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立冬”已经过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对“冬”的解释是:“冬,终也,万物收藏也”。立冬是表示冬季的开始,进入冬季后就要注意规避寒冷了。立冬后如何养生,专家提醒,立冬应注意养阳,同时注意“藏”。
立冬养阳预防突发病
“进入立冬后,寒气日重,阴气渐盛,因此要注意避寒就温,以保护阳气。”
路俊臣说,许多人单纯地认为,立冬后就应该穿得很多,尤其是老人和孩子。还有很多家庭,冬天室温提得很高,以躲避寒气,任何事情不可过。刚刚进入冬季,如果穿得太多,室温又太高,皮肤为了散热汗腺大开,而此时出门,室内外温差就会增大,一旦遇到冷气来袭,临沂医院就很容易外感风寒。
中医认为“寒为阴邪,常伤阳气”,衣着过多,室温过高,则腠理开泄,阳气不得潜藏,寒邪易于侵入。
路俊臣说,对于老年人来说,心肌梗死是冬季的高发病。因人体受冷刺激后,血管收缩,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绞痛,若措施不力,会发生心肌梗死。
“此外,中风在寒冷的冬季也易发生,这是因为老年人多有高血压,一遇上寒冷天气,身体就适应不了,血压便随之增高,就有发生中风的危险。因此,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生理机能渐弱,抵御能力也随之衰减,正是病邪乘虚而入之时。”
路俊臣提醒,立冬过后要尽量不长时间待在室外,室内温度控制在18~22℃之间,切忌紧闭门窗,要常开窗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老年人年老体弱,冬季很容易感冒,一旦感冒治疗又不及时,很容易诱发多种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如肺炎、肺心病、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等。”
路俊臣建议立冬后,老年人最好每天用热水洗脚,以提高免疫力,防止流感发生。对于有慢性病的老年人、儿童、患有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立冬过后暖背尤其重要。这是因为,背为阳中之阳,是人体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主要部位,足太阳膀胱经具有防御外邪侵入的作用。人一旦受寒,就会损伤阳气,出现上呼吸道感染或陈疾复发、加重等现象。像这类人,临沂医保定点医院从立冬起要防背寒,最好穿一件贴身棉背心,背为人体护阳的屏障,“背不寒则全身不寒”。
“冬季进补,开春打虎”
立冬后养生应注意一个字“藏”。路俊臣说,立冬后,大自然天寒地冻,阳气闭藏。这时候,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转化而潜藏于内,养生应顺其自然界闭藏之规律,要养阳护阳、补肾藏精、养精蓄锐。”
《黄帝内经》中指出: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中医认为,冬天是进补的大好时节,民间有“冬季进补,开春打虎”的谚语。
“因为进入冬季后,人体新陈代谢减慢,消耗相对减少,冬令进补能使营养物质转化的能量储存于体内,从而扶正固本,增强抵抗力,并且因为冬天天冷,多吃些温补之物,不容易上火。”
冬季进补前,最好先做引补,即给身体先打好底子,使肠胃慢慢适应,以防发生“虚不受补”的情况。路俊臣提醒,尤其是脾胃虚寒且湿重者要先健脾胃,可在进补前食用怀山芡实瘦肉汤、花生黄豆煲猪脚汤等。一般来说,引补应在立冬后至冬至前进行,选用芡实炖牛肉、羊肉生姜大枣汤或芡实、红枣、花生仁加红糖炖服,以调整脾胃功能。做好引补,接下来就可以滋补了。
“要因人制宜分类进补。”路俊臣说,按照中医理论,滋补通常可分为四类:即补气、补血、补阴和补阳。
“补气是针对气虚体质。如行走后冒虚汗、说话无力、精神疲乏等,可多食用益气健脾的补气食物,如大米、糯米、花生、山药、红枣、胡萝卜、豆浆、鸡肉等。饮食中也可添加红参、白术、黄芪和五味子等中药材。”
路俊臣说,补血是针对血虚体质。如头昏眼花、心悸失眠、面黄唇白、月经量少且色淡等体征,可选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血、龙眼肉、桑椹、黑木耳、胡萝卜、猪肉、海参、鱼类等。有补血作用的中药有当归、熟地、白芍、阿胶、首乌等。
“补阳是针对阳虚体质。如手足冰凉、怕冷、临沂妇科医院腰酸、性机能低下等,可食用具有补阳助火、温肾助阳的食物,如狗肉、羊肉、虾、鹿肉等,核桃仁、韭菜、枸杞子、鸽蛋、鳝鱼等也有补阳作用。中药可选用鹿茸、杜仲、蛤蚧和十全大补酒等调补。”
路俊臣说,补阴是针对阴虚体质。像两颊潮红、手足心热、盗汗、午后低热、妇女白带增多等,可食用具有滋养阴液、生津润燥功效的食物,如银耳、木耳、梨、牛奶、鸡蛋、葡萄、白菜等。中药可选用白参、沙参、天门冬、鳖甲、龟板、冬虫夏草等。
中医所说的进补是一种针对虚证的治疗方法,即补充人体不足。现代人多不缺乏营养,真正“虚”的不多,失调更为严重。而失调的调整,一年四季均可。因此冬令进补必须按照“秋冬养阴,无扰乎阳”,“虚者补之,寒者温之”的原则,要视机体的阴阳盛衰而有的放矢,不可盲目进补,最好请有经验的中医师予以指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