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201|回复: 11

[事迹传记] 【华严二祖】智俨和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23 22: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华严二祖】智俨和尚 (转) 钱塘慈云沙门 续法法师 辑    顺天府府丞 戴京曾 较    二祖讳智俨。俗姓赵氏。生于开皇二十年也。别号云华和尚。师居是寺。因而名之。又号至相尊者。亦因主化其中。人故称之。英敏特达。颖悟非常。经书过目。成诵不忘。 (一)初剃染时。即于大藏前立誓愿。抽得华严第一。 (二)遂往终南山。杜顺和尚所。投为上足。师侍未久。尽得其旨。尚以所集观法。传与师习。令其讲授。 (三)后志欲弘通。偶遇异僧来谓曰。汝欲解华严一乘法界宗者。其十地中六相之义。是也。慎勿轻怠。可一二月间。静摄思之。当自知尔。言讫。忽然不见。 (四)因即淘研。不盈累朔。豁尔贯通。时年二十七也。 (五)随于至相寺。制华严经搜玄义钞五卷。题名华严经中搜玄分剂通智方轨。即明六相。开十玄。立五教也。 (六)时京兆崇福寺慧祐。戒行精苦。向慕师德。特来亲事。师教专以华严为业。每清晨良宵。焚香虔诵出现品。后时忽见十余菩萨。从地踊出。现身金色。皆放光明。坐莲华座。合掌听诵此品。经毕便隐。 (七)显庆四年。师于云华寺中讲华严。宗风大振。名遍寰内。缁素道俗。咸皆归礼。时法藏年十七。辞亲求法于太白山。后闻亲疾。出谷入京。至中夜。忽睹神光。来烛庭宇。乃叹曰。当有异人。发弘大教。翌旦就寺膜拜巳。因设数问。皆出意表。师嗟赏曰。比丘义龙辈。尚罕扣斯端。何计仁贤。发皇耳目。或告曰。是居士云栖木食。久玩杂华。为觐慈亲。乍来至此。藏既餐和尚之妙解。以为真吾师也。师亦喜传炷之得人矣。 (八)龙朔二年。海东义想公同元晓公入大唐国。夜宿古冢。晓公因达唯心旨故。即回新罗。想公来云华。礼事和尚。愿为弟子。与藏公同学。 (九)总章元年。师将去世。藏公尚居俗服。乃嘱道成。薄尘诸大德曰。此贤者。注意于华严。盖无师自悟。绍隆遗法。其惟是人。幸假余光。俾沾制度。后梦般若台倾。高幢亦倒。告门人曰。吾将暂往净方也。不余月。遂说法而逝。寿年七十二矣。 (十)时义想传不思议经。归海东大弘。彼国推为华严初祖。并号浮石尊者。 (十一)后长寿年间。藏公因胜诠法师回新罗。寄书于义想曰。夙世同因。今生同业。得于此报。俱沐大经。特蒙先师。授兹奥典。希傍此业。用结来因。但以和尚章疏。义丰文简。致令后人。多难趣入。是以具录微言妙旨。勒成义记。传之彼土。幸示箴诲。想乃掩室探讨。涉旬方出。召弟子真定。相圆。亮元。表训四人。俾分讲探玄记。每各十卷。告之曰。博我者藏公。起予者尔辈。各宜勉旃。毋自欺也。遂令教传一国。学遍十山。皆凭云华和尚法化力也。 (十二)其神异德行。备如感应传说。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2011年11月24日,佛历2555年农历十月廿九 112.jpg 生辰纪念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2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门下弟子    智俨的门下有薄尘、法藏、慧晓、怀齐(又作济)、义湘、道成等人,而传承他的华严学说并加以发扬光大实际创立华严宗的是法藏。 个人著作    据「华严经传记」卷三说,智俨所撰经论的义疏一共有二十馀部,章句都很简略,而解释却很新奇。现存的有「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分齐通智方轨」十卷、「华严一乘十玄门」一卷、「华严五十要问答」二卷、「华严经内章门等杂孔目章」(略称「华严孔目章」)四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二卷。还有著作多种,均已失传。   其中「华严经搜玄记」是解释「华严」本经,显示一经的教相及观行的方轨,後来法藏的「华严经探玄记」即系祖述此书而作。「华严孔目章」是指示一经的大纲。「华严五十要问答」是解释一经的要义。「华严一乘十玄门」是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新说,为法藏的「探玄记」、「华严教义章」等阐发十玄所据。因此,华严一宗到智俨就已教相和观行粗备了。 主要思想    智俨最初受法顺的教育,中间听智正的讲说,末後探讨慧光的文疏。特别是慧光的别教一乘说、无尽缘起说及十地中六相义,影响他的思想最大。