是,所有的出家人,都以波罗提木叉为师。所以,你想做出家人,一定要受戒的;要不受戒呢,那你就没有师父,一定要受戒的。因为这个,所以凡是出家,都要受沙弥戒、菩萨戒、比丘戒;要受这三种的戒,才是出家人。那么现在我们这儿,这三个受了沙弥戒、菩萨戒,没有受比丘戒。所以现在,这个出家人祗是一半的出家人,不是整个儿的出家人。所以,要以戒为师。 阿难说:“哦!那这师父我们也有了。可是我们有同学啊,有这个恶性的比丘,那应该怎么办哪?佛住世的时候,您可以管这个六群比丘。” 佛住世的时候有六群比丘。六群比丘是最不守规矩的,最调皮的,最捣乱的。你这个持戒律的,他就去捣蛋去。可是,在这个六群比丘,当时虽然是不守规矩的,要比现在这个最守规矩的比丘,也没有那个六群比丘那么守规矩,我告诉你们。 所以说,恶性比丘怎么办呢?佛说:“哦!那个很容易的,很容易的。”阿难说:“怎么办呢?容易?”佛说:“你要默而摈之。”默,就是和他不讲话;你不要和他讲话。他不是恶吗?他在调皮捣蛋吗?他最不守规矩吗?你们大家不要理他,不要和他说话的,叫他自己觉得没有什么意思,他就跑了。这叫摈;摈就是迁单,就是他走了。这叫默摈,恶性比丘用默摈。那么这四个问题,佛是这样答覆的。 一时佛在舍卫国。衹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一时”:有这么一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舍卫国”:是印度话,翻到中文就叫丰德。丰德,是说到它国家有五欲和财宝很多,人有多闻、解脱这种德行,所以叫丰德。那么这个国,就是波斯匿王所住的这个京城。“衹树给孤独园”:这“衹树给孤独园”有一个公案,在讲经的时候,应该要把它讲一讲。这个“衹树”,是纪念波斯匿王的一个太子,叫衹陀--衹陀太子。衹陀也是梵语,印度话,翻译成中文就叫“战胜”。战胜,英文就是 fight victory,打仗打胜了。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呢?因为波斯匿王和邻国去作战,正在这一天打胜了,就生了这个太子,于是乎,就叫战胜;叫胜利了,这是这个太子的名字。“衹树”,就是衹陀太子的树。“给孤独园”:“给”就是周济、布施。布施给什么呢?布施给孤儿和独夫。 在中国的周朝,周文王当政的时候,他发政施仁,治理国家,首先他周济这四大穷人。这四种人,在国家里边谓之穷人。四种什么呢?老而无妻曰鳏,人年老了,没有太太的这个人,这叫鳏夫。鳏夫,这个鳏,就是鱼字边加一个众字;这个鱼,众多了。这个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女人到年老了,没有丈夫,这叫寡妇:鳏夫、寡妇。幼而无父曰孤。幼年的人没有父亲,没有母亲,这叫孤儿,孤。老而无子曰独。到年老了,男人也有太太,女人也有丈夫,可是夫妇虽然是俱存,都活着,但是没有儿子;没有儿子,这叫独夫、独妇。那么周文王发政施仁,治理国家,就首先要来照顾这四种的人。这谓之四大穷民,因为无依无靠,没有人照料他,所以文王就来照料这种人。好像建立安老院哪,幼稚园哪,这一类的,照料这个老年的人和小孩子。 这个“给孤独”,有个给孤独长者。给孤独长者的名字叫须达多。须,就是须菩提的那个须;达就是通达无碍的这个达;多就是多少的多,叫须达多。这是波斯匿王的大臣,很有钱的,所以他就周济照顾孤儿,和老年没有子女的这种人,所以叫给孤独。“园”,就是花园子、花园。这个花园,本来是衹陀太子的。因为须达多请佛说法,把这个花园子给买过来了。用什么买的呢?用金砖买的。多少金砖呢?把这一个花园子的地,都用金砖把它铺满了,用这么多的金砖买来的。现在地贵的说是,寸金尺土,这可以说是寸金寸土;不祗尺土,寸金寸土,有一寸的金就有一寸的土,祗买一寸的土。 那么,怎么这个须达多,他就要买这个花园子来供养佛呢?因为须达多有一次就到王舍城里边去办一件公事。在城里边他就住到他一个老友的家里。