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慈师讲授五念门20110520(四月十八)(下) 我们由于时间比较充裕一些,所以说呢没有用集中的角度讲,希望大家心里在一个比较自由松弛的状态下能把我们过去的一些知见做一些调整也好,转换也好,来认知佛陀的教言,使我们的整个生命不要浪费过去。 那么还是来谈顺性的问题。 这是净土法门十分特定的一个不可思议的利益呀,因为我们在学习净土(的时候)往往有随顺佛愿,那么净土的教法的修持呢就是要在随顺中,随顺佛愿中得到解脱、得到利益,那这个佛愿跟这个顺性跟这个性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很容易就看得到了。因为佛是顺性成就的,他的愿望也是顺性而发的,所以佛愿都是顺性发的愿,没有一个愿是违性的,所以我们读这些佛菩萨的愿望呢愿愿都是为了度众生,愿愿是为了利益世间,没有一个愿望不是顺性设立的,广大究竟,真实安慰世间,所以具足四波罗蜜,具足三德。 那么为什么能在随顺佛愿中得到度脱呢?也就是因为佛愿是顺性而发的,这样一个接轨。因为佛愿呢它就人性化了,我们就谈到人性的问题了,佛愿就比较亲切,有作用力,有对象。那在这个地方为什么要谈对象呢?就是有对应的接受者,在这种作用力下,佛愿对我们……我们谈性德呀就感觉到有距离,有陌生感,有生疏的感觉,有距离。这个距离谁在消化呢?佛来给我们消化。我们一谈到本性,往往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就容易迷失,感觉到有距离,感觉到有这种生硬的东西,有一种无情的感知。所以佛陀为了利益我们就顺性立愿,让我们感觉到亲切,有作用力,这就是佛的慈悲智慧所在。 佛陀把生冷的本性的这种说法、感知,自己来用了,通过兆载永劫的修持,多生多劫的思维观察,他自己消化了,把这种无情、距离,这种障碍自己消化了,这是个障碍,对我们来说是个障碍。佛陀通过他的思维、观察、修持呢用慈悲与智慧帮我们消化掉了,用愿力、用愿望来回施给我们。实际说呢佛愿就是顺性的消化方式,把性德传达给我们的一种善巧,佛陀用这种悲智的这个心把性德善良化了、有情化了、亲切化了,再传达、再供养给一切有障碍的凡夫有情,就是障碍我来处理了,所以障碍呢佛来帮我们消化了。佛陀通过顺性的修持观察作为亲证,把它变得亲切,没有距离,一切众生都能接受的方式传递给我们,让我们再来接受性、性德的作用力——安稳与真实,这真是大慈大悲啊!这是大慈悲,大智慧,也是大方便。 所以我们对佛陀的歌赞一点都不过分,没有过分的地方,是那么真诚,你得到这个利益了,你才会赞佛的,为什么呢?他把一切众生力所不能及的障碍,就是所谓的对本性的认知与亲证的障碍,他自己处理了,然后通过愿望回施给我们。你读一读释迦文佛的五百大愿、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观音、势至、文殊、普贤他们的愿望,你读,他们都是顺性设立的愿望,但他们消化过了,消化过、转化过的东西,他们已经转化处理了,帮助我们这些没有消化能力的人来消化。消化什么呢?消化这种性德的真实与利益,让我们接受这个。因为你虽然是本具,要是直接让你接受十分的困难,教理也可能能接受,但作为上、作用上那真是难上加难,这一点真是佛陀的大慈大悲,希望大家有个善思维的角度。 我们说感激佛的这种恩德呀,佛是大慈大悲呀,对我们恩重如山啊,我们会这样想,也会这样说,但是这个利益,这个内容的角度究竟在什么地方呢?那我们就从这个地方看到了,佛陀顺性立愿,普利十方,这是他最大的慈悲与善巧。往往我们平时说:“哎呀,佛菩萨慈悲啊!佛慈悲啊!菩萨慈悲啊!为了众生怎么样怎么样啊!这些善知识慈悲啊!”我们都会这样讲,但是慈悲在什么样的角度与内容呢?往往人会忽略,或者说人没有真正地深思、没有去观察,那么佛顺性立愿呢它是能普利十方的能揭示一切众生的佛性、觉性,或者本性,或者法性,不管它怎么个改变说法,但是都是顺性立愿。 