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524|回复: 6

[佛教文化]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1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农历十一月十七日, 恭迎阿弥陀佛圣诞 (转)

  22.jpg

阿弥陀佛,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略称弥陀。梵语amita,意译无量。另有梵名意译无量寿、无量光。浊世之人,死后如没有积善功德,会随业报,流转于六道轮回之内,六道者即天道、人道、阿修罗、鬼道、畜生道与地狱道。轮轮转转,始终在六道中受苦,即使生于天界,天神享尽之后,仍然会再下于人间,又再流转,业力重时,又会再转入畜道,鬼道,最不幸的就是堕入地狱道主动经千劫,求出无期。但只要精勤心称念阿弥陀佛,在临终时,阿弥陀佛会亲自接引是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再不受轮回之苦。
   
关于阿弥陀佛名号之由来,据鸠摩罗什译之阿弥陀经载,此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故称阿弥陀佛。然据梵本阿弥陀经及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载,此佛寿命无数、妙光无边,故称无量寿佛、无量光佛。一佛而有不同义之二名,为其它诸佛所未见。又于般舟三昧经、大阿弥陀经、维摩诘经等早期经典中,亦仅有阿弥陀之称号,故推知无量寿、无量光之称号,系后代依其名之原义所立。另据平等觉经、后出阿弥陀佛偈、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载,弥陀号称无量清净佛,所在之世界称为清净世界、极乐世界。
  
阿弥陀佛成道之本缘,据无量寿经卷上载,过去久远劫世自在王佛住世时,有一国王发无上道心,舍王位出家,名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处修行,熟知诸佛之净土,历经五劫之思虑而发殊胜之四十八愿。此后,不断积聚功德,而于距今十劫之前,愿行圆满,成阿弥陀佛,在离此十万亿佛土之西方,报得极乐净土。迄今仍在彼土说法,即净土门之教主,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净土,故又称接引佛。阿弥陀三尊像通常以观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为其胁侍,而与此二尊并称为西方三圣。
  
于现存大乘经论中,记载弥陀及其极乐净土之事者凡有二百余部,可见有关弥陀信仰及净土教义之深入人心。据般舟三昧经卷上载,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光明彻照,端正无比。另据观无量寿经之说,无量寿佛之身如百千亿夜摩天阎浮檀金之色,其身高六十万亿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间之白毫右旋宛转,毫相之大小犹如五倍须弥山之高广;其眼清白分明,眼之大小犹如四倍大海水之纵广。其身有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有八万四千好,一一好中有八万四千光明,遍照十方世界,摄取念佛之众生。于西藏,阿弥陀佛被视为无量光、无量寿二佛,若祈求智慧,则皈依无量光佛;若祈求延寿福乐,则皈依无量寿佛。
  
于密教,以阿弥陀佛象征大日如来法身之妙观察智,称为甘露王。于金刚界曼荼罗中,称为受用智慧身阿弥陀如来,居于西方月轮之中央。其身黄金色,结三摩地印,密号清净金刚,三昧耶形为莲花。于胎藏界曼荼罗中,称为无量寿如来,居于中台八叶之西方。其身为白黄色或真金色,闭目,身着轻衣,跏趺坐于宝莲上,结入定印。

【阿弥陀佛略传】
   
阿弥陀佛于未成佛前,在过去无量劫中,为妙喜国的国王,名为乔尸迦,他的父王名为月上转轮王,母亲是殊胜妙颜。在当时有一尊佛出世,称为世自在王如来(定光佛以下的第五十三佛)。乔尸迦王听佛说法,心怀畅悦,心地开朗,遂发无上菩提心,弃舍了国王位,皈投世自在王佛而出家,赐号法藏比丘。他的修行意志在救度一切众生之苦,而发广大愿力。他自因地起就喜好修持特殊之行,并希望达成最极无上的佛果。又对于沉沦苦海中的苦恼众生,尤欲赐与极上无比的大安乐与利益,才能满足他的心愿。于是他仔细思维,欲达成此目的,必须先建立一殊胜极乐的世界,来摄度众生才可以,又遂复立定一种最简要的行门,能够使一切众生,易于修持而喜欢生到他的国土。尔时法藏比丘唯不知道何尊佛的佛土最为超绝?修持如何法门最为简易,方能达到大愿,克成伟业。于是法藏比丘重诣佛前,顶礼已毕,长跪合掌,以颂赞佛,赞已,禀白佛言:(我发无上正觉之心,唯愿世尊广为宣演十方诸佛如来壮严的净土,并诸修证的法门,我闻已当如说修行,成满所愿,令我速成正觉,拔诸众苦)。
  
