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1125|回复: 7

[事迹传记] 李云迪(当今最著名钢琴家):佛教对我有更深层次的帮助。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8 编辑

李云迪.jpg
  李云迪 当今世界最著名最杰出的国际钢琴演奏大师,被誉为中国的肖邦。2000年代表中国参加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夺冠;年年受邀在欧美及亚洲最著名音乐厅举办钢琴独奏音乐会,足迹遍及全球三十多个国家两百多座城市。他经常与詹姆斯·列文、小泽征尔、郑明勋、杜达梅尔、瓦列里·杰吉耶夫、洛林·马泽尔、里卡尔多·夏伊等世界著名指挥大师,以及柏林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 挑音乐的刺,也挑生活的刺 谈肖邦音乐 他的内心非常强大   记者(以下简称记):你是肖邦天生的诠释者,《华盛顿邮报》资深评论家Gelfand评价说“李云迪弹的肖邦是近一百年来最好的之一。”而你自己认为:“我演奏的是中国的肖邦”。你理解、诠释的肖邦是什么样子?   李云迪(以下简称李):肖邦伴随着我的成长、到目前为止的演艺生涯,他的音乐充满戏剧性,也非常悲壮,唯美,可能跟他个人的当时历史环境和背景有关,还有祖国波兰的命运,这些交织在一起,他的音乐创作特别是对钢琴的研究,我觉得是独一无二的。   肖邦是一个很爱国的音乐诗人、伟大的音乐天才,肖邦的音乐并不是像大家所理解的那么柔弱、病态、纤柔,他的内心非常强大、非常坚强,他对祖国的那种期望和抱负,对民族的自豪感,在他很多作品中都可以体现出来。   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地方,他把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结合得非常好的,音乐线条明朗、清晰,这是肖邦作品很成功的一点。   记:你被称为“二十一世纪的肖邦”,从外形到气质,你都与波兰“音乐诗人”肖邦十分形似神似,为什么这么钟情肖邦?   李:某种潜意识里,我对肖邦音乐的感受很直观很直接,有一种冥冥之中的莫明其妙地相通。我对他的音乐,在弹奏或自知或感悟或感应上很相近,在学习演奏中也非常轻松,不吃力。 谈“儒家肖邦” 委婉地去释放,就像太极   记:你对中国文化的浸润、熏染、研习非常深,你弹的肖邦是柔中带刚的“儒家肖邦”?   李:是,我一直都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很感兴趣。应该说佛教对我的思想、对音乐的诠释和认识,可能有更深层次的帮助。音乐本身在我的思想里是非常儒雅的、中庸之道,包括肖邦的音乐,它精神非常刚强,表现形式非常委婉,这其实就是中国的美学理念。中国美学理念不讲究直接的,它是委婉的,然后委婉地去释放,就像太极,它是柔中带刚,以柔克刚。   记:你10年弹西方古典音乐,现在转过来 “红色钢琴”,是否随着年龄和阅历增长,你的视野、认知回归中国?   李:我认为是的。因为很多知识和认知是随着年龄、发展、经历,在不断地改变、发展。现在对我而言,这种民族感越来越强烈,在世界各地表演,同时也受肖邦作品的影响,我在试图感受波兰文化、波兰民族和肖邦精神的时候,也带出我一直思念的祖国和中国情结。 谈新唱片《红色钢琴》 让西方聆听东方   记:今年10月你推出第十一张唱片《红色钢琴》,从演奏肖邦、李斯特等大师作品,到现在致力于介绍推广中国民族经典,这是否意味着你在艺术上转型?   李:我觉得不是转型,这是我的根吧!钢琴发源于西方,我从事钢琴艺术专业,肯定是学习西洋音乐,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希望能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和努力,推广中国现有的中国经典音乐,让西方世界更多地去感受、去聆听来自东方的声音,感受中国神秘文化和东方神秘的美,用他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乐器钢琴表达,让他们去理解和聆听。   