所以这第五个意呢,顺性意也没有离开诸佛的慈悲,当然也没有离开一切众生本具的功德。那我们这个本具呀,所谓的“本具往生意”,人本来就安住无疑呀,本来就无来无去、无生无灭、不垢不净,你本来就这样安住着,你只是不了解。但这样说你就会进入迷茫,所以说佛就立愿来彰显它的作用,让我们有亲切感,这个作用的亲切啊特别的重要。我们可以去学习、去实践、去观察、去对比。我们可以这样去对比它的作用,我们也可以去学习他这样的愿望,能体会到他的性德。所以你在随顺佛愿中你能体会到性德在生命中的作用,所谓的性德的作用。我们会有这样的体会,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认知,或者说十分重要的一个认知过程,要是没有这过程,我们对佛菩萨是没有感情的。我见到一些出家师父、居士,的确对佛菩萨没有感情,可能没有对他一个最小的玩意儿在意,说佛菩萨没有啥感受,但说自己的一些作为、一些业习那可是……,看到一些人做一些非法的事津津乐道的,为什么呢?他真是不知道佛菩萨的这种大慈大悲,让我们走出苦难的这种极大善巧的给予。所以作为一个佛子应该十分庆幸,我们了解了佛愿、认知了佛愿,但你要去了解的。 阿弥陀佛四十八愿,愿愿度众生,这个度众生就是彰显性德,以自己的修德来彰显众生本具的性德,令众生得安乐住,所以不解放众生而令众生得以解脱,我不去解放你,但是让你认知你得到解脱,因为是本具的,不是造作出来的,所以我们这个地方没有上帝,佛陀不是上帝,所以佛陀不度众生啊,是以悲智平等展示心性,令众生各各得见而得度脱。佛陀从来不说他比我们高明什么,他说:哎呀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啊,真是奇特稀有啊!所以只是彰显一切众生平等性,把这个平等性彰显出来,令众生得见得闻而自行解脱,所以佛不度众生,佛亦不救度众生,只是彰显性德之真实,令众生得见得用,所以各各自行解脱而圆满于无上菩提。所以“我若有所得,燃灯古佛自不与我授记”,这是真诚的究竟的话语啊! 那么世间人不知道了,就认为:哎呀,谁来救谁啊?上帝在成就我们啊!佛在成就我们啊!——是,阿弥陀佛给予众生真实之利是真实不虚的,拯济群萌也是真实不虚的,但是他拯济的是什么呢?没有增减任何东西,只是展示了平等法性,令一切众生随顺平等法性而得度脱,在一切时处自见解脱、自行解脱,自认圆满,这样呢远离于造作与生死,远离造作的这种困惑与烦恼。所以出有为法而入无为真实,得究竟安乐住。这一点还真是希望大家……,所谓的“本具往生”啊,这个意非生灭意,是清净意、平等意、安乐意、无来无去意。 我们有很多人读过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也读过往生的四料简,这四料简讲的“去则实不去,生则决定生”这样四句倒来倒去的话。它是为了说明什么呢?一切众生本来往生。那么顺性意来谈这个意呢,就是一切众生本来具足,本来往生,极乐世界本家本国,不需造作而自得往生。这一点是我们究竟安乐的地方。所以佛予一切众生究竟大安,令一切众生得究竟安乐住,这是真实不虚的大慈悲心,就是揭示法界的平等性,令一切众生究竟安住。这个顺性立愿,消化众生的障碍,阿弥陀佛给大家这么说的,说你的一切力所不能及我来做,让你们知道你们与诸佛无有差别,所以他谈到这个性的作用、性德的作用。阿弥陀佛不过是证实了法界众生的平等性,所以他是清净平等觉。有很多人读到《无量寿经》这个经题,说《大乘无量寿清净平等觉经》,它提出法界的平等性、万事万物一切众生的平等性、无对待性、光明普照性、不思议性、欢喜性、智慧性,他了达了这个本源,真正地证实了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与利益。 所以我们赞佛甚深功德海,我们礼敬诸佛,赞美诸佛的这种大慈大悲。