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儒佛相通
——《儒风大家》第十期采访释仁炟法师
文:常强
■ 释仁炟
□ 本刊记者
编者按:至本文刊出,年届七旬的正觉寺监院仁炟法师,依然行进在朝拜安徽九华山的路途上。朝山,是佛门修行者降伏自心贡高我慢、自觉觉他的一种极其艰难的修行方式,非愿力、毅力、体力皆有保障者而不能为之。
□:仁炟法师,您的朝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您觉得它的意义在哪里?
■:三步一叩朝山本质上是一种修行。2005年仁炟朝拜五台山,今年又开始朝拜九华山。仁炟看来,朝山首先可以洗涤心灵尘垢、磨炼身心、忏悔业障、降伏自心的贡高我慢,从而促进自己的修行。这是从修行角度讲的。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所思、所言、所行。
另外,朝山的过程,也是弘扬佛法的过程。这次朝山,倡导大家“同愿同行一起朝山去”,安排一些可以在家中完成的朝山功课,希望更多的人能够参与朝山。比如:可以发愿朝山期间,每天在家叩拜地藏王菩萨108拜;或者完成100万遍“南无地藏王菩萨”圣号;或者十斋日诵《地藏菩萨本愿经》;也可以来到朝山途中,跟随仁炟叩拜一段。朝山的过程也是弘扬佛法的过程,无论是自修或是共修,都会影响到很多人,无论他们是信佛还是不信佛。
第三,现代生活中,很多社会问题以及大家的烦恼,都是贪欲膨胀引起的。如果能够有这样的苦行体验,会让大家反思很多问题,反思人生的意义,考虑人生的路该如何走。这种修行对于帮助大家克制自己的欲望、去除贪念、净化心灵也是很有益的。
□:我们去香港拜访饶宗颐先生时,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前面,看到了饶宗颐先生题写的四个字:“慈、悲、喜、舍”,这是不是我们佛家修行的一个方向呢?
■:慈、悲、喜、舍,这四无量心,是圣心也是凡心。修行,本身就是修凡心。从精进的角度讲,所谓慈是予乐,给予快乐,让大家过上幸福的生活;悲是拔苦,将众生从苦难中救拔出来;那么喜、舍呢,就是看到众生离苦得乐,自心快乐,然后把快乐再普施、施舍给一切众生,乃至生命。这是简单地说。
□:今天,许多人对佛教存有这样的想法,他们认为佛教让人消极遁世,逃避现实,对社会有很大的消极作用。对此,您又作何回应?
■: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佛教无争不抢、忍辱随缘,所以好些人从这个角度来看,认为佛教是消极的。其实,佛教申明因果,主张和合、不争不贪、化解矛盾、和谐的修行。佛教的慈悲展现的宁肯牺牲自己也不伤害别人的大行,实际上是佛教大智大勇的一种表现,这不是悲观的,更不是厌世、遁世的。
比如虚云老和尚,他从48岁开始朝山,从普陀山到五台山,走了三年半。途中,有个顽皮的小孩子,他要求虚云老和尚从胯下爬过,虚云老和尚就从小孩子的胯下爬了过去。你说虚云老和尚是懦弱吗?实际上虚云老和尚是以这种方式教育这个小孩子,这正是虚云老和尚的大智慧,这是大智大勇的体现。
另外,从佛教的角度看,如是因,如是果,一切事情都不离因果。平常我们说“菩萨畏因,凡夫畏果。”就是菩萨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不敢种恶因,不愿与别人发生争斗。因为发生争斗,就要种下恶因,将来会受到恶报。对于修行的人而言,不愿与别人发生争斗,不敢胡作非为,因为他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对于不修行的人而言,因为不知道或者不理睬因果报应,就敢胡作非为。等到某一天恶报来了才后悔,可是一切都已经晚了。
□:抛弃社会世俗观念对佛教的偏见,可以看出佛教对人生还是有很大的启示意义的。好多出家人,是不是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才选择皈依佛门?