他在这个基础上,构成了华严思想体系;所以智俨的思想是与地论师有渊源的。但智俨确是继承法顺的法派,「续高僧传·法顺传」中已有明文,「续高僧传」的作者道宣和法顺、智俨先後同时,他的记载是比较可靠的。    智俨最主要的思想,是十玄缘起。他由六相义的启发,进一步寻绎「华严经」所说缘起法相的条理,於是悟解了十玄的法门。在他所撰「搜玄记」、「五十要问答」中,关於六相的解释,还很简略;只说∶「所谓一总,总成因果也。二别,义别成总故。三同,自同成总故。四异,诸义自异显同故。五成,因果理事成故。六坏,诸义各住自法不移本性故。」而关於十玄,「一乘十玄门」中却有详细的解说,说明「华严经」的根本思想是法界缘起。    华严一家所立判教的五教义,在智俨的撰述中还没有具体成熟。他在「搜玄记」的卷端,继承慧光渐、顿、圆三教的教判说,又在渐教中说有声闻、菩萨二种。又说依陈真谛所译「摄大乘论释」,有一乘、三乘、小乘三种教法。而在「五十要问答」卷上,列举小乘、三乘、一乘三种教,在三乘教中,又分作始(又作初)、终二教;在一乘教中,也分共(又作同教)、不共(又作别教)二教。「华严孔目章」已经有「依教有五位差别不同」等语,然而关於五教的名目,也还没有固定,并且也还没有成立明确的教相判释。直到他的後继法藏的著述中才有了完备的组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27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再现盛世华严景象 弘扬圆融和谐思想 (转) ——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华严宗祖庭长安华严寺开始修复重建 2009年10月14日 14:29陕西长安华严寺 根据《长安志》记载,华严寺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从寺院出土建筑遗迹来看,华严寺的建筑年代可以推到汉代,在隋代曾有大规模的重建迹象;从《大正藏》等佛教典籍来看,华严寺当时规模宏大,地位崇高,很多高僧就被皇帝下诏在华严寺弘法布道;从《高僧传》等佛教史料记载和近期发现来看,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肉身不化,现藏于寺中唐代杜顺大师舍利塔地宫内。 华严寺为唐樊川八大寺之一,位于西安市南10公里的少陵塬半坡,居高临下,俯瞰樊川,站在寺内,终南美景尽在眼中。唐代樊川是长安城南著名风景区,是春秋宴乐、夏日避暑的胜地。唐宣宗李忱在《幸华严寺》说:“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唐代大诗人李白在《杜陵绝句》说:“南登杜陵上,北望五陵间。 秋水明落日,流光灭远山。”宋代名相寇准在《游华严寺》说:“寺对南山积翠浓,水村鸥鹭下遥空。层楼望尽樊川景,恨不凭栏烟雨中”;岑参在《题华严寺魏公禅房》说“寺南几十峰,峰翠晴可掬”。这些诗句道尽了华严寺景致的最佳处。 华严寺更是中国佛教华严宗祖庭(即华严宗发祥地), 建寺后,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主体建筑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大;华严宗五代祖师在这里住持寺院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圆寂后在寺内建塔供奉。一行、开元三大士在寺里为世界佛教和天文学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华严宗初祖杜顺大师倡导华严学说,在寺内依据《华严经》思想开创了华严宗。因高僧辈出,影响巨大,寺院一度成为“世界佛教中心”。华严宗经由这里传播到日本、韩国等地, 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佛教地位,为国内外佛教徒朝圣礼拜的圣地。 华严寺现存两座祖塔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 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向和历史见证, 是连接海内外佛教信众的纽带,更是佛法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之文化符号。