记:你名气越来越大,纪录影片《新浪漫主义》2010年在全球隆重面世,以后会否有意识地做一些跨界演出比如参演电影?   李:一切皆有可能。也许某一种灵感、某个人,他影响了我,我觉得很有意思,大家就去合作。 谈指挥大师小泽征尔 唯一一位背谱演奏的指挥家   记:2007年你与指挥大师小泽征尔及柏林爱乐合作演出并录音,小泽征尔称李云迪是“人琴合一”,你怎么评价小泽征尔?   李:小泽征尔对我的影响很大。至今为止他是我合作过的指挥家中,在演奏协奏曲时候,背谱演奏、不看谱的一位,应该是唯一一位。这说明他把每一个演绎都看成自己的诠释,相当重视,他对音乐的这种严谨态度,给我很大影响。   记:听说小时候对你而言,最大的处罚是不准弹琴,我觉得不可思议。你对学琴的家长、孩子们有什么建议?   李:我的感受是,钢琴这种乐器是值得去学习的,但未来的发展一定要取决于小孩子自己的兴趣和态度,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可以辅助、监督、帮助,确保孩子的天分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但如果没有大的发展,也不用着急,因为钢琴这种古典音乐,会让任何一个人在未来生活当中增添非常美的色彩,给他带来私人的放松空间,算是跟自己对话的方式。从这一点来讲,小孩子普及性的学习钢琴是有益无害的。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十足的音乐才能”------《纽约时报》     "李云迪业是位有个性的演奏家,很像昔日的巨星如霍洛维兹和鲁宾斯坦。" --《多伦多星报》     “钢琴界的独裁者!”——英国留声机杂志     “巨星风采!” – 波士顿环球报     “世界一流的钢琴家!” – 华盛顿邮报     “ 李云迪是一位技巧惊人的钢琴家,他的演奏既优雅又有年轻的活力,既“酷”的表演及令人看得热血沸腾!” ------纽约时报首席乐评Tommasini     “李云迪将会是世界音乐群众拥戴的英雄。”——《波士顿环球报》     “深思熟虑的诠释,同时也是一场眩目和令人兴奋的演出。”     “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在他生动的个性演绎下,更像一出浮士德戏剧。”     “同样令人吃惊的是,李云迪的解读在自由与精确之间取得了难得的平衡。”——《纽约时报》     “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著极其敏锐的触键(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织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於完美。”——《纽约时报》     “李云迪证明了他已是世界一流的钢琴家”。——《华盛顿邮报》     “李云迪给听众带来的是真正的、健康的肖邦音乐,雄浑有力、自然坦率、对比鲜明。”——《华盛顿邮报》     “极为优雅的演奏,极具水平的完美。”——《洛杉矶时代报》     “李弹奏出的音色非常动听,即使是最弱音和最强音也是如此。”——英国《BBC音乐杂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许多钢琴爱好者对朗朗和李云迪被包装的方式感到很不满。为推广朗朗所用的那些不恰当吹嘘已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反作用。 与朗朗合作过的指挥家曾公开表示,他的音乐家素养浅薄,对他的批评也越来越严厉。《纽约时报》是这样评论朗朗在卡内基音乐厅现场录音的最新唱片的,他的演奏“常常不连贯,随意任性,轻率粗糙。”   相形之下,对李云迪最激烈的指责,也只是说他在舞台上看上去显得“超脱”了些。一次,表演间歇时他在后台接受采访,他语气平和但直率地说:“一登台,我就沉浸在音乐中。” “当我上台面对观众时,我的情绪实际上已进入了钢琴。”从他在旧金山的两场独奏会来看,他的话显然是真实的。