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983|回复: 69

[事迹传记]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3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百年传奇僧人的一生-------------虚云和尚传
第一章 发心皈佛 鼓山披剃出家

           一、 赋歌别俗,遁入空门

清道光二十年(1840)农历七月二十日拂晓时分,一个男婴伴随着初露的朝霞在福建泉州府台后院内宅里降生。他就是后来被世人尊为近现代中国佛教禅宗泰斗的高僧——虚云和尚。

关于虚云和尚的出生有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说。

虚云和尚俗姓萧,其家族本出兰陵,系南朝梁武帝萧衍之后。先祖迁居湖南湘乡橫浦,其父玉堂,排行老大。兄弟三人,二弟早夭,三弟蒲堂。玉堂自幼饱承家学,习儒考举,30岁不到即中举人,可是此后却屡试不中。为谋生计,玉堂只好外出屈居衙府充当幕僚。这些年,玉堂一直在泉州府中,也很得府台器重,同僚相助,日子过得倒也舒坦,可是却有一块心病无法解除。清道光二十年(1840),玉堂已是年届45岁,夫人颜氏也年过四旬,膝下却无子嗣,蒲堂名下也无子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谁来续接萧氏香火?”此问题犹如一块沉石每日不时地压在玉堂夫妇心里。正是这样,头一年在永春县衙任职,玉堂夫妇就曾经专门去城外观音寺礼拜,祈求观音大士慈悲,赐一麟儿以续萧氏香火。当时,看到观音寺寺宇破败,夫妻二人同发大愿,捐金重修,为观音菩萨再塑金身。此后不久的一夜,夫妇几乎是同时梦见一长髯飘胸的老者,头顶观音圣像骑虎而来,跃登卧榻,忽而不见。而后,颜氏遂有身孕。

颜氏怀胎十月,多番艰辛。到农历七月十八日夜,颜氏临盆发作,一天多过去仍未产下。听到从内室传出来颜氏那不断的痛苦呻吟与不时出现数声喊声,全家人无不为之撕心裂肺,玉堂更是愁眉紧锁,坐立不安。到了二十日拂晓,颜氏方产下一男婴,却是胎衣缠身,形如肉团。颜氏见状,大吃一惊,竟壅死过去。玉堂连忙差人请来城中最有名的郎中,把胎衣剪开,产婆帮着拍胸揉背,婴儿才啼哭出声,而颜氏却已撒手归天了。

此后,玉堂忍痛料理颜氏的后事,男婴则由庶母王氏抚养,并依男婴降生时胎衣缠身,形如肉团之状,为之取乳名“灵球”。按照湘乡习俗,三朝之后又遵萧氏辈分给他取了谱名“富民”。

却说富民历艰难而来到人世,似乎是过早地品尝到了人间的苦难。不过在王氏的精心抚育下,富民成长倒是很快,可是却从小生性奇特,喜静厌动,特别是不吃荤腥之物,若强之入口则呕吐不止。而玉堂中年得子,自然是看得极重,期望是子能读书入仕,光宗耀祖。富民5岁不到,就由玉堂亲自为之启蒙就读,先是诵读《三字经》,继而改读《增广贤文》等。富民对这些书悟性较高,诵读也快,却是兴趣不大。对富民说来,最有兴趣的则是从四五岁开始就跟随王氏去城中开元寺等处上香。每当来到寺院,富民总是特别兴奋,东张西望看个不停。有时也学着王氏的模样,在佛菩萨像前顶礼膜拜,动作虽是幼稚,神态却是很为虔诚,寺中僧众也都很喜欢这个小施主。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转眼间富民到了10岁。祖母周氏见富民聪颖出众,又是长孙,就要玉堂安排,让富民祧继其二叔一房。为了使自己早日抱上重孙子,享受老祖宗的乐趣,周氏又要玉堂早早地为富民聘下湘人游宦于闽的田、潭两家小姐。谁如周氏抱重孙的愿望没有实现,自己竟在年内撒手归去。二年后,富民跟随父亲护送祖母周氏、生母颜氏的灵柩回湘乡安葬。回到家乡,见到比自己小两岁的堂弟富国。兄弟二人似乎特别有缘,玩得很为相契。当时,玉堂和蒲堂兄弟礼请僧人诵经超度周氏和颜氏亡灵。富民第一次看到这样庄严的超度法会,耳听那起落有致、悠扬悦耳的梵呗演奏声与诵经声,眼观僧众如法如仪的礼拜,都感到很是新奇,有时看得入了神,竟忘乎其他了。