时世自在王佛,感念其壮志及他的高明,即细为开示诸修行门,并广说二百一十万亿诸佛刹土的境界。尔时,法藏比丘仗佛之不思议神力,并其一念真诚感应的心愿,诸佛国土即时悉现于眼前。法藏比丘闻佛所说,更加欢喜踊跃,发起无上胜愿,遂于诸佛国土中,精细选择其胜而舍其劣,则唯有西方净土,最为殊胜,最为适意。又于过去因行中,细心检定,舍其难而选取其最易的行门,莫过于称名念佛一法最为方便。是时即再白佛说:[我已摄取壮严佛土,清净之行]。时佛告法藏:[汝今可说,悦诸大众]。法藏比丘白佛言:[唯垂察听如我所愿,遂于佛前广发四十八愿],创设新的极乐世界,广度九品含灵,愿愿壮严极乐,愿愿拔度众生。尔时法藏深自思维,若非绝胜殊妙的净土,则希望往生者就少,或且是因生难为修持,虽则是殊胜的净土,如何的壮丽,亦不能广摄众生,求生我国。如是奈何能酬兹大愿呢?于是就以壮严西方极乐世界,为一切众生的归宿处之果,提倡念佛法门为一切众生修行往生之因,如此绝世的大业,非是大愿大力,岂容易成就!所以法藏比丘即时发大道心,依本誓愿力,历劫修行,勇猛精进,忍力无倦,善行不退,或生为王,或为豪富,或为比丘,或为天人等,常以四事供养,恭敬一切诸佛,广修万行,多植德本,乃至修诸艰难的苦行,难行能行、难忍能忍的苦行都修持过由此可知法藏比丘的用心了。
  
法藏比丘曾于过去的久远世,在善持劫中,世界的名称为删提岚,当时的教主号称宝藏如来,同时的法藏比丘为转轮王,宝藏如来曾为授记说:[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无量寿,世界名安乐,国土清净。]
  
须知法藏比丘欲达成此超世绝大的宏愿,已非是一劫二劫乃至百千万劫而修来,宝由无央无数劫中,长期的修积,方能成就此不可思议之万行功德,来壮严此绝胜的西方净土,现时说来已是圆满成就伟业,更在极乐国中,垂手殷勤,说法度生,已是十劫之久,我们为何不尽早发愿求生,而甘心长久的愿作醉生梦死之辈,流浪在生死苦海中呢?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永明延寿大师与阿弥陀佛圣诞之由来     (转)

永明延寿大师(公元九○四——九七五),唐末五代临安府余杭(浙江杭县)人,大师乃是中国佛教史与文化史上的一代高僧――它不仅是中国祖师禅的法眼宗三祖,又是莲宗(净土宗)第六代祖师。     

在中国佛教史上一身兼祧影响最大的禅、净两宗祖师的唯有永明延寿大师一人,可见大师地位之重要与尊隆,影响之巨大而深刻。他一生著述等甚,尤其是其佛学巨著《宗镜录》乃是中国佛教史上最为重要、最有影响的典籍之一。编成之时,忠懿王即亲为制序,予以高度评价。永明延寿大师在生前与寂后一直受到推崇,而且评价越来越高。清世宗雍正皇帝胤禛可以说是历来对大师评价最高,推崇最力的一位。 
   
雍正帝称永明延寿大师为“古佛再来”,“六祖以后古今第一大善知识”、“超出历代诸古德之上”、“震旦(华夏)第一导师”,称赞其编集的《宗镜录》一书为“震旦(华夏)宗师著述中第一妙典”。    

《御录宗镜大纲》就是他对永明延寿百卷《宗镜录》亲自摘录的大纲,以作为“入《宗镜》之向导”。他还广为流布永明延寿的主要著作《宗镜录》、《万善同归集》等,亲自为之制序作跋,给予高度评价。他视永明大师为心心相印者,认为永明“与朕心,默相孚契”,“与朕所见,千百年前,若合符节”。    

