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428|回复: 12

[事迹传记] 【高僧传】宣化上人开示《文殊菩萨化身的华严宗初祖师杜顺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9 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高僧传】宣化上人开示《文殊菩萨化身的华严宗初祖师杜顺和尚》

摘自:楞严经四种清净明诲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佛灭度后,末法时期,法弱魔强,为摧邪显正,故使令诸大菩萨及大阿罗汉,应化种种身,生于各阶层,来回六道中,来救度轮回受苦的众生。

或化作比丘,或白衣居士,或国王大官,或童男童女,甚至妓女寡妇,奸偷屠夫。先和他们同事,得到他们的信心,然后乘机将佛教的道理,灌输给他们,使得他们转迷为悟,弃邪归正,身心得以依教修持而入三摩地。

佛是时常用四摄法来教化众生,四摄法是:

(一)布施:分三种——即财施、法施、无畏施。

(1)财施:见困苦艰难的人,乃用金钱物资救济他,使彼受感动而相信佛法。

(2)法施:讲经说法,使其明白开智慧而信佛。

(3)无畏施:遇着惊慌恐惧者,能安慰援助,使其得离惊恐而信佛。但这种种布施都不求报答,不存对己有利之心,施后便算,三轮体空。即无能施与所施,亦无受者。

(二)爱语:好像父母对子女说话,那种柔和慈祥的态度,令众生悦服而生信仰。

(三)利行:就是有利益,大家平均分享,不可占为独有,令众生心服而生信仰。

(四)同事:和被度者一样的身份,即和众生打成一片,没有界限,不分彼此,这样就容易使众生接受而生信仰。

讲到同事,我记起一公案:

在唐朝有杜顺和尚,俗姓杜氏,京兆杜陵人,是华严宗第一代祖师。

他道德高尚,不攀外缘,白天上山耕种,晚间回寺诵华严经。

他有一徒弟,跟他学法已十余年,见师父白天上山辛苦地耕种,夜间回寺又拜诵华严经,觉得师父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便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是一样的。”

愚蠢的弟子,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便说:“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师父慈悲,了我心愿。”

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准他去。

临行前,师父说:“我有二封信,一封给清凉子,一封给猪老母,你顺便替我送去。”

弟子将信收下,立刻启程,朝五台山方向走,一心想求文殊菩萨加被开智慧。

按照信的位址找到清凉子,她是一个妓女,徒弟心里觉得奇怪,为何师父有一位当妓女的朋友?但信封明明写给她,因此便照样交她。

清凉子接信,拆开一看便说:“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我也要走了。”说完就坐下圆寂。

徒弟觉得奇怪,将信捡起来一看,原来她是观世音菩萨,可是他还不曾觉悟。

又将第二封信按地址交给猪老母,原来它是一只猪。

猪老母接到信之后,拆开来看,也当场死了。

徒弟更觉奇怪,为什么看到信就死呢?于是把信捡起一看,原来信是写给普贤菩萨的化身为猪,来教化众生。但这愚笨的徒弟,还不觉悟。

他来到五台山下,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他:“你来五台做什么?”

答:“朝拜文殊菩萨。”

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来拜文殊,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

这时他才恍然明白,原来师父就是文殊菩萨!

于是立刻回头,赶快回见师父。可是抵寺门时,师父已圆寂多日,真是后悔也来不及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19 | 显示全部楼层
印光法师讲故事:此猪乃菩萨所现
      
南京素食同缘社开示法语(节录)
     
一僧在五台,遇一异僧,出一函,嘱交薄荷,未言地址。一日过卫辉,见一群小儿呼薄荷。僧问薄荷何在。小儿指墙下所卧之猪曰,这不是。

僧取书呼薄荷掷之,其猪人立,以两蹄接而置口中,便立化。方知此猪,乃菩萨所现。其屠所杀甚多,若其猪至薄荷前,则便任其宰杀,了不逃走叫呼,故其屠爱惜薄荷。凡欲杀猪,牵薄荷至其猪边围绕之,则直同杀死者一般。以故多年养而不杀。以其猪清洁,爱食薄荷,故以为名。