两座祖塔东西向望,东边杜顺大师舍利塔,呈方形角锥体,共七层二十一米,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每层迭涩出檐,檐下均砌两层菱角牙子,塔身壁面用砖砌成扁柱、栏额、斗拱等,第三层嵌有“无垢净光宝塔”刻石;西边澄观大师灵骨塔,塔体呈六角形,共七层十七米,塔上嵌有“大唐清凉国师妙觉之塔”刻石。塔前有清雍正年间加封澄观大师为“妙正真乘禅师”时的圣旨碑。两塔相互辉映,为少陵原增添了不少光彩。之外,华严寺还有舍利三十余颗及唐代青石经幢顶石、历代石碑等重要文物。1956年8月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华严寺为弘扬《华严经》和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华严宗思想后来对陈朱理学的影响非常巨大,其“圆融和谐” 的主体思想对当代社会具有现实的参考价值;《华严经》内容丰富,解行圆备,是佛教最圆满究竟的学说,虽出于印度,但没有发挥出本经的最高玄旨,直到我国成立华严宗,才发挥出本经的真义。《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为佛教界虚心求教,不辞辛苦的典范。《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思想说明了华严经的净土思想。 严宗寺历宋、元、明等时代渐趋荒落,清乾隆年间少陵原发生崩塌,主体建筑基本被毁,仅存杜顺大师和澄观大师舍利塔。从目前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祖庭寺院恢复重建的现实情况来看,其它七个宗派的祖庭寺院都完成了重建工作,发挥出祖庭寺院的独特功能。唯有华严宗祖庭,由于各方面原因,至今满目荒废,没法发挥出祖庭寺院的社会功能,令人感伤。在谈到华严祖庭的重建工作时:中国佛教协会会长一诚长老说:“恢复祖庭,功德无量”;中国佛学院副院长传印长老说:“恢复华严宗祖庭道场,为佛教历史具有特别重大之盛事”;陕西省佛教协会会长界明长老说:“恢复华严宗祖庭华严寺是陕西佛教界今后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陕西佛教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道场”。恢复华严祖庭,既是佛教界的历史责任,也是海内外佛教界和社会各界的共同愿望。 2006年6月,在省政府直接领导下历时一年进行的“陕西·中国汉传佛教祖庭寺院调研规划”活动再一次肯定了华严寺的祖庭地位和历史价值,推动了华严祖庭的重建工作。在陕西省各级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和佛教协会的协调下,迎请中国佛学院佛学硕士、时任陕西省佛教协会秘书长的宽昌法师住持华严寺重建工作。在只有两座祖塔和几间简易佛殿及满目荒废的情况下,法师发愿重建华严祖庭,重光华严教法。在以宽昌法师为首的僧团队伍和护法信士共同行愿的成就下,使破败不堪的寺院旧貌换了新颜。逐步解决了佛事活动殿堂、基本生活设施,为重建华严祖庭奠定了基础。 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华严寺所存文物损失严重,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严重滞后,现况无方与祖庭寺院相符,无力接待国际佛教界友人前来交流,成为中国佛教界唯一一所没有恢复重建的祖庭寺院。为了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再现盛世华严景象,实现华严寺以法为依,僧俗共住,突出华严寺注重道风修行,着重佛教文化教育,积极服务社会的重建思想。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经寺院研究决定,在当地信众和社会团体的成就下,对华严祖庭进行修复重建。 据长安华严寺重建委员会介绍,2009年10月15日在华严寺举行的“重建奠基仪式”。标志着华严祖庭在党和政府及佛教界的共同努力下,正式进入“长远规划、分布实施”的重建历程。这次重建工作,以寺院传统布局为主适当调整,根据地理环境采用窑洞式建筑和唐式建筑相结合的寺院模式。 建筑力求朴实大方、功能齐全,整个寺院根据功能划分为开放和封闭两个模式,分三个区域体现。在中轴线上建造供四众弟子进行佛事活动、朝圣礼佛的公众殿堂“开放区”。左边完善以僧人为主的修行、生活居住“封闭区”。右边建造以信众为主的学修、生活居住“封闭区”。以“大众参与、共同成就”的方式,逐步完善各项建筑设施。 华严寺面对终南山,背靠少陵原,连接国家级航天产业开发区、曲江开发区、大雁塔景区,交通方便,资源优势十分广泛。