这个老朋友就叫,珊檀那,这是梵语。住到他家里了,晚间,这个珊檀那长者在半夜的时候起来了。起身干什么呢?就庄严舍宅,把他家里悬灯结彩,挂上一点最美丽的东西,令他这个家里边,看着非常美观。须达多一看,他这样地庄严舍宅,这样陈设,就问他了,说:“你是把这个房子收拾这样漂亮,是为的什么呢?是不是想请国王到你家里来呢?或者你是家里有人结婚吗?不然你为什么把房子收拾这么样漂亮呢?”珊檀那长者说:“不是,我也不是请国王,也不是有人结婚。”须达多说:“那么你干什么把房子设备得这么样子好啊?”他说:“我,预备请佛到家里来吃斋,供养佛。” 这须达多一听见佛的名字,从来他也没有听见;这个字也没听过,这个名字也没听过。这时候,他一听这佛的名字,哦!周身的毛孔都竖起来了,这个汗毛都竖起来了。这一竖起来,他自己也觉得很奇怪了!说:“什么叫佛呀?”那么珊檀那长者就给他说了:“佛呀,是净饭王的太子,他连皇帝都不做,出家去修行。在雪山修行了六年,又游学游了几年,然后在这个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证果成佛了。”须达多这也是善根发现,他就抓耳挠腮的,不知怎么好。这个时候,一定我要见一见佛。 那么这时候,因为他想要见佛的这种的诚心,就感动释迦牟尼佛,在这个竹林精舍。那时候,释迦牟尼佛住在竹林精舍,在城外,离城大约有六、七里路这样子,在城东南上。因为他急于想要见佛的关系,也就把佛感动了,佛大约也就放光照他。佛这一放光照他,这个须达多长者也就以为是天亮了,于是乎就穿上衣服,起身就出城。谁不知这时候还是半夜的时候,这出城,城门还没有开哪!可是佛以佛的神力,用佛的神通,把这个门就开了。于是乎,这须达多也就从城门走出去了。走出去,顺着这个光就去见佛去了。 因为珊檀那长者对他讲佛在什么地方住啊,他就去了;去到那儿,一看见佛,他也不知道是怎么样子好,也不懂礼节,也不懂对佛应该叩头顶礼。于是乎这时候,就有四个天人来化现,做比丘的样子,到佛这个地方,先长跪合掌,三白佛言,然后又右绕三匝;在佛的周围,这么绕了三次。那么他看见这四个人,对佛这样子行礼,于是乎他也这样行礼。佛就给他摩顶,佛问他来做什么?这个须达多就说:“佛,您太好了。我从来都没有见过佛,这一次见着佛了,我简直地就不想离开您。请到与我家庭相近的那个地方去住,好不好啊?”佛说:“哦!你想我接近你的家庭去住去,可以的。你可有地方吗?我这儿有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常常都跟着我同住同食,你有这么大的地方吗?”须达多长者说:“我回去,我找一找,一定找一个相当的地点。” 于是乎须达多长者就回到他家里去,各处去找佛住的地方,看哪个地方可以相当。找来找去就找到衹陀太子的这个花园子。他看这个地方,离舍卫国又近,是又相当,这个风景优美,人杰地灵,这个地方,是一切一切都好。但是这是太子的花园子,怎么可以能买得到呢?于是乎,就请人去向祇陀太子说,要买他花园子。祇陀太子就和他讲一个笑话;说笑话,不是讲真话,讲一个笑话。那么怎么说这个笑话?说:“可以,他想买吗?他这么多的钱,想要买我的花园子。好了,他用金砖,把我这花园子的土地都给我盖满了,我就卖给他。我就要这么多钱。” 那时候,用金砖把这个地铺满了,那要很多很多钱。祇陀太子在他的想像中,他绝对不会买了。为什么呢?这个钱用得太多了嘛!一寸金就一寸土,谁能买得起啊!孰不知这个须达多长者钱多得很,他对请佛说法,这是特别诚恳;钱再多,他也要来做这件事。于是乎,就把家里仓库所藏的这个金砖,都拿出来,就铺祇陀太子这个花园子;一铺果然就给铺满了。 这时候,这个祇陀太子也毛了,心里也就觉着不安乐。为什么?他本来不卖的,那么和人说个笑话,人家现在已经铺满了。他就对须达多长者说了,说:“我不能卖我这个花园子。你把你这金砖收回去了,我不能卖的。我以前和你讲是讲笑话,不是讲真的。我以为你舍不得这么多钱,现在你果然铺满了。我这个花园子,你给我多少钱也不能卖的。”