他从音乐厅台旁匆匆走出,飞快地向观众的方向一鞠躬、笑了笑,燕尾服几乎还没有碰到地板,他已经一头扎进了肖邦的四首谐谑曲中了(这是他下张唱片的保留曲目)。“我对每个曲目开头的音符感兴趣。”作为一名演奏家,他以这种自发即兴的感觉而著称。在回答我的提问时,“音乐像魔力一般抓住你。感谢上帝,我在每一场音乐会上的感觉都不同。当然,我对弹奏的曲目很清楚,但我弹起来从不相同。如果你弹得雷同,你就不是艺术家,而是一个机器。”        和李云迪一样,朗朗的旧金山独奏音乐会也是旧金山演出公司安排的。在演出中,朗朗的技巧和几乎刻意得过头的音调(更不必说他精心准备的台风),都无法掩饰他的演出与唱片录音相差无几。在演奏上,他也显示不出海顿、谭盾等作曲家的不同音乐风格。        比较而言,李云迪在两次弹奏李斯特奏鸣曲时的表现,都超过他已非常出色的录音,在细节处理上也有明显不同。他的全神贯注使他对乐曲的诠释充满想象力而冒险。“如果你沉浸在音乐中,你就能抓住观众的心,他们能跟随你进入你的演奏,进入你的世界。”他说,“音质的美丽对我来说非常重要,但是你必须在创造它的同时去发现它的美丽。它发自钢琴的内心。如果你不能找到正确的声音,它就会飞走,即便你用强音去挖掘……其中必定有某种东西,不然你就只是停留在表面弹奏。”大多数时候,他们两人都不愿谈论对方,朗朗曾说,“李云迪的事业还不够大,”并补充说:“我希望他前程远大。”而后,他言词稍稍婉转了些,暗含对李云迪的批评。他告诉我,他已经准备好了最强的演出曲目。“我准备好了。如果你还年轻,只弹几首曲子,终有一天你会因此而消失的。” 李云迪似乎预见到了这种评论(我并没把朗朗的评论转告他),他主动说:“我并不在乎人们对我有多少保留曲目怎么看。我知道许多曲子,但我想先为我每年献给观众的曲子做好准备。虽然我很喜欢弹协奏曲,但和一位指挥合作只有两天的时间排练是很困难的事情。我想我最擅长的还是独奏音乐会。 “钢琴家应循序渐进,有学习的时间,读书,好好生活,开阔我们的心灵。我对自己的事业有长远规划,所以我不介意慢慢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6 09:50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孝顺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李云迪商演大大少于郎朗的背后 2011年01月26日 18: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T|T0条评论打印转发 “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 记者/王悦阳 “肖邦就是经典,200年后,大家仍然迷恋肖邦,被他的音乐感动,这样的经典是穿越时空的,经典艺术和文化是情感性的、精神性的,能有一种无限的价值。” 坐在上海大剧院的贵宾室,李云迪在记者面前侃侃而谈,一如既往的优雅、从容、自信,又透着些许谦和。一身漂亮的黑色西装,妥帖而显高贵,一头标志性的卷发,飞扬中带着时尚。纤细的手指,始终微微张开,双手放在沙发两侧,每说完一个话题,小指即开始轻轻敲击沙发,紧接着,其余四指紧跟而上,在1秒间完成一个连续敲击的“轮回”,透露出这位28岁年轻人的职业习惯。 的确,自从18岁代表中国参加了素有“钢琴奥运”之称的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并打破了该大赛长达15年无人赢得金奖的沉寂,一举夺冠,成为该项赛事历史上最年轻的冠军得主,有着“钢琴王子”之誉的李云迪凭借其卓越的钢琴才能和俊帅的个人魅力,在全球拥有众多乐迷和疯狂粉丝。不久之前,他翩然抵沪,于是有了一次与《新民周刊》记者深入对话的机会。 肖邦代言人 2010年对于李云迪而言意义非凡。这一年是肖邦诞辰200周年,也是李云迪荣获第十四届肖邦国际钢琴大赛冠军后的第十个年头。《纽约时报》曾评价说:“李云迪是一位诗人般的钢琴家,同时他有着极其敏锐的触觉(但必要时他也有非凡的力度),对音乐肢体和旋律线条的感知同样无懈可击,所有这些特质使他的肖邦臻于完美。”正是得到了如此高的评价,身为肖邦代言人的李云迪也承担起了纪念伟大音乐家肖邦的重任,一年来先后举办了90场独奏会。