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424|回复: 4

[事迹传记] 【佛陀故事会】为救释迦族人 摩诃男自沉水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1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8 编辑

【佛陀故事会】为救释迦族人 摩诃男自沉水底 (转) 2011年11月29日 09:38来源:《正信的佛教》 作者:圣严法师 尔时,佛在舍卫国,迦维罗释子新作堂舍,未有沙门婆罗门及诸人在上坐者。时,毘琉璃太子最初坐上,诸释种皆共瞋嫌:“我新作堂舍,佛未得坐,下贱婢子先坐中。” 时,有不信乐婆罗门侍从语言:“舍夷诸释子,骂汝作下贱婢子,汝乃能忍耶?” 答言:“我今无力,不得自在,若我父亡,我作王时,当语我。” 后王波斯匿失王位,琉璃太子即自作王,不信乐大臣白言:“先诸释种子骂王,王能忍耶?今可往罚。” 王即集四种兵,出舍卫城往舍夷国,时,世尊慈愍故,即先往琉璃王所行道边,在恶树下坐。 时,琉璃王至,见佛在恶树下坐,即下车头面礼足却住一面白世尊言:“多有大好树无恚树等而不坐,何故在此恶树下坐?” 佛言:“大王,在亲里荫下乐。” 彼作如是念:“世尊慈愍舍夷国故耳。”即回军还舍卫国。 不信乐大臣婆罗门,第二第三如是语:“诸释种先骂王,作下贱婢子,今可往罚。” 时,王即复集四种兵,往舍卫国,去迦维罗卫国不远,作小营自障住。时,迦维罗卫释种等,皆能远射,无抂发者,或有射一由旬中的,或有射七十里中的,或有射六十里五十里四三十里中的者。 时,有射琉璃王营,有中盖顶盖枓盖子,或有中车辕,或有中马勒马鞚马缰,或有中指印,或有中耳珠髻珠破珠而已,终不伤肉。 时,琉璃王大恐怖问:“诸释子去此远近?” 傍臣答言:“去此七十里。” 王闻已倍更恐怖言:“我将不为诸释子所害及我军众耶?” 时,不信乐大臣白王言:“彼诸释子,皆持五戒为优婆塞,死死终不断众生命。王但前进,勿以为怖。”即往围迦维罗卫城。 诸比丘以此因缘白佛,佛言:“彼若不与开门终不能得。” 时,城内人自不和,或言当与城者,或言莫与,即行筹。时,天魔波旬,在与城众中七返取筹,即令与琉璃王城筹多,即为开门与之。军人即入,反闭城门,街巷凿埳悉齐人腰,埋诸释种男女大小,相参而无有间,令大象蹈上。 时,摩诃男释子,是琉璃王外祖父,语诸释种言:“汝曹莫但看琉璃王放大象蹈杀人,当观昔日业报因缘。诸释种昔日所造定业报,今当受之。” 时,琉璃王闻,语摩诃男释子言:“欲得何愿?” 摩诃男言:“诸释种已死,我今苦恼,何用愿为?若欲与我愿者,听我入池水,随入水时节中间,听诸释种出,莫杀。” 琉璃王念言:“水中不得久,与汝愿。” 摩诃男即入池水,以发系树根,遂于水下命过。 琉璃王即问诸大臣言:“释子摩诃男入水何乃久耶?”傍人看之,答言:“已死。” 王言:“出之。”即出示王。 时,琉璃王见即生慈心言:“摩诃男乃为亲里,故不惜身命。”即敕人放诸释种。彼即受教放之。 (《大藏经》四分律卷第四十一)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0: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8 编辑