故在论述中经常引用永明语录,以永明的圆融正见作为分析的依据与评判的标准。他特加封大师为“妙圆正修智觉禅师”,敇令“修葺塔院,庄严法相,令僧徒朝夕礼拜供养”。可以说雍正对永明延寿大师的尊崇与重视已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综上所述,我们都知道永明延寿大师不仅是净土宗第六代祖师,也是法眼宗的第三代祖师,而且生于五代十国――正当唐朝灭亡到宋朝建立之间的一个乱世,佛法在那个时期经过唐武宗“会昌法难”的灭佛运动之后,呈现衰微的现象,已经见不到盛唐时期的八宗共荣的兴盛景象,永明延寿大师就是在佛法衰败等待重建的时代兴出于世。    

大师在当时深受吴越王钱俶的礼敬,尊奉他为国师。有一天,吴越王想开个无遮大会――就是打千僧斋,只要是出家人来应供,皇帝是一律平等供养。虽然说是平等供养,摆设的桌位总有上下座的分别,上座的位子谁都不愿意坐上去,大家都谦虚地推来推去。在谦让不下的情况下,大家想既然永明大师是皇帝的老师,当然请永明大师坐上首席位子,但是永明大师也很谦虚,就是不肯坐这个首席位子。在这么推推拉拉,就来了一个穿得破破烂烂的大耳朵和尚,大家都不认识,看到大家在那里推让,他老人家就不客气,往首席位子上一坐。这一坐下来,当然吴越王也不好意思赶,但是心里很不舒服,国师没有坐首席位子,却被一个不认识的和尚坐上去,但总算是出家人,也就不便说话了。    

打完千僧斋,大家都散去了,吴越王就问永明大师:“我今天供斋,有没有圣人来应供啊!”吴越王认为如果有圣人来应供,他的福报就大了。 
   
永明大师说:“有啊!”他说:“什么人啊?”“是定光古佛今天来应供。”“那一个?”“坐在首席的那个大耳朵和尚就是。”吴越王听了之后心里就很欢喜,赶紧派人去追。    

派去的人就一路到处去打听:“你们有没有看到一个耳朵很大的和尚,从那一条路走了?”后来打听到长耳和尚是在一个山洞里面修行,找到之后,吴越王派的人就顶礼膜拜,请他到皇宫里面来供养。    

长耳和尚说了一句话:“弥陀饶舌!”――阿弥陀佛多嘴啊,泄露我的身分!长耳和尚说完就圆寂了。    

这些人看到长耳和尚圆寂,就呆在那边:“定光古佛是找到了,却圆寂了。”想想他刚才讲的“弥陀饶舌”,说长耳和尚是定光古佛的人是永明大师啊,那“弥陀饶舌”不就是在说永明大师,原来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的!赶快回去报告吴越王:定光古佛走了,阿弥陀佛还在。   
 
吴越王听到定光佛圆寂的消息,当然很失望,但知道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再来,这下欢喜得不得了。就赶紧去见永明大师,快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刚好一个报信的人慌慌张张地从外面跑进来,几乎跟吴越王撞在一起。吴越王问他:“什么事情这么慌慌张张?”“永明大师圆寂了!”     
这是阿弥陀佛在我们这个世界示现作永明延寿大师的一段公案,现在大家订阴历的十一月十七日作为阿弥陀佛诞辰,阿弥陀佛是在西方极乐世界教主,而且成佛已经十劫,不是历史性的人物,十一月十七日诞生是怎么来的呢? 
   
十一月十七日是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所以就把这一天当作阿弥陀佛的圣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2-11 23:01 编辑

一句“阿弥陀佛”十种妙处       (转)

“阿弥陀佛”,这句佛名,是万种功德的结晶,具有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它是生死苦海中的慈航,是慢慢长夜里的明灯。念佛人现世获得的十种妙处。这些都是释迦牟尼佛在佛经上亲口开示的,佛无妄语。    

一、常得一切天神隐形守护    
天道中的一切天神,都尊重佛法,看到念佛人都欢喜赞叹,冥冥中加以保护。因此,念佛的人,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不求家庭平安,家庭自然平安。这对念佛的人说,不过是现世获得的小利益。对天神说,也是积累功德,双方均有利益。
    