初其僧受异僧之函而去,于途中思之,此函将投何所,乃私拆其封。大意谓,度众生若得度脱,即当速返,免致久则迷失。僧异之,复为封讫。

至是,方知薄荷乃大菩萨也。绕猪一匝,而群猪即证无生法忍。其威德神力,岂可思议乎哉。又唐文宗喜食蛤,一日有一蛤坚合不开。帝亲开之,中有肉身观音大士像,庄严异常。

由此观之,肉尚可食乎。倘误食佛菩萨所化之身,其罪过可胜言哉。吾人若知此理,自不敢食肉,亦不忍食肉矣。

吾人当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不须别修他法。
                                      
―――摘自《印光法师文钞编三卷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殊菩萨化身的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传记(转)

唐代高僧法藏大师开创的贤首宗又称华严宗,依经典《华严经》而立名。

华严宗的初祖——唐代的杜顺和尚,则是一位传奇式的人物,他的神圣事迹,为唐朝时上至皇帝下至庶民所称颂。可谓家喻户晓,万流景仰。
  
杜顺和尚,俗姓杜,名法顺,陕西西安入  他洁行高操,慧根深厚。
   
他家屋后有一块坟地,孩童时。他就在坟地上给大家说大乘法,凡是听法的人,都能悟入大乘。后人称那块坟地为“说法坟”。

十八岁出家,亲近因圣寺珍禅师习禅,珍禅师是一位圣僧,他的圣德感得狗都来帮他卫土造室,这只狗居然跟出家人一样,过午不食。杜顺和尚亲近这么德行高深的圣僧,自然很快就成就了。

又到四处参访,亲近善知识,很快就得到了大成就,便开始云游天下,广度众生。

曾劝人设五百人供,却来了一千人,斋主只准备了五百人的饮食,可是吃饭的时候,锅里的饭菜却一直在增加,结果一千个人,每个人都吃得饱饱的。
  
每位圣僧度生的风格都不一样。济公和尚是搓自己身上的垢腻,做成药丸给人治病。

杜顺和尚给人治病,不用别的方法,只是跟病人面对面地坐一坐,疗效便立竿见影,病人马上痊愈。

三原县有聋、哑二人,杜顺和尚刚跟他们说话,他们就能听能说了,像类似的事情枚不胜学,乃至于恶劣难调的牛马等畜生,只要杜顺和尚劝导几句,它们都变得驯服而温顺。
  
人们开始奔走相告,一传十,十传百,渐渐地杜顺和尚的高深德行。便传到了唐太宗耳朵里,于是他被请入官内恭敬供养,凡是见到他的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没有不受感化的,都作了他的归依弟子。

一次唐太宗问他说:“我身体不舒服,你用什么神力替我治病?”杜顺和尚回答说:“您为了治理天下劳心忧虑,只要大赦天下,您的病自然就好了。”唐太宗按他所说的去做,病果然好了,便赐号他为“帝心尊者”。
  
杜顺和尚一生都在弘扬华严宗、培养僧才。

杜顺和尚后期隐居在终南山,曾作法界观文,感得海会菩萨的现身赞叹,为了验证文章是否契合佛心,他把书投到火里烧,结果完好无损,没有烧掉一个字。他著有《十门实相观》、《华严法界观门》、《会诸宗别见颂》、《华严五教止观》等文。

后人尊称他为“华严初祖”,在行化四方的时候,他却竭力劝人们念阿弥陀佛,并著述“净土五悔文”来赞叹净土法门。

他还精心培养僧才,在众弟子中,智俨大师最为突出,成为第二祖。

也有人说杜顺和尚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贞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他告嘱弟子:

要把生前所行的法,传承实行下去,,说完就圆寂了,亨年八十四岁。临终时,有双乌飞了进来,悲恸哀叫。久久不肯离左。圆寂后肉身不坏,并且散发中清香。葬在樊川北原,后来肉身塔建在长安的华严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杜顺和尚的三件异事(转)