就像天亲菩萨写的往生礼赞,让我们拜这个往生礼赞,那言辞都是十分精美的,为什么呢?他们这些菩萨们在修行的过程中真正感觉到佛恩浩荡、佛光普照,佛利一切这种真实,所以他会赞美,说出无尽的赞美的言辞是由心而发的,不是一种粗糙的、虚伪的、阿谀的东西,是如实的心底的感激。 这一点呢,第五个方面,我们谈到本具,就是这个顺性,往生彼国意,实非造作、实非来去,但依诸佛功德彰显令众生得见得用。所以说离不开第四,第五第四这两种意呢,随顺佛愿与随顺性德意是不能分开的,假若分开我们不能得见、不能启用。这一点希望大家有一个确切的认知。要不然很多人就会妄自认为自己觉悟了,认为自己见性了,认为自己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了。那么这个地方就希望大家有个正面的认知。 那么从这五个角度我们看到,前三个,世俗的力量、正见的意乐,包括我们随着意乐的观察产生的往生的意,都是自力,是有进有退的。那么依佛愿、依性德力是不退的,所以有退之法,有无退之法。我们随顺着后两个意来审思往生,我们会在这个不退转教法中会得到阿毗跋致的作用力,佛力住持得不退转。那我们从这个角度看到阿弥陀佛的教法,依佛愿,随顺佛愿,因为随顺佛愿得到性德的皈依与支持故,所以无有退转,那么这是真实言。我们往往会说:哎呀,末世人修阿毗跋致,念往生佛国、随顺佛愿是为意德,我们不知道,为什么?那么我们通过这个分析,我们再来看这个佛力住持即得不退转的这个事实。因为佛愿是顺应性德的,我们随顺佛愿见到性德的作用,那就无以退转了,你没法退转。此处就像滴水入大海一样的,你没法把它在提纯出来,为什么呢?如空汇空啊,历代的祖师表达这个词语就是这一刹那如空汇空,所以南无之时如空汇空。 好,我就讲一个例子。说这个一念的问题,刚才一个比丘尼提出来,这个一念的修法,我也谈这个问题了,这必须得谈。要不然呢,给大家说个一念就可以了,结果大家说一念还不行哦。为什么呢?这一念还会反复。这个自力与佛力的问题我们先把它分开说。世俗意,正见意,意乐,我们谈这个自力,这个地方是有进有退的,它会变异,这个变异是我们的感受觉知的变异。这个变异是因为我们在观察实践作为的过程中呢,它的觉知力会变异,并不是其它在变异。你心里这么想那么想这么感觉那么感觉,所缘的力量会变化,很多人不知道这一点,就在这个地方就苦苦地用功,越用功变化越大,往往心里不安,说我这么用功、我这么下功夫,念佛念这么久、我修行这么久,怎么还会这个样子呢?他不知道他的所缘所依不断地在变化,变化他就认为退转,认为这个利益没有安稳,他就会心生烦恼。这一点呢我们一定要关注,细细地去思维。 因为这一次的学习一定不是希望大家增加学问,是希望消除大家修行中的疑虑与障碍,使我们的修行呢真正的有一个飞跃,真正的有一个实际的利益,要不然这个不合适。所以说一般不用过去那些专用名词,尽量地把它世俗化,但是希望大家看得懂。 佛力,我们讲这两个,一个是随顺(佛愿,一个是顺性)。虽然把它掰开讲了,实际还是让我们了解它的不可分割性,第四第五它是不可分割的,你很难把它分割开来。那么其他法门的修持一定很专注于这个,就提及这个,我们称为明心见性啊。那么性德的修持在任何法门中都是第一位的,那么在净土这一个特殊的法门中呢,它一定要把佛力给我们展示出来,它就是这个法门的不共,它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最不共的地方,我们一定要反复地认知这个,你要认知不了,那我们把它当成通途了,通途的修持一定是明心见性。但这个明心见性呢,往往在我们所缘所依的变化下或者说在某个次第下会有变化的,一定要有一个真正成就的善知识不断地导引你,清除你的垢障,才能使你真正得到解脱,这是极为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你要遇到那样的成就者来摄化你,那是不可思议的。