■:选择出家,对有些人而言,并非是在经历苦难波折之后的选择。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大德,他们在出家前都有好大的福报,但他们却甘愿舍弃尘世福报去修行。像镇江金山寺的创寺住持法海和尚。法海和尚原是唐朝名宰相裴休的儿子,时任翰林院学士,地位很高,是他父亲送他出家的。当时出家修行是非常光荣的事情。
近代弘一大师,“二十文章惊海内”,这是中国近代的大才子,在文学、音乐、书法、绘画上都有很深的功底。今天的许多名家都是他的传人。他在上世纪30、40年代所作的《送别》,就是“长城外,古道边,……”,红遍了大江南北。前些年台湾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在电影中就用到了这首音乐。这些人都是很有才华的。他们能够放弃尘世的幸福和富贵而选择出家,自有佛教的吸引力和奥妙所在。出家并非都是消极遁世。古往今来,很多人出家是为了利益众生、度化众生,是为了修行。
□:这些人也应当包括仁炟法师自己吧?
■:就仁炟本人而言,尽管没有高官厚禄,但在事业上也算取得了小小成就。就在事业处在巅峰的时候,仁炟选择了出家。当然,并不是逃避什么,仁炟出家只是为了报答佛恩。
□:昨天我们在来时的路上还在讨论佛教的出世入世问题,单单说佛教主张出世,这其实是不恰当的。
■:这样说是不全面的。佛教既是出世的,也是入世的。
从本质上来讲,佛教是出世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主张跳出六道轮回,了脱生死,究竟涅槃,达到“常乐我净”的境界。但是在修行的过程中,还是要积极入世的。从目标上讲,佛教是出世的;从过程上讲,佛教是入世的。平常说,大修修于市,小修修于山。小修行往往在山林里,自己诵经念佛,极少和外界接触,受外接的影响较少,也容易清净;而大的修行,过去叫市井,现在叫闹市,在闹市里历事炼心,困难要多得多。不仅要自己修行,还要带领他人一起修行。度人很难呀!一个人一个想法,现代人的贪心、瞋恨、疑惑、傲慢、嫉妒等自我膨胀,即使是好心,别人也未必理解,这些都凸显在入世的修行弘法中。在红尘中自度度他所经受的压力和磨难,要远比出世在山林中自修要大得多,所以这样的锤炼叫大修修于市。
比如我们建设寺院,提出“在修行中建寺,在建寺中修行,我们和正觉寺一起成长。”的理念,即是入世的建寺弘法行为,也同样是一种出世的修行。
□:您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了重庆慈云寺惟贤长老曾经说的:“佛教精神就是报恩精神,报恩精神包括了出世而入世的精神。”咱们佛家讲究四报恩,即报父母恩、报国土恩、报众生恩、报佛祖恩。还有一种观念叫“法不外求”。我记得《六祖坛经》上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寻兔角。”这是不是也是主张咱们佛教要入世的?
■:是的。“法不外求”是从人的内心修行来讲的。佛法认为,每个人都具足清净的自性。自性佛就是觉而不迷,自性法就是正而不邪,自性僧就是净而不染,每个人都具备“觉、正、净”三宝。但自无始劫以来,自性三宝都被无名烦恼造作遮蔽住了。由于尘垢的污染淹没了自性,修行的过程,就是把这些烦恼、尘垢清洗掉,使自性三宝显现出来,使大家清净心安,得大自在。所以,是内求而不是外求。
□:在今天,我们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您认为佛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将会扮演何种角色?
■:佛教就是追求和谐、和合的。您看咱们寺院,大家在一起修行,讲究六和敬。您看我的办公室墙上也贴着六和敬:“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从言语、意识、行动上都概括了,都要和合。同样,国家也需要安定团结,需要和合、和谐。
佛教希望国家统一,希望国家和平和谐。和谐和合的环境是每一位中国人都期盼的,同时佛教修行也需要有一个安定的外部环境。佛教教导信众要爱国爱教,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要积极奉献。作为佛门弟子,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倡议要积极响应。
□:有人说,人的道德是由环境决定的。在公共场合,随地吐痰肯定显得很不文明,所以人们就会避免随地吐痰。而若走到无人之处,走到一个原本很脏乱差的地方,人们或许便会随意吐痰。对于这种环境决定道德的观点,您怎么看?