二、常得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菩萨的任务,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时常分身无量,游化十方,普度有缘。念佛众生和诸佛菩萨有缘,众生在生死苦海中,一心称名,是向佛菩萨发出的呼救声。所以古德说:“生死海中,念佛第一。”称名求救是因,菩萨寻声救苦是缘,因缘和合,感应道交,自然逄凶化吉,离苦得乐,这就是果。古今以来,许多有缘众生,由于遭受厄运苦恼而称名号,由于称念名号而转危为安,也由于获得念佛的利益,而生信发愿,求生净土,见佛闻法。“先以欲勾牵,后令入佛智”这是菩萨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 
   
三、常得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常得诸佛护念:护,保护;念,惦念。《阿弥陀经》说:“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念佛的人,受到一切诸佛的保护和惦念,由于诸佛保护和惦念的力量不可思议,所以他们修行的心,能永不退转,直到得着佛的智慧——阿褥多罗三藐三菩提。照这样说,就算这一世不能往生极乐世界,但既已种下善根,就不会退转,一定有一天会往生净土,见佛闻法。 
   
阿弥陀佛放光摄受:阿弥陀佛,又号无量光佛。佛的智慧之光,横遍十方,超越空间。佛的光明比太阳的光大千亿倍,太阳的光,一道墙便隔断了。佛的光明无所不照,任何东西也阻隔不了。“阿弥陀”是无量光寿,是佛的法身,也就是人人本具的佛性。念佛的人,业障消除,身心清净;心头清净,即心是佛。也就是“妄去真显”的道理。
    
四、念佛之人,光明烛(照)身,四十里之遥(远)一切恶鬼,皆不能害;一切蛇龙毒药,悉皆不受人人本具的常住真心,像一面大圆镜,能照天照地,具有无量光明。但被多生尘垢蒙蔽,晦暗无光。一句佛号,是消除妄念的净化剂,妄念消除,心光显露,身放光明可达四十里之远。这是真实不虚的。    

《藕益大师文选》记载,安徽桐城县,有甲乙二人,外出经商,后甲病死异乡。乙将他安埋并带回遗物,交给甲妻。甲妻以其夫年轻体健,何以突然死去?怀疑乙谋财害命。乙深感委屈,又无法证明。便去甲坟前痛哭,倾诉冤屈。忽然甲的声音附耳说:“你对我有恩情,我妻冤枉你,我可以附在你的身上,回家去对妻解释清楚。”于是乙便折回。一路上,甲和他对话,和生前一样。不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一次,乙偶然失脚,几乎跌倒。不自觉地念了一声“阿弥陀佛!”这一下,甲用惊恐的声音在远处说:“你怎么放光吓我?”乙听到念佛会放光,又连念几声佛。这一来,甲的声音距他更远,说:“你念佛时,胸部放射出耀眼的光芒,我没法靠拢你身边。请你回去告诉我妻,叫她到坟前来,我会向她解释清楚。”乙便照办。通过这件事,使乙深感佛力不可思议,便弃商出家,潜心修行。后来成为一位高僧。1948年,成都杨昌平居士,一天路经成都东门大桥时,脚下踩着石头几乎跌倒,不觉口中念一声“阿弥陀佛!”当夜做一梦,梦中有五个花枝招展的美貌女子,约他同行,他心动了,便伙同一道行至某街某号,她们进去并向他招手。这时有白胡子老人阻挡他说:“你是念佛人不要去。”他仍然拼命往里面钻时,便突然醒了。杨觉得这梦离奇,次日亲往某街某号,向主人询及昨夜梦中情景。主人说:“并无五个美女前来,只是我家昨夜母狗产下了六只狗仔,有五只雌性的花狗,一只雄性的狗出生便死了。”杨听后,吓出一身冷汗。心想如果不是念了一声佛,就变狗去了。以此,他更虔心奉佛并常举此事劝人。以上是范隆奕居士(现年89岁,住乐至报国寺念佛安养院)于1996年亲自听杨所说。 
   