译注: 佛陀时代,释迦族的迦毗罗卫国受到舍卫国琉璃王的侵灭之时,当时迦毗罗卫的统治者是佛陀的堂弟摩诃男,是虔诚的佛教徒。 以当时释迦族人的武功来说,不但可以抵抗一阵,根本可以打败琉璃王的,但他们不愿流了他人的血,他们没有抵抗,便把城门打开,向琉璃王投降了,但是,琉璃王并不因释迦族的投降而就赦免释迦族人的生命。 在这情形之下,摩诃男便向琉璃王要求,让他潜到水底去,当他未出水面之前,任由释迦族人逃亡,待他出水之后,再把未及逃走的释迦族人集体屠杀。 琉璃王答允了,但是,摩诃男潜入水底之后,再也不出来了,看看释迦族人都要逃光了,派人下水察看,发现摩诃男把头发系紧在水底的树根上,早已淹死了。 为了所信的宗教,为了守持不杀生的和平主义,释迦族人宁可投降被杀;为了挽救族人的生命,摩诃男宁可自沉水底而壮烈地牺牲。终于也大大地感动了琉璃王,停止了他的屠杀计划。 这则故事,很可以说明佛教是和平主义的宗教。 从佛教的本质上说,从佛教的史实上说,佛教确是世界各宗教中最最爱好和平的宗教。 佛教主张慈悲主义,能给予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乐称为慈,能拔济他人乃至一切众生之苦称为悲,在慈悲主义的实践下,不会见到可憎可恨的人,只有见到可怜可悯的人。 所以,在佛教徒的观念中,战争是最最残忍的事,宁可牺牲了自己的生命,贡献出自己的生命,来感化强暴,来赢取和平,也不愿以牙还牙以暴抑暴地从事战争。在佛教史上,佛教徒们常常遭受到异教或政治的迫害,除了从容殉教,从未有过暴力的反抗。 虽然,在佛经之中,也有说到以金刚怒目的精神,摧毁邪魔恶怪的势力,但那毕竟是属于精神界的修持工夫,而不是现象界的实力表现。不过,菩萨为了适应各类众生的根性及各种环境的需要,化现的姿态是可以活用的,比如华严经善财童子的五十三参之中,就有从事于烽火战争及严刑峻法的菩萨;观世音菩萨的三十三应化身中,也现有大将军身。 在瑜伽菩萨戒本之中也说,菩萨如果见有恶贼为了贪劫财物而要杀很多的人,或者有人要杀已证圣果的大小乘圣人,菩萨为了不使那个杀人者因了杀死多人或圣人而堕无间地狱,宁可自己先把他杀了,让自己堕地狱──这种出于悲悯之心而非出于贪心及嗔心的杀人,佛教是许可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8 编辑

【佛陀故事会】布施一杓饭汁 果报不可思议 (转) 2011年10月10日 09:28 来源:《法苑珠林》卷五十五 在佛陀时代,当时的僧团是不炊爨的,僧众都是到城里去托钵化缘。 有一天,佛陀带着弟子们到城中托钵,来到一梵志家门口。屋里忙着煮饭的妇人,忽然觉得四周光明普照,让人有一种柔和舒服的感觉。妇人回头,看到佛陀及弟子们站在门口,佛陀的相好端严及比丘们的严整威仪,由衷生起欢喜恭敬的心,想把刚煮好的饭供养佛陀,但是又担心被不信佛法的丈夫发现,必然会使丈夫心生怨恨。这时悲心油然生起,惭愧自己的罪业,生为女身,处处受制于人,不能自主。 然而,妇人想出了一个办法,将饭盛在碗里,压取出饭汁,并恭敬地舀了一杓饭汁,供养佛陀。 佛陀欢喜接受,并说了赞叹的偈子: “若施白象百,明珠璎珞饰,供佛一杓汁,其福超彼上。” 这时梵志从屋里走出来,听了觉得很奇怪,就问佛陀:“一杓的饭汁,又不值什么钱,您说它胜于明珠璎珞等宝物与象马车乘布施给一般人,这样说未免太欺骗人了,我们如何能够相信?” 佛陀慈悲地回答:“我从久远劫来,一向勤修六度,所说所做,都是诚实不虚,才能感得现在的果报。如果是妄语,怎能有办法得到这样的果报呢?我现在问你,你要至诚的回答。