从伦敦、纽约到日本,国内从北京国家大剧院开始一直到上海大剧院拉上帷幕,李云迪走过了包括大连、青岛、武汉、广州、重庆、杭州等十几个城市,每到一处,不仅门票销售一空,连加座都一票难求。更难得的是,一张名为《李云迪——北京现场独奏会》的全新专辑自去年10月开始预售后,目前在网上和市场上已达白金销量,不仅创下李云迪专辑销售的又一项新纪录,也拿下了所有艺人预售专辑中惊人的好成绩。 音乐界里都知道,肖邦音乐的弹奏是最具难度的,因为肖邦音乐是激情与浪漫的糅和体。“关键是很难把握其中的度。”对此,李云迪解释道,“要弹好肖邦曲,需要真正读懂肖邦。”也许是机缘,也许是他与肖邦有着相同的气质,年轻的李云迪独爱肖邦。“只要听到肖邦的曲子,我的心就会变得格外宁静。”在他幼小的心灵里,早早地下定决心要好好演绎肖邦的曲子。凭借喜好和努力,数年如一日的钻研,李云迪不仅读懂了肖邦,而且做到对肖邦音乐运用自如。“肖邦的音乐伴随着我的成长过程。肖邦是伟大的钢琴诗人,他一生中都在为钢琴创作。”只要一说起肖邦,李云迪总能滔滔不绝说上好一会,而这些话绝非肉麻的吹捧,听得出是真正走进大师内心之后的感悟,“肖邦不喜欢夸张华丽的元素,而是倾向于使用平实委婉的手法,其实这是很伟大的。一件艺术品,痕迹越多越拙劣,不显山露水才是最高的境界。” 去年年初,李云迪重访肖邦的故乡波兰,亲手摸摸当年肖邦弹过的钢琴:音量怎么这么小?研究后才得知,当年肖邦的音乐,只在两三百人的沙龙里演奏,音量无需太大。点点滴滴间,李云迪在设法走进肖邦作品。“肖邦是唯一一位把一生都奉献给钢琴的作曲家,他的作品涵盖了钢琴中几乎所有的技术、音乐和艺术。我是一个完美主义的人,非常挑剔,用10年甚至15年的时间来演绎,其实并不算长。”李云迪始终认为肖邦的作品和中国传统文化其实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肖邦的作品中从没有声嘶力竭,永远那么优雅,带有贵族气息,这点非常符合中国传统,就是委婉;而他作品中的平衡感,就像是中国文化中阴阳平衡的境界,有一种柔中带刚的意境。”正是这种平和不争的精神内涵,影响了李云迪的艺术观与人生观,“我从来都不觉得要把所有的精力放在追求功名利禄上面。要不断地学习,同时也要体验人生和享受生活”。肖邦大赛获奖至今,李云迪一直都没有中断对肖邦作品的研究和演奏。随着对古典音乐的研究和把握,人生阅历的增加,都让李云迪表现出超越同龄人的成熟。而这种成熟最明显的表现,无疑就是他已经能够淡然面对成败得失。 两年前的李云迪,先是因手指受伤而不得不休息;随后,围绕他与原经纪公司的解约,出现了许多猜测和传言。李云迪坦陈,初听流言时他的确“受伤”,“我平时除了练琴就是演出,怎么也想不通为什么遭到许多无中生有的猜测和报道?”喧嚣与热闹过去之后,李云迪开始反思自我,他由衷地感到自己还需要学习、思索,“所以,这两年我有意减少了音乐会的数量。阅读了包括哲学、宗教、历史等很多种类的书籍,也终于有时间重温摄影等兴趣爱好。这次‘充电’,更让我想通了很多事。” 通过暂时的休息,李云迪调整了自己的心态,并以更换签约关系改变了职业环境,安排“肖邦年”的巡演计划“重新出山”。而且,他演奏风格也有了改变,“我现在演奏肖邦,与10年前演奏肖邦肯定不一样。那时,只是规规矩矩地去表现音乐,现在会加入我的很多感悟和处理,因为,我的阅历和思想也在不断丰富。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两年里,我研究和分析了大量音乐会,充分感受到当代听众的欣赏兴趣与100年前的听众有着很大的不一样,我是肖邦音乐的当代传承者之一,演奏当然不能脱离现场观众的欣赏需求。” “对我来说,今天有机会站在舞台上,我可以弹;可能明天大家不喜欢我了,我也可以休息,过平淡的生活。”眼前的李云迪,谈笑间云淡风轻,不禁使人觉得,对肖邦音乐的演绎,不仅是李云迪的演奏风格,原本就是他的人生态度。 琴童生涯 在西方,人们已将李云迪与波里尼、阿格里奇、齐默尔曼等当代钢琴演奏大师联系在一起,他被称为“年轻的钢琴大师”,“浪漫派钢琴大师的接班人”;在中国,他成为家喻户晓的“钢琴王子”。尽管如此,李云迪依然保持东方人特有的朴素情怀。他说:“钢琴是一种高雅的艺术,学习钢琴的过程是一个陶冶情操的过程。很多时候,也许你心情浮躁,也许遇到不顺,但是只要弹起钢琴,心情就可以变得安静,心灵就可以得到净化。”