通过重建,以此期望寺内的文化遗产、文物古迹得到有效保护,同时给国内外佛教界在朝圣礼祖上提供一个完整的祖庭寺院。使华严祖庭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历史价值,成为名副其实的祖庭寺院,为加强海内外佛教文化交流、历史文化传承、继承佛教优良传统、地方建设等方面发挥出积极作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2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星云大师:华严宗的修持方法 (转) 华严宗的修持方法很多,以下归纳成四点来说明: 1.发四弘誓愿: 「四弘誓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在寺院里,出家人每日早晚课诵,一定要讽诵这个发愿文。除了唱诵,更须真正的付诸实践。不发四弘誓愿,不能与华严的一真法界相应,也就不能证悟圆满菩提的大果。学习佛法重要的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就是发四弘誓愿。 2.修学普贤十大愿: 这也是佛门中经常课诵的,即:「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佛住世,七者请转法轮,八者恒顺众生,九者常随佛学,十者普皆回向。」这十件事是大菩萨发精进勇猛心,长期不断的修行,直到众生度尽,自己才能休息的大愿。此十大愿具有深远的意义,启示我们要燃烧生命无限的热情,完成自己,奉献大众。 3.修学禅定坐法: 华严也有华严禅定,华严禅定的坐法,和禅宗的打坐方法相似。只在调身、调息之后,可观想诸佛相好,观想华严智能,静坐到心静如水,不起波浪。心上的意念思维,尽量不要让它妄动,甚至不要思维,不要回忆,不去推理,不去盘算,进入到平等的一真法界。此时心胸清净明朗,像一面清净的镜子,如一潭平静的湖水。一面镜子,如果清净,什么东西都可以看得很清楚;一面湖水,如果波浪迭起,则无法照映出东西。我们对人生的幻想、妄念太多,也无法认识事物的真正面目。 4.睡眠的修行方法: 对于睡眠,华严宗也告诉我们一些不做梦而容易入睡的方法: 第一、睡觉之前用温水洗脚,促进血液循环,比较容易睡得著。 第二、睡觉右胁而卧,佛教称此为吉祥卧,仰著睡或覆面睡,会增加身体的动荡烦躁而不容易入睡。右胁而卧的姿势,刚开始会觉不自在,但习惯就好,不让身体乱动,很快就能入睡了。 第三、躺妥之后,闭上眼睛观想光明,观想远远的地方有光明,观想眼前若有若无的光明,能在观想光明之中入睡,一定会睡得很轻松,很甜蜜,不太会做梦,甚至人虽入睡,旁边的人讲什么话,做什么事,都能了然于心。 第四、盖的被单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太薄容易着凉,太厚则呼吸不顺畅。 我们为了走更远的路,中途要休息,为了做更多的事,晚间要睡眠,但是不能过分贪睡,过分的睡眠,也会伤身挫志。以上是睡好觉的一些方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善用四无量心对治烦恼(转) 宽昌法师 12.jpg 如果学佛者在生活中解行并进,开、示、悟、入佛的知见,解脱生死烦恼,降服其心最为根本。降服其心就是要我们在生活中降服贪、嗔、痴、慢、疑、不正见的心,降服其心,则不执我、法二见,能心生平等,口出爱语,身入正道。为何要断除我法二执呢?心生执著,必能引生烦恼,从医学的角度来说:“痛则不通”。身体不通,会生身病;心里不通,会生心病。身心失衡,不生轻安,必然成为障道因缘。 我执又名人执,妄执人有实在的我体。众生身体原为四大、五蕴假合而成,如妄执具有主宰作用、实在不坏的我体存在,进而就会产生“我”与“我所”等妄想分别。人生难免生、老、病、死,还有什么执著永存?法执,又名法我执,执着一切法实有。将所有存在的法认为本质是固定不变,进而就会产生“实法”与“定法”等妄想分别。应知一切法皆是方便,不能“得指舍月”。 所以,我们要具备四无量心,让心平等,才能断除烦恼,与道相应。慈心、悲心、喜心、舍心四心能够引导行者普缘无量众生,成就无量福智功德,称为四无量心。与一切众生乐,名慈无量心;拔一切众生苦,名悲无量心;见人行善或离苦得乐,深生欢喜,名喜无量心;不执而舍离如上三心,怨亲平等,不起爱憎,名舍无量心。修行就是“修心”,让行者的内心充满慈爱、大悲、欢喜和舍离,得以远离烦恼,自在解脱。 要想断除烦恼,必先了解人生烦恼的根本。贪、嗔、痴、慢、疑、不正见为人生固有的根本烦恼,称为六根本烦恼。根本烦恼,能够出生一切随行烦恼。