转载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周氏与颜氏葬礼结束后,富民和富国又偶然在祖父辈书房里翻出一本《香山传》。两人仔细读了几遍,虽然对其中所说的故事未能弄得很明白,可对观音菩萨慈悲救众的事迹却熏染于心。尤其是富民,多次想到普陀山去朝礼观音菩萨圣迹。
   转眼到了农历八月,南岳衡山香会开始。起初,庶母王氏想自己带富民去烧香还愿,后因身体不适而让富民随叔叔蒲堂去了。
   衡山坐落在湖南中南部。山虽然不算很高,主峰祝融峰只有海拔1290米,可在千姿百态的烟云和奇形怪状的群峰叠衬中,造就“万丈祝融拔地起,欲见不显轻烟里”的壮丽景观。加之衡山山势奇特,全山72峰均朝东南方倾斜,甚为壮观。山上巨树参天,浓荫蔽地,叠翠堆绿,别具风味。同时,全山常常是云雾弥漫,诸峰隐伏其中。人们远望其山,多有云移峰飞之感,故自古就有“五岳独秀”之誉。衡山之中,佛、道两教共盛。早在六朝梁、陈之际,佛教已在衡山盛传。此后有慧思、智觊、怀让、道一等高僧来山,或建寺修持,或启坛讲经。自古以来,衡山一直是名刹如林,高僧辈出。“行尽衡峰多佛宇,无如此地好皈依”。福严、方广、上封、祝圣、大善、南台六大丛林名扬天下。一年一度的八月香会,更是闻名遐迩。来自湘、鄂、赣、粤以及贵、滇诸省的香客信众,接踵而来,热闹非凡。
   却说这年富民跟随叔叔蒲堂来到衡山,自南岳大庙而上,先后到磨镜台、南台寺、半封寺等一路朝礼。富民看了座座名刹,幢幢殿宇,尊尊佛像,恭敬欢喜之情油然而生。每到一处,总是瞻仰许久,不愿离去。
   南岳朝山回来,富民对佛教的崇信更为强烈,竟有了出家为僧之愿。一日,看到叔叔蒲堂外出,富民就约了富国去衡山出家。两人出了家门,直奔衡山方向跑去。谁知没有多久,就被家里人发现两人出走,随后追赶上来,将兄弟两人带了回去。这次失败的出家之举,引起了叔叔蒲堂的警觉,几天后便亲自把富民、富国兄弟两人送到泉州,交给玉堂管教。
   到泉州后不久,玉堂作主把田、潭二小姐娶回与富民完婚。起初富民屡屡不肯,弄得玉堂大发雷霆,富民无奈只得屈从。完婚之后,玉堂唯恐富民冷落田、潭二人,就把三人禁锢于一室。虽则如此,富民出家为僧之愿愈坚,并想三人有如此之缘分也实在难得,三人同居而无染,富民且常以佛教常理劝说田、潭二氏。二人出身名门,略通文墨,性情贤淑,对佛法也能接受。于是,三人共处,相成净侣。就这样一年过去,玉堂见状也就逐渐放松了对富民的禁锢。
   咸丰八年(1858)六月,田、潭二氏遵湘地习俗各自回娘家过“六月六”,玉堂则因衙门公务赴福州。富民见此,连忙与富国从后院小门逃了出来。想到若在泉州开元寺出家,一下子就会被找回去。两人边走边商量,沿路打听,听到福州鼓山涌泉寺是闽中首刹,有许多得道高僧弘法,便决计前去出家。
   却说富民和富国离家出走第三天,田、潭二氏先后回来,一看夫君不见,顿时慌了,连忙禀报婆母王氏。随之,发现富国也不在了,连忙派人四处寻找。当田、潭二氏再次来到富民书房时,在书桌镇纸下面发现有一诗笺,上有富民留下的《皮袋歌》,“皮袋歌,皮袋歌,空劫之前难名状,威音过后成挂碍。三百六十筋连体,八万四千毛孔在。分三才,合四大,撑天拄地何气概。知因果,鉴古通今犹蒙昧。只因迷着幻形态,累父母,恋妻子,逞无明留孽债……”读着这些,田、潭二氏感到似懂非懂,茫然得很。再往下读,读到“皮袋歌,皮袋歌。有形若不为形累,幻质假名成对待。早日回心观自在,不贪名,不贪利,辞亲割爱游方外。不恋妻,不恋子,投入佛门受佛戒……”时,两人终于明白了一切,   
   夫君的离家出俗,早在预料之中,不过事到如今还是感到突然了一些。转而一想,夫君脱俗出家之志不可夺,也只有随他去了。或许正是受了富民出家的影响与启迪,过了数年之后,田、潭二氏与婆母王氏也都步富民的后尘,脱俗出世,遁入空门,出家为尼,法名分别为真洁、清节、妙净。这当然是后话。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4 | 显示全部楼层
