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22 19: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12 编辑
心平则刹平,刹净须心净
佛格亦人格,人成即佛成
注1:《楞严经》卷5云:“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注2:《 维摩诘经·佛国品》:“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注3:太虚大师云:“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又,《慈济语汇》有云:“人格若成,佛格則成。”
学佛修行,首重加行四位
了生脱死,先须大死一番
注1:加行:指为入于正位做准备,加一段力而修行。四加行,指暖、顶、忍、世第一法等四善根之位。南怀瑾《如何修证佛法》云:“任何一步修证功夫的路线,都离不开四加行。”
注2:大死一番:禅宗用语。指佛教真理并非肉体之死所能得,必须舍弃身心之一切执着(即大死)而达于丝毫不挂碍的境界始能得。
知众生本性空,而无空见
觉诸法因缘起,乃有起行
注1:空见:拨无因果之邪见。诸见中空见之过最重。
注2:起行:由菩提心之中,发起身、口、意三业之行。亦谓往生之行。
称名是做功,诵经能积德
持戒得延寿,念咒可消灾
融会教禅,照万法圆融如镜
实修定慧,举一心真实为宗(题嵌《宗镜录》)
注:《宗镜录》的中心宗旨,如其序言所言,是“举一心为宗,照万法如镜”,故称“宗镜”。
尚未入流,随缘方便谈何易
若非登地,发誓出离才是真
注1:入流:又作逆流、预流,即须陀洹,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果位,又称初果,即断除见惑之圣者所得之果位。入流,意即初入圣者之流。亦可指入法性之流,回归于法界本体;乃修禅定所达到的一种境界。
注2:登地:天台宗所说依菩萨行而登入初地之阶位。菩萨登入初地,即开始断除部分烦恼,求证部分真如之理,永不退还三界之迷境,可渐次进至佛果。
妙果顿成,一念圆通登佛地
垢尘勤扫,六根清净入空门(题顿渐二教)
注:顿渐二教:不依次第,快速到达觉悟之教法,称顿教;依顺序渐进,经长时间修行而觉悟之教法,称渐教。于禅宗,一般来说,南宗称顿教,北宗称渐教,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如北宗神秀在《大乘无生方便门》中亦云:“诸佛如来,有入道大方便,一念净心,顿超佛地。”
万法唯心,心性自然成自在
三车济众,众生如实见如来
注1:万法唯心:与万法唯识、三界唯心等义同。指宇宙万有、一切现象无一不是由心识所变现。憨山曰:“佛祖慧命,只有八个字包括无余: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注2:心性:不变的清净的本心本性。这是众生的本质,是成佛的基础。
注3:自然:又称自然法尔、法自然。指不加入任何其他力量或造作,自己而然,谓之自然。依本觉的内熏或真如熏习,不依其他的教法与助力,而自然地觉悟,称自然悟道。佛与独觉能无师自悟,自然地生起无漏智慧,而同时得具足戒,称自然得。
注4:《成实论》卷1云:“如来者,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名如来。”《大智度论》云:“如实道来,故名如来。”《大日经》卷1云:“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
施斋念佛更谦恭,善根深植
持戒放生多忏悔,宿业渐消
注1:施斋:将斋食施与僧众。又作施僧、斋僧等。
注2:忏悔:即对人发露悔过,请人宽恕之意。佛教以忏悔为消除罪业、清除心垢的重要方法。《心地观经》云:“发露忏悔,罪即消除。”
愿众生皆得出离,堪称愿切
信自己定能成就,即是信坚
一切众生,当以信心求解脱
十方诸佛,皆依般若证菩提
注1:《华严经·贤首品》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心地观经》云:“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大智度论》卷1云:“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
注2:《心经》云:“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大般若经》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是诸菩萨摩诃萨母,能生诸佛,摄持菩萨。”
金火同炉,金无火炼难成器
佛魔一体,佛有魔随好度人
注1:妙叶法师《十大碍行》云:“或不得已,障碍现前。众魔诸恶,不能侵我。如金火同炉,火虽欺金,金必成器。”
注2: 佛教有“佛魔一如”之说,即最善之佛陀与最恶之恶魔,于表相而言,形成两个极端,然就实体本性言之,佛与魔之本性始终一体不二。
注3:《现观庄严论》云:“非他能牵引,魔开显似道,了知彼是魔,诸佛欢喜行。”意即从表面上看,佛魔之间是很难区别的。
众生执邪见听经,何能开窍
诸佛以空拳说法,无可与人
注:空拳:也作空拳黄叶,即“空拳诳小儿”与“黄叶止啼”之略称。喻佛以无所得智方便说法,引导众生由修行而自证涅槃,而涅槃实为无所得之空法。佛说法亦实无一法与人,有如以空拳黄叶诳小儿。《宝积经》卷90云:“如以空拳诱小儿,示言有物令欢喜,开手拳空无所见,小儿于此复号啼。如是诸佛难思议,善巧调伏众生类,了知法性无所有,假名安立示世间。”又,《涅槃经》卷20云:“如彼婴儿啼哭之时,父母即以杨树黄叶,而语之言:莫啼莫啼,我与汝金。婴儿见之,生真金想,便止不啼。”
深植善根,童子聚沙成佛道
明知幻相,文殊持剑刺空身
注1:《法华经·方便品》云:“若于旷野中,积土成佛庙,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已成佛道。”
注2:《大宝积经》卷105载,文殊菩萨为使五百菩萨证“无生法忍”,手持利剑向佛刺杀。诸菩萨由此证得“无生法忍”,并同声说偈道:“文殊大智人,深达法源底。自手握利剑,驰逼如来身。如剑佛亦尔,一相无有二。无相无所生,是中云何杀?”