你往返舍卫城到罗阅城的路上,有没有看到一棵几十丈高,可以庇荫五百辆人车的大尼拘陀树?” 梵志回答:“有看过。” 佛陀又问:“你既然知道这棵大树,而当初所下的种子有多大呢?” 梵志不加思索地回答:“差不多像芥子般大。” 佛陀接着说:“种子只有芥子般小,怎么树会那么大呢?” 梵志说:“我怎么敢欺骗佛陀!” 佛陀因此又说:“像芥子般的种子,能长出庇荫众人的大树,大地能蕴育万物的能力无可限量,是无庸置疑的。何况佛陀是证到无上正等正觉的圣者,福德胜过一切,佛陀的大慈大悲大愿力,一切众生都要救拔。因此,即便是供养一杓饭汁,将来的收获,也是难以计量的。” 梵志因此非常深信布施得福,因果不可思议的道理。 佛陀告诉阿难:“这位妇人命终之后,会女转男身,生于天上,而后下生人间开阐佛法的深义,经过十三劫,当得成佛,名为心明如来。” 梵志因此非常钦服,五体投地礼拜佛陀,并深重自责自己的愚痴,因此皈依佛门,跟随佛陀出家。听闻佛陀开示的四谛道理,梵志因此漏尽烦恼,且对佛法深信不疑。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8 编辑

【佛陀故事会】佛陀生生世世报答父母恩 (转) 2011年09月16日 09:23 来源:《菩提道次第广论》 作者:宗喀巴大师 知母、念恩、报恩,加上慈、悲、增上意乐,合起来是修佛门的大孝。 以下从本师释迦牟尼佛说起,谈谈佛门中的孝道,以此引起每一位佛弟子的重视。 佛世时,有一外道为了利养,对三宝心怀嫉妒,而欲毁谤,见阿难尊者托钵乞食,便讽刺说:“你的导师瞿昙实际是个恶人,才降生七天,母亲就去世,这不是恶人吗?而且,私自逃离王宫、越过城墙,让父王痛苦昏倒在地,用水泼脸,直至七天才苏醒。可怜的父王举身大哭,悲伤地说:‘国家是属于你的,我也只有你一个孩子,为何丢下我独自入于深山?’你的导师瞿昙不知恩情,不顾一切地走了,所以他是个不孝之人。” 阿难听了心生惭愧,乞食回来,合掌问佛:“世尊!佛法之中,有没有孝养父母呢?” 世尊预知事情重大,舒颜微笑,从面门放出五彩光明,遍照十方世界。这时诸大菩萨一齐来到王舍城的耆阇崛山中,恭敬祈请世尊广大开演《大方便佛报恩经》。 过去无量劫前,波罗奈国的国王被奸臣罗睺罗谋杀篡位,并且杀害了两位王太子。国王最小的儿子在边疆为王,性格调柔贤善,天神们都恭敬爱护他。他有个七岁的太子叫须阇提,聪明孝顺,深得小王喜爱。 当时,天神告诉小王:“奸臣罗睺罗谋反,杀了你的父母兄长,不久会率军前来杀害你,你赶紧逃走吧!” 国王闻言,反复思惟后,决定逃奔邻国。当时去邻国有行程七天和十四天的两条路。于是国王备了七天的粮食,带着妻儿仓促出逃。 三人因出走匆忙,而误入了行程十四天的路上,此道难行,又没有水草。出发时只备了一人的粮食,现在三人同吃,几天粮食便吃完了,而前面的路还很遥远。 国王心想:没必要三个人一起死,应当杀了夫人取肉为食,保全我和孩子的性命。 想毕,国王便拔刀想杀夫人。太子眼见要杀母亲,急忙握住父亲的手,询问原因。 国王满眼泪水、声音微弱地对孩子说:“想杀你母亲,取血肉延续我们的生命,不杀也是等死,我的身体也如此,现在死活都无把握。为了保全你的性命,想杀你母亲。” 太子回答:“即便杀了母亲,我也不可能吃,天下哪有孩儿吃母亲身肉的事。不吃肉,我必定会死,父王应当杀了孩儿,割取孩儿的身肉救活父母。” 国王听了,内心悲痛、闷绝倒地,对孩子说:“你就如我的眼目,谁会挑自己的眼睛吃呢?即使我舍弃身命,也不吃你的身肉。” 