再说富民和富国兄弟出了泉州,一路打听去福州的路途,几天后才来到鼓山。 鼓山坐落在福州东郊近20里处,闽江北岸。以其山颠有巨石如鼓,且说每逢风雨交加之时,便有簸荡之声传出,故而名之曰“鼓山”。鼓山山势也不算高,主峰海拔仅960米,但全山面积却不小,方圆达1890多公顷。鼓山风景秀丽,山色极佳,然而全山之最出名的还要首推建筑在半山腰白云峰下的千年古刹涌泉寺。 相传涌泉寺所在的地方早先是一座潭,内有毒龙为害民间。唐建中四年(783),福州府知府裴胄礼请灵峤禅师登山,在潭边拜诵《华严经》,毒龙遂不为害。裴胄即奏报朝廷在潭边建台,赐名“华严台”。到五代梁开平二年(908),闽王王审知派人填潭建寺,迎请高僧执掌法席,法筵大开,盛时寺中聚僧八百。到宋咸平二年(999),以寺前有罗汉泉涌出,赐名“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1407),改院为寺,名曰“涌泉寺”。后虽经沧桑,屡有毁兴,却一直佛灯长明,梵呗远播,成为闽中乃至全国闻名的巨刹。 可是,当年富民与富国兄弟两人自泉州跋涉十日,好不容易到了鼓山脚下,又沿着石径古道爬了2000多级台阶,来到涌泉寺请求剃度出家时,知客师见他们一派富家子弟打扮,疑心是一时赌气而逃来出家,恐怕难以持久,竟不同意收留他们。富民、富国再三哀求,总是不允。富民急了,拉了富国来到大雄宝殿门前,“扑通”一声跪了下去。一个时辰过去了,无人过问。待到跪了二个多时辰,正值当时又是盛夏酷暑,头上烈日猛晒,脚下烫石劲灼,两人头上汗珠直冒。富国年轻些,支持不住,险些倒下。眼见此状,知客师连忙禀报方丈妙莲和尚,妙莲和尚急忙从方丈寮奔了出来,三步并两步地赶到大雄宝殿前,要富民、富国起来,答应收留他们先在寺中做行者,以观察各自善根夙慧和道心的坚定。 在涌泉寺住下,富民、富国兄弟更加发心,虔诚敬佛,亲近长老,认真学规矩,随众出坡,苦活、重活争着干。几天后,听到玉堂差人来寺中寻找,兄弟两人就告求当家师让自己上山砍柴,以防被熟人认出。三个多月过去了,妙莲和尚与寺中僧众看到富民、富国兄弟两人道心坚定,严守规矩,就让禅堂首座和尚常开为他们剃度,列于临济宗门下。富民取法名“德清”,字古岩;富国取法名“德海”,字古崖。同年冬,妙莲和尚在寺中亲自主坛,授受三坛大戒。德清、德海两人在妙莲和尚下受具足戒。德清得法号“演彻”,德海得法号“演行”。 二、住岩洞,初习头陀行 就在德清、德海受具足戒的那一段时间里,玉堂数番派人到涌泉寺寻访,都让寺僧搪塞过去了。 受具足戒后,为避玉堂的寻访,德海立即外出行脚参访。德清则隐居后山岩洞,礼万佛忏,天天恒持,毫不松懈,坚持三年。到第四年即清同治元年(1862)春,听到父亲玉堂已经告老还乡的消息,德清才回到涌泉寺常住,应请为职事。初为水头,负责全寺僧众饮用水和洗濯水。继而充当种菜的园头,而后又作斋堂里为僧众加饭添菜的行堂和大寮里烧火做饭的典座,就连清扫厕所的净厕也干了半年多。与此同时,习规矩,学礼仪,练唱念,参禅打坐,修性习定,道业日隆。而且,亲近善知识,请益求教。自觉严守戒律,恒持过午不食,进而每日一餐,以至每日仅食粥一盂。这些修习苦行,虽有所得,但德清反省自己在修持中还有不少挂碍。那年冬天,竟立志仿效古贤先哲,决计辞去职事,尽散衣物,仅留一衲衣、一衲裤、一双芒鞋、一只蒲团,带了一把方便铲,走出常住,来到鼓山后山,住进一深遂岩洞里修习苦行。 在岩洞修习苦行,居住岩穴,渴饮山泉,饥则以青草、松叶、野菜果腹。与世隔绝,不见人影,与虎狼为伴,有蛇虫相随,但每日礼佛与打坐参禅不辍,力求尽除烦恼,以证菩提。如此下来,一晃三年过去,衲衣芒鞋皆烂,仅留一衲裤遮体。头发长了,挽成金刚圈,胡须长有盈尺。可是,对于修禅习定,明心见性知见尚浅。坐禅之中,也曾时见胜景,然而对于声、色、香、味、触、法六尘却总是难于除尽。往日偶尔在禅定中出现境界,看到过朦胧之中的佛陀形象;有时于禅定中得到一时的自在欢悦,竟也自以为是四禅天上人了。但是这样的境界出现,只是瞬间而已,终非究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随着时间的流逝,德清也反复思量自己修持用功的所得。进而思考,自己的苦行只是练了“忍”力,对于禅功佛理则是收获甚微,更不要说效法历代祖师达到开悟明心之境。越是这样,德清心中更加感到迫切,想到自己别尘离俗的根本是了脱生死。像现在这样下去,三载的苦行头陀生涯,自己为了生存下去,取野果以养色身,攀悬崖采野果。为练苦行,砍柴伐木,跳悬崖涉涧溪,尝百草,饮山泉。因而体力和意志都得到常人难以承受的锻练与考验,已经可以五六天不进食,二三宿不饮水,一天之内步行80多里路。但德清自己也明白,这些都是外见,内心修证仍是肤浅,定力依然甚微。每思念及此,德清就自惭自己业障深重。有时进而虑及古人有谓以一钵轻万钟者,而自己今天并一钵而无之,虽是无碍自在,但未得究竟。思量再三,念人生无常,了脱生死乃头等大事,德清想到了外出参学游访,以亲近善知识。