发心如贫母施灯,定成佛道
持戒至比丘护草,真入空门
注1:《贤愚经》载:阿阇世王请佛饭食已,以百斛麻油燃灯供佛。有一贫母见而信乐,乞得两钱买麻油燃灯供佛,并自誓言:“若我后世得道如佛,膏当通夕光明不消。”阿阇世王所燃诸灯,或灭或尽,而贫母之灯,通夕不灭,油亦不尽。目犍连以神力扇之而更明。佛告目犍连:“此当来佛之光明功德,非汝威神所能毁灭。”并授记此贫母却后三十劫当成须弥灯光佛。
注2:戒律规定比丘不得破坏活的草木。《楞严经》云:“清净比丘及诸菩萨于歧路行,不踏生草,况以手拔。”《一切有部目得迦》卷6载:有比丘被强盗所捉,强盗以生茅草缚之而去。比丘宁愿饿死亦不破戒坏生草解缚。后国王见而解之。《大涅槃经》卷26云:“宁舍身命,不毁禁戒,如草系比丘。”
依七佛通戒起行,终成一果
犯四波罗夷不悔,必堕三途
注1:七佛通戒:又作七佛通戒偈、七佛通偈。即过去七佛所受持的戒法,可以一偈来表示。此偈《法句经》载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指释迦牟尼佛及其出世前所出现的六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
注2:四波罗夷: (1)指四种重罪:淫、盗、杀人、大妄语。犯了这四重罪,即丧失比丘的资格。(2)指密教行者所受持的四种重禁,又作四重戒,即:一、不应舍正法戒;二、不应舍离菩提心戒;三、于一切法不应悭吝戒;四、勿于一切众生作不饶益行戒。
同上慈舟,共登般若波罗蜜
普沾甘露,常念南无观世音(题普陀山,兼题念观世音法门)
财施、法施、无畏施,施心清净
世福、戒福、修行福,福德庄严(题“三施”与“三福”)
注1:三施:即财施、法施、无畏施。财施即以财物救济他人;法施即向他人演说佛法;无畏施即解除他人的痛苦怖畏。
注2:三福:指往生极乐净土者所修之三种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世福是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戒福是受持三皈五戒乃至具足戒;行福是以菩提心,修行佛道。
朝此山来,眼前草木有灵气
悟其道去,身外乾坤无俗尘(题朝山,兼题诸佛教名山)
注:朝山:指佛教徒至远处名山大寺,向佛菩萨进香,以忏除业障或还愿之朝礼行为。
解自信生,看经先要除偏见
证由行得,学道还须下苦功(题嵌信解行证)
注:信解行证:乃修行佛道所必经之四种过程。首先要信乐佛法,其次了解佛法,进而身体力行,最后证悟其果。
三密瑜伽,顿见智光弥法界
万缘放下,妙观明点遍虚空(题大圆满阿底瑜伽)
注1:大圆满阿底瑜伽:大圆满法为藏密宁玛派(别称红教)之主要修行方法,其根本教法主张:人之心体,其本质纯洁,故若能听其自然,随意而往,于空虚明净中将心安住于一境,即可成佛。宁玛派将整个佛教分成九乘,大圆满阿底瑜伽即是九乘佛法之最高阶段(无上瑜伽乘)。阿底瑜伽,意译为无上瑜伽。
注2:明点:意为精滴。藏密无上瑜伽和印度教瑜伽所说人体中生命能量的凝聚体及水液。有圆润、明空之相。大圆满脱噶修法修持到一定阶段,能观看到虚空中的明点,化成满天的佛像和佛土。若看到尽虚空遍法界尽是诸佛刹土,即大圆满现前成就。
无上瑜伽,妄流立断大圆满
甚深般若,刹海顿超真自由(题嵌大圆满法门及立断与顿超二修法)
注1:立断与顿超:大圆满心髓的正行,有彻却和脱噶二修法。彻却,藏语音译,意译为立断,即立断妄念之流而得见自性, 得见自己本来清净的面目。彻却相当于无上定功,能使行者任运安住于清虚寂照、微妙明净的境界。脱噶,藏语音译,意译为顿超,即在彻却修定的基础上进一步修光。脱噶相当于无上慧功,并具有现见功能,能够显发出种种光明。彻却只能通达智光,不能把内外境界化为五智慧光明,而脱噶修到最高层次,能使行者显发本具智慧与光明,即身化为智慧虹体,证到真实究竟。
注2:甚深般若:指深妙真如之理。诸佛之教法,为三千世界内无与伦比的最上最尊之微妙法,故称甚深般若。
六字洪名历耳根,永为道种
一真法界经尘劫,常在心莲
注1:六字洪名:又作六字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南无,意即礼拜、皈依。
注2:道种:佛道的种子。佛教有“一历耳根,永为道种”之说,或称“一染识田,终成道种”。
注3:一真法界:即绝对的真实的法界。即是诸佛平等法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