虽然没有说佛力,但是那必须有善知识之力,这是必须的,就是具法眼人、具法味人各得方便摄化众生,要不然你一样不能成就。 在唐朝的时间有人说大唐无禅师,说的是什么呢?就是善知识之力。到我们这个时代了,像龙树菩萨提出我们这个时代有五种障碍,外道乱散、无记恶人谤人善法、声闻自利断灭慈悲心、唯知自力不知佛力,就是这个时代特别淹没的地方。那么这个呢,善知识之力我们要是得遇不了或者混淆这个地方,现在很多外道他们都在称他们讲的是佛法,实际大多讲的是第一因,大多要塑造一个教主,而不是真正地导向一切众生的平等解脱,在这个平等性的教法中是没有的。所以多出现盲目的崇拜,而丢失真正的自身的法益,那实在是一个误区。 那么这个时代的善知识之力呢,是若隐若现的,不是说不行,那通途的修法一定是善知识的力量,是十分重要的。过去要勘验正确与否,勘验你的悟镜,你所学的教法是真是伪,这一定是善知识的力量。那我们这个时代善知识是何人何物呢?佛在世的时间,佛一定是善知识,没问题的;佛灭度的时间有正法像法的传播的时间大阿罗汉在住世,诸具禅定善巧者住世;但你步入末法时代,诸大贤圣各居圣山福地,远离浊恶世间,不相施教,这是这个时代的特征。这些圣者到什么地方去了呢?居住圣山福地啊,远离浊恶世间。在《法灭尽经》中有授记,他不是要故意那样做的,他不忍于现世,就是现在世间人的作为都是看不得的。 所以念佛这个法门呢,对我们这个时代来说无疑是一个公平的、可以认知的、可以撞击的、可以反复审思、对比的这样一个完整地契合这个时代机的这样一个伟大殊胜的教法。为什么呢?在这个时代它不会被淹没掉,不会被侵害掉,不会被其他的说法所惑乱。说它的这个对机啊,契合这个时代的机是不可思议的,正如释迦佛所授记,在大集经授记。说末世人亿亿人修行,说的是通途修行,罕得成就,那么这个授记不是一个虚设。现在修行人是很多的,大家都渴望于解脱,渴望于不再沉沦,渴望于离开世间种种挣扎。但是遇到真正的法则,真正的善知识,极为不易。 我遇到很多在南传、在汉传、在藏传修持的人。在藏传修持的人我们最早请了一个……,在藏地修行了十年,在尼泊尔闭关,闭了关以后舍弃了藏传佛教,去缅甸又去学南传学了十年,我们把他请来。他的禅定功夫极好,他就驳斥藏传佛教,说藏传佛教不是佛教,南传佛教才是佛教,汉传佛教也不是佛教,是似是而非的佛教。我说你为什么这么说呢?他就在这个地方出了问题,善知识的力量,他最早学佛的时间遇到的善知识就是一个藏地的法王,他很敬仰,身心也很投入地去跟他出家习法,但是在后期生活的熟悉过程中慢慢地了解到这个喇嘛的一些生活习惯、一些作为,他就把他推翻了,因为他看到他的习气了,在这个习气的作为下呢,他就推翻了这个佛教。他说:哦,你看他在人面前是法王啊,他的作为不是佛教。佛教一二三四五戒律一说,他一二三四五,他不是佛教。那么你说我们汉地不是佛教你给我举个一二三四五,他说我举不来,但是南传这些阿阇黎们教导说你大乘不是佛教。那就是善知识的力量,这个力呢,他没法辨识了,他认为你藏传佛教已经不是佛教了,在我这个地方已经把你开除了,对不对?那你汉地是什么佛教呢?来一个阿阇黎说你跟我学吧,但是你以前学的不是佛教。好,那汉地是不是佛教?也不是佛教。他就没办法。他来了我们这辩论了三天,也没辩出个子丑寅卯。最后我就说这一点,我说我且不管它是与不是,随顺着佛陀的智慧知见呢,这个世间的是非都是不可见的,说你是也好,他非也好,我们看不见就OK了,我们就一起学佛吧,不管它是不是我们都学它就行了,只要能得到解脱,真正的不再沉沦就好了。最后没办法去辨识了。因为啥呢?他接受了一个极大的力量的加持,就是善知识的力量帮他抉择了,说你这不是佛教。我说这未免太残酷了,因为啥呢?必然学汉传佛教的人太多了,藏传佛教的人也太多了,你把大家全部都开除掉,排山倒海一样的,它不容易。那么这个话是这么说,但是这真是个不可思议的事情。 为啥我说念佛是一个不可思议的教法呢?就因为我们不需要辨别这些东西。