   清同治九年(1870)秋,德清从鼓山后山岩洞里走了出来,却还是以一身苦行头陀的行装,朝着江浙一带走去。一路上,逢山住山,遇洞宿洞,饮涧食草,倒也自在。可是当德清行至温州,在朱龙山上栖身于观音洞中修禅时,有一位游方中年禅人前来请开示,一句话就把德清给问住了,想了半天竟无话可答。这时,德清大有居山尚感自己有所得,出山方晓天外有天之感,深深自责自己不要说像古贤所称颂的辩才无碍,应对如流,今日竟被人家一句话就问住了,将来怎样承继如来家业,如何去弘法利生?德清顿时感到无地自容,惭愧万分。那禅人见状,即劝德清去附近的天台山亲近华顶龙泉庵融镜法师,当有收获。于是,德清就朝天台山走去。

天台山坐落在浙江省天台县城北面。早在三国吴赤乌年间(238~251),佛教就已经传到山上。南朝太建七年(575),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率弟子20余人登山诛茅肇基建寺。尊《法华经》为本经,奉《大智度论》为指南,以《涅槃经》为扶疏,循《大品经》为观法,引《维摩仁王经》等以增信,究明一心三观为宗旨的天台宗教义。所以,人们尊天台山为天台宗发祥地。

却说当年德清以一身苦行头陀打扮来到天台山,初入华顶龙泉庵就把门头师给吓坏了,以为来了山魅鬼怪。待德清用嘶哑的声音说清自己是苦行僧人后才让入寺。德清来到融镜法师前,就被这位老法师痛处一锥,斥指像这样的修行近似于外道,过于标新立异,惊世骇俗,枉费了十年功夫,其实是心入牛角尖,怎能得到成功大道。融镜法师告诫德清,禅人修禅要有正果,当立宏愿驾大乘,还必须入世实修才可以。受此钳锤,德清顿时有如醍醐灌顶,知已前之所为之非,愿遵融镜法师所教,一心参究“拖死尸是谁”的话头。此后,德清立即去剃除须发、沐浴,穿衣着鞋袜,逐步恢复食粥食饭,随众出坡劳作。与同参一道,学作有时。

在天台山得到融镜法师的针砭,对于德清一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着。如果说当年在涌泉寺由常开和尚为之剃度出家,是德清人生的一大转折;那么这回得融镜法师的针砭,德清顿认昔非而今是,跳出歧途而归正道,则是其人生道路上的更大的一次转折,给他留下了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印象。直到晚年,在自叙年谱谈及这一段史实时,德清还对当年融镜法师给予的“痛处一锥,直透到底”的针砭,记忆犹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三、为报父母恩,千里跪拜朝礼五台