■:我去香港,去深圳,那边环境非常美,在那里大家都不忍心随地吐痰,因为地面很干净。一切生灵都有贪欲的一面。佛教认为,自无始劫以来,每个人都是善恶兼有。修行,就是消灭恶的,保留善的。具体而言,就是一切恶,未生的令不生,已生的令消灭;一切善,未生的令升起,已生的令增长。这是佛教的理念。
□:据说,在有的寺庙中,有的师父还要求信众学习儒家文化。对于这种做法,您怎么理解?
■: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没有矛盾,更没有斗争。释迦牟尼佛在《金刚经》里面讲过,“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儒家也是佛法。从儒家的角度来讲,做人的准则是仁义礼智信;而从佛家的角度来讲,居士五戒强调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些都是相通的。不杀生,就是要仁爱;不偷盗,就是要讲义气;不邪淫,就是要讲礼,尊重别人的家庭;不妄语,就是讲究信誉;不饮酒,就是保持清醒的头脑,保护身体,这是智慧的体现。儒家的行为规范与佛家的戒律,都是相通的。佛教进入中国后,与儒家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今天的中国化的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您也提到了,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与佛教的戒律都是一致的,这一点我也有所感悟。比如,关于修学法门,儒家讲“学思行”,佛家讲“闻思修”;儒家认为“人人皆为尧舜”,佛家认为“人人皆具佛性”;儒家贤德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佛祖则说“明心见性”;儒家强调“仁者爱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佛家则强调“众生平等”、“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在处理不同文明形态的问题上,我们祖先早已为我们提供了态度,那便是内外兼收、三教融合、和而不同。
在拜访法师之前,我也拜读过关于您的一些资料。可以说,您在出家之前,乃是一位成绩斐然的生物化学科技工作者。最后一个想请教您的问题就是,您认为佛教与科学技术的进步,会有怎样的关系?
■:佛教是佛陀对于弟子智慧的传授,是大智慧的结晶,不仅是科学的,而且很多方面领先于科学,并在不断地被科学验证与证明。佛教讲求真修实证,具有严谨的修学理论体系和修行方法,佛教修行的本身也属于一种科学求证的过程。
举个例子,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要他的弟子们喝开水,不喝生水。佛说,一碗生水里头有八万四千个小虫,喝了生水容易生病,这些道理已经被科学所证明。借助显微镜,我们可以看到生水中有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有不致病的,也有致病的。
佛教中充满了智慧。将佛教的智慧运用于士农工商各行各业,运用于科学技术的研究,都会有很好的启发和促进。
□:仁炟法师之前是食品工程师,是解决人类的身体问题的。皈依佛门之后,任务就变为了解决人类精神信仰问题。您认为之前的工作,对于您目前的修行有意义吗?
■:应当说是有意义的,因为它们之间都是相通的。大家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是学习知识,另一方面是培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之前所学所用的知识,现在在建设寺院、在修行中都用到了。所以,解决物质问题与解决精神问题,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
编者:释仁炟,1942年生,原名侯占元。早年毕业于天津轻工业学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攻食品生物化学,被国家人事部、国家科委认定为我国“豆制品跨世纪学科带头人”,现为山东省淄博市博山正觉寺监院。1992年,仁炟法师在北京法源寺能行长老(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人)座下皈依佛门,尔后出家;2000年在佛门泰斗本焕老和尚(临济宗第四十四代传人)座下受具足戒。2002年仁炟法师率众修复建设禅宗祖庭山东省博山正觉寺,2005年三步一叩朝礼五台山,2011年始三步一朝礼九华山,其朝山行为受到海内外佛教界关注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