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306|回复: 2

[大德开示] 弹指圆成八万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6 编辑

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 我们这一生所遭遇的,举凡生理、心理、环境、家庭、社会、国家、天下等等都有其因果关系,形成我们现在的报应。 这些因果都有“属对”,也就是有它的来由,我经常体会到的很多例子,有些年青朋友说笑:“这人那么内向,当是前生给仇人杀了,今生再投胎,看到什么都怕得那个样子。”虽是笑话,但何尝没有前因?没有后果?所以因、果之间,有相对配属的关系。 我们现有的佛教经典是古人翻译的,表达的方式也是古代的。要把它变作现代的方式,依我个人的构想,现代的青年应该朝这一方面努力,由心理学到各种的科学配合起来,整合为一个非常高深的心理行为的科学。当然,其中尤其要寻找出心理、生理、医理及佛法修证之间的关系来。 现在言归正传。修行人要经常体会自己的行为,有时心里头一念动错了,很快,事情马上就会摆脸色给你看。只是我们在做人做事上,没有在这方面自我观察,所以往往怨天尤人,“怎么我会遭遇到这种事呢?”真要好好观察自己,以后就绝不会骂人。清醒,就会发现自己真有过错。“相似具足”,在我们修行的时候,好像做了善行,不是彻底的,是相似的善行,但是能够做到相似的善行,并且时时警觉自己的心性,一有不对的起心动念,马上用佛法种种对治法门来修正。这样修行不息,行为的善真正圆满了,才能够真正地明心见性。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慈悲与解脱华严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6 编辑

慈悲与解脱华严 不是说你把一念空了,坐在那里,然后飘飘然:“哎呀!四面八方都是空,我两脚踩在虚空中。哈!悟了。”不是的,那是非常初步。但是,要真正起修,也必须要先有那个境界。归纳起来,这三节说明了:小乘境界的那个求空是不对的。 事实上,这三节是连起来的。一个真正学佛修行的人,先要求到“亡言绝行”,这一点境界证到了,即所谓初悟。这三节等于禅宗的三关;所讲的“亡言绝行”,见一点空,是初关;起方便之行,是重关;最后圆满成佛,破末后牢关。所以禅宗讲“悟后起修”,也就是说,达到了“亡言绝行”的境界,这个时候正好开始修行。 谈到禅宗,马祖有一个公案,现在顺便给大家讲进。你们年轻人现在喜欢搞禅,“馋”得很。有一天晚上,马祖带领了三位大弟子:西堂、百丈、南泉,一齐赏月,马祖指着月亮要他们说说看,西堂就讲:“正好供养。”百丈说:“正好修行。”南泉却拂袖而去,话都不讲。 马祖就笑了,讲禅就归到百丈,讲修行归到西堂,“正好供养”的这位就是修行。南泉的佛袖而去是解脱。解脱是对,不是说他不对。各有所偏,不全。 (编案:《指月录》原文为:‘一夕,西堂、百丈、南泉随侍玩月次,师(即马祖)问:“正恁么时如何?”堂曰:‘正好供养。’丈曰:‘正好修行。’泉佛袖便行。师曰:‘经入藏,禅归海,惟有普愿独超物外’西堂即智藏,百丈即是怀海,南泉即是普愿’) 再讲第二个公案。有两个徒弟都悟了道,在路上走,看到路上一个死人,一位马上口念“阿弥陀佛,好惨!没有人埋。”赶快挖地要把他埋了。另一位看到死人,眼睛看都不看,一直走,头都不回。两位师兄弟有不同的表现。人家来问他们师父:“您两个徒弟都悟了,究竟哪个对呢?”“都对!”“怎么都对?”师父说:“埋的是慈悲,不埋的是解脱。” 说的也是!那个骨头埋与不埋都要烂的,差不多嘛!但是要注意!真正地学佛,诸行慈悲。在修行上,埋的是对的。解脱是解脱,有时候解脱是不对的,特别要注意! 所以,好像我经常在批驳“禅”,因为“禅”在这个时代产生了更大流弊,满街是“禅”,不得了!这个禅已经弄得莫名其妙,与佛教正法的形象,差距太远了,非常可怕。怪不得,王阳明的王学,流行到了明朝末年,“满街贤人都如狗”。那个时代真是可怕,民族文化的风气受害很大。大家学佛的人更要注意。甚至我感觉到,现在佛法越昌盛,这个行愿就越糟糕。希望年轻同学特别注意。 这三节是连起来的,所以真正见到空以后,正好供养,正好起修狂不得呀!这一狂,非落因果不可啊!现在因果可是电脑时代,小心呀!不要随便错喔! 有个朋友讲得很有意思!他说:“老师您这样一讲,对了。我们小时候觉得,要看因果要等两三代,要孙子死了,才算受报。现在好像看到自己就受报了啊!”我说:“那你还看到了,现在不但看到自己受报,而且时间更快,算不得个把月就报了,甚至过几天就报了,电脑时代呀!”电脑的输入(因)与输出(果)之间跑起来快得很,千万要注意! 这说明修行的三节,处处跟着因果走。不要以为成了佛,就脱开了因果,佛更注意因果,更重视因果。越是圣人,越是小心。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3 10: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26 编辑

空与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1:35 , Processed in 0.229855 second(s), 16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