自清咸丰八年(1858)离俗出尘,遁入空门之后,起初几年为防避父亲派人追寻,德清一直隐居岩穴。后来一度回到涌泉寺常住,数载后为习苦行,又回到鼓山后山岩穴。过了几年,又是外出游学参访,来往于浙江、江苏一带。在天台山依止于融镜法师座下之后,即从之学修天台教义三载。而后遵师之命前往天台山国清寺参学禅制,至方广寺诵念《法华经》,遍礼天台全山诸寺,还到奉化雪窦寺、普陀山法雨寺、宁波天童寺与阿育王寺、常州天宁寺、镇江焦山寺与金山禅寺、扬州高旻寺等名刹祖庭,学经教,习禅语。或入禅堂习坐长香,或居藏经阁内阅经读藏。当然,住在诸寺,随众同修,充任职事,服务大众,亦参小座,开复讲。参禅有所得,然而德清心中总自疚道业未成,随风飘荡,惭愧之心日渐沉重。而且,幼时秉庭训所习诵先哲之语“百善孝为先”时时警策于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5 | 显示全部楼层
出家之后,初读《佛说盂兰盆经》即有“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之论。后又读及《观无量寿经》所云“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首重孝养父母。”《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亦说“父有慈恩,母有悲恩,若我住世于一劫中说不尽。”“经于一劫,每日三时割自身以养父母,而未能报一日之恩。”这些教导,反复读诵,都令德清多有一番感慨,想到自己已是四十多岁的人,但生世不见母亲,母亲为生我而亡。父亲中年得子,寄希望甚厚,唯图我能读儒籍攻科举以入仕,光宗耀祖。可是自己却未能从其所教,19岁竟背父遁入空门,致使老父寻子,费精耗神,久寻未获,气病交加,提早辞官归里,进而郁郁寡欢,促寿而亡。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抚养成人,而自己竟弃家出世,庶母盼子归来望眼欲穿,数年之后也率二媳遁入空门。德清由此不禁亦自感身世,想自己脱俗之后,学佛未成,弘法难展,飘泊二十余年,一事无成。亲恩未报,扪心自疚,惭愧万分。自责自己有违孝道,罪孽太深,业障沉重。昊天罔极,耿耿于怀有数十年。引发德清立下宏愿——自普陀山起香,三步一拜,跪拜朝礼五台山,以回向父母,超度他们的亡灵早日脱离苦海,往生净土。

五台山坐落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系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以其东、西、南、北、中五峰耸立,山顶无林木,垒土如坛,故称“五台山”。更因其五峦巍然,拔乎群山,又地处华北,海拔在2000米以上,每年四月方解冰,九月又积雪,盛夏仍不知炎暑,所以别号“清凉山”。非仅如此,早在东汉时期印度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就已经来此建灵鹫寺弘传佛法。北魏、隋唐历代高僧纷沓而至,建起众多寺庙。相传唐代五台山已有数百座佛寺,代宗李豫登基之前曾在此山遇见文殊菩萨,并得其救助而脱险。因此,代宗登基后即下诏敕修文殊殿,以供奉文殊菩萨。久而久之,五台山就被人们尊之为文殊菩萨示现的道场。故有人们若来此朝礼,即可将人间烦恼抛弃,而得到智慧的说法。也说此处道场对亡者亦可得到超度,脱离苦海。所以五台山不仅名闻中华大地,而且传颂于环球诸国。早在唐代就有印度、日本、斯里兰卡等国僧人不远万里前来朝礼。清代康熙帝曾5次朝礼五台山,乾隆帝则是六番上山礼拜。

正是这样,朝礼五台是德清心中一大夙愿,到杭州雷峰塔的一番凭吊促其付诸实践。清光绪八年(1882)农历七月初一日,德清在普陀山法华庵起香,肩背朝山袋,手端拜凳,三步一拜朝着五台山进发。当时有年轻比丘遍真、秋凝、山遐、觉乘4人附香同行。5人渡海之后来到宁波,行经湖洲,继到常州。谁知至此之后,遍真、秋凝4人皆渐退出。见此情景,德清更加发心,宏愿弥坚,发誓自己一个人也一定要跪拜到五台山,以践心愿。

