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没有帐号?注册

布施网在线供佛布施网慈善点击“护国·报恩”甚深般若奥运报数系统布施网简体大藏经阅读
仁王护国网上坛城护国伽蓝阁在线祭祀如何使用般若奥运报数系统? 
查看: 622|回复: 0

[以戒为师] 答案:寺院的早晚课是怎样制定的?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0-27 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报恩行宁 于 2016-7-5 21:59 编辑

◎ 早晚课 的起源、演变 中国关于课诵最早的记载是《吴书刘谣传》:“坐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课诵在早期是由西域等地来华的佛经翻译家们引进的。在法华经中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诵经法师的记载,可视为佛教课诵的最初起源。 东晋道安法师制定僧尼轨范三则,其中有一则是“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这直接影响了后代各种法事仪制;至于朝暮课诵的形成,据《古今图书集成》的记载,南朝梁代即有舍宅为寺“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及《大宋僧史略》卷上说百丈禅师“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磬鱼为节度。”可见自梁开始,寺院已有朝暮课诵的雏形,到了唐代,课诵仪式渐渐完备。 目前所见朝暮课诵本的内容大部份是宋代编成,只是当时并不普遍,明清以后各宗派大小寺院才普遍施行朝暮课诵,到今天,朝暮课诵已成为中国丛林每天固定的作息,也叫二时功课,是出家人基本的五堂功课中的两堂。 ◎二时功课 朝暮精勤 为什么课诵要定于朝暮呢?出家生活是一种醒觉的生活,从早晨睁开眼,到晚上养息,一天之中,要时时省察自己的心念,这份醒觉除了透过个人时时回光反照,更可透过团体的共修来达成, 早晚课 的共修即是一种很好的方式。《二课合解》说:“于万境未动之际,心犹恬静,整衣而起,念佛顶楞严心咒,治五欲 于未萌,速期心精通□。”经过一天的培福修慧,到晚上时,暮应归摄众善,归去净土。”从一天之始的摄心,到一日将尽时的回向,连结僧人一日行持生活的二个关键,可说由 早晚课 揭开序幕与划上终点。 早晚课 既然如此重要,如果 早晚课 不上轨道,将会如何?古德说:“朝暮不轨,犹良马无辔。”没有辔的马,自然容易失去方向,离道日远。 早晚课 除了是行者各人专注用功、抒发宗教情操的时机,大众音声和谐、威仪齐整,也是团体道风的呈显,同时更是对众生、社会的关怀与祝福,这些都可以从朝暮课诵文中看见全貌。 目前一般传统寺院 早晚课 的诵文多以楞严咒,弥陀经、八十八佛为主,其余部份也大同小异。但也有些寺院并不是这样,他们或以原始佛教修持法,或每日念诵不同经典,或念佛、拜佛或打坐……,因应各寺院道场僧人的行持法门而有不同的共修方式。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布施网 ( 渝ICP备16011535号 )

GMT+8, 2025-9-22 05:42 , Processed in 0.233570 second(s), 17 queries .

布施网法律顾问:周治均律师 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执业证号:19020511008028

© 2001-2012 布施网

渝公网安备 50011202500140号

返回顶部