十方诸佛都在赞叹阿弥陀佛,我们随顺阿弥陀佛的这个愿望往生他的国土,那么心智中在顺性观察,那我们说心先回家了,在这个现有的法界中观察这个世间的生生灭灭,知道跟自己了不相干,顿出生死,它有极大的方便。这个方便是净土法门的特定,我们也不增多什么也不减少什么,没问题。因为啥呢?你的知见越来越少,你的心越来越平静,你的作为越来越清净,你没有什么畏惧的,他说你是外道你也给他合合掌:阿弥陀佛,对不对?但你要学其他法则,说你是外道,你要跟他拼命的,对不对?你看念佛人真有这样的心胸啊,他说你是外道,你说阿弥陀佛!你说你也是佛啊!你也当觉悟!对不对?你看,多大的心胸啊!平等、清净、真实、无畏,具足佛法的任何一个功德。 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定,所以说这个佛力在我们这个时代呢是特定的一个需要,契这个时代的机。那在前年讲《安乐集》的时间,我提到这个,我说我们这个时代,因为我们对师长的疑惑啊,哎呀,真没办法,对自己的疑惑、对教法的疑惑。那么这个地方先除去你对师长的疑惑,你要疑你就怀疑十方诸佛了,那你就怀疑吧,看你有多大的胆量了,但是我是不敢怀疑的。你等于说是要怀疑一切,打倒一切、怀疑一切才能怀疑诸佛,对不对?一个佛都不放过,这太不容易了,这太高尚了,这样的人。所以你说怀疑这、怀疑那、怀疑自己、怀疑他人都可以,怀疑诸佛太困难了。没有理由,找不到理由。他们具足慈悲善良成就功德、具足十波罗蜜,具足四种无畏,具足一切善巧,你怀疑他啥呢?他不为自求你怀疑他啥呢?很难怀疑。就是说找不到把柄,阿弥陀佛的把柄你找一找,但现在的善知识很容易找到把柄,这个把柄就是习气嘛。 哎呀,很多人说我一定要到某某善知识那儿去参学,我说你一定求了学赶紧走。他说为什么,我说不要住久。他说为什么,我说听我的话就好。因为他会抓住别人的尾巴、抓住别人的把柄的,那不得了。本来就解决自己的问题为上嘛,所以我们在学佛的一切现行中,只为了解决现行烦恼就是法则。法无定法,解决现行烦恼即为真实法则呀。解决你的问题就行了嘛,不,我要找别人的习惯,找别人的毛病去,为什么?他不是故意的呀,说哎呀我遇到的善知识是最完美的了!这完美不能有习气,对吗?一完美这习气就会放大了。在平常百姓家里,只是吃喝拉撒的小事,但是在善知识这个地方,不得了了,那可不得了了。这个在藏经上是有记载的。有时间我们可以读一读经典啊,很多阿罗汉都有这个习气。很多人做他们的学生也好,做他们的出家弟子也好,一看到他们的习气,就找世尊告状去了。世尊说,哎呀,善哉!没问题没问题,他们已经没问题了,只是习气未尽。不是说他的心性中还有习气,是他的作为上尚有习气的影子,心里早已没有习气了,但是在作为上、在影像上、在相上、取相的作为上还有些习气的影子。像舍利弗嗔心就很大,他一说话就很狠。最厉害的故事就是,释迦佛说——因为罗睺罗很瘦,饥馑年来了,世尊说你和尚是谁呀?罗睺罗说舍利弗,那还是你帮我找的,对不对?世尊就说你和尚吃不净食了,说怎么叫沙弥这么瘦,好了,这传到舍利弗耳朵了,舍利弗对着那个墙头就吐起来了,把肚子里的东西全给吐出来了。那嗔心大不大?嗔心很大的,那是个习气。这样的故事很多很多的。 所以说这个时代的佛力呀,我们这个念佛人应该庆幸啊!应该感激呀!因为你找阿弥陀佛的习惯,我们希望大家好好的找,越细微越好,你越找越有信心。他四十八愿都是他的习气,对不对?累生累劫的习气你就慢慢的找,你一个一个的分析。对不对?你越分析越欢喜。因为啥呢?这值得我们分析,值得我们去寻找,值得我们去认知。所以这个教法就是值得这个时代的人——分别执著的人去分析去了解,其他人不行。其他的善知识跟我们大家共同生活在这个共业的共同的业海中啊,你是被染缸染黑了,你说你必须得是洁白的,这要求未免有点太高了。但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越黑,要求善知识越白!实际善知识也跟你站在同一个差不多的一个环境中,也是乌眉灶眼的。