太子说:“如果断了命根,我的身肉几天就会臭烂,但愿父母每天在孩儿身上割下三斤肉,分成三份,两份供养父母,一份自己吃,以此延续生命。” 国王答应太子的请求。不到几天,太子的身肉很快吃完了,骨节相连,只剩一口气没断。太子无法支撑,倒身在地。 父母赶紧抱住太子,放声痛哭说:“我们是什么样的人,竟然吃你身肉,让你受这样的剧苦。前面的路还很远,你的身肉已吃完,现在不如三个人一起死。” 太子说:“还剩一天的路程,就让我死在此地,愿父母莫如一般人的见识,都在这里丧命。请父王割下我骨缝里的肉,供养父母,这样可以到达目的地。” 父母听了,割下少许的肉分成三份,一份给太子,两份自己吃。吃完后,告别太子上路。 太子起身目送,看着父母渐渐从视野中消失。 太子思念着父母,目光不愿暂离。良久,才又倒身在地。这时,飞来许多蚊虫,在太子身上吮吸鲜血,太子苦不堪言,只剩命根没断。 这时,他立誓说:“愿我前世的罪恶从此永远消除,从今往后再也不造恶业。今天我以身肉供养父母,愿父母常得福报,昼夜安乐,睡无恶梦,天护人爱,愿县官、盗贼,阴谋消灭,触事吉祥。所剩的血肉,供养这些昆虫,让它们得到饱足,愿我来世成佛,布施圣法,遣除它们饥渴生死的重病。” 发此大愿时,天地剧烈震动,太阳也失去了光色。 帝释天来到人间,试验太子的道心,问:“今天你难舍能舍,以身肉供养父母,以此功德,你有何愿望,想做天王、人王、梵王、魔王吗?” 太子回答:“我不求这些,我唯求佛道、普度众生。” 帝释说:“佛道长远,久受勤苦方能成就,你如何受得了这种苦呢?” 太子说:“假使热铁轮在我顶上旋转,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道。” 帝释说:“这只是空话而已,谁相信你呢?” 太子发誓:“如果我欺骗,就让我伤口始终不愈合。如果真实,让我身体恢复如初,血变为乳。” 太子发誓后,身体立即恢复如初,血变成白色的乳汁,相貌更加端正。 帝释天赞叹说:“如果成佛,愿先度我。” 再说,太子的父母来到邻国,向当地国王讲述了沿路经历。国王被太子的孝心感动,就派遣军队,护送他回国讨伐罗睺罗。 父王率军经过与太子决别之地,遥见太子身体恢复,比过去更加端正。 父母激动地抱着太子,悲喜交加。太子向父母诉说离别后的经过。 一家人都很欢喜,共同坐着大象返回本国,因为太子的福德力、慈孝力,收复了国家。父王便立太子为国王。 当时的父母是释迦佛父母的前世,太子是释迦佛的前身,帝释天是憍陈如的前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2-1 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0:58 编辑

《杂宝藏经》当中说: 很久以前,雪山上有只鹦鹉,父母双目失明,它常常啄取好的果子,首先供养父母。 当时,有位农夫最初播种时曾经发愿说:我所种的稻谷要与众生一起分享。 鹦鹉因为农夫有布施心,就时常在他的田地里啄取稻谷供奉双亲。 一次,农夫发现谷穗被虫鸟啄食,气愤懊恼,就设下罗网捕捉了鹦鹉。 鹦鹉说:“因你前面以好心布施,我才敢来啄取,今天为何用罗网捕捉我?” 农夫问:“你为谁啄取稻谷?” 鹦鹉回答:“我上有盲眼父母,我以此供养父母。” 农夫说:“你以后可常来取,不必有顾虑。旁生都如此孝养父母,何况人呢!” 佛告诉众比丘:“往昔的鹦鹉是我的前身,田主是舍利弗的前身,盲眼父母是我父母净饭王和摩耶夫人的前身。因为往昔孝养父母,故我今日得成佛道。” 