跪拜朝礼五台,确非易事。德清每日无论刮风下雨,还是酷暑盛夏,烈日烤晒,或是数九寒天,冷风刺骨,都是三步一拜,杂念尽息,一心唯诵佛菩萨圣号。日日晓行夜宿,风雨晦明,恒持如一。自然,一人在外三步一拜前进是吃够了苦头的。且不说路途的遥远,每三步一拜,拜得膝盖都破了皮,鲜血直流。亦不论他人如何看待,敬佩赞扬者有之,讥笑嘲讽的也不乏其人。更困难的是风餐露宿,饮食无保障,有时前不着村,后不靠店,以至栖身柴屋,倦卧牛棚也是常事。断粮停食,缺水干渴尤为更多。正是这样,德清跪拜礼五台,路途千里之遥,历尽艰难,吃够苦头,遇险无数,遭病难多番,其中最苦最难的有两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次是在拜毕嵩山少林寺,再礼有华夏释源之尊的洛阳白马寺后,来到汹涛狂流的黄河岸边。好不容易在古老的铁卸渡口过了黄河,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白茫茫的一片,德清与众人刚刚登上北岸,天色已经渐黑。同行过渡的众人都急急忙忙往前赶去,德清却依然三步一拜。众人见状都劝德清赶快随众前行,以免迷路。可德清则以自己宏愿已立,岂可食言,坚持在风雪中三步一拜地蠕动。没多久,路途全被大雪掩盖,天地之间灰白茫茫,难辨三尺之外景物。此时的德清,已经有一天没有进食,又冷、又饥,但仍然是三步一拜,口颂佛号挣扎着朝前缓缓前进。到后来实在看不清了,连连跌了几跤,正巧路旁有座只余草顶,四壁皆空的破草棚,德清便走了进去。此时风雪更大,寒气一阵紧过一阵地袭来,德清竟被冷得连连打着寒噤。囊中又无食物,旁边难见屋舍,连乞食之处都看不见,德清连忙跏趺而坐,却因饥寒交迫无法撑住而渐渐入睡。待到被透肤穿肌般的寒气冻醒后,德清放眼望去,天空依然是灰白茫茫的,似乎已经是第二天白天了。大雪依然在天空中飘着,草棚四周已被大雪堆塞。2天没有进食的德清此时连从这里走出去的力气都没了。起初以为这场雪只要一二天就会停住,可是到了第四天头上的时候雪还是铺天盖地般下着。然而,德清却再也抗不住饥寒交迫的折磨,又一次地昏迷过去了。也不知道又过了多久,德清幸亏被路过此地的丐儿文吉发现,灌下黄米粥方才得救。

     德清的第二次困入险境,则是在跪拜行至怀庆府沁阳县(今属山西省境)地界时,正值是清光绪十年(1884)春节。在洪福寺过年后,正月初二日德清又起香继续拜行。谁知第二天夜里,德清却因吃了不洁食物而腹痛如绞。翌日早晨起来,腹痛略缓,德清仍坚持三步一拜往前行去。到初五日,德清开始闹腹泻,一日之中泻了十多次,所泻之物竟是红白相杂的痢液。尽管这样,德清仍抱病坚持每日拜香不止。一直到了初八日,德清痢泻更加厉害,全身颤抖,直冒冷汗。而这时又正拜行在茫茫雪原之中,不见鸟飞,更无人烟,入眼的惟有一片雪山重叠,白雪紫影,耳边不时传来远处阵阵狼嗥。数天的泻痢,德清的神志有时半醒,有时谵妄,有时因高烧而昏迷倒下,却又被冰冷的雪给冻醒,但在德清心中,为报父母之恩一定要跪拜到五台山的念头,却一直没有丝毫动摇。然而,病摧人体,德清的双脚无力支撑了,竟用双手爬行。当爬到黄沙岭的一座破败山神庙边时,德清再也支持不住而重重地倒下了。等到德清再醒过来,却连爬行的力气都没有了,只好瞑目待毙而已。十日夜,德清在朦胧中看到文吉在庙内墙角烧火,连忙呼之。文吉过来,又是喂水,又是施药,再喂二碗黄米粥,德清在大汗之后方得轻快,渐渐渡过这一困厄险难。

    见到德清两次险些丧命的困境,文吉劝他不必坚持三步一拜,步行朝礼功德也是一样。但德清谢绝了文吉的好意,恒持初衷,三步一拜,朝礼五台,以祈求文殊菩萨加被,愿父母早日脱离苦海往生净土。那天,德清再次立誓,任其万难当前,非到圣境,死亦不退,即便双脚无力行走,就是用双手爬行也要爬到五台山礼拜文殊菩萨。

    待到身体稍微得到恢复,德清又起香三步一拜朝五台山行去。正是凭着一股报父母恩的大愿,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意志。百折不挠的毅力,德清用了近3年半的时间,终于清光绪十年(1884)五月拜到了五台山。

    当德清从中台峰脚下的台怀镇向上望,塔院寺里尼泊尔式圆钟形白塔和显通寺的三层绿瓦朱椽钟楼,与明代所建十三层铜塔顿时映入眼帘。德清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稍事休息后,又继续三步一拜朝前登山,最后进显通寺讨单。