贪是贪爱财、色、名、食、睡五欲;嗔是嗔恚无忍;痴是愚痴无明;慢是骄慢自大;疑是狐疑猜忌;不正见是不正的见解。在不正见中,又包括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烦恼。身见是执取五蕴根身;边见是执取常断二见;邪见是谤无因果,坏诸善事;见取见是执持成见,非果计果;戒禁取见是执持不正戒,非因计因。 贪、嗔、痴、慢、疑又名五钝使,即五种慢性烦恼;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又名五利使,即五种急性烦恼。贪、嗔、痴、慢、疑加上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成为十根本烦恼,十根本烦恼又名十惑,惑是迷惑错误,是贪嗔痴等烦恼的总称;十根本烦恼又名十使,使是烦恼的别名,烦恼能使众生流落于生死。 谈到这里,不免有人会问:在生活如何用四无量心去对治六根本烦恼呢?是用慈心对治贪心,还是用悲心对治嗔心呢? 法无定法,四无量心中任何一个无量心都能对治六根本烦恼中的任何一个烦恼。 如果将四无量心和六根本烦恼的对治用相应方法的来排列,难免落入牵强,难免产生机械。 佛在经典里面明示,如能明了一经、一偈,解行并重,法无高下,平等皆用。所以,我们没有必要在文字的表面上下工夫,应该明了其内在的含义,落到实处才是关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华严宗基本情况 (转) 华严宗由于依据《华严经》教义立宗而得名。 华严三祖释法藏曾被女皇帝武则天赐名贤首大师,因而华严宗又称作贤首宗。此外又因为"法界缘起"是此宗理论的出发点,故又称法界宗。 华严宗的传法世系是“华严五祖”,即杜顺——智俨——法藏——澄观——宗密。 华严宗的实际创建人是法藏,杜顺、智俨是华严宗的思想先驱,澄观和宗密主张融合华严宗和禅宗,提倡教禅一致,进一步发展了华严宗的学说。宗密之后,恰巧遇上唐武宗灭佛,华严宗开始衰落,但在唐宋以来都有传人。 华严宗宣扬自己是佛教教法的最高等级,并将佛教分作浅深不同的五教:一是小教,即声闻小乘教;二是始教,即大乘开始初级阶段的教义;三是终教,即大乘终极阶段的教义;四是顿教,即大乘中顿超顿悟的法门;五是圆教,即圆满无缺、圆融无碍的理论。华严宗自判为“圆教”而将佛教其他派别以至印度佛教都判为“偏教”。 华严宗虽主要依据《大方广佛华严经》立宗,但对《般若》、《涅槃》、《梵网》诸经、《大乘起信论》等佛教经典也都兼收并蓄,既远承地论、摄论诸师的学说,又批判地吸收天台、法相宗的有关思想,经过调和糅合,自成一个庞大完整的理论体系。此宗对佛教经典并不拘泥原义,照本宣科,而是重新加以组织而构成自己的体系,中国化的程度很高。 华严宗的理论核心主要包括“法界缘起”和“圆融无碍”两个方面。 法界(指“如来藏清净心”)缘起,即认为精神性的“一真法界”或“一心法界”(也称真如佛性、如来藏自性清净心)是物质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客观世界中的一切现象均由“清净心”“随缘”而起,离开“一心”,别无它物。在此“一心”的作用下各种现象虽然千差万别,但它们无不像“月映万川”那样统摄于“一心”。 所谓“圆融无碍”,也叫,“无尽缘起”的现象虽是一种体用关系,但体用之间并非殊绝悬隔,而是体用全收、圆通一际,相入相即、圆融无碍。因此,举一尘而尽宇宙,舒一念而该发九世。此事即彼事,此法即彼法,事事无碍,法法平等。在“圆融无碍”思想的支配下,华严宗在佛教内部调和各派思想,对外则主张融合佛儒道三家。这种圆融一切的思想,正是盛唐大一统局面的一种反映。 华严宗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华严宗思想对宋代形成的理学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朱熹的“理”或“太极”并不就是华严宗所谓的理或性,但其“生生不穷”之说也不是一多重无尽之说的简单重复,但其思维途径上的类同,却不能说是偶合的。 华严宗的教义体现了汉地佛教高层次的文化心理特征,非常适合以士大夫为主体的信徒们的胃口,那些性格豪迈奔放,而富有浪漫气息的文人或思想先驱者对华严宗饶有兴趣。 宋代文豪苏轼(苏东坡)研习华严经典,深感兴趣于华严宗的事理无碍、万事万物都是一真法界体现的学说,因此在诗文中写道:“孤云抱商丘,芳草连杏山。俯仰尽法界,逍遥寄人寰。”