作者:索达吉堪布讲述

文殊.jpg

汉地高僧大德中,其实有许多诸佛菩萨的化现。譬如杜顺和尚,是中国华严宗的初祖,他生平神异事迹很多,被称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

怎么知道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呢?杜顺和尚在世时,道德高尚,不攀外缘,每天白天上山耕地,晚间回寺诵《华严经》,天天都是如此。(我非常羡慕这种行为,表面上看平平淡淡,实际上对修行极有帮助。

修行人就应长期坚持一种行为,不然,今天看见一个上师——“上师您真是如意宝,您有没有教言赐给我?我要开始学!”上师给你讲了以后,过段时间热情就消失了,又要去找另一个上师。在你的一生中,一会儿找文殊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观音菩萨化现的上师,一会儿找大势至菩萨化现的上师……每天这样找来找去,最后自己也不知方向,不知到底学了什么、忘了多少。这种习惯不是很好,你对有缘上师和有缘教法生信的那一天起,直到最后离开世间,应该一直保持不变,使其成为一生的依托,这很重要!)

他手下有一弟子,跟他学法有十多年了,刚开始信心很大,但慢慢久了以后,见师父白天种地、晚上念《华严经》,觉得这很平常,没有什么可学的,不如到五台山朝拜文殊菩萨,求开智慧。他向师父请求,师父说:“不必去了,在这里修行和去五台山拜文殊菩萨是一样的。”弟子不明白师父的意思,一再求道:“师父,我已发愿朝山,请您慈悲,了我心愿。”师父见他去意已决,便开许了。临行前交给他两封信,一封给青娘子、一封给猪老母,让他顺便送去。

弟子将信收下,立刻启程。他按信上的地址沿路打听,找到了青娘子,没想到她是一个妓女。他十分惊讶:“师父怎么会有一个当妓女的朋友?”但信封上明明写的是给她,因此便照样交给她。那个妓女拿过信,拆开一看,说:“我知道了,我的工作已做完,现在该走了。”说完坐着圆寂了。弟子觉得奇怪,将信捡起一看,信上说:“观音,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原来青娘子是观音菩萨。可是他还没有醒悟。


他又继续赶路,按第二封信的地址找到猪老母,原来它是一头猪。猪老母接到信之后,用鼻子拱开看看,当场也死了。弟子又觉奇怪,捡起信一看,信里写的是:“普贤,我现在事情办完了,要走了,你也跟我走吧。”但这愚笨的弟子,还不觉悟。


后来他到了五台山下,遇见一位老人,老人问:“你来五台山做什么?”他回答:“朝拜文殊菩萨。”老人说:“你师父就是文殊菩萨,你不拜师父,却千里迢迢来拜文殊,真是舍近求远!”说完就不见了。这时他才恍然大悟,于是立刻回头,赶快回去见师父。可是当他到寺院时,师父已圆寂多时。

可见,文殊菩萨、观音菩萨、普贤菩萨,分别以不同的方式度化众生,诸佛菩萨的化现不可思议,在旁生中也有,在妓女中也有,在高僧大德中也有,只可惜很多人并没有认识。无垢光尊者也说过:“我在世的时候,你们对我不一定起信心,我的教法也不一定兴盛。”的确,一位具德上师生前常默默无闻、无人问津,弟子也不知晓上师的功德,一旦上师辞世,方忆念起上师的伟大,但却再也见不到上师,只留下无穷的追忆与悔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图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宗演教,文殊应化现般若 (转)

初祖杜順和尚,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西元557年-640年)。

本名法順,俗姓杜,敕號“帝心”,雍州萬年縣杜陵人,生於南北朝時代陳武帝定二年。年幼時常在住家後面墳墓上,為小朋友說法。十八歲,皈依因聖寺魏珍禪師出家,專修禪觀。行蹤所至,每多靈異,當時百姓稱師為敦煌菩薩。隋文帝非常敬信他。師曾經將道屨一雙放在市門,三日不失,有人問他原因,師說:「我從無量劫來,未曾盜人一錢,自無盜之緣」。