    在显通寺住下后,德清到全山诸寺逐个进香。来到坐落于台怀镇杨林街西南的殊像寺那天,在那宽及五间,进深四间的文殊阁里,德清跪在那尊有“五台山第一大佛像”之誉的明代所塑,高近十米的文殊菩萨圣像前,见到金刚界文殊菩萨端坐在昂首竖身、形态威猛的狮子背上,既庄重又慈祥的法相,连连顶礼,虏诚默祷:“弟子德清,历尽千辛万苦,三步一拜,行程数千里,念诵菩萨本愿品与佛号三千六百万遍,今日方得瞻仰圣颜,祈求菩萨垂怜弟子一片愚诚,求菩萨慈悲,超渡弟子已故父母早日出苦海,往生西方乐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德清遵循佛陀的教导,以自己吃苦受难而减轻罪孽来回向亡故的父母,祈求佛菩萨加被,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往生净土。这正是德清之所以能自普陀山起香,历时3年半,千辛万苦,百折不挠,三步一拜而行,千余天如一日,恒守初衷,终于朝礼五台山的坚强信念之所在。从另一方面看,德清的跪拜朝礼五台山,既是其对父母的一片诚挚孝道的体现,又是他入佛门后的一次艰难的修持实践。直到晚年,德清在谈及这次跪拜朝礼五台时,仍深有感触,“此3年中,除为疾病所困,风雪所阻,不能拜香外,其他时间则是一心正念。礼拜途中,历尽艰难,心生欢喜,每藉境验心,愈辛苦处,愈觉心安。因此才悟古人所谓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光明;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少分菩提。”这应当是其发自内心的感概与总结,由此也可以看到其禅修境界的深化。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跋涉千里,印度朝礼佛陀圣迹

清光绪十年(1884)五月,拜抵五台山后,德清花一个多月方将全山诸寺遍拜完毕。六月初七日,挂单于南台寺,进禅堂打禅七。十五日解七后,回到显通寺参加会期长达30天的大佛会,为父母立了往生牌位,每日礼拜诵经,惟愿超度他们早日往生净土。在这一切完成之后,德清自五台山北行,一路登太华山,礼西岳华山庙,游首阳山,再出大庆关,次年初即入陕西省境。又走了十多天来到长安,先至大慈恩寺礼拜大雁塔。当日,德清静心息念跪拜于这座得唐代高僧玄奘三藏法师从天竺取经归国之缘,唐永徽三年(652)奏请高宗得准而建的方塔供案前,读诵塔碑所载:“……玄奘法师亲负砖石与众同建此塔。在此译经七年,创立唯识法相宗……”之事迹,恭敬地缅怀玄奘法师为取佛经不辞辛劳,历尽万难,跋涉数载而赴天竺。归国后又数十年如一日,率众致力译经的为法献身精神,立志效法玄奘法师,为佛法的弘扬,普度众生,虽有千难万险而在所不辞。德清继而登华严寺礼拜杜顺和尚塔和清凉国师塔,再到牛头寺礼拜玄奘法师塔。又转上终南山,住进终南山大茅蓬,参禅习定。在终南山经2年多的禅修之后,德清感到有所收获,但疑情难尽,禅关未透,于是决计再次外出云游,以广参名师,亲近善知识,求益请教。同时,瞻仰先贤祖师圣迹,开拓眼界。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月,德清从终南山下来,上后安山礼道宣律师塔。转至草堂地,拜鸠摩罗什法师道场。而后出天雄关,越小峨眉山,过剑门关,进四川。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德清由宝光寺起程,几天后相继参拜昭觉寺、文殊院等。转经华阳双流南下眉山县,登上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的峨眉山。

峨眉山,又称“大光明山”,历来人们尊之为普贤菩萨弘法道场。全山方圆200多平方公里,主峰万佛顶海拔3099米。相传普贤菩萨当年骑白象来此弘扬佛法,普济众生,功德圆满。而后历代高僧驻锡山上,诛茅建寺,讲经说法。全山有报国寺、伏虎寺、雷音寺、华严寺、万年寺等名刹数百座,香火极盛。德清上山以来,一路礼拜。那天,来到晋代名刹万年寺,跪拜在拱顶无梁砖殿内,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所铸高达2丈多的骑在白象背上的普贤菩萨像前,虔诚地望着全身金色、头戴黄金雕镂法冠,面貌慈祥,口含微笑,手结吉祥印,趺坐在金色三重莲瓣上面的普贤菩萨法相,德清心中发愿:“愿效普贤菩萨盛德胜行,愿得文殊菩萨智学佛心,行观音菩萨大慈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31 1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当德清拜至华藏寺,夜晚在金顶铜殿看灯台上远望过去,天边横亘着万重雪岭。又得知看到的那座大雪山就是进西藏必经之途的大雪山,德清当即立愿要经西藏赴印度参拜佛陀圣迹。也就在那天夜里,德清趺坐于金顶后晴光台念佛时,目睹了千载难逢的佛灯。待到拂晓时分,佛灯消逝,却看到了百年不多遇的佛光——巨大的七彩光环,外围是紫色,内一层是红色,然后是橙黄、再是淡黄、次是浅绿,比彩虹更加绚丽多彩,圈内头部又有金光,像是佛像头顶的光轮,而自己的人影趺坐在虹光圈之内,体验到前人所称颂的“人影在个中藏”之境。德清心中欣喜无比,当即诵出“石壑云清高际天,深囵还是太初元。坡前犊子迷归路,引入春风蹴白莲”之诗句。