一切妖魔鬼怪,都怕光明,都怕佛名。《普门品》说:假设在三千大千国土中,到处均有夜叉罗刹,想来害人。听见他称念观世音菩萨名号时,那些恶鬼,连看都不敢看他,更不可能加害了。一切恶龙毒蛇猛兽,也不会加害。“若恶兽围绕,利牙爪可怖。念彼观音力,急走无边方(迅速逃往远方。)”“蛇及蝮蝎,气毒烟火然(燃)。念彼观音力,寻声(闻身)自回去(回避)。”至于毒药,也有明确的开示:“咒沮诸毒药,所欲害身者(想用它害别人),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害人终害己)。”以上都是佛陀亲口宣讲,虽说的是称念观音菩萨名号,其实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    

五、水火冤贼,刀箭牢狱,横死枉生,悉皆不受    
五浊恶世的众生,种种厄难苦恼,层出不穷。这里列举水灾、火灾、冤对、强盗、枪炮、(古代的刀箭,就是今天的枪炮,都是杀人的凶器。刀箭之灾,包括战祸在内)牢狱以及遭受横祸冤屈而死或枉堕恶道等。其实,灾难远不止此,不过举这些作为代表罢了。    
贪、嗔、痴三毒是万恶的根本,是灾难的根源。念佛的人,念念清除三毒,消除烦恼,不求消灾免难,自然消灾免难于无形。平时能一心称名念佛,到紧急关头,我们自性中的弥陀,自会救护弥陀心中的众生,而使逢凶化吉。如果平时不念佛,到灾难临头时,内心恐慌张惶,六神无主,很难想起念佛。还有,念佛的秘诀就是至诚恭敬。印光大师说:“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业,增一分福慧;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必须牢记! 
   
六、先所作业,悉皆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像    
梦境是唯心所现。欲念重的人多淫秽梦,嗔心重的人多恐怖梦。念佛的人身心清净,夜眠安稳,不会做恶梦、邪梦。还有上床后,默持佛名或静听念佛磁带,可以养心安神,既能对治失眠,又可消除恶梦。如在梦中,遇到恐怖境相,或出现梦靥时,一称佛名,顿时化为乌有。    
老实念佛,绵密用功,妄想逐渐消除,心光逐渐显露。众生心净则见佛,佛无时无处不现身(净空法师语)。水清月自见,能够见到阿弥陀佛殊胜的庄严妙相。但是,切不可因此生欢喜心、执著心。这不但无益,反致受害。印光大师说:“近来修行的,多有着魔的事情发生。这都是由躁妄心,急于希望有感通,有胜境出现。应该知道,不要说显现的境界是魔所现,即便是胜妙境界,只要生起一念贪著欢喜之心,就会受到障碍和损害。”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娑婆众生,身为苦本。一生多在惊恐、怨愤、忧愁、痛苦中度过。只有念佛的人,内心清净,一心念佛,随缘消业,不被境转。内心充满法喜,容貌充实光辉,疾病自然消除;健康长寿,不求自得,这只算是念佛的副产品。念佛的人,诸佛欢喜,龙天拥护,善缘增长,所作的事必然吉利。净空法师说,台湾有位男居士,九十多岁,每天走三万步路,念三万声佛,身体健康,精神饱满,腰背挺直。他将来临命终时,必能毫无病苦,安详往生。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喜欢、礼拜    
念佛的人,内心清净,和气迎人,广结善缘,助人为乐。孔子说:“敬人者人恒(常)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尊敬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尊敬他是结善果。爱护别人的人是种善因,人们常常爱护他是结善果。)种这样的因,结这样的果。受到人们的恭敬、欢喜、礼拜,这是必然的事。   
 
以上九条,都是念佛现生就获得的大利益。那种认真为念佛是消积等死的,是临终才得用的说法,不攻自破。 
   
十、临命终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与诸圣众,持金莲花,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死亡是人生最悲痛的事,也是人人都逃不了的。在临命终时,拥有无上权势的帝王,拥有亿万资财的豪富,和一无所有的叫化子,会完全一样。那时手中的权势和财富,丝毫都帮不了忙。只有念佛的人,这时才能无留恋、无恐怖,一心念佛,求生净土。同时,必定蒙佛接引往生莲邦。从此超凡入圣,直至成佛。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中第十九愿是闻名发心愿,第二十愿是临终接引愿。愿文是:“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发菩提心,修诸功德,奉行六波罗蜜,坚固不退;复以善根回向,愿生我国,一心念我,昼夜不断。临寿终时,我与诸菩萨众,迎现其前。经须臾顷(顷刻之间),即生我刹(国土),作阿惟越致(不退转)菩萨。不得是愿,不取正觉(不能实现此愿,我誓不成佛)。”这是阿弥陀佛对念佛众生作的保证。还用怀疑么?  
  