師之操行高潔嚴謹,學無常師,對於華嚴義理,頗能契悟,是第一位禪教教融,因實修而證入三昧一真法界。

著有彰顯華嚴宗旨的《五教止觀》(注一)及指導行者契入一心法界之《法界觀門》(注二)。此二文皆是華嚴宗的根本理論,也是後代子孫修學的依據,華嚴行者是否紹繼華嚴燈火,即是以能否依循此二部經論的標準而定,由此可見此二部經論的重要地位。

師依華嚴教義,作“法界觀”,文成後,將文章投入熊熊烈火中,並祝禱之:“如果合佛心,則一字都不毀。” 火熄,果然一字不毀。

某次,唐太宗因生病,而問杜順和尚治病方法,杜順和尚回答:“只要大赦天下,釋放無辜,聖體自然安愈。” 唐太宗依言大赦天下,果然病即痊愈。此後,宮廷內外,禮遇如佛,帝賜號為“帝心”。師天性柔和,未曾思念惡行,為人奇跡頗多,常為人除害,常勉人敬念阿彌陀佛,日行所行普賢行願。

貞觀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於雍州南郊義善寺,普會善信,聲言告別,復入宮內向唐太宗辭謝,然後升太階殿,坐御座之上,奄然而逝,世壽八十四。

杜順和尚的傳承不得而知,相傳是文殊菩薩的化身。

(注一)華嚴五教觀門之趣入次第。五門即:
(1)法有我無門,為小乘教之止觀
(2)生即無生門,乃大乘始教之止觀
(3)事理圓融門,即大乘終教之止觀
(4)語觀雙絕門,乃大乘頓教之止觀
(5)華嚴三昧門,系一乘圓教之止觀

於小、終、頓、圓五教之名稱下,闡明各止觀之修相,而未判教相,然廣亙諸經,說觀門之淺深差別,而終歸依於華嚴圓教之事事無礙觀,為後來至相、法藏等所立五教判之起因。

(注二)華嚴法界之觀法,有「真空絕相觀」、「理事無礙觀」、「周遍含容觀」三種。四法界是:「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28 | 显示全部楼层
杜顺.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31 | 显示全部楼层
2011年12月09日(农历11月15日)恭逢唐终南杜顺大师纪念日(转)

杜顺.jpg
唐华严宗初祖终南山杜顺大师像
  
2007年1月3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恭逢唐华严宗初祖终南山杜顺大师圆寂纪念日。杜顺大师,俗姓杜,法名法顺,世称以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师作法界观,大弘华严圆顿之旨,所说直显正理。杜顺大师的著述,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其后辗转传授,法藏、澄观、宗密等华严宗诸祖,皆出此门。据宋《佛祖统纪》卷二十九记载,杜顺大师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十一月十五日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在杜顺大师的纪念日,谨依中国佛教协会编《中国佛教·中国佛教人物》介绍杜顺大师的著作和传记。

  杜顺大师著作

  华严五教止观(1卷)〖隋 杜顺说〗

  华严一乘十玄门(1卷)〖隋 杜顺说 唐 智俨撰〗

  华严法界观门(1卷)〖隋 杜顺说 集于唐法藏述《华严发菩提心章》中〗

  注华严法界观门(1卷)〖隋 杜顺说 唐 宗密注〗

  
杜顺大师(557—640)
  
法顺,俗姓杜,一称杜顺,雍州万年县(今陕西长安县)人,生于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十八岁出家,从因圣寺僧珍禅师(又称魏禅师),受持定业。后来在庆州、清河、骊山、三原、武功等地说教,所说直显正理,删去浮词。当时盛传他有种种神异的事迹,所以《续高僧传》(卷二十五)把他的传记编在《感通类》,并且说唐太宗仰慕他的神德,引入内禁,隆礼崇敬。《佛祖统纪》卷二十九、三十,载有唐太宗和他的问答,并说唐太宗称他为“帝心”,后世遂有帝心尊者之称。他曾游历四方,劝人念阿弥陀佛,著有赞咏净土的《五悔文》。他的门弟子有达法师、智俨、樊玄智、动意等,其中以智俨为特出。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法顺于隋炀帝大业九年(613),即智俨十二岁时,向智俨的父母乞智俨为弟子,即交付高足弟子达法师教诲。《华严经传记》卷四又说有居士樊玄智,泾州人,年十六,舍家来从法顺修行,即令以读诵《华严经》为业,并劝他依经修修贤行愿。法顺于唐太宗贞观十四年(640)在南郊义善寺圆寂,时年八十四岁,葬于樊川的北原。
  