说这个时代特别不好辨识,所以在五浊恶世佛灭度之后呢,这五浊恶世的恶业甚为恶化了,就是越来越炽盛。我们的辨识能力就越来越差了,那怎么办呢?所以佛喝令那些不退转的大菩萨、大阿罗汉们以种种身像、种种作为,来令大家持戒,令大家学习佛法,令生正见,他们的身份是不一样的。所以种种身份、种种作为,令佛法住世,他们的主要目的能令正法住世,能广利世间。 《楞严经》和很多经典上都有授记的,希望这个时代的人不要以那个眼睛看,以那个眼睛看是很困难的,那怎么办呢?我们要以那个眼睛看,就看阿弥陀佛的业习。所以这个念佛法门的师长就是阿弥陀佛,不管你是什么人来,你古佛再来,你也念阿弥陀佛,你是一个普通人念阿弥陀佛,出家人阿弥陀佛,在家人阿弥陀佛,持戒人阿弥陀佛,犯戒人阿弥陀佛,南方人阿弥陀佛,北方人阿弥陀佛,男人阿弥陀佛,女人阿弥陀佛,愚人阿弥陀佛,智人阿弥陀佛,不管是凡圣,同念阿弥陀佛,清净、平等、一味、真实。这样呢大家各得其乐、各得解脱,所以它这个平等教法、平等的摄化真实不虚,感人之至,十分感人。 在这个时代遇到这样的法,真是应该庆幸啊,那我们可以慢慢地来审观这个法。所以我说这个佛力,就是第四、第五种意呢它是不能分割的,我们要想了解性德就必须得了解佛愿,因为了解佛愿再观察性德,以性德观察佛愿,我们就会生极大的欢喜,何以故呢?佛愿与性德无异,你太安乐了!要是佛愿跟性德有异了,我们那就慌张了,对不对?那我们就没依靠了。在最真实最究竟的安乐处他表达出来了,那我们就太安乐了。所以各引导众生回本家本国,极乐世界是性德海所现的,次于泥洹之道,皆以接引众生为究竟方便,那极乐世界就是这样安立的。 阿弥陀佛经过四十二劫的观察、五劫的思维、无量兆载永劫的修持,观察了二百一十亿个佛土的种种稀有庄严,建立了一个稀有的法则,什么稀有的法则呢?我带一切众生消除障碍,他带你消除障碍,为众生所不能为,回施众生,这个是他最不可思议的地方。“我建超世愿,必至无上道,斯愿不满足,誓不成等觉”,这就是他的愿力。所以为众生所不能为,回施众生。我们所有的障碍他来帮你消除了,怎么来消除呢?接纳十方众生,平等回施,一切众生咸能往生我刹,这个没有理由,没有理由是什么呢?一切众生之不足,我全部回施平等了,令你往生,所以回施,这是不可思议。他的超世愿最殊胜的功德,惠予众生真实之利。何谓真实之利呢?就是众生所不能为的对机对称,就是对机对称的这个欠缺与需求,很多人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欠缺是不一样的,你所有的欠缺阿弥陀佛全都给你弥补平了。为啥呢?俱来我刹。他不给你讲条件,就是给你弥补平了,全部回施,所以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就是这种对机对称的欠缺与要求,他来给你,为什么呢?就是真实。这个真实是什么呢?是你的亏欠得到了满足,你所不能为得到了满足,你所有畏惧得到了满足,那么就是惠予你真实之利,这个真实就是对称。你什么样的机我就给你圆满什么样的机,这真是不可思议的,十分震撼世间。所以一切诸佛皆起座嘛,“若一切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所以很多诸佛如来看到阿弥陀佛这样的誓愿以后,都从法座上站起来了,干什么?善哉,阿弥陀佛!为什么呢?赞叹阿弥陀佛这样不可思议的作为。这一切诸佛所不能及,不是说诸佛不能及,是说诸佛没有真正的在这个地方用心,为什么呢?阿弥陀佛观察二百一十亿个佛土,就是观察了诸佛,所有诸佛他们作为上呢他就忽略了这一点,哪一点呢?惠予众生真实之利。就是怎么给人利益呢?怎么给呢?他找到给的方法,什么样的方法呢?对机,对称,你缺什么要求什么我给你什么,这真是不可思议呀,这释迦文佛也是这样?不,这个特点是他特定出来了。释迦文佛在其他方世界也会这样表达,但是在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这个表现中是极为殊胜独特的,是对浊恶世间有情、对迷失贪欲有情,这是不可思议的。 