这些话绝非故作清高,恰是李云迪钢琴生涯的真实写照。 1982年出生于重庆的李云迪,7岁时一次偶然机会接触并爱上钢琴,从此与钢琴结下不解之缘。尽管如今事业已经功成名就,但练琴对于不少艺术家来说都是一段悲酸往事。对此,李云迪却笑着表示自己并非琴痴,除了弹钢琴,与其他小孩子都没有什么两样:“虽然会贪玩,但是练琴对我来说还是很幸福的,因为我很喜欢。小时候可能很多的趣事就是乒乓球、看电视什么的,和一般孩子没什么两样,我到现在还记得机器猫。”李云迪从小每天都要练琴3个小时左右,但他坦承:学钢琴,练钢琴,都纯粹是出于自己的喜好,父母从不逼他。“艺术学习更重要的不是为了出名,而是在于提升自我素质。”在他幼小的心灵深处,只是把学习钢琴当成提升自己素质和表达自我情怀的一种方式。正是出于这一想法,他学得很轻松,除练琴外还会安排时间进行文化学习和开展各种锻炼。“除了不会篮球,别的活动都在行。”李云迪说到此处,不禁感到有些自豪。当记者好奇地问道:“你也会在练琴的时候坐不住吗?”李云迪调皮地吐了吐舌头:“当然啦,比方说练琴的时候偷懒,上课的时候走神、不专心,比方说小时候偷偷看电视,妈妈还把电视没收了,哈哈。”一阵说笑过后,马上,李云迪又正色说道:“但要在在钢琴弹奏上有所成就,就必须要付出多一倍的努力。我现在每天还是要练习4个小时钢琴,因为我一直坚信一个道理:运气是必要的,努力是必需的。” 而在父亲李川的记忆中,李云迪从小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下午4点放学,6点前完成所有的功课,然后是雷打不动的看动画片时间。7点整,当《新闻联播》片头音乐一响起,他就乖乖跑到钢琴前开始练。练到9点,再预习第二天的功课,然后睡觉。”可是,想让李云迪提前半个小时练琴,也绝对是做不到的。“我们对云迪打得最厉害的一次,是他妈妈用竹签轻轻地拍一下他的手背,因为他练琴时手形没摆好;我们骂他最狠的一次,是他规定曲目没有练到位,妈妈把他从钢琴前拉下来,把钢琴盖合上,对他说,‘你别练了,睡觉去吧!’云迪反倒去拉妈妈,央求,‘我保证睡觉前弹好!’这种反过来的激将法,对他最管用。” 正是“激将法”形成的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性格,让李云迪面对挫折学会积极应对。曾经,受到批评或被议论,李云迪会感到压力重重或心里很纠结,如今,经过一番沉淀的他却认为:“对艺术的理解和感悟是多元的,所以,用多沟通的方式正确对待批评以及猜测议论,应该是艺术家生活的一部分。”以前,他一门心思地沉浸在音乐表演之中,现在,“我正在考虑与更多的琴童互动。我是但昭义老师教出来的,如今国内有4000万学琴人,我也应该像老师一样尽责任。”李云迪透露,今后演出、教学与慈善,将是他艺术生涯中最重要的三大组成部分。除此之外,李云迪也会潜心研究茶道和佛经。“这些都需要花很多时间去研究,也会帮助我去沉淀对音乐的感受。阅读佛经,帮助我感悟人生。研究茶道,会培养人的耐心。这些很静态的东西是一种修为,让我能有真正由内而外的那种澎湃激情。我一直很羡慕古代那些归隐山林的隐士,我相信只有宁静的生活,才会带来智慧的开启。” 偶像的人生 在此次见面会的背景海报上,青暗的色调中,长发飘逸的李云迪站在钢琴边,特意拉低了领子,显得颇为性感,俊朗的外表完全让人以为是流行偶像。而李云迪的存在,也使得古典音乐能与与流行偶像结合在一起,成为亚洲古典音乐独特的现象。 用流行元素包装古典音乐,最为成功的是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他的经纪人将他打造成一个超级商业品牌。李云迪显然比较赞同包装帕瓦罗蒂对于推广古典音乐商业上的做法,“他一定程度上拉近了严肃的古典音乐与普通观众的距离,也有助于古典音乐在大众间的传播。”但看似前卫实则传统的李云迪也认为,在过于商业化的领域曝光,对于一直以传统形象出现的古典音乐,有可能带来相反的效果,流于低俗化。 为此,李云迪试图能维持二者的平衡,他曾经为了一次慈善演出而取消了原先安排的高额商业活动,因为担心商业活动会分散晚上演出精力。为此,李云迪每年演出的数量大大低于郎朗,但年轻的李云迪并不担心:“我看的是未来5年、10年。场次多少并不代表什么。” 