世称法顺为华严宗初祖,其说始于圭峰宗密。《续高僧传·法顺传》虽然没有任何关于法顺弘传《华严》的记载,但在传末说智俨经常讲说《华严》和《摄论》之后,紧接着说是“斯尘不绝矣”,可知杜顺、智俨之间是有华严传承关系的。又《华严经传记》说法顺令樊玄智读诵《华严》,又劝他修普贤行,也可见法顺确是倡导《华严》学说的。
  
法顺的著述,相传有《华严法界观门》、《华严五教止观》各一卷。《法界观》的全文,又见于法藏所撰《华严发菩提心章》,因此有人疑心不是杜顺的著作,但澄观对它有注解,题作“终南山释法顺俗姓杜氏”撰,并作《华严法界玄镜》以阐明它。《五教止观》也题作“京终南山文殊化身杜顺说”,卷末还载明是“华严杜顺和上略出记”,但全文大部分见于法藏的《华严游心法界记》中,这《游心法界记》或者是根据《五教止观》所作。但是《五教止观》中,出现了好些后来玄奘所用的译语,又提到后来的佛授记寺,于是发生了是不是杜顺所说的问题,为学者所聚讼,悬而未决。还有法藏的《妄尽还源观》,孤山智圆也说它是法顺所撰,到了晋水净源才断定是法藏所著(见《妄尽还源观》卷末净源按语)。又智俨所撰的《华严一乘十玄门》,也题作“承杜顺和尚说”,假如这是事实,也可以证明杜顺和智俨《华严》传承的关系。此外法顺的著作相传还有《十门实相观》和《会诸宗别见颂》各一卷。    (黄忏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杜顺大师的颂偈、问答与古代传记 (转)
  
宗镜录所载杜顺大师颂偈与开示

漩洑颂
若人欲识真空理。身内真如还遍外。情与非情共一体。处处皆同真法界。不离幻色即见空。此即真如含一切。一念照入于多劫。一一念劫收一切。于一境内一切智。于一智中诸境界。只用一念观诸境。一切诸境同时会。时处帝网现重重。一切智通无挂碍。
  
杜顺和尚偈
游子谩波波。巡山礼土坡。文殊只者是。何处觅弥陀。
  
杜顺和尚摄境归心真空观
谓三界所有法。唯是一心。心外更无一法可得。故曰归心。谓一切分别。但由自心。曾无心外境。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论云。由依唯识故。境本无体。真空义成故。以尘无有故。本识即不生。由此方知。由心现境。由境显心。心不至境。境不入心。常作此观。智慧甚深。