由这些公案可知,释迦佛生生世世报答父母之恩,以身体血肉等供养,因为圆满了大孝,最终成就佛道。 佛在《大方便佛报恩经》中说:如来为了一切父母,常常难行能行,难舍能舍。头目脑髓、国城、妻子、象马、七宝、辇舆、车乘、衣服、饮食、卧具、医药,一切给与。勤修精进、持戒、布施、多闻、禅定、智慧,乃至具足万行,不休不息,心无疲倦。为了孝养父母,知恩报恩,故能今天速成佛道。 在《六度集经》中,佛也告诉众比丘:我生生世世奉持诸佛至孝之行,功德崇高,福德隆盛,所以我成为天中之天,三界独步。 佛在《贤愚经》中教导阿难:“出家在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计其功德,殊胜难量。所以者何?我自忆念过去世时,慈心孝顺,供养父母,乃至身肉济救父母危急之厄,以是功德,上为天帝,下为圣主,乃至成佛,三界特尊,皆由斯福。” 佛成道之后,仍然在人天众生前示现孝亲的行为。 佛首先度化父亲净饭王,因担心父王不信佛法,就特意派优波离尊者来到王宫,腾身虚空,显现种种神通,天龙八部也示现了种种庄严供养,由此折服净饭王因富贵滋生的世俗念头,让他安心皈依三宝。 之后,佛以超越世间的般若智慧,为父王阐明了世间苦、空、无常的真理,最后劝父王和族人修行净土,以深信切愿一心称念阿弥陀佛,求生极乐世界。 当时,在法会中,净饭王以下当即证得法眼净,有许多人都现证了圣果。 净饭王过世时,佛也回来举丧,亲自将父亲放入棺木入殓,然后和儿子罗睺罗、堂弟阿难、难陀四人,把父亲的棺木抬上灵鹫山安葬。 佛母摩耶夫人因为生佛的功德,而成为忉利天主。为了报答母亲怀胎十月的恩德,佛上升忉利天,在几十天中为母亲宣说了《地藏经》。 在《佛升忉利天为母说法经》中,具体记载: 佛在忉利天欢喜园的波利质多罗树下,结夏安居三个月,四众弟子围绕在佛的身边。当时佛身毛孔放射千种光明,普照三千大千世界。 摩耶夫人闻讯后,乳汁自然流出。她说:如果真是我所生的悉达多,乳汁应直接送入他口中。 说完,乳汁如白莲花一般,进入佛的口中。 摩耶夫人见后,喜不自禁,心花绽放。她一心至诚地五体投地,专精正念,烦恼顿时止息。佛为她说法,证得须陀洹果。 很快,天上三个月的结夏安居结束了,佛要返回南赡部洲,佛身放出极明朗的五色光明。 帝释天知道佛要降下人间,就派遣鬼神以珍宝砌成三道台阶,非常庄严华丽。 佛对摩耶夫人说:生死之法,聚会终有别离。我要返回人间,不久也要趣入涅。 摩耶夫人垂泪说偈,与世尊辞别。 佛走下宝阶,大梵天主手持伞盖,四大天王站立左右侍卫,四部大众用各种美妙的歌呗赞叹世尊,天空中顿时出现各种音乐声,处处散华烧香,佛便从天上下到了南赡部洲。 憨山大师《梦游集》中有一段说:“经云‘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以释迦多世修行之时,皆是报亲之地,故《梵网经》云‘孝名为戒’,谓孝顺父母,乃至一切众生。然戒为成佛之本,而孝又为戒本。是知诸佛菩萨救度众生出诸苦恼,皆修孝顺之行也。” 释迦佛生生世世报答一切父母恩,因孝亲而成佛,他成佛后所说教法,也是教导后世弟子以孝为戒,后世的圣者菩萨、高僧大德、一切贤善的佛弟子,也必然随顺佛陀教法,奉行大孝之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1 20:35 , Processed in 0.204995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