同为“钢琴神童”的郎朗曾经表示只要能推进古典音乐并不太在乎商业化,对此,李云迪则有不同意见:“目前古典音乐家被包装得越来越商业化,有的是个人意愿,有的是唱片公司的计划,但我个人比较反感,活动多只能是‘明星’,很难成为大师。我推崇那种天才音乐家,在他活着的时候没有人认可注意,在他死后200年,成为民众热爱的音乐家。”李云迪认为,如何从知名的钢琴家成长为有自己风格的大师,不是靠几年的名气就能完成的,而是要潜心学习,苦心孤诣,耐得住寂寞抵得住诱惑,这是年轻钢琴家应该走的道路。 年纪相仿,又都通过国际比赛扬名,李云迪已经习惯了媒体和公众经常把他与郎朗比较。“这是时代所造就的,我觉得是需要以后的历史去认可。观众是欣赏者,可以选择性地去欣赏,不一定非要做一个绝对的比较,如果大家非要比我也不在意。中国地广人多,在同一个年代同样的领域出现取得相同成绩的人物也很平常,大家专业相同,却有各自的风格,会经常被提及和比较。”他透露,自己其实和郎朗的互动不多,也基本没看过对方的演出。“大概两三年前,我们曾在机场碰到,打了个招呼。我说,郎朗你好像瘦了,他说我好像胖了,就这样。仔细想一想,大家有这样的比较也很正常。就好比穿衣服,有人喜欢鲜艳点的,有人喜欢淡雅些的,都没有问题。钢琴家应该呈现出独特的魅力,我支持、认同所有的钢琴家,我只在乎能不能传达出自己心中理解的音乐。” 说起今后的打算,李云迪表示,现在的自己实在太过忙碌,如果今后条件允许,一年希望只演20场,而把更多的时间留给自己充电、学习或休息。当记者问起“这样少的演出场次,不是没有了曝光率?”李云迪的回答十分自信:“曝光率不是我要考虑的问题。”他指着宣传材料上罗列的一大堆头衔豪气地一挥手,“什么国宝级钢琴艺术家,钢琴王子,不管叫什么,我都是李云迪,我要呈现的东西就是音乐。其实没有曝光率,我会更开心。” 的确,让李云迪开心的理由是有更多时间做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就像前两年我对普罗科菲夫的钢琴协奏曲产生了兴趣,就花了很多时间去研究它。”而除了音乐,李云迪也爱华服、好红酒,喜欢听爵士音乐、玩HI-FI音响,对各种名车名表更是如数家珍,还热爱各地美食,从家乡风味的川菜到清淡鲜美的日本料理,每一种食物好比不同的音乐风格,各自有着难以取代的魅力。对此,李云迪特意提到了卡拉扬玩飞机和开跑车来给自己“辩护”。他觉得这一切生活中的享受绝非“不务正业”,而是一种愉悦精神的手段,最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对这些美好的享受激发音乐上的灵感。他相信,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类似于所谓的“通感”。诚如他对记者所说的那样:“我只希望自己是一个音乐的传播者,希望因为我的音乐,可以有更多的人喜爱古典音乐、喜爱钢琴演奏、喜爱音乐艺术、热爱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2: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子入世大讨论之持戒篇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阿弥陀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佛教最能孕育“大师” 再看乔布斯,也是在佛教的熏陶下,最后找到了心动的灵感 感恩布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热爱生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1-6 20:0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39 编辑

行云流水,钢琴诗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3:50 , Processed in 0.392276 second(s), 19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