《指月录》所载杜顺大师颂偈
  
法身颂
嘉州牛吃草。益州马腹胀。天下觅医人。灸猪左膊上。
  
【法顺(唐雍州义善寺)《续高僧传》卷二十五】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人。禀性柔和未思沿恶。辞亲远戌无惮艰辛。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珍姓魏氏。志存俭约野居成性。京室东阜地号马头。空岸重邃堪为灵窟。珍草创伊基劝俗修理。端坐指撝示其仪则。忽感一犬不知何来。足白身黄自然驯扰。径入窟内口衔土出。须臾往返劳而不倦。食则同僧过中不饮。即有斯异。四远响归。乃以闻上。隋高重之。日赐米三升用供常限。乃至龛成无为而死。今所谓因圣寺是也。顺时躬睹斯事。更倍归依。力助缔构随便请业。末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由来千人皆足。尝有清河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其导发异类为如此也。常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口*束]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差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在香气不歇。三原县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识者谓有阴德所感。故幽灵偏敬致。其言教所设。多抑浮词。显言正理。神树鬼庙见即焚除。巫觋所事躬为并儅。祯祥屡见绝无障碍。其奉正也如此。而笃性绵密情兼泛爱。道俗贵贱皆事邀延。而一其言问胸怀莫二。或复重痼难治。深愿未果者。皆随时指示。普得遂心。时有赞毁二途闻达于耳。相似不知翻作余语。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堕陆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目睹而不测其然也。所以感通幽显。声闻朝野。多有鄙夫利其财食。顺言不涉世。全不留心。随有任用。情志虚远但服粗弊。卒无兼副。虽闻异议仍大笑之其不竞物情又若此也。今上奉其德仰其神引入内禁。隆礼崇敬。储宫王族懿戚重臣。戒约是投无爽归禁。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于南郊义善寺。春秋八十有四临终双鸟投房。悲惊哀切。因即坐送于樊川之北原。凿穴处之。京邑同嗟。制服亘野。肉色不变经月逾鲜。安坐三周枯骸不散。自终至今。恒有异香流气尸所。学侣等恐有外侵。乃藏于龛内。四众良辰赴供弥满。弟子智俨名贯至相。幼年奉敬雅遵余度。而神用清越振绩京皋。华严摄论。寻常讲说。至龛所化导乡川。故斯尘不终矣。
  
【法顺《神僧传》卷第六】

释法顺。姓杜氏。雍州万年县人。禀性柔和。年十八弃俗出家。事因圣寺僧珍禅师受持定业。尝行化庆州劝民设会供限五百。及临斋食更倍人来。供主惧焉。顺曰。无所畏也。但通周给而莫委供所从来千人皆足。有张河江张弘畅者。家畜牛马性本弊恶。人皆患之。卖无取者。顺示语慈善如有闻从。自后更无抵啮。尝引众骊山夏中栖静。地多虫蚁无因种菜。顺恐有损害。就地示之令虫移徙。不久往视。如其分齐恰无虫焉。顺时患肿脓溃外流。人有敬而[口*束](子累切)者。或有以帛拭者。寻即瘥愈。余脓发香流气难比。拭帛犹带香气不散。三原民田萨埵者。生来患聋。又张苏者亦患生哑。顺闻命来与共言议。遂如常日永即痊复。武功县僧为毒龙所魅。众以投之顺。端拱对坐。龙遂托病僧言曰。禅师既来义无久住。极相劳娆寻即释然。故使远近瘴疠淫邪所恼者无不投造。顺不施余术但坐而对之无不痊愈。因行南野将度黄渠。其水泛溢厉涉而度岸既峻滑。虽登还堕水忽断流。便随陆而度。及顺上岸水寻还复。门徒勿睹。而不测其然也。以贞观十四年。都无疾苦告累门人。生来行法令使承用。言讫如常坐定卒于南郊义善寺。
  
【法顺《佛祖统纪》卷第二十九】

法师法顺。万年杜氏。十八出家。师因圣僧道珍受学定法。凡世间聋哑。遇之者必能闻能语。至于驱园圃虫诫恶性马。德及异类所不可测。唐太宗诏问。朕苦劳热。师之神力何以蠲除。师曰。圣德御宇微恙奚忧。但颁大赦圣躬自安。上从之疾遂瘳。因锡号曰帝心。师每游历郡国劝念阿弥陀佛。着五悔文赞咏诤土。路逢神树鬼庙即焚毁之。正观十四年十一月十五日。坐亡于南郊义善寺。双乌入房异香留室。塔肉身于樊川北原。有弟子谒五台。抵山麓见老人。语曰。文殊今往终南山。杜顺和上是也。弟子趋归。师已长往。至今关中以是日作文殊忌斋。师着法界观门一卷。妄尽还源观一卷。专弘华严。以授云华智俨。俨授贤首法藏。其教遂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9 22:3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至善佛缘 于 2011-12-9 22:50 编辑

塔.jpg

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灵骨塔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0:22 , Processed in 0.309457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