须达多长者说:“你不能卖?你是将来做国王,做皇帝的。皇帝的口,说什么都要有信用的,不可以打妄语的,不可以撒谎的。所以,你就卖也应该卖了,不卖也要卖的。为什么呢?你现在说出话就没有信用,将来你做皇帝的时候,老百姓都不相信你,没有人信任你啊!” 祇陀太子一想,哦!这回当上了,自己本来舍不得卖花园子,说了个笑话,就被他不卖不可以。就说:“那好了!我这个花园子里边的土,虽然你用金砖盖满了,可是我这个树的地方你没有盖满了。我这个有树的地方,你没有金砖盖着。那么这回,我们两分好了,这个园子就是你供养佛的,这个树就是我供养佛的。这回你还有什么话讲?” 须达多长者一想,果然这是有道理的,那个树上没有铺金砖的。如果不答应,那个树他要砍去了,又没有那么美观了。于是乎,好了!那你愿意两分就两分了,我们两分。所以就是“祇树”,因为祇陀太子是太子,是个君,就把他这个名字放到前边。“给孤独园”,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他是个臣,所以他的名字放到后边。那么这个树,就是祇陀太子的树,这花园子,就是给孤独长者,须达多买来的。这须达多,是梵语,翻到中文就叫“善施”。善,就是善恶那个善;施,就是布施的施。所以,他善于作布施。那么现在就布施,请佛来;就造庙,做说法聚会的一个场所。这是“给孤独园”。 “与大比丘众”:这个“大比丘”,讲了好多次。“与”,就是共,就是共同。“大比丘”,就是乞士、怖魔、破恶,有这么三个意思。所以就保存原来这个梵音,没有翻译。“众”,就是很多的。有多少呢?“一千二百五十人俱”。释迦牟尼佛成佛了之后,最初到鹿野苑度的五比丘,就是憍陈如,阿若憍陈如等五比丘。度这个五比丘之后,他一观察,就有一个摩诃迦叶。这个摩诃迦叶,那时候已经一百二十岁了,一般人都叫他叫“老大仙”,有五百个弟子。释迦牟尼佛以智慧来观察,哦!我要如果把这个摩诃迦叶度过来,就很多人都会相信佛法了。于是乎他就到那儿度摩诃迦叶。哈!这个摩诃迦叶一看,释迦牟尼佛来了。释迦牟尼佛那时候也就是一个老比丘,也就是一个和尚的样子,到那儿去,迦叶睬都不睬他,不理释迦牟尼佛。 他以为我是老大仙,一般人都叫我“神仙”了。他也不知道佛的来历,于是乎就和佛一谈论,一研究说法;一说,无论说什么法都说不过佛,于是乎他就现神通。摩诃迦叶是事火外道,他就放火想把佛给烧了。他有很大的这个火力,会放火。可是这个火,不单不烧释迦牟尼佛,都回去就要烧他自己。于是乎他就没有办法了,这就向佛来投降了,来皈依佛了。他这个老大仙一皈依佛了,他这五百个弟子就都拜佛做师父,就有五百个弟子了,五百零五个。 这个迦叶有三弟兄:摩诃迦叶,那提迦叶、伽耶迦叶。他这两个兄弟,一个人有二百五十个弟子;两个人又有了五百,这合起来就一千零五个弟子了。以后又度了舍利弗和目犍连。舍利弗有一百个徒弟,目犍连也有一百个徒弟,他们两个人都皈依佛了,这就一千二百零五个弟子。又有一个耶舍长者子,他又有五十个徒弟,也都皈依佛了。那么合起来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这常随众。不过在经上,把那个零数减去了,把那五个弟子减去了,所以就说一千二百五十个弟子。其实,这个真实的数目就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个弟子。那么现在,都在一起来听佛说法。 ------------------------------------------------------------------ 顶礼祗园会上佛菩萨 顶礼八大金刚四大菩萨 顶礼金刚般若波罗蜜多经 顶礼宣化上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19 00:55 , Processed in 0.331124 second(s), 18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