多有诸佛菩萨教育善根成熟者——我不知道大家听懂听不懂,善根成熟他教育你,你善根不成熟怎么教育?阿弥陀佛不管这个,对任何的机,他是一切众生,所以对一切机,广泛施教,令一切众生得不退转,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他的超世愿。他这个超什么世呢?超一切诸佛之誓愿,他这个超世啊,这个不是放大的,是他观察二百一十亿个佛他们的作为,他建立了这样一个愿,说“十方诸佛若不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所以《无量寿经》下半卷一开卷呢,佛就给阿难这样讲的:说阿难哪,十方如恒河沙数诸佛皆共称赞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他这个不可思议的威神功德是什么呢?就是他这种对机对称的,令一切众生的需求无所作为的地方给你圆满的对称的回施,惠予众生真实之利,这个利呀,是无量寿佛不可思议威神功德,诸有众生闻其名号,闻名具足,这太不可思议了。 所以佛在很多愿望不断地强调闻名的功德,闻名的利益,闻名的愿望,这个闻名是为具足无上大利,这个无上大利才是对于众生的各各不同的要求、不同的作为惠以利益,这个真实利益,这是不可思议的,这是感人之至的地方,是一切恒河沙数诸佛皆共称赞的地方,是阿弥陀佛的威神所在。闻名具足,闻名即显自性之真实,那就要闻愿了,要了解愿望了。那这个地方就要施教了,所以净土教法不可思议。 那么我们读《阿弥陀经》一直会读到这样的话,以前一读到这样的话就会感觉痛哭流涕,为什么呢?世尊说:“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一切世间包括了一切菩萨世间,一切声闻世间,一切独觉世间,一切天、一切修罗、一切人、一切恶道众生,这样的世间。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此法唯佛与佛真切了知啊,一切菩萨与声闻犹如从生盲不加了知,所以这个教法是甚深不可思议的。这个惠利呀,是不可思议的究竟大利。所以与一切众生作究竟大安,十分感人。所以我们何德何能呢,能闻到这样不可思议的究竟教法呢?这皆是阿弥陀佛的慈悲啊!诸佛善缘的赐予啊!也是诸佛的威神所加。 这一点呢我们要有个思维观察。因为净土教法往往人呢忽略了它的真实性,忽略了它的究竟意义,忽略了它的极大善巧,所以世尊给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讲:舍利弗,我于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这个难是什么呢?《无量寿经》讲:此难一切难中无过之难,何以故呢?一切菩萨声闻缘觉等不能了知,这是最麻烦的,圣者不能知,凡夫呢? 所以善导大师只能这样提出来:我等信外轻毛凡夫啊,你这个道德智慧太轻了,太薄了,太少了,怎么办呢?彼方佛呼唤呐,说你来吧!此方世尊遣送啊,说你赶紧去吧!因为二尊教诲,我等不得不随从罢了,我们没有智慧去辨识这个地方的善巧、这个地方的作为,所以此呼唤彼遣送,我们就应该去,没有地方了。善导大师这么说呢实在是来证明我们这一切善恶凡夫……,想在道理上搞明白,那我们要深入的去不断地去深思学习究竟教义,再来看佛陀的这个教法,这要费很大的精力。但要是佛遣送我去我就去,佛呼唤我来我就来,那这个信顺马上就得利益。因为是为了除大家的疑,所以才讲种种教啊、义啊、思维啊、观察啊,信顺者马上就能得到不可思议的利益,乃至一念即得不可思议的利益。 本来我要讲这一念,又岔到这个地方了,明天再讲吧。今天就到这个地方,谢谢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