“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清末戊戎变法运动的代表人物谭嗣同,在所撰名作《仁学》一书中,采取了华严宗“法界缘起”的理论,认为法界,众生界都是由“仁”、:“性”、“灵魂”,亦即“性海”所立并由此论证了三世一时,一多相容,天地万物只是“同一大圆性海”的一部分,其中,人只是一个现象而已。由此观之,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为变法慷慨赴死的豪迈性格,其实是有深厚的华严宗佛学渊源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1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4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资料概要 (转) 一、华严经 ◎《华严经》是佛成道后三七日在印度菩提伽耶大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首菩萨宣说的自内证法门。说明了从菩萨树立信仰到解脱成佛的修行次第。 ◎《华严经》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为华严宗的主要依据经典;亦为世界佛教徒必读的大乘经典。 ◎《华严经》解行圆备,是佛教最圆满究竟的学说。素称“经中之王”,佛教界有“不读华严,不知佛教之富贵”的说法。 ◎《华严经》共有三种翻译版本:一是东晋佛驮跋陀罗三藏翻译的《六十华严》,又称旧译华严或晋译华严,见《大正藏》第九册;二是唐实叉难陀三藏翻译的《八十华严》,又称新译华严或唐译华严,见《大正藏》第十册;三是唐般若三藏翻译的《四十华严》,全称《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略称《普贤行愿品》,见《大正藏》第十册。 ◎《华严经》虽出于印度,但没有发挥出本经的最高玄旨,直到我国成立华严宗,才发挥出本经的真义。 ◎《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成为佛教界虚心求教,不辞辛苦的典范。 ◎ 《华严经》“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思想说明了华严经的净土思想。 二、华严宗 ◎ 华严宗思想源于印度佛陀时代,自东汉时期即在我国传播,经魏晋南北朝,到隋末唐初杜顺大师倡导华严学说,在华严寺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为佛教八宗之首宗。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宗,故称“华严宗”;又因该宗的实际创始人法藏大师被武则天礼为国师,赐号“贤首”,又称“贤首宗”。 ◎华严宗主要思想是“圆融和谐”、“法界缘起”,理论体系和思想内容影响了中国佛教七个宗派的形成,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巨大。 ◎华严宗思想是佛教文化与中华文明水乳交合的文化象征,其“圆融和谐”思想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华严宗供奉的“华严三圣”中,毗卢遮那佛为佛的法身佛,寓意清净圆满;文殊菩萨为智慧的象征;普贤菩萨为修行的代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23 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0 编辑

三、华严寺 ◎华严寺为国际佛教界公认的华严宗祖庭道场(发祥地),据《长安志》载建于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建寺起,华严寺就成为佛教中心,东阁法堂、会圣院、澄襟院、真如塔院等主体建筑依山而建,规模非常宏大。 ◎在佛教史上做出巨大贡献的华严宗五代祖师,在这里弘扬佛法和管理全国佛教事务,圆寂后亦在寺内建塔供奉。 ◎华严寺为弘扬《华严经》和华严宗思想的摇篮,唐代华严宗经由华严寺传播到日本、韩国等世界各地,为国内外佛教徒朝圣礼拜的圣地,亦为连接海内外佛教信众桥梁纽带。 ◎华严寺在完成佛教中国化进程,促进世界文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重要的佛教地位。 ◎华严寺现存两座祖塔为我国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1956年8月被陕西省人民委员会批准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6月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华严宗信众的精神象征,华严宗“圆融和谐”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连接海内外佛教信众的纽带,更是佛法与中华文明水乳交融之文化符号。为《华严经》、华严宗、华严寺三位一体的精神导向。 四、华严五祖 ◎初祖杜顺大师(557-640)。 大师法名法顺,俗姓杜,故称杜顺。唐雍州万年(今陕西长安杜陵)人,十八岁依因圣寺道真大师剃度出家。依据《华严经》开创华严宗,大张华严教纲。据《大唐华严寺杜顺和尚行记碑》记载,大师以精湛的医术免费为民治病,主讲《华严经》,因此受到唐太宗礼遇,尊为“帝心尊者”,俗称“敦煌菩萨”。史料记载他是文殊菩萨的化身。唐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圆寂,享年八十四岁,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有彰显华严宗宗旨的《华严五教止观》,指导行者契入一真法界的《华严法界观门》等。 ◎二祖智俨大师(602-668)。 大师俗姓赵,甘肃天水人,十四岁依杜顺大师剃度出家。初受杜顺大师的教育,次听智正大师的讲说,后探讨慧光大师的文疏,最终继承杜顺大师的法脉。因在云华寺讲说《华严经》,使华严宗宗风大振,时人称为“云华尊者”。又因居住终南山至相寺,被称“至相大师”。唐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圆寂,享年六十七岁,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有阐明华严宗止观法门的《华严搜玄记》,根据经义建立十玄缘起的《华严一乘十玄门》等。 ◎三祖法藏大师(634-712)。 大师本为康居国人,祖父时迁居长安,十七岁依智严大师听《华严经》,前后数年就深领妙旨。新译《华严经》告成后,武则天诏他在长生殿问《华严经》六相十玄的义理,以殿隅金狮子作譬喻,使武后豁然领解;又以镜子和火炬互影交光,使学者通晓刹海涉入重重无尽的义旨。在宣讲《华藏世界品》时“讲堂及寺中地皆震动”。武后赐号“贤首国师”,并为中宗和睿宗授菩萨戒,为华严宗的实际创始人。唐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圆寂,享年七十岁,后被追封为“鸿胪卿”,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述百余卷,主要有《华严探玄记》、《华严五教章》、《华严经旨归》等。是华严宗思想的集大成者。 ◎四祖澄观大师(738-839) 大师俗姓夏侯,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十一岁从宝林寺霈禅师出家。广学华严等宗义理的同时,还研究佛教以外的各种学问。为德宗讲《华严经》,诏授“镇国大师”号。宪宗御赐金印,令主持全国佛教事务,加封为“僧统清凉国师”。穆宗和敬宗又先后加封他为“大照国师”,文宗进一步加封为“大统国师”,先后连任“五朝帝师”,使华严宗达到鼎盛时代。唐开成三年(公元838年)三月圆寂,享年一百零二岁,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述达四百余卷,主要有《华严经疏》、《华严经随疏演义钞》等,有“华严疏主”之称。他融会诸宗和禅教一致的宗趣,对中唐以后的佛教影响很大。 ◎五祖宗密大师(780-841) 大师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西充)人,二十八岁在遂州大云寺依道圆大师出家。读《圆觉经》有悟,得到道圆大师的印可。澄观大师授与《华严法界观门》,得以大弘圆顿教义。后来在圭峰兰若诵经修禅,文宗邀他入内殿讯问佛法大意后赐袍敕号。宰相裴休常受他的教旨,深入堂奥。唐会昌元年(841年)正月圆寂,享年六十二岁,宣宗追谥“定慧禅师”,因居圭峰山,世称“圭峰禅师”,后于华严寺建塔供养。著述有继承智俨大师以后性起说的《华严经行愿品疏钞》,主张教禅一致的《禅源诸诠集》,探究人心本源的《原人论》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39 , Processed in 0.316443 second(s), 20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