如上十种利益,经文具载,乃佛金口之所宣也。既是现生、来世皆有利益,然则,世出世间要紧法门,无如念佛者也。但当精进,勿用怀疑!    

本文列举的十大利益,都是佛经所载,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讲的。既然对现生和来世都有利益,那么,无论从世间法或出世间法说,一切法门中,没有比念佛法门更重要的了。  
  
但是念佛法门是“易行难信”之法,不少学佛的人,也并不完全了解,或许还有怀疑。正如明代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念佛不专一”一文所说:“我以前在某寺参学,一天方丈对大众说,中元节将做盂兰盆会,我以为一定要设斋供众,结果并未设供,只是领众念佛三天而已。又某寺当家师遭官府拘捕,寺中首座集众举行佛事,以祈救护。大众以为要诵经持咒;结果只是高声念佛而已。这两件事,皆出于常情意料之外。可见大德们的思想作法,不同凡响,很值得学习。但是今天许多念佛的人,名为专修净土,可是为了求延寿,便诵《药师经》;为了消罪业,便拜《梁皇忏》;为了救厄难,便念消灾咒;为了求智慧,便念观音文。把平时念的佛号放在一边,以为念佛无济于事。为什么不想一想:阿弥陀佛是无量寿佛,往生的人也寿命无量,何况求人间百年的寿命呢?

《观无量寿佛经》说,“至心念佛一声,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何况眼前的厄难还不能消除吗?《无量寿经》说,“我以智慧光,广照无央(无边)界”,念佛的人,弥陀常以智慧之光照其身,何愁没有智慧呢?“一句佛号,是阿伽陀药,万病总持,如果你不相信,不肯服,又有什么用呢?”这段重要的开示,今天读起来,仍然具有非常中肯的指导意义。  
  
“佛言不信,何言可信?”切勿丝毫怀疑,疑则自生障碍,断难获得念佛的利益。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阿弥陀佛化身的故事(转)

22.jpg

唐朝有一位丰干禅师,不知他是那里的人氏,他居住在天台山国清寺,头发剪到齐眉的高度,经常穿著一件不起眼的布衣。

如果有人向他询问佛理,他都只回答:“随时”两个字。他曾经口唱道歌,身骑老虎进入国清寺前的松门,寺里僧众有修持不努力的,见了都非常的惊惶恐怖。


国清寺里厨房有二位修苦行的人,名叫寒山、拾得,他两人负责炊事,整天都在聊天,偷听的人都不知道他们在说些什幺,因此人们都讥称他们俩是“疯狂子”。可是这二人只和丰干禅师亲近,并不理会他人。

有一天,寒山问道:古镜不磨,又怎幺能照烛呢?
丰干禅师回答说:冰壸无影像,猿猴探水月。

寒山又道:这是不照烛呀,再请大师指点吧
禅师说:万德不将来,我说什幺好呢?

又有一天,丰干禅师对寒山、拾得说:如果你们和我同游五台山,即是与我同流,如果不与我去,就不是我的同流。
他们回答:我们不去。
禅师说:你们不是我的同流。
寒山这时便问:你去五台山作什幺呢?
禅师说:我去礼拜文殊菩萨呀!
寒山说:你不是我的同流。

没多久禅师单独至五台山巡礼,遇到一位老人。禅师就问:您莫非就是文殊菩萨吗?
老人回答他:难道还会有两位文殊菩萨吗?
禅师立刻顶礼,十分虔诚。还没有起来时,老人就忽然不见了。于是遍游五峰顶,将近二年才回到南方。

那时刚好有一位名叫闾丘胤的官人要到台州上任,临行忽然患了头痛之症,怎幺医也医不好。禅师就去拜访他,说道:贫僧特地来拜访你。
闾丘就将病情告知,于是禅师向他要了一个干净的瓶子,装水念咒,然后喷在闾丘头上,闾丘的病就立刻好了。