下了峨眉山,德清继续往西行去。一路上,吃够苦头,历尽艰险。在狂流翻滚,涛声如雷的大渡河上,德清走过如秋千一般晃动而长有三、四十丈凌空悬挂的铁索桥。坐在随时都有倾复危险的皮筏上,在挟着融雪的山洪中穿行而渡过金沙江。到了怒江岸边,正值山洪暴发,半夜时分高达几十尺的洪峰突然翻滚而来,德清险些被卷走。随着入藏的商队,德清在冰雪没膝,寒冷透骨的山谷里蠕动了十多天,方才走出贡噶山界。在唐古拉山下的冰河旁,仅以不到一个时辰之差,德清与众人躲过了葬身雪崩之中的危险。在大念他翁山下的那个夜晚,德清和商队商人们一道经历了被数百只雪狼团团包围的惊心动魄的时刻。当人狼相峙长达数时辰之后,就在人们手中火把将尽,勇猛的猎犬也所剩无几的危难关头,幸亏一场突如其来的冰雹驱散了狼群,大家方以得救。

在藏区行进,德清在饮食方面更是困难重重。为持戒律,德清无数次拒绝了藏民的肉食供养。想筹充饥果腹的薯干片和老玉米,却遇到了语言不通、道路难识等困难。对这些,德清真是绞尽脑汁,耗费精力,但仍然恒守初衷,丝毫不懈。

克服重重困难,历尽无数艰辛,跋涉数月,德清终于来到了拉萨。在这里,德清先后礼拜了布达拉宫和大昭寺,并有缘拜谒了十三世。而后,德清又冒着数九寒天的高原风雪,跋涉数百里来到日喀则,前往扎什伦布寺参拜九世班禅,再返回拉萨继续南行。不久,德清随着商队来到了喜马拉雅山麓,眼望着这座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看到那高入云霄的山峰时隐时现于紫气蔼雾与白色雪茫之中,“何物横天际,晴空入望中!这般银世界,无异玉玲珑”之句脱口而出。德清相信这是天工造化,是佛陀显示的见证,使自己犹如看到西域灵鹫峰一般,以坚定自己的信心。德清顿时感到信心倍增,前往印度朝拜佛陀圣迹的宏愿更加坚定。也正是有此信念,德清徒步走过了人烟罕见的喜马拉雅山漫长的山谷,走过了西藏南端的圣湖和草原,越过了通往不丹与锡金的山路,似乎是爬着而通过了无数座冰峰,来到了不丹境界。

在不丹境内,德清又数次遇险。在那个零下数十度的夜晚,雪色映光,以至昼夜不分误入峡谷。谷中山风横扫,搅得大雪纷飞,白茫茫的一片。行在谷中,伸手不见五指,灰濛濛地犹如夜幕包围着。天上的雪大片大片地下着,地上的积雪越来越厚,竟险些掩至胸口。德清心里明白后退是没有生路的,无论如何都只有前行。于是,德清心中默颂佛号,双手摸着谷壁,双脚慢慢艰难地移动着。可是过分的寒冷把德清冷得心肺都感到疼痛无比,手指冻得刀割般的撕痛,就连穿着厚厚皮靴的脚也都感到很是难受。就在这生命攸关之际,德清仍以一定要到印度去朝礼佛陀圣迹的信念支持着自己,用当年玄奘法师万里求法为楷模鞭策自己,以超乎常人的毅力一点一点地向前蠕动。到天光初现,拂晓在即的时刻,终于来到了一栋不丹人住的茅屋门前,德清实在支持不住而倒在地上。幸亏得到善良的不丹人救助,德清又醒了过来。几天后,身体得到稍许恢复,德清又继续往前走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11:27 , Processed in 0.350996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