闾丘感到非常惊佩,于是向禅师求乞赠言以指点此行的安危之兆。

禅师说“到任后千万记住要前往天台山拜访文殊、普贤菩萨啊!”
闾丘随即问道:这两位菩萨在什幺地方呢?
禅师即说:“天台山国清寺里的寒山、拾得二人便是。”
 
闾丘后来找到国清寺,先向住持问丰干禅师的住处,住持道翘说:“丰干禅师的旧居在藏经楼后面,现在早已人影杳然了。”
闾丘又问:那么请问寒山、拾得二人现在可在?
寺僧答曰:在厨房中做事。

闾丘到丰干的房间,只看到老虎的脚印,又问住持:“丰干禅师在这里的时候,是做什么的?”道翘说:“只是舂榖供僧,闲暇的时候则歌唱吟咏。”
最后闾丘进入厨房见到寒山、拾得围着炉灶在说笑。闾丘就向他二人顶礼膜拜,二人却忙不迭声地叱喝他。
寺僧惊异道:大人!为什么要拜这两个疯狂汉呢?

寒山这时忽然过去抓着闾丘的手笑着说:“你连弥陀在面前都不认得,又拜我们作啥?丰干实在多嘴,实在太多嘴了。”
从此寒山、拾得两人携手走出松门,再也不曾回到寺中。


丰干禅师后来在天台山圆寂,在他禅房的墙壁上留有下面的诗偈:
余自来天台,凡经几万回;一身如云水,悠游任去来。
逍遥跑无闹,忘机隆佛道;世途岐路心,众生多烦恼。
兀兀沉浪海,漂漂轮三界;可惜一灵物,无始被境埋。
电光瞥然起,生死纷尘埃;寒山特相访,拾得罕期来。
论心话明月,太虚廓无碍;法界即无边,一法普遍该。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若能了达此,不用坐兀兀。


全首诗偈发人深省,流传千古,为人乐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1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在西方有一片净土,那是我向往的地方 (转)

22.jpg
   
此图正中为西方三圣像,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及大势至菩萨,均结跏趺坐于大莲花座上。正中的阿弥陀佛,双手结禅定印,掌上置有盖莲台。阿弥陀佛宝髻高耸,端身正坐。两旁观音与势至都以微侧身倾向正中的阿弥陀佛。
  
佛坛前方是莲座菱形格交织而成的“琉璃宝地”,有圣众菩萨罗列两旁,均盛装华服长衲曳地,璎珞玉佩垂挂,其手中各捧香、灯、果、花、涂(涂香)、乐(乐器)以为供养。左右两侧又有二位手持网罗幢的菩萨(或天人),遥遥对立,画中呈侧姿。
  
阿弥陀佛的顶上有二重宝盖,上饰垂缦、珠宝。三圣像的四周两侧是声闻弟子,左右各八尊,其中造形较特殊者,如长眉、持锡杖、头覆斗篷、面现梵形,手持贝叶经,体态硕大等等。
  
琉璃宝地之上,尚有跪地的菩萨(或天人)、着僧服的比丘、俗家打扮的在家佛弟子等,那是以后侧视观。
  
西方三圣像的后面,也就是画面的上方部分,为妙华宫殿、众宝楼阁,和一些浮在虚空中的景物。如虚空宝阁、尊胜宝幢、多层佛塔、空中经行思道的行者、飞空而至的他方菩萨等等。间隔在其中者,尚有七重行树。众宝楼阁前的莲池,池中莲花大如车轮。七层宝塔四周是围绕经行的声闻弟子圣众。
  
在琉璃宝地的正前方,也就是画幅的下方部分,画的是一大莲池海会图,有七重栏楯、七重罗网、光现花幢、光现宝幢,和分十四支出水的摩尼宝珠,宝珠的光中出现化鸟。大莲池所表现的主题是九品往生,最前一排,面向西方三圣像,作背后观的行者是闻法受记、上品上生、花开见佛等等。整体观之,通幅「极乐世界庄严图」,人物众多,景物繁复,但通过设计者细致的安排,形成一幅结构严谨,左右对称,敷色鲜艳,树木宫殿与圣众菩萨之间,虚实互补,列序有秩,将《阿弥陀经》等净土诸经所阐述的极乐世界胜妙景观,钜细靡遗的呈现出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0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12 1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22 , Processed in 0.317859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